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驱动系统 / 转轴 / 一种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

一种离心转轴密封结构

阅读:57发布:2021-07-04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离心转轴密封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 离心 泵 的 转轴 密封结构,属于 水 泵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 离心泵 的转轴密封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位于泵体和转轴之间,包括密封套接于转轴上的轴套、固设于泵体上并套设于轴套上的静环、套设于轴套上的第一动环以及用于使第一动环和静环相抵靠密封的第一弹性机构,所述第一动环朝向静环的端面上开有环绕转轴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二动环和用于使第二动环与静环相抵靠密封的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第二动环也套设于轴套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重密封结构,密封 稳定性 更好。,下面是一种离心转轴密封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离心转轴密封结构,位于泵体(1)和转轴(2)之间,包括密封套接于转轴(2)上的轴套(3)、固设于泵体(1)上并套设于轴套(3)上的静环(4)、套设于轴套(3)上的第一动环(5)以及用于使第一动环(5)和静环(4)相抵靠密封的第一弹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环(5)朝向静环(4)的端面上开有环绕转轴(2)设置的环形凹槽(52),所述环形凹槽(52)内设有第二动环(61)和用于使第二动环(61)与静环(4)相抵靠密封的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第二动环(61)也套设于轴套(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环(4)朝向第一动环(5)的一端具有环形的第一静抵靠面(41)和具有沿轴向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42),所述第一静抵靠面(41)环绕环形凸台(42)设置,所述环形凸台(42)嵌入环形凹槽(52)内并与第二动环(61)抵靠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环(61)与环形凹槽(52)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动环(61)的外周面上开有沿周向环形分布的安装槽(612),所述安装槽(612)内设有用于封闭所述间隙的第二动密封圈(8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42)上与第二动环(61)抵靠的端面为第二静抵靠面(43),所述第二动环(61)上与环形凸台(42)抵靠的端面为第二动抵靠面(611),所述第二静抵靠面(43)和第二动抵靠面(611)均呈环形,所述第二动抵靠面(611)的外径小于第二静抵靠面(43)的外径,所述第二动抵靠面(611)的内径大于第二静抵靠面(43)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包括弹簧座(71)和第一弹簧(72),所述弹簧座(71)套设于轴套(3)上并与轴套(3)固连,所述第一弹簧(72)位于弹簧座(71)和第一动环(5)之间且第一弹簧(72)的两端分别与弹簧座(71)和第一动环(5)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为第二弹簧(62),所述第二弹簧(62)的两端分别与环形凹槽(52)的底壁和第二动环(61)抵靠,所述环形凹槽(52)的底壁上沿轴套(3)的轴向开有导向孔(53),所述导向孔(53)为盲孔,所述第二动环(61)朝向导向孔(53)的一端具有导向杆(613),所述导向杆(613)的一端伸入导向孔(53)内并与导向孔(53)滑动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离心转轴密封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离心泵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泵,离心泵的泵体上开有贯穿泵体的通孔,泵轴穿插在通孔内,由于离心泵在工作中,泵体内流体的压较高,导致流体易从泵体与泵轴的间隙中向外渗漏,因此需要在泵轴与泵体之间设有轴封机构。
[0003] 由于机械密封具有泄漏量少和寿命长等优点,因此,目前离心泵通常采用机械密封。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120361951.3)公开的一种离心泵用的整体集成式机械密封装置,包括:静环、静环座、动环、动环座、弹簧和弹簧座,其中静环密封套接于静环座内,动环密封套接于动环座内,静环的外端面与动环的端面相抵接,抵接面之间具有转动密封的精度;弹簧分别与动环座、弹簧座相抵接,保持动环与静环之间的抵接力;还包括将静环座、动环座、弹簧座串联为一整体的传动轴套、定位环,传动轴套与转轴紧固连接,定位环与传动轴套的紧固连接将静环座及静环座所套接的静环夹持在定位环与动环之间,静环座及静环与传动轴套间隙套接,静环座的外表面还通过密封件与设备的机壳相密封连接。然而,由于动环和静环之间的配合主要靠相贴合的平面进行密封,而由于动环和静环在配合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磨损,导致动环和静环之间的配合精度会逐渐降低,存在泄漏。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离心泵的密封效果。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位于泵体和转轴之间,包括密封套接于转轴上的轴套、固设于泵体上并套设于轴套上的静环、套设于轴套上的第一动环以及用于使第一动环和静环相抵靠密封的第一弹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环朝向静环的端面上开有环绕转轴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二动环和用于使第二动环与静环相抵靠密封的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第二动环也套设于轴套上。
[0006] 本转轴密封结构采用一个静环加两个动环的双重密封的结构,其中,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同轴设置且均套设于轴套上,第二动环位于第一动环内侧,且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均与静环形成抵靠密封,这样,即使第一动环或第二动环其中一个因磨损而导致泄露,只要另一个依然保持密封配合,即可使离心泵的转轴保持密封状态,密封效果更好,可靠性更高。
[0007] 在上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中,所述静环朝向第一动环的一端具有环形的第一静抵靠面和具有沿轴向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所述第一静抵靠面环绕环形凸台设置,所述环形凸台嵌入环形凹槽内并与第二动环抵靠密封。通过环形凸台与环形凹槽的配合,使静环与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配合更精确,密封效果更好。
[0008] 在上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中,所述第二动环与环形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动环的外周面上开有沿周向环形分布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用于封闭所述间隙的第二动密封圈。这样,避免离心泵内的流体穿过静环和第一动环之间的间隙后再从第二动环与环形凹槽之间到达泵体外,提高第二动环的密封效果,而且静环与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磨损产生的粉末能够进入第二动环与环形凹槽的间隙内,从而减少粉末对泵体内的流体造成的污染。
[0009] 在上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中,所述环形凸台上与第二动环抵靠的端面为第二静抵靠面,所述第二动环上与环形凸台抵靠的端面为第二动抵靠面,所述第二静抵靠面和第二动抵靠面均呈环形,所述第二动抵靠面的外径小于第二静抵靠面的外径,所述第二动抵靠面的内径大于第二静抵靠面的内径。这样,既便于静环和第一动环以及第二动环配合,而且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磨损产生的粉末更少,以减少对静环和第一动环以及第二动环之间配合的密封面的影响,使静环和第一动环以及第二动环的配合更精密,密封效果更好。
[0010] 在上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中,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包括弹簧座和第一弹簧,所述弹簧座套设于轴套上并与轴套固连,所述第一弹簧位于弹簧座和第一动环之间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弹簧座和第一动环抵靠。
[0011] 在上述的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中,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环形凹槽的底壁和第二动环抵靠,所述环形凹槽的底壁上沿轴套的轴向开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第二动环朝向导向孔的一端具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伸入导向孔内并与导向孔滑动连接。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3] 1、本实用新型采用静环与同轴设置的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配合形成双重密封,使静环与第一动环或第二动环其中之一的配合存在泄漏后依然能够密封效果,对离心泵转轴的密封效果更好更稳定。
[0014]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磨损产生的粉末不易进入到泵体内腔,从而减少对泵体内流体的污染。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17] 图3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0018] 图4是静环与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配合的示意图。
[0019] 图中,1、泵体;11、通孔;2、转轴;3、轴套;4、静环;41、第一静抵靠面;42、环形凸台;43、第二静抵靠面;5、第一动环;51、第一动抵靠面;52、环形凹槽;53、导向孔;61、第二动环;
611、第二动抵靠面;612、安装槽;613、导向杆;62、第二弹簧;71、弹簧座;72、第一弹簧;81、静环密封圈;82、第一动密封圈;83、第二动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1] 一种离心泵的转轴密封结构,如图1~2所示,本离心泵为大型离心泵,包括具有通孔11的泵体1和穿设于通孔11内的转轴2,本转轴2密封结构位于泵体1和转轴2之间,包括静环4、第一动环5、第二动环61、轴套3、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其中,轴套3密封套接于转轴2上,静环4固设于泵体1的通孔11内并套设于轴套3上,且静环4和泵体1之间通过设置静环密封圈81密封,第一动环5也套设于轴套3上,且第一动环5和轴套3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动密封圈82密封,第一弹性机构包括弹簧座71和第一弹簧72,弹簧座71套设于轴套3上并与轴套3固连,第一弹簧72位于弹簧座71和第一动环5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弹簧座71和第一动环5抵靠,使第一动环5与静环4抵靠并形成密封,第二动环61和第二弹性机构设置于第一动环5上,且第二动环61也套设于轴套3上,第二动环61在第二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也与静环4抵靠并形成密封,即第一动环5和第二动环61均与静环4配合并形成双重密封。
[0022] 具体的,如图2、图3、图4所示,静环4朝向第一动环5的一端具有呈环形的第一静抵靠面41和沿轴向向外凸出的环形凸台42,第一静抵靠面41环绕环形凸台42设置,环形凸台42的顶面为第二静抵靠面43,第一静抵靠面41和第二静抵靠面43均为光滑的平面。第一动环5朝向静环4的端面上开有环绕轴套3设置的环形凹槽52并形成环绕环形凹槽52的第一动抵靠面51,第一动抵靠面51呈环形,第一动抵靠面51的外径小于第一静抵靠面41的外径且第一动抵靠面51的内径大于第一静抵靠面41的内径。环形凹槽52的外径略大于环形凸台42的外径,使静环4与第一动环5抵靠时,环形凸台42能够嵌入环形凹槽52内与第二动环61抵靠。本实施例中,静环4采用硬质合金或铬等硬度较大的材料制成,第一动环5和第二动环
61采用石墨或聚四氟乙烯等硬度相对较低的材料制成,第二动环61呈环形,且第二动环
61上与第二静抵靠面43抵靠的端面为第二动抵靠面611,第二动抵靠面611也呈环形,第二动环61位于环形凹槽52内并套设于轴套3上,第二动抵靠面611的外径略小于环形凹槽52的外径以及第二静抵靠面43的外径,且第二动环61的内径略大于轴套3的外径和第二静抵靠面43的外径,以保证静环4和第一动环5和第二动环61的配合,且第一动环5和第二动环61磨损产生的粉末更少,以减少对密封面的影响。
[0023] 进一步的,第二动环61的外周面上开有沿周向环形分布的安装槽612,安装槽612内安装有第二动密封圈83,使第二动环61与环形凹槽52的侧壁之间形成密封。
[0024]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机构为第二弹簧62,且第二弹簧62的两端分别与环形凹槽52的底壁和动环抵靠,使第二动环61能够沿轴套3的轴向移动并能够与静环4的第二静抵靠面43抵靠。
[0025] 进一步的,环形凹槽52的底壁上开有沿转轴2轴向延伸的导向孔53,该导向孔53为盲孔,第二动环61朝向盲孔的一端具有沿转轴2轴向延伸的导向杆613,所述导向杆613的一端伸入导向孔53内并与导向孔53滑动连接。导向孔53和导向杆613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为数量相同的多个,如果为多个,则导向孔53和导向杆613一一对应且环绕轴套3均匀分布,这样既能保证第二动环61与第一动环5同步转动,又能够保证第二动环61在轴向上移动的相对独立,使第二动环61与静环4的配合更精确,密封性更好。
[0026]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7]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泵体1、转轴2、轴套3、静环4、环形凸台42、第一动环5、环形凹槽52、导向孔53、第二动环61、导向杆613、第二弹簧62;71、弹簧座71、第一弹簧72、静环密封圈81、第一动密封圈82、第二动密封圈8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转轴 2020-05-12 830
转轴结构 2020-05-12 643
转轴机构 2020-05-12 678
一种转轴 2020-05-12 668
转轴支架 2020-05-13 850
转轴结构 2020-05-11 326
转轴装置 2020-05-11 370
转轴结构 2020-05-13 155
一种转轴 2020-05-12 100
电机转轴 2020-05-11 58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