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电极装置

阅读:30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接地电极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接地 电极 装置,其可以确保稳定的与 工件 的 接触 面积。将具有安装第1~第3 接地电极 (31A、31B、31C)的第1~第3柄部(25A、25B、25C)的摆动部(20)可自由摆动地与 支撑 在底座部(5)上的轴部(11)连结。不论工件(100)的表面凹凸或倾斜等如何,摆动部(20)均按照工件(100)形状进行摆动,第1~第3接地电极(31A、31B、31C)以均匀的接触压 力 与工件(100)接触。 焊接 电流 i在工件(100)和第1~第3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第3接地电极(31A、31B、31C)中,各接触点处的电流 密度 得到降低,抑制由通电 电阻 产生的发热。,下面是接地电极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接地电极装置,其使接地电极工件可通电地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其被支撑在与工件相对配置的底座部上;
摆动部,其具有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连结的基部、及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第1柄部、第2柄部、第3柄部;以及
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和第3接地电极,它们分别安装在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及第3柄部的各自的前端,
通过上述工件与底座部的相对接近移动,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均与工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具有基端安装于上述底座部上的轴状的轴部主体、以及在该轴部主体的前端形成的具有球面的球状部,
上述摆动部具有:
基部;
球窝部,其在该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
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它们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上述基部上凸出形成,
在该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
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
3.一种接地电极装置,其使接地电极与工件可通电地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其被支撑在与工件相对配置的底座部上;
摆动轴部,其基部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连结;
摆动部,其具有可自由摆动地与该摆动轴部连结的基部、及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第1柄部、第2柄部、第3柄部;以及
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和第3接地电极,它们分别安装在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及第3柄部的各自的前端,
通过上述工件与底座部的相对接近移动,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均与工件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具有基端安装于上述底座部上的轴状的轴部主体、以及在该轴部主体的前端形成的具有球面的球状部,
上述摆动轴部具有:
球窝部,其在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
轴部主体,其成为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轴状,在其前端具有球面的球状部,
摆动部具有:
球窝部,其在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
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它们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
在该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有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摆动部保持单元,其将上述摆动部相对于上述轴部预紧在预先设定的姿势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各柄部的前端具有圆锥状的接地电极安装部,
上述各接地电极分别一体地形成半球面状的顶部及圆筒状的基部,并且是形成可与上述电极安装部嵌合的锥孔的有底筒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面电阻点焊用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上述各接地电极的锥孔分别与各柄部的接地电极安装部嵌合安装,在该锥孔的底部与柄部的前端之间形成冷却液贮存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柄部的前端具有圆锥状的接地电极安装部,
上述各接地电极分别一体地形成半球面状的顶部及圆筒状的基部,并且是形成可与上述电极安装部嵌合的锥孔的有底筒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面电阻点焊用接地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上述各接地电极的锥孔分别与各柄部的接地电极安装部嵌合安装,在该锥孔的底部与柄部的前端之间形成冷却液贮存部。

说明书全文

接地电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电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与工件可通电地接触的接地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在由叠加的板状部件构成的工件的接合中,进行直接点焊或连续焊接,即,在利用一对焊接电极夹紧工件而施加压的同时,在两个电极间流过一定时间的大电流,由此,通过利用接合部处的发热形成焊点而将板状部件接合。
[0003] 另一方面,在汽车车身等构造体的板状部件的点焊中,存在在直接点焊中没有配置其中一个焊接电极的空间,或者,在连续焊接中没有负极性电极的配置空间的情况。
[0004] 作为该应对,进行单面电阻点焊,其可以仅从板状部件重叠的工件的一侧进行焊接。
[0005] 参照图9对该单面电阻点焊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将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重叠的工件100进行单面电阻点焊时,如果使接地电极106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另一方面,使焊接电极105与第1板状部件101的表面抵接而施加压力,则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可在接合点a处通电接触,形成从焊接电极105,经由第1板状部件101、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至接地电极106的焊接通电路径X。
[0006] 在该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点a处可通电接触的状态下,使焊接电流i从焊接电极105流入接地电极106。由此,通过使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a流过焊接通电路径X,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被加热而熔融,形成焊点N。另外,从焊接电极105流入接地电极106的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b不通过接合点a,而是流过通电路径X1,即,例如从第1板状部件101开始分流至已焊接的接合点b,然后从第2板状部件102至接地电极106。
[0007] 在该单面电阻点焊中,作为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的接地电极106,通常使用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面积较大的板,以抑制由与第2板状部件102间的通电电阻而产生的热量。但是,在实际中,如果使由板构成的第2板状部件102和由高硬度铜板形成的接地电极106相抵接,则因第2板状部件102的表面形状或接地电极106相对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度等的偏差,导致成为第2板状部件102和接地电极106局部接触的点接触状态,该接触部分的电流密度升高,该部位发热,第2板状部件102或接地电极106会局部熔损。
[0008] 另外,在图10中,对与图9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该部位的详细说明,如果使用通常的焊接电极作为接地电极107,则接地电极107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面积减小,该接触部分的电流密度升高,该部位发热,第2板状部件102会熔损,同时促进接电电极107的磨损。
[0009] 并且,在图11中,对与图9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该部位的详细说明,如果由利用可变形的铜线编制的铜线网构成接地电极108,以确保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面积,则接地电极108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面积扩大,电流密度减小,可以抑制第2板状部件102的熔损。但是,由于使用而接地电极108的变形或磨损的情况增加,如果接地电极108变形或磨损,则接地电极108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触面积变小,电流密度变大。
[0010] 另外,如果形成接地电极108的铜线破损,则破损的铜线与第2板状部件102局部接触,被加热而熔融,担心熔融的铜线附着在第2板状部件102等上而使工件的质量下降。
[0011] 作为这些问题的应对,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确保与工件的接触面积的接地连接装置。参照图12对该接地连接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0012] 接地连接装置110由下述部件构成:压力缸单元112,其安装在机器人臂111上;托架115,其利用螺母114安装在从该气缸112向下方伸出的活塞杆113上;各缓冲单元
120,其从该托架115的左右部分垂下;一对L字金属件116,其安装在这些缓冲单元120的下端;以及弯板弹簧状的接地电极130,其架设在这些L字状金属件116之间,两端利用螺栓固定。接地电极130通过将多片导电薄带板层叠,并将这些板预先弯曲为弓状而形成弯板弹簧状。在接地电极130上连接有接地电缆131。
[0013] 缓冲单元120由下这部分构:具有凸缘的套管121,其从上方插入托架115中;滑动杆122,其可上下滑动地插入该套管121中;外螺纹部123,其在该滑动杆122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止动124,其与该外螺纹部123嵌合;螺母125,其将该止动块124固定在滑动杆122上;弹簧126,其配置为包围滑动杆122;止动器127,其支承该弹簧126的下端;绝缘套
128,其为了支承该止动器127的下表面而与L字状金属件116嵌合;以及螺栓129,其经由该绝缘套128将L字状金属件116固定在滑动杆122上。
[0014] 利用该结构,在对L字状金属件116施加超过弹簧126的压缩力的向上作用力时,弹簧126缩短,滑动杆122相对于套管121向上方滑动,止动块124和螺母125从套管121处上升,从而使L字状金属件116接近托架115。
[0015] 并且,如果利用机器人臂111使接地电极130面向工件表面,利用压力缸单元112将接地电极130推向工件,则弯板弹簧状的接地电极130按照工件的表面形状变形,可以确保工件与接地电极13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小接地电极130与工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即通电电阻。
[001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62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7]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接地连接装置110由压力缸单元112和弯板弹簧状的接地电极130构成,该压力缸单元112安装在机器人臂111上,该接地电极130经由托架115及缓冲单元120支撑在从压力缸单元112伸出的活塞杆113上,通过利用机器人臂111使接地电极130面向工件的表面,利用压力缸单元112将接地电极130推向工件,使接地电极130按照工件的表面形状变形,可以确保工件与接地电极130的接触面积。
[0018] 但是,由于将两端分别经由各L字状金属件116架设在各缓冲单元120之间的弯板弹簧状接地电极130推压至工件表面,使接地电极130变形而确保接触面积,因此,接地电极130的长度尺寸增大,并且接地连接装置110的动作所需的占有空间变大,接地电极130接触的工件及该工件的形状受到限制。
[0019] 并且,由于将弯板弹簧状的接地电极130推压至工件表面,使其按照工件变形而确保接触面积,因此需要较大的载荷推压该接地电极130。另外,因接地电极130相对于工件的接触角度,特别是接地电极130宽度方向的接触角度的偏差等而导致成为仅接地电极130的边缘与工件局部接触,即所谓线接触状态,担心该接触部分的电流密度升高,该部分发热,工件或接地电极130局部会熔损。
[0020]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地电极装置,其占有空间小,可以确保与工件稳定的接触,可以避免局部熔损等。
[002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现上述目的的接地电极装置,其使接地电极与工件可通电地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轴部,其被支撑在与工件相对配置的底座部上;摆动部,其具有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连结的基部、及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第1柄部、第2柄部、第3柄部;以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和第3接地电极,它们分别安装在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及第3柄部的各自的前端,通过上述工件与底座部的相对接近移动,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均与工件接触。
[0022] 如上所述,以摆动部可自由摆动地连结于支撑在底座部上的轴部上这种简单结构,紧凑地构成接地电极装置,该摆动部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的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由于可以使接地电极装置的占有空间减小,并且摆动部不被工件表面的凹凸或倾斜等约束,按照工件形状进行摆动,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以均等的接触压力与工件接触,因此电流在工件与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各接触点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焊接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抑制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的磨损。
[0023]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接地电极装置中,上述轴部具有基端安装于上述底座部上的轴状的轴部主体、以及在该轴部主体的前端形成的具有球面的球状部,上述摆动部具有:基部;球窝部,其在该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它们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上述基部上凸出形成,在该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
[0024] 根据上述,由于通过将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摆动部的球窝部可自由摆动地与轴部的球状部连结,按照工件形状而使摆动部的球窝部在球状部上滑动及摆动,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以均等的接触压力与工件接触,因此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这三个接地电极以稳定的状态与工件接触,电流在工件与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各接触点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
[0025] 另外,由于在该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有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因此可以对应于各磨损或破损电极,不影响其他接地电极而更换各接地电极,实现维护的简单化及运转费用的抑制。
[002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现上述目的的接地电极装置,其使接地电极与工件可通电地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轴部,其被支撑在与工件相对配置的底座部上;摆动轴部,其基部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连结;摆动部,其具有可自由摆动地与该摆动轴部连结的基部、及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第1柄部、第2柄部、第3柄部;以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和第3接地电极,它们分别安装在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及第3柄部的各自的前端,通过上述工件与底座部的相对接近移动,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均与工件接触。
[0027] 根据上述,以将摆动轴部可自由摆动地与支撑在底座部上的轴部连结,摆动部可自由摆动地与该摆动轴连结这种简单的结构,紧凑地构成接地电极装置,接地电极装置的占有空间可以减小地构成,该摆动部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的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并且,通过按照工件形状使摆动部随着摆动轴部的摆动而进行摆动,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不受轴部约束,不受工件表面的凹凸或倾斜等约束,以均等的接触压力与工件接触。由此,电流在工件与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各接触点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焊接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抑制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的磨损。
[0028]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的接地电极装置中,上述轴部具有基端安装于上述底座部上的轴状的轴部主体、以及在该轴部主体的前端形成的具有球面的球状部,上述摆动轴部具有:球窝部,其在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轴部主体,其成为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的轴状,具有在前端具有球面的球状部,摆动部具有:球窝部,其在基部上延伸设置,形成前端开口而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球状部的球面相嵌合的球状凹面;以及上述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它们沿离开上述球窝部的方向,在该基部上凸出形成,在该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有上述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
[0029] 根据上面所述,通过将具有球状部的摆动轴部的球窝部可自由摆动地与轴部的球状部连结,将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摆动部的球窝部自由摆动地与摆动轴部的球状部连结,不受轴部约束地按照工件形状,使摆动部的球窝部在球状部上滑动及摆动,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这三个接地电极以稳定的状态与工件接触,电流在工件与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各接触点处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处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等。
[0030] 另外,由于在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前端,分别可拆装地安装有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因此可以对应于各磨损或破损电极,不影响其他接地电极而更换各接地电极,实现维护的简单化及运转费用的抑制。
[0031]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或4的接地电极装置中,具有摆动部保持单元,其将上述摆动部相对于上述轴部预紧在预先设定的姿势位置
[0032] 根据上面所述,通过摆动部保持单元将摆动部相对于上述轴部预紧在预先设定的姿势位置,可以更确切地按照工件形状,使摆动部的球窝部在球状部上滑动及摆动,从而使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及第3接地电极以均等的接触压力与工件接触。
[0033]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5的接地电极装置中,在上述各柄部的前端具有圆锥状的接地电极安装部,上述各接地电极分别一体地形成半球面状的顶部及圆筒状的基部,并且是形成可与上述电极安装部嵌合的锥孔的有底筒状。
[0034] 根据上面所述,各接地电极可以由现有的焊接电极构成,实现维护的简单化及运转费用的抑制。
[0035]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的接地电极装置中,通过将上述各接地电极的锥孔分别与各柄部的接地电极安装部嵌合安装,在该锥孔的底部与柄部的前端之间形成冷却液贮存部,在各柄部中具有向上述冷却液贮存部供给冷却液的冷却通路。
[0036] 根据上面所述,各接地电极利用循环冷却液冷却,更可靠地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抑制工件和各接地电极产生熔合。
[0037] 发明的效果
[0038] 根据本发明,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第1柄部、第2柄部和第3柄部的摆动部,可自由摆动地与支撑在底座部上的轴部连结,或经由摆动轴部与轴部连结,可以以这种简单的结构,紧凑地构成接地电极装置,并且通过不受工件表面的凹凸或倾斜等约束地按照工件形状使摆动部摆动,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以均等的接触压力与工件接触,使电流在工件与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各接触点处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处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避免工件及第1接地电极、第2接地电极、第3接地电极的熔损等。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电极装置的说明图。
[0040] 图2是接地电极装置的要部分解斜视图。
[0041] 图3是接地电极装置的要部说明图,(a)是图2的a向视图、
[0042] (b)是(a)的b-b剖面图。
[0043] 图4是动作说明图。
[0044]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电极装置的说明图。
[0045] 图6是接地电极装置的要部说明图,(a)是图5的c向视图、
[0046] (b)是(a)的d-d剖面图。
[0047] 图7是动作说明图。
[0048] 图8是动作说明图。
[0049] 图9是现有的单面电阻点焊装置及接地电极的说明图。
[0050] 图10是现有的单面电阻点焊装置及接地电极的说明图。
[0051] 图11是现有的单面电阻点焊装置及接地电极的说明图。
[0052] 图12是现有的接地连接装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以将本发明的接地电极装置的实施方式用于单面电阻点焊装置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0054] 第1实施方式
[0055]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接地电极装置的概要说明图,接地电极装置10安装在底座部5上,该底座部5利用螺母4安装于从压力缸单元2伸出的压力缸杆3的前端,该压力缸单元2安装在机器人臂1上。
[0056] 接地电极装置10具有:轴部11,其实施电气绝缘后安装于底座部5上;摆动部20,其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11连结;以及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2接地电极31C,它们可拆装地安装在形成于摆动部20上的第1柄部25A、第2柄部25B及第3柄部25C上。
[0057] 图2是作为接地电极装置10的要部的轴部11、摆动部20、以及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分解斜视图,图3(a)是图2的a向视图,(b)是该图(a)的b-b剖面图。
[0058] 轴部11具有:轴状的轴部主体12,其基端安装在底座部5上;以及球状部13,其在轴部主体12的前端一体地形成,具有球状的球面14。并且,沿该轴部11的中心轴11L形成冷却通路18,其从轴部主体12的基端连通至球状部13的顶端,在球面14的顶端开设有冷却通路18的开口18a。此外,冷却通路18的基端经由底座部5与未图示的冷却液供给源连接。
[0059] 此外,在轴部主体12上连接有接地电缆16。
[0060] 摆动部20具有以其中心轴20L为中心的圆板状的基部21,在基部21的一个表面21a上形成球窝部22,该球窝部22为沿中心轴20L延伸的筒状,形成可自由摆动地收容轴部11的球状部13,并且前端具有开口部24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球状凹面23。
[0061] 在圆板状的基部21的另一个表面21b上,即与球窝部22相反的一侧,凸出形成圆筒状的第1柄部25A、第2柄部25B和第3柄部25C这三个柄部,它们以中心轴20L为中心等间隔地互相分离,并且在离开球窝部22的方向上与中心轴20L平行地延伸。
[0062] 各柄部25A、25B、25C为相同的形状,分别形成基端与主体21连接、并且随着向前端25a侧移动而外周直径逐渐缩小的锥状的电极安装部25b。
[0063] 形成冷却通路28,其在球窝部22的底部具有与中心轴20L同轴的开口28a,在主体21内分支,进而穿过各柄部25A、25B、25C内部,在各柄部25A、25B、25C的各自前端25a上分别具有开口28b。
[0064] 该轴部11和摆动部20,通过将轴部11的球状部13从球窝部22的开口部24压入球状凹部23内直至与其嵌合而组装在摆动部20上。并且,根据需要对球窝部22的开口部24进行铆接成型而将摆动部20连结在轴部11上。由此,球状部13的球面14和球窝部22的球面凹部23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可自由摆动地嵌合。另外,在轴部11上形成的冷却通路18的开口18a和在摆动部20上形成的冷却通路28的开口28a彼此相向地连通。
[0065] 在摆动部20的第1柄部25A、第2柄部25B和第3柄部25C上分别可拆装地安装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
[0066] 第1接地电极31A,其半球面状的顶部32a及基部33a一体地形成,并且形成为内部形成锥孔34a的有底筒状或盖状,该锥孔34a越朝向顶部32a而直径越细。该锥孔34a与第1柄部25A的电极安装部25b压入嵌合而将第1接地电极31A安装在第1柄部25A上。在该压入嵌合的状态下,锥孔34a的底部和第1柄部25A的前端25a成为非接触的状态,利用锥孔34a的底部和第1柄部25A的前端25a形成与冷却通路28连通的冷却液贮存部
35a。
[0067] 相同地,第2接地电极31B,其半球面状的顶部32b及圆筒状的基部33b一体地形成,并且形成为具有锥孔34b的有底筒状或盖状。该锥孔34b与第2柄部25B的电极安装部25b压入嵌合而将第2接地电极31B安装在第2柄部25B上。
[0068] 另外,第3接地电极31C,其半球面状的顶部32c及圆筒状的基部33c一体地形成,并且形成为具有锥孔34c的有底筒状或盖状。该锥孔34c与第3柄部25C的电极安装部25b压入嵌合而将第3接地电极31C安装在第3柄部25C上。此外,第1接地电极31A、第
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结构相同,虽省略说明,但在第2接地电极31B和第
3接地电极31C中也形成与冷却通路28连通的冷却液贮存部35b、35c。
[0069] 另外,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可以由通常使用的焊接用电极头构成。
[0070] 下面,参照图4对接地电极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1] 例如,在对图4(a)表示的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重叠的工件100进行单面电阻点焊时,利用机器人臂1使接地电极装置10移动,使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顶部32a、32b、32c与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预先设定的接地电极接触部位相对。
[0072] 并且,利用压力缸单元2使底座部5向第2板状部件102相对地接近移动,使接地电极装置10向第2板状部件102接近移动,使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自的顶部32a、32b、32c与第2板状部件102压接。
[0073] 伴随该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向第2板状部件102的压接,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各自顶部32a、32b、32c上作用来自第2板状部件
102的反作用力。
[0074] 在这里,在因第2板状部件102的表面形状,例如凹凸等导致作用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各自顶部32a、32b、32c上的、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对应作用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顶部32a、32b、32c上的反作用力的不均匀,经由各柄部25A、25B、25C对摆动部20施加旋转力,球状凹面23沿可自由摆动地嵌合保持的球状部13的球面14进行摆动,摆动部20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进行摆动,以使得作用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反作用力变得均匀。也就是说,按照第2板状部件102的表面形状,摆动部20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进行摆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顶部32a、32b、32c以均匀的挤压力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
[0075] 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与第2板状部件102接触的状态下,从冷却液供给源经由轴部11的冷却通路18及摆动部20的冷却通路28,向由各柄部25A、25B、25C的前端25a、25b、25c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锥孔34a、34b、34c的底部形成的冷却液贮存部
35a、35b、35c循环供给冷却液,对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接地电极进行冷却。
[0076] 另一方面,将焊接电极41与第1板状部件101上的预先设定的点焊位置抵接而施加压力,由该焊接电极41施加压力的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部a处可通电地接触,形成焊接通电路径X,该焊接通电路径X从焊接电极41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第1板状部件101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
102与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分别接触的接触点,直至第
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
[0077] 在该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点a处可通电地接触,第2板状部件102和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可通电地接触的状态下,来自焊接电源的焊接电流i从焊接电极41流入接地电极装置10的接地电缆16中。这样,通过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a流过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接触点的焊接通电路径X,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被加热而熔融,形成焊点N。
[0078] 另外,从焊接电极41流入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b,不通过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而是经由通电路径X1流入上述各接地电极中,即,例如从第1板状部件101分流至已焊接的接合点b处,然后从第2板状部件102经过各接触点至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
31B、第3接地电极31C。该分电流ib是对接合点a的发热几乎不起作用的无效分流。
[0079]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对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重叠的工件100进行单面电阻点焊时,在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相对于压力缸单元2的延伸方向,换言之,相对于轴部11的中心轴11L倾斜的情况下,利用机器人臂1使接地电极装置10移动,使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顶部32a、32b、32c与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位相对。
[0080] 并且,如果利用压力缸单元2经由底座部5使接地电极装置10向第2板状部件102相对地接近移动,则伴随接地电极接触部的倾斜等,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某一个顶部32a、32b、32c,例如第1接地电极31A的顶部32a与接地电极接触部接触,如果使接地电极装置10进一步接近第2板状部件102,则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第1接地电极31A上。
[0081] 利用作用于第1接地电极31A的顶部32a的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作用相对于摆动部20的中心轴20L偏斜的反作用力,在维持第1接地电极31A的顶部32a与第2板状部件102压接的状态的同时,球状凹面23沿可自由摆动地嵌合保持的球状部13的球面14进行摆动,摆动部20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进行摆动,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顶部32b、32c与第2板状部件102抵接。
[0082] 伴随该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向第2板状部件102的压接,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各自顶部32a、32b、32c上作用来自第2板状部件
102的反作用力。对应作用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顶部32a、32b、32c上的反作用力的不均匀,经由各柄部25A、25B、25C,摆动部20的球状凹面23沿可自由摆动地嵌合保持的球状部13的球面14进行摆动,摆动部20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进行摆动,以使得作用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反作用力变得均匀。
[0083] 也就是说,按照第2板状部件102的形状,摆动部20以球状部13的中心O为中心进行摆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顶部32a、32b、32c以均匀的接触压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
[0084] 在各接地电极31A、31B、31C与第2板状部件102接触的状态下,从冷却液供给源经由轴部11的冷却通路18及摆动部20的冷却通路28,向由各柄部25A、25B、25C的前端25a、25b、25c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锥孔34a、34b、34c形成的冷却液贮存部循环供给冷却液,对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接地电极冷却。
[0085] 另一方面,将焊接电极41与第1板状部件101上的预先设定的点焊位置抵接而施加压力,由该焊接电极41施加压力的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部a处可通电地接触,形成焊接通电路径X,该焊接通电路径X从焊接电极41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第1板状部件101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
102与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分别接触的接触点,直至第
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
[0086] 在该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点a处可通电地接触,第2板状部件102和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在接触点处可通电地接触的状态下,来自焊接电源的焊接电流i从焊接电极41流入接地电极装置10的接地电缆16中。这样,利用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a流过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接触点的焊接通电路径X,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被加热而熔融,形成焊点N。
[0087] 另外,从焊接电极41流入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及第3接地电极31C的焊接电流i的一部分ib,不通过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而是经由通电路径X1流入上述各接地电极中,即,例如从第1板状部件101分流至已焊接的接合点b处,然后从第2板状部件102经过各接触点直至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
[0088] 因此,以将摆动部20可自由摆动地连结于支撑在压力缸单元2上的轴部11的球状部13上这种简单结构,紧凑地构成接地电极装置10,该摆动部20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第1柄部25A、第2柄部25B和第3柄部25C,从而,可以使接地电极装置10的占有空间减小而构成。并且,由于不论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102a的表面凹凸或倾斜等如何,摆动部20均按照接地电极接触部102a的形状而进行摆动,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各顶部32a、
32b、32c以均匀的接触压力与第2板状部件102接触,因此,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这三个接地电极的各顶部32a、32b、32c以稳定的状态与第2板状部件102接触,在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3处接触点上接触,接触点的接触面积成为总面积,可以确保第2板状部件102和接地电极的较大的接触面积。
[0089] 并且,焊接电流i在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各接触点处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处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并且与各接地电极31A、31B、31C利用循环冷却液冷却相结合,避免第2板状部件102及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熔损。
[0090] 另外,抑制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31A、31B、31C产生焊合,避免第2板状部件102等焊接材料损坏,焊接质量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防止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损坏等。
[0091] 并且,抑制第1接地电极31A、第2接地电极31B、第3接地电极31C的发热,从而抑制各接地电极31A、31B、31C的损耗。
[0092] 另外,可以对应于损耗或损坏,不影响其他接地电极,分别单独更换各接地电极31A、31B、31C,并且与可以由现有的焊接电极结构相结合,实现维护的简单化及运转费用的抑制。
[0093] 第2实施方式
[0094] 参照图5至图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接地电极装置50的概要说明图,图6(a)是图5的c向视图,(b)是该图(a)的d-d剖面图。
[0095] 接地电极装置5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安装在底座部5上,该底座部5安装于从压力缸单元伸出的压力缸杆的前端,该压力缸单元安装在机器人臂上。
[0096] 接地电极装置50具有:安装基部51,其实施电气绝缘后安装于底座部5上;轴部61,其安装于安装基部51上;摆动轴部70,其可自由摆动地与该轴部61连结;摆动部80,其可自由摆动地与摆动轴部70连结;以及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它们可拆装地安装在形成于摆动部80上的第1柄部85A、第2柄部85B及第3柄部
85C上。
[0097] 设置于底座部5上的安装基部51由圆筒状的周壁52及顶壁53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并且,在安装基部51上连接有未图示的接地电缆。
[0098] 轴部61具有:轴状的轴部主体62,其基端安装在安装基部51的顶壁53上;以及球状部63,其在轴部主体62的前端一体地形成,具有球状的球面64。沿轴部61的中心轴61L形成冷却通路68,其从轴部主体62的基端连通至球状部63的顶端。此外,冷却通路68经由基部51与未图示的冷却液供给源连接。
[0099] 摆动轴部70具有将其中心轴70L作为中心的中空圆筒状的基部71,在基部71的基端侧形成球窝部72,该球窝部72为沿中心轴70L延伸的筒状,形成可自由摆动地收容轴部61的球状部63,并且前端具有开口部74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球状凹面73。在基部71的前端侧,即在与球窝部72相反的一侧安装有轴部主体75,其在前端一体地形成具有球状的球面77的球状部76。形成从轴部主体75的基端连通至球状部76的顶端的冷却通路78。
[0100] 摆动部80具有以其中心轴80L作为中心的圆板状基部81,在基部81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球窝部82,该球窝部82为沿中心轴80L延伸的筒状,形成可自由摆动地收容摆动轴部70的球状部76,并且前端具有开口部84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球状凹面83。在基部81的另一个表面上,即在与球窝部82相反的一侧,凸出形成圆筒状的第1柄部85A、第2柄部85B和第3柄部85C这三个柄部,它们以中心轴80L为中心等间隔地彼此分离,并且在离开球窝部82的方向上与中心轴80L平行地延伸。各柄部85A、85B、85C为相同的形状,分别形成基端与基部81连接、并且随着向前端侧移动外周直径逐渐缩小的锥状电极安装部85b。
[0101] 形成冷却通路88,其在球窝部82的底部具有与中心轴80L同轴的开口,在主体81内分支进而穿过各柄部85A、85B、85C内部,在各柄部85A、85B、85C的各自前端分别具有开口。
[0102] 作为该轴部61和摆动轴部70,将轴部61的球状部63从摆动轴部70的球窝部72的开口部74压入直至嵌合在球状凹部73内而组装在摆动轴部70上。并且,根据需要对球窝部72的开口部74进行铆接成型而将摆动轴部70连结在轴部61上。由此,球状部63的球面64和球窝部72的球面凹部73以球状部73的中心O1为中心可自由摆动地嵌合。另外,在轴部61上形成的冷却通路68和在摆动轴部70上形成的冷却通路78连通。
[0103] 相同地,作为摆动轴部70和摆动部80,将摆动轴部70的球状部76从球窝部82的开口部84压入直至嵌合在球状凹部83内而组装在摆动部80上。并且,根据需要将球窝部82的开口部84进行铆接成型而将摆动部80连结在摆动轴部70上。由此,球状部76的球面77和球窝部82的球面凹部83以球状部76的中心O2作为中心可自由摆动地嵌合。另外,在摆动轴部70上形成的冷却通路78和在摆动部80上形成的冷却通路88连通。
[0104] 在摆动部80的第1柄部85A、第2柄部85B、第3柄部85C上分别可拆装地安装有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
[0105] 第1接地电极91A,其顶部92a及基部93a一体地形成,并且形成为内部形成锥孔94a的有底筒状或盖状,其中该锥孔94a越朝向顶部92a直径变得越细。该锥孔94a与第1柄部85A的电极安装部85b压入嵌合而将第1接地电极91A安装在第1柄部85A上。在该压入嵌合的状态下,锥孔94a的底部和第1柄部85A的前端以非接触的状态,利用锥孔94a的底部和第1柄部85A的前端形成与冷却通路88连通的冷却液贮存部96。第2接地电极
91B、第3接地电极91C与第1接地电极91A结构相同,省略详细说明。另外,这些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可以由通常使用的焊接用电极头构成。
[0106] 并且,设置有摆动部保持单元,其将摆动部80预紧在下述预先设定的姿势位置上,即,使摆动部80的中心轴80L位于轴部61的中心轴L1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使摆动轴部70及摆动部80成为相对于轴部61延伸的状态。摆动部保持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通过将内置具有弹性恢复力的螺旋弹簧的可弯曲管95如下配置而构成,即,将该可弯曲管95的一端95a与安装基部51的周壁52嵌合,并且将其另一端95b与摆动部80的基部81嵌合,且中间部与摆动轴部70的基部71嵌合。另外,摆动部保持单元也可以通过在安装基部51和摆动部80的基部81之间弹性设置螺旋弹簧而构成。
[0107] 下面,参照图7及图8对接地电极装置50的作用进行说明。
[0108] 例如,如图7所示,在对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重叠的工件100进行单面电阻点焊时,利用机器人臂经由底座部5使接地电极装置50移动,使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顶部92a、92b、92c与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预先设定的接地电极接触部位相对。
[0109] 并且,使底座部5向第2板状部件102相对地接近移动,使接地电极装置50向第2板状部件102接近移动,从而使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顶部92a、92b、92c与第2板状部件102压接。
[0110] 轴部61、摆动轴部70及摆动部80相互间的摆动由摆动部保持单元、即可弯曲管95约束或抑制,从而保持为,沿底座部5向工件100接近移动的压力作用方向,轴部61的中心轴61L、摆动轴部70的中心轴70L及摆动部80的中心轴80L成为同轴,压力经由安装基部51、轴部61、摆动轴部70传递至摆动部80,这样,该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
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顶部92a、92b、92c向第2板状部件102的抵压可以有效地进行。
[0111] 伴随该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向第2板状部件102的压接,在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各顶部92a、92b、92c上作用来自第2板状部件
102的反作用力。
[0112] 在这里,在因第2板状部件102的表面形状,例如凹凸等导致作用于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各自顶部92a、92b、92c上的、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对应作用于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顶部92a、92b、92c上的反作用力的不均匀,经由各柄部85A、85B、85C对摆动部80施加旋转力,球状凹面83沿可自由摆动地嵌合保持的球状部76的球面77进行摆动,摆动部80抵抗由可弯曲管95的弹性恢复力产生的预紧力而进行摆动,以使得作用于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反作用力变得均匀。也就是说,按照第2板状部件102的表面形状,摆动部80以球状部76的中心O2为中心进行摆动,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顶部92a、92b、92c以均匀的按压力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
[0113] 在各接地电极91A、91B、91C与第2板状部件102抵压的状态下,从冷却液供给源经由轴部61的冷却通路68、摆动轴部70的冷却通路78及摆动部80的冷却通路88,向由各柄部95A、95B、95C的各接地电极91A、91B、91C形成的冷却液贮存部96循环供给冷却液,使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接地电极冷却。
[0114] 并且,将未图示的焊接电极与第1板状部件101上的预先设定的点焊位置抵接而施加压力,由该焊接电极施加压力的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部处可通电地接触,形成焊接通电路径,该焊接通电路径从焊接电极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第1板状部件101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a、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102与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分别接触的接触点,直至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
[0115] 在该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点处可通电地接触,第2板状部件102和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可通电地接触的状态下,来自焊接电源的焊接电流从焊接电极流入接地电极装置50的接地电缆中。利用该通电,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被加热而熔融,形成焊点。
[0116] 另外,如图8(a)所示,在对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重叠的工件100进行单面电阻点焊时,在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倾斜,即相对于成为使底座部5向工件100接近移动的压力作用方向的轴部61的中心轴61L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利用机器人臂使接地电极装置50移动,使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顶部92a、92b、92c与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位相对。
[0117] 并且,如果经由底座部5使接地电极装置50向第2板状部件102相对地接近移动,则伴随接地电极接触部的倾斜等,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及第3接地电极91C中的某一个顶部92a、92b、92c,例如如图8(a)所示,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与接地电极接触部接触,如果使接地电极装置50进一步向第2板状部件102接近移动,则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上。
[0118] 利用作用于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上的来自第2板状部件102的反作用力,施加相对于摆动部80的中心轴80L偏斜的反作用力,在维持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与第2板状部件102抵压状态的同时,摆动部80以该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作为支点进行摆动,直至第2接地电极91B的顶部92b及第3接地电极91C的顶部92c与第2板状部件102抵接。
[0119] 通过伴随摆动部80的摆动,如图8(b)所示,与球窝部82嵌合的摆动轴部70的球状部76进行摆动,摆动轴部70的球窝部72以轴部61的球状部63为中心进行摆动,以该第1接地电极91A的顶部92a作为支点的摆动部80的摆动不受轴部61约束,顺利地进行摆动。
[0120] 另一方面,阻止摆动轴部70相对于轴部61的摆动及摆动部80相对于摆动轴部70的摆动的约束力,即,使摆动轴部70及摆动部80相对于轴部61成为延伸状态的预紧力由可弯曲管95的恢复力提供加压力经由安装基部51、轴部61、摆动轴部70向摆动部80传递,维持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抵压状态,在该延伸状态下,轴部61的中心轴61L、摆动轴部70的中心轴70L及摆动部80的中心轴80L成为同轴,。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顶部92a、92b、92c在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期望接地电极接触部位以均匀的接触压力与第2板状部件102可通电地接触。
[0121] 在各接地电极91A、91B、91C与第2板状部件102接触的状态下,从冷却液供给源经由轴部61的冷却通路68、摆动轴部70的冷却通路78及摆动部80的冷却通路88,向由各柄部85A、85B、85C的前端和各接地电极91A、91B、91C形成的冷却液贮存部96循环供给冷却液,使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各接地电极冷却。
[0122] 并且,使未图示的焊接电极与第1板状部件101上的预先设定的点焊位置抵接而施加压力,由该焊接电极施加压力的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部处可通电地接触,形成焊接通电路径,该焊接通电路径从焊接电极经过第1板状部件101、第1板状部件101与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第2板状部件102、第2板状部件102与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分别接触的接触点,直至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
[0123] 在该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在接合点处可通电地接触,第2板状部件102和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可通电地接触的状态下,来自焊接电源的焊接电流从焊接电极流入接地电极装置50的接地电缆中。利用该通电,第1板状部件101和第2板状部件102的接合点被加热而熔融,在该部位形成焊点。
[0124] 焊接结束后,如果使接地电极装置50离开工件100,则利用摆动部保持单元95恢复至摆动部80的中心轴80L位于轴部61的中心轴61L的延长线上的中央位置,即摆动轴部70及摆动部80相对于轴部61成为延伸状态的预先设定的姿势位置。
[0125]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摆动轴部70可自由摆动地与支撑在底座部5上的轴部61的球状部63连结,将具有安装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第1柄部85A、第2柄部85B及第3柄部85C的摆动部80可自由摆动地与摆动轴部70的球状部76连结,以上述这种简单的结构,紧凑地构成接地电极装置50,可以使接地电极装置50的占有空间减小。并且,不论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接地电极接触部的表面凹凸或倾斜等如何,摆动部80均按照接地电极接触部的形状不受轴部61约束地进行摆动,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各顶部92a、92b、92c以均匀的接触压力、稳定的状态与第2板状部件102上的期望位置接触,在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
91A、91B、91C的3处接触点上接触,接触点的接触面积成为总面积,可以确保第2板状部件
102和接地电极的较大的接触面积。
[0126] 并且,焊接电流在各接触点处分流而流入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各接触点处的电流密度得到降低,抑制由各接触点处的通电电阻产生的热量,并且与各接地电极91A、91B、91C利用循环冷却液冷却相结合,避免第2板状部件102及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熔损。
[0127] 另外,抑制第2板状部件102和各接地电极91A、91B、91C产生焊合,避免第2板状部件102等焊接材料损坏,焊接质量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防止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损坏等。
[0128] 并且,抑制第1接地电极91A、第2接地电极91B、第3接地电极91C的发热,从而抑制各接地电极91A、91B、91C的磨损。
[0129] 另外,对应于磨损或损坏,可以不影响其他接地电极而分别单独更换各接地电极91A、91B、91C,并且与可以由现有的焊接电极构成相结合,得到维护的简单化及运转费用的抑制。
[013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将接地电极装置适用于单面电阻点焊装置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并不限于单面电阻点焊装置,也可以适用于电弧焊接或等离子焊接等其他需要接地电极的接地电极装置。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