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流体力学 / 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叶尖喷气驱动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阅读:713发布:2021-12-19

专利汇可以提供叶尖喷气驱动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是叶尖喷气驱动 风 扇的大涵道比涡扇 发动机 及设计方法,其结构是外涵道部分引入一个具有更大涵道比的带叶尖喷气驱动的风扇 转子 ,该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驱动部件和旋转附加涵道转子 轮毂 ,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和叶尖驱动部件的下游设置了附加涵道静子。引气通道从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引气至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部分。优点: ①增大涵道比,利用 气动 力 实现 扭矩 传递,解决风扇与驱动部件转动速度不协调的问题;②大大提升其圆周速度,涵道比提升潜力巨大;③与 现有技术 相比,结构更简单;④可利用已有的双转子涡扇发动机为 基础 进行改进,从而降低这种叶尖喷气驱动风扇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风险和成本,缩短研制周期。,下面是叶尖喷气驱动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叶尖喷气驱动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以双转子涡扇发动机为原型
加入一个附加涵道,引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该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驱动
部件和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此外,附加涵道中还有附加涵道进气道,附加涵道喷管和附
加涵道静子;引气通道从原涡扇发动机外涵风扇出口截面引出增压气体至叶尖附近,气体
被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能量后,由4截面进入附加涵道静子的叶尖部分,在5截面被静子转为
轴向;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能量,形成驱动直接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旋转工作,将被附
加涵道进气道输送至1截面的来流进行增压,这部分气流同样经过附加涵道风扇静子输送
至2截面,并与5截面空气混合,流入附加涵道喷管向后喷出;通过上述装置,叶尖驱动风扇
转子流量可显著大于一般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流量;根据发动机质量附加原理,该新的涡扇
发动机能获得更大的推力和更低的耗油率;同时,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的驱动部件处于大半
径处,使得其在转速较低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轮缘线速度,保证其做功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叶
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位于其叶尖的叶尖驱动部件以及转子叶根处
的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流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中心部分进气道的
气流,经风扇转子增压后,由引气通道输送至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附近,并流入叶尖驱动
部件,被该叶尖驱动部件吸收大部分气流能量后经流动4截面流入附加涵道静子;叶尖驱
动部件获得的驱动力直接由叶片传递给附加涵道风扇转子,使之能对流量更大的附加涵道
气流增压;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则用于隔离附加涵道与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不同
压力的气流;由于叶尖驱动部件位于大半径的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因此在同一转子条
件下无需变速器解决了风扇轮缘转动速度与驱动部件转动速度不协调的问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
附加涵道静子,布置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后,静子叶尖部分扭向和其他部分的中弧线方向
不同,扭向也不同;其作用是将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和叶尖驱动部件出口气流的切向分速度
转为轴向,并保持风扇转子出口与叶尖驱动部件出口的气流压力保持平衡,以尽量合理利
用能量;由于该静子工作温度不高,可根据需要选用空心叶片和轻质材料,以降低发动机重
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引
气通道的设计形式,根据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的方式不同而有两种:①叶尖驱动部件采
用叶尖空气驱动涡轮形式,则该引气通道由附加涵道静子和附加涵道机匣内的气路组成,
且在引气通道出口34截面处放置叶尖空气涡轮的导向器;②叶尖驱动部件采用叶尖喷气
喷嘴的形式,则该引气通道由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内的气路组成,并在叶尖将气流引入喷气
喷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附加
涵道风扇转子,由其流量mf(压比πf,效率ηf)确定的名义涵道比B相比与原双转子涡扇
发动机外涵部分流量mc(压比πc,效率ηc)确定的涵道比B’更大,上述 参数有如下关系: ;在选定附加涵道风扇转子轮毂h比和进口赫数 Min后,可以用流量
公式确定风扇转子的叶尖半径r尖;对于风扇,先估取选定载荷系数 ,则有:
,其中 ,一旦确定U尖则可以计算出压
比πf;为了使空气涡轮与风扇转子掺混损失最小,且满足能量平衡条件 WT=Wf,经推导有:
,其中 ,可求
解出U尖和转速n;可以看到,转速 n越低(U尖小)时,涵道比B越大;转速低一方面可以实现
更大涵道比,带叶尖喷气驱动的大涵道比风扇发动机总的排气流量增加,增加的即为附加
涵道的流量,发动机的可用能量被更大的流量均分;由于排气速度的降低幅度比质量增加
的幅度小,故发动机排气总动量增加,对应着推力增加,耗油率降低;另一方面由速度三
形知风扇转子相对速度 ,转速低则u1小,可以降低转子进口相对速度,相对马
赫数,避免风扇叶尖出现超音速情况,降低风扇设计难度,同时避免叶尖因超音速带来的噪
音危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
叶尖驱动部件,其结构是布置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其转速与风扇转子转速相同为n,
流量mT与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流量 mc相等;由于其位于风扇叶尖,故涡轮圆周速度
,根据能量平衡条件,有 ,其中
为涡轮载荷系数;可以看出,当B越大, n越小,则涡轮载荷系数越大;为了避免涡轮出
现跨音乃至超音现象, HT不宜过大,对应转速 n不宜太小;故转速 n也是空气涡轮设
计的关键参数,在选取n时需要综合考虑风扇与涡轮,使得两者设计难度相当;当 HT大
时,重新选取转速n,计算Hf,再计算HT,反复迭代;空气涡轮的落压比πT由下式求出:
;由落压比、流量和效率等参数,可按已有
的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得到空气驱动涡轮转子气动造型,或者现有的喷嘴设计方
法设计得到叶尖喷气喷嘴;与传统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低压涡轮相比,该空气涡轮可以
在较低转速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圆周速度UT,使得涡轮在不高的载荷系数下仍然保持较强的
做功能力驱动风扇转子,解决了转速不匹配问题;通过匹配设计,可以使风扇和空气涡轮均
获得较优的性能,同时实现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设计。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叶尖
空气涡轮,布置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叶片的重心积叠方向和弯扭方向应与风扇叶片
的趋势相关,此叶尖空气涡轮的叶根处带有突肩,用于与风扇叶片连接;叶尖空气涡轮起到
提取空气能量,驱动风扇转子转动的作用;突肩不仅起连接作用,也起到隔离风扇与涡轮叶
片附近不同压力的气体的作用;与之配套的空气涡轮导向器布置在附加涵道外机匣内,起
到将引气通道的空气加速并导向的作用,使空气高速喷向空气涡轮转子;此叶尖空气涡轮
及其前方的空气涡轮导向器,都可采用低稠度涡轮叶型设计技术获得其基元叶型,并按前
述重心积叠和弯扭方式生成三维造型;由于空气涡轮的工作温度不高,其转子可采用空心
叶片和轻质材料,以降低叶片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
叶尖喷气喷嘴,布置在风扇叶片的叶尖内部,喷嘴内部通道走向与风扇叶尖的中弧线一致,
且喷嘴出口方向与风扇叶片尾缘中弧线切线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掺混损失;喷嘴
的作用是将内涵引出的高压气体加速喷出,产生反作用力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引气的通道
位于风扇转子叶片内部,风扇转子叶片须采用空心叶片;该喷气喷嘴的作用实质上与叶尖
空气涡轮一致,可认为喷气喷嘴具有与之等效的气动参数;按与叶尖空气涡轮同样的气动
计算方法,可获得喷嘴流量、喷气速度、喷气方向等参数,之后可按照现有的喷嘴设计技术,
获得喷嘴的气动造型。
9.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设计步
骤:
1)选定原型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原型选定后,发动机的内涵道总压比和涡轮前温度都
已确定,通常这两个参数均已达当前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极限;本专利只需对风扇外涵道部
分进行以下改进;
2)先初步确定该发动机增加附加涵道后得到提高的涵道比B,进而计算出附
件涵道风扇流量mf,并设计风扇轮毂比得到叶尖半径r尖;选择风扇的载荷系数 Hf
后,根据最大利用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空气能量和掺混损失最小的条件,有
,其中 ,求出
风扇转子叶尖速度U尖和转速 ;再由 ,得
到附加涵道风扇压比πf;
3)叶尖驱动部件的设计,以空气涡轮为例;其流量为原双转子风扇外涵流量mT=mc,其
载荷系数由下式确定 ;事实上,当风扇压比为πf时,转速n与载
荷系数Hf相关,选取 n低,则 Hf高,对应载荷系数涡轮 HT也高;HT是涡轮设计难度的评判准
则之一,特别是HT超过某值后,涡轮需要采用超音或跨音设计,甚至难以设计;叶尖驱动部
件的落压比由下式求出 ;得到流量、落压
比参数后,绘制附加涵道转静子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和空气涡轮速度三角形;在一维估算层
面上通过多轮迭代优化并确定各个截面参数,尤其是优选合适的转速n,使得涡轮与风扇均
能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当驱动部件选用喷气喷嘴时,其在旋转坐标系下功能与空气涡轮
一致,可有与之等效的“速度三角形”,但其出口相对速度w4应与风扇出口的相对速度 w12方
向一致;
4)根据所得的速度三角形,设计附加涵道转静子、叶尖驱动部件及静子的子午流道和
气动外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技术进行三维优化设计,使得附加涵道转静子、叶尖驱动部件
性能最优;
5)依据优化后的叶尖喷气驱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附加涵道风扇的压πf比、流量
mf、效率ηf参数,可以按照目前已有的航空发动机风扇设计方法设计得到附加涵道风扇转
子及其静子气动造型;
6)根据优化后的叶尖驱动部件的落压比πT、流量mT、效率ηT,对于喷气喷嘴为等效参
数,若采用叶尖空气涡轮,则可按照目前已有的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得到空气驱
动涡轮转子及其静子气动造型;若采用叶尖喷气喷嘴,则利用已有的喷嘴设计方法进行喷
嘴的气动设计;
7)若选用叶尖空气涡轮驱动,则在获得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和叶尖空气涡轮转子的气动
造型后,进行两者间的突肩设计,突肩厚度不宜薄,以保证连接强度,也不宜厚,以保证部件
的气动性能;此外,突肩应具有气动外形,如类似鱼鳍型,以降低突肩本身对气流的影响;
8)引气通道实质上是管流通道,依据引气气流的流量、压力、温度参数,采用二维管流
的设计方法,选择较低的气体流速,光顺各部件内的流道,以降低流路的气动损失,完成引
气通道设计;同时将相应的部件做成空心的;
9)附加涵道进气道和喷管的具体设计可分别采用目前已有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
相关设计技术完成;
10)所有增加或改动的部件气动设计和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完成后,按已有的航空发动
机设计技术对这些部件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校核强度和转子动力学;至此完成在双转子
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进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

说明书全文

叶尖喷气驱动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属于新概念涡扇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更高推重比和更低耗油率始终是航空发动机不懈追求的目标,而涡扇发动机以其高推重比和低耗油率的特征,逐渐成为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主流,是各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核心技术。涵道比是涡扇发动机设计的核心参数之一,较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具有高机动性,通常应用在军用领域;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耗油率低,通常应用在民用领域。各大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民用机型都以不断提高涡扇发动机的涵道比为技术发展路线之一。传统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多为双转子结构,用低压涡轮驱动风扇和低压压气机。通常涡扇发动机设计是基于核心机(涡喷发动机)进行的,涵道比增大时,核心机的流量不变,只是风扇的流量增加。更大的流量意味着风扇外径变大,此时须降低风扇的转速,以避免风扇叶尖相对赫数过高带来的效率下降问题和叶尖了轮缘速度过大带来的叶片强度问题,特别是当叶尖相对马赫数超过1时,还会使风扇噪音急剧增加,这对民用飞机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风扇是由低压涡轮驱动的,为了更多的提取燃气能量,涡轮的轮缘速度需要提高。增大轮缘速度有两种方式,一是提升半径,二是提升转速。而低压涡轮位于内涵道,受结构和尺寸限制,半径难以进一步提升,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转速。为了更优的气动设计,低压涡轮与风扇两种转速需求互相矛盾,这一矛盾称为(风扇与低压涡轮)转速不匹配问题,是涡扇发动机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0003] 目前,解决风扇与低压涡轮这一矛盾的主要技术手段有以下三种:①齿轮驱动涡扇发动机(GTF);
低压涡轮经齿轮减速器减速后驱动风扇,可实现低压涡轮转速高而风扇转速低,使两者转速匹配。但该方案齿轮减速器传递扭矩大,导致该方案的设计难度很大,兼有可靠性和寿命的问题,尤其涵道比进一步增加时,转速比也变大,上述问题更为突出,成为涵道比进一步增加的瓶颈
[0004] ②三转子涡扇发动机;三转子发动机可更合理的安排风扇、低压压气机、高压压气机和各级涡轮间的功率分配和转速匹配,驱动风扇的低压涡轮可以选用更低的转速。但风扇叶尖半径大和低压涡轮半径小(受结构与尺寸限制)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有一定的缓解,当涵道比进一步增加时,转速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此外,三转子同心的轴系结构与转子动学问题十分复杂,极大限制了该方案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上的运用。
[0005] ③后风扇涡扇发动机;后风扇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安置在发动机后部,采用独立的低压涡轮驱动,与上述方案一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速匹配问题,且涡轮与风扇不用转轴传递扭矩,避免了同心轴系的设计。但其缺点也十分显著:风扇与涡轮工作温度大,一体化加工制造难以实现,需复杂封严结构避免燃气外泄;其次,常规前风扇方案,一部分气体被内涵使用,可以提升核心机压比,提高核心机经济性,但对于后风扇方案,其增压气体直接排出,无法为核心机所用。这些缺点使得该方案在出现不久之后就逐渐被其他方案替代。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及设计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增大涡扇发动机涵道比,以达到增加推力、降低耗油率的目的,显著提高发动机经济性。本发明提出一种在一般的传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见图1)基础上增加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与附加涵道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概念(如图2、图3)和气动设计方法(如图4)。
[0007]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特征是以双转子涡扇发动机为原型,加入一个附加涵道,引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该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驱动部件和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此外,附加涵道中还有附加涵道进气道,附加涵道喷管和附加涵道静子;引气通道从原涡扇发动机外涵风扇出口截面引出增压气体至叶尖附近,气体被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能量后,由4截面进入附加涵道静子的叶尖部分,在5截面被静子转为轴向;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能量,形成驱动力矩直接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旋转工作,将被附加涵道进气道输送至1截面的来流进行增压,这部分气流同样经过附加涵道风扇静子输送至2截面,并与5截面空气混合,流入附加涵道喷管向后喷出;通过上述装置,叶尖驱动风扇转子流量可显著大于一般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流量;根据发动机质量附加原理,该新的涡扇发动机能获得更大的推力和更低的耗油率;同时,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的驱动部件处于大半径处,使得其在转速较低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轮缘线速度,保证其做功能力。
[0008] 本发明的优点:利用原有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的增压气体,通过叶尖喷气驱动风扇,提取能量并分配给附加涵道的更多气流中。根据质量附加原理,排气速度的降低幅度比质量增加的幅度小,发动机排气的总动量加大,涵道比增加,实现发动机的增推降耗。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在显著增加涵道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气动方式巧妙实现了功率的传递,另一方面将驱动部件置于叶尖,巧妙地避免了风扇与低压涡轮的转速矛盾,可保持风扇较低转速,使得叶尖相对马赫数降低,减少风扇噪音,并使得涵道比提升的潜力大大增加。与前面提到的解决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转速不匹配问题的3种方案相比,本方案更具优势:相比于第一类GTF涡扇发动机方案,该方案结构更为简单、紧凑,可靠性高,寿命长,且设计难度低;相比于第二类三转子涡扇发动机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复杂的三转子同心设计,涵道比提升的潜能也更大;相比于第三类后风扇涡扇发动机方案,该方案避免了不同材料风扇和涡轮一体化加工制造的难题,也不存在冷热气流的复杂封严装置。而该方案可在已有的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进,其内部核心机气动和结构设计不需过多改变,可大大降低技术风险和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0009] 综合以上优点,本发明提出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技术难度小等特征,可显著提高涡扇发动机涵道比,增大推力,降低耗油率,进而提升以其为动力的飞行装置的经济性。同时保持风扇叶尖马相对赫数维持较低平,降低风扇噪音。附图说明
[0010] 附图1是传统涡扇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0011] 附图2(a) 是叶尖喷气驱动涡扇发动机结构示意图(空气涡轮)。
[0012] 附图2(b) 是叶尖喷气驱动涡扇发动机结构示意图(叶尖喷气喷嘴)。
[0013] 附图3是带叶尖空气涡轮的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图。
[0014] 附图4是速度三形示意图。
[0015] 图中1表示的是附加涵道风扇,2表示附加涵道风扇静子,3表示引气通道,4表示附加涵道机匣,5表示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6表示附加涵道进气道,7表示附加涵道喷管,11表示叶尖驱动部件,其中附加涵道风扇1、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5、叶尖驱动部件11构成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8为原型双转子涡扇发动机,主要有以下部件:81为进气道,82为风扇转子,83为风扇静子,84代表多级高压压气机,85为燃烧室,86为高压涡轮,87为低压涡轮,88为高压转子转轴,89为低压转子转轴,80为尾喷管。
[0016] 1截面表示附加涵道风扇转子进口,12截面和4截面共同构成附加涵道风扇转子与静子交界面,2截面和5截面共同为附加涵道风扇静子出口,3截面(图2(a))为叶尖空气涡轮导向器进口,34截面 (图2(a))为叶尖空气涡轮导向器与转子交界面。速度三角形中,C代表气流的绝对速度(相对发动机),U代表由于转子转动产生的牵连速度,W代表气流的相对速度(相对转子叶片),数字下标表示其所在截面,下标m表示轴向速度,下标u表示周向速度分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对照图2,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结构是以双转子涡扇发动机8(图1)为原型,加入一个附加涵道,引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该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叶尖驱动部件11和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5(三维结构见图3)。此外,附加涵道中还有附加涵道进气道6,附加涵道喷管7和附加涵道静子2;引气通道3从原涡扇发动机外涵风扇出口截面82引出增压气体至叶尖附近,气体被叶尖驱动部件11提取能量后,由截面4进入附加涵道静子的叶尖部分,在截面5被静子转为轴向。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能量,形成驱动力矩直接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旋转工作,将被附加涵道进气道6输送至截面1的来流进行增压,这部分气流同样经过附加涵道风扇静子2输送至截面2,并与截面5空气混合,流入附加涵道喷管7向后喷出。通过上述装置,叶尖驱动风扇转子流量可显著大于一般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流量。根据发动机质量附加原理,该新的涡扇发动机能获得更大的推力和更低的耗油率。同时,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的驱动部件处于较大半径处,使得其在转速较低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轮缘线速度,保证其做功能力。即附加涵道风扇可以选用更低的转速,发动机涵道比增大的潜力更大。
[0018] 上述的原型双转子涡扇发动机8,其结构包括进气道81,风扇转子82,风扇静子83,多级高压压气机级84,燃烧室85,高压涡轮级86,低压涡轮级87,高压转轴88,低压转轴
89,尾喷管80。
[0019] 工作时,进入原型涡扇发动机进气道81的气流,被风扇转子82增压后,一部分进入引气通道3,另一部分进入发动机内涵。进入内涵的气流流经风扇静子83、多级高压压气机84,进一步提升压力,然后进去燃烧室85,产生的高温燃气先后进入高压涡轮86、低压涡轮87膨胀做功。涡轮提取的功率分别通过高压转轴88、低压转轴89传递给高压压气机和风扇转子,以维持这些部件正常工作。最后这部分气流由尾喷管80高速喷出,产生推力,由于内涵流量占发动机吸入总流量的比例很小,故这部分推力仅占发动机总推力的很小部分。另一部分进入引气通道的气流随着气路引至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部分,由叶尖驱动部件11提取能量,再通过附加涵道静子叶尖部分转向后,最终达到截面5。叶尖驱动部件提取气流能量获得驱动力矩,直接传递给附加涵道风扇转子,从而将附加涵道进气道6的来流进行增压。附加涵道进气道6进来的这部分气流被增压后,由附加涵道静子转为轴向,并输送至2截面,与5截面的气流混合,并一起进入附加涵道喷管7,由附加涵道向后喷出,产生推力。附加涵道喷管7处的气流流量包含了原型涡扇发动机的外涵空气流量和附加涵道的流量,其总流量远远大于进入内涵的那部分,是整个发动机推力产生的主要来源。该发动机的名义涵道比为截面7混合的空气流量与进入内涵的空气流量的比值。
[0020] 本发明是在传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基础上,其外涵道部分引入了一个具有更大涵道比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该转子包含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叶尖驱动部件11和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5。利用引气通道,将传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气流引至附加涵道风扇叶尖,叶尖驱动部件提取该气流能量并直接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相比于原型涡扇发动机外涵风扇,能对更多的气体进行压缩,故能在原涡扇发动机基础上增大涵道比,使得发动机显著提升推力,降低耗油率。一方面将传统的机械传扭方式变换为气动传扭,解决了风扇与低压转速涡轮矛盾,避免复杂机械结构带来的研制、可靠性、寿命和重量等问题;另一方面,驱动部件位于风扇叶尖部分,可使风扇在较低转速条件下,自身依然保持较强的做功能力,有利于降低风扇叶尖相对马赫数,减小风扇噪音。
[0021] 所述叶尖喷气驱动风扇转子,其特征由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位于其叶尖的叶尖驱动部件11以及转子叶根处的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5构成。流入叶尖喷气驱动风扇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中心部分81的气流,经风扇转子82增压后,由引气通道3输送至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附近,并流入叶尖驱动部件11,被该叶尖驱动部件吸收大部分气流能量后经流动截面4流入附加涵道静子2。叶尖驱动部件11获得的驱动力直接由叶片传递给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使之能对流量更大的附加涵道气流增压。旋转附加涵道转子轮毂5则用于隔离附加涵道与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不同压力的气流。由于叶尖驱动部件11位于半径较大的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因此在同一转子条件下(无需变速器)解决了风扇轮缘转动速度与驱动部件转动速度不协调的问题。
[0022] 所述附加涵道静子2,其作用是将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和叶尖驱动部件11出口气流的切向分速度转为轴向,并保持风扇转子出口与叶尖驱动部件出口的气流压力保持平衡,以尽量合理利用能量。由于该静子工作温度不高,可根据需要选用空心叶片和轻质材料,以降低发动机重量。
[0023] 所述引气通道3,其作用是将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的增压气流引至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区域,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引气通道的设计形式,根据驱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的方式不同而有两种:①叶尖驱动部件11采用叶尖空气驱动涡轮形式,则该引气通道由附加涵道静子2和附加涵道机匣4内的气路组成,且在引气通道出口截面34处放置叶尖空气涡轮的导向器10。②叶尖驱动部件11采用叶尖喷气喷嘴的形式,则该引气通道由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内的气路组成,并在叶尖将气流引入喷气喷嘴。
[0024] 所述附加涵道进气道6,其主要功能是尽可能保证进入附加涵道的气流顺畅均匀流动并且对气流进行减速扩压,以利于飞行速度较高时附加涵道内的风扇高效工作。附加涵道进气道可借鉴常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进气道技术。本发明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配备了附加涵道进气道后,其适应的飞行马赫数范围更宽,能在高亚音速飞行条件下工作。
[0025] 所述附加涵道喷管7,其设计目的是与附加涵道进气道配合,使附加涵道在较低轴向流速下工作,然后将附加涵道内增压的气流膨胀加速后加速喷出,使得发动机从附加涵道得到增大的推力。该喷管不与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尾喷管80的排气混合,故其长度较短;且这路气流非高温,喷管可选用轻质材料,进一步减轻重量。
[0026] 所述附加涵道风扇转子1,其特征是由其流量mf(压比πf,效率ηf)确定的名义涵道比B相比与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部分流量 mc(压比πc,效率ηc)确定的涵道比B’更大,上述参数有如下关系: 。在选定附加涵道风扇转子轮毂h比和进口马赫数Min后,可以用流量公式确定风扇转子的叶尖半径 r尖。对于风扇,先估取选定载荷系数 ,则有: ,其中
,一旦确定U尖则可以计算出压比πf。为了使空气涡轮与风扇转子掺混损失最小,且满足能量平衡条件WT=Wf,经推导有: ,其中
,可求解出U尖和转速n。可以看到,转速n越低(U尖小)时,涵道
比B越大。转速低一方面可以实现更大涵道比,带叶尖喷气驱动的大涵道比风扇发动机总的排气流量增加(增加的即为附加涵道的流量),发动机的可用能量被更大的流量均分。由于排气速度的降低幅度比质量增加的幅度小,故发动机排气总动量增加,对应着推力增加,耗油率降低。另一方面由速度三角形(图4)知风扇转子相对速度 ,转速低则u1小,可以降低转子进口相对速度(相对马赫数),避免风扇叶尖出现超音速情况,降低风扇设计难度,同时避免叶尖因超音速带来的噪音危害。
[0027] 所述的叶尖驱动部件11,其结构是位于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其转速与风扇转子转速相同为n,流量mT与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道流量mc相等。由于其位于风扇叶尖,故涡轮圆周速度 ,根据能量平衡条件,有 ,其中 (图4)为涡轮载荷系数。可以看出,当B越大(n越小),则涡轮载荷系数越大;
为了避免涡轮出现跨音乃至超音现象, HT不宜过大,对应转速n不宜太小;故转速n也是空气涡轮设计的关键参数,在选取n时需要综合考虑风扇与涡轮,使得两者设计难度相当;当HT大时,重新选取转速 n,计算Hf,再计算HT,反复迭代;空气涡轮的落压比πT由下式求出:
。由落压比、流量和效率等参数,可按已有
的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得到空气驱动涡轮转子气动造型,或者现有的喷嘴设计方法设计得到叶尖喷气喷嘴。与传统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低压涡轮相比,该空气涡轮可以在较低转速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圆周速度UT,使得涡轮在不高的载荷系数下仍然保持较强的做功能力驱动风扇转子,解决了转速不匹配问题。通过匹配设计,可以使风扇和空气涡轮均获得较优的性能,同时实现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设计。
[0028] 所述的叶尖空气涡轮,布置在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叶尖,叶片的重心积叠方向和弯扭方向应与风扇叶片的趋势相关,此叶尖空气涡轮的叶根处带有突肩,用于与风扇叶片连接(图3)。叶尖空气涡轮起到提取空气能量,驱动风扇转子转动的作用。突肩不仅起连接作用,也起到隔离风扇与涡轮叶片附近不同压力的气体的作用。与之配套的空气涡轮导向器布置在附加涵道外机匣内,起到将引气通道的空气加速并导向的作用,使空气高速喷向空气涡轮转子。此叶尖空气涡轮及其前方的空气涡轮导向器,都可采用低稠度涡轮叶型设计技术获得其基元叶型,并按前述重心积叠和弯扭方式生成三维造型。由于空气涡轮的工作温度不高,其转子可采用空心叶片和轻质材料,以降低叶片重量。
[0029] 所述的叶尖喷气喷嘴,布置在风扇叶片的叶尖内部,喷嘴内部通道走向与风扇叶尖的中弧线一致,且喷嘴出口方向与风扇叶片尾缘附近中弧线方向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掺混损失。喷嘴的作用是将内涵引出的高压气体加速喷出,产生反作用力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引气的通道位于风扇转子叶片内部,风扇转子叶片须采用空心叶片。该喷气喷嘴的作用实质上与叶尖空气涡轮一致,可认为喷气喷嘴具有与之等效的气动参数。按与叶尖空气涡轮同样的气动计算方法,可获得喷嘴流量、喷气速度、喷气方向等参数,之后可按照现有的喷嘴设计技术,获得喷嘴的气动造型。
[0030] 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定原型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原型选定后,发动机的内涵道总压比和涡轮前温度都已确定,通常这两个参数均已达当前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极限。本专利只需对风扇外涵道部分进行以下改进;
2)先初步确定该发动机增加附加涵道后得到提高的涵道比B,进而计算出附件涵道风扇流量mf,并设计风扇轮毂比得到叶尖半径r尖;选择风扇的载荷系数 Hf后,根据最大利用原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外涵空气能量和掺混损失最小的条件,有,其中 ,求出
风扇转子叶尖速度U尖和转速 。再由 ,得
到附加涵道风扇压比πf。
[0031] 3)叶尖驱动部件的设计,以空气涡轮为例。其流量为原双转子风扇外涵流量mT=mc,其载荷系数由下式确定 。事实上,当风扇压比为πf时,转速 n与载荷系数Hf相关,选取 n低,则 Hf高,对应载荷系数涡轮 HT也高;HT是涡轮设计难度的评判准则之一,特别是HT超过某值后,涡轮需要采用超音或跨音设计,甚至难以设计。叶尖驱动部件的落压比由下式求出的 。得到流
量、落压比等参数后,绘制附加涵道转静子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和空气涡轮速度三角形(见图
4)。在一维估算层面上通过多轮迭代优化并确定各个截面参数,尤其是优选合适的转速n,使得涡轮与风扇均能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当驱动部件选用喷气喷嘴时,其在旋转坐标系下功能与空气涡轮一致,可有与之等效的“速度三角形”,但其出口相对速度w4应与风扇出口的相对速度w12方向一致;
4)根据所得的速度三角形,设计附加涵道转静子、叶尖驱动部件(及静子)的子午流道和气动外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技术进行三维优化设计,使得附加涵道转静子、叶尖驱动部件性能最优;
5)依据优化后的叶尖喷气驱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附加涵道风扇的压πf比、流量mf、效率ηf参数,可以按照目前已有的航空发动机风扇设计方法设计得到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及其静子气动造型;
6)根据优化后的叶尖驱动部件的落压比πT、流量mT、效率η(T 对于喷气喷嘴为等效参数),若采用叶尖空气涡轮,则可以按照目前已有的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得到空气驱动涡轮转子及其静子气动造型;若采用叶尖喷气喷嘴,则利用已有的喷嘴设计方法进行喷嘴的气动设计。
[0032] 7)若选用叶尖空气涡轮驱动,则在获得附加涵道风扇转子和叶尖空气涡轮转子的气动造型后,进行两者间的突肩设计,突肩厚度不宜太薄,以保证连接强度,也不宜太厚,以保证部件的气动性能;此外,突肩应具有一定的气动外形(如类似鱼鳍型),以降低突肩本身对气流的影响。
[0033] 8)引气通道实质上是管流通道,依据引气气流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采用二维管流的设计方法,选择较低的气体流速,光顺各部件内的流道,以降低流路的气动损失,完成引气通道设计。同时将相应的部件做成空心的。
[0034] 9)附加涵道进气道和喷管的具体设计可分别采用目前已有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相关设计技术完成。
[0035] 10)所有增加或改动的部件气动设计和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完成后,按已有的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对这些部件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校核强度和转子动力学。至此完成在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进的叶尖喷气驱动风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实施例
[0036] 针对一款双转子涡扇发动机,其总流量为95.3kg/s,内涵总压比23,外涵总压比1.7,涵道比5.3,最大推力2546.6dN,对应耗油率1.05kg/(dN*h)。按本发明提出的方式进行改型设计后,外涵总压比1.09,涵道比28.1,通过总体性能计算,最大推力可到达4817.3dN,对应耗油率0.47kg/(dN*h),推力比原型涡扇发动机提高89.1%,耗油率降低55.2%,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风扇叶尖相对马赫数仅为0.8左右,非常有利于减弱风扇的噪音。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