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

阅读:878发布:2023-02-27

专利汇可以提供空调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 空调 机,包括:本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第一 叶片 ,其配置成开闭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开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第二叶片,其可旋转地配置在第一叶片上,以在第一叶片开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由此,通过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对空气进行多级引导,能够更加多种多样地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由于第二叶片设在不是本体内部的第一叶片上,因而第二叶片或使第二叶片旋转的第二叶片 旋转机 构的维修、设置变得容易,由于第二叶片的 位置 最大限度地位于外侧,因而具有可提高基于第二叶片的 风 向调节功能的优点。,下面是空调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
第一叶片,其配置成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至少一 方,并在开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
第二叶片,其可旋转地配置在上述第一叶片上,以在上述第一叶片开 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机还包括使 上述第一叶片在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附近移动 驱动的第一叶片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叶片驱动机 构包括:连杆,其旋转中心位于上述本体的内部,并贯通上述本体而与上 述叶片相连接;连杆旋转装置,其在上述本体的内部位置使上述连杆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中上下分隔 地形成有上述空气排出部和空气吸入部;
上述第一叶片一起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并引导被吸入 到上述空气吸入部的空气的同时引导从上述空气排出部排出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叶片形成为 高度比上述空气吸入部的下端和上述空气排出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长,前 后宽度比上述空气吸入部的前后宽度及上述空气排出部的前后宽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叶片为关闭 时遮蔽形成有上述空气吸入部及空气排出部的面整体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使上述第二叶片旋转的第二叶片旋转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叶片旋转机 构设在上述第一叶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叶片上突出地形成有引导空气的流路导向装置;
上述第二叶片开闭上述流路导向装置和上述本体之间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导向装置 形成有容纳上述第二叶片旋转机构的容纳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叶片旋转 机构包括:
达,其具有与上述第二叶片相连接的旋转轴
马达支架,其设有上述马达,并且形成贯通上述旋转轴的轴贯通孔, 并插入到上述容纳部内部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导向装置 包括:从上述第一叶片的一侧面突出形成且具有曲面的曲面导向装置;从 上述曲面导向装置向平突出地形成的水平导向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水平导向装 置上形成有可旋转地支承形成在上述第二叶片上的支承轴的轴支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叶片配置 成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一方与第一叶片之间的前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形成有在 上述第一叶片关闭时插入并容纳上述第二叶片的空间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叶片配置 成开闭上述空间部和上述叶片之间的前方。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空调的室内机,特别涉及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将空气 的向调节为多级,第二叶片设在不是本体的第一叶片上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空调机为了造成对使用者而言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利 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构成的冷媒的冷冻循环对室内 进行制冷制热或净化空气,其大致分为分离型和一体型。
上述分离型和一体型在功能上相同,但分离型是在室内机设置冷却 /散热装置,在室外机设置散热/冷却及压缩装置,用冷媒配管连接相互 分离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一体型是将冷却、散热的功能一体化,在建筑 物的墙壁上穿孔或在窗户上挂住装置而直接设置。
图19是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叶 片的开放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9所示,现有技术的空调机体2,包括:底座501、配置于上 述底座501的后方部上侧且前面开放的机壳502、配置在上述机壳502 的前面上部的前面上部面板504、配置在上述机壳502的前面下部的前 面下部面板505、配置在上述前面上部面板504的左右两侧面和上述底 座501之间的吸入格栅506、配置在上述机壳502的内侧吸入、排出空 气的鼓风机(未图示)、对由上述鼓风机(未图示)送风的空气进行加 热/冷却的热交换器(未图示)。
在上述前面上部面板504上,在前面上部形成有前面空气排出口 504a,在倾斜的两侧面形成有侧面空气排出口504b。在上述前面上部 面板504上,可升降地设有开闭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504a的上下驱动 面板510。在上述侧面空气排出口504b上可转动地安装有开闭上述侧 面空气排出口504b的叶片512。
如图20所示,上述叶片512由引导排出空气的流动的多个引导部 512a、512b和连接上述多个引导部512a、512b的连接部512c构成。
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空调机,在上述鼓风机(未图示)驱动时, 通过上述吸入格栅506吸入的空气被上述热交换器(未图示)进行加热 /冷却后,通过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504a和上述侧面空气排出口504b 排出。通过上述侧面空气排出口504b的空气被上述叶片512引导而向 空调机的左、右侧方向排出。
但是,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上述叶片512开放时多个引 导部512a、512b中的、外侧引导部512a和上述侧面空气排出口504的 后端侧之间产生缝隙G和阶梯,从而存在不仅外观不美观,而且不能调 节通过上述外侧引导部512a和上述侧面空气排出口504的后端侧之间 的缝隙G的排出空气A的方向的问题。
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0745424号中公开了一种第一排出叶片以从 空气排出口的旁边覆盖空气排出口的方式开闭空气排出口,第二排出叶 片可旋转地设在本体内部的空调机。
但是,上述空调机由于第二排出叶片设在本体上,因而存在第二排 出叶片故障时为了对其进行维护而需要分解部分本体的不便。
另外,由于第二排出叶片的旋转中心位于本体的内部,第二排出叶 片难以朝向本体的前方中央而旋转,因而存在不能向本体的前方中央方 向排出引导调和空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对空气进行多级调节,并能 够更多种多样地调节的空气的引导方向。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及叶片驱动源的维修容易的 空调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及周边的外观赋予整体感而 使外观高档化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本体,形成有空气吸 入部和空气排出部;第一叶片,其配置成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 出部中的至少一方,开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第二叶片,其可旋转地配 置在上述第一叶片上,以在上述第一叶片开启时对空气进行引导。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还包括第一叶片驱动机构,其对上述第一 叶片进行移动驱动,以使上述第一叶片向后方移动的同时旋转而开启上 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使上述第一叶片向前方移动 的同时旋转而遮蔽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
上述第一叶片驱动机构,包括:连杆,其旋转中心位于上述本体的 内部,贯通上述本体且与上述叶片相连接;和连杆旋转装置,在上述本 体的内部位置使上述连杆旋转。
上述本体中上下分离地形成上述空气排出口和空气吸入部,上述第 一叶片同时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引导被吸入到上述空气 吸入部的空气的同时引导从上述空气排出部排出的空气。
上述第一叶片形成为高度比上述空气吸入部的下端和上述空气排 出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长,前后宽度比上述空气吸入部的前后宽度及上 述空气排出部的前后宽度长。
上述第一叶片为关闭时遮蔽形成有上述空气吸入部及空气排出部 的面整体的大小。
还包括使上述第二叶片旋转的第二叶片旋转机构。
上述第二叶片旋转机构设在上述第一叶片上。
在上述第一叶片上突出形成有引导空气的流路导向装置,上述第二 叶片开闭上述流路导向装置和上述本体之间的前方。
上述流路导向装置形成有容纳上述第二叶片旋转机构的容纳部。
上述第二叶片旋转机构包括:达,其具有与上述第二叶片相连接 的旋转轴;马达支架,其设有上述马达,并且形成贯通上述旋转轴的轴 贯通孔,插入上述容纳部内部。
上述流路导向装置包括:从上述第一叶片的一侧面突出形成且具有 曲面的曲面导向装置和从上述曲面导向装置平突出形成的水平导向 装置。
在上述水平导向装置上形成有可旋转地支承形成在上述第二叶片 上的支承轴的轴支承部。
上述第二叶片配置成开闭上述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中的一方 与第一叶片之间的前方。
上述本体形成有上述第一叶片关闭时插入容纳上述第二叶片的空 间部。
上述第二叶片配置成开闭上述空间部和上述叶片之间的前方。
构成如上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在本体上设置第一叶片,第二叶片设 在第一叶片上,第二叶片的位置可位于最大限度的外侧。由此,可提高 基于第二叶片的风向调节功能,在第二叶片设在第一叶片上的状态下, 可使其配置方向朝向本体的前方中央的方向旋转。另外,具有向本体的 前方中央排出调和空气等能够更加多种多样地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的 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中,使第二叶片旋转的第二叶片旋转机构设 在不是本体的第一叶片上。由此,第二叶片及第二叶片旋转机构的设置 容易,且本体的结构简单。并且具有不分解本体而打开第一叶片的状态 下就能够维修第二叶片及第二叶片旋转机构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中,第一叶片驱动机构使第一叶片在空气吸 入部和空气排出部的附近移动驱动。由此,第一叶片开启时第一叶片堵 住空气排出部的附近,因而防止排出空气从空气排出部和第一叶片的后 端之间的缝隙向第一叶片的后方泄漏。并且具有能够向需要更多量风的 方向排出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可在第一叶片开启的状态下,由第二叶片 关闭空气排出部和空气吸入部中一个和第一叶片之间。由此,具有能够 多种多样地调节空气排出模式,可通过空气排出部和空气吸入部中一个 与第一叶片之间被关闭而提高美观的优点。
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将通过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 参照以下的附图,而变得更易于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在停止运转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在运转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大致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下部横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开放模式,第二叶 片为开放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开放模式,第二叶 片为关闭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关闭模式,第二叶 片为关闭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8是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叶片第一叶片驱动机构 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叶片第一叶片驱动机构 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支承机构的分 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支承机构的剖 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在停止运转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在运转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在前方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在侧方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叶片的开放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在停止运转时的立体图;图2是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在运转过程中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空 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大致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 的下部横向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开 放模式,第二叶片为开放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空 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开放模式,第二叶片为关闭模式时的上部 横向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为关闭模式, 第二叶片为关闭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本体2形成吸入室内空 气的空气吸入部4、6,并且形成排出在本体2内部加热或冷却或净化等 的调和空气的空气排出部8、10。
本体2可适用于立式空调机、壁挂式空调机或吊顶式空调机等的任 意一种情况,为便于说明下面以立式空调机为例进行说明。
本体2,在其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部4、6,且在上部形成有空气排 出部8、10,通过空气吸入部4、6吸入空气,并在本体2内部进行调和 后将调和空气通过空气排出部8、10排出。并且包括底座12、机壳20、 下部面板30、40、及上部面板50。
底座12形成本体2的底面部外观并支承机壳20和下部面板30、40 等,在周缘部上形成有越向下侧逐渐变宽的形状的倾斜部14。
底座12形成本体2的底面部外观并支承机壳20和下部面板30、40 等。并且形成有周缘部越向下侧逐渐变宽的形状的倾斜部14。
机壳20用于形成本体2的后方部分的外观,由后板部22、左板部 24以及右板部26构成,其位于底座12的后方部上侧。
下部面板30、40由构成左侧空气吸入部4的左侧下部面板30、和 构成右侧空气吸入部6的右侧吸下部面板40组成。
左侧下部面板30被设置成配置在底座12的前方部左侧上面,左侧 空气吸入口31朝向左右方向形成或朝向左侧前方形成。
在左侧下部面板30上设置有安装左侧过滤器32的左侧过滤器壳体 34,在左侧下部面板30和左侧过滤器壳体34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左侧 清洁单元36,该左侧清洁单元36随着左侧下部面板30、左侧过滤器32 和左侧过滤器壳体34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升降的同时对左侧过滤器32的 异物进行清洁。
并且右侧下部面板40的位置与左侧下部面板30对称,主要结构与 上述左侧下部面板30的结构相同。
左侧下部面板30和右侧下部面板40在下部,如图3所示地以凹部、 凸部或阶梯形状形成有连杆贯通部38、48,上述连杆贯通部38、48贯 通后文描述的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的驱动连杆164。
上部面板50配置在机壳20的前方上部,在其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 排出部8,在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部10。并且包括前板部52、左侧 板部53以及右侧板部54。
在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3之间形成有左侧倾斜部55,在左侧倾斜 部55上,朝向左右方向开口形成或朝向左侧前方方向的倾斜方向开口 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56。
左侧空气排出部8具有左侧空间部S1,以在后文描述的第一左侧叶 片90关闭时插入容纳在第一左侧叶片90上突出设置的左侧风向调正部 92。并且,左侧倾斜部55朝向本体2的内侧方向凹陷形成的同时相对 于前板部52及左侧板部53倾斜地形成。
并且在前板部52和右侧板部54之间形成有右侧倾斜部57,在右侧 倾斜部57上,朝向左右方向开口形成或朝向右侧前方方向开口形成有 右侧空气排出口58。
右侧空气排出部10具有右侧空间部S2,以在后文描述的第一右侧 叶片100关闭时插入容纳在第一右侧叶片100上突出设置的右侧风向调 正部102。右侧倾斜部57朝向本体2的内侧方向凹陷形成的同时相对于 前板部52及右侧板部54倾斜地形成。
如图3所示,在上部面板50上形成有贯通后文描述的第一叶片支 承机构170的支承连杆171的连杆贯通部59。
另一方面,在上部面板50的前方设有前面盖60。前面盖60设置为 遮蔽上部面板50的前方,形成四方板体形状,以使左侧的一部分62遮 蔽左侧空间部S1的前方,使右侧的一部分64遮蔽右侧空间部S2的前 方。
前面盖60起到防止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56和右侧空气排出口58 的空气直接向前方推进,而将其向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100引导的 一种空气导向装置的功能,并起到在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100位于 关闭位置时,遮蔽左侧风向调节部92和右侧风向调节部102以防止从 前方看到的一种遮蔽构件的作用。
前面面板70用于形成空调机的前面外观,可旋转地连接在底座12、 左侧下部面板30、右侧下部面板40和上部面板50中至少一个上,配置 为可开闭上部面板50及前面盖60的上端和底座12的前面部之间。 在这里,前面面板70包括以本体2作为基准位于外侧的外侧构件 71、位于内侧的内侧构件72以及结合外侧构件71和内侧构件72的支 架73。
在内侧构件7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开口槽72a,在开口槽72a或开口 槽72a的后方位置设有通过外侧构件71表示空调机的运转信息的显示 器74。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示,本体2构成形成有空气排出口78 的分开的排出口单元80在本体2的内侧上部向本体2的上方上升及下 降的结构。
在本体2设有对排出口单元80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升降导向装置82, 排出口单元80被升降导向装置82引导。排出口单元80上升到升降导 向装置82的上部时,开放空气排出口78。并且排出口单元80向升降导 向装置82的下部下降时,排出口单元80的上表面覆盖本体2的上表面, 遮蔽空气排出口78。
在这里,升降导向装置82位于机壳20和上部面板52之间空间中 的上部,在升降导向装置82设有遮蔽升降导向装置82中的机壳20和 上部面板52之间的空间的上部装饰构件84。
另一方面,在本体2上设有第一叶片90、100,上述第一叶片90、 100至少开闭空气吸入部4、6和空气排出部8、10中一个的同时引导空 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90、100同时开闭空气吸入部4、6和空 气排出部8、10的同时引导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且整体上在上下方向 较长地形成。
即,第一叶片90、100,其下部起到开闭空气吸入部4、6的同时对 吸入至空气吸入部4、6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吸入以及吸入叶片的作用, 其上部起到开闭空气排出部8、10的同时对由空气排出部8、10排出的 空气进行引导的排出门或排出叶片的作用,且整体上在上下方向较长地 形成。
第一叶片90、100由第一左侧叶片90和第一右侧叶片100构成, 上述第一左侧叶片90同时开闭左侧空气吸入部4和左侧空气排出部8, 并对吸入至左侧空气吸入部4的空气进行引导,且对通过左侧空气排出 部8排出的空气进行引导;上述第一右侧叶片100同时开闭右侧空气吸 入部6和右侧空气排出部10,并对吸入至右侧空气吸入部6的空气进行 引导,且对通过右侧空气排出部10排出的空气进行引导。
第一左侧叶片90在本体2的外部以位于本体2的内部的垂直的旋 转中心为中心向右侧方向移动,从而同时关闭左侧空气吸入部4和左侧 空气排出部8。并且在同时关闭左侧空气吸入部4和左侧空气排出部8 的位置,以上述旋转中心为中心向左侧移动而同时开放左侧空气吸入部 4和左侧空气排出部8,从而对吸入的空气的排出的空气进行引导。
第一左侧叶片90关闭时,形成空调机的前方部左侧面外观。进而 形成同时关闭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的大小 及形状。
即,第一左侧叶片90形成为高度比左侧空气吸入部4的下端和左 侧空气排出部8的上端之间的距离长。并且形成为宽度比左侧空气吸入 部4的前后宽度及左侧空气排出部8的前后宽度长。
并且,第一左侧叶片90包括左侧风向调节部92。左侧风向调节部 92,在第一左侧叶片90开放时调节排出空气的风向,在第一左侧叶片 90关闭时插入左侧空间部S1。
并且第一右侧叶片100的位置与第一左侧叶片90对称,主要结构 与上述第一左侧叶片90的结构相同。
另一方面,第一左侧叶片90和第一右侧叶片100分别由沿上下方 向长的一个构件构成时,存在其生产及运输等不容易,设在本体2上移 动时一部分摇晃或弯曲的问题。由多个构件相互结合的组装体120、130、 140构成时,各构件的生产及运输等容易,能够使设在本体2上移动时 一部分摇晃或弯曲的情况变得最小。下面,设第一左侧叶片90和第一 右侧叶片100分别由多个构件的结合体120、130、140构成而进行说明。
另外,第一左侧叶片90和第一右侧叶片100可以分别将作为从外 部主要看得到的部分的外侧构件120由如玻璃、木材、金属材料、具有 装饰部分的合成树脂物质一样美感较高的构件构成。由此提高美感,并 可以更换外侧构件120而实现新的设计。
图3及图5所示的附图标记300是热交换器,其设置在本体2的内 侧上部,设置为位于升降导向装置82的下部而使冷媒和空气进行热交 换。图3及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310是设在本体2的内侧下部的鼓风机。 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320是异物处理装置,其设在底座12上,对由清 洁单元36、46清洁的异物进行处理。
图5至图7所示的附图标记52A、52B是第二叶片容纳凹部,其形 成在上述面板50的前面部52的左右,以在第一叶片90、100关闭时插 入而容纳第二叶片104的一部分。
图8是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1 至图3所示的第一叶片的纵向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第一左侧叶片90和第一右侧叶片100,在第一左侧叶片 90的内侧面设有左侧风向调节部92,在第一右侧叶片100的内侧面设 有右侧风向调节部102。并且整体上构成左、右对称的结构,为便于说 明下面对一个叶片和一个风向调节部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叶片90、100可由以关闭时作为基准位于内、外或左、右的多 个构件110、120相互结合的内、外多个结构构成。并且也可以是位于 上、下的多个构件130、140相互结合的上、下多个结构。另外,也可 以是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位于内、外的内、外多个结构的同时 由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和使得至少一个位于上、下地结合的多 个构件130、140构成的上、下多个结构。
下面,设第一叶片90、100由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配置成 内、外或左、右重叠的双重结构构成而进行说明。
即,第一叶片90、100中由内侧构件110构成第一叶片90、100的 内侧外观,由外侧构件120构成第一叶片90、100的外侧外观。
并且,设内侧构件110由下部内侧构件130和位于下部内侧构件130 的上侧的上部内侧构件140构成的上、下双重结构而进行说明。
即,外侧构件120沿上下较长地形成,由此其上部与上部内侧构件 140一起构成叶片90的上部,其下部与下部内侧构件130一起构成叶片 90的下部。
另外,第一叶片90、100可以由内侧构件110构成第一叶片90、100 的前后上下周缘部,由外侧构件120构成第一叶片90、100的周缘部。 但是,下面设周缘部132、142沿着内侧构件110的边缘突出形成,外 侧构件120的全部或一部分插入周缘部132、142的内侧而配置的情况 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内侧构件110中朝向本体2一侧的面起到引导空气的空 气导向装置的作用,外侧构件120起到形成从外部看得见的外观的作用。
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立体形状,以 在叶片90、100内侧的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之间形成空置的空 间136、146。在这里,空置的空间136、146构成绝热层,防止冷空气 被引导至内侧构件110时可能发生的外侧构件120外表面的结露现象。 并且由于叶片90、100的厚度较厚,因而能够使驱动时振动或弯曲的情 况变得最小。
在这里,空置的空间136、146也可以由与叶片90、100的外部相 通的开放的空间构成。但是在开放的空间的情况下由于可能渗透异物 等,因而优选由密闭的空间构成。进而,设空置的空间136、146为由 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包围的密闭空间进行说明,设叶片90、100 为内侧构件110形成立体形状而进行说明。
如图4至图7所示,内侧构件110的中间部分由朝向本体2突出的 板体部112构成,在中间部分的板体部112周边形成有倾斜部114。
并且,第一叶片90、100,在周缘部132、142中的后端和倾斜部114 之间形成作为遮蔽部的后方侧板体部116,上述后方侧板体部116遮蔽 作为本体2的侧面侧的缝隙的上部面板50和机壳20之间的缝隙和下部 面板30、40和机壳20之间的缝隙。
在本体2的侧面形成上部面板50和机壳20之间的缝隙和下部面板 30、40和机壳20之间的缝隙。如图4及图5所示,在周缘部132、142 和倾斜部114之间形成有后方板体部116,起到遮蔽上述缝隙的作用。
另一方面,板体部112和倾斜部114与外侧构件120分离而形成空 间136、146。并且后方板体部116与外侧构件120紧贴。
由于叶片90、100的外侧构件120的一部分与内侧构件110分离, 因而外侧构件120的一部分能够朝向空间136、146挤压。为了防止外 侧构件120向空间136、146挤压,朝向外侧构件120突出有支承外侧 构件120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肋条138、148。
另一方面,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部 件、螺钉等连结构件、挂钩或卡止突起等卡止结构结合。
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通过卡止结构结合时,在内侧构件110 的周缘部132、142形成卡止外侧构件120的卡止部134、144。
另一方面,为了第一叶片90、100关闭时的美感,外侧构件120可 由如玻璃、木材、金属材料、具有装饰部分的合成树脂物质一样美感较 高的构件构成。并且,叶片90、100可在外侧构件120和内侧构件110 之间形成具有装饰美的印刷纸、印刷层或涂敷层等装饰部122。
装饰部122可以由印刷纸等薄片材质构成,并通过粘接剂等附着在 玻璃和内侧构件110中的一个上。并且也可以由印刷层或涂敷层直接形 成字啊玻璃和内侧构件110中的一个上。下面设外侧构件120由玻璃和 装饰部122构成而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风向调节部102包括:向在第一叶片90、100中朝向空 气排出部8、10的面即内侧构件110突出地设置的排出流路导向装置 103、以与第一叶片90、100垂直的旋转轴及支承轴为中心左右旋转地 设置的第一叶片102、和使第二叶片104旋转的第二叶片旋转机构即排 出叶片马达105。
排出流路导向装置103设在与空气排出部8、10对应的位置上,设 在下部内侧构件130和上部内侧构件140中的上部内侧构件140的内侧 面。
排出流路导向装置103包括:在上部内侧构件140突出形成,具有 曲面的曲面导向装置106、和在曲面导向装置106的上部水平形成的水 平导向装置107。另一方面,上述曲面导向装置106可以与上部内侧构 件140形成一体型。
曲面导向装置106形成后端距空气排出部8、10的距离短且前端距 空气排出部8、10的距离远的曲面形状。因此能够使通过空气排出部8、 10的空气的流动顺畅。
水平导向装置107起到一种空气导向装置的作用,以在第一叶片90、 100开放时遮蔽左、右空气排出部8、10和左、右面板90、100之间的 上部,使从空气排出部8、10排出的空气向前方引导而不会向上侧扩散。 因此,与前面盖70的侧端之间的距离相比使其宽度形成的大或相同且 以板体形状突出形成。
水平导向装置107与形成在第二叶片104上的支承轴104a结合而 形成可旋转地支承支承轴104a的轴支承部107a。
另外,第一叶片90、100,在曲面导向装置106的下部形成容纳排 出叶片马达105的马达容纳部109。
在这里,马达容纳部109由上表面开放的箱体部构成,排出叶片马 达105可插入马达容纳部109而直接设在马达容纳部109上。并且,排 出叶片马达105也可以安装在分开的马达支架108上,马达支架108插 入马达容纳部109的内部而进行安装。下面视设有另外的马达支架108 而进行说明。
排出叶片马达105,其旋转轴105a贯通形成在马达支架108上的轴 贯通孔108a而连接到排出叶片104的下端旋转轴104b上,通过螺钉等 连接构件105b连接到形成在马达支架108上的连接轴套108b上。
并且,马达支架108在马达容纳部109的上侧位置插入马达容纳部 109的内部而插入组装到马达容纳部109中。
第二叶片104配置为开闭空气吸入部4、6和空气排出部8、10中 一个和第一叶片90、100之间的前方,与第一叶片90、100一起对空气 进行多级引导,下面视设有叶片90、100特别是排出流路导向装置103 以开闭排出流路导向装置103和本体2之间的前方而进行说明。
第二叶片104形成板体形状,支承轴104a垂直地形成在第二叶片 104的上部,旋转轴104b垂直地形成在第二叶片104的下部。
并且,第二叶片104形成为其高度比水平导向装置107和马达容纳 部109之间的距离小,其宽度比曲面导向装置106的前端和本体2特别 是前面盖70的侧端之间的距离大或小。
另一方面,第一叶片90、100还包括结合多个内侧构件130、140 即下部内侧构件130和上部内侧构件140的结合装置150。
结合装置150包括形成在下部内侧构件130的一侧面的第一连结部 152和形成在上部内侧构件140的一侧面且与第一连结部152结合的第 二连结部154。并且第一连结部152和第二连结部154沿上下方向插入, 形成插入空间部156。
对结合装置150更具体说明的话,第一连结部152为具有前板部、 后板部和侧板部的立体形状。并且第二连结部154中,插入空间部156 开口的比第一连结部152大。其结果,第二连结部154构成具有与第一 连结部152紧贴的前板部、后板部和侧板部的立体形状。
并且,第二连结部154具有第一连结部152的上端朝向上侧方向卡 止的上板部154a。
另一方面,结合装置150不仅可以是如上所述的第一连结部152和 第二连结部154的结合,第一连结部152和第二连结部154也可以通过 螺钉等连接构件158连接。由此,在第一连结部152形成贯通连接构件 158的第一连结孔153,在第二连结部154形成结合贯通了上述第一连 结孔160的连接构件158的第二连结孔155。
在这里,第二连结孔155可以形成在形成于第二连结部154的内部 的板体部上,也可以形成在从板体部突出的轴套157上。
并且,本实施例的空调机,马达支架108、马达容纳部109和结合 装置150,成为在第一叶片90、100中区分吸入引导新入空气的部分即 吸入叶片部和排出引导排出空气的部分即排出叶片部的一种区划部,并 且作为防止被引导至第一叶片90、100的上部的空气向第一叶片90、100 的下部移动而直接重新被吸入到空气吸入部4、6的一种空气导向装置 或空气遮断部,在第一叶片90、100中位于空气吸入部4、6旁和空气 排出部8、10之间,整体上由立体结构构成。
因此,马达容纳部109和结合装置150在第一叶片90、100开放时 遮断空气排出部8、10和左、右面板90、100之间的下部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叶片90、100整体上沿上下方向较长,因而如 图8所示,在上部、下部和中央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连接第一叶片驱动机 构160,在没有连接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的其他部分连接可移动地支 承第一叶片90、100的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和可移动地引导第一叶片 90、100的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
下面,视在第一叶片90、100的下部连接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 在第一叶片90、100的上部连接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在第一叶片90、 100的中央部设有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而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第一叶片90、100,在下部形成有连接第一叶片驱动机 构160的驱动连杆连接部210,在上部形成连接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 的支承连杆连接部220,在中央部形成安装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的容 纳部230。
驱动连杆连接部210是在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中连接后文描述的 驱动连杆164的连杆连接部。并且驱动连杆164通过连接构件211连接 到形成在下部内侧构件130上的连接轴套212上。
支承连杆连接部220是在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中连接后文描述的 支承连杆171的连杆连接部。支承连杆171通过连接构件221连接到形 成在水平导向装置107上的连接轴套上。
容纳部230在下部内侧构件130和上部内侧构件140中的一个突出 形成,以能够设置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下面设在上部内侧构件140 的第二连结部154突出而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第一叶片90、100,使其旋转中心位于本体2的内侧, 通过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和第一叶片引导机 构180被驱动、支承、引导。并且,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第一叶片 支承机构170和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以位于本体的内侧的旋转中心为 轴进行旋转运动。
另一方面,第一叶片引导机构180由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叶片90、100 特别是容纳部230中的支架181构成,在本体2特别是上部面板50上 形成引导支架181的支架导向装置184。支架导向装置184由曲线形状 的轨道构成,以在叶片90、100的开启动作和关闭动作时能够引导支架 181的端部即下端,由一端堵住的结构构成,以在第一叶片90、100过 度开启时卡止支架181的端部而限制第一叶片90、100的过度旋转。
图8及图9所示的附图标记105c是导线105c,其连接控制部400 和排出叶片马达105,以使控制图3所示的控制部400图8及图9所示 的排出叶片马达105,贯通空气吸入部4、6地布线或贯通形成在本体2 上的另行的导线贯通槽地布线。
图9所示的152c和155a是形成在第一连结部152和第二连结部154 上的导线贯通槽,其使连接容纳在马达容纳部108中的排出叶片马达 105和控制部400的导线105c贯通作为结合装置150的第一连结部152 和第二连结部154。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叶片第一叶片驱动机构 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叶片第一叶 片驱动机构的剖视图。
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包括与第一叶片90、100相连接的驱动连杆 164和使驱动连杆164旋转的连杆旋转装置。并且连杆旋转装置由设在 本体2上的马达161和传动机构构成,上述传动机构与马达161相连接, 将马达161的驱动传递到驱动连杆164。
并且传动机构包括与马达161相连接的驱动齿轮162和与驱动齿轮 162啮合且形成在连杆164上的从动齿轮163。
在这里,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也可以直接与马达161相连接。但 是在马达161和连杆164、叶片90、100的全体组装作业或马达161和 连杆164中的一个破损或组装错的情况下,重新组装马达161时为了方 便优选的是,连杆164和马达161不直接连接,通过传动机构连动。
另一方面,马达161设在底座12上,在底座12上形成插入马达161 的插入部13。并且在插入部13的一侧形成导线槽部13a,与马达161 的主体相连接的导线161b位于上述导线槽部13a。
驱动连杆164包括与第一叶片90、100特别是驱动连杆连接部210 相连接的叶片连接部166、成为旋转中心的同时形成有从动齿轮163的 旋转连接部167以及在叶片连接部166和旋转连接部167之间以弯曲的 形状形成的引导部168。
在叶片连接部166上,在与驱动连杆连接部210的连接轴套212相 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连接构件211的连结孔166a。
旋转连接部167可旋转地连接在作为本体2的下部的底座12上, 成为驱动连杆164和叶片90、100的旋转中心。
另一方面,在驱动连杆164和底座12中的一方形成有旋转轴164a, 在另一方形成有插入旋转轴164a且可旋转地支承的支承部16。
在这里,可以在旋转轴164a和支承部16之间设有使磨耗最小化的 额外的轴套164b。
另一方面,在本体2上设有保护驱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63的壳 体165。壳体165是遮盖保护驱动齿轮162和从动齿轮163的一种齿轮 罩,开口形成有底面开放且在上板部周围部中周围部的一部分贯通连杆 164的开口部165a。
壳体165起到在驱动连杆164旋转时引导驱动连杆164的旋转的连 杆导向装置的功能。
另一方面,壳体165通过连接构件165b连接在底座12上。进而, 在壳体165上形成贯通连接构件165b的连结部165c,在底座12上形成 结合贯通了壳体165的连结部165c的连结构件165b的连结孔15。
并且,在连杆164和壳体165中的一方形成有旋转轴164c,在另一 方形成有插入旋转轴164c且可旋转地支承的支承部165d。也可以起到 在连杆旋转时防止任意脱离的一种连杆支架的功能。
在这里,旋转轴164c可以直接支承在支承部165d上,也可以在其 间设有使磨耗最小化的额外的轴套164d。
在支承部165d形成在壳体165上的情况下,可以在壳体165的左、 右侧形成多个,以能够在本体2特别是底座12的左、右侧共用设置。
另一方面,包括如上所述的在第一叶片驱动机构160旋转时减少上 述驱动连杆164和底座12之间的摩擦的摩擦减少装置。本实施例中的 摩擦减少装置由设在驱动连杆164上以沿着底座12的上表面滚动的滚 轮169构成。在这里,滚轮169设在驱动连杆164的底面上。其减少驱 动连杆164和底座12的摩擦,将叶片90、100的载荷向底座12分散而 防止叶片90、100的载荷集中在驱动连杆164上。
并且,滚轮169包括两端向上弯曲而以插入方式等固定在连杆164 上的轴部169a和可旋转地配置在轴部169a的中央外周上的轮部169b。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支承机构的分 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叶片支承机 构的剖视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包括与叶片90、100 相连接的支承连杆171和可旋转地支承支承连杆171的同时引导支承连 杆171的连杆导向装置172。
第一叶片支承机构170中,支承连杆171在叶片90、100的上部附 近位置被连杆导向装置172支承并引导的同时帮助叶片90、100的动作。
支承连杆171包括与第一叶片90、100的支承连杆连接部220相连 接的叶片连接部173、可旋转地连接在连杆导向装置172上且成为旋转 中心旋转连接部174以及位于叶片连接部173和旋转连接部174之间的 引导部175。并且,引导部175在上述叶片连接部173以上述旋转连接 部174为中心旋转时,沿着连杆导向装置172滑动引导。并且,引导部 175贯通形成在空气排出口8、10周边的连杆贯通部59或空气排出口 58、58而进行配置。
在叶片连接部173上,在与形成在支承连杆连接部220上的连接轴 套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连接构件221的连结孔173a。并且叶片连接 部173整体上形成底面部开放的箱形。
另外,叶片连接部173设置成在叶片90、100的水平导向装置107 上表面上侧包围支承连杆连接部220的同时与水平导向装置107接触
另一方面,支承连杆连接部220上分离形成有多个连结凸台,在多 个连结凸台之间狭长地形成有加强其强度的加强肋条226。并且,加强 肋条226与叶片连接部173连接时,与叶片连接部173的内壁紧贴而提 高其结合强度。
另一方面,叶片连接部173上,与作为支承连杆连接部220的连结 凸台对应地分离形成有多个连结孔173a。支承连杆连接部220的连结凸 台和叶片连接部173的连结孔173a可以是多个一连串地设置,也可以 三结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以三角结构设置,其与一连串地设置的情 况相比能够更坚固地结合。叶片连接部173包括包围支承连杆连接部 220的同时放置在上部导向装置107上侧的箱体部173b和连接引导部 175和箱体部173b的弯曲部173c。叶片连接部173和引导部175相互 错开地连接。从而箱体部173b和引导部175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并且 弯曲部173c对应箱体部173b和引导部175的高度差。另外,弯曲部173c 在箱体部173b放置在上部导向装置107上侧时与上部导向装置107的 侧端107a接触并对其进行支承。
旋转连接部174可旋转地连接在位于本体2的上部的连杆导向装置 172上,成为支承连杆171的旋转中心。并且,旋转连接部174还起到 与支承连杆171相连接的叶片90、100的旋转轴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支承连杆171和连杆导向装置172中的一方形成有旋 转轴174a、174b,在另一方形成有插入一对旋转轴174a、174b且可旋 转地支承的支承部176a、176a。
旋转轴174a、174b可以在其间设有使磨耗最小化的一对的轴套 176b、177b。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174a、174b在旋转连接部174上上下垂直地 突出形成,支承部176a、177a在连杆导向装置172上由沿上下方向开 口的槽部构成。
引导部175在旋转连接部174和叶片连接部173之间弯曲地形成。
连杆导向装置172在内部具有可使支承连杆17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 转动的空间172a,在周围部的一部分开口形成有贯通连杆171的开口部 172b。
在这里,连杆导向装置172形成为在第一叶片90、100的关闭模式 (mode)时支承连杆171的引导部175全部插入而容纳。并且支承整 个引导部175,在第一叶片90、100的旋转动作的中途对引导部175进 行滑动引导。另外,在第一叶片90、100的开放模式(mode)时,使 引导部175贯通地突出的同时支承引导部175的一部分。空间172a形 成得大于旋转连接部174和引导部175,开口部172b形成支承连杆171 旋转时能够使引导部175旋转的大小。
连杆导向装置172包括上表面开放的下部导向装置176和与下部导 向装置176相对而下表面开放的上部导向装置177。并且在上部导向装 置177和下部导向装置176之间形成有空间172a。
下部导向装置176和上部导向装置177中,在下部导向装置176和 上部导向装置177的各前方部形成有用于形成开口部172b的开口部。
另一方面,在下部导向装置176的周围部突出有形成连结孔的下部 连结部176c,在上部导向装置177的周围部突出形成有与下部连结部对 应且形成连结孔的上部连结部177c。连杆导向装置172通过贯通下部连 结部176c和上部连结部177c的连结构件178结合。
连杆导向装置172通过连结构件179a、179b结合设置在本体2的 内部,在周围部突出形成有通过连结构件179a、179b结合在连结凸台 50a上的连结部176d、177d,上述连结凸台50a突出形成在上部面板 50的内侧面。
另一方面,连杆导向装置172在前方部形成有叶片连接部插入部 177e,上述叶片连接部插入部177e使支承连杆171的引导部175向空 间172a滑动(slide)时,使叶片连接部173的一部分插入连杆导向装 置172。叶片连接部插入部177e由形成在开口部172b中前方部分上侧 的空间构成。
图12所示的附图标记222是连接部遮蔽部,其在水平导向装置107 的前端向上侧延长形成,遮蔽支承连杆连接部220和支承连杆171的叶 片连接部173的前方。并且上述连接部遮蔽部也可以形成为与叶片连接 部173接触。图12所示的附图标记224是空间遮蔽部,其形成在叶片 90、100的连接部遮蔽部222的上侧位置,遮蔽连接部遮蔽部222的上 部和本体2的上部之间的空间前方。
下面,对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作用进行说明。
特别是叶片马达161以开放模式起动。并且与叶片马达161相连接 的驱动齿轮162旋转,与驱动齿轮162相连接的从动齿轮163也旋转。 驱动连杆164以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164a、164c为中心旋转而将第 一叶片90、100向本体2的外侧推压。由此在驱动连杆164旋转时,第 一叶片90、100同时开放空气吸入部4、6和空气排出部8、10。
如上所述的第一叶片90、100开启时,第一叶片90、100其后端相 比叶片90、100的关闭时位于后方侧。由此看不见上部面板50和机壳 20之间的缝隙和左、右下部面板30、40和机壳20之间的缝隙。其结果, 如上所述的缝隙的遮蔽赋予使用者等外观的整体感,空调机的外观变得 高档化。
另外,作为第二叶片旋转机构的排出叶片马达105以开放模式起动, 第二叶片104向与第一叶片90、100一致的方向配置,如图5所示地开 放空气排出部8、10和第一叶片90、100之间的前方。
另一方面,如果如上所述的空气吸入部4、6和空气排出部8、10 以开放的状态驱动鼓风机310,则室内空气被引导至第一叶片90、100 的下部内侧面后被吸入到空气吸入部4、6。并且,在本体2的内部与热 交换器30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空气排出部8、10。通过空气排出部8、 10的空气,由于空气排出部8、10的附近被第一叶片90、100堵住,因 而不会从第一叶片90、100的后端和本体2之间缝隙泄漏。并且一部分 被引导至第二叶片104而通过第二叶片104和本体2之间,向与第二叶 片104的配置方向一致的方向排出引导。剩余部分被引导至第二叶片 104和第一叶片90、100,通过第二叶片104和第一叶片90、100而向 与第二叶片104和第一叶片90、100的配置方向一致的方向排出引导。
另外,如上所述的空调机的运转时刻,排出叶片马达105使第二叶 片104向左、右方向进行摆动旋转时,通过空气排出部8、10的空气整 体上向第一叶片90、100引导的同时由第二叶片104向左、右分散排出。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如上所述的空气的吸入及排出时, 排出口单元升降机构使排出口单元80上升时,排出口单元80被升降机 构82引导的同时向本体2的上侧位置突出地配置,由此使空气排出口 78向外部露出。并且,在本体2的内部,被调和的空气即与热交换器 300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排出部单元80的空气排出口78向本体2 的上侧外部排出。即,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在本体2的内部进行热交 换后的空气向第一左侧叶片90的上部前方、第一右侧叶片100的上部 前方和排出口单元80的前方分散排出。即,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向 左、右两侧下部吸入空气而在内部进行调和后,向上侧前方、上部左侧 和上部右侧三个方向分散排出空气。
另外,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排出口单元80上升,第一左侧叶片90 和第一右侧叶片100处于开放模式时,排出叶片马达105能够如图6所 示地以关闭模式起动第二叶片104。这样一来,空调机中左、右空气排 出部8、10和第一左、右侧叶片90、100之间的前方被第二叶片104关 闭,在本体2的内部被调和的空气即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第二叶片104 堵住,全部通过排出口单元80的空气排出口78向本体2的上侧外部排 出。即,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向左、右两侧下部吸入空气而在内部进 行调和后,向上侧前方一个方向集中排出空气。
相反,空调机的制冷运转停止时,叶片马达161以关闭模式起动。 并且与叶片马达161相连接的驱动齿轮162逆旋转,与驱动齿轮162相 连接的从动齿轮163也旋转。驱动连杆163以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 164a、164c为中心逆旋转而将第一叶片90、100向本体2的内侧拉引。 由此在驱动连杆164旋转时,第一叶片90、100同时封闭空气吸入部4、 6和空气排出部8、10。
如上所述的基于第一叶片90、100的关闭时,位于第一叶片90、100 的一侧面附近的结合装置150、马达容纳部99、第二叶片104、连接部 遮蔽部222和空间遮蔽部224全部插入而容纳在形成于本体2的上部面 板50上的空间部S1、S2中,第一叶片90、100与形成有空气吸入部4、 6及空气排出部8、10的一面紧贴。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如上所述的第一叶片90、100关闭时,第一 叶片90、100遮蔽形成有空气吸入部4、6及空气排出部8、10的面整 体而全部遮蔽空气吸入部4、6及空气排出部8、10。由此,在第一叶片 90、100的周边看不到缝隙,如上所述的缝隙的遮蔽赋予使用者等外观 的整体感,空调机的外观变得高档化。
因此,排出口单元升降机构使排出口单元80下降,排出口单元80 由升降机构82引导的同时插入本体2的内侧位置,从而使空气排出口 78隐藏在本体2的内部,其上表面部遮蔽本体2的上表面即升降导向装 置82的上表面。
图14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在停止运转时的立体图;图 15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在运转过程中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叶片90、100设置 成在本体2的上部开闭空气排出部8、10的同时引导排出空气。并且在 本体2的下部特别是左、右下部面板30、40设有额外的吸入叶片即第 三叶片250、260,上述第三叶片250、260开闭左、右空气吸入部4、6 的同时引导所吸入的空气。
即,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本体2的左、右两侧上部配置有第一叶 片90、100,在本体2的左、右两侧下部配置有第三叶片250、260。并 且,第三叶片250、260与第一叶片90、100一起分别构成空调机的前 方部左、右面板,其他结构与本发明一实施例相同,因而使用相同的附 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这里,在第三叶片250上可以连接有与本发明一实施例相同的第 一叶片驱动机构及第一叶片支承机构,与第一叶片90、100一起向后方 移动的同时旋转。另外也可以是设在本体2的下部的叶片驱动马达(未 图示)直接与旋转轴相连接,并且在形成于本体2上的轴支承部支承支 承轴而与第二叶片104一起以旋转轴和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
图16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在前方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在侧方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图 18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又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叶片90、100的上部 设有引导排出空气的第二叶片104,在叶片90、100的下部设有引导吸 入空气的第三叶片270,分别另行设有使第二叶片104旋转的作为第二 叶片旋转机构的排出叶片马达105和使第三叶片270旋转的作为第三叶 片旋转机构的吸入叶片马达280。
由于第二叶片104及第二叶片旋转机构与本发明一实施例相同,因 而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三叶片270配置成以与叶片90、100中空气吸入部4、6附近位 置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作为第三叶片旋转机构的吸入叶片 马达280设在下部连接部210和结合装置150中的一方,下面视吸入叶 片马达280设在结合装置150上而进行说明。
第三叶片270中,形成在下部的支承轴270a可旋转地连接在从下 部连接部210的上表面突出的轴支承部210a上,形成在上部的旋转轴 270b与吸入叶片马达280的旋转轴280a相连接。
吸入叶片马达280贯通形成在结合装置150的下部即第一连结部 152的下板部的轴贯通孔152a而连接到第三叶片104的上端旋转轴 270b上,通过螺钉等连接构件280b连接到形成在第一连结部152上的 连接轴套152b上。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空调机运转时,第二叶片104和第三叶片270 可以向相同的方向配置,但第二叶片104的配置方向和第三叶片270的 配置方向不同时,能够使排出的空气中不向室内扩散而直接被吸入到空 气吸入部4、6的空气的量最小化。因而优选的是,使其配置方向不同 而进行旋转。
即,如图16所示,第二叶片104配置在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 或朝向本体2的前方方向的方向上,以使第二叶片104将排出空气向第 一叶片90、100的前方或本体2的前方引导。并且,第三叶片270朝向 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附近倾斜配置以能够吸入引导本体2的前方及 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以外的空气时,使向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 或本体2的前方排出的空气不经由室内的调和而直接被重新吸入的情况 最小化。
相反,如图17所示,第二叶片104配置在第一叶片的前方或朝向 第一叶片的前方附近的方向以使第二叶片104将排出空气向第一叶片 90、100的前方或第一叶片104的前方附近引导,第三叶片270朝向本 体2的前方的方向倾斜配置以使第三叶片270能够吸入引导本体2的前 方的空气时,使向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或第一叶片90、100的前方 附近排出的空气不经由室内的调和而直接被重新吸入的情况最小化。
即,设在空调机上的控制部(未图示)在空调机的运转中控制排出 叶片马达105和吸入叶片马达280,以使第二叶片104和第三叶片270 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气环装配机构 2020-05-13 697
用于发动机的配气机构 2020-05-13 646
内燃机及其配气机构 2020-05-13 862
通机配气机构 2020-05-12 275
配气机构及具有该配气机构的车辆 2020-05-12 523
旋转式配气机构 2020-05-11 992
滑动缸配气机构 2020-05-11 796
配气机构总成 2020-05-11 417
短杆配气机构 2020-05-11 866
配气机构 2020-05-11 86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