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热机 / 内燃机 / 四冲程发动机 / 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

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

阅读:902发布:2020-05-16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将 气缸 孔轴线大致 水 平配置,在大致呈V字形交叉的动作轴线进气 阀 与排气阀之间配置 凸轮 轴的车辆用4冲程 发动机 ,排气阀外端 位置 尽量接近气缸孔的轴线,以使搭载位置尽量低。 凸轮轴 配置在比气缸孔的轴线LC更靠上方,在与 曲轴 轴线垂直交叉并且带有气缸孔轴线LC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将气缸孔的轴线LC与进气阀的动作轴线LI形成的 角 度αI设定成比气缸孔的轴线LC及排气阀的动作轴线LO形成的角度αO要大。,下面是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它是在设有大致平轴线(LC)的 气缸孔(291、292)的缸体(251、252)中,在与所述气缸孔(291、 292)中自由滑动嵌合的活塞(311、312)之间结合形成燃烧室(301、 302)的气缸盖(271、272),将朝上述燃烧室(301、302)中进气用 的进气(351、352)可开闭动作地支承在上述气缸盖(271、272)的 上部,将从上述燃烧室(301、302)中排气用的排气阀(361、362)可 开闭动作地支承在上述气缸盖(271、272)的下部,使进气阀(351、 352)及排气阀(361、362)的动作轴线(LI、LO)与曲轴(28)的轴 线相垂直,同时,在包含上述气缸孔(291、292)轴线的平面上的投 影图中形成大致V字形交叉,进气阀(351、352)与排气阀(361、 362)共同的凸轮轴(401、402)具有与曲轴(28)平行的轴线配置在 进气阀(351、352)与排气阀(361、362)之间,从而构成车辆用四冲 程发动机,其特征是,凸轮轴(401、402)配置在比上述气缸孔 (291、292)的轴线(LC)更靠上方的位置,在上述投影图上气缸孔 (291、292)的轴线(LC)与进气阀(351、352)的动作轴线(LI)形 成的度(αI)设定成比气缸孔(291、292)的轴线(LC)及排气阀 (361、362)的动作轴线(LO)形成的角度(αO)要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四冲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将上述 投影图上进气阀(351、352)与排气阀(361、362)的动作轴线(LI、 LO)相互交叉的交点(PC1)配置成比气缸孔(291、292)的轴线 (LC)更靠下方。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将气缸孔的轴线大致平配置,在带有大致呈V字 形交叉的动作轴线的进气与排气阀之间配置凸轮轴的车辆用四冲程 发动机

以往,在带有使动作轴线交叉成大致V字形的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四 冲程发动机中,由于进气阀的直径比排气阀的直径要大,为了确保燃 烧室的进气阀与排气阀一侧挤气面积均等,如特公平1-14406号公报 所公开的那样,排气阀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所形成的度要设定 成比进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所形成的角度大。

然而,在将气缸孔的轴线形成大致水平时,配置在进气阀上方一 侧或者排气阀下方一侧的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中,从气缸孔的轴线到 排气阀外端部的距离变大,气缸盖以及盖罩从缸体向下伸出很多,因 而不能够降低发动机离车辆接地路面的高度。特别是在搭载于两轮摩 托车上的四冲程发动机中,在气缸孔的轴线在两轮摩托车宽度方向上 延伸的情况下,两轮摩托车的倾斜角中对排气阀外端部的位置有很大 的影响,不得不使发动机在车体框架上安装位置比较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排气阀外端部的位置尽 量接近气缸孔的轴线,从而获得尽量低的搭载位置的车辆用四冲程发 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是在轴线大致水平的气 缸孔的缸体上,在与所述气缸孔中自由滑动嵌合的活塞之间与形成燃 烧室的气缸盖结合,将朝上述燃烧室中进气用的进气阀可开闭地支承 在上述气缸盖的上部,将从上述燃烧室中排气用的排气阀可开闭地支 承在上述气缸盖的下部,让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曲轴的轴线 相垂直,同时,在含有上述气缸孔轴线平面上的投影图上大致V字形 交叉,让进气阀与排气阀共同的凸轮轴配置在具有与曲轴平行的轴线 的进气阀与排气阀之间,以构成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其特征是,将 凸轮轴配置在比上述气缸孔的轴线更靠上方的位置,并把在上述投影 图上气缸孔的轴线与进气阀的动作轴线所形成的角度设定成比气缸孔 的轴线及排气阀的动作轴线所形成的角度大。

根据这种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由于凸轮轴位于气缸孔 的轴线更上方的位置,排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所形成的角 度设定成比进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所形成的角度要小,因 此,能够将排气阀外端部配置得尽量接近气缸孔的轴线,可以在确保 与接地路面的间隔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发动机的搭载位置,以实现车辆 的低重心化,提高其操纵性

另外,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结构 的基础上,以将上述投影图上进气阀与排气阀的动作轴线交叉的交点 配置成比气缸孔的轴线更靠下方为特征,这样的结构,易于确保在比 排气阀直径大的进气阀一侧的挤气面积,能够使进气一侧及排气一侧 的挤气面积大致均等。

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主要部分的放大部;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沿图3的7-7线的缸体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2的沿箭头8的向视图;

图9是沿图3的9-9线的缸盖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2的11-11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251、252是缸体;271、272是缸盖;291、292是气缸孔; 301、302是燃烧室;311、312是活塞;351、352是进气阀;361、362是 排气阀;401、402是凸轮轴;αI、αO是角度;E是发动机;LC是气缸 孔轴线;L1是进气阀动作轴线;LO是排气阀动作轴线;PC1是交点。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 态。

图1-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两轮 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沿图2的 3-3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主要部分的放大部;图5是沿图3的5-5线 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沿图3的7-7线 的缸体放大剖视图;图8是图2的沿箭头8的向视图;图9是沿图3的9- 9线的缸盖放大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 图2的11-11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放大剖视 图;图13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首先,在图1中,该两轮摩托车是低底盘式的,搭载着由水平对置 型的双缸四冲程发动机E和变速机构M构成的动装置P。

车体框架F带有位于从两轮摩托车行进方向的前方朝后方的下方位 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在共同设置于两主框架11…前端的前管12 上可转向地支承着转向把手13,随着该转向把手13一起转动的前叉14 上悬架着前轮WF。

上述两主框架11…的后端连接在动力装置P上的变速机M的变速箱 体15上,该变速箱体15构成车体框架F的一部分。

在变速箱体15上连接着向两轮摩托车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 16…前端。另外,在变速箱体15上可上下摆动地连接着后叉17的前 端,该后叉17的后端上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后轮WR,后叉17的后部与 后架16…之间分别设置有缓冲装置18…。而且,在上述后叉17内收容 着将变速机M的输出力传递到后轮WR的驱动轴(图中未示),该驱动 轴通过万向节连接在变速机M的输出部件上。

车体框架F整体由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20覆盖,在该车体罩20前后 方向中间部上形成有覆盖动力装置P的隧道部20a,驾驶员乘坐用的座 位21设置在上述隧道部20a后方一侧的车体罩20上,驾驶员放脚用的 踏脚板20b设置于上述隧道部20a的左右。另外,在座位21下方的后架 16…上搭载着由车体罩20覆盖的燃料箱22。在发动机E上方的主框架 11…上搭载着空气滤清器23,在空气滤清器23及发动机E之间的主框 架11…上搭载着左右一对散热器24…。而且,空气滤清器23及散热器 24…也由车体罩20覆盖住,在车体罩20的前端设置有将行驶的导入 空气滤清器23及散热器24…中的开口部(图中未示)。

在图2及图3中,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朝两轮 摩托车行驶方向前方的状态配置于右侧的第1缸体251、以朝上述行驶 方向前方的状态配置于左侧的第2缸体252、将这些缸体251、252结合 在一起的曲轴箱26、在与曲轴箱26相反一侧结合在第1缸体251上的第 1气缸盖271,在与曲轴箱26相反一侧结合在第2缸体252上的第2气缸盖 272。

曲轴箱26由沿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前方一侧的前部半箱体26a和沿 上述前后方向的后方一侧的后部半箱体26b结合而成,在该曲轴箱26 上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带有与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大致水平轴线的曲 轴28。另外,第1及第2缸体251、252上设置有绕曲轴28的轴线呈180度 角度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气缸孔291、292,这些气缸孔291、292的轴 线大体水平设置。

第1气缸孔291上可自由滑动地嵌合着与第1气缸盖271之间形成有 燃烧室301的活塞311,第2气缸孔292上可自由滑动地嵌合着与第2气缸 盖272之间形成有燃烧室302的活塞312。两活塞311、312通过连杆321、 322一齐连接在上述曲轴28上。而且第1及第2缸体251、252将第1气缸 孔291的轴线配置在比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沿曲轴28的轴线一侧,在本 实施例中是沿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一侧,其偏移量为LI的偏 移位置上,而结合在曲轴箱26上。

在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的上部设置有与燃烧室301、302相连通 的对应的进气口331、332,它们在各气缸盖271、272的上面开口,在两 气缸盖271、272的下部设置有与燃烧室301、302相连通的对应的排气口 341、342,它们在各气缸盖271、272的下面开口。

再参照图4,在第1气缸盖上271上,可开闭动作地设置着在燃烧室 301及进气口331之间进行开闭以向燃烧室301进气的进气阀351和在上述 燃烧室301及排气口341之间开闭以从燃烧室301排气的排气阀361,进气 阀351及排气阀361与曲轴28的轴线垂直交叉,同时配置成在含有第1气 缸孔291的轴线的平面内的投影图(图4)上形成大致V字形交叉的动 作轴线LI、LO的状态。而且,在上述投影图上,由第1气缸孔291的轴 线LC及进气阀351的动作轴线LI所形成的角度α1设定成比第1气缸孔291 的轴线LC与排气阀361的动作轴线LO所形成的角度αO要大(αI>αO )。而且在上述投影图上,进气阀351及排气阀361的动作轴线LI、LO 相交叉的交叉点PC1处于比第1气缸孔291的轴线LC更靠下方的位置,进 气阀351及排气阀361配置在第1气缸盖271上。

在第2气缸盖272上带有开闭燃烧室302及进气口332之间用来朝燃烧 室302进气的进气阀352和开闭上述燃烧室302及排气口342之间用来从燃 烧室302排气的排气阀362,与第1气缸盖271上的进气阀351及排气阀361 配置成相同的角度。

在气缸盖271、272之间形成第1及第2驱动阀室381、382的第1及第2 盖罩371、372结合在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上,在第1驱动阀室381上 收容着驱动进气阀351及排气阀361开闭的第1阀驱动机构391,在第1 驱动阀室382上收容着驱动进气阀352及排气阀362开闭的第2阀门驱动 机构392。

第1阀门驱动机构391设有:具有平行于曲轴28的轴线的第1凸轮轴 401、将该凸轮轴401的旋转运动变为进气阀351的直线开闭运动的进气 侧摇臂41、将上述第1凸轮轴401的旋转运动变为排气阀361的直线开闭 运动的排气侧摇臂。

第1凸轮轴401在更靠第1气缸孔291的上方配置于进气阀351及排气 阀361之间,由第1气缸盖271及结合在第1气缸盖271上的保持器43可自 由转动地支承。

另外,在第1凸轮轴401上设置有与进气阀351对应的进气侧凸轮44 和与排气阀361对应的排气侧凸轮45,通过支撑在带有与第1凸轮401平 行的轴线的保持器43上的支承轴46、47分别将可摆动地支承的进气侧 及排气侧摇臂41、42的一端与进气侧及排气侧凸轮44、45滑动接触。 另外,进气侧及排气侧摇臂41、42的另一端上分别拧着挺杆螺钉48、 49,通过设置于第1气缸盖271之间的阀门弹簧50、51朝阀门关闭方向 施加偏压的进排气阀351、361分别与上述挺杆螺钉48、49相接。

第2气缸盖272及第2盖罩372之间的驱动阀室382中所收容的第2阀门 驱动机构392与具有第2凸轮轴402的上述第1阀门驱动机构391结构相 同。

再参照图5,曲轴箱中的前部半个箱体26a、第1及第2缸体251、 252以及第1和第2气缸盖271、272中,在对应于第1气缸孔291的轴线的 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的偏移侧,即沿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上 设置有将两驱动阀室381、382与曲轴箱相连通的凸轮链条室52。

这样,在第1阀门驱动机构391的第1凸轮轴401的凸轮链条室52侧 的一端部上固定着被动链轮531,在第2阀门驱动机构392的第2凸轮轴 402的凸轮链条室52侧的一端部上固定着被动链轮532。另外,在凸轮 链条室52内的曲轴28上固定着与上述被动链轮531相对应的驱动链轮 541、及与上述被动链轮532相对应的驱动链轮542,将曲轴28的旋转动 力减速1/2传递到第1凸轮轴401上的环形凸轮链条551卷绕在驱动链轮 541及被动链轮531上,将曲轴28的旋转动力减速1/2传递到第2凸轮轴 402上的环形凸轮链条552则卷绕在驱动链轮542及被动链轮532上。

而且,与第1气缸孔291的轴线仅以相对于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偏 移量LI在曲轴28的轴线方向偏移配置相对应地,驱动链轮541、被动链 轮531以及凸轮链条551相对于驱动链轮542、被动链轮532以及凸轮链条 552也仅在曲轴28的轴线方向以偏移量L2偏移配置,因此该偏移量L2沿 着曲轴28的轴线方向可设定成比实现发动机本体小型化用的上述偏移 量LI要小(L2<LI)。

这样,曲轴28是如图5的箭头58所示地在旋转方向转动的,在从驱 动链轮541朝向被动链轮531的凸轮链条552前行部,即上方移动部上弹 性滑动连接着链条张紧器591,在从被动链轮531朝向驱动链轮541的凸 轮链条551返回部,即下方移动部上滑动连接着链条导向器601。

链条张紧器591的一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26上,在第1气缸 体251的上部安装着施加将链条张紧器591压在凸轮链条551的方向上的 力,与该链条张紧器591纵向中间部相接触的张紧器升降器611。

另外,在从驱动链轮542朝向被动链轮532的凸轮链条552前行部, 即下方移动部上弹性滑动连接着链条张紧器592,在从被动链轮532朝 向驱动链轮542的凸轮链条552返回部,即上方移动部上滑动连接着链 条导向器602。

链条张紧器592的一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26上,在第2气缸 体252的下部安装着施加将链条张紧器592压在凸轮链条552的方向上的 力,与该链条张紧器592纵向中间部相接触的张紧器升降器612。

在曲轴箱26的前部半箱体26a中,沿着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的前端 部上设置有开口部62,在凸轮链条室52内与曲轴28同轴连接的发电机 63的壳体64塞住上述开口部62地固定在前部半箱体26a上。

再参照图6及图7,凸轮链条室52及第2气缸孔292之间,在第2缸体 252、第2气缸盖272以及曲轴箱26的前部半箱体26a上设置有通气室 65。

在凸轮链条室52及第2气缸孔292之间的第2缸体252下部,设置有 与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平行延伸的贯通孔66,在凸轮链条室52及第2 气缸孔292之间的第2缸体252上部,与上述贯通孔66之间通过分隔壁68 设置着与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平行延伸的贯通孔67。

上述通气室65由形成于第2缸体252与曲轴箱26之间的第1室65a, 形成于上述两贯通孔66、67中的一方66内的第2室65b,形成于第2缸 体252与第1气缸盖272之间的第3室65c、形成于上述两贯通孔66、67的 另一方67内的第4室65d构成。

在曲轴箱26的前半箱体26a上,设置有使第1室65a通到曲轴箱26 内的连通孔69。而且,在贯通孔67内的靠曲轴箱26的部分上设置的同 第2缸体252一体的伸出部70与对应于该伸出部70而设置于曲轴箱26上 的隆起部71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路72,在对应于上述隆起部71更靠下方 一侧的上述贯通孔66的部分上的曲轴箱26中设置有连通孔69。另外, 通过夹在曲轴箱26及第2缸体252之间的衬垫73来隔断第1室65a与第4 室65d,该衬垫73上设置有将第1室65a连通到第2室65b上的开口部 74。而在第2缸体252及第2气缸盖272之间的衬垫75上设置有将第2及第 4室65b、65d一起连接到第3室65c上的开口部76。

第1室65a通到曲轴箱26内,形成于一方贯通孔66内的第2室65b连 通到第1室65a上,与通入第2室65b的第3室65c相通,于另一方贯通孔 67内形成的第4室65d与第1室65a相隔断,在第2缸体252的上部设置通 到第4室65d上的通气出口77。

参照图8,在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的进气口331、332上连接着 进气岐管80。该进气歧管80是让一端连接在第1气缸盖271的进气口331 上的进气管811的另一端,及一端连接在第2气缸盖272的进气口332的 进气管812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共同的管部82上而构成的,共同的管 部82通过图中未示的节流阀体连接到空气滤清器23(参照图1)上。

再看图4,进气管811设有:下游端连接到沿着直线状第1中心线 CLI延伸的进气口331上的第1直管部83,沿着与第1中心线CLI交叉的直 线状第2中心线CL2延伸的第2直管部84,连接在第1直管部83的上游端 与第2直管部84的下游端之间形成弧状的弯曲管部85,第2直管部84的 上游端连接设置在共同的管部82上。另外,朝着进气口331一侧喷射 燃料的燃料喷射阀861夹持在靠近进气管811的进气口331的部分与连接 在该进气管811上的安装部件871之间。

燃料喷射阀861的中间部上设置有朝外侧方伸出的安装缘部88, 嵌入该燃料喷射阀861的前端部用的嵌入孔89,以及形成于该嵌入孔 89的前端部接受上述装置缘部88的承受座90设置在比连接第1及第2中 心线CLI、CL2的交点PC2与弯曲管部85的弯曲中心CC的直线91更靠近进 气口331的部分的进气管811上。

安装部件871上设置有一对连接部92、93,嵌合燃料喷射阀861外 端用的安装部件871的两连接部92、93由一对螺栓96、96;97、97连 接在设置于进气管811上的一对连接座94、95上。而且,两连接座 94、95以将上述直线91夹在上述承受座90之间的位置设置于进气管 811上,承受座90及连接座92、93形成相互平行。

另外,在安装部件871上形成有沿着与第2直管部84的第2中心线 CL2成锐角方向延伸的连接燃料喷射阀861外端的燃料通路981。

第2气缸盖272的进气口332上连接的进气管812其结构与上述进气管 811相同。另外,燃料喷射阀862夹持在进气管812与安装在该进气管812 上的安装部件872之间,以与在进气管811上安装燃料喷射阀861的结构 基本相同的结构安装在进气管812上,在安装部件872上与上述安装部 件871的燃料通路981相同,形成有连接燃料喷射阀862的燃料通路982。

两安装部件871、872的燃料通路981、982之间通过沿着进气管811、 812的第2直管部84…配置的燃料导管99相互连通,在两安装部件871、 872中的一方上连接着将来自燃料100(参照图1)的燃料导入的燃 料供给管101,而所述燃料泵100则从燃料箱22吸入燃料。另外,在另 一侧安装部件871上附设有调整燃料通路981、982以及燃料导管99内的 燃料压力的调整器102,该调整器102上连接着让剩余燃料返回燃料箱 22中用的燃料返回管103。

在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的排气口341、342上连接着排气歧管 106。该排气歧管106设有一端连接到第1气缸盖271的排气口341上的排 气管1071和一端连接到第2气缸盖272的排气口342上的排气管1072,两 排气管1071、1072的另一端在朝两轮摩托车行进方向前方状态下在变 速箱体15右侧相互连接,朝两轮摩托车后方侧延伸地设置。

两气缸盖271、272的沿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后部的朝外端一侧往 缸体251、252一侧倾斜安装着前端部突入燃烧室301、302的火花塞 1081、1082,在两气缸盖271、272上以向两轮摩托车前后方向后方侧 开放状设置安装各火花塞1081、1082用的安装孔1091、1092。由于各 火花塞1081、1082用的安装孔1091、1092通过向后方一侧开放,故能 够最大限度地防止两轮摩托车行驶带起的水或泥等侵入到安装孔 1091、1092内,因此可以不需要火花塞帽等,也不需要在气缸盖271、 272上进行安装孔1091、1092上的排水孔加工。

参照图9及图10,在第2气缸盖272上设置有向流过排气口342的排 气中供给二次空气用的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该二次空气供给通路 110在接近排气阀362的位置处形成一端开口于朝向排气流通方向下游 一侧排气口342内表面上的直线状延伸的第1通路部111,以及从第1通 路部111向第2缸体252一侧弯曲,连接在有直线轴线的第1通路部111 的中间部的第2通路部112。而且,第1通路部111从第2气缸盖272的上 表面朝着排气口342进行直线状的穿孔加工,该第1通路部111的外端 部由塞113封闭。另外,第2通路部112的一端与第1通路部111的中间 部相连通,第2通路部112的另一端开口于第2气缸盖272与第2缸体252 的结合面上。

靠近第2气缸盖272的第2缸体252的上表面上安装着簧片阀1152的阀 壳114,连接在该簧片阀1152与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的第2通路部112 之间的连通通路116设置于第2缸体252上。阀壳114一体地设置连接管 部117,该连接管部117连接着图中未示的控制阀

在第1气缸盖271上与第2气缸盖272相同,也设有通入排气口341中 的二次空气供给通路(图中未示),连接到该二次空气供给通路中的 簧片阀1151安装在第1缸体251的上表面上。

第1缸体251及第1气缸盖271上设置有冷却套1181,第2缸体252及第 2气缸盖272上设置有冷却套1182。

第2冷却套1182由设置于包围第2气缸孔292的第2缸体252的气缸侧 冷却水通路1192和与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2相连通设置于第2气缸盖 272上的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2构成。

再看图7,在第2缸体252上设置有平行于第2气缸孔292的轴线延伸 的分隔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2的分隔壁121,该分隔壁121一侧连通气 缸侧冷却水通路1192的入水口1222设置于第2缸体252的下部。

另一方面,第2气缸盖272上如图9所示,设置有在上述分隔壁121 的另一侧将缸体侧冷却水通路1192与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2相连通的 一对连接通路123、124。在第2气缸盖272的上部设置有夹住燃烧室30 在与两连接通路123、124大致相反一侧连通缸体侧冷却水通路1202的 出水口125。

上述两连接通路123、124通过设置于第2缸体252及第2气缸盖272 之间的衬垫73上的开口部(图中未示)而将缸体侧冷却水通路1192连 通到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2上,两连接通路123、124其一方124设置 在配置于与火花塞1082大致对应部分上相互接近的位置的第2气缸盖 272上。

第1冷却套1181有设置于围住第1气缸孔291的第1缸体251上的气缸 侧冷却水通路1191和与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1相连通设置于第1气缸 盖271上的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与上述第2冷却套118有同样的结 构,在第1缸体251的下部设置与缸体侧冷却水通路1191相通的入水口 1211,在第1气缸盖271的上部设置有与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相通的 出水口(图中未示)。

参照图11及图12,在曲轴箱26中比第1及第2冷却套1181、1182最 下部更靠下方以置于两冷却套1181、1182之间的状态安装有单一的水 泵128。

该水泵128的泵壳129由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泵轴132的的泵体130, 以及连接泵体130上的的泵罩131构成,所述泵体130覆盖住固定在泵 轴132上的叶轮133。

泵体130连接在曲轴箱26的前半箱体26a外面,与该泵体130一体 带有的圆筒状支撑筒部130a气密地突入上述前半箱体26a内。另外, 泵罩131在与泵体130之间形成有与泵轴132同轴的圆形泵室134,并与 该泵体130相连接。

泵轴132由一端突入泵室134的泵体130的支撑筒部130a液密地且 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泵室134内配置的叶轮133固定在泵轴132的一 端。

在泵壳129内形成有连接在泵室134的上端部并沿着泵室134外缘 切线方向朝斜上方延伸的上部排出通路135,以及连接在泵室134的下 端部并沿着泵室134外缘切线方向朝斜下方延伸的下部排出通路136。 另外,在泵壳129的泵体130上设置有由上部排出通路135的延长线直 线延伸的第1连接管137、由下部排出通路136的延长线直线延伸的第2 连接管138,将这些管137、138的内端分别与上部及下部排出通路 135、136连通设置成一体。而且在第1及第2连接管137、138外端开口 部上分别形成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

见图2,第1连接管137外端的第1排出口139通过第1导管141连接 在第1缸体251及第1气缸盖271的第1冷却套1181的入水口1221上,第2 连接管138外端的第2排出口140通过第2导管142连接在第2缸体252及 第2气缸盖272的第2冷却套1182的入水口1222上。而且,第1导管141的 长度设定得比第2导管142的长度短,第1及第2导管141、142的长度差 以在第2导管142一侧产生水泵128中对应于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 之间的扬程差的流通阻抗来确定。

在泵罩131上设置有与泵室134连通的第1及第2吸入口143、144, 第1吸入口143连接在图中未示的恒温器上,第2吸入口144连接在散热 器24上(参照图1)。

而上述恒温器在发动机E暖机前冷却水温度低的状态下,由水泵 128排出的冷却水从第1及第2冷却套1181、1182不经过上述散热器24而 返回到第1吸入口143地进行动作,另一方面,随着暖机完成,冷却水 的温度变高,由水泵128排出的冷却水则从第1及第2冷却套1181、1182 经由上述散热器而返回到第2吸入口144而动作。

另一方面,曲轴箱26的后半箱体26b的变速箱15一侧内表面上与 上述水泵128同轴设置有将润滑油供给到发动机E的各润滑部件用的次 摆线式润滑油泵146。

该润滑油泵146的泵壳147由一体形成于后半箱体26b上的泵体148 和连接在该泵体148上的泵罩149构成,与上述水泵128的泵轴132同轴 的泵轴150用泵壳147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而且,在泵壳147内的泵轴 150上固定着小齿轮151,该小齿轮151上啮合的内齿轮152由泵壳147 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润滑油泵146的吸入口153上连接着粗滤器 154。

该润滑油泵146的泵轴150的一端让设置于泵轴150的一端的配合 板部156配合在泵轴132的一端所设的配合凹部155中,所述泵轴132的 一端是与从水泵128的支撑筒部130a突出的泵轴132的另一端相对的端 部。即,两泵轴132、150不能够相对旋转地连接起来。

润滑油泵146的泵轴150的另一端配置在从泵壳147突出的变速箱 15内,在该泵轴150的另一端上固定着被动链轮157。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曲轴28上固定着与变速箱15内的上述被 动链轮157相对应的驱动链轮158,驱动链轮158及被动链轮157上卷绕 着环形链条159。这样,曲轴28的旋转动力就被传递到润滑油泵146及 水泵128上。

在图13中,曲轴28穿过设置于曲轴箱26后半箱体26b上的轴承孔 161并突出到变速箱15一侧,在曲轴28的外表面及轴承孔161的内表面 之间设置着圆筒状的轴承162。

在曲轴箱26的后半箱体26b外方一侧,即变速箱15一侧,靠近曲 轴28后部半箱体26b的部分上固定着驱动齿轮163,该驱动齿轮163及 驱动链轮158之间的曲轴28上安装着超越离合器164。

驱动齿轮163与设置于平衡轴165(参照图2)上的被动齿轮(图 中未示)相啮合,该平衡轴165具有与曲轴28平行的轴线,可自由转 动地支撑在曲轴箱26上。

超越离合器164可将来自安装在变速箱15中的起动电机166(参照 图3)的动力传递到曲轴28上,而将从曲轴28朝起动电机166一侧的动 力传递阻断,它设有通过滚动轴承167位于与曲轴28之间同轴围绕曲 轴28的离合器内轮168、同轴围绕该离合器内轮168的环状离合器外轮 169、以及设置于离合器内轮168及离合器外轮169之间的多个滚子 170、170…。

在离合器外轮169上通过多个螺栓173…结合着与驱动齿轮163相 面对的曲轴28上通过花键连接的输出部件171,将离合器外轮169夹在 上述输出部件171之间,把输入部件172固定在离合器内轮168上。而 且,在该输入部件172的外周上设置被动齿轮174,啮合在该被动齿轮 174上的第1中间齿轮175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变速箱15上,与第1中间 齿轮175成一体的第2中间齿轮176与起动电机166的输出轴上所设的驱 动齿轮177(参照图3)相啮合。

来自曲轴箱26的后半箱体26b上所设的供给油路178的润滑油供给 在上述轴承162上,轴承162上在其内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通孔 179…,来自供给油路178的润滑油在轴承162的外面及后半箱体26b之 间,以及轴承162的内表面及曲轴28的外表面之间遍布地供油。另一 方面,在曲轴28上设置有一端通入上述通孔179…中的油路180,该油 路180用来将润滑油导入曲轴28及连杆322的连接部中。

在曲轴箱26的后半箱体26b上,一体设置有从上述轴承孔161的变 速箱15一侧的端部沿半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181,在该伸出部181与曲 轴28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将供给到轴承162上的润滑油排出到超越离 合器164的输出部件171一侧的环状排出口182。

另外,在输出部件171圆周方向相间的多处设置有将环状排出口 182排出的润滑油导入超越离合器164内的导入孔183…。

而在上述环状排出口179及输出部件171之间配置有驱动齿轮 163,该驱动齿轮163固定在曲轴28上,实际上与输出部件171成一 体。这里,驱动齿轮163上也设置有与上述输出部件171的导入孔 183…分别对应的多个导入孔184…。由此,从环状排出口182排出的 润滑油不会受驱动齿轮妨碍,而会经导入孔183…、184…导入到超越 离合器164内。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水平对置型四冲程双缸发动 机E中,第1及第2凸轮轴401、402配置在比第1及第2气缸孔291、292的 轴线LC更靠上方的位置,在与曲轴28的轴线垂直交叉,同时在包含气 缸孔291、292的轴线LC的平面内的投影图上由气缸孔291、292的轴线LC 以及进气阀351、352的动作轴线LI形成的角度α1设定成比气缸孔291、 292的轴线LC与排气阀361、362的动作轴线LO形成的角度αO要大。

这样,可以使排气阀351、352的外端部尽量接近气缸孔291、292的 轴线配置。因此,在排气阀351、352的外端部回避了两轮摩托车倾斜 角的限制,在确保与接地路面间隔的情况下尽量将发动机E的搭载位 置降低,能够实现两轮摩托车的低重心化,从而提高两轮摩托车的操 纵性。

而且在与曲轴28的轴线垂直交叉,同时在包含气缸孔291、292的 轴线LC的平面内的投影图上,进气阀351、352及排气阀361、362的动作 轴线LI、LO互相交叉的交叉点PC1处于比气缸孔291、292的轴线LC更靠下 方的位置。这样在比排气阀361、362直径要大的进气阀351、352一侧容 易确保燃烧室301、302的挤气面积,从而能够使进气侧及排气侧的挤 气面积大致均等。

第1及第2缸体251、252将设有第1缸体251的第1缸孔291的轴线配置 在比带有第2缸体252的第2缸孔292的轴线沿曲轴28的轴线一侧偏移的 位置上,且与曲轴箱26共同结合,在沿曲轴28的轴线一侧的曲轴箱、 第1及第2缸体251、252以及第1和第2气缸盖271、272中,设置有凸轮 链条室52。这样,在第2气缸孔292及凸轮链条室52之间产生了较大的 空间,有效地灵活运用该空间,可将通气室65设置于曲轴箱26、第2 缸体252以及第2气缸盖272上。因此可以在避免发动机整体大型化的情 况下形成容量较大的通气室65,能够提高通气性能。

上述通气室65由通入曲轴箱26内的第1室65a,通入第1室65a的第 2室65b,通入第2室65b的第3室65c、通入第3室65c同时与第1室65a隔 开的第4室65d构成,通入第4室65d的通气出口77由于设置在第2缸体 252上,因此形成了曲折迷宫路径结构,使来自通气气体的润滑油雾 在通气室65中有效地分离,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通气性能。

而通入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的进气口331、332的进气管811、 812则有:沿着直线状第1中心线CLI延伸的第1直管部83…,沿着与第1 中心线CLI交叉的直线状第2中心线CL2延伸的第2直管部84…,连接在 第1直管部83…的上游端与第2直管部84…的下游端之间成弧状的弯曲 管部85…,在各进气管811、812及在其上连接的装置部件871、872之 间,夹持着朝着进气口331、332一侧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861、862。 而且,接受上述燃料喷射阀861、862的承受座90…设置在比连接第1及 第2中心线CLI、CL2的交点PC2与弯曲管部85…的弯曲中心CC的直线91… 更靠近进气口331、332的部分的进气管811、812上。这样,可以将从燃 料喷射阀861、862外端气缸盖271、272的突出量抑制得比较小,从而能 够使带有燃料喷射装置的发动机整体紧凑化。

另外,连接安装部件871、872的连接座94、95在夹住上述直线 91…于上述承受座90…之间的位置设置于进气管811、812上。这样, 将燃料喷射阀861、862的外端配置在离第1中心线CLI比较远的位置 上,安装部件871、872的连接座94、95设置在第2直管部84…一侧,从 而能够确保配置安装部件871、872的空间比较大。

另外,由于将承受座90及连接座92、93相互平行地形成,能够使 向燃料喷射阀861、862的进气管811、812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同时提 高了该安装的可靠性。

而且,由于在安装部件871、872上形成有沿着与第2中心线CL2成锐 角方向延伸的连接燃料喷射阀861、862外端的燃料通路981、982,因此 可以将连接在燃料通路981、982上的燃料导管99沿着进气管811、812 的第2直管部84配置,从而容易确保配置燃料导管99的空间,同时易 于保护燃料导管99,也利于防止因燃料导管99的振动产生蒸发气体。

在第1及第2气缸盖271、272上设置有向流过排气口341、342的排气 中供给二次空气用的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该二次空气供给通路 110…形成一端开口于朝向排气流通方向下游一侧排气口341、342内表 面上的直线状延伸的第1通路部111…,以及从第1通路部111…向第2 缸体251、252一侧弯曲,连接在带有一直线状轴线的第1通路部111… 的第2通路部112…。

根据这种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的形状,产生了由排气口341、 342内的排气流动而将二次空气从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吸出到排气 口341、342内的效果,从而可尽量防止排气侵入二次空气供给通路 110…内。而且,由于将第2通路部112在弯曲的方向上与第1通路部 111连通,即使例如在二次空气供给通路110…的第1通路部111…中侵 入排气,也会尽量防止侵入的排气侵入到第2通路部112…一侧,从而 能够将空气供给通路110…的长度设定得较短。

另外,由于在两缸体251、252的外表面上安装有连接在二次空气 供给通路110…上的簧片阀1151、1152,可避免由于簧片阀1151、1152 配置发动机整体大型化。

第1缸体251及第1气缸盖271上设置有第1冷却套1181,第2缸体252 及第2气缸盖272上设置有第2冷却套1182,这些冷却套1181、1182由设 置于围住气缸孔291、292的缸体251、252上的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1、 1192和与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1、1192相连通设置于气缸盖271、272 上的气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构成。而且,在缸体251、252上 设置有分隔平行于气缸孔291、292的轴线延伸的气缸侧冷却水通路 1191、1192的分隔壁121…,同时该分隔壁121…一侧设置有连通气缸 侧冷却水通路1191、1192的入水口1221、1222,气缸盖271、272上设置 有在上述分隔壁121…的另一侧使缸体侧冷却水通路1191、1192与缸盖 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相连通的一对连接通路123、124。

这样,在分隔壁121…一侧从入水口1221、1222供给到气缸一侧冷 却水通路1191、1192的冷却水绕气缸孔291、292大致一周并流到分隔 气缸侧冷却水通路1191、1192的分隔壁121…的另一侧,经由连接通路 123、124导入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中。

另一方面,由于在气缸盖271、272上设置有夹住燃烧室301、302在 与上述两连接通路123、124大致相反一侧连通缸盖侧冷却水通路 1201、1202的出水口125…,因此,导入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 中的冷却水朝相对于燃料室301、302的连接通路123、124大致相反一 侧的出水口125…及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中流动。

即,从入水口1221、1222到出水口125…,冷却水在气缸侧冷却水 通路1191、1192、连接通路123…、124…以及缸盖侧冷却水通路 1201、1202中不沉淀地圆滑流动,能够有效地冷却缸体251、252及气 缸盖271、272。

而且,两气缸盖271、272上,在朝其外端一侧往缸体251、252一侧 倾斜安装着前端部突入燃烧室301、302的火花塞1081、1082,上述连 接通路123、124的一方124配置在与火花塞1081、1082大致对应的位 置,从而不会使对应于缸盖侧冷却水通路1201、1202的上述连接通路 124部分的流通面积变小,提高了冷却水的流通速度,能够提高火花 塞1081、1082附近气缸盖271、272的冷却性能。

在上述第1及第2冷却套1181、1182最下部更靠下方的两冷却套 1181、1182之间配置有两冷却套1181、1182共用的单一水泵128,该水 泵128上所设的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连接在两冷却套1181、1182 的入水口1221、1222上。

该水泵128的泵壳129内形成有可自由旋转地收容叶轮133的圆形 泵室134,连接在所述泵室134的上端部同时沿斜上方延伸的上部排出 通路135,以及连接在泵室134的下端部同时沿斜下方延伸的下部排出 通路136,将外端开口部作为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在上部及下 部排出通路135、136的延长线上分别直线状延伸的第1及第2连接管 137、138,其内端与上部及下部排出通路135、136相连通,并连接在 泵壳129上。

这样,从泵室134一端经上部排出通路135到达第1连接管137外端 的第1排出口139的路径,以第1排出口139为最高位置倾斜延伸,而从 泵室134下端经下部排出通路136到达第2连接管138外端的第2排出口 140的路径,则以泵室134的下端为最高位置倾斜延伸。即,在从第2 排出口140经下部排出通路136、泵室134以及上部排出通路135到达第 1排出口139之间没有滞留空气的部分,因而不需要放气栓等放气专用 结构,空气能够很容易地从水泵128抽出。

而且,在第1排出口139及第1冷却套1181之间,以及在第2排出口 140及第2冷却套1182之间分别连接着第1及第2导管141、142,第1导 管141的长度设定得比第2导管142的长度要短,以在第2导管142一侧 产生对应于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之间扬程差的流通阻抗来确定。 结果是使得由水泵128中第1及第2排出口139、140之间的扬程差以及 第1及第2导管141、142产生的流通阻抗平衡,能够在第1及第2冷却套 1181、1182中供给来自它们共用的水泵128的均等的冷却水。

而在变速箱15内在曲轴28上安装着带有输入起动电机166动力的 输入部件172及在曲轴28上的输出部件171的超越离合器164,在曲轴 箱26后半箱体26b上设置有贯通曲轴28的轴承孔161,在该轴承孔161 内表面与曲轴28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162。

而且,超越离合器164安装在把输出部件171配置在轴承162一侧 的曲轴28上,在从轴承孔161的变速箱15一侧向半径方向内方伸出, 在曲轴箱26的后半箱体26b上一体设置伸出部181,以及曲轴28的外表 面之间形成有环状排出口182。另外,在曲轴箱26后半箱体26b上设置 有将润滑油供给到轴承162上的供油通路178。这样,供给到轴承162 上的润滑油就从上述环状排出口182排出到超越离合器164的输出部件 171一侧。

而在输出部件171上,设置有将来自环状排出口182的润滑油导入 超越离合器内的导入孔183…。

这样,供到轴承162上的润滑油与从环状排出口182排出到超越离 合器164的输出部件171一侧相对应,随着曲轴28的旋转,将润滑油从 输出部件171的导入孔183…导入到超越离合器164内。其结果是在曲 轴28上不需要进行将润滑油供给到超越离合器164中用的穿孔加工, 可以减少加工工序并降低成本。而且由于将来自轴承162的润滑油用 于超越离合器164中,因此不受因向超越离合器164中供油而对润滑油 泵146排出量的影响,可以使润滑油泵146小型化。

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 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种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是对搭载于两轮摩托车上的水平对置 型四冲程双缸发动机E进行说明的,本发明不是仅用于两轮摩托车, 也可以广泛适用于乘用车辆中搭载的四冲程发动机中。

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的结构,由于凸轮轴位于比气缸孔的 轴线更靠上方的位置,排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所形成的角 度设定成比进气阀的动作轴线与气缸孔的轴线形成的角度要小,因 此,能够将排气阀外端部配置得尽量接近气缸孔的轴线,在确保与接 地路面的间隔的情况下可尽量降低发动机的搭载位置,实现车辆的低 重心化,提高其操纵性。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易于确保在比排气阀直径大的 进气阀一侧的挤气面积,能够使进气一侧及排气一侧的挤气面积大致 均等。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2 665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2 688
风冷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6 723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3 762
任意翻转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6 520
四冲程发动机系统 2020-05-17 736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1 558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3 395
手提式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6 654
四冲程发动机 2020-05-13 96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