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联轴器,法兰和接头 / 三球销万向节 / 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

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

阅读:826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具备能够在 滚动体 已被导入保持器的状态下防止滚动体脱落的滚针单元的滑动式三球销型 等速 万向节 。等速万向节(1)的保持器(60)构成为包括形成循环的滚动体(50)的轨迹、即循环路,且以分别支承滚动体(50)的轴向两端部的方式对置且连结的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并且,至少一方的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具有开口为能够将滚动体(50)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循环路的窗部(75(85))、以及形成为从窗部(75(85))的周缘沿滚动体(50)的导入方向延伸的凸缘部(76(86))。在将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之后,该凸缘部(76(86))以避免该滚动体(50)通过窗部(75(85))的方式被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凿紧。,下面是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圈,该外圈具有筒状部,且在内周面形成有沿外圈旋转轴方向延伸的三个滚道槽;
三球销,该三球销具备:与轴连结的凸台部;以及三个三球销轴部,所述三个三球销轴部以从所述凸台部的外周面分别朝所述凸台部的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并插入各个所述滚道槽;
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相对于所述三球销轴部能够摆动地设置在所述三球销轴部的外周,且具有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对置的动传递面;
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呈轴状,且能够沿所述滚道槽的侧面滚动地设置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与所述动力传递面之间;以及
保持器,该保持器支承所述滚动体,以使得所述滚动体能够在所述中间部件的外周循环;
所述保持器包括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形成循环的所述滚动体的轨迹、即循环路,并且以分别支承所述滚动体的轴向两端部的方式对置且连结,
至少一方的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具有:窗部,该窗部开口为能够将所述滚动体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所述循环路;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窗部的周缘沿所述滚动体的导入方向延伸,
在将所述滚动体导入所述循环路之后,所述凸缘部以避免该滚动体通过所述窗部的方式被朝所述窗部的开口侧凿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分别具有所述窗部以及所述凸缘部,
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窗部以及所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窗部被配置为位于所述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被朝所述滚动体的循环方向凿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朝已被连结起来的一对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对置方向凿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部以及所述凸缘部形成为位于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分别形成闭合的所述循环路,所述保持器通过将相同形状的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连结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分别具有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的中心呈非面对称形状,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与所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

说明书全文

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

背景技术

[0002] 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具备在外圈滚道槽和与轴连结的三球销之间被能够旋转地配置的滚子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的滚子单元具有:滚子,该滚子插入外圈的滚道槽;中间部件(链环),该中间部件能够外嵌于三球销的三球销轴部,且将滚子支承成旋转自如;以及多个滚动体(球),该多个滚动体能滚动地夹装于滚子与中间部件之间。由于该滚子单元将滚动体形成为球体,故在利用此类结构传递动的情况下,在滚动体与中间部件、以及滚动体与滚道槽之间除了产生滚动阻力之外,还产生滑动所带来的阻力。
[0003] 因此,为了减少该阻力,例如,还存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具备滚针单元,该滚针单元将滚动体形成为由轴状构成的滚针。而且,该滚针单元具有保持器,该保持器以滚针能够在中间部件()的外周循环的方式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减小滚动体与中间部件、以及滚动体与滚道槽之间的滑动所带来的阻力。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8402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763624号公报
[0006] 然而,将滚动体设为滚针的滚针单元例如一边向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保持器导入滚动体一边进行连结固定而被组装。与此相对地,为了简化滚针单元的组装,存在连结多个部件而预先形成保持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滚针从设置于保持器的窗部被导入。但是,在此类结构中,在将滚针单元外嵌于三球销轴部之前,滚针可能会从将滚针导入保持器的窗部脱落。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此类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其具备在滚动体已被导入保持器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滚动体的脱落的滚针单元。
[0008]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具备:
[0009] 外圈,该外圈具有筒状部,且在内周面形成有沿外圈旋转轴方向延伸的三个滚道槽;
[0010] 三球销,该三球销具备:与轴连结的凸台部;以及三个三球销轴部,该三个三球销轴部以从所述凸台部的外周面分别朝所述凸台部的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并插入各个所述滚道槽;
[0011] 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相对于所述三球销轴部能够摆动地设置在所述三球销轴部的外周,且具有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对置的动力传递面;
[0012] 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呈轴状,且能够沿所述滚道槽的侧面滚动地设置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与所述动力传递面之间;以及
[0013] 保持器,该保持器支承所述滚动体,以使得所述滚动体能够在所述中间部件的外周循环;
[0014] 所述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中,
[0015] 所述保持器包括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该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形成循环的所述滚动体的轨迹、即循环路,并且以分别支承所述滚动体的轴向两端部的方式对置且连结,[0016] 至少一方的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具有:窗部,该窗部开口为能够将所述滚动体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所述循环路;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窗部的周缘沿所述滚动体的导入方向延伸,
[0017] 在将所述滚动体导入所述循环路之后,所述凸缘部以避免该滚动体通过所述窗部的方式被朝所述窗部的开口侧凿紧。
[0018] 根据本方式涉及的发明,能够提供具备在滚动体已被导入保持器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滚动体脱落的滚针单元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等速万向节1的立体图,是示出将外圈10沿轴向切开的状态的图。
[0020] 图2是等速万向节1的一部分的组装状态下的从外圈10的开口侧观察的图。
[0021] 图3是等速万向节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0022] 图4是除去了中间部件40的滚针单元30的立体图。
[0023] 图5是中间部件40的分割部件41(42)的立体图。
[0024] 图6A是示出分割部件41(42)的俯视图。
[0025] 图6B是示出分割部件41(42)的侧视图。
[0026] 图6C是图6A的A方向视图。
[0027] 图7A是保持器60的主视图。
[0028] 图7B是图7A的B-B剖视图。
[0029] 图7C是图7A的C-C剖视图。
[0030] 图8A是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60之后的凸缘部76、86凿紧前的滚针单元30的放大图。
[0031] 图8B是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60之后的凸缘部76、86凿紧后的滚针单元30的放大图。
[0032] 图9是在变形方式中,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60之后的凸缘部76、86的凿紧后的滚针单元30的放大图。
[0033] 图10A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160之后的凸缘部176、186凿紧前的滚针单元130的放大图。
[0034] 图10B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160导入了滚动体50之后的凸缘部176、186凿紧后的滚针单元130的放大图。
[0035] 图11A是在变形方式中,从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观察向保持器160导入滚动体50的状态的滚针单元30的放大图。
[0036] 图11B是在变形方式中,从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观察已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160之后的凸缘部76凿紧后的滚针单元30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以下,仅称“等速万向节”)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等速万向节以用于车辆的动力传递轴的连结的情况为例而进行说明。例如,在和差速器齿轮连结的轴部与驱动轴的中间轴之间的连结部位使用的情况。
[0038]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9] 如图1~图3所示,等速万向节1构成为包括:外圈10、三球销20、以及滚针单元30。
[0040] 如图1所示,外圈10构成为包括筒状部11和连结轴部12。筒状部11形成为有底筒状。连结轴部12以从筒状部11的底部沿轴向向外延伸的方式与筒状部11同轴且一体地形成。该连结轴部12与未图示的差速器齿轮连结。
[0041]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在筒状部11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外圈旋转轴方向(图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三个滚道槽13。这三个滚道槽13在筒状部11的内周面沿外圈10的旋转轴的周向等间隔(120deg间隔)地形成。与各滚道槽13的槽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成为朝向外圈10的旋转轴中心开口的コ字形状。即,各滚道槽13具有形成为大致平面状的槽底面13a、以及形成为大致平面状的侧面13b、13c。该侧面13b、13c与槽底面13a大致正交,并且侧面13b与侧面13c以对置的方式被平行地形成。
[0042] 在各个侧面13b、13c分别形成有沿外圈1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滚道凹部14、15。该滚道凹部14、15形成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中的、外圈10的径向的大致中央部。该滚道凹部14、15的开口宽度(图2、图3的上下方向宽度)形成为,朝向开口侧(图2、图3的左右中央侧)缓缓变大。即,滚道凹部14、15具有大致平面状的底面14a、15a和倾斜的侧面14b、15b。
[0043]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三球销20被配置于外圈10的筒状部11的内侧。三球销20构成为包括凸台部21和三个三球销轴部22。凸台部21为环状,且在其内周侧形成有内齿花键21a。该内齿花键21a与在中间轴2的端部形成的外齿花键嵌合连结。另外,凸台部21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球面凸状。
[0044] 各个三球销轴部22以分别从凸台部21的外周面朝凸台部21的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这些三球销轴部22沿凸台部21的周向等间隔(120deg间隔)地形成。并且,各个三球销轴部22的至少前端部插入外圈10的筒状部11的各个滚道槽13内。各个三球销轴部22的外周面形成为球面凸状。此处,通过该球面凸状的曲率中心且与三球销20的旋转轴(中间轴2的旋转轴)正交的直线,与三球销轴部22的中心轴(以下也称为“三球销轴”)正交。
[0045] 如图1所示,滚针单元30的整体形状为环状,并被配置于三球销轴部22的外周侧。另外,滚针单元30以能沿着滚道槽13延伸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滚道槽13嵌合。该滚针单元30构成为包括中间部件40、多个滚动体50、以及保持器60。
[0046] 中间部件40构成为包括第一分割部件41和第二分割部件42。在一体地观察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的情况下,作为中间部件40的整体形状的外径形成为大致矩形。而且,在将中间部件40作为整体而观察的情况下,在中间部件40的中央形成有相当于圆形孔的部分。
[0047] 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以独立体构成为,由相对于通过三球销轴(图3的上下方向)以及中间轴2的旋转轴(图3的前后方向)的平面呈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且分别独立。并且,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配置为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的两侧夹住三球销轴部22。即,两分割部件41、42配置为从动力传递方向(围绕外圈10的旋转轴的方向,或者围绕中间轴2的旋转轴的方向)的两侧夹住三球销轴部22。并且,从三球销轴部22的轴正交方向的任一方向观察,一对分割部件41、42相对于三球销轴部22能够摆动地设置。
[0048] 此处,参照图5、图6,对中间部件40的一方亦即第一分割部件41进行说明。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分割部件42形成为与第一分割部件41对称,故在附图中仅用括弧来标注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49] 如图5、图6A所示,第一分割部件41形成为矩形块状。该分割部件41的周面具有:中间轴2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面41a、41b;与三球销轴部22接触的三球销接触面41c;以及动力传递面41d。此处,在将中间部件40(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视作一体的情况下,端面41a、42a、41b、42b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形成外周面,三球销接触面41c、42c形成内周面。
[0050] 端面41a、41b是位于图5的上侧以及下侧、图6C的里侧以及近前侧、即分割部件4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端面。该两端面41a、41b由与动力传递面41d大致正交的平面构成。即,两端面41a、41b由与滚道槽13的侧面13b大致正交的平面构成。
[0051] 三球销接触面41c形成为部分球面凹状,以便相对于三球销轴部22在外圈10的轴向以及外圈10的周向能摆动地接触。三球销接触面41c的球面中心,位于通过图6A中的三球销接触面41c的左右方向宽度(中间部件40的厚度)的中央、与图6B中的三球销接触面41c的上下方向宽度(中间部件40中的外圈10的轴向宽度)的中央的直线上。即,三球销接触面41c嵌合于三球销轴部22的外周面,并在嵌合的状态下形成不与三球销轴部22的轴向脱离的形状。此类三球销接触面41c能够与三球销轴部22接触并进行动力传递。
[0052] 如图6B所示,动力传递面41d位于三球销接触面41c的背面侧。该动力传递面41d形成为与外圈10的侧面13b(更具体而言是滚道凹部14的底面14a)对置,并沿滚道槽13的延伸方向延伸。该动力传递面41d形成为平面状且是矩形状,并位于图6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另外,动力传递面41d的外圈10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侧形成为略微弯曲。即,动力传递面41d的中央部朝图3的左右方向的外方最突出。
[0053] 并且,第一分割部件41被配置为其动力传递面41d与滚道槽13的一方的侧面13b对置。另外,第二分割部件42也相同地被配置为其动力传递面42d与滚道槽13的另一方的侧面13c对置。即,在外圈10的旋转轴与中间轴2的旋转轴一致的姿势(万向节为0deg)中,动力传递面41d、42d与通过三球销轴部22的中心轴和中间轴2的旋转轴的平面大致平行。并且,动力传递面41d、42d具有能够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4个)的轴状的滚动体50接触的范围。
[0054] 如图1~图4所示,滚动体50是呈轴状的滚针。并且,如图4所示,多个滚动体50被配置为在将中间部件40视为一体的情况下的外周循环。多个滚动体50中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4个),在滚道槽13的滚道凹部14、15的底面14a、15a与一对分割部件41、42的动力传递面41d、42d之间,沿着底面14a、15a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能够滚动地设置。即,动力经由滚动体50在动力传递面41d、42d与滚道槽13的底面14a、15a之间被传递。
[0055] 该滚动体50构成为包括滚动面部51、斜面部52、以及突起部53。滚动面部51是在外周具有滚动面的圆柱状部件。斜面部52是在滚动面部51的两端形成为锥状的部位。突起部53形成为滚动体50的柱延伸相交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截面为圆形、且从斜面部52的端面突出。在滚动面部51的外周形成的滚动面的柱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与滚道凹部14、15的底面14a、15a以及分割部件41、42的动力传递面41d、42d的宽度相同的程度,或者比底面14a、15a的宽度略短。
[0056] 另外,该斜面部52形成为与滚道凹部14、15的侧面14b、15b相同的形状。即,滚动面部51被设置为嵌入滚道凹部14、15。由此,滚动体50的斜面部52能够与滚道凹部14、15的侧面14b、15b在滚动体50的轴向卡合。即,滚动体50利用滚道凹部14、15来限制滚动体50沿轴向的移动。并且,滚动面部51的外周的滚动面能够沿着滚道凹部14、15的底面14a、15a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滚动。由此,动力经由滚动体50在动力传递面42c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之间被传递。
[0057] 突起部53形成为直径比滚动面部51的外径小。并且,两侧的突起部53的前端间距离、即滚动体50的轴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滚道凹部14、15的底面14a、15a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大。即,突起部53位于比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靠三球销轴向的外方的位置。位于该滚动体的轴向两侧的突起部53相当于本发明的“滚动体的轴向的两端部”。
[0058] 如图4、图7所示,保持器60是整体形状为环状的部件。保持器60支承滚动体50,以使得滚动体50能够在中间部件40的外周循环。并且,保持器60几乎被收容于滚道槽13的内部。该保持器60构成为,包括形成进行循环的滚动体50的轨迹、亦即循环路的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和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以在滚动体50的轴向夹住滚动体50的方式对置并连结。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对置方向是与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垂直的方向,且是已被导入的滚动体50的基本姿势下的轴向。
[0059] 在该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分别插入滚动体50的突起部53。另外,如图7B、图7C所示,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滚动体50的斜面部52卡合这样的コ字形状。这样一来,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支承两突起部
53。即,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滚动体50的突起部53大、且比滚动面部51的最大径小。因此,滚动体50的滚动面部51从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外周缘朝外方突出、且从内周缘朝内侧突出。
[0060] 并且,各个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コ字形状的开口侧被设置为,在分离比滚动体50的轴向的长度稍长的距离的状态下对置。因此,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对置方向的最大幅度被设定为比滚道凹部14、15的底面14a、15a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大。并且,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被收容于外圈10的滚道槽13的内部、且位于比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靠三球销轴向的外方的位置。
[0061] 并且,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由直线部71、72、以及弯曲部73、74形成闭合的循环路。直线部71、72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滚道槽13的槽宽度(滚道凹部14的开口部与滚道凹部15的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小。并且,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相同地由直线部81、82以及弯曲部83、84形成闭合的循环路。另外,直线部81、82之间的距离与直线部71、72之间的距离相等。即,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被配置为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隔开规定的空隙。由此,由保持器60支承的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成为,沿着闭合的循环路中与直线部71、72、81、82以及弯曲部73、74、83、84的形状的方向。
[0062] 另外,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在直线部71、7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外周缘,形成有窗部75、以及在窗部75的周缘形成的凸缘部76。窗部75是为了向连结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而成的保持器60导入多个滚动体50而形成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循环路的部位。如图8A所示,该窗部75开口成能够将滚动体50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闭合的循环路。具体而言,能够相对于呈循环方向的直线部71、72的延伸方向,从其的侧方亦即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外周侧导入滚动体50。
[0063] 凸缘部76形成为从窗部75的周缘朝滚动体50的导入方向延伸。如图8A所示,该凸缘部7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滚动体50的斜面部52卡合这样的コ字形状。并且,如图8B所示,凸缘部76在向保持器60将规定量的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之后,从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的两侧被加压而折弯。由此,凸缘部76以朝窗部75的开口侧被压碎的方式被凿紧,从而能够防止已导入的滚动体50通过窗部75而脱落。
[0064] 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相同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在直线部81、8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外周缘,形成有窗部85、以及在窗部85的周缘形成的凸缘部86。由于窗部85以及凸缘部86分别与形成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窗部75以及凸缘部76相同地形成,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65] 另外,分别形成于直线部71以及直线部81的窗部75以及窗部85,被配置为形成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即,当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时,滚动体50的两端的突起部53分别通过窗部75以及窗部85。这对于分别形成于直线部72以及直线部82的窗部75以及窗部85也是相同的。
[0066] 并且,向保持器60将规定量的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通过进行将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折弯的凿紧工序,来压碎凸缘部76、86。这样,当将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凿紧时,已被导入循环路的滚动体50的从窗部75、85向循环路的外部方向的移动经凿紧的凸缘部76、86限制。由此,已被导入循环路的任何滚动体50都不能通过窗部75、85。因此,能够在已向保持器60导入规定量的滚动体50的状态下,可靠地防止滚动体50的脱落。
[0067] 此处,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形成有第一连结部77以及第二连结部78。相同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形成有与所对置的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连结的第一连结部87以及第二连结部88。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第二连结部77、78形成为L字形状,该L字形状包括:平面部,该平面部从弯曲部73、74的内周缘沿直线部71、72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面部,该连结面部从该平面部的端部沿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对置方向(滚动体50的轴向)延伸。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第二连结部87、88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70相同地形成为L字形状,该L字形状包括:平面部,该平面部从弯曲部83、84的内周缘沿直线部81、82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面部,该连结面部从该平面部的端部沿滚动体50的轴向延伸。
[0068] 并且,如图7C所示,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连结部77使其连结面部中的保持器60的外侧的面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二连结部88的连结面部抵接而连结。此时,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二连结部88使其连结面部中的保持器60的内侧的面与第一连结部77的连结面部抵接而连结。即,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连结部77的连结面部,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二连结部87的连结面部以重合的方式抵接而连结。
[0069] 与此相对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二连结部78使其连结面部中的保持器60的内侧的面,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的连结面部抵接而连结。此时,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使其连结面部中的保持器60的外侧的面,与第二连结部78的连结面部抵接而连结。即,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二连结部78的连结面部,分别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的连结面部以重合的方式抵接而连结。
[0070] 由此,如图7C所示,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连结部77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二连结部88以基准面P1为贴合面而连结。相同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二连结部78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以基准面P2为贴合面而连结。该基准面P1、P2是相对于保持器60的中心对称的平面。这样,构成保持器60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都是形成闭合的循环路并且由相同形状构成的部件。
[0071] 这样,保持器60使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与由相同形状构成的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对置而连结。此时,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相对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反转,以使得直线部81、82以及弯曲部83、84在循环路的中心各自更换。即,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连结部77的连结部位、与第二连结部78的连结部位成为相对于已组装的保持器60的中心呈点对称的位置。
[0072] 并且,第一连结部77、87与第二连结部78、88相对于保持器60的中心呈非面对称形状。具体而言,如图7C所示,第一连结部77、87形成为其连结面部成为循环路的内周侧。与此相对地,第二连结部78、88形成为其连结面部成为循环路的外周侧。即,图7C中的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上下方向宽度的中央到第一连结部77的连结面部的距离,比到第二连结部78的连结面部的距离大连结面部的板厚的量。这在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以及第二连结部88中也相同。
[0073] 另外,如图7C所示,第一连结部77以及第二连结部88、第二连结部78以及第一连结部87在分别被连结时形成为朝保持器60的外侧开口的コ字形状。该コ字形状的底部反开口侧的面(保持器60的内侧,以下称为“底部内侧面”)形成为平面状。并且,基于各个连结的コ字形状的底部内侧面彼此设置为平行且对置。并且,底部内侧面彼此的分离距离与分割部件41(42)的中间轴2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面41a、41b(42a,42b)之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另外,基于各连结的コ字形状的底部开口侧的面形成为与底部内侧面平行的平面状。
[0074] 并且,滚动体50在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中位于最靠滚道槽13的槽底侧(图3的上侧)的位置,并且设定为,在保持器60相对于滚动体50位于最靠滚道槽13的槽底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保持器60与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之间设置空隙。这是基于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与滚动体50的滚动面部51之间的轴向移动量、滚动体50与保持器60之间的轴向移动量、以及构成保持器60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轴向厚度等而决定的。
[0075] 并且,设定为滚道槽13的开口部位于保持器60的外圈10的径向内侧。即,虽然位于保持器60的径向内侧的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在外圈10的径向外方与滚动体50抵接,但并不局限于外圈10的径向内侧。
[0076] 对所述等速万向节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一端侧即连结轴部12与差速器齿轮连结的外圈10承受动力而进行旋转时,动力从外圈10被传递到与滚道槽13的滚道凹部14、15嵌合的滚针单元30的滚动体50。于是,动力从滚动体50被传递到一对分割部件41、42中的与传递动力的该滚动体50接触一方的动力传递面41d或者动力传递面42d。于是,动力从进行动力传递的第一分割部件41的三球销接触面41c或者第二分割部件42的三球销接触面42c被传递到三球销轴部22。
[0077] 并且,滚动体50能循环地支承中间部件40的外周。因此,在使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中的动力传递侧为第一分割部件41的情况下,滚动体50在分割部件41的动力传递面41d与滚道凹部14的底面14a之间不产生沿滚道槽13的延伸方向的滑动而进行滚动。由此,抑制诱导推力(誘起スラストカ)的产生,并减少滑动阻力所导致的动力损失、减少振动的产生。另外,在使第一分割部件41以及第二分割部件42中的动力传递侧为第二分割部件42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0078] 另外,一对分割部件41、42中的经由多个滚动体50而承受动力的分割部件,向三球销接触面41c、42c所抵接的三球销轴部22进行动力传递。此时,如上所述,当附加有万向节角时,三球销轴部22沿外圈10的旋转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摇头运动(首振り運動))。此时,外嵌于三球销轴部22的滚针单元30也追从于三球销轴部22而同样进行往复运动。
另外,中间部件40的分割部件41、42是三球销接触面41c、42c与三球销轴部22抵接的分割部件41、42,由于追从三球销轴部22的朝向外圈10的径向的移动,因此相对于滚动体50沿外圈10的径向滑动。由此,分割部件41、42的动力传递面41d、42d中的最承受动力的负载位置,以沿滚动体的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变化。
[0079] 但是,一对分割部件41、42在动力传递侧与其背面侧分别独立。由此,即使基于在动力传递侧产生的三球销轴部22的负载位置发生变化,一对分割部件41、42中的动力传递侧的分割部件的动作也不对其背面侧的分割部件的动作产生影响。因此,由于能够防止位于背面侧的分割部件41、42向滚道槽13施加大的力,因此能够抑制由此导致的诱导推力的产生。
[0080] 而且,根据所述等速万向节1,滚动体50嵌入滚道凹部14、15。由此,在因偏斜所产生的意欲使滚动体50向其轴向移动的力的情况下,滚动体50由滚道凹部14、15限制该轴向移动。然而,构成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中的循环路的部位,相对于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而位于三球销轴向的外方。因此,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发挥限制偏斜所导致的滚动体50的移动的效果,保持器60形成为不发挥该移动限制效果这样的结构。即,保持器60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不限制滚动体50的偏斜所导致的轴向移动。
[0081] 特别是,滚动体50位于滚道凹部14、15以及动力传递面41d、42d中最靠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侧,并且在保持器60相对于滚动体50位于最靠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侧的状态下,在保持器60与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之间设置有空隙。由此,即使在产生偏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保持器60与外圈10的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接触。
[0082] 而且,保持器60被配置为相对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而隔开空隙。由此,能够防止保持器60与滚道槽13的侧面13b、13c接触。另外,由于设定为位于保持器60的外周侧且被凿紧的凸缘部76、86被收容于该空隙,因此即使在同样产生偏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凸缘部76、86与外圈10的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或者侧面13b、13c接触。
[0083] 根据以上说明的等速万向节1,构成保持器60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构成为,分别具有窗部75、85以及凸缘部76、86。并且,保持器60从该窗部75、85导入滚动体50,在将规定量的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之后,通过将形成于窗部75、85的周缘的凸缘部76、
86从其宽度方向两端折弯,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被凿紧。这样,当将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凿紧时,利用被凿紧的凸缘部76、86来限制已被导入循环路的滚动体50从窗部75、85向循环路的外部方向的移动。由此,由于滚动体50不能在窗部75、85通过,因此能够防止滚动体50从保持器60脱落。
[0084] 另外,保持器60通过预先连结固定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来形成。由此,与一边向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保持器60导入滚动体50一边进行连结固定而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组装变得容易。因此,能够进一步将中间部件40配置于保持器60的内周侧而形成滚针单元30,从而简化外嵌于三球销轴部22的工序。
[0085] 另外,分别形成于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各窗部75、85被配置为形成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即,滚动体50以滚动体50的两端部亦即突起部53同时地通过各窗部75、85的方式被导入。由此,能够减小窗部75、85的滚动体50的轴向的开口量。另外,以不使滚动体50倾斜而能够导入循环路的方式形成窗部75、85,由此能够易于导入滚动体50。
[0086] 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凸缘部76、86构成为朝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凿紧。即,通过将凸缘部76、86的宽度方向作为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将该凸缘部76、86从宽度方向两端凿紧,从而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被凿紧。由此,通过凿紧后的凸缘部76、86被压碎,从而提高凸缘部76、86的强度。由此,能够确切地防止滚动体50的脱落。
[0087] 另外,以往,导入滚动体50的窗部75、85形成于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内周侧。这样的话,在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60之后,在保持器60的内周侧配置中间部件40,在形成为滚针单元30的时刻滚动体50不会脱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75、85以及凸缘部76、86构成为分别位于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外周侧。
[0088] 由此,滚动体50形成为从循环路的外周侧被导入。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滚动体50导入保持器60之后,由于滚动体50被凸缘部76、86限制向循环路的外部侧的移动且不能通过窗部75、85,因此能够与中间部件40的有无无关地防止滚动体50的脱落。因此,能够形成为将滚动体50从循环路的外周侧导入的结构,由此,滚动体50的导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时的操作性。
[0089] 另外,保持器60通过将相同形状的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连结而构成。另外,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分别支承滚动体50的轴向的两端部亦即突起部53,并分别形成闭合的循环路。此处,相对于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两部件,设置共用的基准面P1、P2,以使各自的连结面延伸的方式形成,以便在该基准面P1、P2进行连结。即,各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构成为,具有与对置的循环路形成部件80(70)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7(87)以及第二连结部78(88)。
[0090] 由此,构成保持器60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能够由相同形状的部件构成。这样一来,通过构成保持器60,与连结不同形状的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保持器60的组装工序。并且,由于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为相同形状,因此除了能够简化该部件的管理之外,还能够由相同的工序进行生产,因此能够减少生产成本。
[0091] 并且,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第一连结部77、87与第二连结部78、88形成为相对于保持器60的中心呈非面对称形状。并且,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一连结部77以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二连结部88重合的方式连结。并且,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第二连结部78以与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第一连结部87重合的方式连结。
由此,保持器60能够形成滚动体50的循环路,并且将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形成为相同形状的部件。
[009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的凸缘部76、86构成为,将其宽度方向作为滚动体50的循环方向,从宽度方向两端凿紧。由此,凸缘部76、86形成为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凿紧。与此相对,如图9所示,凸缘部76、86也可以构成为仅从宽度方向单端凿紧。由此,凸缘部76、86朝窗部75、85的开口侧凿紧。由此,滚动体50被凸缘部76、86限制向循环路的外部侧的移动且不能通过窗部75、85,因此能够防止滚动体50从保持器60脱落。
[0093] 接下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94] 参照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要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60中的对凸缘部76、86凿紧的方向不同。此外,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0095] 保持器160构成为包括形成进行循环的滚动体50的轨迹亦即循环路的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180。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170、180被配置为以在其轴向夹着滚动体50的方式对置。并且,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在直线部71、7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的外周缘形成有窗部175、以及形成于窗部175的周缘的凸缘部176。窗部175是为了向连结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170、180而得的保持器160导入多个滚动体
50,而在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的循环路形成的部位。如图10A所示,该窗部175开口为能够将滚动体50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闭合的循环路。具体而言,能够相对于成为循环方向的直线部71、72的延伸方向,从其侧方亦即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的外周侧导入滚动体50。
[0096] 凸缘部176形成为从窗部175的周缘向滚动体50的导入方向延伸。如图10A所示,该凸缘部17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并且,如图10B所示,在凸缘部176向保持器160将规定量的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之后,被从滚动体50的轴向的两侧加压,并以折弯的方式凿紧。由此,凸缘部176通过朝窗部175的开口侧被压碎的方式凿紧,而能够已防止导入的滚动体50通过窗部175。
[0097] 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同样,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180在直线部81、8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的外周缘形成有窗部185、以及形成于窗部185的周缘的凸缘部186。由于窗部185以及凸缘部186分别与在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170形成的窗部175以及凸缘部176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98] 另外,分别形成于直线部71以及直线部81的窗部175以及窗部185被配置为位于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即,当滚动体50被导入循环路时,滚动体50的两端的突起部53分别通过窗部175以及窗部185。这对于分别形成于直线部72以及直线部82的窗部175以及窗部185也是相同的。
[0099] 在这种结构中也能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凸缘部176、186朝滚动体50的轴向且是窗部175、185的开口侧被凿紧。由此,能够确切地防止滚动体的脱落,并且通过凿紧后的凸缘部176、186被压碎而能够提高凸缘部176、186的强度。
[0100] 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器60、160的窗部75、85、175、185以及凸缘部76、86、176、186被配置为位于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与此相对地,也可以仅在单侧设置窗部以及凸缘部。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如图11A所示,首先将滚动体50的下侧的突起部
53插入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80的直线部81。接下来,使滚动体50以下侧的突起部53为基点旋转,以使得滚动体50的上侧的突起部53通过窗部75,从而插入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70的直线部71。重复规定次数的上述操作,多个滚动体50被导入循环路。并且,如图
11B所示,通过将凸缘部76在滚动体50的轴向凿紧,滚动体50被凸缘部76限制向循环路的外部侧的移动而不能通过窗部75。
[0101] 在这种结构中也能起到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在循环路中的规定的周向位置仅在单侧设置窗部75,能够在组装过程中简化对凸缘部76进行凿紧的工序。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当将滚动体50导入循环路时,需要使滚动体50倾斜然后以滚动体50的下侧的突起部53为基点而旋转。因此,与在相同的周向位置配置窗部75、85的结构相比,会增加导入滚动体50时的工时。因此,优选依据滚针单元30、130所需要的强度、使用方式等来适当地设定窗部的结构。
[0102] 另外,凸缘部76、86、176、186通过以压碎的方式折弯而被凿紧。与此相对,例如,也可以使凸缘部塑性变形,以使得将凸缘部76、86、176、18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或者圆弧状,并沿着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170、180的外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保持器60、160与外圈10的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干涉等、与其他的部件干涉。
[0103]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器60、160的窗部75、85、175、185以及凸缘部76、86、176、186形成为分别位于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170、180的外周侧。与此相对地,也可以形成为位于循环路形成部件70、80、170、180的内周侧。在这种结构中,与窗部75等位于外周侧的情况相比,不易向循环路导入滚动体50。但是,由于向窗部75、85、175、185的开口侧凿紧的凸缘部76、86、176、186位于保持器60、160的内周侧,例如,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保持器60、160与外圈10的滚道槽13的槽底面13a接触等、与其他的部件干涉。由此,能够提高外圈10或者保持器60、160的设计自由度
[010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具备:
[0105] 外圈,该外圈具有筒状部,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沿外圈旋转轴方向延伸的三个滚道槽;
[0106] 三球销,该三球销具备:与轴连结的凸台部;以及三个三球销轴部,该三个三球销轴部以从所述凸台部的外周面分别朝所述凸台部的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并且插入各个所述滚道槽;
[0107] 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相对于所述三球销轴部能够摆动地设置在所述三球销轴部的外周,且具有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对置的动力传递面;
[0108] 多个滚动体,该多个滚动体由轴状构成,并沿着所述滚道槽的侧面能够滚动地设置于所述滚道槽的侧面与所述动力传递面之间;以及
[0109] 保持器,该保持器支承所述滚动体,以使得所述滚动体能够在所述中间部件的外周循环,
[0110] 该滑动式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节中,
[0111] 所述保持器包括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该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形成进行循环的所述滚动体的轨迹亦即循环路,且以分别支承所述滚动体的轴向两端部的方式对置并连结,
[0112] 至少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具有:窗部,该窗部开口为能够将所述滚动体从循环方向的侧方导入所述循环路;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窗部的周缘朝所述滚动体的导入方向延伸,
[0113] 在将所述滚动体导入所述循环路之后,所述凸缘部以避免该滚动体通过所述窗部的方式朝所述窗部的开口侧被凿紧。
[0114] 根据上述结构,保持器构成为包括一对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从至少形成于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窗部导入滚动体。并且,构成为:在将规定量的滚动体导入循环路之后,将形成于窗部的周缘的凸缘部朝窗部的开口侧凿紧。另外,本发明中的“凿紧”,除了包括以压碎的方式折弯之外,还包含使凸缘部塑性变形而以将截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或者圆弧状。
[0115] 这样,当将凸缘部朝窗部的开口侧凿紧时,已被导入循环路的滚动体被经凿紧的凸缘部限制从窗部向循环路的外部方向的移动。由此,由于滚动体不能通过窗部,因此能够防止滚动体从保持器脱落。另外,保持器通过预先连结固定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而形成。由此,与一边将滚动体导入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保持器一边进行连结固定而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组装变得容易。因此,能够进而将中间部件配置于保持器的内周侧而形成为滚针单元,从而简化外嵌于三球销轴部的工序。
[0116] 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也可以分别具有所述窗部以及所述凸缘部,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窗部以及第二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窗部被配置为位于所述循环路中的相同的周向位置。即,滚动体以滚动体的两端部同时地通过各窗部的方式被导入。由此,能够减小窗部的滚动体的轴向的开口量。另外,以不使滚动体倾斜而能够将滚动体导入循环路的方式形成窗部,从而易于导入滚动体。
[0117] 所述凸缘部也可以朝所述滚动体的循环方向凿紧。即,例如,以凸缘部的宽度方向为滚动体的循环方向,将该凸缘部从宽度方向两端朝窗部的开口侧凿紧。由此,能够确切地防止滚动体的脱落。另外,通过对凸缘部进行凿紧,能够压碎凿紧后的凸缘部,从而提高凸缘部的强度。
[0118] 所述凸缘部也可以朝已被连结的一对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对置方向凿紧。此处,“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对置方向”是指与滚动体的循环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已导入的滚动体的轴向。并且,例如,以凸缘部的宽度方向为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对置方向,将该凸缘部从厚度方向朝窗部的开口侧凿紧。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滚动体的脱落。另外,通过对凸缘部进行凿紧,能够压碎凿紧后的凸缘部,从而提高凸缘部的强度。
[0119] 所述窗部以及所述凸缘部也可以形成为位于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以往,存在导入滚动体的窗部形成于循环路形成部件的内周侧的情况。这样的话,在将滚动体导入保持器之后,在保持器的内周侧配置中间部件的时刻不必担心滚动体的脱落。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滚动体导入保持器之后,由于滚动体被凸缘部限制向循环路的外部侧的移动而不能通过窗部,因此无论有无中间部件都能防止滚动体的脱落。因此,能够形成为将滚动体从循环路的外周侧导入的结构,由此滚动体的导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0120] 各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形成闭合的所述循环路,所述保持器也可以通过连结相同形状的所述循环路形成部件而构成。通过连结这样一对循环路形成部件,与连结不同形状的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保持器的组装工序。并且,由于循环路形成部件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简化该部件的管理。由此,能够减少保持器的生产成本。
[0121] 一对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以及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分别具有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的中心呈非面对称形状的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0122] 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的第二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由此,保持器能够形成滚动体的循环路,并且将循环路形成部件形成为相同形状的部件。
[0123] 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0124] 1:等速万向节;2:中间轴;10:外圈;11:筒状部;12:连结轴部;13:滚道槽;13a:槽底面;13b、13c:侧面;14、15:滚道凹部;14a、15a:底面;14b、15b:侧面;20:三球销;21:
凸台部;21a:内齿花键;22:三球销轴部;30、130:滚针单元;40:中间部件;41:第一分割部件;42:第二分割部件;41a、42a、41b、42b:端面;41c、42c:三球销接触面;41d、42d:动力传递面;50:滚动体;51:滚动面部;52:斜面部;53:突起部;60、160:保持器;70、170:第一循环路形成部件;80、180:第二循环路形成部件;71、72、81、82:直线部;73、74、83、84:弯曲部;75、85、175、185:窗部;76、86、176、186:凸缘部;77、87:第一连结部;78、88:第二连结部;P1、P2:基准面。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