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车轮定位 / 一种立体式车库

一种立体式车库

阅读:128发布:2020-12-2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立体式车库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式 车库 ,属于停车库领域,解决了现有立体式车库耗材过多成本过大的问题。一种立体式车库,包括N个停车单元和2N-1 块 载车板,N≥2且为整数,还包括引导板;载车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边梁和承载部,边梁包括安装部,安装部通过加强部与边梁连接,承载部由若干载车板组件依次连接组成,承载部设于两条边梁之间并与两条边梁的安装部固定;引导板倾斜且与地面固定,载车板与地面 接触 时,引导板衔接地面与载车板的承载部上表面。采用由多块载车板组件拼接形成的载车板,在侧板及加强部的辅助下,承载相同重量时可降低载车板厚度约30%,并使用公用的引导板,降低了生产立体式车库时的材料消耗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下面是一种立体式车库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立体式车库,包括N个停车单元和2N-1载车板,N≥2且为整数,每个停车单元可同时移入上下两块载车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导板(7);载车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边梁(6)和承载部,边梁包括安装部(62),安装部通过加强部(61)与边梁连接,承载部由若干载车板组件(1)依次连接组成,承载部设于两条边梁之间并与两条边梁的安装部固定;引导板倾斜且与地面固定,载车板与地面接触时,引导板衔接地面与载车板的承载部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的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所在边梁的侧面向下延伸后向靠近另一边梁的方向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加强部末端直弯折形成安装部;边梁在入口端的内侧设有防撞部(6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的载车板组件包括板体(30),所述板体包括设于板体两侧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21),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板体向下延伸;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安装部(12),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安装部(22),第二安装部上设有挡板(24);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部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的载车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中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置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部上,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挡板限制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沿垂直于第二侧板表面的方向离开第二块载车板组件,通过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孔以螺栓使第一块载车板组件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相互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组件上设有摩擦棱,摩擦棱平行于载车板组件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并从板体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组件的承载部一端设有进车板(5),另一端设有延伸板(40),延伸板上设有车轮定位器(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立体式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指示杆(64)。

说明书全文

一种立体式车库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库领域,特别是一种立体式车库。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立体式车库被应用以缓解城市的停车压。常见的立体式车库一般采用载车板承载车辆,立体式车库对载车板的刚度和强度要求非常高,如果刚度和强度不够,载车板将有可能在车辆的重压下变形,最终导致立体式车库或车辆的损坏。目前立体式成库主要使用一体成形的花纹板作为载车板的材料,这种载车板的承重能力较强,但是自身重量很大,运输不便,且成形较为困难,耗费的材料很多,因而成本很高,此外现有立体式车库的载车板都单独装有引导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式车库,采用载车板组件组成载车板,使立体式车库整体重量低、耗材少、制造工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体式车库,包括N个停车单元和2N-1载车板,N≥2且为整数,每个停车单元可同时移入上下两块载车板,还包括引导板;载车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边梁和承载部,边梁包括安装部,安装部通过加强部与边梁连接,承载部由若干载车板组件依次连接组成,承载部设于两条边梁之间并与两条边梁的安装部固定;引导板倾斜且与地面固定,载车板与地面接触时,引导板衔接地面与载车板的承载部上表面。
[0005]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由所在边梁的侧面向下延伸后向靠近另一边梁的方向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加强部末端直弯折形成安装部;边梁在入口端的内侧设有防撞部。进一步加强边梁的承重能力,从而加强载车板的承重能力,同时减少车辆斜向进入车库时与边梁发生刮擦的几率。
[0006]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的载车板组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设于板体两侧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板体向下延伸;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上设有挡板;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部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一种载车板组件的结构。
[0007] 进一步的,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中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置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部上,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挡板限制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沿垂直于第二侧板表面的方向离开第二块载车板组件,通过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孔以螺栓使第一块载车板组件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相互固定。载车板组件的安装结构,载车板组件平组装成载车板的承载部后,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不会在水平方向上相互脱离。
[0008] 进一步的,所述载车板组件上设有摩擦棱,摩擦棱平行于载车板组件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并从板体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增大载车板组件与车辆车胎间的摩擦力
[0009] 进一步的,所述载车板组件的承载部一端设有进车板,另一端设有延伸板,延伸板上设有车轮定位器。进车板在车辆进出时作为带有摩擦棱的载车板组件与立体式车库的引导板之间的缓冲,改善车辆内人员的舒适度,延伸板及延伸板上的车轮定位器可防止车辆行驶过量以致从载车板的另一端滑脱。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板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指示杆。降低车辆的车体与立体式车库各部件刮擦的几率。
[001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2] 立体式车库采用由多块载车板组件拼接形成的载车板,在载车板组件的侧板以及边梁的加强部的辅助下,承载相同重量的车辆时可降低载车板厚度约30%,并使用公用的引导板,降低了生产立体式车库时的材料消耗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立体式车库的示意图;
[0015]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载车板的示意图;
[0016]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边梁与载车板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0017]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视图。
[0018]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载车板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0019]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图;
[0020] 图7为两块图6所示载车板组件连接的示意图;
[0021]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载车板组件的局部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图1-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0023] 一种立体式车库,包括三个停车单元和五块载车板,每个停车单元可同时移入上下两块载车板。载车板包括两条边梁6和多块载车板组件1,边梁6的侧面沿垂直边梁6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成加强部61,加强部61具有回转弯折结构,即加强部61由边梁6的侧面向下延伸后,直角弯折向前延伸,再直角弯折向上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强加强部61的承重能力,加强部61的末端向前直角弯折形成安装部62,各块载车板组件1依次连接形成承载部,承载部安装在安装部62上。边梁6入口端内侧设有防撞部63,可降低车辆在斜向驶入载车板时车体与边梁6发生刮擦的可能。还包括引导板7,引导板倾斜且与地面固定,当某一载车板与地面接触时,引导板7衔接地面与该载车板的承载部。
[0024] 载车板组件1包括板体30,板体30设有垂直于板体30的第一侧板11和垂直于板体30的第二侧板21,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21设于板体30下侧。第一侧板11于末端沿靠拢第二侧板21的方向以直角弯折形成第一安装部12,第二侧板21于末端沿远离第一侧板11的方向以直角弯折形成第二安装部22,第二安装部22的末端直角弯折形成的档板24,这种挡板作为载车板组件的一部分成形容易、成本低,挡板24与第二侧板位21于第二安装部22的同一侧。第一安装部12上设有数个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部22上与第一安装孔13的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23,第二安装孔23的数量与第一安装孔13的数量相同。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23均为长腰圆孔,且长腰圆孔的腰平行于板体30的长边。
[0025] 板体30上还设有第一摩擦棱31、第二摩擦棱32、第三摩擦棱33共三条摩擦棱,各条摩擦棱均由板体30弯折凸起形成,并平行于第一长边10和第二长边20,从第一短边14延伸至第二短边,摩擦棱与侧板设于板体30的不同面。第一摩擦棱31、第二摩擦棱32、第三摩擦棱33等间距分布,第一摩擦棱31的与第一侧板11的间距等于第三摩擦棱33的与第二侧板21的间距,且该间距为相邻摩擦棱间距的一半,从而使多块载车板组件相互拼接成承载部后,相邻摩擦棱的间距相等。摩擦棱沿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包括两个侧边,两个侧边的下端分别与板体30连接,两个侧边所在平面与板体30所在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相等,两个侧边的下表面形成夹角θ,60°≤θ≤120°,θ为90°,也可以是60°、120°等,两个侧边的上表面圆角过渡,使得摩擦棱在不会损害车辆车胎的同时为车辆提供足够的摩擦力;摩擦棱高度为10mm,也可以是8mm、12mm等,在保证车辆能正常驶过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摩擦力。
[0026] 在组装载车板组件成载车板的承载部时,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中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12置于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部22上,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挡板24限制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12沿垂直于侧板表面的方向离开第二块载车板组件,即载车板组件水平安装到立体车库后,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不会在水平方向上相互脱离。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部12置于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部22上后,通过第一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一安装孔13、第二块载车板组件的第二安装孔23以螺栓固定两块载车板组件,从而加强相邻载车板组件间的固定,特别是使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也不会相互脱离。长腰圆孔的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23使相邻两块载车板组件在安装时允许有一定的安装误差,可在横向上微调,从而降低对载车板组件精度的要求,降低成本。
[0027] 承载部的一端安装有进车板5,另一端安装有延伸板40,延伸板40上安装车轮定位器41,进车板5在车辆进出时作为带有摩擦棱的载车板组件1与立体式车库的引导板7之间的缓冲,改善车辆内人员的舒适度,延伸板40及延伸板40上的车轮定位器41可防止车辆行驶过量以致从载车板的另一端滑脱。延伸板40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指示杆64,作为警示降低车辆的车体与立体式车库各部件刮擦的几率。
[0028]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