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通用采矿技术 / 定向力 / 定向扭力连接器

定向扭连接器

阅读:33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定向扭连接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向扭 力 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螺接件、第一挡圈、第二挡圈、曲面 垫片 以及形变环。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曲面垫片和形变环,当螺接件逐渐拧紧时,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逐渐靠近并压缩曲面垫片,进而使得形变环 变形 ,形变环外径增大并与螺接件的内侧面 接触 ,从而能产生 摩擦力 ,增加第一 外壳 和螺接件之间相对转动的 定向力 ,使得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容易进行旋转调节的同时还能保证调节后的 稳定性 。,下面是定向扭连接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定向扭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部件,其包括第一外壳,在所述第一外壳内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入线缆;
第二连接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配对连接,其包括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内设置有第二中心导体,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出线缆,所述第一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和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
螺接件,其为圆筒状,在所述螺接件内的一端设置有螺纹部,所述螺接件通过所述螺纹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外周;
第一挡圈,固定连接在所述螺接件内的另一端;
第二挡圈,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螺纹部和所述第一挡圈之间;
曲面垫片,其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二挡圈之间,所述曲面垫片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挡圈接触,另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挡圈接触,所述曲面垫片具有沿所述螺接件轴向方向的弹性力;以及
形变环,其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曲面垫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挡圈远离所述第二挡圈,且所述曲面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形变环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接触,所述形变环的外侧面远离所述螺接件的内侧面;
当旋拧所述螺接件使得所述第一挡圈靠近所述第二挡圈,且所述曲面垫片压缩变形至一设定程度时,所述形变环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接触,所述形变环的外侧面与所述螺接件的内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外壳对应的套设位置的外径大致相等,当所述曲面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形变环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曲面垫片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接件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端部和第二限位端部,所述第一限位端部与所述第一挡圈靠近所述第二挡圈的一面接触,当所述螺接件旋出至一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端部与所述第二挡圈远离所述第一挡圈的一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设置有轴肩部,所述轴肩部与第一挡圈远离所述第二挡圈的一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环为胶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的一端包括弹性部,在所述弹性部外周远离所述信号输入线缆的一端设置有挤压凸部,所述挤压凸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弹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孔,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孔相对的插接端子,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固定设置在第一绝缘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楔形凸部,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楔形凸部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固定设置在第二绝缘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楔形凸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楔形凸部相对应的第二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一端设置有套接孔,所述插接端子延伸在所述套接孔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套接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向扭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所述插接孔的卸荷槽,在所述插接端子的一端设置有利于插接的

说明书全文

定向扭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定向扭力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连接器一般需要将两个连接部件进行连接,其中有很多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之间是可以进行相对旋转的,以用于调节连接器两端的连接件的相对度或位置;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多存在连接过紧而不利于进行旋转调节,或者连接过松,在调节完毕之后,连接器两端的连接件的相对角度或位置又会自动的发生偏转,不能较稳定的处于调节后的状态的问题。
[0003] 故需要提供一种定向扭力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向扭力连接器,其通过在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曲面垫片和形变环,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互相靠近造成形变环的变形,当形变环的外侧面与螺接件的内侧面接触,便能产生摩擦力,从而增加第一外壳和螺接件之间相对转动的定向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在进行旋转调节的过程中,旋转调节困难或调节后又自动偏转的问题。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定向扭力连接器,其包括:
[0006] 第一连接部件,其包括第一外壳,在所述第一外壳内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入线缆;
[0007] 第二连接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配对连接,其包括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内设置有第二中心导体,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出线缆,所述第一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和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
[0008] 螺接件,其为圆筒状,在所述螺接件内的一端设置有螺纹部,所述螺接件通过所述螺纹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外周;
[0009] 第一挡圈,固定连接在所述螺接件内的另一端;
[0010] 第二挡圈,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螺纹部和所述第一挡圈之间;
[0011] 曲面垫片,其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二挡圈之间,所述曲面垫片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挡圈接触,另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挡圈接触,所述曲面垫片具有沿所述螺接件轴向方向的弹性力;以及
[0012] 形变环,其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曲面垫片之间。
[0013]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第一挡圈远离所述第二挡圈,且所述曲面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形变环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接触,所述形变环的外侧面远离所述螺接件的内侧面;
[0014] 当旋拧所述螺接件使得所述第一挡圈靠近所述第二挡圈,且所述曲面垫片压缩变形至一设定程度时,所述形变环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接触,所述形变环的外侧面与所述螺接件的内侧面接触。
[0015]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形变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外壳对应的套设位置的外径大致相等,当所述曲面垫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形变环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曲面垫片接触。
[0016]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螺接件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端部和第二限位端部,所述第一限位端部与所述第一挡圈靠近所述第二挡圈的一面接触,当所述螺接件旋出至一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端部与所述第二挡圈远离所述第一挡圈的一面接触。
[0017]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设置有轴肩部,所述轴肩部与第一挡圈远离所述第二挡圈的一面接触。
[0018]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形变环为胶材质。
[0019]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的一端包括弹性部,在所述弹性部外周远离所述信号输入线缆的一端设置有挤压凸部,所述挤压凸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弹性接触。
[002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孔,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孔相对的插接端子,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固定设置在第一绝缘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楔形凸部,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楔形凸部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固定设置在第二绝缘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楔形凸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楔形凸部相对应的第二卡槽。
[002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一端设置有套接孔,所述插接端子延伸在所述套接孔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套接孔内。
[0022]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所述插接孔的卸荷槽,在所述插接端子的一端设置有利于插接的倒角
[0023]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曲面垫片和形变环,当螺接件逐渐拧紧时,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逐渐靠近并压缩曲面垫片,进而使得形变环变形,形变环外径增大并与螺接件的内侧面接触,从而能产生摩擦力,增加第一外壳和螺接件之间相对转动的定向力,使得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容易进行旋转调节的同时还能保证调节后的稳定性附图说明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0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曲面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螺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第一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为图1中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 现有技术中的很多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之间是可以进行相对旋转的,以用于调节连接器两端的连接件的相对角度或位置;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多存在连接过紧而不利于进行旋转调节,或者连接过松,在调节完毕之后,连接器两端的连接件的相对角度或位置又会自动的发生偏转,不能较稳定的处于调节后的状态的问题。
[0032]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0033]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曲面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003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定向扭力连接器,其包括配对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以及螺接件19、第一挡圈1A、第二挡圈1B、曲面垫片1C、形变环1D;
[0036] 其中,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外壳11,在第一外壳11内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13,在第一外壳11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第一中心导体13对接的信号输入线缆15;
[0037] 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二外壳12,在第二外壳12内设置有第二中心导体16,第二外壳1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第二中心导体16对接的信号输出线缆18,第一外壳11套接在第二外壳12内,第一中心导体13和第二中心导体16对接;
[0038] 螺接件19为圆筒状,在螺接件19内的一端设置有螺纹部,螺接件19通过螺纹部连接在第二外壳12的外周;
[0039] 第一挡圈1A固定连接在螺接件19内的另一端;
[0040] 第二挡圈1B固定连接在第一外壳11的外周,且位于螺纹部和第一挡圈1A之间;
[0041] 曲面垫片1C套设在第一外壳11的外周,且位于第一挡圈1A和第二挡圈1B之间,曲面垫片1C一面的两端与第一挡圈1A接触,另一面的两端与第二挡圈1B接触,曲面垫片1C具有沿螺接件19轴向方向的弹性力;
[0042] 形变环1D套设在第一外壳11的外周,且位于第二挡圈1B和曲面垫片1C之间;
[0043] 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形变环1D为硅胶材质。
[0044] 当第一挡圈1A远离第二挡圈1B,且曲面垫片1C处于自然状态时,形变环1D的内侧与第一外壳11的外周侧面接触,形变环1D的外侧面远离螺接件19的内侧面;
[0045] 由于第一挡圈1A与螺接件19固定连接,第二挡圈1B与第一外壳11固定连接,曲面垫片1C和形变环1D限位在第一挡圈1A和第二挡圈1B之间;
[0046] 当旋拧螺接件19使得第一挡圈1A靠近第二挡圈1B,这就会使曲面垫片1C逐渐被压缩变形,进而对形变环1D进行压缩而发生形变,从而改变形变环1D的外径尺寸,当形变环1D的外径尺寸大于螺接件19的内径时,形变环1D的内侧与第一外壳11的外周侧面接触,形变环1D的外侧面与螺接件19的内侧面接触,形变环1D和螺母件19之间能产生摩擦力,增加第一外壳11和螺接件19之间相对转动的定向力,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容易进行旋转调节的同时还能保证调节后的稳定性。
[0047] 在优选实施例中,形变环1D的内径与第一外壳11对应的套设位置的外径大致相等,当曲面垫片1C处于自然状态时,形变环1D的两侧分别与第二挡圈1B和曲面垫片1C接触,这样使得前期便能使得形变环1D、第二挡圈1B曲面垫片1C之间具有稳定的安装设置关系。
[0048] 请参照图3,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螺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在螺接件19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端部191和第二限位端部192,第一限位端部191与第一挡圈1A靠近第二挡圈1B的一面接触,当螺接件19旋出至一设定位置时,第二限位端部192与第二挡圈1B远离第一挡圈1A的一面接触;
[0050] 在第一外壳11的外周设置有轴肩部,轴肩部与第一挡圈1A远离第二挡圈1B的一面接触;
[0051] 在旋出螺接件19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限位端部191和第二限位端部192更容易的将第一外壳11顶出,使其脱离与第二外壳12的套接。
[0052]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1套接在第二外壳12内的一端包括弹性部,在弹性部外周远离信号输入线缆15的一端设置有挤压凸部,挤压凸部与第二外壳12的内侧面弹性接触。
[0053] 请参照图5,其中图5为图1中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0054] 第一中心导体13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孔131,第二中心导体16的一端设置有与插接孔131相对的插接端子161,第一中心导体13固定设置在第一绝缘体14内,第一绝缘体14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楔形凸部111,在第一外壳11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楔形凸部111相对应的第一卡槽,第二中心导体16固定设置在第二绝缘体17内,第一绝缘体14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楔形凸部(第二楔形凸部的结构与第一楔形凸部的结构相似,故未再附图进行说明),在第二外壳12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二楔形凸部相对应的第二卡槽。
[0055] 其中,第二绝缘体17的一端设置有套接孔171,插接端子161延伸在套接孔171内,第一绝缘体14的一端套接在第二绝缘体17的套接孔171内。
[0056] 请参照图4,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第一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在第一中心导体13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插接孔131的卸荷槽132,在插接端子161的一端设置有倒角,这均利于插接端子161和插接孔131的插接配合。
[005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将第一中心导体13通过第一绝缘体14安装至第一外壳11内,将信号输入线缆15从第一外壳11的一端插入与第一中心导体13连接,形成第一连接部件;
[0059] 然后取第一挡圈1A,将其套接在第一外壳11上,再将曲面垫片1C和形变环1D依次安装在第一外壳11上,再然后将第二挡圈1B通过过盈配合而固定连接在第一外壳11上,其中注意调整第一挡圈1A的位置;
[0060] 然后,将安装好多个部件的第一外壳与螺接件19连接,其中主要将第一挡圈1A通过过盈配合而固定连接在螺接件19内的一端;
[0061] 将第二中心导体16通过第二绝缘体17安装至第二外壳12内,将信号输出线缆18从第二外壳12的一端插入与第二中心导体16连接,形成第二连接部件;
[0062] 之后将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通过螺接件19进行螺纹连接,在旋拧螺接件19的过程中,第一外壳11逐渐套接到第二外壳12内,插接端子161逐渐插入插接孔131内,第一绝缘体14逐渐套接到套接孔171内;
[0063] 同时,由于螺接件19旋拧而移动,第一挡圈1A则逐渐靠近第二挡圈1B并使得曲面垫片1C逐渐被压缩变形,进而对形变环1D进行压缩而发生形变,形变环1D的外径尺寸逐渐增大;
[0064] 当螺接件19被拧得较紧时,形变环1D的外径尺寸大于螺接件19的内径,形变环1D的内侧与第一外壳11的外周侧面接触,形变环1D的外侧面与螺接件19的内侧面接触,形变环1D和螺母件19之间能产生摩擦力,增加第一外壳11和螺接件19之间相对转动的定向力,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容易进行旋转调节的同时还能保证调节后的稳定性。
[0065] 当需要对该连接器进行拆卸时,旋拧螺母件19使得第一挡圈1A则逐渐远离第二挡圈1B,曲面垫片1C逐渐回复,形变环1D也逐渐回复初始状态,形变环1D的外侧面与螺接件19的内侧面逐渐远离;
[0066] 之后,第二限位端部192与第二挡圈1B远离第一挡圈1A的一面接触,第一挡圈1A远离第二挡圈1B的一面与第一外壳11的轴肩部接触,逐渐将第一外壳11顶出与第二外壳12的套接,同时插接端子161逐渐脱离与插接孔131的连接,第一绝缘体14逐渐脱离与套接孔171的套接。
[0067]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的安装和拆卸过程。
[0068] 本优选实施例的定向扭力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曲面垫片和形变环,当螺接件逐渐拧紧时,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逐渐靠近并压缩曲面垫片,进而使得形变环变形,形变环外径增大并与螺接件的内侧面接触,从而能产生摩擦力,增加第一外壳和螺接件之间相对转动的定向力,使得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容易进行旋转调节的同时还能保证调节后的稳定性。
[0069]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