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汇可以提供盘式磁动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 定子 上布设有定子磁轭/定子本体、可调磁极极性的 永磁体 组件及其相适配的磁靴、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及其驱动 控制器 ,驱动控制器控制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使每组永磁体的N-S极有序或按照设定的规则旋转或改变磁极方向、组配构建成至少一组永磁偶极子对,在定子与 转子 之间的耦合气隙中形成逆 时针 /顺时针旋转的永磁旋转 磁场 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驱动转子输出转矩。本 发明 可克服现有各种 电动机 或 内燃机 能耗大、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调速困难等缺点,为各种负载设备提供动 力 。,下面是盘式磁动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盘式磁动机的永磁旋转磁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定子上布设有定子磁轭/定子本体、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及其相适配的磁靴、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及其驱动控制器,驱动控制器控制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使每组永磁体的N-S极有序或按照设定的规则旋转或改变磁极方向、组配构建成至少一组永磁偶极子对,在定子与转子之间的耦合气隙中形成逆时针/顺时针旋转的永磁旋转磁场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定子与转子有四种旋转磁扭矩结构,其一是定子产生的永磁旋转磁场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分别与轴向磁场盘型锅箅式电枢转子、轴向磁场盘型绕线式电枢转子相适配构建形成“定子永磁旋转磁场——转子感应电流耦合磁场”之旋转磁扭矩结构,其二是定子产生的永磁旋转磁场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与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式转子相适配构建形成“定子永磁旋转磁场——转子永磁耦合磁场”之旋转磁扭矩结构,其三是定子产生的永磁旋转磁场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与轴向磁场盘型金属导体式电枢转子相适配构建形成“定子永磁旋转磁场——转子感应涡流耦合磁场”之旋转磁扭矩结构;其四是定子产生的永磁旋转磁场或交变永磁旋转磁场与轴向磁场盘型复合式电枢转子相适配构建形成“定子永磁旋转磁场——转子复合型耦合磁场”之旋转磁扭矩结构,转子复合型耦合磁场有两种即感应涡流和感应电流复合型耦合磁场、感应涡流和永磁复合型耦合磁场,在各种零部件所采用的制造工艺和材料同等条件下,增大定子和转子的直径或/和长度、或增多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的数量,使输出功率增大和降低能耗。
2.一种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它为轴向磁场气隙耦合盘型单定子单转子结构,主要由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定子、盘型转子、定子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及其相适配的驱动控制器组成,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定子由至少一副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及其相适配的磁靴、一套盘型定子磁轭及其适配的定子端盖构成,盘型定子磁轭(102)安装在定子端盖(101、103)之间,在盘型定子磁轭(102)右侧或内侧均布的磁凹(111)位置处设置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121)及其适配的磁靴(181),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设置在盘型定子磁轭(102)之磁凹(111)与磁靴(181)围成的空间中,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121、161)由永磁体(121)和永磁体上设置的永磁轴(161)构成,永磁轴(161)的两端分别由定子端盖(101)上对应适配设置的轴套或轴承(165、166)支撑,磁靴(181)与盘型定子磁轭(109)设定适当的间距(170),磁靴(181)两端安装在定子端盖(101)上,盘型转子(108)的气隙耦合面设置转子永磁体组或转子电枢组件(118),盘型转子(108)类似于盘式电机转子,盘型转子(108)置于磁靴(181)构建成的气隙耦合面一侧,磁靴(181)与盘型转子(108)之间设置适当的旋转磁场耦合气隙(171),盘型转子(108)的转子轴(109)装配在定子端盖(101、103)之中轴轴承(106、107)上,定子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141、140)与永磁轴(161、163)相联,驱动控制器的电气输出/输入与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的电气输入/输出对应联接。
3.一种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它为轴向磁场气隙耦合盘型单定子双转子结构,以左盘型转子(408)——双面耦合盘型永磁定子(404)——右盘型转子(418)布局布设,主要由双面耦合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定子、两个盘型转子、盘型双转子转矩叠加器、定子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及其相适配的驱动控制器组成,双面耦合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定子由至少一副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及其相适配的左磁靴和右磁靴、盘型定子本体及其适配的定子端盖构成,盘型定子本体(402)安装在定子端盖(401、403)之间,在盘型定子本体(402)盘上均布的磁窗中设置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421)及其适配的外磁靴(481)和内磁靴(482),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设置在外磁靴(481)和内磁靴(482)围成的空间中,轴向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421、461)由永磁体(421)和永磁体上设置的永磁轴(461)构成,永磁轴(461)的两端分别由定子本体(402)盘上对应适配设置的轴套或轴承(465、466)支撑,外磁靴(481) 和内磁靴(482)之间设置有隔磁间距(470),左右盘型转子(408、418)分别置于双面耦合盘型永磁定子(404)的左右两侧,左右盘型转子(408、
418)的气隙耦合面设置转子永磁体组或转子电枢组件,左右盘型转子(408、418)类似于盘式电机转子,盘型永磁定子(404)分别与左右盘型转子(408、418)之间设置适当的旋转磁场耦合气隙(471),左盘型转子(408)的转子轴(409)装配在定子端盖(401)和定子本体盘(402)之中轴轴承(406、426)上,右盘型转子(418)的转子轴(419)装配在定子端盖(403)和定子本体盘(402)之中轴轴承(427、407)上,转子轴(409)和中空转子轴(419)通过盘型双转子转矩叠加器(431、432、433、434、435)传动联接,盘型双转子转矩叠加器把两个相反方向旋转的转子轴进行转矩同步叠加联接,盘型双转子转矩叠加器由至少一副惰性齿轮副或齿轮齿套副为核心构建,即由左侧转子轴(409)上的锥形齿轮(431)、右侧转子轴(419)上的锥形齿轮(432)、与左右两侧的锥形齿轮(431、432)啮合的惰性齿轮(433)和安装惰性齿轮轴(435)的轴承/轴套(434)构成,定子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441、456/458)与永磁轴(461/463)适配啮合,驱动控制器的电气输出/输入与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的电气输入/输出对应联接。
4.如2或3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向磁场筒型转子有五种结构供适配选用,其一是轴向磁场盘型锅箅式电枢转子结构,即金属导电条安装或铸造在导磁转子本体的铁芯槽内,它们的两端分别与转子盘内外两侧的金属导电环相连接,形似锅箅子,其结构与盘式电机的鼠笼式转子类似或与公知技术的盘式永磁调速器/联轴器的锅箅式电枢转子盘类似,其二是轴向磁场盘型绕线式电枢转子结构,即闭环的漆包线或裸线线圈电枢安装在导磁转子本体的铁芯槽内,导磁转子本体为单面耦合圆盘/圆环形或双面耦合圆盘/圆环形,其结构与公知技术的盘式永磁调速器/联轴器的径向磁场电枢绕组转盘类似,或者与盘式电机的绕线式转子相似,只不过这里的线圈电枢没有抽头,无需提供励磁电流,每个线圈电枢是首尾焊接的闭环线圈,线圈电枢有三种结构,一是多匝型线圈电枢,它至少有两匝绝缘良导体绕制并且首端和末端短接,其二是匝与匝独立绝缘型线圈电枢,它至少有两匝相互独立绝缘的、每匝是闭环短路的、大小形状相同的线圈构成并扎成一束,其三是多芯型线圈电枢,用多股或多芯良导线制成的单圈闭环短路线圈,其三是轴向磁场盘型永磁式转子结构,即永磁体以N、S极交错适配设置在导磁转子本体的气隙耦合面上,导磁转子本体为单面耦合圆盘/圆环形或双面耦合圆盘/圆环形,其结构与盘式电机的永磁体转子类似或与公知技术的盘式永磁调速器/联轴器的永磁转子盘类似,其四是轴向磁场盘型金属导体式电枢转子结构,即圆盘/圆环形金属导体电枢设置在导磁转子本体的气隙耦合面上,导磁转子本体为单面耦合圆盘/圆环形或双面耦合圆盘/圆环形,其结构与公知技术的盘式永磁调速器/联轴器的金属导体转子盘类似,其五是轴向磁场盘型复合式电枢转子结构,即盘形金属导体电枢敷设、铸造或复合在盘型锅箅式电枢转子、盘型绕线式电枢转子或盘型永磁式转子的耦合气隙一侧。
5.如2或3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转子本体、定子磁轭和磁靴利用高导磁材料、磁钢材料和/或铁芯材料即钕铁硼、玻莫合金、镍铁合金、铁硅铝合金、无取向硅钢、取向硅钢片、电工钢、软铁、铁氧体、无取向稀土导磁材料、取向稀土导磁材料、复合取向导磁组件或/和组合取向导磁组件,采用单一材料、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加工制作而成,所述的筒形金属导体电枢、锥筒形金属导体电枢、锥形金属导体电枢、金属导电条、金属导电环、盘形金属导体电枢或圆盘/圆环形金属导体电枢采用金属良导体(铜、铝)、合金导体(黄铜、铝合金)、复合导体(铜镀银、铜镀金、银包铜)或超导体材料(铌包铜)制成,所述的永磁式转子上的永磁体的尺寸、形状、数量、磁极对数、间隔距离、N-S极交错布局及其多圈、分段设置结构,依据电机设计原则构建,所述的所有电枢转子上的鼠笼式电枢、锅箅式电枢或绕 线式电枢的尺寸、形状、数量、极对数、间隔距离、布局及其固定结构依据电机设计原则构建,或者永磁体采用一体化辐射取向永磁体加工而成适配形状或用不同极化方向和形状的永磁体进行组合加工而成永磁体组件,所述的永磁定子上安装的径向磁场、轴向磁场和斜向磁场可调磁极极性的永磁体组件中的永磁体采用单一N-S极对的单体永磁体,或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N-S极对的组合永磁体制成齿极轮状,或在永磁轴上分段设置,或者采用一体化辐射取向永磁体加工而成适配形状,或采用不同极化方向和形状的永磁体进行组合加工而成永磁体,所述的永磁体由稀土永磁材料包括钕铁硼磁铁、钐钴磁铁和铝镍钴磁铁,或者由铁氧体永磁材料或超级永磁材料加工制成轴向或径向永磁体,或者永磁体由磁极取向型强磁材料、强磁组件或特制强磁永磁体形状制成,并以设定的斜向磁场方向的磁性极化方向进行充磁,其永磁体的形状为瓦块形、一个或一个以上N-S极对对称弧柱状/齿柱状、圆柱形、圆筒形、方块形、梯块形、U形或制作成异形几何组合适配形状,所述的定子本体由对磁路磁通量影响较小的非磁性材料或弱导磁材料制作而成。
6.如2或3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体旋转驱动组件有九种传动结构供适配选用,其一是每个永磁轴均设置直驱微型伺服驱动装置,其二是每个永磁轴均配置微型伺服驱动装置,永磁轴与微型伺服驱动装置轴之间由齿轮组/齿轮副、蜗轮蜗杆副或者变向/变速/变矩器联接,其三是所有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盘形齿圈,盘形齿圈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盘形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等于齿轮齿数的四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每次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90度,另一种结构是盘形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圈,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其四是所有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盘形齿圈,盘形齿圈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盘形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等于齿轮齿数的二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180度,另一种结构是盘形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圈,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其五是所有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齿盘,齿盘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齿盘外圆周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等于齿轮齿数的四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每次旋转90度,另一种结构是齿盘外圆周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轮,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其六是所有轴向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主动齿轮,设置齿圈分别与主动齿轮和齿轮传动啮合,齿圈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等于齿轮齿数的四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每次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90度,另一种结构是齿圈内圆周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圈,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圈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齿圈外圆周上的轮齿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其七是所有径向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外端轴申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齿环,齿环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齿环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等于齿轮齿数的二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每次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180度,另一种结构是齿环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环,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其八是所有径向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内端轴申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主动齿环,主动齿环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主动齿环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 的齿数等于永磁轴齿轮齿数的二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每次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180度,另一种结构是主动齿环上设置适配的全齿齿环,并与所有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其九是所有径向永磁轴和轴向永磁轴均由同一个伺服驱动装置驱动,永磁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在伺服驱动装置轴上设置组合式齿盘齿环,齿盘齿环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齿盘齿环外圆周上设置适配数量段的齿弧分别与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齿盘齿环圆环上的齿弧分别与齿轮啮合传动,每段齿弧的齿数分别等于齿轮齿数的二分之一,使得每段齿弧每次驱动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180度,另一种结构是齿盘齿环外圆周上设置适配全齿齿轮,与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齿盘齿环圆环上的设置适配的全齿齿环,与永磁轴齿轮啮合传动,使得齿盘齿环旋转时驱动所有永磁轴齿轮及其永磁体组件旋转,上述齿盘、齿圈或齿环上设置的齿弧段的段数、每段齿弧上的齿数根据电动机旋转磁场构建原则、电机极数配置机理、永磁体数量及其组配结构、转子额定转速和功率大小设定,上述伺服驱动装置中设置有同步定位/位置/位移传感器,通过伺服驱动装置驱动器对永磁体轴或永磁体组件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和定位,上述齿圈、齿盘或齿环上设置的齿弧的数量、每段齿弧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每段齿弧的齿数分别根据永磁体组件的数量、永磁旋转磁场/交变永磁旋转磁场的磁路及磁通量变化技术要求适配确定,上述每个永磁体轴上或永磁体适配位置处与定子组件对应位置之间设置永磁体防误转制动装置,防误转制动装置的结构或为相互独立分体式结构,或为组合一体化结构,由电磁制动锁销、弹簧钢珠锁销、弹簧摩擦制动盘、电动离合装置、磁力平衡制动装置、摩擦套/摩擦盘/摩擦片装置或电动刹车装置集成安装而成,或由永磁轴上分别设置的微型伺服驱动装置本身提供制动扭矩,上述伺服驱动装置为伺服电动机、伺服气动装置、伺服液力驱动装置或内燃机动力装置,并适配对应的驱动控制器,所述的驱动控制器至少设有一组驱动和输入/输出控制信号与所设置的伺服驱动装置的输入、同步传感器输出接驳,它主要由电源及其备电模块、工作模式设定/命令输入/操作模块、相位/时序/调制/转速信号发生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和控制模块构成,电源模块中根据需要设置备用电池组及其充电和电源管理子模块,工作模式设定/命令输入/操作模块和控制模块可集成为一体化模块,根据需要选配工控机、PLC、智能嵌入式计算机/DSP/单片机、二次仪表、图文显示屏、键盘、模拟量I/O接口、数字量I/0接口、4-20mA输入/输出控制接口、485/232/工业总线或/和适配的标准远程通讯接口,以便与DCS系统、转子转速和工作温度传感器接驳或集成,进而对转子转速和转子输出功率进行控制,或者对系统工作状态包括转子工作温度、驱动控制器和/或上述各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7.如2、3、4、5或6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即定子端盖、定子磁轭和定子本体的外侧设置适配的通风路径/和适配的散热器/散热片式外壳,所述转子即转子本体、电枢转子和转子轴上设置风扇、轴向风道、径向风道、径向/轴向引风直槽、径向/轴向引风螺旋槽、一体化鼠笼风叶导体条、一体化风叶辐条、一体化鼠笼导电环/电枢风叶、一体化锅篦风叶电枢、转子上设置的网格化或蜂窝状通风孔/风道、圆周风槽/凸筋/凹筋、中空通风轴,或者在转子组件上制作设置旋转热导管的吸热段,通过旋转热导管的输送段把热量引出到组件外部适当位置设置的旋转热导管冷却段,该冷却段上设置散热片、散热器或风叶,或者在定子或/和转子上设置冷媒冷却装置,冷媒冷却装置有七种结构形式供适配选用,其一种是闭路管道/管路式冷媒冷却装置或内冷媒冷却装置,其二种是带喷嘴/喷口的开路管道/管路式冷媒冷却装置或组合冷媒冷却装置,其三种是喷淋/直吹式冷媒冷却装置,其四种是浸没式冷媒冷却装置,其五种是分布式冷媒单元自主微循环热传导/旋转热管结构的冷媒冷却装置,其六种是在系统密封壳体中设置直接喷式冷媒冷却装置,其七种是上述六种结构形式的复合/组合式冷媒冷却装置,闭路管道/管路式冷媒冷却装置由冷媒输入旋转密封组件、冷媒输入分配器、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冷媒输出汇集器、冷媒输出 旋转密封组件及其冷却支架构成,冷媒输入旋转密封组件和冷媒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的功能结构相同,统称为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它有三种结构形式供选用,第一种是三端密封两密封腔式的一体化集装结构,第二种是采用两个两端密封单密封腔式的组合结构,其中一个密封腔用作冷媒输入密封腔,另一个密封腔用作冷媒输出密封腔,第三种是采用一个两端密封单密封腔结构,用作冷媒输入密封腔,这种结构不设冷媒输出密封腔,冷媒输入密封腔上设置有至少一路冷媒输入口,冷媒输入口通过管道接驳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媒输出口,冷媒输出密封腔上设置有冷媒输出口,冷媒输出口通过管道接驳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媒循环输入口或冷媒回收系统,冷媒输入分配器设置有与冷媒输入旋转密封组件的冷媒输入密封腔相适配的冷媒输入分配腔和至少一个冷媒分配出口,冷媒输出汇集器设置有与冷媒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的冷媒输出密封腔相适配的冷媒输出汇集腔和至少一个冷媒汇集出口,冷媒输入分配器和冷媒输出汇集器的功能结构相同,统称为冷媒分配/汇集器,并与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相适配,二者根据所设置的位置、空间和具体技术需求设置成分体式结构、一体化式或一体化集装式结构,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设置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与冷媒分配/汇集器以对接或轴向套装的方式适配组装,使得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的冷媒输入密封腔与冷媒分配/汇集器的冷媒输入分配腔相匹配,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的冷媒输出密封腔与冷媒输出汇集腔相匹配,冷媒分配/汇集器的冷媒分配口对接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的冷媒进口,冷媒分配/汇集器的冷媒汇集出口对接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的冷媒出口,以形成旋转密封的冷媒流通管路,冷媒分配/汇集器设置在转子轴上的适配位置,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通过其法兰或其密封本体安装到冷却支架上,上述的开路管道/管路冷媒冷却装置由冷媒输入旋转密封组件、冷媒输入分配器、至少一副设置有喷口的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构成,根据冷媒物理特性在适当位置设置冷媒输出收集装置,上述的喷淋/直吹式冷媒冷却装置有两种技术方案,其一是冷却支架上固定冷媒输入管道,在靠近系统发热部件适当位置的冷媒输入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冷媒喷嘴/喷头,冷媒喷嘴/喷头对系统中发热的部件进行直接开放地喷淋冷媒或直吹冷媒以便降温、而不对冷媒进行集中回收的技术方案,其二是在系统发热部件或组件的外部设置密封壳体/腔体,冷媒输入管道置入密封壳体/腔体并设置至少一个冷媒喷嘴/喷头,上述的浸没式冷媒冷却装置是在系统发热部件或组件的外部设置密封壳体/腔体,冷媒输入管道置入密封壳体/腔体,发热部件或组件与密封壳体/腔体之间形成密封的冷媒腔室,冷媒腔室中充满冷媒,使发热部件或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浸没到冷媒中达到冷却之目的,密封壳体/腔体上的适当位置设置冷媒输出/回收管道或组件,上述的冷媒输入/输出旋转密封组件由密封本体和至少一副形成密封腔的核心密封组件构成,根据需求设置成分体式、一体化式、半集装式、集装式、半剖式或全剖式结构,核心密封组件装配于密封本体中,核心密封组件有六种供选用,一是由至少一级填料密封组件构成,二是由至少一级机械密封组件构成,三是由至少一级动力密封和停车密封组件构成,四是由至少一级无轴封密封组件构成,五是非接触轴端密封、干气密封、石墨/碳环密封或开槽密封,六是由前述五种密封结构中的至少两种进行同端复合、串联或不同端组合构成,其中,填料密封可选用单/双/多端面或/和单/双/多层设计方案的盘根类软填料密封、膨胀石墨填料密封、多级分瓣石墨环密封和碗式填料密封四种密封的至少其中之一种,机械密封可选用单/双/多端面或/和单/双/多层设计方案的橡胶环式密封、填料函式密封、弹簧片式密封、柱弹簧式密封、凸凹槽式密封、迷宫槽式密封、骨架式密封、带轴套的或无轴套的唇式密封、有唇防尘滑架式密封、金属波纹管式密封、弹簧式密封和平衡/非平式密封十二种密封至少其中之一种,动力密封可选用单/双/多端面或/和单/双/多层设计方案的副叶轮动力密封或背叶片密封配合停车密封构成,无轴封密封可选用单/双/多端面或/和单/双/多层设计方案的隔膜式密封、屏蔽式密封、磁 力传动式密封、磁流体密封、螺旋密封、迷宫螺旋密封、喷射密封、浮动环密封八种密封的至少其中之一种,非接触轴端密封可选用干运转气体密封,上述六种核心密封组件可根据具体密封部位的转速、冷媒压力、冷媒的具体物理和化学特性、缝隙圆周直径和安装空间、密封性能指标、装配或维修便利要求及系统性价比进行选择设置,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均布设置在转子或/和定子上,或者冷媒管道由绕线式电枢转子上的中空绕线自身或生热部件上设置的冷媒路径构建而成,以便使发热的金属导体部件、锅箅电枢部件、鼠笼电枢部件、绕组电枢部件、转子本体、定子本体、定子磁轭、永磁体组或受到强烈热辐射而发热部件以及由于旋转摩擦而发热的轴承系统得到冷却,冷却管道/冷媒冷却器/冷却腔布设置有三种技术方案,其一是由至少一组冷媒管道首尾相连均布在上述发热部件,其二是由至少两组冷媒管道并列均布在上述发热部件,其三是上述两种方案的复合布设方案,冷媒管道的形状有直线形、螺旋形、曲线形、环形、空腔形或组合对接几何形,冷媒管道布设方式有五种,一种是盘旋或圆环状布设,另一种是平行直线或角度射线状布设,第三种是圆周或平面多层冷媒管道布设,每层之间、层与层之间或相邻的冷媒管道之间首尾或进出口相连构成冷媒流通管路,第四种冷媒管道布设方式是进/出冷媒管道呈交错布设,远端一一对应连通或环槽集中互通,第五种冷媒管道布设方式是上述四种布设方式的组合或复合结构方式,以便构成冷却冷媒流通通道或路径达到冷却之目的,上述冷媒供给装置为自来水管道及其自来水过滤器、冷水机/冷却装置及其过滤器、冷风机及其空气过滤器或除湿器、压缩空气管道、空气压缩机、冷油机及适配冷媒机中的其中之一种或者为它们的组合装置;风冷和冷媒冷却组合/复合装置由上述风冷装置和冷媒冷却装置各自至少之一种技术结构通过适配选择、组合/复合构建而成,设置到系统相应部件或组件上,冷媒介质或冷媒指的是压缩空气、二氧化氮气体、冷却水、冷却油、工业冷却液等有机或无机并对耦合磁场无影响、对工件无腐蚀的冷却流体介质。
8.如2、3、4、5或6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套适配的用于对系统中的轴承和滑动部件进行润滑的润滑装置,有以下四种技术方案可依据具体技术要求选配设置,其一是采用手动油枪/油泵或自动润滑泵,通过油嘴、轴承套/座上的径向/轴向油路、空心轴油路、轴上径向孔油路或/和润滑油分油器及其相应分支油路和出油嘴对旋转和滑动部件定期进行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注油,起到在线润滑目的,其二是在系统中有磨损部位或部件位置设置油路及其注油嘴或润滑油杯,以便实时润滑和添加机油或油脂,其三是在支撑轴承适当位置设置箱式轴承支架结构的润滑油箱或带腔式轴承支架结构的润滑油腔/箱,其四是根据实际位置、空间和润滑需求组合或复合选配上述三种润滑方案中的其中至少之两种构成润滑装置。
9.如2、3、4、5或6所述的盘式磁动机,其特征在于,盘式磁动机的转子轴上的一段轴加长,其上安装发电机的转子,并适配集成发电机的定子到盘式磁动机的相适配位置,该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子与盘式磁动机的驱动控制器及其备用电池组件的电源输入端子相接驳,盘式磁动机的一端轴申通过联轴器与负载轴相联,驱动负载工作。
标题 | 发布/更新时间 | 阅读量 |
---|---|---|
选择性汽缸停用的系统和方法 | 2020-05-17 | 395 |
一种天然气发动机及其燃烧方法 | 2020-05-13 | 831 |
缸内燃料改质的内燃机低温燃烧方法及系统 | 2020-05-15 | 913 |
具有增加动力的双燃料发动机 | 2020-05-15 | 554 |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2020-05-15 | 482 |
一种操作具有LNT和SCR后处理装置的柴油发动机系统的方法 | 2020-05-17 | 707 |
操作发动机的方法 | 2020-05-12 | 18 |
催化剂劣化判定系统 | 2020-05-12 | 144 |
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控制装置 | 2020-05-18 | 438 |
内燃机控制装置 | 2020-05-12 | 184 |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