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条式轮

阅读:766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辐条式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 辐条 式轮,其包括周边轮圈(20)、中央毂(30)和一些单独的轮圈与毂之间的连接辐条(40、50)。其特征在于,在自由状态下,所述辐条(40、50)不受张 力 、不受压缩地被安装在所述轮圈与所述毂之间;并且,每根辐条能承受至少60daN的压缩 载荷 而没有弯曲。另外,该轮包括使每根辐条(40、50)的至少一端部(41、51)无间隙连接或双侧连接于所述轮圈或所述毂的连接装置。,下面是辐条式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辐条式轮,其包括周边轮圈(20、120)、中央毂(30、130)和一 些单独的轮圈与毂之间的连接辐条(40、50、140、150),其特征在于, 在自由状态下,所述辐条(40、50、140、150)不受张、不受压缩地被 安装在所述轮圈与所述毂之间;并且,每根辐条能承受至少60daN的压 缩载荷而没有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该轮包括连接装置,其将每 根辐条(40、50)的至少一端部(41、51)无间隙连接或双侧连接于所述 轮圈或所述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每个无间隙连接装置(42、 52)包括连接间隙消除装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每根辐条的另一端部(43、 53)通过粘接加以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连接间隙通过粘接予以 消除。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该轮包括数量 大于十的辐条(40、50)。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每根辐条包括 外径大于4.8mm、而内径d小于15mm的主体(40a、50a)。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每根辐条(40、50)包括拉 拔制成的管形主体。
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包括毂 (30、130),所述毂(30、130)具有在最终安装前使所述辐条收回的收 回部件(31a、32a、138a)。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毂包括引导每根辐条 并使每根辐条滑动的引导和滑动部件(31a、32a)。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其特征在于,每根辐条(40、 50)的EI乘积大于106Nmm2。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01]本发明涉及杆式轮的新设计,特别是对于自行车轮。本发明还涉 及具有至少一此类杆()的杆式轮、以及配有至少一此类轮的滚动器 械,特别是自行车

背景技术

[02]自蒙昧时代以来就存在轮。最初的轮是实心的。最早的改进在于 构造带有杆的轮,这种轮更轻。这些杆被轮圈促使压缩和弯曲。然后用金 属环给轮加箍,并且杆被预施应而压缩。专利申请CH91759描述了这 种构造方式。
[03]具有处于张力的丝型辐条的轮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66年,该发 明归功于Eugène Meyer。该发明可通过大大减小辐条的截面来构造轮,因 此极大地减小了重量。并且还使轮直径的增加成为可能,因此可扩大它们 的发展,如脚踏板直接接合在动力轮上的制大自行车(bis)就是这种情 况。下面,术语处于拉伸/张力的辐条将无区别地用于辐条的正张力。
[04]现在的辐条式轮以传统方式包括设置用于接纳轮胎的周边轮圈、 中央毂、以及轮圈和毂之间的连接辐条。辐条的数量根据轮的类型变化, 并且一般在十二到四十根。按照一般规律,辐条按两层分布,这两层辐条 使轮圈与毂的一端部连接。每层的辐条与轮圈的中间平面形成一度,习 惯把该角度称为伞角。
[05]辐条在结构上连接轮圈和毂,这可使轮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良好的 抗力强度。轮使用时所述轮承受的外部负荷可以分解为:按轮圈中间平面 指向的径向力、垂直于该中间平面指向的侧向力、动力或者相反地与轮圆 圈相切的制动力——其对应于毂与轮圈之间的力矩的传递。
[06]目前还存在张力辐条式轮以外的其它轮结构。已知例如所述实心 轮或带有杆的轮,这些带有杆的轮由复合材料制成并主要由于它们的空气 动力特性被使用。专利申请WO2004/033231和FR 2701899描述了这类轮。 还存在由轻合金(、镁或)形成的模制轮。例如从专利申请EP1016552 和WO2004/108515了解到此类轮。
[07]在由复合材料或模制合金制成的带有杆的轮的情况下,杆的数量 减少,每个轮约为三到五根杆。实际上,这些应抵抗压缩力的辐条的截面 比用于避免弯曲的普通常规辐条要大得多,并且它们本身的尺寸阻止任何 设置数量更多的杆。
[08]但在这些不同的轮构造方式中,张力辐条式轮由于其能够很好地 被构造和调节,因而仍被视为在轻便性与强度之间具有最好的折衷。
[09]然而,尽管辐条式轮的确给出良好的结果,但它们仍具有某些缺 点。
[10]首先,辐条张力在轮圈体中感生压缩应力。估计对于有36根辐 条的公路自行车轮,每根辐条在1000顿下受到拉伸,则轮圈体处产生的 合成压缩力为5730牛顿,这导致压缩应力为88MPa,对于常用的轮圈材 料(例如铝6106),88MPa的压缩应力已经占材料内在潜在强度(220MPa) 的40%。换句话说,该引起的压缩已经极大地使轮圈削弱。
[11]另外,对于直径为622mm的轮圈,该压缩力导致轮圈的渐屈线 (développée)可能减少达2.5mm,这自然地可能对轮圈和轮胎之间的连 接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轮胎意外脱落和发生事故。
[12]第二点,辐条的张力局部施加在轮圈上。每根辐条通过它的张力 在其联接区处产生局部剪切力,并在每个辐条孔之间产生可变弯矩。弯矩 导致轮圈的多边形变形,通常称为“跳动(saut)”,并在每个辐条联接 区处引起局部扭曲(voile)。
[13]设置适当轮辐的专利申请EP 1316442和FR 1019285图示出这两 种现象,这两个专利申请试图提出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顺便强 调的是,如EP 1316442所述的,辐条成对地联接在轮圈处可很好地减小 局部扭曲效应,但却加重了多边形效应。
[14]文献EP 1316442提出相反地从预成形轮圈出发解决该问题(见 该专利的图5),它的实施是很复杂的。
[15]最后可注意到,轮的寿命,即它的每个部件的寿命,与辐条的张 力基本成反比。在轮旋转的过程中,每根辐条承受一加载和卸载周期,并 且每根辐条使轮圈局部地承受这样的加载和卸载周期。这些重复的周期以 辐条、毂或轮圈的损坏而结束,并且辐条中的张力越大,这种损坏越快速。 因此目前的拉伸辐条式轮没有最佳寿命。由于该现有技术,存在对结合有 轻便性、坚固性、强度和最佳寿命的轮结构的需求性。
[16]还存在对使轮的几何特征(扭曲、跳动、渐屈线)尽可能保持稳 定的轮的需求。
[17]通过符合按本发明的轮的新设计来达到这些目的和在以下描述 过程中体现的其它目的。

发明内容

[18]特别是该目的或这些目的在符合本发明的辐条式轮中实现,所述 轮包括周边轮圈、中央毂、以及一些单独的轮圈和毂之间的连接辐条,其 特征在于,在自由状态下,辐条没有张力、也没有压缩地安装于轮圈与毂 之间;并且,每根辐条可承受至少60daN的压缩载荷,而没有弯曲。另外, 轮包括的辐条数量大于带杆轮,例如辐条数量大于十。该结构具有在自由 状态下使轮圈辐条内的所有应力减小到零的优点。因此,辐条设置为能够 抵抗很大的压缩力而没有弯曲,以便能抵抗使用过程中施加在轮中的力。
[19]这样的结构与有关轮结构的已有想法相反,这些已有想法提出: 轮在自由状态下即没有负荷时,或者辐条通过轮圈被预加应力,因而辐条 的截面很大,以便能够抵抗压缩力,或者辐条被预拉伸,并因此对轮圈预 施应力。
[20]而基于本发明的想法在于:消除自由状态下的轮(轮圈、辐条) 内的所有(或几乎所有)应力,这样可明显增加该轮的总强度。另外,该 轮具有以下优点:
[21]-轮完全不再有张力,一根辐条的断裂不再会导致如拉伸或压缩 辐条式轮中那样的扭曲;
[22]-轮不再有残余应力,因此轮受力较小并因此可减轻;
[23]-辐条和它们的端部被促动拉伸要小得多,因此强度更大,轮圈 和毂也是如此;
[24]-轮更能抗疲劳(更小的应力);
[25]-轮完全不再有任何多边形效应,也不产生扭曲;
[26]-如果一根辐条断裂,可取下旧的辐条并将一根辐条直接固定在 轮上进行更换,无需特殊的安装装置。
[27]另外,与带有数量基本小于六根杆的轮相反的是,侧向刚性几乎 是恒定的,但例如对于具有三根杆的轮就不是这样;并且前部刚性不是太 大并且几乎恒定,与由于轮的不规则性产生的正前冲击相比,这使骑车人 得到舒适的轮。
[28]根据一实施方式,每根辐条包括外径大于4.8mm并且内径小于 的15mm的主体。因此,与已知的传统辐条相比,所述辐条为管形辐条, 其外径更大,这样可增加辐条的抗压缩(弯曲)强度,而不增加其重量。 也可具有非管形截面的辐条,例如横截面为I形。
[29]也可设置截面在纵向方向上不是恒定的辐条,辐条截面的形状可 沿该纵向方向变化,例如在中间区域更大的截面,以便更好地抵御弯曲。
附图说明
[30]无论如何,通过下面参照以非限定例子表示一些实施方式的所附 示意图进行的描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发明并阐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附 图中:
[31]-图1为包括按本发明的结构的轮的透视图;
[32]-图2为辐条安装在毂处的放大细节图;
[33]-图3为图2的毂的纵剖面图,毂未带有辐条;
[34]-图4和5为表示不同的辐条安装阶段的轮平面图;
[35]-图6为以放大比例示出的图5的一细部,表示辐条在毂处的安 装;
[36]-图7为沿图5的VII-VII的剖面图,表示辐条联接在轮圈处;
[37]-图8为沿图6的VIII-VIII的剖面图;
[38]-图9为符合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7类似的图;
[39]-图10为表示两根辐条的扎结例子的视图;
[40]-图11为符合另一实施方式的轮的局部透视图;
[41]-图12为沿图11的XII-XII的剖面图;
[42]-图13为沿图11的XIII-XIII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图1所示的符合本发明的轮1以传统方式包括周边轮圈20、中央 毂30、以及轮圈20和毂30之间的连接辐条40、50。辐条40、50分布为 两层,各相应层的辐条40、50分别联接在毂30的端部31、32,并从毂的 相应端部31、32向轮圈20延伸。相应辐条40、50交替地联接在轮圈上, 并沿轮圈的周边均匀地分布,如专利US 6,145,983中所描述的,它们也可 以已知方式在拉伸辐条式轮上按确定的组分布于不同层上。
[44]可注意到,每层辐条40、50包括十根辐条,即总共为二十根, 该数量明显大于杆式轮中的杆数——所述杆数最多为六根,并且该数量小 于辐条数量为12-40的拉伸辐条式轮中通常的辐条数。该辐条数量在全部 两层上可以减少到10。
[45]轮圈20为任何适当类型,并且例如图7所示具有一箱式中空金 属结构,该结构带有上桥21、下桥22和连接这两桥的两侧壁23、24,所 述上桥21在它的周边具有接纳轮胎的沟槽21a,所述下桥22具有一些联 接辐条的螺纹孔道22a。可以如专利FR 2 750 913所述的,通过荧光钻孔 (fluopercage)制出螺纹孔道22a。在所示的例子中,另外在每个角落通 过箍25加强箱体,如专利申请FR 2 881 682中所描述的。
[46]当然轮圈的任何其它形状可能也是合适的,特别是轮圈可以只有 单个桥、一形状不同的并且可接纳尤其轮胎的接纳沟槽21a。
[47]根据本发明,辐条40、50在自由状态下(即轮不受荷载),不 受拉伸也不受压缩地安装于轮圈20与毂30之间,并且每根辐条可承受至 少为60daN的压缩载荷。
[48]为了实现这样的特征,如图7和8所示,每根辐条40、50包括 相应的细长形主体40a、50a,对于每根辐条,所述主体40a、50a确定纵 向方向L并包括两个联接端部,分别为41、51和43、53。另外,每根辐 条的主体40a、50a是管形主体,所述管形主体例如具有圆形或椭圆形截面, 由具有高强度特性的材料、特别是拉拔(pultrudee)碳制成。
[49]根据一实施例,从常用的HR(高强度)拉拔碳纤维和总模量为 115Gpa的环树脂基体出发,每根辐条40、50的外径D大于4.8mm(例 如为5.5mm),其内径d小于15mm(例如为4.1mm),并且壁厚为0.7 mm,在例如充填有泡沫的中空(管形)辐条的情况下,该壁厚可以减小。 也可根据材料得到不同的值,例如,如果使用模数大于200GPa的HM(高 模数)碳纤维。实际应用中,将选择适用于此类轮的辐条,从而对于正常 长度的辐条,使它们的EI特征大于106Nmm2(实际上,这等于直径为3.2 mm的钢制辐条的EI值,因此对于使用在钢制辐条的直径一般为2mm的 轮中要重得多)。
[50]已通过计算得到这些尺寸,并通过实际试验进行了验证,以便协 调两个矛盾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一方面,使辐条具有尽可能大的平方 弯矩I,以便在轮的使用过程中抵御交替施加在每根辐条上的高压缩力, 因为这些辐条初始时没有被预拉伸(抵抗压缩载荷的张力),并因此最大 程度地限制弯曲危险;并且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小辐条的质量,以便不增 加甚至减小轮的质量。
[51]实际上,轮的质量通过以下公式给出:
M=LρS=L.ρ.π.(D2-d2)/4
[52]L为辐条的长度
[53]ρ为材料密度(g/mm3)
[54]D为外径(mm)
[55]d为内径(mm)
[56]S为辐条的截面积
[57]另外,最大压缩(弯曲)力通过下面的关系式给出:
F=π2EI/(KL)2=π3(D4-d4)E/[64(KL)2]
[58]其中,K为取决于嵌入条件的系数
[59]对于嵌入/嵌入(encastré),K=0.5
[60]对于球接/球接,K=1
[61]对于嵌入/自由,K=2
[62]对于自由/自由,K=4
[63]E为材料的杨氏模量,单位MPa
[64]I为二次矩(mm4),对于管形截面,I=π(D4-d4)/64
[65]L为支撑体之间的梁(即辐条)的长度(mm)
[66]结合这两个公式可观察到,在恒定截面,增加外径D可减小管的 厚度,但还可非常快地增加容许的弯曲力。因此,如果比较D=4mm、d=2.65 mm并且模量为115GPa的拉拔碳纤维制的管形辐条,该辐条承受55daN 的压缩力,而D=6mm、d=5.2mm的相同材料制成的辐条承受152daN的 弯曲荷载,即几乎为三倍,而其质量相同。这样的辐条足以构造具有十八 根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张力的辐条的自行车轮,在每根辐条上的最大力因 而小于140daN。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条件下,只要避免任何的辐条断 裂危险,辐条的一定弯曲是可容许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大的乘积EI用以 抵抗压缩力。
[67]为了保证每根辐条40、50的无负荷地、即不受张力也不受压缩 地安装,另外考虑:轮包括使每根辐条40、50的至少一端部无间隙连接或 双侧连接到轮圈或毂的连接装置。
[68]下面参照图2-8解释该连接装置和辐条安装。
[69]首先,如图2-3特别表示的,毂30包括管形体33和两个用于联 接辐条的端部31、32,管形体33通过轴承38转动安装在轴39上,轴39 用于接纳轮的转轴。每个端部31、32通常呈从管形体33径向延伸的盘或 环箍的形式。
[70]在每个环箍31、32上分别形成槽座31a、32a,所述槽座的整体 形状为柱形,并在相应的端部或环箍31、32处沿基本相切于毂的方向T 延伸。这些槽座31a、32a的内径基本对应于辐条40、50的外径D,并用 于接纳这些辐条。另外,每个槽座31a、32a的长度1约为10-15mm,以 便于安装并随后联接辐条40、50。
[71]如图2和8特别表示的,槽座31a、32a成对出现,并朝相反方 向取向,以便将两个相邻辐条配对设置在毂的每个端部31、32处。在所示 的例子中,每个端部31、32包括五对沿毂的周边均匀分布的槽座31a、32a。
[72]如图7所示,每根辐条40、50在其用于固定在轮圈20上的端部 41、51分别配有套接管42、52,所述套接管42、52分别配有外螺纹42a、 52a并通过粘接固定于辐条的所述端部41、51,端部41、51借助塞子44、 54被封闭,以避免在套接管安装到辐条上的作业时黏结剂深入到构成所述 辐条的管内。每个带有螺纹的套接管42、52用于与轮圈的孔道22a的相关 内螺纹配合,以通过旋拧把所述辐条端部的套接管42、52固定于轮圈。每 根辐条的另一端部45、55是自由的(参见图8)。
[73]一方面通过在毂处粘接每根辐条的端部43、53、并借助带有螺纹 的套接管42、52把它的另一端部拧在轮圈上,来实现每根辐条40、50的 无间隙安装。
[74]如图4和5上特别所示的实现该安装。
[75]首先制备辐条40、50:按照需要的长度切割形成辐条的拉拔碳纤 维管,并如前所指出的通过粘接组装套接管42、52。
[76]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最佳粘接,在表面预先去除油污后进行该粘 接。还可通过在每个套接管42、52内设置适当的表面状态(例如粗糙度、 沟槽)来改进该粘接,以便提高黏结剂的附着。
[77]然后使每根辐条的端部43、53插入毂的各自的相关槽座31a、32a 中,并将例如为环形的密封垫43a、53a在相关槽座31a、32a出口处安放 于辐条上(见图8)。同一层的辐条40、50可以通过柔性扎结件80(例如 合成材料如聚甲树酯(迭尔林)、聚酰胺或醋酸酯制成的环形密封垫或 环圈)成对地组装起来,以便产生凸结部并把压缩的每根辐条推到弯曲极 限。如图10所示,可在安装前成对地准备辐条及其扎结环80,以便于所 述安装。
[78]如图4所示,然后把轮圈20安放在毂30和辐条40、50构成的 子组件的周围,这些辐条收回它们各自的槽座31a、32a内,以使轮圈可在 所述子组件的周围正确就位;再使每个套接管42、52进入并旋拧在轮圈的 孔道22a中。因此每个槽座31a、32a构成辐条最终安装前的收回部件以及 所述辐条安装过程中的引导和滑动部件。整体在适当安装装置上就位,以 保证轮的完善几何形状,特别是毂的轴线相对轮圈平面的垂直性和对中性、 以及毂相对所述轮圈的跳动。
[79]然后实现每根辐条的另一端部43、53在毂的相关槽座31a、32a 中的粘接,垫43a、53a可以保证粘接时的密封性
[80]如图8所示,每个槽座31a、32a具有直径大于辐条直径的柱形 凹空部35,并且其在一端部被突肩36封闭,调整突肩的直径以适于(间 隙约为1/100°mm)辐条40、50的直径,并且凹空部在另一端部通到环形 垫43a、53a处。在安装每根辐条40、50之前,将黏结剂装入柱形凹空部 35内。注入黏结剂时,突肩36处的微小间隙可允许一定的空气泄漏,并 还可保持黏结剂。辐条就位并在轮圈处固定之后,例如借助针并通过孔眼 70引入黏结剂,孔眼70例如为锥形并在突肩36前、径向设置于每个槽座 31a、32a中。
[81]为了保证良好的粘接,可能希望在辐条固定于轮圈之前引入黏结 剂,并使每根辐条在它的槽座中枢转,以便在毂和辐条处很好地润湿粘接 界面。
[82]然后使黏结剂在环境温度下聚合,在轮圈材料(例如金属的)相 对于毂不同的情况下优选该方法,以便不会引起材料的热膨胀,或者在大 约80℃的温度下进行烘干。一旦黏结剂聚合,则从安装装置卸下轮。在 使黏结剂在环境温度聚合的情况下,也可进行附加烘干,以保证完善的粘 接。
[83]黏结剂例如是如命名为DP460的双组分环氧树脂
[84]另一安装变型可以是:把带有预粘接套接管42、52的辐条40和 50的管最大程度地旋拧到轮圈20中;然后使毂30在中间就位并拧松套接 管42、52,以使辐条的端部41、51深入到毂的粘接槽座31a、32a中;该 方法需要每个套接管42、52的螺纹特别长,因为要将之拧松到毂侧的粘接 长度。
[85]在轮圈20侧,轮圈与每根辐条的套接管42、52之间的螺纹连接 应是拉伸/压缩式双侧的,并且没有间隙。为此,可以涂覆“Nylock”类型 的聚酰胺涂层,以掩盖螺纹42a、52a的间隙,或者借助厌氧或环氧黏结剂 粘接螺纹,也可将套接管在孔道22a中旋拧到底,靠于套接管上形成的一 突肩。
[86]另一变型是可把辐条的碳管直接粘在轮圈的孔道22a中,粘接长 度将更小,但节省了插入件的重量。
[87]也可如专利EP 1 595 721所述的将辐条粘接在钎焊的附加插入件 中。
[88]辐条也可粘接在复合轮圈中。
[89]图11-13表示另一实施方式,其中类似的零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 表示,但增加100。毂130简化为它的更简单的形式,并且毂只包括两个 通过轴承138旋转安装在毂的轴139上的侧板131。在这种情况下,侧板 131是相同的,并包括一些基本为径向的孔道132,这些孔道132形成用于 每根辐条140、150的柱形槽座132a,每个孔道132相对毂的纵轴线L成 约为82.5°的角度β。换句话说,与传统的毂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毂相反的 是,毂的侧板131没有通过主体互相连接。
[90]在该实施方式中和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在辐条/轮圈/毂按照前面 描述的方法相对就位之后,辐条140、150通过粘接被固定在侧板131的孔 道132内。需要指出的是,辐条140、150在轴承138就位前安装,以便安 装时能够在轴承的槽座138a中滑动。
[91]由于在轮自由状态(无负荷)消除了辐条140、150中的任何张 力,这些侧板131之间没有主体的毂结构成为可能。
[92]在传统的张力辐条式轮的结构中,例如通过专利US 5,647,643了 解的该类毂结构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在此类毂上,辐条张力的作用是在 两个相对的辐条层之间产生大约为700N的轴向力,该力被两个轴承轴向 承受,这就导致在每个轴承上产生不可忽略的摩擦力矩,而摩擦力矩会产 生对骑车人的表现有害的功率损失,另外该较大的轴向力会使这些轴承非 常快地损坏。按照本发明消除辐条的张力,将完全消除该轴向力并因此使 该结构完全可行,因此是可能的。
[93]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的,可实现辐条在轮圈侧的安装, 即以和图7所示的相同方法进行,唯一区别在于辐条140、150配有套接管 142,但没有塞子。当然也可设置塞子。
[94]作为变型,也可考虑使轮处于非常轻微的轴向预应力下,以在一 方向上预施负荷于轴承,并因此通过小的轴向预应力消除它们的径向间隙。 在此类结构中,希望滚珠轴承138的推动中心(基本为轴承中心)位于不 同辐条140、150的汇聚点(实际上,忽略辐条的弯曲作用并只考虑拉伸或 压缩的轴向分量),该层辐条的合力(résultante)始终经过该层辐条的汇 聚点,因此环形轴承在良好的条件下工作,没有任何斜矩。
[95]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作为非限定例子描述的实施方式, 而是囊括其所有类似或等效的实施方式。
[96]因此,辐条的截面不必非为管形,例如可为I形,和/或可变化的 (例如为具有截面更大的中间区域的“桶”形),或者辐条可由非复合的 材料例如金属制成。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轮圈相对辐条的不同膨胀(与 相对粘接时刻的条件改变有关)、或者轮胎充气或其它因素(轮圈在其粘 接安装中的轻微预应力)可在辐条中产生微小的拉伸/压缩应力,这同样也 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应力被认为是微小的,且辐条的安装因而仍然 几乎没有张力,也没有压缩。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辐条用电镀挂具 2020-05-11 276
一种专用于电泳辐条的挂具 2020-05-11 446
一种辐条条帽用快削钢的热处理工艺 2020-05-11 564
辐条轮 2020-05-13 375
一种辐条搓丝机 2020-05-11 776
一种直拉直头辐条 2020-05-11 252
一种变径辐条的生产工艺 2020-05-12 153
一种辐条条帽用快削钢的热处理工艺 2020-05-12 115
一种辐条组件 2020-05-13 316
辐条组件 2020-05-11 30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