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岩石 / 火成岩 / 侵入岩 / 花岗岩 / 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阅读:297发布:2022-06-19

专利汇可以提供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要点是:包括地砖面板、地砖下座和自发热组件。自发热组件的发热体为电热片。地砖面板从上方粘结固定在地砖下座上构成具有内部腔体的地砖主体。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所述地砖主体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供电插接件被可靠地限位固定在地砖主体中的同时又可由其向外露出的设有 铜 插针的插接孔部位通过相应的电连接组件进行与相邻电热地砖的电连接和 电流 的传输;不仅使得电热地砖的安装简单方便,而且对使用中安全可靠、较高的热效率和经久耐用在结构上提供了技术保障。,下面是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砖面板(10)、地砖下座(20)和自发热组件(40);自发热组件(40)的发热体为电热片(5);地砖面板(10)从上方粘结固定在地砖下座(20)上构成具有内部腔体的地砖主体;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所述地砖主体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40)的供电插接件;
地砖主体的四周设有插接部位(30),位于地砖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后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右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右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左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前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左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左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右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
自发热组件(40)为防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40)还包括传输单元(6)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5)前后两端的2个安装座(7);
电热片(5)的结构形状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结构形状相对应;电热片(5)是在前后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
上述传输单元(6)由2个传输插接件(61)、2根电线(62)和2个穿刺插接件(63)组成;
2个传输插接件(61)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插接件(61a)和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第一传输插接件(61a)和第二传输插接件(61b)均包括1根插针;2根电线(62)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2个穿刺插接件(63)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插接件(63a)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第一电线(62a)和第一穿刺插接件(63a)依次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第二电线(62b)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依次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6)的零线单元;
火线单元由其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5)的一个电极上,零线单元由其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5)的另一个电极上;
2个安装座(7)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座(7a)和后侧安装座(7b);
前侧安装座(7a)和后侧安装座(7b)其结构形状相对应;2个安装座(7)均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71)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71)上的盖板(72),且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密闭连接;安装座(7)设有第一插接孔(7a-1)、第二插接孔(7a-2)、第一插针孔(7a-3)和第二插针孔(7a-4);传输单元(6)的各部件之间相互电连接的部分及传输单元(6)与电热片(5)穿刺电连接的部分分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安装座(7)中;传输插接件(61)的各铜插针分别由其各自的尾部固定在相应的安装座(7)的相应一个插针孔中,其头部位于相应安装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中;
自发热组件(40)的2个安装座(7)在上下、前后及左右向上均被限位固定在地砖主体中;2个安装座(7)分别位于地砖主体的前部和后部,且2个安装座(7)的第一插接孔(7a-1)和第二插接孔(7a-2)均从相应的前后方向的外侧露出地砖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砖面板(10)为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材质制成的一体件;地砖面板(10)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面板(10)的前侧和右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插接(11),位于地砖面板(10)的前侧的下插接榫(11)为前侧下插接榫(11a),位于地砖面板(10)的右侧的下插接榫(11)为右侧下插接榫(11b);地砖面板(10)的左侧和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缺口(12);位于地砖面板(10)的后侧的下部缺口(12)为后侧下部缺口(12a),位于地砖面板(10)的左侧的下部缺口(12)为左侧下部缺口(12b);地砖面板(10)的下侧面开有纵横交错的呈网格状的背沟(13);
地砖下座(20)为与地砖面板(10)材质相应的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等材质制成的一体件;地砖下座(20)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下座(20)的前侧和右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插接榫(21),且与地砖面板(10)的前侧和右侧的下插接榫(11)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20)的前侧的上插接榫(21)为前侧上插接榫(21a),位于地砖下座(20)的右侧的上插接榫(21)为右侧上插接榫(21b);地砖下座(20)的左侧和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部缺口(22),且与地砖面板(10)的左侧和后侧的下部缺口(12)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20)的后侧的上部缺口(22)为后侧上部缺口(22a),位于地砖下座(20)的左侧的上部缺口(22)为左侧上部缺口(22b);
地砖面板(10)的前侧下插接榫(11a)与地砖下座(20)的前侧上插接榫(21a)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前侧插接榫(31);地砖面板(10)的右侧下插接榫(11b)与地砖下座(20)的右侧上插接榫(21b)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右侧插接榫(32);地砖面板(10)的后侧下部缺口(12a)与地砖下座(20)的后侧上部缺口(22a)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后侧插接槽(33);地砖面板(10)的左侧下部缺口(12b)与地砖下座(20)的左侧上部缺口(22b)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左侧插接槽(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设有1至1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23),各条上部凹槽(23)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还设有2条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连通槽(24),2条连通槽(24)的形状相同且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连通槽(24a)和后侧连通槽(24b);各上部凹槽(23)的前端通过前侧连通槽(24a)相互连通,各上部凹槽(23)的后端通过后侧连通槽(24b)相互连通;各条上部凹槽(23)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所有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地砖下座(20)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地砖下座(20)的各上部凹槽(23)及各连通槽(24)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
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25);
地砖下座(20)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6),2个安装缺口(26)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b);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26)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26-1)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26-2)构成,所述的弓形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
2-8毫米,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下段;前侧安装缺口(26a)的矩形缺口(26-1)的前后向的长度为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矩形缺口(26-1)的前后向的长度与前侧上插接榫(21a)的前后向的长度之和;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后端口相连通;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上端口与前侧连通槽(24a)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26b)的弓形缺口(26-2)的上端口与后侧连通槽(24b)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电热片(5)包括导电发热带(51)和电极铜皮(52);电极铜皮(52)有2条,2条电极铜皮(52)均沿左右向设置;
电热片(5)的导电发热带(51)的数量与地砖下座(20)的上部凹槽(23)的数量相同;各导电发热带(51)中均设有网格状的整体呈带状的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52)分别从上方压贴在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前侧电极铜皮(52a)和后侧电极铜皮(52b);各导电发热带(51)的各个导电发热层通过2条电极铜皮(52)以并联方式电连接;
树脂外层(53)覆盖包围在相应的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52)的上下及四周;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53)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51);电热片(5)的电极铜皮连同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53)成为相邻导电发热带(51)之间的连接条;从而形成结构形状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形状相对应的电热片(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7)的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均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安装下座(71)包括连接部(71-1)、台阶凸缘部(71-2)和下半插座部(71-3);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从后方连接在下半插座部(71-3)上;
下半插座部(71-3)设有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和横向插槽(71-3-5);
第一插头槽(71-3-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二插头槽(71-3-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前部;横向插槽(71-3-5)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71-3-5)沿左右向设置;第一插针槽(71-3-3)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1-3-3)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1-3-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1-3-1),第一插针槽(71-3-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1-3-1)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二插针槽(71-3-4)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1-3-4)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1-3-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1-3-2),第二插针槽(71-3-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1-3-2)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
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设有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和铜片穿刺槽(71-1-3);
第一线槽(71-1-1)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左侧;第二线槽(71-1-2)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71-1)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
铜片穿刺槽(71-1-3)开口向上、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中间凸起部上;中间凸起部的前侧面也是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后槽壁;第一线槽(71-1-1)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71-1-2)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台阶凸缘部(71-2)围绕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台阶凸缘部(71-2)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71-1)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71-7),该穿线缺口(71-7)同时与连接部(71-1)的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的后端相通;
盖板(72)由位于其前部的上半插座部(72-1)和位于其后部的压板部(72-2)相连构成;压板部(72-2)的上侧面与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压板部(72-2)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端面;
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设有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和插接孔(72-1-6);上侧横槽(72-1-5)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72-1-5)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72-1-5)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相对应,且共同形成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压板部(72-2)从后向前连接在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上部上;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形状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形状相对应;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下向的长度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上下向的长度相同;
第一插头槽(72-1-1)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前部;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相对应;第二插头槽(72-1-2)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前部;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相对应;
第一插针槽(72-1-3)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2-1-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二插针槽(72-1-4)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后部;
第二插针槽(72-1-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2-1-2)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下侧前部设有贯穿其左右的卡接槽(72-2-1),且卡接槽(72-2-1)与上侧横槽(72-1-5)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安装下座(71)还包括第一定位板(71-4)、第二定位板(71-5)和卡接钩部(71-6);卡接钩部(71-6)从前方向后连接在下半插座部(71-3)上;卡接钩部(71-6)的卡接钩有2个,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卡接钩(71-6-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卡接钩(71-6-2);卡接钩部(71-6)的上下向的距离等于安装座的上下向的距离;第一卡接钩(71-6-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前侧的左部,第二卡接钩(71-6-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前侧的右部;
第一卡接钩(71-6-1)与第二卡接钩(71-6-2)的结构相对应,且相对于经过安装下座(71)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第一卡接钩(71-6-1)和第二卡接钩(71-6-2)上均分别设有相应的用于卡接钩收缩变形的贯通自身上下的开口向前的变形槽(71-6-3);并且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一卡接钩(71-6-1)的钩体位于其右侧前部;第二卡接钩(71-6-2)的右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二卡接钩(71-6-2)的钩体位于其左侧前部;
下半插座部(71-3)还设有插接限位柱(71-3-6);下半插座部(71-3)的下侧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下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与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与第二卡接钩(71-6-2)的右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的前端边沿为或倒圆角;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并且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与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
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下半插座部(71-3)的插接限位柱(71-3-6)有2个,2个下半插座部(71-3)的插接限位柱(71-3-6)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部;
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铜片穿刺槽(71-1-3)有2条,均开口向上且沿左右向设置,2条穿刺槽(71-1-3)相互间分前后设置且位于中间凸起部上;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外形呈弓形;
第一定位板(71-4)基本呈向左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部左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左离开下半插座部(71-3);第一定位板(71-4)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71-1)的上表面;第一定位板(71-4)的左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左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定位板(71-4)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71-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第二定位板(71-5)基本呈向右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部右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右离开下半插座部(71-3);第二定位板(71-5)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71-1)的上表面;第二定位板(71-5)的右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二卡接钩(71-6-2)的右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右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定位板(71-5)的右侧面、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以及第一定位板(71-4)的左侧面共同形成一个优弧的弓形周边侧面;第二定位板(71-5)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71-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连接部(71-1)的周边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以及第二卡接钩(71-2b)的右侧面的下部依次相连,且共同形成半腰圆形的周边侧面;盖板(72)的第一插头槽(72-1-1)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盖板(72)的第一插头槽(72-1-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
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并且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相对于经过盖板(72)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
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
插接孔(72-1-6)有2个,2个插接孔(72-1-6)分左右设置在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72-1-6)分别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71-3-6)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的第一电线(62a)和零线单元的第二电线(62b)均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
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61-2-1)和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61-2-2)构成;铆接板(61-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1-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插接件(61a)与第一电线(62a)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第二传输插接件(61b)与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由其导线压接板(61-2-2)夹紧第二电线(62b)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插接件(61b)与第二电线(62b)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为铜片一体件,包括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铆接板(63-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63-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插接件(63a)与第一电线(62a)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63-23)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63-23-1)、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且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和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且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与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由其导线压接板(63-22)夹紧第二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与第二电线(62b)的前端电连接;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接孔(7a-1);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
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左前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前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前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接孔(7a-2);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右前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的前部中;穿刺压板(63-23)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63-23-3)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第2组穿钉(63-23-4)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二插接孔(7b-2);后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右后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接孔(7b-1);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针孔(7b-3);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左后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针孔(7a-1)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穿刺压板(63-23)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63-23-3)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第2组穿钉(63-23-4)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2)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下方,盖板(72)从上向下用压紧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71)上,且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前侧电极铜皮(52a)与第二电线(62b)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的前端相应部分位于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卡接槽(72-2-1)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声波焊接
自发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2)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下方,盖板(72)从上向下用力压紧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71)上,且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从而通过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前侧电极铜皮(52b)与第一电线(62a)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的前端相应部分位于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卡接槽(72-2-1)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进行密封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前侧安装座(7a)设置在地砖下座(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处,前侧安装座(7a)的最前端到地砖下座(20)的最前端的前后向的长度等于前侧插接榫(31)的内外向的长度;后侧安装座(7b)设置在地砖下座(20)的后侧安装缺口(26b)处,后侧安装座(7b)的最后端与地砖下座(20)的后端面在同一铅垂面上;前侧安装座(7a)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再在该上述各面上均匀涂覆一层石胶,地砖面板(10)从上方向下通过云石胶粘结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上。

说明书全文

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现有的电加热地热供暖大都是采用将加热丝或加热管道等加热元件铺设于地面上,然后铺设泥等相应的粘结材料,最后再铺设地面装饰砖(地面装饰砖简称地砖,是指瓷砖、或由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和玻璃等材料制成的铺设在地面上用做地面装饰的材料的构件)。上述结构的地暖技术,其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需要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粘结材料和地面装饰砖,大量的热量在向上向室内空间散发时被粘结材料和地面装饰砖吸收,造成能源浪费;其次,由于加热元件距离铺设好的地面(也即地面装饰砖的装饰面)距离较大,造成热量传递到室内空间过程较慢。作为对上述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将地砖与发热组件结合在一起的电热地砖,但是存在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以及传热过程较慢的问题。
[0003] 中国专利文献CN1083911A(申请号为93107944.6)公开了一种电热地板砖,其技术方案是在砖体的背面设置导电发热层,电热地板砖由其导电发热层与下方的混凝土粘结固定,所采用的导电发热层的配方为粘结剂30~50%,固化剂10~25%,金属粉末石墨粉60~70%。其供电方法是由导线将电源通过金属条输送至导电发热层。这种结构的电热地板转不仅存在上述问题,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0004] 中国专利文献CN201661054(申请号为201020139046.9)公开了一种纤维电热瓷砖,其技术方案是在砖体地面开设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碳纤维加热丝。由于碳纤维加热丝的传热面积较小,仍存在能源浪费以及传热过程较慢的问题。
[0005] 中国专利文献CN202047563U(申请号为201120142799.X)公开了一种电热地面砖,其技术方案是在用石粉等材料混合挤压而成的石粉板内夹装导热板,导热板内嵌有电热线,电热线在导热板中回转绕盘,电热线的两端头接有外联导线。该文献的方案的问题,一是由于采用电热线为电热元件,一旦在某处损坏,将会导致整个导热板损坏,也即其导热板仍存在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二是由外联导线对电热线供电,从而在进行整个房间的地砖铺装时,还必须另外设置对每地砖直接供电的供电线路系统,不仅工作量巨大繁杂,而且后续维护的工作量也很大。三是该文献未公开如何使得导热板被夹装在石粉板内,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所谓夹装就是由两块石粉板夹住导热板,但是该文献所称的又是石粉板内夹装,因此就缺少了必要技术特征,其技术方案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较快向室内空间散发热量的、节能且结构简单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0007]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地砖面板、地砖下座和自发热组件。自发热组件的发热体为电热片。地砖面板从上方粘结固定在地砖下座上构成具有内部腔体的地砖主体。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所述地砖主体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
[0008] 上述地砖主体的四周设有插接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后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右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右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左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前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位于地砖主体的左侧的插接部位是使用时与左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位于右侧的插接部位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
[0009] 上述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还包括传输单元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前后两端的2个安装座。
[0010] 上述电热片的结构形状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结构形状相对应。电热片是在前后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
[0011] 上述传输单元由2个传输插接件、2根电线和2个穿刺插接件组成。2个传输插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插接件和第二传输插接件。第一传输插接件和第二传输插接件均包括1根插针。2根电线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2个穿刺插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插接件和第二穿刺插接件。第一传输插接件、第一电线和第一穿刺插接件依次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第二传输插接件、第二电线和第二穿刺插接件依次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的零线单元。
[0012] 上述火线单元由其第一穿刺插接件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的一个电极上,零线单元由其第二穿刺插接件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的另一个电极上。
[0013] 上述2个安装座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座和后侧安装座。前侧安装座和后侧安装座其结构形状相对应。2个安装座均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上的盖板,且安装下座和盖板相接触的部分密闭连接。安装座设有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第一插针孔和第二插针孔。传输单元的各部件之间相互电连接的部分及传输单元与电热片穿刺电连接的部分分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安装座中。传输插接件的各铜插针分别由其各自的尾部固定在相应的安装座的相应一个插针孔中,其头部位于相应安装座的相应的插接孔中。
[0014]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2个安装座在上下、前后及左右向上均被限位固定在地砖主体中。2个安装座分别位于地砖主体的前部和后部,且2个安装座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均从相应的前后方向的外侧露出地砖主体。
[0015]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地砖面板为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等材质制成的一体件。地砖面板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面板的前侧和右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插接,位于地砖面板的前侧的下插接榫为前侧下插接榫,位于地砖面板的右侧的下插接榫为右侧下插接榫。地砖面板的左侧和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缺口。位于地砖面板的后侧的下部缺口为后侧下部缺口,位于地砖面板的左侧的下部缺口为左侧下部缺口。地砖面板的下侧面开有纵横交错的呈网格状的背沟。
[0016] 上述地砖下座为与地砖面板材质相应的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等材质制成的一体件。地砖下座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下座的前侧和右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插接榫,且与地砖面板的前侧和右侧的下插接榫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的前侧的上插接榫为前侧上插接榫,位于地砖下座的右侧的上插接榫为右侧上插接榫。地砖下座的左侧和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部缺口,且与地砖面板的左侧和后侧的下部缺口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的后侧的上部缺口为后侧上部缺口,位于地砖下座的左侧的上部缺口为左侧上部缺口。
[0017] 上述地砖面板的前侧下插接榫与地砖下座的前侧上插接榫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前侧插接榫。地砖面板的右侧下插接榫与地砖下座的右侧上插接榫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右侧插接榫。地砖面板的后侧下部缺口与地砖下座的后侧上部缺口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后侧插接槽。地砖面板的左侧下部缺口与地砖下座的左侧上部缺口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左侧插接槽。
[0018]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地砖下座的上表面设有1至1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各条上部凹槽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地砖下座的上表面还设有2条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连通槽,2条连通槽的形状相同且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连通槽和后侧连通槽。各上部凹槽的前端通过前侧连通槽相互连通,各上部凹槽的后端通过后侧连通槽相互连通。各条上部凹槽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所有上部凹槽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地砖下座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地砖下座的各上部凹槽及各连通槽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
[0019] 上述地砖下座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
[0020] 上述地砖下座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个安装缺口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和后侧安装缺口。前侧安装缺口和后侧安装缺口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构成,所述的弓形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左右向的长度2-8毫米,弓形缺口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的缺口下段。前侧安装缺口的矩形缺口的前后向的长度为后侧安装缺口的矩形缺口的前后向的长度与前侧上插接榫的前后向的长度之和。前侧安装缺口的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的后端口相连通。前侧安装缺口的弓形缺口的上端口与前侧连通槽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的弓形缺口的上端口与后侧连通槽相连通。
[0021]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电热片包括导电发热带和电极铜皮。电极铜皮有2条,2条电极铜皮均沿左右向设置。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带的数量与地砖下座的上部凹槽的数量相同。各导电发热带中均设有网格状的整体呈带状的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压贴在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前侧电极铜皮和后侧电极铜皮。各导电发热带的各个导电发热层通过2条电极铜皮以并联方式电连接。环树脂外层覆盖包围在相应的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电热片的电极铜皮连同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成为相邻导电发热带之间的连接条。从而形成结构形状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形状相对应的电热片。
[0022]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安装座的安装下座和盖板均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0023] 上述安装下座包括连接部、台阶凸缘部和下半插座部。安装下座的连接部从后方连接在下半插座部上。
[0024] 上述下半插座部设有第一插头槽、第二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第二插针槽和横向插槽。
[0025] 上述第一插头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二插头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右前部。横向插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沿左右向设置。第一插针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相贯通。第二插针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第二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相贯通。
[0026] 上述安装下座的连接部设有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和铜片穿刺槽。
[0027] 上述第一线槽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的左侧。第二线槽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铜片穿刺槽开口向上、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中间凸起部上。中间凸起部的前侧面也是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的后槽壁。第一线槽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0028] 上述台阶凸缘部围绕连接部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台阶凸缘部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该穿线缺口同时与连接部的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的后端相通。
[0029] 上述盖板由位于其前部的上半插座部和位于其后部的压板部相连构成。压板部的上侧面与上半插座部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压板部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的下端面。
[0030] 上述盖板的上半插座部设有第一插头槽、第二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第二插针槽、上侧横槽和插接孔。上侧横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相对应,且共同形成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压板部从后向前连接在上半插座部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上部上。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形状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形状相对应。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上下向的长度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上下向的长度相同。
[0031] 上述第一插头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左前部。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体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相对应。第二插头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右前部。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体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相对应。
[0032] 上述第一插针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上侧横槽相通。第二插针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上侧横槽相通。盖板的压板部的下侧前部设有贯穿其左右的卡接槽,且卡接槽与上侧横槽相通。
[0033]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安装下座还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和卡接钩部。卡接钩部从前方向后连接在下半插座部上。卡接钩部的卡接钩有2个,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卡接钩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卡接钩。卡接钩部的上下向的距离等于安装座的上下向的距离。第一卡接钩位于下半插座部的前侧的左部,第二卡接钩位于下半插座部的前侧的右部。第一卡接钩与第二卡接钩的结构相对应,且相对于经过安装下座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第一卡接钩和第二卡接钩上均分别设有相应的用于卡接钩收缩变形的贯通自身上下的开口向前的变形槽。并且第一卡接钩的左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一卡接钩的钩体位于其右侧前部。第二卡接钩的右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二卡接钩的钩体位于其左侧前部。
[0034] 上述下半插座部还设有插接限位柱。下半插座部的下侧面与卡接钩部的下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的左侧面与第一卡接钩的左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的右侧面与第二卡接钩的右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0035] 上述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或倒圆角。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并且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0036] 上述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
[0037] 上述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下半插座部的插接限位柱有2个,2个下半插座部的插接限位柱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后部。
[0038] 上述连接部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
[0039] 上述铜片穿刺槽有2条,均开口向上且沿左右向设置,2条穿刺槽相互间分前后设置且位于中间凸起部上。台阶凸缘部的周边外形呈弓形。
[0040] 上述第一定位板基本呈向左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部左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左离开下半插座部。第一定位板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的上表面。第一定位板的左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一卡接钩的左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左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定位板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0041] 上述第二定位板基本呈向右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部右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右离开下半插座部。第二定位板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的上表面。第二定位板的右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二卡接钩的右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右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定位板的右侧面、台阶凸缘部的周边侧面以及第一定位板的左侧面共同形成一个优弧的弓形周边侧面。第二定位板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卡接钩的左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的左侧面、连接部的周边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的右侧面以及第二卡接钩的右侧面的下部依次相连,且共同形成半腰圆形的周边侧面。盖板的第一插头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盖板的第一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
[0042] 上述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并且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相对于经过盖板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
[0043] 上述插接孔有2个,2个插接孔分左右设置在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分别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0044]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的第一电线和零线单元的第二电线均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
[0045] 上述第一传输插接件由铜插针和导线压接构件组成。导线压接构件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和连接在铆接板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构成。铆接板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插接件与第一电线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插接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0046] 上述第二传输插接件与第一传输插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插接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夹紧第二电线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插接件与第二电线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插接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0047] 上述第一穿刺插接件由铜插针和压接穿刺构件组成。压接穿刺构件为铜片一体件,包括铆接板、导线压接板和穿刺压板。铆接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连接在铆接板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插接件与第一电线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连接在铆接板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连接在纵向板段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的前侧且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和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的后侧且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组成。穿刺压板由其纵向板段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的上侧右部。铜插针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插接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0048] 上述第二穿刺插接件与第一穿刺插接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插接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夹紧第二电线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插接件与第二电线的前端电连接。第二穿刺插接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0049]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前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的第一插接孔。前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的第一插针孔。
[0050]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插接件的左前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的第一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前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0051]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前侧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导线压接板位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前部中。
[0052]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中,且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0053] 上述前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的第二插接孔。前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的第二插针孔。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二穿刺插接件的右前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的第二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0054]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二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前侧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位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的前部中。穿刺压板位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的上方,第2组穿钉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的上方。
[0055]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中,且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0056] 上述后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的第二插接孔。后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的第二插针孔。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插接件的右后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的第二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0057]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后侧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导线压接板位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后部中。
[0058]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中,且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0059] 上述后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的第一插接孔。后侧安装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的第一插针孔。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一穿刺插接件的左后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的第一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0060]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一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后侧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位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后部中。穿刺压板位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的上方,第2组穿钉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的上方。
[0061] 上述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中,且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0062]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自发热组件由其电热片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一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下方,盖板从上向下用压紧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上,且第一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第1组穿钉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中,第2组穿钉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中,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使前侧电极铜皮与第二电线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前端相应部分位于盖板的压板部的卡接槽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前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相接触的部分采用声波焊接
[0063] 上述自发热组件由其电热片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二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下方,盖板从上向下用力压紧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上,且第二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第1组穿钉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中,第
2组穿钉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连接部的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中,从而通过第二穿刺插接件的压接穿刺构件使前侧电极铜皮与第一电线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前端相应部分位于盖板的压板部的卡接槽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后侧安装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0064]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前侧安装座设置在地砖下座的前侧安装缺口处,前侧安装座的最前端到地砖下座的最前端的前后向的长度等于前侧插接榫的内外向的长度。后侧安装座设置在地砖下座的后侧安装缺口处,后侧安装座的最后端与地砖下座的后端面在同一铅垂面上。前侧安装座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的上表面、电热片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的上表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再在该上述各面上均匀涂覆一层石胶,地砖面板从上方向下通过云石胶粘结固定在前侧安装座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的上表面、电热片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的上表面上。
[0065]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简称为电热地砖)以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作为发热元件。一方面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地砖面板与地砖下座之间,且位于地砖面板与地砖下座之间所形成的内部腔体中,地砖面板与地砖下座再通过粘结剂相互粘结而构成地砖主体,从而使得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被紧密固定在地砖主体中;这种结构的电热地砖可以将电热片所发出的热量迅速通过电热地砖的地砖面板的传导后向室内空间进行辐射。另一方面,由于本发明的电热地砖还在其地砖主体的地砖下座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安装缺口,且所述安装缺口的部分部位为上大下小的台阶状,而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被地砖主体的地砖面板和地砖下座在上下方向上限位;又由于上述安装缺口对安装座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使得发热组件的安装座既被可靠地限位固定在地砖主体中,又能由其向外露出的设有铜插针的插接孔部位并通过相应的电连接组件进行与相邻电热地砖的电连接和电流的传输;不仅使得电热地砖的安装简单方便,而且对使用中安全可靠、较高的热效率和经久耐用在结构上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本发明的电热地砖是本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原创性的发明创造,解决了上述人们长期以来要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
[0066] (2)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主要由上下两层环氧树脂薄板夹住导电发热层而构成;所述的导电发热层优选800至1000目的石墨粉作为主要的导电材料,用印刷方式粘结在环氧树脂薄板上并优选以带状导电发热层的方式设置,不仅发热效率高,发热较为均匀,而且安全可靠,即使导电发热层有损伤也只会在损伤部位有影响,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优选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的部位,而使得电热片的整体形状与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本发明的电热片成为由各个导电发热带为主体的构件,每个导电发热带由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上下2层条状环氧树脂薄板构成;也使得电热片的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部位后的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成为只设有电极铜皮的连接在相邻导电发热带之间的连接条。此时的电热片的形状与地砖下座设置了上部凹槽以及连通槽后的形状相对应,不仅使得电热片能通过粘结剂被紧密固定在地砖主体中,而且在电热地砖的地砖面板粘结至地砖下座的上端面上时,粘结面积占上侧面的总面积的比例较高,从而使得地砖面板与地砖下座的粘结牢度也较高。
[0067] (3)当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各个导电发热带采用网格状设置时,大大增加了其上下两侧的环氧树脂薄板的接触面积,使得粘结牢度更强,不易产生分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0068] (4)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各个导电发热带通过各自的前端部位与前侧电极铜皮的相互接触,以及各个导电发热带通过各自后端部位与后侧电极铜皮的相互接触,使得各个导电发热带实现了相互之间的电路并联。前侧安装座连接在电热片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的连接条上,后侧安装座连接在电热片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的连接条上,也即前侧安装座夹住电热片的前侧中部的连接条,后侧安装座夹住电热片的后侧中部的连接条。并且前后2个安装座还设置用于传输电源的传输单元的主要部件;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由位于后侧安装座中的左部的第一穿刺插接件的穿刺压板的穿钉从上向下刺穿电热片的后侧电极铜皮所在的连接条而与电热片的后侧电极铜皮电连接,且该第一穿刺插接件由其铜插针实现火线单元的后侧的对外电连接,以及该第一穿刺插接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实现对火线单元的第一电线后端的电连接;第一电线的主体位于地砖下座中,第一电线的前端与火线单元的第一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板电连接;第一传输插接件位于前侧安装座中的左部,且第一传输插接件由其铜插针实现火线单元的前侧的对外电连接。传输单元的零线单元由位于前侧安装座中的右部的第二穿刺插接件的穿刺压板的穿钉从上向下刺穿电热片的前侧电极铜皮所在的连接条而与电热片的前侧电极铜皮电连接,且该第二穿刺插接件由其铜插针实现零线单元的前侧的对外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穿刺插接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实现对零线单元的第二电线前端的电连接;第二电线的主体位于地砖下座中,第二电线的后端与零线单元的第二传输插接件的导线压接板电连接;第二传输插接件位于后侧安装座中的右部,且第二传输插接件由其铜插针实现零线单元的后侧的对外电连接。本发明采用穿钉实现电连接构件与电热片的电连接,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采用多个穿钉同时与电极铜皮电连接,则大大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电连接接触部分的面积,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0069] (5)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与电热片的安装采用组装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而且成品率较高;且自发热组件中的所有电连接部位均被固定设置在相应的安装座中,而使得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是一种密封性较好的自发热组件,不会产生漏电现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70] (6)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采用了对电极铜片冲孔进行阻断后再在其露出环氧树脂薄包覆的部位进行绝缘处理,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电热片可以连续不断生产成大卷包装,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裁切,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
[0071] 图1为本发明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示意图;
[0072] 图2为从图1的A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0073] 图3-1为从图1的B1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74] 图3-2为从图1的B2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也即从图3-1的B2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0075] 图4-1为从图1的C1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76] 图4-2为从图1的C2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也即从图4-1的C2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0077] 图5为从图2的下方向上观察时,图中地砖面板的下侧面的示意图;
[0078] 图6-1为图2中的地砖下座的示意图;
[0079] 图6-2为图6中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
[0080] 图6-3为图6-1的俯视示意图;
[0081] 图7-1为图1所示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中所设置的自发热组件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图中去掉了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的盖板;
[0082] 图7-2为图7-1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0083] 图8为图7-1中的F处的放大示意图;
[0084] 图9-1为图8中的自发热组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示意图;
[0085] 图9-2为图9-1的俯视示意图;
[0086] 图9-3为图9-1的右视示意图;
[0087] 图10为图7-1中的G处的放大示意图;
[0088] 图11-1为图10中的自发热组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示意图;
[0089] 图11-2为图11-1的俯视示意图;
[0090] 图11-3为图11-1的左视示意图;
[0091] 图12为图8所示的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示意图;
[0092] 图13为从图12的后方观察时,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的示意图;
[0093] 图14为图2中的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的示意图;
[0094] 图15为从图14的上方观察时,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的盖板的示意图;
[0095] 图16为图15的右视示意图;
[0096] 图17为图16所示的盖板与安装座的安装下座组合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0097] 图18为本发明的双向电连接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0098] 图19为从图18的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0099] 图20为本发明的2块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通过相应的双向电连接插头电连接时的示意图;
[0100] 图21为图20中的H处放大示意图。
[0101]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0102] 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100,
[0103] 地砖面板10,下插接榫11,前侧下插接榫11a,右侧下插接榫11b,下部缺口12,后侧下部缺口12a,左侧下部缺口12b,背沟13,
[0104] 地砖下座20,上插接榫21,前侧上插接榫21a,右侧上插接榫21b,上部缺口22,后侧上部缺口22a,左侧上部缺口22b,上部凹槽23,连通槽24,前侧连通槽24a,后侧连通槽24b,电线槽25,安装缺口26,前侧安装缺口26a,后侧安装缺口26b,矩形缺口26-1,弓形缺口26-2,
[0105] 插接部位30,前侧插接榫31,右侧插接榫32,后侧插接槽33,左侧插接槽34,[0106] 自发热组件40,
[0107] 电热片5,导电发热带51,电极铜皮52,前侧电极铜皮52a,后侧电极铜皮52b,环氧树脂外层53,电极阻断孔54,
[0108] 传输单元6,传输插接件61,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第二传输插接件61b,铜插针61-1,导线压接构件61-2,铆接板61-2-1,导线压接板61-2-2,
[0109] 电线62,第一电线62a,第二电线62b,
[0110] 穿刺插接件63,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第二穿刺插接件63b,铜插针63-1,压接穿刺构件63-2,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穿刺压板63-23,纵向板段63-23-1,横向板段63-23-2,第1组穿钉63-23-3,第2组穿钉63-23-4,
[0111] 安装座7,
[0112] 前侧安装座7a,第一插接孔7a-1,第二插接孔7a-2,第一插针孔7a-3,第二插针孔7a-4,
[0113] 安装下座71,
[0114] 连接部71-1,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铜片穿刺槽71-1-3,[0115] 台阶凸缘部71-2,
[0116] 下半插座部71-3,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横向插槽71-3-5,插接限位柱71-3-6,
[0117] 第一定位板71-4,第二定位板71-5,
[0118] 卡接钩部71-6,第一卡接钩71-6-1,第二卡接钩71-6-2,变形槽71-6-3,[0119] 穿线缺口71-7,
[0120] 盖板72,上半插座部72-1,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插接孔72-1-6,
[0121] 压板部72-2,卡接槽72-2-1,
[0122] 后侧安装座7b,第一插接孔7b-1,第二插接孔7b-2,第一插针孔7b-3,第二插针孔7b-4,
[0123] 双向电连接插头8,插头80,第一插头80a,第二插头80b,座体81,主体部81-1,插柱81-2,卡接凸块81-3,铜套82,电线83。

具体实施方式

[0124] 本发明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描述,以图2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图2所朝向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2的一方为后方。还将相对靠近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中心的部位称为内侧,将相对远离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中心的部位称为外侧。
[0125] (实施例1、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0126] 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100包括地砖面板10、地砖下座20和自发热组件40。地砖面板10从上方粘结固定在地砖下座20上构成具有内部腔体的地砖主体。所述地砖主体的四周端部为插接部位30。地砖主体的前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前侧插接榫31,地砖主体的右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右侧插接榫32,地砖主体的后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后侧插接槽33,地砖主体的左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左侧插接槽34。前侧插接榫31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后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右侧插接榫31是使用时与左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左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后侧插接槽33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前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左侧插接槽34是使用时与右侧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的右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100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均总体呈方形(本实施例为正方形)。自发热组件40的主体位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且其插接部位从地砖主体的前部和后部向外露出。制作时先将自发热组件40固定在地砖主体中,然后再加工出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100的插接部位30。
[0127] 见图1和图5,地砖面板10为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等材质制成的一体件(本实施例为瓷砖)。地砖面板10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面板10的前侧和右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插接榫11,位于地砖面板10的前侧的下插接榫11为前侧下插接榫11a,位于地砖面板10的右侧的下插接榫11为右侧下插接榫11b。地砖面板10的左侧和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缺口12。位于地砖面板10的后侧的下部缺口12为后侧下部缺口12a,位于地砖面板10的左侧的下部缺口12为左侧下部缺口12b。地砖面板10的下侧面开有纵横交错的呈网格状的背沟13。
[0128] 见图1和图6-3,地砖下座20为与地砖面板10材质相应的瓷砖或人造石、大理石、花岗岩、玻璃等材质制成的一体件(本实施例为瓷砖)。地砖下座20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地砖下座20的前侧和右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插接榫21,且与地砖面板10的前侧和右侧的下插接榫11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20的前侧的上插接榫21为前侧上插接榫21a,位于地砖下座20的右侧的上插接榫21为右侧上插接榫21b。地砖下座20的左侧和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部缺口22,且与地砖面板10的左侧和后侧的下部缺口12相对应。位于地砖下座20的后侧的上部缺口22为后侧上部缺口22a,位于地砖下座20的左侧的上部缺口22为左侧上部缺口22b。
[0129] 见图1至图4-2,地砖面板10从上方通过相应的粘结剂(本实施例采用武汉市科达云石护理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力士云石胶)固定在地砖下座20上。地砖面板10的前侧下插接榫11a与地砖下座20的前侧上插接榫21a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前侧插接榫31;地砖面板10的右侧下插接榫11b与地砖下座20的右侧上插接榫21b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右侧插接榫32;地砖面板10的后侧下部缺口12a与地砖下座20的后侧上部缺口22a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后侧插接槽33;地砖面板10的左侧下部缺口12b与地砖下座20的左侧上部缺口22b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左侧插接槽34。
[0130] 见图6-3,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设有1至1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23(本实施例为6条),各条上部凹槽23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还设有2条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连通槽24,2条连通槽24的形状相同且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连通槽24a和后侧连通槽24b。各上部凹槽23的前端通过前侧连通槽24a相互连通,各上部凹槽23的后端通过后侧连通槽24b相互连通。各条上部凹槽23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本实施例为0.4毫米)。所有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地砖下座20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地砖下座
20的各上部凹槽23及各连通槽24共同构成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
[0131] 见图6-3,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25。
[0132] 见图6-1至图6-3,地砖下座20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6,2个安装缺口26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b。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26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26-1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26-2构成,所述的弓形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2-8毫米(本实施例为4毫米),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下段。前侧安装缺口26a的矩形缺口26-1的前后向的长度为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矩形缺口
26-1的前后向的长度与前侧上插接榫21a的前后向的长度之和。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
26b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后端口相连通。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上端口与前侧连通槽24a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26b的弓形缺口26-2的上端口与后侧连通槽24b相连通。
[0133] 见图7-1,自发热组件40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40包括电热片5、传输单元6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5前后两端的2个安装座7。
[0134] 上述传输单元6由2个传输插接件61、2根电线62和2个穿刺插接件63组成。2个传输插接件61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插接件61a和第二传输插接件61b;2根电线62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2个穿刺插接件63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插接件63a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第一电线62a和第一穿刺插接件63a依次电连接则构成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第二电线62b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依次电连接则构成传输单元6的零线单元。
[0135] 见图7-1,电热片5为自发热组件40的主体,其结构形状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结构形状相对应。电热片5包括导电发热带51和电极铜皮52。导电发热带51的数量与地砖下座20的上部凹槽23的数量相同为6个。电极铜皮52有2条,2条电极铜皮5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极铜皮52a和后侧电极铜皮52b。6个导电发热带51通过2条电极铜皮52以并联方式电连接。
[0136] 见图7-1及图8,火线单元的第一电线62a和零线单元的第二电线62b均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
[0137] 见图8至图9-3,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61-2-1和连接在铆接板
61-2-1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61-2-2构成;铆接板61-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1-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插接件61a与第一电线62a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0138] 见图11-1至图11-3,第二传输插接件61b只需第一传输插接件61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也即第二传输插接件61b与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插接件61b也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也由铆接板61-2-1和导线压接板61-2-2组成。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的铆接孔位于铆接板61-2-1的左部,导线压接板61-2-2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右侧且向前折弯,导线压接板61-2-2的板体在其上下向的中部向左折弯,且夹紧第二电线62b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插接件61b与第二电线62b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0139] 见图10-1至图11-3,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为铜片一体件,由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组成。铆接板63-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63-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插接件63a与第一电线62a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63-23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63-23-1、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1至5个(本实施例为3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且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和1至5个(本实施例为3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且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
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0140] 见图8、图11-1至图11-3,第二穿刺插接件63b只需第一穿刺插接件63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也即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与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也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也由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组成,穿刺压板63-23也由纵向板段63-23-1、横向板段63-23-2、第1组穿钉63-23-3和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的铆接孔位于铆接板63-21的左部;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右侧且向后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左折弯,且夹紧第二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插接件63b与第二电线62b的前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左部且向后折弯;穿刺压板63-23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左侧后部;穿刺压板63-23的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穿刺压板63-23的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前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左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0141] 见图7-1和图7-2,电热片5为外购,由常州中英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其主要结构是: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该碳晶粉由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3的文献所公开)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胺酯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涂料总重量的20%-85%。然后将导电涂料按照网格状(本实施例采用单元格为正六边形的网格)的形状在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薄板厚度为0.2毫米,其中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1比1)上通过丝网印刷工艺从左至右按照相应的间隔连续印刷沿前后向设置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在成卷的连续的环氧树脂薄板上,并使印刷层在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温度下快速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带状导电发热层。带状导电发热层之间的间隔与地砖下座20的各相应的上部凹槽23之间的间隔相对应。在带状导电发热层固化完毕后,立即将2条0.05毫米厚的作为电极铜皮52的连续的长条形铜皮分前后分别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前端之上的电极铜皮称为前侧电极铜皮52a,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后端的电极铜皮称为后侧电极铜皮52b;再用压机将另一卷同样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在16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的温度、20MPa的压力下,使得位于上层的该环氧树脂薄板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粘结固定在一起,而使网格式带状导电发热层和电极铜皮52被压实真空绝缘密封封装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石墨粉的游离较少,两层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53,从而得到成卷的碳墨薄板。然后再进行裁切和冲孔,加工成与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得到本实施例的电热片5,也即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的部位,使得电热片成为由6条导电发热带51为主体的构件,电热片5中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上下2层条状环氧树脂薄板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51,也使得电热片5的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部位后的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成为只设有电极铜皮的连接在相邻导电发热带51之间的连接条。每个导电发热带5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左右向的整体宽度为下部主体20的各相应的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导电发热带51的环氧树脂薄板部分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2至4/5(本实施例的导电发热带5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左右向的整体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部分的左右向的长度的3/4)。电热片5的四个角上均设有贯穿其上下的电极阻断孔54。各电极阻断孔54位于电热片5的左右向的最外侧的导电发热带51的外侧的电极铜皮52处,且将该处电极铜皮52完全切掉,并进行绝缘处理(本实施例采用在电极阻断孔54处的相应部位注入绝缘胶,绝缘胶为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酯胶)。
[0142] 见图7-1、图8和图21,安装座7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前侧安装座7a和后侧安装座7b。2个安装座7均为使用时能与相应的双向电连接插头8实现相互插接的部件,且安装座7与双向电连接插头8相互间密封防水连接。前侧安装座7a和后侧安装座7b其结构形状相对应(本实施例为相同)。本实施例中,前侧安装座7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后侧安装座7b。
[0143] 见图14,前侧安装座7a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71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71上的盖板72。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均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0144] 见图12,安装下座71的外形轮廓与地砖下座20的安装缺口26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下座71由连接部71-1、台阶凸缘部71-2、下半插座部71-3、第一定位板71-4、第二定位板71-5和卡接钩部71-6组成。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下半插座部71-3和卡接钩部71-6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连接。
[0145] 卡接钩部71-6的卡接钩有2个,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卡接钩71-6-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卡接钩71-6-2;第一卡接钩71-6-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前侧的左部,第二卡接钩71-6-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前侧的右部。第一卡接钩
71-6-1与第二卡接钩71-6-2的结构相对应,且相对于经过安装下座71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第一卡接钩71-6-1和第二卡接钩71-6-2上均分别设有相应的用于卡接钩收缩变形的贯通自身上下的开口向前的变形槽71-6-3;并且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一卡接钩71-6-1的钩体位于其右侧前部;第二卡接钩
71-6-2的右侧面为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第二卡接钩71-6-2的钩体位于其左侧前部。
[0146] 见图12和图15,下半插座部71-3设有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横向插槽71-3-5和插接限位柱71-3-6。下半插座部71-3的上下向的长度为卡接钩部71-6的上下向的距离的一半,且下半插座部71-3的上端面位于卡接钩部71-6的上端面的下方,下半插座部71-3的下侧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下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与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与第二卡接钩71-6-2的右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0147] 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一插头槽71-3-1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前部,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并且第二插头槽71-3-2与第一插头槽71-3-1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0148] 横向插槽71-3-5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71-3-5沿左右向设置。
[0149] 第一插针槽71-3-3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1-3-3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一插针槽71-3-3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1-3-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1-3-1,第一插针槽71-3-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1-3-1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一插针槽71-3-3的直径与左前铜插针61-1的直径相对应。
[0150] 第二插针槽71-3-4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1-3-4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二插针槽71-3-4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1-3-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1-3-2,第二插针槽71-3-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1-3-2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二插针槽71-3-4的直径与右前铜插针63-1的直径相应。
[0151] 插接限位柱71-3-6有2个,2个插接限位柱71-3-6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部。
[0152] 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设有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和铜片穿刺槽71-1-3。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为相切),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为相切)。
[0153] 第一线槽71-1-1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左侧;第二线槽71-1-2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71-1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铜片穿刺槽71-1-3有2条,均开口向上且沿左右向设置,2条穿刺槽71-1-3相互间分前后设置且位于中间凸起部上。中间凸起部的前侧面也是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后槽壁。第一线槽71-1-1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71-1-2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0154] 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外形呈弓形,台阶凸缘部71-2围绕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
[0155] 第一定位板71-4基本呈向左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部左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左离开下半插座部71-3;第一定位板71-4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71-1的上表面;第一定位板71-4的左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左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定位板71-4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71-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0156] 第二定位板71-5基本呈向右方凸出的弧形板体,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部右侧,且其后端部位向右离开下半插座部71-3;第二定位板71-5的上表面与卡接钩部71-6的上表面相平,且高于连接部71-1的上表面;第二定位板71-5的右侧面与位于其前侧的第二卡接钩71-6-2的右侧面的上部平滑过渡连接,该右侧面还与位于其后侧的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平滑过渡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定位板71-5的右侧面、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侧面以及第一定位板71-4的左侧面共同形成一个优弧的弓形周边侧面;该优弧的弓形周边侧面与地砖下座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的缺口上段间隙配合。第二定位板71-5的后端部位的下端面与台阶凸缘部71-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卡接钩71-6-1的左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连接部71-1的周边侧面的下部、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以及第二卡接钩71-2b的右侧面的下部依次相连,且共同形成半腰圆形的周边侧面;该半腰圆形的周边侧面与地砖下座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的缺口下段间隙配合。
[0157] 台阶凸缘部71-2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71-1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71-7,该穿线缺口71-7同时与连接部71-1的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的后端相通。
[0158] 见图15,盖板72由位于其前部的上半插座部72-1和位于其后部的压板部72-2相连构成。压板部72-2的上侧面与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压板部72-2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端面。
[0159] 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设有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和插接孔72-1-6。
[0160] 上侧横槽72-1-5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72-1-5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72-1-5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相对应,且共同形成安装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压板部72-2从后向前连接在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上部上。
[0161] 见图15至图18,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形状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形状相对应。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下向的长度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上下向的长度相同。使用时盖板72由上向下安装在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和连接部71-1上。
[0162] 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前部,第一插头槽72-1-1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
71-3-1相对应。
[0163] 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前部,第二插头槽72-1-2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并且第二插头槽72-1-2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对于经过盖板72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相对应。
[0164] 第一插针槽72-1-3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2-1-3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2-1-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2-1-1,第一插针槽72-1-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一插针槽72-1-3的直径与左前铜插针61-1的直径相对应。
[0165] 第二插针槽72-1-4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2-1-4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2-1-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2-1-2,第二插针槽72-1-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2-1-2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二插针槽72-1-4的直径与右前铜插针63-1的直径相对应。
[0166] 插接孔72-1-6有2个,2个插接孔72-1-6分左右设置在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72-1-6分别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71-3-6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0167] 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下侧前部设有贯穿其左右的卡接槽72-2-1。
[0168] 盖板7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和连接部71-1上而构成相应的安装座7。其中:
[0169] 1、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接孔7a-1。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左前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前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0170] 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插接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前部中。
[0171]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0172] 2、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接孔7a-2。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右前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0173] 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的前部中;穿刺压板63-23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63-23-3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第
2组穿钉63-23-4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
[0174]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0175] 3、见图7-1、图8、图11-1和图11-3,前侧安装座7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后侧安装座7b。也即,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二插接孔7b-2;后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右后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0176] 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插接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
[0177]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0178] 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接孔7b-1;后侧安装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针孔7b-3;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左后铜插针
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安装座7b的第一插针孔7a-1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
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0179] 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穿刺压板63-23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左右向中部上,且其第1组穿钉63-23-3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第
2组穿钉63-23-4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的上方;
[0180]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0181] 4、自发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2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下方,再将盖板72从上向下用力压紧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71上时,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前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上向下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插入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的位于后侧的铜片穿刺槽71-1-3中,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插接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前侧电极铜皮52a与第二电线62b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的前端相应部分位于前侧安装座7a的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卡接槽72-2-1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0182] 5、如4所述的方式通过第二穿刺插接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实现后侧电极铜皮52b与第一电线62a的电连接。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的后端相应部分位于后侧安装座7b盖板72的压板部72-2的卡接槽72-2-1中,而被夹紧固定在后侧安装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0183] 6、用绝缘胶(采用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氨酯胶)分别从相应的安装座7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注入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和铜片穿刺槽71-1-3中,从而使得第一电线61a和第二电线61b前后两端相应的部分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安装座7中。上述安装座7及相应的各铜插针构成自发热组件40的供电插接件。
[0184] 将自发热组件40的电热片5设置在地砖主体的内部腔体中;自发热组件40的电线62位于地砖下座20的电线槽25中。前侧安装座7a设置在地砖下座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处,前侧安装座7a的最前端到地砖下座20的最前端的前后向的长度等于前侧插接榫31的内外向的长度;后侧安装座7b设置在地砖下座20的后侧安装缺口26b处,后侧安装座7b的最后端与地砖下座20的后端面在同一铅垂面上;前侧安装座7a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再在该上述各面上均匀涂覆一层云石胶(本实施例采用武汉市科达云石护理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力士云石胶),地砖面板10从上方向下通过云石胶粘结固定在前侧安装座7a的上表面、后侧安装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地砖下座20的上表面上。由于安装缺口的部分部位为上大下小的台阶状,而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安装座被地砖主体的地砖面板和地砖下座在上下方向上限位;又由于上述安装缺口对安装座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使得发热组件的安装座既被可靠地限位固定在地砖主体中。然后再在地砖主体的四周加工出相应的前侧插接榫31、右侧插接榫32、后侧插接槽33和左侧插接槽34,其中加工后侧插接槽33时会连同后侧安装座7b的卡接钩部71-6的前后向的外侧上侧切掉相应一小部分(见图21)。
[0185] 见图19至图21,用于将本发明的前后相邻的两块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电连接的双向电连接插头8包括插头80、铜套82和电线83。插头80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头80a和第二插头80b。第一插头80a和第二插头80b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双插柱插头,且各自的插柱呈相反方向设置。
[0186] 每个插头80均包括座体81。座体81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81包括主体部81-1和2个插柱81-2。主体部81-1基本呈等腰梯形,主体部81-1的左右两侧设有作为卡接凸块81-3的向左右向的外侧伸出的凸出部位,使用时被卡接固定在安装座7的卡接钩部71-6的相应的卡接钩与安装座7的下半插座部71-3之间。
[0187] 2个插柱81-2分前后连接在主体部81-1的前后向的外侧上。2个插柱81-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自发热组件40的安装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相互防水插接配合的部位。各个插柱81-2均由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的圆台组成。
[0188] 铜套82的内径与自发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各铜插针的外径相对应。
[0189] 电线83有2根,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线83a和后侧电线83b。
[0190] 各个插柱81-2中均设有1个铜套82。2个插头80的各自位于前侧插柱中的铜套8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线83a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前侧电连接组件,2个插头80的各自位于后侧插柱中的铜套8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后侧电线83b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后侧电连接组件。前侧电连接组件和后侧电连接组件的各铜套82和电线83的相应部分作为嵌件在座体81注塑时与该座体81形成一体件,且电线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座体81的主体部81-1的前后两侧的腰上向外露出,座体81与电线83的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因座体81的注塑而密闭固定连接。从而两个插头80通过电线柔性且电连接在一起。
[0191] 铜套82的左右向的内侧位于座体81的主体部81-1中,铜套82的左右向的外侧部位于相应1个插柱中且与该插柱81-2同轴设置,且从左右向的外侧与座体81的外部相通。
[0192]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花岗岩切割工艺 2020-05-12 569
花岗岩外墙清洗剂 2020-05-13 673
花岗岩装饰板 2020-05-11 191
花岗岩太阳能发电板 2020-05-13 70
彩色仿花岗岩装饰砌块 2020-05-14 514
花岗岩音箱 2020-05-11 708
一种水性花岗岩涂料 2020-05-13 956
花岗岩台阶 2020-05-12 931
花岗岩地面 2020-05-14 88
仿真花岗岩 2020-05-15 51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