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身体成分 / 车顶 / 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

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

阅读:370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篷式车辆的折叠 车顶 ,包括:第一顶部(1),当处于关闭状态时,该第一顶部(1)停留在可打开的后部元件(10)上,第二顶部(2),以枢转方式安装在车辆上,当折叠车顶关闭且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二顶部(2)布置在第一顶部(1)的前面,第三顶部(3),当折叠车顶关闭且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三顶部(3)布置在第二顶部(2)的前面。第一顶部(1)可以从后部元件(10)上升起来。本发明的目的是将折叠车顶改善成运动学具有特别简单布局的程度,该目的通过将第三顶部移位到第二顶部上方而实现。,下面是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包括:
第一顶部(1),当折叠车顶处于关闭状态时该第一顶部(1) 停留在可打开的后部元件(10)上,
第二顶部(2),以枢转方式安装在车辆上,当折叠车顶关闭且 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二顶部(2)布置在第一顶部(1)的前面,
第三顶部(3),当折叠车顶关闭且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三顶 部(3)布置在第二顶部(2)的前面,
第一顶部(1)可以从后部元件(10)上升起来,
其中当车顶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顶部(1)可以移位到第二顶部 (2)上方,以及
其中第三顶部可以移动到第二顶部上方;
其特征在于:
第三顶部(3,103,301)是在车辆的整个宽度上方与行进方向 横截地延伸的硬壳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3) 和第一顶部(1)通过正控制装置彼此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部以活动 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顶 部(101)上升运动期间,第二顶部(102)保持其在折叠车顶的关闭 状态中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从折叠车顶的关 闭状态开始,第一顶部(101)围绕假想的旋转轴(112)枢转到打开位 置,其中第一顶部(101)主要遮盖沿行驶方向在第二顶部(102)后面 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所有的三个顶部 (1,2,3;101,102,103;302,310,301)设置成在折叠车顶处 于打开状态中它们的外部面朝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当折叠车顶在打 开位置时,第三顶部(3)布置在第二顶部(2)的上方,并且第一顶 部(1)布置在第三顶部(3)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后部元件(10) 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在折叠车顶打开 运动的第一阶段,第一顶部(1)可以从后部元件(10)升起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当折叠车顶关 闭时第一顶部(1)伴随着密封动作停留在后部元件(10)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3) 可以基本平行枢转至第二顶部(2)上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当折叠车顶关 闭时第三顶部(3)可以以一种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车辆的挡玻璃框 架(7)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部(1) 通过第一顶部连杆(1a)和第二顶部连杆(1b)铰接在联结杆(2a) 上,该联结杆(2a)固定至第二顶部(2),第一顶部(1)、第一顶 部连杆(1a)、第二顶部连杆(1b)和联结杆(2a)形成顶部四杆机 构(1c)。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顶部四杆机构 (1c)在驱动设备(11)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二顶部(2)枢转以用于 驱动动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3) 通过第一前部连杆(3a)和第二前部连杆(3b)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 联结杆(2a),结果,联结杆(2a)、第一前部连杆(3a)、第二前 部连杆(3b)和第三顶部(3)形成了前部四杆机构(3c)。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控制连杆(8) 以铰接的方式将前部四杆机构(3c)和顶部四杆机构(1c)相互连接 起来,第一正控制片节链通过前部四杆机构(3c)、顶部四杆机构(1c) 和控制连杆(8)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正控制片节链 迫使第一顶部(1)和第三顶部(3)相对于彼此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第一主 连杆(4)和第二主连杆(5),在每种情形中第一主连杆(4)和第 二主连杆(5)都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安装在车身上的主支承装置(6), 第二顶部(2)以铰接的方连接第一主连杆(4)和第二主连杆(5) 以给出形成第二正控制片节链的主连杆机构(9)。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传递 装置(6a),主四杆机构(9)就可能因为力传递装置(6a)的作用 而枢转以用于驱动动作。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部(1) 包括一个坚固的后窗(1d)。
21.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部(101) 可以朝着行进方向向上首先绕着旋转轴(112)枢转,该旋转轴(112) 布置在第二顶部(102)的后端区域中。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可驱动的基础 连杆(200)以一种活动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102)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基础连杆(200) 形成顶部四杆机构(101c)的基座,另外配备了第一顶部连杆(101a) 和第二顶部连杆(101b),并且第一顶部(101)形成顶部四杆机构 (101c)的连接杆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控制连杆(201) 将顶部连杆(101a,101b)之一以铰接方式连接至折叠车顶的主连杆 (104,105)。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103) 通过滑架安装在第二顶部(102)上。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正控制 装置(304),第一顶部(302)和第三顶部(301)可以由正控制装 置(304)使它们相对于彼此移动,并且正控制装置(304)包括机械 控制设备(306),通过控制装置(306)可以使第三顶部(301)和 第一顶部(302)相对于彼此的运动延迟。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部(302) 和第三顶部(301)可以经由正控制装置(304)通过公共的力传递装 置(305)可驱动地移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控制设备(306) 包括旋转连杆(307)。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旋转连杆(307) 可以由力传递装置(305)驱动。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旋转连杆(307) 通过第一连杆组(308)连接至第三顶部(301),还在于旋转连杆(307) 通过第二连杆组(309)连接至第一顶部(302)。
31.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301) 经由前部四杆机构(311)连接至第二顶部(310),并且第一顶部(302) 经由后部四杆机构(312)连接至第二顶部(310)。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第二顶部(310) 经由主连杆机构(313)连接至车辆的车身(303)。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当折叠车顶关 闭时,前部四杆机构(311)的外部连杆(311a)邻接第二顶部(310) 的外部。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外部连杆 (311a)经由小四杆机构(320)连接至第二顶部(310)。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控制设备(306) 包括可旋转的控制板。
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顶,其特征在于,当折叠车顶关 闭时第二顶部(2,102,310)通过正控制片节链以枢转的方式安装 在车辆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

背景技术

包括多个坚固顶部并且可以自动存放在车辆的后部区域中的折 叠篷式车顶通常都伴随着多个部件相对于彼此运动的问题。为了在打 开运动期间释放后部区域中用于存放折叠车顶的存放空间,通常使用 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的后部元件,并且以独立枢转的方式配备 了布置在后部元件前面的后窗支架以实现无碰撞的运动次序。这里后 窗支架的枢转允许后顶部移进存放空间中。
DE 4435222C1中描述了一种折叠车顶,其中首先后顶部朝行进 方向枢转打开,于是后部元件就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打开而不需要配备 单独枢转的后窗支架。这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缺点是后顶部和在行进 方向上邻接后顶部的中央顶部在每种情形下都单独地铰接在车辆的 车身上。为了避免在朝行进方向枢转期间与中央顶部发生碰撞,后顶 部的铰链包括可延伸的液压缸以便将后顶部提升到中央顶部上方。这 样的启动不仅复杂、昂贵,而且对故障非常敏感。另外,当折叠车顶 关闭时还需要另外的装置来固定后顶部,因为与此同时形成顶部支承 连杆的液压缸在它们的纵向方向上并不是不变的。为了防止驱动配置 的数目进一步增大,就提出在后顶部枢转到中央顶部上方的位置处将 后顶部定到中央顶部上。然而,就折叠车顶的自动打开而言,为了 这个目的还需要具有较高费用的液压或者机电装置。
DE 10006296C1中描述了用于篷式车辆的三个部件硬壳,其中中 央顶部通过连杆机构连接至车辆的车身,前顶部和后顶部在每种情形 下都经由连杆机构安装在中央顶部上,并且前顶部可以移到中央顶部 上方而且后顶部可以移到前顶部下方以及中央顶部上方。这样的配置 使顶部形成了不利的堆叠,并且即使这样,也只能使用基本上为平面 的顶部以提出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如果后顶部包括车辆的C柱或者 如果几个顶部以另一种顺序来堆叠,那么技术实现上就会受到限 制,至少是当顶部相对于彼此的运动需要尽可能多的一部分以正控制 的方式产生的时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引言中所提到的折叠车顶改善成运动学具有 特别简单布局的程度。
根据本发明,此目的可以通过一种用于篷式车辆的折叠车顶来 实现,其包括:第一顶部,当折叠车顶处于关闭状态时该第一顶部停 留在可打开的后部元件上,第二顶部,以枢转方式安装在车辆上,当 折叠车顶关闭且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二顶部布置在第一顶部的前 面,第三顶部,当折叠车顶关闭且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第三顶部布置 在第二顶部的前面,第一顶部可以从后部元件上升起来,其中当车顶 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顶部可以移位到第二顶部上方,以及其中第三顶 部可以移动到第二顶部上方;其特征在于:第三顶部是在车辆的整个 宽度上方与行进方向横截地延伸的硬壳部。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顶部上升运动期间,第二顶部保持其在 折叠车顶的关闭状态中的位置。
优选的是,从折叠车顶的关闭状态开始,第一顶部围绕假想的 旋转轴枢转到打开位置,其中第一顶部主要遮盖沿行驶方向在第二顶 部后面的区域。
优选的是,所有的三个顶部设置成在折叠车顶处于打开状态中 它们的外部面朝上。
因为在所述的本发明中,第三顶部可以移到第二顶部上方,所 以非常有利地实现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它可以包括三个完整的 顶部,并且这些顶部可以构成特别节省空间的堆叠次序。
因为在所述的本发明中,可以通过正控制装置使第三顶部和第 一顶部彼此连接,所以非常有利地实现了所需单独驱动设备数目的减 少。
由于所述第一顶部以根据本发明的活动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 上,所以第一顶部可以很容易地朝行进方向枢转到第二顶部上方而不 需要任何特殊设备例如设计成液压缸的连杆来提升第一顶部。
优选的是,按照需要在每种情形下可以全部地或者成对地相互 组合,其中在每种情形下对各个优点进行了增补。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还可以达到如下的情形,即在第一顶部 已经完全移到第二顶部上方之前,第二顶部或第三顶部的打开运动就 开始了,这样可以实现总的特别节省时间的打开运动。
就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而言,当折叠车顶处于打开位置时, 非常有利的是,第三顶部布置在第二顶部上方并且第一顶部布置在第 三顶部上方。这可以使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三个顶部达到特别节 省空间的堆叠次序。
非常有利的是,后部元件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这样就 能够以简单并且已知的方式释放后部存放区域。然而,或者后部元件 也可以通过其它类型的运动例如通过向侧面移位或者偏转而打开,因 为一旦第一顶部已经从后部元件上提升起来,后部元件就可以在很大 程度上自由地移动。
在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第一阶段,第一顶部非常有利地从后部 元件上提升起来。因此,例如就可以同时进行几个顶部形成堆叠以及 后部元件枢转打开的操作,这样就可以使折叠车顶打开运动总的持续 时间较短。
更有利的是,当折叠车顶关闭时第一顶部从上方以密封的方式 停留在后部元件上。这使得第一顶部相对于车辆和/或后部元件的密 封尤其简单。
更有利的是,第三顶部能够基本上平行地枢转到第二顶部上方, 这就允许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来实现第三顶部相对于第二顶部的运 动,例如通过四杆机构或线性导轨
更有利的是,当折叠车顶关闭时第三顶部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 固定在车辆的挡玻璃框架上,这就使得可以形成非常大的可以覆盖 住具有四座或者更多座位的轿车折叠篷式车顶。
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顶部通过第 一顶部连杆和第二顶部连杆铰接在固定到第二顶部的联结杆上,第一 顶部、第一顶部连杆、第二顶部连杆以及联结杆形成顶部四杆机构。 由于第一顶部通过四杆机构铰接在第二顶部上,所以当它朝着行进方 向枢转打开时,第一顶部的竖直移位可以早在第一运动阶段时特别简 单地实现。
这里特别优选如果顶部四杆机构可以通过驱动设备以从动的方 式相对于第二顶部枢转,那么就折叠车顶可以实现完全自动的打开和 关闭。
在此特别优选的是,如果第三顶部通过第一前部连杆和第二前 部连杆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联结杆,结果,联结杆、第一前部连杆、 第二前部连杆和第三顶部形成了前部四杆机构,因此第三顶部可以简 单地被包含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受正控制的打开或关闭运动中。
特别优选的是,控制连杆将前部四杆机构和顶部四杆机构以铰 接的方式连接起来,第一正控制片节链通过前部四杆机构、顶部四杆 机构和控制连杆形成。因此,后部第一顶部和前部第三顶部可以通过 公共驱动设备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第二中央顶部枢转。在此优选如 果第一正控制片节链迫使第一顶部和第三顶部在每种情形下都朝相 反的方向移动,那么第一顶部和第三顶部就会一起位于第二顶部上方 以形成紧凑的堆叠。特别优选这个堆叠形成配置成如下,即当折叠车 顶处于存放位置时第三顶部终止在位于第一顶部下方并且位于第二 顶部上方的位置上。几个被存放的顶部这样的堆叠次序仅仅占用特别 小的空间,因为第三前顶部通常在这三个顶部中具有最小的总高度并 且因此能够以特别好的效果容纳在第一顶部和第二顶部之间的空间 中。在这个组合位置上,在每种情形下这几个顶部都以相同的方式进 行定向,并且曲率以相同的方向进行定向。
特别优选的是,配备了第一主连杆和第二主连杆,在每种情形 中第一主连杆和第二主连杆都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安装在车身上的 主支承装置,第二顶部以铰接的方连接第一主连杆和第二主连杆以给 出主连杆机构,具体来说是给出形成第二正控制片节链的主四杆机 构。这样,折叠车顶与车身的连接总体上只包括两个主连杆。由此, 在折叠车顶的打开运动期间,三个顶部首先非常有利地形成堆叠,于 是由于主四杆机构的枢转,这个堆叠可以很容易地枢转进入车辆后部 用于的区域中。在此这个主四杆机构可以特别优选在给出的传递装 置作用下进行枢转以便用于驱动动作。从系统分析的观点出发,特别 优选所提供的折叠车顶是其中提出了两个单独可驱动的正控制片节 链的折叠车顶,其中第一片节链安装在第二片节链上并且仅仅第二片 节链直接连接到车辆车身上。除了其它之外,这会带来如下的优点, 即折叠车顶安装在车辆车身上的铰链总体上可以在较小的区域上提 供,这就使得可以将铰链区域设计成折叠车顶的一种模式的主支 承。
特别优选的是,提供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的后部元件, 当折叠车顶关闭时第一顶部伴随着密封动作停留在后部元件上。非常 有利的是,这就意味着可以免除独立可枢转的后窗支架,结果后窗支 架就可以设计成一种固定的位于后部元件前部的区域。
第一顶部特别优选包括坚固的后窗。
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首先第一顶部 绕着布置在第二顶部的后端区域中的旋转轴朝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 这非常有利地实现了令人特别满意的折叠车顶的打开运动次序。
优选可驱动的基础连杆以活动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上,基础连 杆形成顶部四杆机构的基座,另外配备了第一顶部连杆和第二顶部连 杆,并且第一顶部形成顶部四杆机构的连接杆。另外,控制连杆将顶 部连杆之一通过铰接方式连接至折叠车顶的主连杆。这就非常有利地 实现了如下的情形,即顶部四杆机构单独经由可驱动的基础连杆或者 顶部四杆机构就可启动,并且因此第一顶部以正控制的方式包含在折 叠车顶的其它片节链中。
特别优选提供当折叠车顶关闭时可以通过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车 辆的挡风玻璃框架上的第三顶部,它安装在第二顶部上这样它就可以 经由滑架移动。这就很容易使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也能用于特别大 的乘客室。
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非常有利地 的是,在受正控制的第一、即后顶部和第三、即前顶部之间的连接中 配备了机械控制设备,这样,一方面几个顶部可以仅仅通过单个驱动 设备的作用而同时运动,另一方面该机械控制设备还允许协调几个顶 部的运动特别是各个运动的时间层序或者准次序,而不需要任何附加 的驱动。特别地,去掉了附加的驱动还进一步减少了成本,还确保折 叠车顶机构总体上减少了对故障的敏感性。
控制设备优选包括旋转连杆。特别优选单个力传递装置来驱动 旋转连杆,并且旋转连杆经由第一连杆组连接至第三顶部并且经由第 二连杆组连接至第一顶部。因而随着每种情形下的相位移动,还可以 依照投影弧运动原理将力传递装置的给定方式传递给第一和第二连 杆组。因此,从折叠车顶的关闭位置开始,首先驱动第一连杆组以及 由此驱动第三顶部,而第二连杆组以及由此第一顶部仅在旋转连杆被 驱动后才被明显地驱动。如果旋转连杆在起始位置的位置α称为零 度,那么在第一个近似处,第一连杆组在位移传递时可以实现的系数 与sin(α+δ)成比例,并且第二连杆组在位移传递时可以实现的系 数与sin(α+δ+phi)成比例,其中相移phi优选在九十度的量级上 并且δ为常数即初始的预定角度。δ可以优选不等于零,特别地要稍 小于零,以便第一连杆组的传递系数在运动操作开始时尽可能大。
第一顶部特别优选为后顶部,并且第三顶部为折叠车顶的前顶 部,当折叠车顶关闭时第二中央顶部布置在第一顶部和第三顶部之 间。在此优选第三顶部经由前部四杆机构连接至中央顶部,并且第一 顶部经由后四杆机构连接至中央顶部。在此,特别是在第一顶部相对 于第三顶部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另外由于四杆机构使该运动程度 特别大的情形下,本发明提供了机械控制设备就非常有利,因为由此 在顶部的尺寸以及顶部运动路径的设计上可以具有特别大的自由度
中央顶部可以非常有利地经由主连杆机构特别是主四杆机构连 接至车辆的车身,这样,在第一和第三顶部枢转到中央顶部上方的期 间或者之后,几个顶部就可以形成堆叠以便一起通过主连杆机构而枢 转进入后部存放区域中。
当折叠车顶关闭时,至少前部四杆机构的一个连杆特别有利地 布置成邻接中央顶部的外部。因此对于节省打开折叠车顶的存放空间 而言,这就非常有利地实现了如下的情况,即支承用于启动第三前顶 部的装置的连杆可以特别短,因为前部四杆机构的外部连杆允许前部 四杆机构相对于中央顶部很大程度地向后移。然而,特别地,提供这 个外部连杆也使使用控制设备非常有利,因为外部连杆最后会导致第 一顶部的枢转,而该枢转需要占用很大空间,其中在优选折叠车顶的 情形中如果没有控制设备该第一顶部的枢转会导致与第三后顶部发 生碰撞。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篷式车辆车顶的第三顶部优选为沿着车辆的 整个宽度朝行进方向横向延伸的硬壳部。因而就可以省却耗费较高的 第三顶部的细分,例如分成例如中央滑顶和可以朝着行进方向横向枢 转的侧面框架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具有较少的接头和更 简单的机构。在此,如果需要的话,很有可能使现有技术中本质上已 知的滑顶集成到第三顶部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可以从下文描述的示 例实施例获得。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三个优选示例 实施例作了更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一示例实施例在闭合状 态下从侧面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2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一步时的图形;
图3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二步时的图形;
图4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三步时的图形;
图5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四步时的图形;
图6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在完全打开状态时的图形,这时后 盖打开;
图7显示了图6中的折叠车顶,这时后盖关闭;
图8显示了图1中的折叠车顶的局部视图,其中,为了更清楚地 观察该机构,没有示出第二顶部但是详细地示出了第一顶部的驱动装 置;
图9显示了图8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一步时的图形;
图10显示了图8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二步时的图形;
图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二示例实施例在闭合状 态下从侧面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12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一步时的图形;
图13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二步时的图形;
图14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三步时的图形;
图15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四步时的图形;
图16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五步时的图形;
图17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六步时的图形;
图18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在完全打开状态时的图形,这时 后盖打开;
图19显示了图18中的折叠车顶,这时后盖关闭;
图20显示了图11中的折叠车顶的局部视图;
图21显示了图20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一步时的图形;
图22显示了图20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二步时的图形;
图23显示了图20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第三步时的图形;
图24显示了图20中的折叠车顶在已经完全打开并且存放在车辆 后部区域中这一状态下的图形;
图2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关闭位 置上从侧面观察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26显示了图25中的折叠车顶在描述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示图 中的图形;
图2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打开运 动的第一步从侧面观察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28显示了图27中的折叠车顶在描述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示图 中的图形;
图2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打开运 动的第二步从侧面观察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30显示了图29中的折叠车顶在描述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示图 中的图形;
图3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打开运 动的第三步从侧面观察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32显示了图31中的折叠车顶在描述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示图 中的图形;
图3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四示例实施例在打开运 动的第四步从侧面观察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34显示了图33中的折叠车顶在描述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示图 中的图形;
图35显示了图25中的折叠车顶的侧面总视图;
图36显示了图33中的折叠车顶的侧面总视图;
图37显示了图36中的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的其它步骤时的图 形;
图38显示了图36中的折叠车顶在已经完全打开并且存放在车辆 后部区域中这一状态下的图形;
图3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关闭位 置上从侧面观察时外部连杆的详细视图;
图40显示了图39在部分打开位置时的详细视图,以及
图41显示了图39在完全打开位置时的详细视图,这时外部连杆 枢转到最大的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一优选示例实施例包括 第一后顶部1、第二中央顶部2和第三前顶部3,这些顶部设计成当折 叠车顶关闭时它们就成了坚固的壳部并且完全覆盖在车辆的乘客室 上方。这里第三顶部3以一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车辆的挡风玻璃框 架7中。第一顶部1包括车辆的C柱和坚固的后窗1d。
后部元件10在后部并且在第一顶部1下方形成,它能够逆着行进 方向枢转开(还可参见图2至7)。
第二顶部2包括坚固的壳部和固定到壳部上并且在前部和后部 上都突出超过壳部的联结杆2a。第一主连杆4和第二主连杆5在一端连 接到联结杆2a上并且在另一端连接到主支承装置6上,在每种情形下 都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其中主支承装置6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这样, 通过联结杆2a、主连杆4和5以及主支承装置6形成一个主四杆机构9。 力传递装置6a设计成一种旋转的液压缸,配备在主支承装置6附近, 这样,主四杆机构9在力传递装置6a的作用下枢转以用于驱动动作。
如图8至10所示,还特别显示了第一顶部通过第一顶部连杆1a和 第二顶部连杆1b连接到联结杆2a上,结果,总体上通过联结杆2a、这 两个顶部连杆1a、1b和第一顶部1而形成了顶部四杆机构1c。在此, 顶部四杆机构1c能够进行可驱动的枢转,这是因为设计成线状液压缸 的驱动设备11可以一方面支撑在第一顶部连杆1a上,并且另一方面支 撑在第二顶部连杆1b上。于是汽缸的延伸和缩回就改变了顶部连杆 1a、1b之间的间距,这相应地致使顶部四杆机构枢转。
通过类似的方式,第三顶部3在每种情形下通过第一前部连杆3a 和第二前部连杆3b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联结杆2a,并且前部连杆在另 一端通过第三顶部3彼此连接,由此前部连杆3a、3b、联结杆2a和第 三顶部3形成了前部四杆机构3c。
前部四杆机构3c和顶部四杆机构1c经由控制连杆8彼此连接。在 此,控制连杆8在一端连接至第一顶部连杆1a的延伸端上。在另一端, 该控制连杆在一个铰链上连接至两个位于中间的连杆3d、3e,其中一 个位于中间的连杆3d连接至第一前部连杆3a并且另一个位于中间的 连杆3e连接至联结杆2a。前部四杆机构3c经由位于中间的连杆3d、3e 的间接驱动使得非常有利地使前部四杆机构3c枢转特别大的角度。
前部四杆机构3c、顶部四杆机构1c、位于中间的连杆3d和3e、 控制连杆8和联结杆2a一起形成了第一正控制片节链。
此前描述的主四杆机构9被看成是第二正控制片节链。此前描述 的第一正控制片节链可以因此被视为位于第二正控制片节链上,在这 种情形下作为仅有的公共元件的联结杆2a构成两个片节链的之间的 连接。
主四杆机构9还可以配置成一种更复杂的片节链,例如七杆机 构,如果将车辆的车身视为一个连杆的话,而这取决于主支承装置的 配置。因此在这里选取主支承装置6包括长度和空间位置都可变的连 杆,这样,主支承装置6、两个主连杆4和5以及联结杆2a总是形成一 个四杆机构,并且如果合适的话该四杆机构还具有长度可变的连杆。
本发明的功能如下:
从根据图1和8图的折叠车顶的关闭位置开始,首先,第一顶部1 和第三顶部3通过驱动设备11的作用而运动,第一顶部1和第三顶部3 都枢转到第二顶部2上方,在这种情形下,第一顶部、第三顶部和第 二顶部分别布置成具有导向相同的三个顶部构成的组的最上部、中央 部和底部(见图1至4以及图8至10)。
当第一顶部1一旦向前枢转得充分远时,后部元件10就立即逆着 行进方向枢转打开以便释放车辆后部区域中用于存放折叠车顶的空 间(见图3和4)。
在折叠车顶打开运动接下来的步骤中,此前描述的由三个顶部 构成的堆叠通过第二正控制片节链的作用下降并进入到车辆的后部 区域中,其中第二正控制片节链是从动主四杆机构9,于是后部元件 再次关闭(见图5至7)。不论折叠车顶在打开还是关闭时,后部元件 直接邻接乘客室的后部边界,这样就可以不需要独立活动的后窗支 架。
折叠车顶的关闭运动相应地以动力学相反的方式产生。
下文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二示例实施例。
如图11至24所示,折叠车顶同样包括三个顶部101、102和103。 总的来说,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参考数字选取得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相 关,由此每个可比的或相似的部件都是在其上加上数字100。因此折 叠车顶同样包括作为主四杆机构109的组成部件的第一主连杆104和 第二主连杆105。
和第一示例实施例相比,第三前顶部103经由滑架连接至第二中 央顶部102。因此第三顶部103和第一顶部101之间没有正控制连接。
第一顶部101同样以枢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102上。在图20 至24中,以放大的比例详细地显示出折叠车顶在打开运动的不同阶段 时第一顶部的安装和启动。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顶部101连接至基座连杆200,这样它就可 以经由第一顶部连杆101a和第二顶部连杆101b进行枢转,结果顶部连 杆101a和101b、第一顶部101和基础连杆200一起形成顶部四杆机构 101c。
另外,基础连杆200以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顶部102上,更准 确地说是安装在支承第二顶部102的联结杆102a上。在所述安装中这 个基础连杆200可以经由驱动设备111的驱动而旋转以用于驱动动作, 该驱动设备111设计成液压缸并且对着第二顶部102被支撑着。
控制连杆201将第二顶部连杆101b连接至第一主连杆104。该连 接确保顶部四杆机构101c总的受到正控制,而不能够自由地运动。另 外,第一顶部101相对于第二顶部102的位置因此由两个参数来确定, 一方面,在驱动设备111下通过基础连杆200相对于联结杆102a或第二 顶部102的运动而使位置改变,其中第二顶部102与联结杆刚性连接。 另一方面,主四杆机构109的运动导致第一主连杆104相对于联结杆 102a产生运动。因此,顶部四杆机构101c也通过控制连杆201进行枢 转。
可以通过第一顶部101的双启动来实现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特 定方式,如图11至19中的多个位于中间的位置所示的一样:
首先,从根据图11的折叠车顶的关闭位置开始,驱动设备111被 启动,结果基础连杆200产生运动以用于驱动动作。因此首先主四杆 机构109保持不变。基础连杆200的从动运动是绕着旋转铰链200a的旋 转,其中在铰链200a处基础连杆200铰接至联结杆102a上。
因此,首先(图21),这基本上导致第一顶部101绕着假想的旋 转轴112朝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其中假想的旋转轴112大约位于第二 顶部102的后端。在图21中,假想旋转轴的位置由虚线圆圈划出。这 里应当指出,绕着旋转轴112的旋转仅仅是一种近似意义上的旋转运 动。具体地说,并不是基础连杆200精确地绕着旋转铰链200a旋转。 而是因为顶部四杆机构101c额外地打开,所以顶部102首先执行旋转 运动和枢转运动的合成运动,尽管顶部四杆机构101c额外的打开只是 在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第一阶段无关紧要。因为枢转运动量很小,所 以也可以将该运动视为绕着其位置可以稍微改变的旋转轴112的旋转 运动。
首先,这避免第一顶部101首先枢转到第二顶部102上方,这样 没有顶部101、102、103的堆叠因而带来了美学上令人愉悦的运动次 序。
第三顶部103经由线性导轨移位到第二顶部102的上方,但是由 于它的高度,而保持在枢转打开的第一顶部101的最低边缘的下方。
另外,随着第一顶部101枢转打开,后部元件110以类似于第一 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以便存放折叠车 顶,并且对于当折叠车顶关闭时形成后窗支架的后部元件110的前部 区域来说,它不需要任何其它的设备,就可以枢转越过枢转打开的第 一顶部101。
当折叠车顶的打开运动继续时(图22至24),主四杆机构109通 过力传递装置106a的作用而枢转,上述的正控制装置同样也使第一顶 部相对于第二顶部进一步运动。这样的结果是折叠车顶的打开运动比 较平滑,在该运动中,三个顶部101、102和103仅在顶部一直降下即 将进入(例如,见图17)车辆后部区域中时形成堆叠。具体地说,第 一顶部101相对于第二顶部102连续地运动,如上所述一样,该运动是 通过经由控制连杆201连接至顶部四杆机构101c的主四杆机构109而 产生的。
下文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示例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的第三优选示例实施例包括第三前顶部 301、第一后顶部302和在关闭状态下布置在第一和第三顶部301、302 之间的第二中央顶部310。中央顶部310固定至中央连杆310a,所以中 央顶部310和中央连杆310a可以视为一个构件。
第三前顶部301经由前部四杆机构311连接至中央顶部310,其中 前部四杆机构的前部连杆311b以铰接方式连接至中央连杆310a,并且 前部四杆机构311的外部连杆311a从外部铰接在中央顶部310上。根据 图25、26和35,在关闭状态下,外部连杆的邻接中央顶部310的外部, 该外部连杆位于中央顶部310的成形件或者雨道凹槽中。
第一后顶部302通过后四杆机构312铰接在中央连杆310a上。后 顶部302包括折叠车顶的C柱和坚固的后窗302。后部四杆机构312包括 第一后连杆312a和第二后连杆312b。
总的来说,在每种情形中第三顶部301和第一顶部302可以因此 枢转至中央顶部310的上方,另外后顶部302还可以枢转至前顶部301 的上方。
前部四杆机构311和后部四杆机构312经由可驱动的正控制装置 304彼此连接,因此,用机械的话来说,第三顶部301的位置与第一顶 部302的位置一一对应地相关。
正控制装置304包括启动前部四杆机构311的第一连杆组308、启 动后部四杆机构312的第二连杆组309以及旋转连杆307。旋转连杆连 接至中央连杆310a,由此它可以在第一铰链307a处旋转。另外,旋转 连杆307由于力传递装置305的驱动而旋转以用于驱动动作,其中力传 递装置305设计成一种线状液压缸并且对着中央连杆310a被支撑。在 这种情形下,旋转连杆设计成一种三臂连杆。然而,旋转连杆也可以, 特别是以本发明的意义来理解的话,可以设计成一种旋转板或控制 板。特别是通用的穿孔板也可以用作控制板,这样,因为铰链以可变 的方式装配在穿孔板上,所以可以使用标准件来提供一种延迟控制装 置。
第一连杆组308包括第一前部控制连杆308a和两个前部连杆 308b、308c,因为前部连杆311b通过两个前部连杆308b、308c连接至 第一控制连杆308a,所以前部四杆机构311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枢转角 度。第一控制连杆308a在旋转连杆307的第二铰链307b处连接至旋转 连杆307。
第二连杆组309包括第二后控制连杆309a,第二后控制连杆309a 经由较小的支撑连杆309b相对于中央连杆310a进行导向。第二控制连 杆309a铰接在第二后连杆312b的延伸部上,这样后部四杆机构312就 铰接在第二控制连杆309a上并且经由后者启动。
中央顶部310或中央连杆310a经由主连杆机构313连接至安装在 车身上的主支承装置314,其中主连杆机构313设计成主四杆机构313, 主四杆机构313包括第一主连杆313a和第二主连杆313b。
车辆的后部存放区域316可以通过后部元件315覆盖在上方,后 部元件315可以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以便释放用于将被存放的折叠 车顶经过的通道空间。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折叠车顶示出了一种尤其有利的细节解决方 案,具体地说在图39至41中示出,即外部连杆311a并没有经过传统的 旋转铰链铰接在中央顶部310上。而是该铰链配置包括较小的四杆机 构320、形成小四杆机构320的基座的中央顶部310和形成小四杆机构 320的连接杆的外部连杆311a。小四杆机构320的第一连杆320a和第二 连杆320b彼此交叉。较短的覆盖板321可以沿着基本平行于小四杆机 构320的连杆320a、320b的方向绕着单独的铰链配置321a枢转,覆盖 板321在它的与铰链配置321a相对的一端附近被引导进行滑移动作。
在连杆配置成外部连杆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到一系列特殊的特 征。同样在所示的示例实施例的情形下,更加有利的是外部连杆311a 布置在顶部导轨凹槽310b中,在任何情形下大多数现代折叠车辆顶部 上都配备了该顶部导轨凹槽310b。顶部导轨凹槽310b由连杆310a区域 外部的顶部导轨盖310c覆盖。外部连杆311a适当地包括位于实际连杆 上的相应连杆盖322,这样,当折叠车顶关闭时,该连杆能够呈现出 顶部导轨310c、322连续这样的外观。然而,这样的配置会伴随着这 样的问题,即由于连杆311a以凹陷的方式容纳在顶部导轨凹槽310b 中,那么在枢转运动期间至少是当连杆311需要枢转较大的角度时连 杆311a将撞击顶部导轨盖310c。然而,对于小四杆机构320中连杆的 铰链配置有利的细节解决方案能带来如下的结果,即甚至当开始枢转 时连杆311a就与它的顶部导轨盖322一起从顶部凹槽310b中出来到达 盖整个长度的上方,这样就可以枢转非常大的角度。图39至41显示外 部连杆可以自由枢转大于或者小于180度的角度。
可以与四杆机构320一起枢转的较短盖板321仅仅用于当折叠车 顶关闭时覆盖在位于小四杆机构320之上的顶部导轨区域上方。
应该提到的是,现有技术已经公开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凹槽 和外部连杆可以通过带状挡板来覆盖,该挡板以枢转方式装配在顶部 上并且形成顶部导轨凹槽的盖。比较起来,本发明已描述的解决方案 具有相当多的优点,例如,顶部导轨凹槽的盖可以直接固定在连杆上。
接下来,本发明的功能如下:
从根据图25、26和35的折叠车顶的关闭状态开始,首先,开始 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第一部分。为此启动了力传递装置305,这样, 力传递装置305的旋转连杆307根据示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比较图25 至34可以清楚地看出:首先在此,占主导地位的是,由旋转连杆307 启动的第一连杆组308,而由于第三铰链307c相对于第二连杆组309 的位置,第二连杆组309首先几乎不能首先启动,特别是在第二后部 控制连杆309a的纵向相关方向上。
因此,首先应该主要是前顶部301枢转至中央顶部310上方的情 形。在大约由图29和30示出的位置决定的运动次序中前顶部301的枢 转优先。
前顶部301在已经很大程度地枢转至中央顶部310上方之后,随 后前顶部301的相对运动就慢下来。同时,后顶部302的运动增加,因 为(例如从图29和30所示的位置)旋转连杆307的旋转运动非常直接 地转换成后部控制连杆309a的纵向导向的运动。因此上述的两个顶部 的运动次序可以被称作准顺序。
当三个顶部301、302和310完全布置成堆叠的形式(见图33、34 和36)时,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第一部分就结束了。
折叠车顶打开运动的第二部分在根据图36至38的折叠车顶总视 图中示出。在这种情形下,由第二驱动设备驱动的主连杆机构313的 枢转使此前由顶部301、302和310形成的堆叠移进车辆的后部存放区 域316中。为此,后部元件315首先逆着行进方向枢转打开然后又枢转 关闭。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车顶警灯 2020-05-12 705
车顶模块 2020-05-13 575
车顶装置 2020-05-13 917
车辆车顶 2020-05-12 80
车顶天线 2020-05-12 384
车顶条 2020-05-11 209
车顶构造 2020-05-13 926
车顶装置 2020-05-12 776
车顶架 2020-05-11 805
折叠车顶 2020-05-12 51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