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联动自行车

阅读:912发布:2022-11-26

专利汇可以提供手脚联动自行车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手脚联动 自行车 : 斜梁 、后斜杈、 水 平后杈联结组成三 角 形车架。车架的前端与圆管壳固定。前车杈上部、脚蹬架、联接圆杆下部在圆管壳内用铰轴和圆球联系;联接圆杆上部与上部有车把的推拉管下部铰接,推拉管与联接圆杆既能结合成刚体推拉杆,又能前后相对摆转,推拉杆使前车杈拧转实现转向;脚蹬架与推拉杆组成推拉杠杆;前 车轮 安装在前车杈中。后车轮、左、右单向离合轮同轴安装在水平后杈中。在水平后杈前部滑杆上有滑 块 , 连杆 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推拉杠杆的下部、滑块铰接。上、下传动 齿条 分别与左、右单向离合轮的齿圈配成 啮合 传动。车座安装在三角形车架顶端。脚蹬、手推拉杠杆,通过连杆、滑块齿条齿圈传动使车前行。,下面是手脚联动自行车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手脚联动自行车,其特征是:
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一号径向缺口(3-2);圆球(35)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35)的下部固定;
轴(34)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一号径向缺口(3-2)和圆球(35),轴(34)与圆球(35)配成转动配合,轴(34)放置于一号径向缺口(3-2);在轴(34)外圆联接一号挡片(34-3)、二号挡片(34-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34)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34-1)、右圆弧形滑板(34-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34-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34-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32)、右脚蹬(33)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32)、右脚蹬(33)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联接圆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35)上的缺口与轴(34)的外圆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 杆(5)的头部是一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1)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隔一环沟(5-
2)的环圈(5-3)包围;
推拉管(12)下部有二号径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环沟(5-
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二号径向缺口(12-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二号径向缺口(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
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4)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
斜梁(18)、后斜杈(20)、平后杈(29)联结组成三形车架,斜梁(18)的前下端、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29-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29-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19)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19)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19)的高低也能调整;
载物架(22)用左、右两个支杆(21)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0)的右杈枝(20-1)、左杈枝(20-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1)联结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的左、右两侧;
滑块(30)套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外周面,并且滑块(30)与前部滑杆(29-
3)配成滑动配合;连杆(17)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6)与转套(6)的边(6-1)联接,且使连杆(17)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连杆(17)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0)中部圆柱(30-1)上,然后用拧在中部圆柱(30-1)头部的螺母(36)挡住,并使连杆(17)与中圆柱(30-1)配成转动配合;上传动齿条(28)的前端与滑块(30)的右上侧固定;下传动齿条(27)的前端与滑块(30)的左下侧固定;上传动齿条(28)的后端、下传动齿条(27)的后端与联接板(24)联接;联接板(24)的中孔与水平后杈(29)的后部滑杆(29-4)配成滑合配合;
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的后车轴(26)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从动轮(25a-1)的中心、后车轮(23)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25b)的左从动轮(25b-1)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左单向离合轮(25b)由左从动轮(25b-1)和左齿圈(25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25a)由右从动轮(25a-1)和右齿圈(25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25b)、右单向离合轮(25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26)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26)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25b-2)与下传动齿条(27)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25a-2)与上传动齿条(28)配成啮合传动;
后斜杈(20)的右杈枝(20-1)、水平后杈(29)的右杈枝(29-1)均用右轴承(37)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后斜杈(20)的左杈枝(20-2)、水平后杈(29)的左杈枝(29-2)均用左轴承(38)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
设置连杆(17)、滑块(30)、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25b)的保护罩壳;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 述三角形车架上;设置刹车装置。

说明书全文

手脚联动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特别是一种手脚联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大都是脚蹬链轮驱动的,脚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驱动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车速很慢。现有的自行车常常发生脱链和卡链故障。现有的后轮驱动自行车,人骑时,上身须前倾或直挺,这样不舒适易疲劳。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自行车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手脚联动自行车,骑行舒适不易疲劳、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给力大,手脚联动更健身。
[0004] 本实用新型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 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一号径向缺口3-2;圆球35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0006] 如图1示,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如图3示,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35的下部固定。
[0007] 如图2示,轴34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一号径向缺口3-2和圆球35,轴34与圆球35配成转动配合,轴34放置于一号径向缺口3-2;在轴34外圆联接一号挡片34-3、二号挡片34-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34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 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34-1、右圆弧形滑板34-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34-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34-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32、右脚蹬33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32、右脚蹬33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0008] 如图3示,联接圆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35上的缺口与轴34的外圆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1示,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1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隔一环沟5-2的环圈5-3包围。
[0009] 如图1示。推拉管12下部有二号径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二号径向缺口12-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二号径向缺口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此机构的具体结构原理与现有的按压式签字笔的相同,在此不赘述。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4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 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
[0010] 如图1示,斜梁18、后斜杈20、平后杈29联结组成三形车架,斜梁18的前下端、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29-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29-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19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19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19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22用左、右两个支杆21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0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20-1、左(按图6定义)杈枝20-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1联结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的左、右两侧。
[0011] 如图1示,滑块30套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外周面,并且滑块30与前部滑杆29-3配成滑动配合;连杆17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6与转套6的边6-1联接,且使连杆17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如图1、图4、图5示,连杆17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0中部圆柱30-1上,然后用拧在中部圆柱30-1头部的螺母36挡住,并使连杆17与中圆柱30-1配成转动配合。如图4、图5示,上传动齿条28的前端(朝车前进方向的那端)与滑块30的右上侧固定。下传动齿条27的前端(朝车前方向的那端)与滑块30的左下侧固定。如图1示,上传动齿条28的后端、下传动齿条27的后端与联接板24联接;联接板24的中孔与水平后杈29的后部滑杆29-4配成滑合配合。
[0012] 如图6示,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的后车轴26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从动轮25a-1的中心、后车轮23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25b的左从动轮25b-1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
左单向离合轮25b由左从动轮25b-1和左齿圈25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25a由右从动轮25a-
1和右齿圈25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25b、右单向离合轮25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 其技术早已成熟(例如现有自行车的飞轮),在此不赘述。从图1看,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26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26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25b-2与下传动齿条27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25a-2与上传动齿条28配成啮合传动。
[0013] 如图6示,后斜杈20的右杈枝20-1、水平后杈29的右杈枝29-1均用右轴承37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后斜杈20的左杈枝20-2、水平后杈29的左杈枝29-2均用左轴承38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
[0014] 设置连杆17、滑块30、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25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
[0015] 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
[0016] 如图1示,弹销9插入盲孔5-4时,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结合成一推拉杆。人骑时,左右脚分别蹬左脚蹬32、蹬右脚蹬33一起向前,同时双手握住车把15向后拉,轴34转动(见图2),这时圆球35在圆管壳3内转动。这样,连杆17将推动滑块30连同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向后运动。上传动齿条28搓转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齿圈25a-2相对右从动轮25a-1顺时针滑转,不会带动后车轴26及后车轮23转动。而下传动齿条27搓转左单向离合轮25b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后车轮23逆时针转动,车向前行。当双手握住车把15向前推,若左脚蹬32、右脚蹬33上的扣带扣着人脚,双脚向后拉,这样手脚并用,使连杆17拉动滑块30连同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向前运动,易推知,只有上传动齿条28拉转右单向离合轮25a逆时 针带转后车轮23,车继续向前行。所述推拉的活动的最大范围,是板5-1前边、后边分别接触环圈5-2内沿形成的空间。在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结合成一操纵杆时,脚可停放在放脚板31上歇息,只用手推拉驱动骑行。在弹销9插入盲孔5-4时,按一下按钮14立即松手,推杆13上弹使弹销9拔出盲孔5-4,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能相对摆动,这种情况下,人只用双脚驱动,并用手握车把15掌控方向骑行。若要再用手推拉驱动,向下按住按钮14,然后前后推拉推拉管12,弹使弹销9下端在板5-1的半圆面上滑动,一旦对准盲孔5-4,弹销9就在二号弹簧10弹力作用下,立即插入盲孔5-4,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又结合成一操纵杆,最后放开按钮14。
[0017] 无论是在上述的手脚同时驱动骑行、只用双手驱动、只用双脚驱动哪一种驱动下骑行转向时,都象骑现有的传统的自行车一样用手转动转动车把实现。如图2示,转弯时,轴34在圆管壳3的向缺口3-2内水平(相对于图1说)转动,联接在轴34左圆弧形滑板34-1、右圆弧形滑板34-2分别在脚蹬架4的左枝4-1的滑槽、脚蹬架4的右枝4-2的滑槽内滑转,脚蹬架4总不会左右摆动,不影响双脚的正常蹬拉左脚蹬32和右脚蹬33的运动。
[0018]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
[0019] 1.传统自行车,单用脚蹬转,而且脚每蹬转一圈只有半圈能发力。而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改变了传统的自行车蹬转的骑行方式,手脚并用,而且手脚来回运动均能发力,驱动力比传统自行车的大得多,效率高,所以能比传统自行车获得高得多的加速度和骑行速度,效率高,且爬坡能力比传统自行车强得多。手脚并用还比传统自行车更好的健身。
[0020] 2、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的脚蹬在车座前下方,人骑时自然微向后仰靠住车座的靠背很舒适,较长时间骑行也不会疲劳。
[0021] 3、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不存在掉链问题。附图说明
[0022] 1.图1是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3] 2.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24] 3.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0025] 4.图4是图1中连杆17、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滑块30、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的俯视图;
[0026] 5.图5是图1的C-C剖面图;
[0027] 6.图6是图1的D-D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例
[0029] 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一号径向缺口3-2;圆球35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0030] 如图1示,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如图3示,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35的下部固定。
[0031] 如图2示,轴34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一号径向缺口3-2和圆球35,轴34与圆球35配成转动配合,轴34放置于一号径向缺口3-2;在轴34外圆联接一号挡片34-3、二号挡片34-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34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 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34-1、右圆弧形滑板34-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34-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34-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32、右脚蹬33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32、右脚蹬33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0032] 如图3示,联接圆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35上的缺口与轴34的外圆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1示,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1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隔一环沟5-2的环圈5-3包围。
[0033] 如图1示。推拉管12下部有二号径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二号径向缺口12-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二号径向缺口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此机构的具体结构原理与现有的按压式签字笔的相同,在此不赘述。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4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 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
[0034] 如图1示,斜梁18、后斜杈20、水平后杈29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梁18的前下端、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29-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29-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19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19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19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22用左、右两个支杆21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0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20-1、左(按图6定义)杈枝20-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1联结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的左、右两侧。
[0035] 如图1示,滑块30套在水平后杈29的前部滑杆29-3外周面,并且滑块30与前部滑杆29-3配成滑动配合;连杆17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6与转套6的边耳6-1联接,且使连杆17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如图1、图4、图5示,连杆17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0中部圆柱30-1上,然后用拧在中部圆柱30-1头部的螺母36挡住,并使连杆17与中圆柱30-1配成转动配合。如图4、图5示,上传动齿条28的前端(朝车前进方向的那端)与滑块30的右上侧固定。下传动齿条27的前端(朝车前方向的那端)与滑块30的左下侧固定。如图1示,上传动齿条28的后端、下传动齿条27的后端与联接板24联接;联接板24的中孔与水平后杈29的后部滑杆29-4配成滑合配合。
[0036] 如图6示,所述手脚联动自行车的后车轴26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从动轮25a-1的中心、后车轮23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25b的左从动轮25b-1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
左单向离合轮25b由左从动轮25b-1和左齿圈25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25a由右从动轮25a-
1和右齿圈25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25b、右单向离合轮25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 其技术早已成熟(例如现有自行车的飞轮),在此不赘述。从图1看,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26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25b和右单向离合轮25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26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25b-2与下传动齿条27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25a-2与上传动齿条28配成啮合传动。
[0037] 如图6示,后斜杈20的右杈枝20-1、水平后杈29的右杈枝29-1均用右轴承37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后斜杈20的左杈枝20-2、水平后杈29的左杈枝29-2均用左轴承38安装于后车轴26的右部。
[0038] 设置连杆17、滑块30、上传动齿条28、下传动齿条27、右单向离合轮25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25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
[0039] 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双向超越离合器 2020-05-13 292
超越离合器 2020-05-11 426
超越离合器 2020-05-11 743
超越离合器 2020-05-11 67
超越离合器 2020-05-12 825
超越离合器 2020-05-12 507
超越离合器 2020-05-12 255
超越离合器 2020-05-12 690
超越离合器 2020-05-13 228
一种超越离合器 2020-05-13 77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