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身体成分 / 车身 / 车身前部结构

车身前部结构

阅读:1027发布:2020-06-30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身前部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支承由 电池 产生的倾倒 力 矩的 车身 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其从左前部侧车架(14)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电池支承部(26),其配置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车身前方;电池 基座 (27),其安装在电池支承部(26)和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上。电池支承部(26)在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 侧壁 (31)和上部(33)接合的状态下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另外,在电池基座(27)上载置有电池(28)。,下面是车身前部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前部侧车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动单元支承部从该前部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动力单元被该动力单元支承部支承,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池支承部,其沿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的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并且在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和上部接合的状态下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和
电池基座,其前部安装于所述电池支承部和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中的一方,其后部安装于另一方,
在所述电池基座上载置有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基座具有:
隆起部,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和
接合部,其形成在所述隆起部的附近,且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
上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前部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设置在该前部侧车架的上方;和加强构件,其将该上构件和所述前部侧车架上下连结,
所述隆起部的外侧的端部与该加强构件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具有:
支座部,其前部和后部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上部接合;
支架部,其从所述支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且与所述动力单元接合;和延长支承部,其从所述支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来支承所述电池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支承部具有:
第1支承架,其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所述内侧壁接合,且从该内侧壁向上方延伸,并且从向上方延伸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第2支承架,其与所述第1支承架和所述前部侧车架的所述上部接合,且从该上部竖立设置;和
第3支承架,其与所述第1支承架的自由端接合而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所述电池基座的所述隆起部的部位,
所述第1支承架、所述第2支承架和所述第3支承架被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

说明书全文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前部侧车架安装动单元支承部,动力单元被动力单元支承部支承。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有时相对于前部侧车架的上部,在上方与其隔开间隔而安装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在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上,动力单元支承部设置为与前部侧车架的上部大致在同一面上。动力装置被动力单元支承部支承。安装支架从该动力单元支承部竖起。
另一方面,支承柱相对于动力单元支承部,沿车身前后方向与其隔开间隔而设置。支承柱配置在其上部比前部侧车架的上部高的位置
[0003] 在支承柱和安装支架的各上部安装电池基座,在电池基座上载置电池。据此,电池相对于前部侧车架的上部,在上方与其隔开间隔而安装。根据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结构,将动力单元支承部兼用作电池的支承部件,据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0004] 电池是重量比较大的部件。因此,在由支承柱和安装支架支承电池的状态下,在支承柱和安装支架上产生由电池引起的比较大的弯曲力矩(所谓倾倒力矩)。但是,支承柱安装在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上,其上部配置在比前部侧车架的上部高的位置。另外,安装支架从动力单元支承部竖起。
因此,难以支承在支承柱和安装支架上产生的倾倒力矩,从该观点来看,存在改良的余地。
[0005] 另外,作为车身前部结构,已知有在隔板的安装部、减震器壳体的安装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上安装电池基座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结构,载置于电池基座的电池相对于前部侧车架的上部,在上方与其隔开间隔而安装。
[0006] 在此,隔板的安装部和减震器壳体的安装部与电池的重心位置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由于电池的自重,在隔板的安装部和减震器壳体的安装部上产生比较大的倾倒力矩。因此,难以由各安装部支承在隔板的安装部和减震器壳体的安装部产生的倾倒力矩,从该观点出发存在改良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8689号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067489号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支承由电池产生的倾倒力矩。
[0009]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前部侧车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支承部从该前部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动力单元被该动力单元支承部支承,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电池支承部,其在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并且在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和上部接合的状态下,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和电池基座,其前部安装在该电池支承部和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中的一方上,其后部安装在另一方上,在该电池基座上载置电池。
[0010] 在此,动力单元支承部从前部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另外,电池支承部向前部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因此,在电池基座上载置有电池的状态下,电池的重心位置与前部侧车架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电池是重量比较大的部件,在电池支承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上会产生由电池引起的比较大的弯曲力矩(所谓倾倒力矩)。
[0011] 因此,在技术方案1中,使电池支承部与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和上部接合。因此,能够将电池支承部牢固地与前部侧车架接合。另外,动力单元支承部是支承动力单元的部件。因此,动力单元支承部是刚性较高的部件,并且牢固地与前部侧车架接合。
[0012] 另外,在电池支承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中的一方上安装电池基座的前部,在另一方上安装电池基座的后部。因此,能够由电池支承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稳定地支承由电池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据此,能够由电池支承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抑制电池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
[0013]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所述电池基座具有:隆起部,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和接合部,其形成在该隆起部的附近且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接合。
[0014] 这样,通过在电池基座上形成隆起部,从而能够提高隆起部的刚性。另外,在刚性较高的隆起部的附近形成接合部,并使接合部与动力单元支承部接合。在此,动力单元支承部是支承动力单元的部件,刚性较高,并且与前部侧车架牢固地接合。因此,能够由动力单元支承部牢固地支承隆起部。据此,能够由隆起部较好地支承由电池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
[0015]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上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前部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设置在该前部侧车架的上方;和加强构件,其将该上构件和所述前部侧车架上下连结,所述隆起部的外侧的端部与该加强构件接合。
[0016] 这样,使隆起部的外侧的端部与加强构件接合。因此,能够由加强构件更牢固地支承隆起部。据此,能够由隆起部更好地支承由电池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
[0017]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具有:支座部,其前部和后部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上部接合;支架部,其从该支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与所述动力单元接合;和延长支承部,其从所述支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支承所述电池基座。
[0018] 这样,在动力单元支承部上具有延长支承部。使该延长支承部从支座部向车宽方向延伸,并由延长支承部支承电池基座。在动力单元支承部上具有延长支承部,据此,能够将动力单元支承部兼用作电池支承部。据此,能够减少电池支承部的部件数量,能够实现轻量化。
[0019]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所述电池支承部具有:第1支承架,其与所述前部侧车架的所述内侧壁接合,从该内侧壁向上方延伸,并且从向上方延伸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第2支承架,其与所述第1支承架和所述前部侧车架的所述上部接合,从该上部竖起设置竖立设置;和第3支承架,其与所述第1支承架的自由端接合而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所述电池基座的所述隆起部的部位,所述第1支承架、所述第2支承架和所述第3支承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
[0020] 这样,由第1支承架、第2支承架和第3支承架这3个部件形成电池支承部。另外,使各支承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形状确保第1支承架、第2支承架和第3支承架的刚性。因此,能够以较小的板容易地弯折加工各支承架,由此能够抑制成本。
[0021] 另外,使第1支承架与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接合。另外,使第2支承架与前部侧车架的上部接合。此外,将第1支承架和第2支承架接合。因此,能够将第1支承架和第2支承架(即,电池支承部)牢固地与前部侧车架接合。据此,能够由电池支承部良好地支承重量比较大的电池。
【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在电池支承部和动力单元支承部中的一方上安装电池基座的前部,在另一方上安装电池基座的后部。据此,能够稳定地支承由电池产生的倾倒力矩。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2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2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2的车身前部结构除去了电池基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图4的7部的放大图。
图8是沿图2的8-8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图2的9的向视图。
图10是说明由本发明的电池支承部和左动力单元支承部支承电池的例子的图。
图11是说明由本发明的隆起部或加强构件支承电池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前(Fr)”、“后(Rr)”、“左(L)”、“右(R)”以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实施例
[0025] 对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10是构成车辆Ve的前部结构的部位。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
前部侧车架14,其从左前柱13和右前柱13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身前方延伸;减震器壳体15,其从各前部侧车架14向前柱13的车身前方竖起;和上构件16,其从各前柱13经过减震器壳体15向车身前方延伸。
[0026] 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加强构件17,其将左前部侧车架14和左上构件16上下连结;左加强板18,其将左上构件16与左前部侧车架14连结;右加强板18,其将右上构件16与右前部侧车架14连结;和保险杠横梁19,其架设在左前部侧车架14的前端部14a和右前部侧车架14的前端部14a上。由左前部侧车架14、右前部侧车架14和保险杠横梁19形成发动机室22。
[0027] 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动力单元23,其配置于发动机室22;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同时参照图3)和右动力单元支承部25,它们支承动力单元23;电池支承部26,其设置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附近;和电池基座27,其安装于电池支承部26和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上。在电池基座27上载置有电池28,据此,电池28被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和电池支承部26支承。
[0028] 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0是左右大致对称的结构。因此,对车身前部结构10的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对左侧部件详细说明,省略对右侧部件的说明。
[0029] 左前部侧车架14从左前柱13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身前方延伸。左前部侧车架14是由内侧壁31、外侧壁32、上部33和下部34形成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的刚性较高的部件。
[0030] 左上构件16从左前柱13经过减震器壳体15向车身前方呈向下坡度延伸。左上构件16是截面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的刚性较高的部件。左上构件16的前端部16a通过左加强板18与左前部侧车架14连结。
在该状态下,在左前部侧车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方配置左上构件16。
[0031] 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15的下端部与左前部侧车架14接合,减震器壳体15的上端部与左上构件16接合。即,减震器壳体15介于左前部侧车架14和左上构件16之间。前悬架的减震器从车宽方向外侧收容在左减震器壳体15的内部,减震器的上端部被左减震器壳体15的减震器基座36支承。减震器基座36设置于左减震器壳体15的顶部。即,左减震器壳体15是承接从减震器输入的负载的刚性较高的部件。
[0032] 加强构件17沿全周与左减震器壳体15的车身前方侧的前部位15a接合。在此,减震器壳体15介于左前部侧车架14和左上构件16之间。因此,加强构件17的上端部17a经由左减震器壳体15的前部位15a与左上构件16接合。
另外,加强构件17的下端部17b(参照图5、图6)经由左减震器壳体15的前部位15a与左前部侧车架14接合。
即,左前部侧车架14和左上构件16通过加强构件17上下连结。据此,左减震器壳体15的前部位15a被加强构件17加强。
[0033] 返回到图1,动力单元23的变速器38经由左动力单元支承部(动力单元支承部)25支承于左前部侧车架14上。另外,动力单元23的发动机39经由右动力单元支承部25支承于右前部侧车架14上。
[0034] 如图2、图3所示,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从左前部侧车架14的靠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发动机室22侧)延伸。具体而言,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具有:支座部42,其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结合;支架部43,其与支座部42连结;和延长支承部44,其从支座部42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0035] 如图4、图5所示,支座部42的前部42a和后部42b通过螺栓46、螺母47紧固在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据此,支座部42与上部33牢固地接合。
[0036] 支架部43与支座部42连结,据此,支架部43从支座部42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发动机室22侧)凸出。支架部43的前伸出部43a、后伸出部43b和内侧伸出部43c通过螺栓49紧固在动力单元23的变速器38上。据此,支架部43牢固地与变速器38结合。
[0037] 延长支承部44从支座部42的后安装部42a向发动机室22侧延伸。具体而言,延长支承部44是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板材,外端部44a和电池基座27一起通过螺栓51紧固于支座部42的后安装部42a上。另外,电池基座27通过螺栓52、螺母53紧固在延长支承部44的内端部44b上。据此,在延长支承部44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下,电池基座27的底部91(具体而言,底部91的靠近后壁
95的后部位91a(同时参照图2))被延长支承部44支承。即,底部91的靠近后壁95的后部位
91a是相当于电池基座27的后部的部位。
[0038] 在此,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是支承动力单元23的变速器38的部件。即,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是刚性较高的部件,并且与左前部侧车架14牢固地结合。另外,延长支承部44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支座部42向车宽方向延伸。
[0039] 因此,电池基座27在车宽方向上被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尤其是延长支承部44)支承。即,通过使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具有延长支承部44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将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兼用作后电池支承部。据此,能够减少后电池支承部的部件数量,能够实现轻量化。
[0040] 如图3、图6所示,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车身前方侧的附近设置电池支承部26(即前电池支承部)。电池支承部26具有:第1支承架61,其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接合;第2支承架62,其与第1支承架61接合;和第3支承架63,其与第1支承架61接合。
[0041] 如图7所示,第1支承架61具有:第1纵框65,其沿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向上方延伸;第1横框66,其从第1纵框65的上端65a向车宽方向内侧(发动机室22侧)延伸;和第1加强板67,其与第1纵框65和第1横框66形成为一体。
[0042] 第1纵框65和第1横框66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1加强板67与第1纵框65的后边65b和第1横框66的后边66a形成为一体。第1纵框65和第1加强板6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另外,第1横框66和第1加强板6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即,第1支承架61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由此,确保第1支承架61的刚性。
[0043] 第1支承架61的第1纵框65的下部65c通过螺栓71、螺母72(参照图6)从发动机室22侧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接合。在该状态下,第1纵框65的上半部65d也向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的上方突出(同时参照图6)。
[0044] 第2支承架62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第1支承架61接合。第2支承架62具有:第2下横框74,其沿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向车宽方向延伸;第2纵框75,其从第2下横框74的内端
74a沿第1纵框65的上半部65d向上方延伸;第2上横框76,其从第2纵框75的上端75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第2加强板77,其与第2下横框74、第2纵框75和第2上横框76形成为一体。
[0045] 第2下横框74、第2纵框75和第2上横框76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U字状。第2加强板77与第2下横框74的后边74b、第2纵框75的后边75a和第2上横框76的后边76a形成为一体。
第2下横框74和第2加强板7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另外,第2纵框75和第2加强板7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另外,第2上横框76和第2加强板7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
即,第2支承架6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据此,能够确保第2支承架62的刚性。
[0046] 如图6、图7所示,第2支承架62的第2下横框74的外部74c通过螺栓78、螺母79从上方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接合。在该状态下,第2支承架62从左前部侧车架14的上部33沿第1纵框65的上半部65d竖立设置。
[0047] 另外,第2纵框75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第1纵框65的上半部65d接合。由此,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接合为一体。据此,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和上部33牢固地接合。
在该状态下,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和第2支承架62的第2上横框76沿大致平方向配置在同一面上。
[0048] 另外,第3支承架63与第1支承架61的自由端61a接合。第3支承架63具有:第3横框81,其与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配置在同一面上;第3纵框82,其从第3横框81的内边81a向下方弯折;和第3接合部83(参照图8),其与第3横框81的前端81b和第3纵框82的前端82a形成为一体。
[0049] 如图7、图8所示,在第3横框81上沿电池基座27的隆起部97形成有横框隆起85(即沿着第3支承架的隆起部的部位)。第3接合部83与第1支承架61的自由端61a(即第1加强板67的内端部67a)接合为一体。
在该状态下,第3支承架63从第1支承架61的自由端61a向车身后方延伸。换而言之,第3支承架63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第3横框81和第3纵框8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即,第3支承架63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因此,能够确保第3支承架63的刚性。
[0050] 这样,第1支承架61、第2支承架62和第3支承架63接合为一体,据此,由各支架61、62、63形成电池支承部26。在第3支承架63的后端部63a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延长支承部44。
[0051] 电池支承部26设置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附近。具体而言,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车身前方,电池支承部26的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相邻配置。另外,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接合为一体,并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和上部33接合。
在该状态下,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发动机室22侧)延伸。
[0052] 另外,第3接合部83与第1支承架61的自由端61a接合为一体。据此,第3支承架63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具体而言,支架部43)的内侧伸出部43c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另外,在第3支承架63的后端部63a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延长支承部44。延长支承部44沿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向车宽方向延伸。
[0053] 如图3、图9所示,在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第2支承架62的第2上横框76、第3支承架63的第3横框81和延长支承部44上安装电池基座27。即,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和电池支承部26上安装电池基座27。
[0054] 在此,电池支承部26由第1支承架61、第2支承架62和第3支承架63这3个部件形成。另外,各支承架61、62、63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由此确保各支承架61、62、63的刚性(参照图7)。
[0055] 因此,以简单的形状确保第1支承架61、第2支承架62和第3支承架63的刚性。即,能够以较小的钢板容易地折弯加工第1支承架61、第2支承架62和第3支承架63。据此,能够抑制电池支承部26的成本。另外,电池支承部26的刚性被确保,因此,能够由电池支承部26较好地支承电池基座
27。
[0056] 电池基座27具有:底部91,其形成为俯视呈大致矩形;内壁92,其从底部91的内边竖起;外壁93,其从底部91的外边竖起;前壁94,其从底部91的前边竖起;和后壁95,其从底部91的后边竖起。内壁92、外壁93、前壁94和后壁95连结为一体。由此,通过内壁92、外壁93、前壁94和后壁95加强底部91,确保电池基座27的刚性。
[0057] 底部91具有:隆起部97,其从内壁92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外壁93;第1接合部(接合部)101和第2接合部(接合部)102,它们形成在隆起部97的车身后方的附近;第3接合部103,其形成在隆起部97的车身前方;和前段部104(即,电池基座的前部),其形成在前部。第1接合部101和第2接合部形成在底部91的后部。另外,在内壁92上具有第4接合部106和第5接合部107。
[0058] 在电池基座27的底部91上形成隆起部97,据此,进一步提高隆起部97的刚性。另外,在刚性较高的隆起部97的附近形成第1接合部101和第2接合部102。另外,第1接合部101和第2接合部102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接合。在此,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是支承动力单元23的变速器38的部件,刚性较高,并且与左前部侧车架14牢固地接合。据此,隆起部97被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牢固地支承。
[0059] 如图5所示,底部91的第1接合部101通过螺栓51与延长支承部44的外端部44a一起紧固于支座部42上。另外,底部91的第2接合部102通过螺栓51、螺母53(参照图5)紧固在延长支承部44的内端部44b上。在该状态下,底部91的靠近后壁95的后部位91a与延长支承部44接触(参照图5)。
[0060] 返回到图3、图9,底部91的第3接合部103通过螺栓111紧固在支座部42上。即,第1接合部101、第2接合部102和第3接合部103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接合。另外,底部91的前部(即,前段部104)与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第2支承架62的第2上横框76接合(同时参照图6)。另外,底部91的靠近内壁92的靠内部位91b与第3支承架63的第3横框81接合。在该状态下,第3横框81的横框隆起85沿着底部91的隆起部97相接合(同时参照图8)。
[0061] 此外,在电池基座27的内壁92上,在隆起部97的外侧的外端部97a的上方形成第4接合部106,并且在外端部97a的车身后方形成第5接合部107。第4接合部106通过螺栓113、螺母114(参照图6)紧固于加强构件17的内端部17c上。
[0062] 即,隆起部97的外端部97a通过螺栓113、螺母114与加强构件17的内端部17c接合。据此,能够由加强构件17更牢固地支承隆起部97。
另外,第5接合部107由螺栓116、螺母117(参照图5)紧固在加强构件17的内端部17c上。
[0063] 这样,在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和第2支承架62的第2上横框76上安装底部91的前段部104。另外,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上安装底部91的第1接合部101、第2接合部102和第3接合部103。另外,在加强构件17的内端部17c上安装内壁92。此外,在第3支承架63的第3横框81上安装底部91的靠内部位91b。
[0064] 即,电池基座27的整个边(即,全周)被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电池支承部26和加强构件17牢固地支承。在该电池基座27的底部91上载置有电池28(参照图1)。电池28与通常的安装方法相同地,使用卡合杆或螺母等安装在电池基座27上。据此,电池28以稳定的状态支承于电池基座27上。
[0065] 在此,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设置在左前部侧车架14的靠近后部。作为左前部侧车架14的靠近后部,发动机室22的高度尺寸被确保得较大。因此,在确保发动机室22的高度尺寸较大的左前部侧车架14的靠近后部配置电池28(参照图1)。据此,能够使覆盖发动机室22的上方的发动机罩的前部向下倾斜,能够提高决定车辆Ve的设计(外观设计)时的自由度
[0066] 下面,根据图10,说明由本发明涉及的电池支承部26和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支承电池28的例子。如图10(a)所示,延长支承部44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支座部42向发动机室22侧凸出。即,延长支承部44从左前部侧车架14向发动机室22侧突出。
在支座部42和延长支承部44上支承电池基座27的底部91靠近后壁95的后部位91a。
[0067] 另外,如图10(b)所示,电池支承部26的第1支承架61(具体而言,第1横框66)从左前部侧车架14向发动机室22侧延伸。在第1支承架61的第1横框66、第2支承架62的第2上横框76上支承底部91的前段部104。
另外,在电池支承部26的第3支承架63的第3横框81上支承底部91的靠内部位91b。
即,电池基座27在与左前部侧车架14相比的发动机室22侧被支承。
[0068] 在电池基座27上安装电池28。因此,电池28的重心位置G与左前部侧车架14相比位于发动机室22侧。即,电池28的自重F1如箭头所示,与左前部侧车架14相比作用于发动机室22侧。
在此,电池28是重量比较大的部件。据此,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参照图10(a))和电池支承部26上如箭头那样产生由电池28引起的比较大的弯曲力矩(所谓倾倒力矩)M1。
[0069] 图10(a)所示的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是刚性较高的部件,并且与左前部侧车架14牢固地接合。另外,图10(b)所示的电池支承部26与左前部侧车架14的内侧壁31和上部33牢固地接合。因此,能够由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和电池支承部26稳定地承接由电池28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M1。据此,能够由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和电池支承部26抑制电池28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发动机室22侧)倾倒。
[0070] 下面,根据图11,说明由本发明的隆起部97和加强构件17支承电池28的例子。如图11所示,电池基座27的底部91的第1接合部101和第2接合部102与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具体而言为,支座部42、延长支承部44(同时参照图10(a)))接合。另外,在第1接合部
101或第2接合部102的附近形成有隆起部97。
[0071] 因此,隆起部97被支座部42或延长支承部44牢固地支承。据此,能够由隆起部97较好地支承由电池28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M1。另外,电池基座27的隆起部97由加强构件17牢固地支承。据此,能够由隆起部97更好地支承由电池28引起的比较大的倾倒力矩M1。
[0072]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也能够适当地变更、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车身前方配置有电池支承部
26的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还能够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的车身后方配置电池支承部26的第1支承架61和第2支承架62。
[0073]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是对在电池支承部26上安装底部91的前部,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上安装底部91的后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在电池支承部26上安装底部91的后部,在左动力单元支承部25上安装底部91的前部。
[007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左右的前部侧车架、左右的上构件、加强构件、动力单元、左动力单元支承部、电池支承部、电池基座、电池、支座部、支架部、延长支承部、第1支承架、第2支承架、第3支承架、横框隆起和隆起部等的形状或结构并不限定于示例,还能够适当地变更。工业实用性
[0075] 本发明较好地适用于具有在前部侧车架的动力单元支承部上支承动力单元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汽车。标号的说明
[0076]10  车身前部结构
14  左右的前部侧车架(前部侧车架)
16  左右的上构件(上构件)
17  加强构件
23  动力单元
25  左动力单元支承部(动力单元支承部)
26  电池支承部
27  电池基座
28  电池
31  左前部侧车架的内侧壁
33  左前部侧车架的上部
42  支座部
42a 支座部的前部
42b 支座部的后部
43  支架部
44  延长支承部
61  第1支承架
61a 第1支承架的自由端
62  第2支承架
63  第3支承架
65  第1纵框
65a 第1纵框的上端(第1支承架的上端)
85  横框隆起(沿第3支承架的隆起部的部位)
91  底部
91a 底部的后壁附近的后部位(电池基座的后部)
97  隆起部
97a 隆起部的外端部(隆起部的外侧的端部)
101 第1接合部(接合部)
102 第2接合部(接合部)
104 前段部(电池基座的前部)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车身结构 2020-05-12 549
车身结构 2020-05-12 71
车身构造 2020-05-13 603
车身构造 2020-05-13 559
一种车身合围焊接底板用翻转夹具 2020-05-12 374
一种工程机械车身骨架结构 2020-05-12 783
一种工程机械车身 2020-05-11 345
车身构造 2020-05-13 679
一种轻量化高强度的车身结构 2020-05-12 528
车身 2020-05-11 30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