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牙科学 / 复合体 / 功能性组合物、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

功能性组合物、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

阅读:919发布:2023-01-23

专利汇可以提供功能性组合物、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功能性组合物、功能性 树脂 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其是由儿茶酚类等来自 植物 的功能性成分(A)、微粉滑石等具有低硬度且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陶瓷成分(C)构成的组合物,另外上述成分和树脂(R)构成功能性树脂组合物,进而配合了上述成份的树脂成形物构成了功能性成形物。该功能性成形物可以是芯鞘型等的复合成形物。,下面是功能性组合物、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功能性组合物,其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具有 低硬度且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 陶瓷成份(C)的混合物构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组合物,其中来自植物的功 能性成份(A)是由儿茶素类、皂苷类、茶叶粉末、茶叶提取物及 单宁(酸)组成群选出的至少1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组合物,其中陶瓷成份(C)是 经过含酸凝胶得到的硅胶、组合了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 凝聚剂的、组合了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陶瓷粒子-无机质烧结 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或水膨润性粘土矿物
4.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其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 具有低硬度且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T)以 外的陶瓷成份(C)和树脂(R)构成的。
5.功能性成形物,其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具有 低硬度且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 陶瓷成份(C)和树脂(R)的成形物构成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合型功能性成形物,其是内侧成 份是X和外侧成份是Y构成的芯鞘结合型或双金属型的复合成 形物,内侧成份X、外侧成份Y的树脂成份分别是由第1树脂 (R1)、第2树脂(R2)构成的,这些第1树脂(R1)和第2树脂(R2) 可以是相同的树脂或不同的树脂,而且,内侧成份X的第1树 脂(R1)及外侧成份Y的第2树脂(R2)的至少一方是配合了来自植 物的功能性成份(A)、具有低硬度且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 该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陶瓷成份(C)。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功能性成形物,其中配合的来 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陶瓷成份(C)是以两者复合体粒子的形 态配合的。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功能性成形物,其中配合的来 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陶瓷成份(C)、微粉板状矿物(T)是以它 们的复合体粒子形态配合的。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和特定的矿物成份构 成的具有除臭性、抗生物性等性质的功能性组合物。还涉及含 有其功能性组合物的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及功能性成形物。

作为装在空调机和空气清洁机上的过滤器,广泛使用成本低 且成型性、机械强度、耐性、耐药性等特性优良的聚丙烯线制 成的过滤器。还知道在该过滤器用的聚丙烯中混练合成系的抗菌 剂、或通过在外附着或内添载持作为茶的提取成份的儿茶素类的 方法。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99656/1989号中,提到混练0.1% 以上的抗菌剂的聚丙烯纤维构成的抗菌驻极过滤器。但是在该公 报的实施例中使用的抗菌剂是作为合成系的抗菌剂的噻苯哒 唑。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148407/1995号中,公开了将茶的提取 成份作为有效成份的病毒惰性剂含浸在过滤器或混练到过滤器 材料中的抗病毒过滤器。茶的提取成份是指儿茶素类等的茶多 酚。在其实施例中举出了(1)将茶的提取成份溶解在水中制成水 溶液后含浸附着在驻极过滤器的例子、(2)将茶的提取成份混合 熔融在聚丙烯中成型成薄膜状,经过切断、制成无纺布的例子。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66828/1996号中,公开了集尘过滤器 和添加了茶的提取成份的过滤器构成的抗病毒过滤器。茶的提取 成份是指儿茶素类等的茶多酚。添加茶的提取成份的过滤器是指 驻极过滤器、HEPA过滤器、高性能过滤器、中性能过滤器、袋 过滤器等。

将茶的提取成份溶解在水中制成水溶液后,在外面含浸载持 在过滤器上时,也就是在通过含浸附着载持的方法中,存在着由 于茶的萃取成份与水溶合,使萃取成份的固着性、耐水性降低, 在进行与水份接触的使用方法或经常水洗的使用方法时,存在着 作为附着成份的茶的提取成份容易丢失的问题。

对于将儿茶素类等的茶提取成份内添在作为过滤器材料的 聚丙烯(混练)熔融成型方法,由于作为原来水溶性的儿茶素类等 的茶提取成份不溶合于非极性树脂的聚丙烯,所以在单丝的表面 渗出容易产生污染,另外将其单丝浸渍在水中进行水洗时,大部 分提取成份被洗脱,其效果急剧下降。即使估计了渗出而加大内 添量,但与水接触时的洗脱量依然大,所以难免成本高、另外, 纺丝性、拉伸性、强度降低。此外,对于该内添法,在熔融成型 时,难免茶的提取成份中的相当量有效部分挥发,而损失了比较 高价的有效成份。

发明人在树脂成份中添加儿茶素类、皂苷类等的功能性成 份成型时,发现若将特定的陶瓷成份共存,在与功能性成份之间 产生相互作用,其结果,可进行满意地成型,抑制功能性成份向 成形物表面渗出,进而将得到的成形物使用在与水接触的用途, 也可有效地抑制功能性成份的溶解析出,为此进行了的专利申 请。另外,本发明者们还发现若将此技术用于复合单丝等复合成 形物的外侧成份时,得到了更好的结果,对此也进行另外的专利 申请

可是,即使是本发明者们的上述技术,在功能性成份和陶瓷 成份的混合粒子的配制工序(特别是两者的复合物粒子的配制工 序)中或在将其混合粒子配合在树脂中成型时的树脂相中,粒子 二次凝集粒径变大、其混合粒子的添加对于成型性、后加工性(拉 伸性等)、成形物的物性给予影响,降低了预期作用效果。若克 服这些问题就可得到具有优良功能的成形物,另外,也期待利用 此解决手段,应用到此混合粒子的成形物以外的用途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了有效地防止来自植 物的功能性成份和陶瓷成份的混合系的粒子二次凝集的粒径的 增大的功能性组合物,且提供应用由其混合粒子组成的功能性组 合物的各种用途的功能性组合物,特别是提供使用由其混合粒子 组成的功能性组合物的、在除臭性或抗微生物性、成型性、后加 工性(拉伸性等)、物性等上优良的功能性成形物。

本发明的功能性组合物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低 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 的陶瓷成份(C)的混合物构成的。

本发明的功能性树脂组合物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 (A)、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其微粉板状矿物 (T)以外的陶瓷成份(C)和树脂(R)构成的。

本发明的功能性成形物是由配合了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 (A)、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 (T)以外的陶瓷成份(C)的树脂(R)的成形物构成的。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A)和图1(B)表示原料滑石(T1)的粒度分布图。

图2(A)和图2(B)表示原料滑石(T2)的粒度分布图。

图3(A)和图3(B)表示不存在滑石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瓷 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图4(A)和图4(B)表示存在滑石(T1)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瓷 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存在滑石(T2)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 瓷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不存在滑石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 瓷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存在滑石(T1)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 瓷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存在滑石(T2)时的功能性成份(A)-陶 瓷成份(C)的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图。

功能性组合物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功能性组合物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 份(A)、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 物(T)以外的陶瓷成份(C)的混合物构成的。

功能性成份(A)

作为功能性成份(A),只要是来自植物就可使用其各种成 份。功能性成份(A)的代表例,可使用由儿茶素类、皂苷类、茶 叶粉末、茶叶提取物及单宁(酸)组成群选出的至少1种,特别是 儿素类是重要的。这些具有除臭性(脱臭性、恶臭除去性、有害 气体除去性等)、抗微生物性(抗菌性、杀菌性、净菌性、抗霉性、 抗病毒性等)、生理活性(抗过敏性等)、抗化性等的功能性成 份。作为功能性成份(A),除此之外也可使用各种植物的精油或 利用生药乃至中药的各种植物的萃取物。

其中,作为儿茶素类,可以使用单体状的和低聚物状的(也 包括茶黄素)。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儿茶素类,特别重要的是使 用可以提高儿茶素类浓度的来自茶的儿茶素制剂。茶儿茶素的主 要成份是表棓儿茶酚、棓酸表棓儿茶酯、表儿茶酚、棓酸-表儿 茶酯等,但对于各个成份没必要分离,所以可以直接适用于含有 浓的由这些混合物组成的茶儿茶素的制剂(特别是含有20%以 上、优选的是25%以上的)。对于来自市售茶的儿茶素制剂,由 于有30%品、50%品、60%品、70%品、80%品、90%品等,所以 可以容易得到。茶不仅是绿茶,也可以是作为发酵茶的红茶或半 发酵茶的乌龙茶等。例如是红茶时,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从表棓 儿茶酚、棓酸表棓儿茶酯、表儿茶酚、棓酸-表儿茶酯制作各种 的茶黄素(红茶多酚)。另外,例如是乌龙茶时,除了4种主要的 儿茶素之以外,也含有表棓儿茶酚-4-O-甲基棓酸酯等类的特殊 的儿茶素衍生物。另外,儿茶素类也含有在以阿仙药为主的茶以 外的多种植物中,所以也可以使用来自这些植物的儿茶素类。

皂苷类中的茶皂苷可通过使用有机溶剂和水从茶叶或茶种 子提取含皂苷的成份,接着使用柱色谱等进行反复精制而得到。 对于茶皂苷,有甾类化合物系皂苷、三类萜系皂苷等,但在于本 发明的目的中,可任意使用这些。皂苷类,除了茶以外的多种植 物,例如也包括胡萝卜、竹节人参、大豆、柴胡、甘茶蔓、丝瓜、 远志、桔梗、美远志、麦冬、日本木通、知母、漆、甘草、土 茯苓等,所以也可使用来自这些植物的皂苷类。

作为茶叶粉末或茶叶提取物,可使用一次茶、二次茶、三次 茶、深底茶、浮盖茶、红茶、乌龙茶等的茶粉末或提取物。

作为单宁(酸),可使用市售的精制单宁酸,另外也可直接使 用五倍子、没食子酸等含单宁酸的天然植物的提取物或其半精制 物。

微粉板状矿物(T)

作为微粉板状矿物(T),可使用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板状矿 物。所说的低硬度是指莫氏硬度在3.5以下的。对于平均粒径, 是5μm以下、2μm以下、优选的是1.5μm以下、更优选的是 1μm以下,特别是超微级的(小于1μm的),越细越好。特别推 荐超微级的超微粉等级的。在此,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平均粒径。

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板状矿物的代表例是滑石和母,但 由于不容易制成超微细,所以使用超微粉级时,要使用各种手段 进行粉碎或在粉碎物中只是通过分级微粉部分得到,尽可能得到 粒径小的。

此时滑石是称为滑石的矿石的粉碎物,是白色~灰色的滑的 有脂肪感的无机粉末。滑石的化学组成,根据产地有一些不同、 基本上用4SiO2·3MgO·H2O表示。滑石的结晶结构是由表面是 酸、第2层是具有羟基的氧化镁、第3层是硅酸的3层结构构 成的。由于此特异的结晶构造,滑石具有易滑的性质,另外,在 无机质矿物中,具有莫氏硬度为1的最低硬度。

在超微化上成功的市售品的一个例子,是日本滑石株式会社 制的平均粒径0.97μm的滑石的“SG-2000”、2,3的输入品也 能得到。若将这些进一步分级,可得到希望的粒径。另外,在滑 石业界有所谓的“3μm的壁”界限的说法、在工业规模上不容易 切成用激光衍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3μm的滑石,更何况直到最 近也未能得到超微粉级的滑石。

作为云母,可举出天然或合成云母,更详细地可举出绢云母 (sericite)、白云母(muscovite)、金云母(phlogopite)、氟金云母、 将着色元素配位在结晶中的着色云母、云母、紫外线吸收云母 等。云母的硬度,大多是莫氏硬度为2.5~3.2左右的。

陶瓷成份(C)

作为陶瓷成份(C)可使用上述的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各种 陶瓷。此时,如下详述,可特别适宜使用由含水硅酸凝胶得到的 硅胶、组合了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或组合了陶瓷粒 子(粒子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的,以下简单称为陶瓷粒子)-无机 质烧结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只要使用这些,就可利用凝聚 进行与功能性成份(A)的复合化。

作为硅胶,可适宜使用由含水硅酸凝胶得到的硅胶。此时, 通过将硅酸盐的水溶液与酸混合,调节pH制成含水凝胶,进而 水洗该含水凝胶除去离子后进行干燥得到硅胶。作为硅酸盐,可 使用由Na2O·nSiO2表示的硅酸钠或由K2O·nSiO2表示的硅酸 ,特别是前者的硅酸钠是重要的。一般将浓硅酸盐水溶液称为 水玻璃,市售的代表的水玻璃的SiO2的含量是22~38重量%、 Na2O的含量是5~19重量%。

作为无机质烧结助剂,可举出磷酸硫酸硝酸酸等的 无机酸的多价金属盐、金属盐或碱土(类)金属的氟化物或硅氟 化物。作为多价金属盐,可适宜使用、锌、镁、、锰等,这 些通常是以含水盐乃至水合物溶解于水的形式进行使用。

作为无机质凝聚剂,可适宜使用凝胶状或溶液状的无机质凝 胶剂,特别是凝胶状的无水硅酸或溶液状的硅酸盐(硅酸钠或硅 酸钾)。对于凝胶状的无水硅酸,除了以水作为介质的通常的胶 体硅之外,有以乙醇等的有机溶剂作为介质的有机胶体硅。

作为陶瓷粒子-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陶瓷粒子, 可举出各种粘土矿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复合氧化物、氮化物、 碳化物、硅化物、化物、沸石、方英石、硅藻土、硅酸的多价 金属盐、电气石等。作为粘土矿物,可举出高岭土膨润土等。 作为氧化物,可举出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 氧化锌等。其中氧化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除臭能力。作为氢氧化 物,可举出铝、锌、镁、钙、锰的氢氧化物等。复合氧化物的例 子是明矾。氮化物的例子是氮化硅、氮化硼等。碳化物的例子是 碳化硅、碳化硼等。作为硅酸的多价金属盐,可举出铝盐、锌盐、 镁盐、钙盐、锰盐等。

各成份的比例,在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组合 时,对于无机质烧结助剂的固形成份100重量份,无机质凝聚剂 大多是以固形成份计制成100~300重量份左右或其以上。在陶 瓷粒子-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凝聚剂的组合时,以陶瓷粒子为 主体,无机质烧结助剂及无机质凝聚剂制成能发挥各个作用的 量,但对于陶瓷粒子100重量份,无机质烧结助剂大多是以固形 成份计制成0.5~20重量份左右、无机质凝聚剂大多是以固形成 份计制成0.5~25重量份左右。

作为陶瓷成份(C),除此之外,优选的也可使用具有吸水膨 润性质的粘土矿物,例如海泡石、蛭石、膨润土、绢云母粘土、 水膨润性级的云母等。在这些之中,具有特异的纤维状结构的海 泡石特别重要。

另外,作为陶瓷成份(C),也可直接使用氧化硅、氧化铝、 氧化钛等的陶瓷粒子的微粉。

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的复合物粒子

所说的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优选的是制造两者的 复合物粒子后,用于各种用途。另外,此时,优选的是制成含有 微粉板状矿物(T)的状态的复合物粒子,但由于对此后述,所以 在此只叙述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的关系。

在制造这样的复合物粒子时,在陶瓷成份(C)是由含水硅酸 凝胶得到硅胶时,优选的是在硅酸盐水溶液和酸混合前、混合时 或混合后的凝胶化反应终了前添加功能性成份(A),将其功能性 成份(A)含在硅胶中。这样,可在含有功能性成份(A)的状态下凝 聚陶瓷。

在陶瓷成份(C)是组合了无机质烧结助剂及无机质凝聚剂的 时,最好是在含有功能性成份(A)的状态下使陶瓷凝聚。例如, 将功能性成份(A)的粉末或水溶液或者醇溶液混合在作为无机质 烧结助剂的的磷酸铝的水溶液中,调节pH3~4后,混合作为无 机质凝聚剂的胶体硅的胶体液,使系统的pH成为中性左右时, 由于引起凝聚,所以将其凝聚物移到坩锅或蒸发皿中,用干燥器 或电炉加热处理直到干燥。

在陶瓷成份(C)是组合了陶瓷粒子-无机质烧结助剂-无机质 凝聚剂的时,最好是在含有功能性成份(A)的状态下使陶瓷凝 聚。例如若在硅酸铝、氧化铝、氧化钛等的陶瓷粒子中加入作为 无机质烧结助剂的一个例子的磷酸铝的水溶液进行混练,直到成 为粘膏状程度的粘度,接着将功能性成份(A)制成粉末或水溶液 或者醇溶液进行混合(或者将功能性成份(A)与陶瓷粒子混合后 混练无机质烧结助剂),另外,根据需要追加混合磷酸铝的水溶 液,调节成pH3~4后,混合作为无机质凝聚剂的一个例子的胶 体硅的胶体液,使系统的pH成为中性左右,由于引起凝聚,将 其凝聚物移到坩锅或蒸发皿中,用干燥器或电炉加热处理直到干 燥。

微粉板状矿物(T)的配合时机

微粉板状矿物(T)的配合,特别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功能性成 份(A)陶瓷成份(C)的复合物粒子的制造工序中或者制造其复合 物粒子后的粉碎工序中进行。

各成份的比例

功能性成份(A)、微粉板状矿物(T)、陶瓷成份(C)的比例可从 广范围选择,但将这些的总量制成100重量%时,优选的是功能 性成份(A)是0.1~60重量%(特别是0.5~50重量%)剩余的是微 粉板状矿物(T)和陶瓷成份(C)。功能性成份(A)的量太少时,不能 充分发挥所希望的除臭性、抗微生物性、生理活性、抗氧化性等 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功能性成份(A)的量太多时,不仅功能性 提高不到一定以上,且成形物的生产率也降低、强度和手感也低 下。

微粉板状矿物(T)和陶瓷成份(C)的关系,将前者及后者的总 量作为100重量%时,优选的是前者制成1~40重量%(特别是2~ 30重量%)。微粉板状矿物(T)的比例太少时,引起二次凝聚,粒 径变大,另一方面,微粉板状矿物(T)的比例太多时,缺乏对于 功能性成份(A)的平衡,例如使用与水接触的方法时,功能性成 份(A)的洗脱过多,破坏耐久性。

功能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功能性树脂组合物,是由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 (A)、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其微粉板状矿物 (T)以外的陶瓷成份(C)和树脂(R)构成的。

对于微粉板状矿物(T)的配合时机,希望是在制造功能性成 份(A)和陶瓷成份(C)的复合物粒子的工序中或者制造其复合物 粒子后的粉碎工序中配合了微粉板状矿物(T)的,将其配合物配 合在含有树脂(R)的体系中调制树脂组合物。但是在调制树脂组 合物前或调制中,也可各别地配合微粉板状矿物(T)。

作为树脂组合物用的树脂(R)的例子,可以举出成形用的树 脂、涂料用的树脂、涂层用的树脂、油墨用的树脂、粘结剂用 的树脂、板材用的树脂、化妆品用的树脂等。另外,若改变观 点看,可举出热塑性树脂、热固化型树脂、常温固化型树脂、 活性能线性固化型树脂。而且根据用途或使用方法,选择最适 宜的种类,使用其最适量。另外,在所谓的“树脂”的用语中, 除了通常的合成树脂之外,也包含弹性体乃至橡胶纤维素系 高分子。

在这些树脂中,由于成形用的树脂特别重要,对此,以下再 次详述。

功能性成形物

单独成形物、复合成形物

本发明的功能性成形物,是由配合了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 (A)、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其微粉板状矿物 (T)以外的陶瓷成份(C)的树脂(R)的成形物构成的。

此成形物可以是通常单独的成形物,但也可以是如下所述 的、内侧成份是X和外侧成份是Y构成的芯鞘结合型或双金属 型的复合成形物。

在后者复合成形物时,内侧成份X、外侧成份Y的树脂成份 分别是由第1树脂(R1)、第2树脂(R2)构成的。这些第1树脂(R1) 和第2树脂(R2)可以是相同的树脂或不同的树脂中的任意的一 种。而且,内侧成份X的第1树脂(R1)及外侧成份Y的第2树脂 (R2)的至少一方是配合了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微粉板状矿 物(T)和陶瓷成份(C)。

树脂(R)、第1树脂(R1)、第2树脂(R2)

作为树脂(R)、或复合成形物时的第1树脂(R1)、第2树脂 (R2),可以使用可熔融成型的树脂或溶液成型或者乳液成型的树 脂。此外如上所述,在“树脂”的用语中也包括了弹性体乃至橡 胶、纤维素系高分子类的高分子。作为熔融时的成型法,可以举 出挤出成型法、注射成型法、压缩成型法、变态成型法为主的各 种熔融成型法。

可进行熔融成型的树脂包括聚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 聚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 脂、聚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包括ABS树脂或AS树脂)、 聚碳酸酯系树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系树脂、各种耐热性树脂、 各种高强度树脂等、也可使用其他种熔融成型用树脂。在树脂中 也包括热塑性弹性体。

上述中作为聚烯烃系树脂,可举出以乙烯或丙烯作为主体的 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 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 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离子键聚合物、与以乙烯为主体的丙烯、 1-丁烯等的共聚物、乙烯-1-丁烯共聚物、聚丙烯、与以丙烯为主 体的乙烯、丁烯-1等的α-烯烃的共聚体丙烯共聚物、聚烯烃系 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聚酰胺系树脂,可举出耐龙6、耐龙66、 耐龙6-66、耐龙610、耐龙612、耐龙11、耐龙12、耐龙46、 耐龙MXD6、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聚酯系树脂,可举 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酸乙二 醇酯、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举出以(甲 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腈酯为主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作为聚 氨酯系树脂,可举出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聚苯乙烯系 树脂,可举出聚苯乙烯、高冲击聚苯乙烯、ABS树脂、AS树脂 等。

作为可溶液成型或乳液成型的树脂,可举出纤维素系高分子 (粘胶丝、氨基丝、乙酸酯、三乙酸酯等)、丙烯腈系聚合物、聚 氨酯系聚合物、聚乙烯醇系聚合物、聚偏氯乙烯系聚合物、聚氯 乙烯系聚合物等。

树脂(R)、第1树脂(R1)、第2树脂(R2)也可以是2种以上的 树脂混合物。另外,如上所述,复合成形物时的第1树脂(R1)、 第2树脂(R2)也可以是相同的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的树脂。

在用熔融成型的复合成形物时,对于构成内侧成份X的第1 树脂(R1)及构成外侧成份Y的第2树脂(R2)的熔点,由于大多是 用内侧成份X确保强度和拉伸性、用外侧成份Y给予功能性, 所以可将第1树脂(R1)的熔点制成比第2树脂(R2)的熔点高(例如 5℃以上或10℃以上)。特别是作为外侧成份Y的第2树脂(R2), 使用其熔点即使降低也可熔融成型的树脂时,在使外侧成份Y 具有热熔融性的基础上,也有抑制熔融成型时功能性成份(A)中 的有效成份挥发的优点。但是,即使第1树脂(R1)的熔点制成与 第2树脂(R2)的熔点相同或低,由于以功能性成份(A)为主含在外 侧成份(Y)中,所以可减少其使用量。因此,将第1树脂(R1)的熔 点和第2树脂(R2)的熔点无论怎样设定都可以,可根据目的进行 任意设定。

粉板状矿物(T)的配合时机

对于微粉板状矿物(T)的配合时机,希望是在功能性成份(A) 和陶瓷成份(C)的复合物粒子的制造工序中或者制造其复合物粒 子后的粉碎工序中制作配合了微粉板状矿物(T)的,将其配合物 配合在成型用的树脂或其原液中。但是在调制成型用的树脂或其 原液前或者调制中,也可分别和功能性成份(A)及陶瓷成份(C)(特 别是其复合物例子)配合微粉板状矿物(T)。

各成份的比例

添加在树脂(R)或复合成形物时的第1树脂(R1)和/或第2树 脂(R2)内的各成份的比例可进行各种设定,但对于树脂成份100 重量份,功能性成份(A)、微粉板状矿物(T)、陶瓷成份(C)的总量, 希望制成1~50重量份(优选的是2~40重量份)。后者的总量太 少时,不能充分发挥所希望的除臭性、抗微生物性、生理活性、 抗氧化性等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后者的总量太多时,不仅功能 性提高不到一定以上,且成形物的生产率也降低、强度和手感也 低下。

另外,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及微粉板状矿物(T)之间 的关系,对于陶瓷成份(C)及微粉板状矿物(T)的总量100重量 份,希望将功能性成份(A)制成1~300重量份(优选的是2~200 重量份、更优选的是3~150重量份)。功能性成份(A)的比例太 少时,所希望的除臭性、抗微生物性、生理活性、抗氧化性等的 功能性不足,功能性成份(A)的比例太多时,破坏了陶瓷成份(C) 及微粉板状矿物(T)的平衡,在成本上也不利。

在陶瓷成份(C)及微粉板状矿物(T)之间的关系中,在将陶瓷 成份(C)和微粉板状矿物(T)的总量制成100重量%时,优选的是 将前者设定成1~40重量%(特别是2~30重量%)。微粉板状矿 物(T)的比例太少时,不能充分防止由于成型时的二次凝聚的陶 瓷成份(C)(或它和功能性成份(A)的复合物粒子)的粒径变大,另 一方面,若微粉板状矿物(T)的比例太多时,不能圆滑地成型、 拉伸性等的二次加工性或成形物的物性降低。

复合成形物时的注意事项

本发明的成形物是接合型的复合成形物时,是特别重要的。 此时的复合成形物是由内侧成份X和外侧成份Y构成的接合型 的复合成形物,作为接合型,可举出芯鞘接合型和双金属型(并 列结构)接合型。在芯鞘接合型时,内侧成份X成为芯成份、外 侧成份Y成为鞘成份,此时的构造也可以是同心圆芯鞘型、偏 心芯鞘型、多心芯鞘型、中空芯鞘等的任何中的一种。在并列结 构接合型时,成为Y/X、Y/X/Y状(Y/X时,将一面制成内侧成份 X、另一面制成外侧成份Y)。

复合成形物是芯鞘接合型时,作为芯成份的内侧成份X和作 为鞘成份的外侧成份Y的重量比,优选的是30∶70~80∶20,特别 优选的是35∶65~75∶25。在鞘成份的比例太少时,由于功能性成 份(A)的比例过小,所以不能充分达到所希望的功能性,另外若 对于得到的成形物要求热粘结性时,则热粘结性不足。另一方 面,在鞘成份的比例太多时,由于使芯成份的比例相对地过小, 所以在成型性(纺丝性等)、拉伸性、强度、尺寸稳定性等上,难 以满足要求。

在复合成形物是并列结构接合型时,内侧成份X和外侧成份 Y的重量比(Y/X/Y状时,X和一面的Y的重量比),与芯鞘接合 型相比可将内侧成份X的比例制成稍多,成为30∶70~95∶5,特 别是成为35∶65~90∶10。

在复合成形物是芯鞘接合型时的代表形状是单丝状,其断面 不仅可制成圆形,也可制成非圆形的。根据情况,也可制成中空 状的。单丝的粗度可任意地从极细的纤维状到单丝状(从极细登 尼尔到极粗登尼尔)或近于粗棒状。

在复合成形物是并列结构接合型时的代表形状,是薄膜或 片。也可将它们制成幅度狭窄的细条。也可将薄膜或片撕裂(割 纤)。此外,也可制成容器状、板状、各种部件的形状。

成形物及复合成形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功能性成形物是配合了来自植物的功能性成份(A) 和具有低硬度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和微粉板状矿物(T)以外 的陶瓷成份(C)上述的复合成形物树脂(R)或其原液通过成型制 造的。作为成型法,可以采用熔融成型法、溶液成型法、乳液成 型法等任何一种方法。成形物的形状也是任意的。

功能性成形物是复合成形物时,预先,构成内侧成份的第1 树脂(R1)或其原液、外侧成份Y的第2树脂(R2)或其原液的至少 一方配合功能性成份(A)和微粉板状矿物(T)和微粉板状矿物(T) 以外的陶瓷成份(C),接着以第1树脂(R1)作为内侧成份,第2 树脂(R2)作为外侧成份Y进行共挤出,可以得到由内侧成份X和 外侧成份Y构成的芯鞘型或Y/X或Y/X/Y状的并列结合型的复 合成形物。作为成型法,可以采用熔融成型法、溶液成型法、乳 液成型法等任何一种方法。共挤出成型时可以使用2台或更多的 挤压机,通过从复合模吐出线或板状来完成。根据情况,使用旋 转模也可以成型为网状。

树脂(R)或复合成型时的第1树脂(R1)侧和/或第2树脂(R2) 中,配合了内添材料的树脂,特别是熔融成型时,预先制作内添 材料浓度浓的母料时,将其母料和树脂混合用于成型。树脂成份 中,如果需要,也可内添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润滑 剂、抗静电剂、消光剂、流动性改善剂、增塑剂、阻燃剂等助剂。 特别是对于配合了内添材料侧的树脂、特别是熔融成型时,与抗 氧化剂等稳定剂一起,并用金属皂为主的防凝聚乃至提高分散性 的有效成份的成型助剂,可以确保内添材料的均匀分散性,另 外,为了提高功能性(A)载持性,也可适当量地共存盐、盐、 钙盐、钛盐、铝盐、盐、盐、锌盐、铬盐、钴盐等的金属离 子源。

拉伸

在得到单丝时,大多是在成型后进行拉伸。对于拉伸倍率没 有特别限制,但是倍率太小时,有在使用时强度差的缺陷,所以 拉伸倍率通常是3倍以上,优选的是4倍以上。拉伸倍率的上限 一般达到10倍左右。另外,也有不需要拉伸的用途,所以就不 需要拉伸。在得到了薄膜和板状时,也可根据需要在共挤出成型 后进行拉伸。

应用、用途

本发明的复合成形物(包括复合成形物)是单丝状时,可以从 复合单丝得到线、绒毛、(棉花)状物、网、绳、带、织布、无 纺布、编制布等的二次制品。也可将这些复合单丝或者其二次制 品与天然纤维(木棉、麻、绢、羊毛等)、合成树脂(聚酯、丙烯酸 树脂、聚丙烯、聚乙烯、耐龙、维尼隆、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 聚氨酯等)系的纤维或单丝、半合成纤维(乙酸纤维素等)、再生纤 维(人造丝等)、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纤维或单丝或 者这些的二次制品组合使用。本发明的复合成形物是薄膜、板、 容器等时,可以将其叠层得到二次制品。

本发明的成形物(包括复合成形物)或其二次制品的用途可以 是交通工具的内装饰材料(板布、顶棚材料、地面材料)、室内的 内装饰材料(墙用板、地面材料等)、室内或交通工具的铺垫材料 (垫子、地毯等)、过滤器(空调机、空气清洁机、真空吸尘器等的 过滤器)、类材料、产业材料、衣料材料、寝具、卫生材料、 医疗用品、化妆材料(粉扑)、日用品、厨房用品、卫生间用品、 包装材料等。

热熔融品

特别是复合成形物时,其外侧成份Y,通过选择或控制第2 树脂(R2)的种类或内添加物的量使其具有热熔融性,就可得到热 熔融性品。例如,在使用将芯鞘接合型的复合单丝和并列结构接 合型的薄膜切成细的线条,制造编织物(网、织布、编布)和无纺 布时,由于可通过热熔融,使单丝和线条的交叉点熔融,所以可 防止使用时或二次加工时的网眼脱结,或者通过热熔融将这样的 编织物或无纺布固定在框体等上。

以下,用实施例进一步地说明本发明。所说的“份”、“%” 是用重量标准表示的。粒度的测定是使用激光衍射粒度测定器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SA-CP3”)进行。

机械性组合物

材料的准备

作为功能性成份(A),准备如下。

·(A1):茶儿茶素30%品(来自表棓儿茶酚、棓酸表棓儿酯、 表儿茶酚及棓酸表儿茶酯的总量约为30%的茶的儿茶素制剂)

作为陶瓷成份(C)的原料作以下的准备。

·(C1):硅酸盐水溶液(水玻璃)

作为微粉板状矿物(T),准备如下的滑石(莫氏硬度:约1)。

·(T1):直接使用从德国输入的滑石。

·(T2):通过筛分分级日本滑石株式会社制的超微粉滑石 “SG-2000”(公称平均粒径:0.97μm),得到微粒子侧。

混合方法/其1

实施例1~2、比较例1

在保持0℃的1N硫酸溶液中,添加茶儿茶素(A1),另外调 制1N水玻璃(C1)的溶液。接着,边激烈搅拌含有茶儿茶素(A1) 的1N硫酸溶液;边数分钟内滴入1N水玻璃(C1)溶液。此时的 反应液温度成为5~7℃,生成氧化硅。用试验用球磨将反应混 合物(茶儿茶素和氧化硅的复合粒子)湿式粉碎后,脱水、在干燥 器中边加到50~60℃的温度;边真空干燥,用流水洗涤后再次 干燥,接着用试验用球磨干式细粉碎,得到微粉末状的功能性 组合物。

在上述的反应时,在将水玻璃和茶儿茶素混合时,

ⅰ、对于两者的总量(水玻璃的量按照氧化硅标准),滑石达到 10%的标准,或

ⅱ、用滑石置换水玻璃(氧化硅标准)的10%,进行混合。为 了比较,即使对于不混合滑石时也进行试验。

结果

原料滑石的粒度分布、不配合滑石及配合滑石时的功能性成 份(A)-陶瓷成份(C)复合粒子的粒度分布如下述表1及图1(A)和 图1(B)至图8(A)和图8(B)所示。在各图中,(1)是累积(积分)图、 (2)是分别(微分)图。

                      表1

                               粒度分布

               不添加           (T1)            (T2) 原料滑石 对应图                          图1(A)和图1(B)    图2(A)和图2(B) 平均粒径(μm)        -              0.74              0.47 最大粒径(μm)        -               2                 2 比表面积(m2/g)      -              2.14              4.91 25%粒径(μm)        -              1.16              0.65 75%粒径(μm)

                 -              0.54              0.33 对原料10%混合品 对应图           图3(A)和图3(B)   图4(A)和图4(B)    图5(A)和图5(B) 平均粒径(μm)        12.82          0.69              0.76 比表面积(m2/g)      1.07           4.45              3.14 25%粒径(μm)        10.03          5.36              3.98 75%粒径(μm)        1.86           0.29              0.37 对氧化硅10%取代品 对应图           图6(A)和图6(B)  图7(A)和图7(B)    图8(A)和图8(B) 平均粒径(μm)        12.82          0.98              0.90 比表面积(m2/g)      1.07           3.33              3.91 25%粒径(μm)        10.03          2.36              2.37 75%粒径(μm)        1.86           0.42              0.34

对比上述结果,与不添加滑石的图3(A)和图3(B)、图6(A) 和图6(B)比,在添加了(T1)的滑石的图4(A)和图4(B)、图7(A) 和图7(B)及添加了(T2)的滑石的图5(A)和图5(B)、图8(A)和图 8(B)中表明,混合物的粒度分布明显地在微粒子乃至超微粒子 侧,有效地防止二次凝聚。

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功能性成形物

如下制造作为功能性树脂组合物的代表例的功能性成形物 (复合成形物)

材料的准备

作为第1树脂(R1)准备如下。

·(R1):聚丙烯(PP)(熔点163℃、比重0.91)

作为第2树脂(R2)准备如下。

·(R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点265℃、比重1.4)

作为添加在第2树脂(R2)侧的功能性成份(A)准备如下。

·(A1):上述的儿茶素(茶儿茶素30%品)

·(A2):纯度70%的茶皂苷

·(A3):绿茶粉末

·(A4):干燥了绿茶的热水萃取物的粉末

·(A5):纯度85%的单宁酸

作为添加在第2树脂(R2)侧的陶瓷成份(C)的原料准备如 下。

·(C1):硅酸盐水溶液(水玻璃)

·(C2):磷酸铝及胶体硅

·(C3):氧化硅、磷酸铝及胶体硅

作为微粉板状矿物(T),使用上述的滑石(T1)、(T2)。

功能性成份(A)-陶瓷成份(C)复合物粒子的准备

如以下进行制造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的复合物粒 子。在任何场合,在混合陶瓷成份(C)的原料和功能性成份(A) 时,都添加微粉板状矿物(T)。

其1

对于陶瓷成份(C)的原料中的(C1),在保持0℃的1N硫酸溶 液中,加入功能性成份(A),另外配制1N水玻璃溶液。接着, 边激烈搅拌含有功能性成份(A)的1N硫酸溶液;边滴下1N水 玻璃溶液数分钟。此时的反应液温度为5~7℃。用流水洗涤混 合物1天后,充分除去水份,接着磨碎,边加热50~60℃温度; 边在干燥器中真空干燥,得到粉末状的复合物。

其2

对于陶瓷成份(C)的原料中的(C2),在浓度为25%的磷酸铝 水溶液200份中混合功能性成份(A),调节pH为3~4,加入胶 体硅的胶液(固形成份40%)的130份进行混合,调节pH为中 性。由于浆液慢慢凝聚,所以在能操作的情况下移到蒸发皿(或 坩锅)中,在恒温干燥器或电炉中加热,在100~300℃下干燥, 进行加热处理。由此得到硬的不定形的凝聚体,在自动乳钵(或 球磨)中将其微粉碎,用筛分级,得到100~325目粒度的粒子。 接着,将该凝聚体的粒子在恒温干燥器或电炉中加热处理。

其3

对于陶瓷成份(C)的原料中的(C3),将平均粒径325目以下 的氧化硅400份和功能性成份(A)130份进行干式混合后,边添 加浓度25%的磷酸铝水溶液200份;边进一步混炼,得到膏状 物,在该膏状物中混合胶体硅的胶液(固形份40%)50份,使pH 呈中性。此时由于慢慢引起凝聚,所以在能操作的情况下移入 坩埚,干燥后,在100~300℃下脱水,进行水解。将其进行微 粉碎。

实施例3~9

在第2树脂(R2)中,与少量的抗氧化剂及抗凝聚剂(分散剂) 一起混合由用上述(其1)、(其2)、(其3)的方法得到的载持功能 性成份(A)的陶瓷成份(C),熔融挤出的同时进行颗粒化。将这样 得到的颗粒作为外侧成份(鞘成份)Y、将上述的第1树脂(R1)的颗 粒作为内侧成份(芯成份)X使用,通过具有复合模的二台挤出 机,对于外侧成份(鞘成份)Y,使用比第2树脂(R2)的熔点高70~ 90℃的温度条件、对于内侧成份(芯成份)X,使用比第1树脂(R1) 的熔点高60~90℃的温度条件分别进行共挤出成型。接着,拉伸 约6倍,得到复合单丝(复合成份物)。接着,从该复合单丝制造 无纺布。条件如表2所示。

比较例2~3

除了省去在第2树脂(R2)中添加陶瓷成份(C)及微粉板状矿 物(T)之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地进行共挤出,接着拉伸约6倍, 得到单丝(复合单丝)。进而,制造无纺布。条件在表2中一并表 示出。

比较例4~5

除了省略向第2树脂(R2)中添加微粉板状矿物(T)之外,其他 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地共挤出,接着拉伸约6倍,得到单丝(复合 单丝)。进而制造无纺布。条件在表2中一并表示出。 表2

       内侧成份X                       外侧成份Y                 复合物

         (R1)         (R2)        (A)       (C)       (T)

                                                                  粒子 比较例2    (R1)50份     (R2)46份    (A1)3份     -         -        - 比较例3    (R1)50份     (R2)46份    (A2)3份     -         -        - 比较例4    (R1)50份     (R2)35份    (A1)3份  (C1)12份    -       其1 比较例5    (R1)50份     (R2)35份    (A2)3份  (C2)12份    -       其1 实施例3    (R1)50份     (R2)35份    (A1)3份  (C1)10份 (T1)2份   其1 实施例4    (R1)50份     (R2)35份    (A2)3份  (C1)10份 (T1)2份   其1 实施例5    (R1)50份     (R2)35份    (A3)3份  (C1)10份 (T2)2份   其1 实施例6    (R1)50份     (R2)35份    (A1)3份  (C2)10份 (T1)2份   其2 实施例7    (R1)50份     (R2)35份    (A4)3份  (C2)10份 (T2)2份   其2 实施例8    (R1)50份     (R2)35份    (A5)3份  (C3)10份 (T2)2份   其3 实施例9    (R1)50份     (R2)35份    (A1)3份  (C3)10份 (T1)2份   其3

试验

将由上述制作的无纺布浸渍在常温的水中3小时后,一次取 出自然干燥后,再一次浸渍在水中3小时后,取出自然干燥,用 差示热重量分析仪进行热分析(在电炉中以5℃/min的速度升 温,解析加热过程试样的热平衡(吸热/放热)和随之的重量增减) 测定最初的水浸渍前及第2次水浸渍后的功能性成份(A)的量。 然后,对于水洗前及水洗后的无纺布,用下述条件进行除臭试验 及抗微生物性试验。另外,也研究复合成形物的表面状态(按照 滑润的顺序是○、□、△)、从断面的SEM像看的内添物粒子的均 匀分散性(按照均匀的顺序是○、□、△)和其分散的内添物粒子的 细度(按照细度的顺序是○、□、△)。其结果分别表示在表3及表 4中。

除臭试验

在1m3的容器内设置从外部能操作的空气清洁机、在内部设 置由上述制作的无纺布,在容器中将5根烟装在吸烟机中、点 火,在最初的1根燃尽时停止吸烟机,在最后的烟燃尽时开始运 转空气清洁机,运转5分钟后及30分钟后使用气体检测管测定 氨浓度,与5分钟后的浓度(初始浓度)相比30分钟后的浓度减 少多少的程度求出脱臭率。

抗微生物性试验

用下述的条件,研究各试样的抗菌性。

·试验项目:菌数减少率试验

·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P

·试验方法:用统一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植菌数[A]    1.0×105  logA=5.0

无加工布菌数[B]    1.6×107    logB=7.2

(无加工布使用标准棉布)

logB-logA=2.2>1.5(试验有效)

增减值=logC-logA

增减值差=(logB-logA)-(logC-logA)

             表3

                      比较例

             2      3       4       5 水洗前 (A)含量(%)

            2.1   2.0      2.6    2.6 水浸渍后 (A)含量(%)     0.2   0.3      2.4    2.4 NH3脱臭率(%)  45    46       71     72 抗菌性 菌数logC        6.9   6.9      3.9    3.9 增减值          1.9   1.9     -1.1   -1.1 增减值差

            0.3   0.3      3.3    3.3 表面状态(外观)  ○    ○       □     □ SEM像 均匀分散性      ○    ○       □     □ 粒子的细度

            ○    ○       □     □ (抗菌性试验的样品采取0.2g)

                         表4

                                      实施例

                3       4       5       6       7      8      9 水洗前 (A)含量(%)        2.7     2.7     2.6     2.6     2.7    2.6    2.6 水浸渍后 (A)含量(%)        2.6     2.6     2.5     2.5     2.5    2.5    2.4 NH3脱臭率(%)     75      75      73      73      74     72     72 抗菌性

菌数logC       3.8     3.9     3.9     3.9     4.0    4.2    3.9

增减值        -1.2    -1.1    -1.1    -1.1    -1.0   -0.8   -1.1 增减值差           3.4     3.3     3.3     3.3     3.2    3.0    3.3 表面状态           ○      ○      ○      ○      ○      ○    ○ SEM像   均匀分散性       ○      ○      ○      ○      ○      ○    ○   粒子的细度        ○      ○      ○      ○      ○      ○    ○ (抗菌性试验的样品采取0.2g)

如表3、表4所示,在比较例2~3中,由于在作为外侧层 的鞘成份Y侧中没有共存陶瓷成份(C)(及微粉板状矿物(T)),若 与实施例比较,在挤出成型时通过挥发失去功能性成份(A)的某 一定程度的量,且水浸渍后的功能性不充分。另外,仅使用不添 加功能性成份(A)的第2树脂(R2)的单丝的拉伸品时的NH3脱臭 率是约40%,“测定值-40%”成为实质的脱臭率。另外,在比较 例4~5中表明由于在作为外侧层的鞘成份Y侧中不共存微粉板 状矿物(T),看到复合细丝的表面状态(从外观上的滑润性)及SEM 像时的内添物粒子的均匀分散性及其分散粒子的细度,与实施例 的对比是相当的差。

功能性树脂组合物、功能性成形物

作为功能性树脂组合物的代表例的功能性成形物(复合成形 物)如下进行制造。

材料的准备

作为第1树脂(R1),准备如下。

·(R1):聚丙烯(PP)(熔点163℃、比重0.91)

·(R1):耐龙6(Ny6)(熔点220℃、比重1.13)

作为第2树脂(R2),准备如下。

·(R2):聚丙烯(PP)(熔点128℃、比重0.91)

·(R2):耐龙6(Ny6)(熔点220℃、比重1.13)

作为内添在第二树脂(R2)侧的功能性成份(A),准备如下。

·(A1):上述的茶儿茶素30%品

作为内添在第2树脂(R2)侧的陶瓷成份(C)的原料,准备如 下。

·(C1):硅酸盐水溶液(水玻璃)

·(C4):沸石

作为微粉板状矿物(T),使用上述的滑石(T2)。

功能性成份(A)-陶瓷成份(C)

对于(C1),按照以前所述的(其1),制造与(A1)的复合物粒 子。对于(C4),将(A1)溶解乃至分散在水中,向其中加入(C4)后 混合,使之干燥(作为(其4))。

实施例10~14

在第2树脂(R2)中,与少量的抗氧剂及抗凝聚剂(分散剂)一 起,混合载持有用上述(其1)或(其4)的方法得到的功能性成份(A) 的陶瓷成份(C),熔融挤出的同时进行颗粒化。将这样得到的颗 粒作为外侧成份(鞘成份)Y、将上述的第1树脂(R1)的颗粒作为内 侧成份(芯成份)X使用,通过具有复合模的二台挤出机,对于外 侧成份(鞘成份)Y使用比第2树脂(R2)的比熔点高70~90℃的温 度条件、对于内侧成份(芯成份)X使用比第1树脂(R1)的比熔点 高60~90℃的温度条件分别进行共挤出成型。接着拉伸约6倍, 得到复合单丝(复合成形物)。接着从该复合单丝制造无纺布。条 件如表5所示。

比较例6~7

除了在上述的第2树脂(R2)侧中只添加功能性成份(A)之 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0~14相同地共挤出,接着拉伸约6倍, 得到单丝(复合细丝),进而制造无纺布。条件在表5中一并表示 出。

比较例8~10

除了省略在上述的第2树脂(R2)侧中只添加陶瓷成份(C)之 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0~14相同地共挤出,接着拉伸约6倍, 得到单丝(复合细丝),进而制造无纺布。条件在表5中一并表示 出。

                         表5

       内侧成份X                     外侧成份Y              复合物

         (R1)      (R2)        (A)      (C)      (T)      粒子 比较例6    (PP)50份   (PP)46份    (A1)3份      -        -        - 比较例7    (Ny)50份   (Ny)46份    (A1)3份      -        -        - 比较例8    (PP)50份   (PP)35份    (A1)3份  (C1)12份    -       其1 比铰例9    (PP)50份   (PP)35份    (A1)3份  (C4)12份    -       其4 比较例10   (Ny)50份   (Ny)35份    (A1)3份  (C1)12份    -       其1 实施例10   (PP)50份   (PP)35份    (A1)3份  (C1)10份  (T2)2份  其1 实施例11   (PP)50份   (PP)35份    (A1)3份  (C1)10份  (T2)2份  其1 实施例12   (PP)50份   (PP)35份    (A1)3份  (C4)10份  (T2)2份  其4 实施例13   (Ny)50份   (Ny)35份    (A1)3份  (C1)10份  (T2)2份  其1 实施例14   (Ny)50份   (Ny)35份    (A1)3份  (C1)10份  (T2)2份  其1

试验

以下,进行与实施例3~9相同的试验。其结果如表6及表7 所示。另外,比较例6、7中由于没有添加陶瓷成份(C),表6的 SEM像的栏中标成“-”。

                         表6

                           比较例

             6       7       8       9      10 水洗前 (A)含量(%)     2.1     2.0     2.6     2.6     2.6 水浸渍后 (A)含量(%)     0.2     0.3     2.4     2.4     2.3 NH3脱臭率(%)  45      46      71      72      68 抗菌性

菌数logC    6.9     6.9     3.9     3.9     4.1

增减值      1.9     1.9    -1.1    -1.1    -0.9 增减值差        0.3     0.3     3.3     3.3     3.1 表面状态        ○      ○      □      □      □ SEM像 均匀分散性       -       -      □      □      □ 粒子的细度       -       -      □      □      □ (抗菌性试验的样品采取0.2g)

                         表7

                         实施例

           10      11       12     13      14 水洗前 (A)含量(%)    2.6     2.4      2.6    2.7     2.6 水浸渍后 (A)含量(%)    2.4     2.3      2.2    2.3     2.1 NH3脱臭率(%) 74      70       70     69      68 抗菌性

菌数logC   3.9     3.8      3.9    3.9     4.1

增减值    -1.1    -1.2     -1.1   -1.1    -0.9 增减值差       3.3     3.4      3.3    3.3     3.1 表面状态       ○      ○        ○    ○      ○ SEM像 均匀分散性     ○      ○        ○    ○      ○ 粒子的细度     ○      ○        ○    ○      ○ (抗菌性试验的样品采取0.2g)

实施例15~17

作为树脂(R)、功能性成份(A)、陶瓷成份(C)的原料、微粉板 状矿物(T),准备如下。

·(R):

聚丙烯(PP)(熔点163℃、比重0.91)

耐龙66(Ny66)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点265℃、比重1.4)

·(A1):茶儿茶素30%品

·(C1):硅酸盐水溶液(水玻璃)

·(T1):从德国进口的滑石

另外,按照上述的(其1)的顺序,得到在功能性成份(A)中载 持陶瓷成份(C)和微粉板状矿物(T)的复合物粒子。

在分别的树脂(R)中,混合由上述得到的复合物粒子、熔融 挤出的同时,一次颗粒化。将此颗粒供给挤出机,在比树脂(R) 的熔点高约8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得到细丝(单丝), 从此细丝制成无纺布。

任何一个场合成型性都是圆滑的,得到的细丝的表面状态 (圆滑度)是良好的,对于其细丝的断面的SEM像,可确认内添 物粒子的均匀分散性及其分散粒子的细度是良好的。

SEM像

均匀分散状态:○

粒子的细度:○

另外,得到的无纺布,如下述,水浸渍后也具有优良的除臭 性及抗微生物性。

水浸渍后的NH3脱臭率

70~73%

水浸渍后的抗菌性

菌数logC:3.8~4.2

增减值:-1.0~-1.2

增减值差:3.0~3.4

实施例18

分别准备作为功能性成份(A)的上述的茶儿茶素30%品 (A1)、陶瓷成份(C)的原料的硅酸盐水溶液(水玻璃)(C1)、微粉板 状矿物(T)的微粉级的云母(T3)。

然后按照上述的(其1)的顺序,得到在功能性成份(A)上载持 陶瓷成份(C)和微粉板状矿物(T)的复合物粒子。但是此时,对于 水玻璃以氧化硅标准并用作为陶瓷成份(C)的平均粒径0.23μm的 微粒子状的氧化锌10%。

作为树脂(R)准备由多元醇成份及异氰酸酯成份构成的聚氨 酯原料,另外,作为助剂准备硅消泡剂、催化剂及发泡剂(水), 在多元醇成份的侧配合由上述得到的复合物粒子7%后,按照常 法制造发泡聚氨酯(聚氨酯泡沫体)。

这样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抗微生物性及除臭性良好,由于 感触好,例如作为化妆用粉扑或过滤器等是适宜的。

按照本发明,在来自植物的功能性(A)和陶瓷成份(C)的混合 系中,由于使低硬度且具有劈开性的微粉板状矿物(T)共存,所 以可提供有效地防止上述混合系的粒子的二次凝聚的粒径增大 的功能性组合物(特别是功能性成形物)。

例如制成成形物时,由于添加剂粒子细微且均匀地分散在树 脂相中,所以在成型性、后加工性(拉伸性等)、物性(强度、尺寸 稳定性等)、外观等上,得到极好的结果,进而得到优良的除臭 性、抗微生物性。此外,由于功能性成份(A)与陶瓷成份(C)共存, 处在定着及耐水化固定的状态,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内添功能性 成份(A)的成型时的挥发或成形物后的渗出,而且其除臭性、抗 微生物性,即使该成形物与水接触时,也不容易失去,其功能性 可以长时间地持续。陶瓷成份(C)的存在,对于提高由于温湿度 变化等的环境变化的成形物的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是有利的。

特别是外侧成份X和内侧成份Y构成的复合成形物的外侧 成份X中同时含有功能性成份(A)和陶瓷成份(C)和微粉板状物(T) 时,由于功能性成份(A)的内添量可以大大地减少,所以是经济 的,另外通过存在于外侧成份Y的功能性成份(A)可以最大限度 地发挥该成份本来的除臭性、抗微生物性等的优良功能,通过内 侧成份X可以确保强度和拉伸性。

此外,功能性成份(A)是茶等含在植物中的成份,所以与人 体接触的使用方法中,对人体也是安全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