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热力循环 /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第一类多向热循环

阅读:401发布:2020-05-15

专利汇可以提供第一类多向热循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第一类多向热 力 循环,属于 热力学 及动力、制冷、 热 泵 技术领域。工作介质依序进行以下过程——自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12,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23,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34,自第二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45,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56,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67,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78,自第一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81——组成闭合过程123456781,形成第一类多向 热力循环 。,下面是第一类多向热循环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第一类多向热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八个过程——工作介质自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12,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23,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34,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45,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
56,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67,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78,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
81——组成的闭合过程123456781。
2.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3.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67,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
12345678。
4.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
12345678。
5.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高温热源介质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其中,①取消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②取消67过程和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说明书全文

第一类多向热循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热力学及动力、供热、制冷与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现实中,人们需要简单、主动、高效地利用燃料生成或其它的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这需要热科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在热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热力循环是热能利用装置的理论基础和能源利用系统的核心;热力循环的创建和发展应用将对能源利用的飞跃起到重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0003] 从简单、主动和高效地实现温差利用的原则出发,针对高温热源与中温热源(热需求)之间存在温差和存在不同品位中温热需求的情况,并考虑兼顾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为了能够满足多种用能需求——冷、热与动力的单供或联供,本发明提出了相应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0005] 1.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八个过程——工作介质自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12,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23,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34,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45,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56,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67,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78,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123456781。
[0006] 2.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0007] 3.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67,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0008] 4.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0009] 5.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高温热源介质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向第二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第二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第一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第一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其中,①取消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②取消67过程和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1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1]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2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2]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3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3]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4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4]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5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5]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6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6]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7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0017] 为便于理解,给出如下说明:
[0018] (1)高温热源——提供高温驱动热负荷的物质,温度最高,简称热源介质或高温热介质;如高温燃气等。
[0019] (2)中温热源——获取热负荷的物质,温度仅低于高温热源;如被加热介质。本发明申请中,中温热源有两个,即第一中温热源和第二中温热源;它们可以是分别独立的两个中温热源,也可以是变温型中温热源或变温型被加热介质温度不同的两部分。
[0020] (3)低温热源——提供低温热负荷的物质,温度低于中温热源,又称低温热介质,如余热介质。
[0021] (4)热源物质直接作为工作介质参与到循环流程时,热源物质自身即代表上述相应热源。
[0022] (5)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所对应的温度,一般相应称高温、第一中温、第二中温和低温;其中要指出的是,第一中温和第二中温之间只是表明品位不同,并非按温度高低排列。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各示例工作在高温热源、第一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
[0024] 图1所示T-s图中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流程示例分别是这样的:
[0025]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温吸热过程12,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温放热过程34,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温吸热过程56,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温放热过程78,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26]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温吸热过程12,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温放热过程34,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温吸热过程56,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温放热过程78,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27]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56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34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78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为零时,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
[0028] 图2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29]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压吸热过程12,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压放热过程34,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压吸热过程56,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压放热过程78,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30]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压吸热过程12,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压放热过程34,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压吸热过程56,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压放热过程78,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31]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56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34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78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为零时,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
[0032] 图3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33]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压(定温)吸热过程12,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压(定温)放热过程34,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压(定温)吸热过程56,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压(定温)放热过程78,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34]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定压(定温)吸热过程12,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23,定压(定温)放热过程34,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45,定压(定温)吸热过程56,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67,定压(定温)放热过程78,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0035]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56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12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34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78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为零时,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34、78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
[0036] 图4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37] 示例(1),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温放热过程23,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温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38] 示例(2),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温放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温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39] 上述两示例中,低温热源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提供低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进行23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进行67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等于零时,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用于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功、高温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与低温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
[0040] 图5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41] 示例(1),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可逆升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42] 示例(2),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升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43] 上述两示例中,被加热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67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中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45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等于零时,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通过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与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之和;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通过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通过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与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之和。
[0044] 图6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45] 示例(1),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46] 示例(2),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47] 上述两示例中,被加热介质进行67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中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45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热负荷;当循环净功等于零时,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与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之和;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两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完成12345678非闭合循环获取的中温热负荷与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的中温热负荷之和。
[0048] 图7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0049] 示例(1),高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放热过程23,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放热过程67,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50] 示例(2),高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放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放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0051] 上述两示例中,高温热源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提供高温热源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低温热源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67过程向第一中温热源提供中温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23过程向第二中温热源提供中温热负荷;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34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等于进行56、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高温热源介质和低温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34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大于进行56、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超出部分对外输出,高温热源介质和低温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34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小于进行56、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高温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负荷和低温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通过23、67过程向两个中温热源释放的热负荷。
[0052]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
[0053] (1)创建热能(温差)利用基础理论。
[0054] (2)应对不同中温热源和多种需求,实现温差有效利用。
[0055] (3)方法简单,流程合理,是实现温差有效利用的共性技术,适用性好。
[0056] (4)热能(温差)驱动,实现热能温度提升,或可选择同时对外提供动力。
[0057] (5)流程合理,能够实现温差的充分和高效利用。
[0058] (6)必要时,借助外部动力实现低温热能温度提升,方式灵活,适应性好。
[0059] (7)工质适用范围广,能够很好地适应供能需求,工质与工作参数之间匹配灵活。
[0060] (8)扩展了实现温差利用的热力循环的类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