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扭振减振器 / 扭振减振器

扭振减振器

阅读:703发布:2020-05-15

专利汇可以提供扭振减振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扭振 减振器 (2),其具有 输入侧 (16)、具有 输出侧 (18)并且具有用于在周向方向(12、14)上旋转弹性联接输入侧(16)和输出侧(18)的 能量 存储器 (34),其中在输入侧(16)或输出侧(18)上,布置有可相对于输入侧(16)或输出侧(18)旋转以克服恢复装置(40)的恢复 力 的 质量 部分(42)。,下面是扭振减振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扭振减振器(2),其具有输入侧(16),具有输出侧(18)并具有用于在圆周方向(12、14)上可旋转弹性联接所述输入侧(16)和所述输出侧(18)的能量存储器(34),其中,在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上,布置有质量部分(42),所述质量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旋转以克服恢复装置(40)的恢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恢复装置(40)优选地能够以连续可变方式进行调整,其中作用于所述质量部分(42)上的所述恢复力的恢复力特征曲线不断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恢复装置(40)能够自动调整,优选地根据相关内燃机的操作状态(可能是旋转速度)进行自动调整,所述恢复装置(40)尤其优选地由于所述内燃机的停用而可调整至起始位置,且在启动所述内燃机之后能够调整至偏离所述起始位置的位置。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质量部分(42)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旋转,并同时维持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的旋转轴线(15)相距预定径向间距(r1)。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恢复装置(40)具有至少一个可枢转杠杆元件(56),驱动力可以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可枢转杠杆元件(56)传输至所述质量部分(42)以产生作用于所述质量部分(42)上的所述恢复力,所述杠杆元件(56)优选地能够绕活动连接点(58)枢转,所述活动连接点(58)能够调整和/或移位,可能是能够自动地调整和/或移位,其中所述杠杆元件(56)的所述杠杆比不断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杠杆元件(56)具有介于驱动力作用点(62)与所述活动连接点(58)之间的第一杠杆部分(60),并且具有介于所述活动连接点(58)与恢复力作用点(66)之间的第二杠杆部分(64),所述杠杆部分的所述长度(l1、l2)可以通过所述质量部分(42)相对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旋转而改变,基本上维持所述杠杆比,情况优选为,所述点中的两者(一方面可能是所述活动连接点(58),另一方面可能是所述驱动力作用点(62)或所述恢复力作用点(66))能够相对于所述杠杆元件(56)移位,其中所述杠杆部分(60、64)的长度(l1、l2)不断变化,且所述剩余点尤其优选地不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杠杆元件(56)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恢复装置(40)具有用于产生所述驱动力的弹簧装置(54),所述弹簧装置(54)优选地具有第一弹簧元件(76)和第二弹簧元件(78),所述第一弹簧元件(76)和所述第二弹簧元件(78)彼此相对地作用于所述杠杆元件(56)并且尤其优选地呈压缩弹簧的形式,可能为螺旋压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杠杆元件(56)在预先加压所述第一弹簧元件(76)和第二弹簧元件(78)的情况下被布置在初始位置,优选地预先加压所述第一弹簧元件(76)和第二弹簧元件(78)使得它们两者均在所述质量部分(42)的所述最大旋转范围内施加相应驱动力于所述杠杆元件(56)上。
9.根据权利要求7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元件(76)和所述第二弹簧元件(78)各自具有纵向轴线(82、84),所述纵向轴线(82、84)相对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的所述旋转轴线(15)径向向外偏离,所述纵向轴线(82、84)优选地沿共同直线和/或平行于径向线延伸,和/或所述弹簧元件(76、78)特别优选地在径向方向(8、10)上与所述旋转轴线(15)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第一弹簧(76)和/或所述第二弹簧元件(78)被分配用于限制所述弹簧行进的弹簧行进限制装置(86),通过所述弹簧行进限制装置,优选可能防止所述相应弹簧元件(76、78)进入阻断状态和/或限制所述质量部分(42)的所述最大旋转角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杠杆元件(56)在未预先加压所述弹簧元件(76、78)的情况下被布置在初始位置,所述弹簧元件(76、78)彼此相对地作用于所述杠杆元件(56)上。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质量部分(42)被布置在容纳所述能量存储器(34)的容纳空间(24)外侧,具有环状形式,并且/或者在所述径向方向(8)上布置在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外侧。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设置至少一个支撑部分(48),所述支撑部分(48)相应地旋转连接至所述质量部分(42)且在所述径向方向(8、10)的所述内侧支撑所述质量部分(42)、被或可以被支撑在直径(d2)的区域中,所述直径(d2)小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的所述侧(50)的所述最大外径(d3),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在所述径向方向(8)上朝向所述质量部分(42)面向外部,所述支撑部分在所述径向方向(8、10)的所述内侧优选地基本上被或可以被支撑在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相同的直径(d1)的区域中,所述支撑部分(48)尤其优选地呈盘形、至少部分在轴向方向(4、6)上具有比所述质量部分(42)小的延伸长度和/或如在所述轴向方向(4、6)上看到的那样被布置在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的两个盘(44、46)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由所述支撑部分(48)进行的所述支撑是利用在所述径向方向(10)上面朝内部的所述质量部分(42)的所述侧(52)与在所述径向方向(8)上向外面朝所述质量部分(42)的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的所述侧(50)之间的间距而实现,所述质量部分(42)优选地唯一经由所述支撑部分(48)可支撑或被支撑在所述径向方向(8、10)的所述内侧。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能量存储器(34)具有多个支撑极靴或连接极靴,所述支撑极靴或连接极靴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旋转,并且优选地用于支撑和/或连接所述能量存储器(34)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36)。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2),其中所述恢复装置(40)能够调整至位置(88、92)(可能为所述起始位置),在所述位置(88、92)上所述恢复装置(40)(可能通过所述支撑部分(48))与所述质量部分(42)相互作用,和/或与所述输出侧(18)或所述输入侧(16)相互作用,同时优选地通过摩擦接触阻止或优选地通过强制定防止所述质量部分(42)和/或所述输入侧(16)或所述输出侧(18)相对于所述输出侧(18)或所述输入侧(16)旋转,尤其优选地情况为:所述恢复装置(40)的形成所述活动连接点(58)的可移位或可调突出部分(68)与所述质量部分(42)和/或与所述输出侧(18)或所述输入侧(16)相互作用。

说明书全文

扭振减振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输入侧、具有输出侧以及具有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弹性联接输入侧和输出侧的能量存储器

背景技术

[0002] 从现有技术了解到,扭振减振器已知具有输入侧和输出侧,所述输入侧可以连接到例如驱动单元的输出侧,所述输出侧可以连接到例如变速器离合器的输入侧。为了减弱扭转振动,输入侧和输出侧之间布置有能量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弹性联接输入侧和输出侧。
[0003] 已知的扭振减振器已被充分证明,但就其在扭矩冲击情况下的振动行为而言仍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扭振减振器,其特别适合于减弱扭转振动和吸收扭矩冲击。
[0005] 所述目的是通过在专利权利要求1中记录的特征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
[0006]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具有输入侧。输入侧可以是例如可连接或相应地旋转连接至飞轮的输出侧和/或驱动单元例如内燃机的输出侧。此外,扭振减振器具有输出侧,其可以例如是可连接或相应地旋转连接至离合器输入侧和/或变速器输入侧。相应地,输入侧优选具有设置在其上的具有主驱动器的主元件,而输出侧优选具有设置在其上的具有次级驱动元件的次级元件。此外,扭振减振器在输入侧和输出侧之间具有能量存储器,该能量存储器用于在圆周方向上输入侧和输出侧的旋转弹性联接。能量存储器可包括例如一个弹簧元件或多个弹簧元件,如在圆周方向所示,其中所述弹簧元件优先布置在上述主驱动器和次级驱动器之间。能量存储器的弹簧元件可以是例如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特别优选地具有直线的或弯曲的弹簧轴线。在扭振减振器的输入侧或输出侧上,优选地在输出侧上布置有质量部分,所述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侧或输出侧可旋转且也可被称为惯性部分或惯性质量部分。因此,质量部分相对于扭振减振器上其被布置的那一侧可旋转,也就是说要么相对于输入侧,要么相对于输出侧可旋转。在此,质量部分相对于与恢复装置的恢复相反的输入或输出侧可旋转,其中质量部分可例如通过恢复装置布置在输入或输出侧上。还优选为恢复装置具有用于间接或直接地产生恢复力的至少一个弹簧装置。由于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侧或输出侧可旋转,可通过该扭振减振器实现特别有效的扭振减振,其中所述扭振减振器可以是简单和节省空间的结构。
[0007]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是在恢复力特征曲线的基础上确定的。换而言之,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以取决于相对于扭振减振器的输入或输出侧的质量部分旋转度的方式产生。在本实施例中,随着作用在质量部分的恢复力的恢复力特征曲线变化,恢复装置是可调的,优选连续变化的方式。在此,恢复力特性曲线的变化优先应理解为是指由恢复装置的调整带来恢复力特征曲线的梯度的变化,以便相应地增加或减少恢复装置的刚度。因此,扭振减振器可以通过恢复装置的调整,适应于宽泛的激发频率范围,因此提供一种可以灵活的方式适用于分别发生的转矩冲击的扭振减振器。
[0008]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恢复装置可以自动调整。在此,所述恢复装置的自动调整优选地根据相关内燃机的运行状态而进行,其中所述相关内燃机的转速特别优选地用作运行状态的特征变量,根据所述特征变量的特征变量进行恢复装置的自动调整。
[0009]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有利实施例,恢复装置可以因为内燃机的钝化作用自动调整到起始位置,并且在内燃机启动后,自动调整到偏离起始位置的位置。因此,在此实施例中,所述扭振减振器特别适合应用到带有自动启停装置的机动车上。另外,在此实施例中,恢复装置在起始位置比在偏离起始位置的位置优选地表现出更高刚度,其中,恢复装置可能在起始位置表现出最高的刚度。
[0010]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在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轴线保持预定径向间距的同时,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侧或输出侧是可旋转的。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可以防止质量部分在径向方向上的振动或移动,这样质量部分在径向方向的这些振动或移动的补偿从设计角度可以被忽视,这将形成扭振减振器的简化结构。
[0011] 恢复装置拥有生成驱动力的装置,例如弹簧装置,基本上是可能的,其中,所述装置的驱动力直接作用于质量部分,以致于同样产生的驱动力构成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然而,恢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旋转杠杆元件,驱动力可依靠此可旋转杠杆元件传递到质量部分,以便产生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首先,它的优点在于产生驱动力的恢复装置的装置,例如弹簧装置,不需要直接作用于质量部分,相反地,可以布置于扭振减振器输入或输出侧的一些其他位置,实现了空间的节省和产生驱动力的装置的更灵活布置。其次,由于杠杆元件具有良好的弯曲刚性或者为非可弯曲形式,可以设定一个杠杆比,在此基础上,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可大于或小于恢复装置相应的装置产生的驱动力。因此相应地,可能的是,例如以目标方式将恢复装置的刚度增加到超过杠杆元件的杠杆比,而不需要具有特殊刚性的装置来产生驱动力。
[0012]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特别优选实施例中,杠杆元件可围绕活动连接点枢转,此连接点是可随杠杆元件的杠杆比的变化调节和/或替代的。因此,在此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和/或替换活动连接点,可以用特别简便的方式随着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特征曲线的变化调节恢复装置。因此它使得用简单的方式,通过调节和/或替换,即改变,杠杆元件的活动连接点改变恢复装置的刚性成为可能。
[0013] 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杠杆元件在驱动力作用点与活动连接点之间具有第一杠杆部分并且在活动连接点与恢复力作用点之间具有第二杠杆部分,其中,第一杠杆部分和第二杠杆部分的长度可以通过质量部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来发生变化,同时,杠杆比基本上得以保持。第一杠杆部分和第二杠杆部分的变化(也就是说,伸长或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任何期望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的杠杆部分可以例如是伸缩形式。无论相应的设计变型如何,杠杆部分的伸长或缩短使得质量部分能够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进行旋转,同时还保持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轴线的预定径向间距,正如以上已经表明的。本实施例还包括这样的设计变型,其中,由于设计配置的缘故,尤其是在活动连接点、驱动力作用点和/或恢复力作用点的区域中,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可以导致杠杆比发生细微变化。这种细微变化可以例如是因为如下事实而出现:在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期间,驱动力作用点沿着直线移动,可能是与径向线平行的直线,而恢复力作用点沿着围绕旋转轴线的圆形路径移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且在其他情况下,设计应该优选地配置为使得杠杆比由于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的缘故而变化至多5%,特别优选地变化至多3%或至多1%。
[0014]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点中的两个点(也就是,活动连接点、驱动力作用点和恢复力作用点中的两个点)随着杠杆部分的长度的变化相对于杠杆元件可移动。在此,优选的是,一方面的活动连接点和另一方面的驱动力作用点或恢复力作用点随着杠杆部分的长度的变化相对于杠杆元件可移动,而剩余的点特别优选地不可移动地布置在杠杆元件上。
[0015]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个有利实施例中,恢复装置具有——正如以上已经表明的——用于产生驱动力的弹簧装置。
[0016]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个有利实施例中,用于产生驱动力的弹簧装置具有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其彼此相对地作用于杠杆元件上。在本实施例中,彼此相对地作用于杠杆元件上的两个弹簧元件优选地呈现为压缩弹簧的形式,可能是螺旋压缩弹簧。
[0017]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杠杆元件在弹簧装置的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预先加压下布置于初始位置。这样有着如下的优点:在初始位置周围的杠杆元件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得到弹簧装置的特别高的刚度。在本实施例中,此外,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预先加压来使得它们在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最大旋转角度范围内都向杠杆元件施加相应的驱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在质量部分的最大旋转角度范围内保证了弹簧装置的增强的刚度。
[0018]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各自具有径向地向外偏离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轴线的纵向轴线。以此方式确保扭振减振器的输入和/或输出侧可在旋转轴线的区域中稳固地相应地旋转连接至上游部件(例如,飞轮的外侧或驱动单元的外侧)和/或下游部件(例如,离合器输入侧或变速器输入侧),且弹簧元件不会面临障碍物。在此背景中,已证实对于弹簧元件且不仅仅是其纵向轴线在径向方向上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轴线分隔开是有利的。
[0019]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的纵向轴线沿共同直线和/或平行于扭振减振器的径向线延伸。
[0020]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元件和/或第二弹簧元件被分配了用于限制弹簧行程的弹簧行进限制装置。弹簧行进限制装置优选地被设计使得可防止相应弹簧元件进入阻断状态。以此方式,不但降低了噪声的产生,而且可防止损坏弹簧元件。或者或另外,在此实施例中优选的是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最大旋转角度范围是或可受限于弹簧行进限制装置。
[0021] 在与其中预先加压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实施例相关的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替代实施例中,在未预先加压弹簧元件的情况下,杠杆元件被布置在初始位置中,所述弹簧元件彼此相对地作用于杠杆元件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弹簧装置的硬度在初始位置周围的区域中并未增加,且反而仅仅一个弹簧元件在质量部分的一个旋转方向上作用,而仅仅另一弹簧元件在质量部分的另一旋转方向上作用。
[0022]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质量部分被布置在容纳能量存储器的容纳空间外侧。所述容纳空间可以例如具有环形形式并且被扭振减振器的输入侧(优选地主元件)包围,或被扭振减振器的输出侧(优选地次级元件)包围。
[0023]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质量部分具有环形形式。以此方式,仅仅必须提供一个质量部分,其中归因于环形形式,避免了失衡且目标平衡被呈现为是多余的。
[0024]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质量部分被布置在径向方向上的输入或输出侧的外侧以允许所述质量部分的空间节省布置。
[0025] 质量部分可以例如是可支撑或者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输入或输出侧、输入或输出侧的最大外径或输入或输出侧中面朝质量部分的所述侧的最大外径上的内侧处。在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另一特别优选实施例中,提供至少一个支撑部分,其相应地旋转连接至质量部分并且(将质量部分支撑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处)是或可支撑在小于输入或输出侧中在径向方向上面朝质量部分的所述侧的最大外径的直径的区域中。以此方式,大幅减小支撑或支承表面,使得例如质量部分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的旋转期间产生较低摩擦力。另外,相对较小直径的区域中的支撑简化了扭振减振器的制造。
[0026]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支撑部分在径向方向内侧基本支撑或可以支撑在与输入或输出侧相同直径区域内。此处,支撑部分并不必一定在径向方向内侧支撑或可支撑在与输入或输出侧相同的直径上,并且相反,支撑部分在径向方向内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的直径可偏离输入或输出侧在径向方向内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的直径高至10%,也就是说可比输入或输出侧在径向方向内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的直径大于或小于
10%。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支撑部分为盘形形式,以首先确保径向方向内侧的可靠支撑并其次确保支撑部分小的轴向结构长度。此处盘形支撑部分优选地具有切口或窗户,例如可以提供其来在支撑部分内形成插入状轮辐或支柱。
[0028] 根据本发明另一有利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支撑部分至少部分地,优选地在其整个径向范围,在轴向方向具有比质量部分更小的范围。
[0029] 根据本发明另一有利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从轴向方向观察,支撑部分布置在输入或输出侧的两个盘之间。此处盘优选地具有切口或窗户,例如可以提供其来在盘中形成插入状轮辐或支柱。
[0030] 根据本发明另一特别有利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支撑部分的支撑可通过质量部分在径向方向指向内部的一侧和输入或输出侧在径向方向朝向质量部分面向外部的输入或输出侧的一侧之间的间距实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让质量部分在径向方向面向内部的一侧支撑在输入或输出侧在径向方向朝向质量部分面向外部的一侧,从而,不产生摩擦,也不需要增加制造费用。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的是质量部分唯一通过支撑部分可以支撑或是支撑在径向方向内侧,以便用输入或输出侧消除任何摩擦点并简化扭振减振器的制造。
[0031] 根据本发明另一有利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能量存储器具有多个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可旋转的并优选地用于支撑和/或连接能量存储器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的支撑极靴或连接极靴。所述支撑或连接极靴可以是例如所谓的滑靴、端靴等等,其分配到弹簧元件上,例如能量存储器的螺旋弹簧。
[0032] 根据本发明另一特别优选实施例的扭振减振器中,恢复装置可调节至一处位置,可能是初始位置,其中,恢复装置可能通过支撑部分与质量部分相互作用,和/或与输出或输入侧相互作用,同时优选地通过摩擦接触阻碍或优选地通过强制定防止质量部分和/或输入或输出侧相对于输出或输入侧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提供恢复装置形成活动连接点的可移动或可调节的突出部分,所述位置突出部分以所述方式与质量部分和/或输出或输入侧相互作用。附图说明
[0033] 下面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和参考附图说明更详细地介绍本发明。在附图中:
[0034]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实施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35] 图2示出了图1中扭振减振器输出侧的局部正视图,
[0036] 图3示出了图1中扭振减振器输出侧的另一局部正视图,其中省略了承载部分80的一部分,
[0037] 图4是图2和图3中的输出侧的透视图的局部截面图,
[0038] 图5示出了图2至图4中的扭振减振器的侧视图的截面图,
[0039] 图6是表示图1至图5所述弹簧装置的驱动力特征曲线的图,
[0040] 图7是表示如图1至图5所述作用在质量部分上的恢复力的恢复特征曲线的图,并且
[0041] 图8示出了活动连接点的区域中的前述附图中的扭振减振器的局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扭振减振器2的实施例的示意性侧视图。扭振减振器2的互相相对的轴向方向4、6,互相相对的径向方向8、10以及互相相对的圆周方向12、14在相应箭头的基础上被指示。扭振减振器2具有在轴向方向4、6上延伸的旋转轴线15。
[0043] 扭振减振器2具有输入侧16和输出侧18。输入侧16基本通过主元件20形成,所述主元件20在径向方向10内侧相应地旋转连接到输出毂22,其中输出毂22是例如飞轮质量的输出毂(不再更详细阐述)或驱动单元的输出毂(不再更详细阐述),例如内燃机的输出毂。在径向方向8的外侧,输入侧16形成环形容纳空间24,其在径向方向10向内打开且以环绕方式在圆周方向12、14上形成。在输入侧16的主元件20上还提供有伸入容纳空间24的主驱动器26。
[0044] 在径向方向10内侧,扭振减振器2的输出侧18(所述输出侧由次级元件28基本形成)相应地旋转连接至输入毂30。输入毂30可以例如是离合器装置的输入毂30,优先为多个离合器装置或变速器的输入毂30。输出侧18的次级元件28在径向方向8向外延伸至容纳空间24中,其中在径向方向8伸入容纳空间24的次级驱动器32设置在次级元件28上。
[0045] 容纳空间24中布置有能量存储器34,用于在圆周方向12、14上输入侧和输出侧16、18的旋转弹性联接。能量存储器34具有多个弹簧元件36,优先为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布置在容纳空间24中并且布置在主驱动器和次级驱动器26、32之间,正如圆周方向12、14所示。
弹簧元件36还分配了多个相对于输入或输出侧16、18旋转的支撑或连接极靴;其中,在图1中,有以举例的方式所示的滑靴38,所述滑靴38为弹簧元件36在径向方向8的外侧、在划分壁上的滑动提供支撑,所述划分壁在径向方向8限定容纳空间34至主元件20的外侧。此外,连接极靴可以用于能量存储器34的两个或更多个弹簧元件36的连接,其中,因为提高了清晰度,连接极靴已从插图说明中省略。
[0046] 在扭振减振器2的输出侧18布置有质量部分42,所述质量部分42可相对于输出侧18在与恢复装置40的恢复力相对的圆周方向12、14上旋转,该质量部分也可以被称为惯性部分或惯性质量部分。质量部分42布置在容纳能量存储器34的容纳空间24的外部,为环形,也就是说以环形环绕的方式在圆周方向12、14上形成,并且布置在输出侧18的外侧,正如径向方向8所示。从图1和接下来的图2和图4可以看到,提供两个恢复装置40、40,其中恢复装置40、40将在下面仅仅参照恢复装置40中的一个描述,且该描述同样适用于两个恢复装置
40、40。
[0047] 输出侧18具有两个盘44、46,其彼此相应地旋转连接在一起,在轴向方向4、6上相互间隔开并且大致在径向方向8、10上延伸。在此,盘44可以——如图1所示——例如由上述次级元件28或其部分形成。然而,作为替代地,盘44同样可以与次级元件28分开地形成,并且,盘44同样可以相应地旋转连接至次级元件28。正如特别从图2至图5中可以看出的,可以在盘44、46中设置窗户或切口,从而降低了所述盘的重量,但却通过形成在窗户或切口之间的轮辐或支柱保证了所述盘的较高的刚度。盘46以及由此的输出侧18可以支撑于或者是支撑于输出轮毂30上的直径d1处。
[0048] 质量部分42相应地旋转连接至盘形支撑部分48。盘形支撑部分48(其又可以具有许多窗户或切口)在轴向方向4、6上具有小于质量部分42的范围并且在径向方向10上从质量部分42向内延伸,其中,盘形支撑部分48设置在输出侧18的盘44、46之间,如在轴向方向4、6上可见。支撑部分48用于在径向方向8、10的内侧的质量部分42的间接支撑。因此,支撑部分48支撑于或者可以支撑于直径d2的区域中的径向方向8、10的内侧,从而间接地支撑径向方向8、10上的位于内侧的质量部分42,其中,在此,在输入轮毂30上实现所述支撑。然而,可替代地,在径向方向8、10内侧的支撑也可以在输出侧18上实现。直径d2小于输出侧18在径向方向8朝向质量部分42面向外部的一侧50的最大外径d3。而且,直径d2大致对应于以上所述的直径d1,从而使得支撑部分48在径向方向8内侧基本支撑于或者可以支撑于与输出侧18相同直径d1区域中。在此,普通轴承优选地形成在支撑部分48与输入轮毂30之间,或者可替代地,与输出侧18之间。由于从直径d3出发将直径d2重新定位至径向方向10的内侧,因此,在此出现的摩擦力却较低,其中,也简化了所述类型的普通轴承的制造。然而,作为替代地,径向轴承在此也可以不以普通轴承的形式提供,而是例如以滚动轴承的形式提供。
[0049] 从图1可以看出,质量部分42在支撑部分48上的支撑是通过质量部分42的在径向方向10上面向内部的一侧52与输出侧18朝向朝向质量部分42在径向方向8上面向外部的一侧50之间的间距来实现,从而使得在此不产生支撑和/或摩擦。此外,质量部分42唯一通过支撑部分48可以支撑在或者是支撑在径向方向8、10的内侧。
[0050] 恢复装置40将在以下结合图2至5更详细地描述。恢复装置40大致由用于生成驱动力的弹簧装置54以及可枢转杠杆元件56构成。柔性刚性形式的杠杆元件56或者非柔性港杆元件56在如图2至5所示的初始位置大致在径向方向8、10上延伸。杠杆元件56具有活动连接点58,在此处,杠杆元件56枢转地铰接在输出侧18上。第一杠杆部分60在驱动力作用点62和活动连接点58之间延伸,在驱动力作用点62处,弹簧装置54的驱动力起作用且杠杆元件56围绕其枢转,其中第一杠杆部分60从或活动连接点58出发在径向方向10向内延伸。此外,杠杆元件56具有第二杠杆部分64,所述第二杠杆部分64从活动连接点58出发在径向方向8向内延伸到恢复力作用点66。这里,第一杠杆部分60具有长度l1,然而第二杠杆部分64具有长度l2。在恢复力作用点66处,杠杆元件56被连接到质量部分42使得恢复力经由恢复力作用点66被传递到质量部分42,且杠杆元件56围绕恢复力作用点66枢转。因此杠杆元件56的杠杆比为l1/l2,意思是l1除以12。通过弹簧装置54施加到驱动力作用点62上的驱动力可以经由杠杆元件56传递到质量部分42以便生成恢复力,从而经由恢复力作用点66作用在质量部分42上。然而,相应杠杆比l1/l2可以通过径向方向8或10上对活动连接点58的调整和/或移位而改变。为此目的,在轴向方向4、6上突出的突出部分68设置在输出侧18上,该突出部延伸以便在杠杆元件56的加长引导件70中形成活动连接点58,其中突出部分68设置在输出侧18上以便在径向方向8、10上调节或移位用于改变杠杆比l1/l2的目的。由此,可以采用在恢复力作用点66处作用于质量部分42的恢复力的恢复力特征曲线的波动来调整恢复装置40(在这种情况下以连续变化的形式),所述恢复装置40将在以下参照图7更详细地描述。
[0051] 质量部分42可以相对于输出侧18而旋转,同时保持与扭振减振器2的输出侧18的旋转轴线15的预定径向间距r1。为了在所示实施例中允许此,杠杆部分60、64的长度l1/l2可以通过相对于输出侧18在周向方向12和14上旋转质量部分42改变,也就是说缩短或加长,其中杠杆比l1除以l2大致被维持。为此目的,如前面已经解释,活动连接点58借助于在杠杆元件56中的引导件70中被可移动地引导的突出部分68相对于杠杆元件56而移位。此外,两个剩余点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恢复力作用点66或驱动力作用点62中的任一个还可以相对于杠杆元件56移位。在所示实例中,恢复力作用点66不可移动地设置在杠杆元件56上,然而,驱动力作用点62可以通过旋转质量部分42而相对于杠杆元件56被移位。为了形成驱动力作用点62,反过来提供了突出部分72,其在轴向方向4、6突出,并且在杠杆元件56中的引导件74中被可移动地引导。
[0052] 弹簧装置54具有第一弹簧元件76和第二弹簧元件78。两个弹簧元件76、78各自处于压缩弹性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螺旋压缩弹簧-并经由突出部分72作用于彼此相对的杠杆元件56,并因此处于驱动力作用点62的区域。然而,两个弹簧元件76、78不直接作用于突出部分72,且相反地作用在其上设置有突起的突出部分72的可移位承载部分80的两侧上,所述突出部分延伸进入杠杆元件56上的引导件74以便形成驱动力作用点62。
[0053] 杠杆元件56在预先加压第一弹簧元件76和第二弹簧元件78的情况下被布置在附图中示出的初始位置上。相应地,两个弹簧元件76、78分别预先加压在初始位置上,在该初始位置中,弹簧元件76、78的一侧被支撑在输出侧18上并且另一侧被支撑在承载部分80上且因此在杠杆元件56上。两个弹簧元件76、78分别沿着纵向轴线82、84延伸,所述纵向轴线82、84在径向方向8上相对于旋转轴线15向外偏置并且布置在由径向方向8和10跨越的平面中。在这里,两个弹簧元件76、78的纵向轴线82、84沿着共同直线延伸,即是说,两个纵向轴线82、84布置为彼此对齐。同样,纵向轴线82、84平行于径向线延伸,在扭振减振器2的输出侧18的径向方向8、10上延伸。在这里,纵向轴线82、84相对于旋转轴线15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偏置,从而使弹簧元件76、78本身在径向方向8上与旋转轴线15间隔开,如径向间距r2所表示的。
[0054] 此外,两个弹簧元件76、78分别分配用于限制弹簧行程的弹簧行进限制装置86,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弹簧行进限制装置基本上布置在由弹簧元件76、78的绕组包围的弹簧内部空间中,所述弹簧元件76、78成螺旋弹簧的形式。弹簧行进限制装置86限制相应弹簧元件76、78的弹簧行程,以便防止相应弹簧元件76、78进入阻塞状态,在阻塞状态下,弹簧元件76、78的相互毗邻的绕组彼此邻接或者彼此支撑。此外,弹簧行进限制装置86限制质量部分42相对于输出侧18的最大旋转角度范围。
[0055] 图6示出了图表,在该图表中,图示了弹簧装置54的驱动力与杆元件56围绕活动连接点58从图3的初始位置前进所作的旋转角α的对照。相应地,图示图首先示出了第一弹簧元件76的驱动力特征曲线F1并且其次示出了第二弹簧元件78的驱动力特征曲线F2,这在总体上生成弹簧装置54的驱动力特征曲线FS。如可以从图6中看到的,基于两个弹簧元件76、78的预先加压,获得驱动力特征曲线FS,该驱动力特征曲线FS在关于初始位置的旋转角度范围a中具有更陡的坡度,从而使得弹簧装置54的刚度在所述旋转角度范围a中增加。
[0056] 针对作用在处于恢复力作用点66的区域中的质量部分42上的恢复力,结果是相应地配置的在图7中表示的恢复力特征曲线R1,其中,在图7中,图示了恢复力R与质量部分42相对于输出侧18的旋转角α的对照。恢复力特征曲线R1适用于活动连接点58和如附图中示出的突起的突出部分68的位置。为了增加弹簧装置54的刚度,可以通过放大杠杆比l1/l2而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调节或者移位活动连接点58,从而使恢复力特征曲线发生变化。借助所述措施,恢复力特征曲线变为了由图7中的虚线表示的恢复力特征曲线R2,该恢复力特征曲线R2在所有区域中均具有比恢复力特征曲线R1更陡的坡度。相反,如果试图减小弹簧装置54的刚度,则在径向方向10上从附图中示出的位置前进向内调节或者移位活动连接点58,从而使杠杆比l1/l2减小并且恢复力特征曲线相应于由图7中的虚线表示的恢复力特征曲线R3。
[0057] 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76、78优选地预先加压,使得它们两个都在相对于该输出侧18的质量部分42的最大旋转角度范围内在杠杆元件56上施加各自的驱动力。因此,弹簧装置54完全是在上述图6中旋转角度范围a内操作,使得相对于输出侧18的质量部分42的恢复力R也完全在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范围b内形成。这个可以通过旋转角度范围a和/或b的相应限制实现,其中上述弹簧行进限制装置86优选地用于此目的。但是可替代地,该杠杆元件56还可以在未预先加压弹簧元件76、78的情况下布置在杠杆元件56的初始位置,如图中所示,弹簧元件76、78以彼此相对的方式作用于该杠杆元件。
[0058] 尽管没有在各图中更详细示出,但恢复装置40或其活动连接点58优选地根据相关驱动单元或相关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可能是旋转速度)可自动调整。在此,恢复装置40特别优选地由于内燃机停用而可自动调整到起始位置,并且在该内燃机启动后,可自动调整到偏离起始位置的位置。
[0059] 图8示出了该扭振减振器2的另一特征。图8中恢复装置40仅仅是基于形成活动连接点58的突出部分68来表示,可以调节到第一位置88,此处恢复装置40与质量部分42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撑部分48,优选地通过强制锁定来防止质量部分42相对于输出侧18旋转。在具体实施例中,突出部分68布置在容器90内的第一位置88处,并且由此防止质量部分42在圆周方向12、14上相对于输出侧18旋转。
[0060] 此外,恢复装置40可以调节到第二位置92,此处恢复装置40与该质量部分42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撑部分48,优选地通过强制锁定来防止质量部分42相对于输出侧18旋转,并防止输入侧16相对于输出侧18旋转。在具体实施例中,当在第二位置92处时,突出部分68设置在容器90中,同时也在输入侧16的容器94中,并由此额外地防止输入侧16在圆周方向12、14上相对于该输出侧18旋转,由此这也可以被称为能量存储器34的旁路。
[0061] 不言而喻的是,通过与上面所示进行比较,恢复装置40还可以仅仅调节到两个位置88、92中的一个位置,而两个位置88、92中的另一个没有提供。也不需要完成防止位置88、92处的旋转。旋转受到阻碍也是可能的,优选地是通过摩擦接触阻碍旋转,和/或相对旋转角度范围受到限制或限定也是可能的。
[0062] 参考标号列表
[0063] 2 扭振减振器
[0064] 4 轴向方向
[0065] 6 轴向方向
[0066] 8 径向方向
[0067] 10 径向方向
[0068] 12 圆周方向
[0069] 14 圆周方向
[0070] 15 旋转轴线
[0071] 16 输入侧
[0072] 18 输出侧
[0073] 20 主元件
[0074] 22 输出轮毂
[0075] 24 容纳空间
[0076] 26 主驱动器
[0077] 28 次级元件
[0078] 30 输入轮毂
[0079] 32 次级驱动器
[0080] 34 能量存储器
[0081] 36 弹簧元件
[0082] 38 滑靴
[0083] 40 恢复装置
[0084] 42 质量部分
[0085] 44 盘
[0086] 46 盘
[0087] 48 支撑部分
[0088] 50 侧面
[0089] 52 侧面
[0090] 54 弹簧装置
[0091] 56 杠杆元件
[0092] 58 活动连接点
[0093] 60 第一杠杆部分
[0094] 62 驱动力作用点
[0095] 64 第二杠杆部分
[0096] 66 恢复力作用点
[0097] 68 突出部分
[0098] 70 引导件
[0099] 72 突出部分
[0100] 74 引导件
[0101] 76 第一弹簧元件
[0102] 78 第二弹簧元件
[0103] 80 承载部分
[0104] 82 纵向轴线
[0105] 84 纵向轴线
[0106] 86 弹簧行进限制装置
[0107] 88 第一位置
[0108] 90 容器
[0109] 92 第二位置
[0110] 94 容器
[0111] α、β 旋转角度
[0112] a、b 旋转角度范围
[0113] d1、d2 直径
[0114] d3 最大外径
[0115] F1、F2 驱动力特征曲线
[0116] FS 所得到的驱动力特征曲线
[0117] l1、l2 长度
[0118] R 恢复力
[0119] R1、R2、R3 恢复力特征曲线
[0120] r1 预定径向间距
[0121] r2 径向间距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扭振减振器 2020-05-14 526
扭振减振器 2020-05-14 415
扭振减振器 2020-05-14 314
扭振减振器 2020-05-12 191
扭振减振器 2020-05-13 644
扭振减振器 2020-05-14 975
扭振减振器 2020-05-11 382
扭振减振器 2020-05-15 602
扭振减振器 2020-05-15 121
扭振减振器 2020-05-13 2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