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轴承类 / 轴承 / 滚动轴承 / 滚动体 / 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

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

阅读:5发布:2021-02-18

专利汇可以提供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一个固定在车辆地板(F)上的第一轨道(11)、一个固定在车辆座椅(S)上的第二轨道(12)、一个第一 滚动体 (16)、一个第二滚动体(17)、一个具有轴心(O1)的螺杆轴(41)、以及一个包括 齿轮 壳(47)和 支撑 架(48)及板件(49)的齿轮箱(46),该支撑架具有通孔并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其中支撑架与第二轨道的前端面相接合,其特征在于,支撑架包括:一个主单元部(48a)和多个延伸部(48b),主单元部与各个第二 侧壁 部的前端面以及 覆盖 部的前端面相接合,各个延伸部在宽度方向上在低于所述通孔的 位置 处从主单元部向 外延 伸并与各个第二弯折壁部的基端部的前端面相接合。,下面是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
一个第一轨道(11),该第一轨道(11)固定在车辆地板(F)上, 并包括一个底部(21)、一对第一侧壁部(22)和一对第一弯折壁部(23), 所述第一侧壁部从所述底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弯折 壁部从第一侧壁部的各个上端向内延伸且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的各个 基端延伸;
一个第二轨道(12),该第二轨道(12)固定在车辆座椅(S)上, 并包括一个覆盖部(31)、一对第二侧壁部(32)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33), 所述第二侧壁部从所述覆盖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弯 折壁部在其宽度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的各个下端向外延伸且再向上延伸 至由第一侧壁部和第一弯折壁部包绕;
一个第一滚动体(16),该第一滚动体(16)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 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
一个第二滚动体(17),该第二滚动体(17)设置在第一弯折壁部和 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
一个螺杆轴(41),该螺杆轴(41)具有轴心(O1),该轴心(O1) 沿着第二轨道的纵向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在其一半的高度处延伸,并 且所述螺杆轴(41)与一个固定到第一轨道的螺母件(36)相接合;
一个齿轮箱(46),该齿轮箱(46)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并支撑所 述螺杆轴,从而将所述螺杆轴支撑成可旋转,以将转动从电驱动源(13) 传送到螺杆轴;
所述螺杆轴相对于所述螺母件转动,以移动所述第二轨道,从而使 第二轨道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滑动;
所述齿轮箱包括一个齿轮壳(47)和一个支撑架(48)及一个板件 (49),该齿轮壳夹在所述支撑架和板件之间,该支撑架具有通孔(48d) 并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其中支撑架与第二轨道的前端面相接合;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主单元部(48a),所述主单元部(48a)与各个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前 端面以及所述覆盖部的前端面相接合;和
延伸部(48b),各所述延伸部(48b)在宽度方向上在低于所述通孔 的位置处从所述主单元部向外延伸并与各所述第二弯折壁部的基端部的 前端面相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齿轮壳以如下 方式夹在所述支撑架和板件之间:所述支撑架、齿轮壳及板件由多个穿 过所述支撑架、齿轮壳及板件的固件(52)(53)紧固,并且,至少一 个所述紧固件设置在所述螺杆轴的轴心的上方,且至少其中一个紧固件 设置在所述螺杆轴的轴心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支撑架在所述 螺杆轴的上部和下部处与所述第二轨道的顶端面接合,以抵消相对于所 述螺杆轴所施加的扭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支撑架在所述 螺杆轴的上部和下部处与所述第二轨道的顶端面接合,以抵消相对于所 述螺杆轴所施加的扭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轨道后 部处设置有一个滑动件(14),该滑动件(14)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弯 折壁部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壁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 保持所述第一滚动体和第二滚动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轨道后 部处设置有一个滑动件(14),该滑动件(14)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弯 折壁部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壁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 保持所述第一滚动体和第二滚动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形成于所述支撑架 上的通孔(48d)的内直径设置成小于垫圈(42)的外直径,所述螺杆轴 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垫圈用于定位齿轮箱的斜齿轮(43)。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形成于所述支撑架 上的通孔(48d)的内直径设置成小于垫圈(42)的外直径,所述螺杆轴 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垫圈用于定位齿轮箱的斜齿轮(4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一个由金属制成并 为反转的L形的止挡件(56)设置在支架(37)的后端处,用于将所述 螺母件固定到所述第一轨道。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其中一个由金属制成 并为反转的L形的止挡件(56)设置在支架(37)的后端处,用于将所 述螺母件固定到所述第一轨道。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power seat slide device)。

背景技术

如2001-239861A和2002-192996A中所公开的,已经提出了多种类 型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所述滑动设备用于通过借助由电 驱动源产生的动力而移动上部轨道使之相对于下部轨道滑动,从而相对 于车辆地板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图5示出了一个纵向剖视图,表示了 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该电动座椅滑 动设备包括下部轨道81、上部轨道82、螺母件83、螺杆轴84和齿轮箱 85。特别地,下部轨道81固定到车辆地板,并且上部轨道82支撑该车 辆座椅,其中上部轨道82由下部轨道81支撑成可以滑动。螺母件83固 定到下部轨道81,螺杆轴84拧到螺母件83上,且齿轮箱85固定到上部 轨道82的前端,以传输由电力驱动源产生的转动。
齿轮箱85包括由树脂制成的齿轮壳86、支撑架87和板件88,支撑 架87和板件88由金属板制成以保持齿轮壳86。在齿轮箱85的齿轮壳 86中,容置有蜗杆91和斜齿轮(蜗轮)92,蜗杆91设置在电力驱动源 处,斜齿轮(蜗轮)92由树脂制成并固定在螺杆轴84的顶端部而与蜗杆 91啮合
斜齿轮92在齿轮箱85内固定到螺杆轴84,其中该斜齿轮92夹在 垫圈93和螺母94之间。垫圈93由金属制成而与螺杆轴84接合,并且 螺母94紧固到螺杆轴84的螺栓部84a,螺杆轴84设置为穿透齿轮箱85。
齿轮箱85固定到上部轨道82,其中支撑架87接合到上部轨道82 的前端表面,并且支撑架87的多个连接部87a由铆钉95固定到上部轨 道82。连接部87a形成为在上部轨道82的侧面延伸,并且图5中只示出 了一个连接部87a。
以此构造,当电力驱动源通过转动蜗杆91而转动螺杆轴84(斜齿 轮92设置在其上)时,螺杆轴84沿其轴向相对于固定到下部轨道81的 螺母件83移动,因而,上部轨道82相对于下部轨道81滑动,从而相对 于车辆地板F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
下面将根据图6解释上部轨道82由下部轨道81支撑的情形。图6 示出了由图5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VI-VI线的剖面图。为方便计, 螺杆轴84(螺栓部84a)和紧固到螺杆轴84的螺母94也在图6中示出。 如图6所示,下部轨道81包括一个底部81a、两个从底部81a的各端向 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81b和两个第一弯折壁部81c,各个所述第一弯折壁 部81c从第一侧壁部81b的各个上端部向内延伸并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 部81b的基端延伸。进一步,一个树脂滑96连接到第一弯折壁部81c 的各个端部以在其纵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延伸。
另一方面,上部轨道82包括一个覆盖部82a、一对第二侧壁部82b 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82c。特别地,第二侧壁部82b在覆盖部82a的宽度 方向上的各端部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弯折壁部82c向外延伸再向上延伸 至由第一侧壁部81b和第一弯折壁部81c包绕。
当树脂滑块96连接到上部轨道82的第二弯折壁部82c时,上部轨 道82由设置在第二弯折壁部82c和下部轨道81的底部81a之间的滚子 97支撑。从而,上部轨道82支撑为可以相对于下部轨道81滑动,其中 滚子97在上部轨道82和下部轨道81之间转动,并且第二弯折壁部82c 由树脂滑块96引导。
在此种构造中,为了避免与下部轨道81干涉,支撑架87需要形成 为避免为例如树脂滑块96提供一个间隙。
从而,支撑架87接合到上部轨道82的覆盖部82a的顶端面且接合 到第二侧壁部82b的顶端面的上部,并且上部轨道82不向下延伸至与第 二侧壁部82b的顶端面的下部接合。
从而,当冲击负载施加到上部轨道82和支撑架87(齿轮箱85)时, 支撑架87等由于集中施加到接合表面的负载而变形——该负载在上部轨 道82上不平均地分布,因而,车辆座椅可能移位。
特别地,由于支撑架87(齿轮箱85)相对于穿透支撑架87的螺杆 轴84在其上部接合到上部轨道82,所述负载集中地施加到接合表面(负 载传送表面),并且支撑架87向下弯曲,结果,车辆座椅可能移位。
从而,存在下面的需要,即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 该设备减小了由于冲击负载而引起的车辆座椅位置移动的机会。
在此说明书中,竖直方向可以不是指精确的竖直方向。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 一个第一轨道,该第一轨道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并包括一个底部、一对 第一侧壁部和一对第一弯折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从所述底部的在宽度 方向上的各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弯折壁部从第一侧壁部的各个上端向 内延伸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的各个基端延伸;一个第二轨道,该第二 轨道固定在车辆座椅上,并包括一个覆盖部、一对第二侧壁部和一对第 二弯折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从所述覆盖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下延 伸,所述第二弯折壁部在宽度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的各个下端向外延伸 再向上延伸至由第一侧壁部和第一弯折壁部包绕;一个第一滚动体,该 第一滚动体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 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一个第二滚动体,该第二滚动体设置在第一弯 折壁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 动;一个螺杆轴,该螺杆轴具有轴心,该轴心沿着第二轨道的纵向于第 二侧壁部之间在其一半高度处延伸,所述螺杆轴接合到一个螺母件,该 螺母件固定到第一轨道;一个齿轮箱,该齿轮箱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 并将所述螺杆轴支撑成可旋转,以将转动从电力驱动源传送到螺杆轴, 该螺杆轴相对于螺母件转动,以移动第二轨道,从而使第二轨道相对于 第一轨道滑动,该齿轮箱包括一个齿轮壳和一个支撑架及一个板件,该 齿轮壳夹在所述支撑架和板件之间,所述支撑架具有通孔并固定到第二 轨道的前端,其中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轨道的前端面接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包含:一个主单元部,该主单元部与各个第二侧壁部的前端 面以及覆盖部的前端面接合;和多个延伸部,各个所述延伸部在宽度方 向上在低于所述通孔的位置处从主单元部向外延伸并与各个第二弯折壁 部的基端部的前端面接合。
附图说明
从下面的详细说明并参照附图将会更清楚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 及特性,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出一个分解视图,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
图2示出一个侧视图,显示了电动座椅滑动设备的一部分;
图3A示出一个截面视图,显示了图2中示出的一个放大的电动座 椅滑动设备;
图3B示出图3A中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IIIB-IIIB线的截面视 图;
图4示出一个正视图,显示了一个支撑架;
图5示出一个纵向剖视图,显示了一个已知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
图6示出了图5中示出的已知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VI-VI线的截 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用于车辆的电动 座椅滑动设备安装在例如汽车等车辆的前座上。在此实施方式中,诸如 前后、左右和竖直等方向是相对于车辆座椅设置。
图1示出了一个分解图,显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 滑动设备1。图2示出了一个侧视图,显示了所述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的 一部分;图3A示出了一个截面图,显示了图2中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 备的放大视图;图3B示出了图3A中所示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IIIB-IIIB 线的截面图。如上述各图所示,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主要包括作为第一 轨道的下部轨道11、作为第二轨道的上部轨道12和作为电力驱动源的驱 动机构13。
下部轨道11形成为长条状而前后延伸,其包括一个底部21、一对 第一侧壁部22和一对第一弯折壁部23。特别地,第一侧壁部22从底部 21宽度(左右)方向上的各个端部向上延伸,并且第一弯折壁部23从第 一侧壁部22的各个上端向内延伸并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22的基端延 伸。
在下部轨道11的前后方向的各端处,支架24由铆钉25连接到下部 轨道11的底部21。下部轨道11由设置在下部轨道11前后端的支架24 固定到车辆地板F上。
上部轨道12形成为长条状而前后延伸,其包括一个覆盖部31、一 对第二侧壁部32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33。特别地,第二侧壁部32从覆 盖部31在其宽度(左右)方向上的各个端部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弯折壁 部33在其宽度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32的各个下端向外延伸并再向上延 伸至由第一侧壁部22和第一弯折壁部23环绕。
支架34由铆钉35连接到上部轨道12的覆盖部31。上部轨道12由 支架34固定到车辆座椅S。
如图3B所示,上部轨道12由下部轨道11支撑成借助一对滑动件 14而相对于下部轨道11前后滑动,各滑动件14容纳在形成于第一侧壁 部22的内壁表面和第二弯折壁部33的外壁表面之间的空间内。
特别地,各滑动件14包括保持件15,保持件15由树脂制成而包括 一个与下部轨道11的内壁表面相应地形成的外壁表面。多个圆柱形的滚 子16用作第一滚动体,其由保持件15可转动地保持为定位在底部21的 上表面和第二弯折壁部33的基端部33a的下表面之间。
进一步,多个滚珠17用作第二滚动体,其由保持件15可转动地保 持为定位在第一弯折壁部23的内壁表面和第二弯折壁部33的外壁表面 之间。
如图2所示,滑动件14设置在下部轨道11的后部以避免干涉驱动 机构13的元件。各保持件15在下部轨道的前端保持一个滚子16和两个 滚珠17,而在下部轨道后端保持另一个滚子16和两个滚珠17。
在此种构造中,上部轨道12由下部轨道11支撑成可滑动,其中滚 子16和滚珠17在上部轨道12和下部轨道11之间转动,而保持件15由 下部轨道11的内壁表面引导。
驱动机构13包括螺母件36、螺杆轴41和齿轮箱46。螺母件36和 支架37一起由铆钉38固定到下部轨道11的底部21。换言之,螺母件 36大致为管形并在朝向下部轨道11的一面上包括一个突起部36a。
进一步地,在下部轨道11的底部21形成有接合孔21a,螺母件36 的突起部36a接合到该接合孔21a内。支架37包括接合壁37a和凸缘部 37b。特别地,螺母件36固定到接合壁37a,接合壁37a形成为大致反转 的U形,而凸缘部37b形成于接合壁37a的各端处,并且形成于前部的 一个凸缘部37b向前方延伸,而形成于后部的另一个凸缘部37b向后方 延伸。
螺母件36由下部轨道11定位并保持,使得其突起部36a配合到接 合孔21a内。螺母件36固定到下部轨道11,使得各个凸缘部37由铆钉 38紧固。
螺母件36包括螺纹部36b(内螺纹),螺纹部36b在前后方向穿过 螺母件36。在接合壁37a的各个前壁和后壁形成有通孔37c,通孔37c 形成为与可螺纹部36b同轴。
螺杆轴41沿上部轨道12的纵向大致在其全长上延伸而有公差地穿 过支架37(通孔37c),其中螺杆轴41的螺纹部41a(外螺纹)接合到螺 母件36的螺纹部36b。如图3所示,螺杆轴41包括设定在螺杆轴41上 的轴心O1,所述轴心O1沿着上部轨道12的纵向在第二侧壁部32之间 在其一半的高度处延伸。螺杆轴41的前端部从上部轨道12的前端12a 突出。
如图3A所示,在螺杆轴41的前端部,形成有一个细齿轴部41c和 螺栓部41d。特别地,细齿轴部41c的直径小于螺杆轴41的另一部分— —台阶部41b,螺纹部41d形成于细齿轴部41c的前端。
螺杆轴41的前端部穿过垫圈42和斜齿轮(蜗轮)43。垫圈42由金 属制成,斜齿轮(蜗轮)43由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可与细齿轴部41c锯齿 接合。斜齿轮43在轴向上定位,使得其保持在接合到台阶部41b的垫圈 42和旋到螺纹部41d的螺母44之间。
斜齿轮43与垫圈42接合的一端形成轴部43a,轴部43a为圆柱形。 垫圈42的外直径设定为比轴部43a的外直径大,以便与斜齿轮43(轴部 43a)的整个端面接合。
齿轮箱46固定到上部轨道12的前端12a上,其包括齿轮壳47、支 撑架48和板件49。特别地,齿轮壳47由树脂制成,并保持在支撑架48 和板件49之间,支撑架48和板件49均由金属板制成。
齿轮箱46容纳有斜齿轮43和与斜齿轮43配合的蜗杆50。蜗杆50 设置在用作电力驱动源的电动达处,并且蜗杆50和斜齿轮43构造成 减速器。从而电动马达产生的驱动通过斜齿轮43在齿轮箱46内传送到 螺杆轴41。
如图3B所示,支撑架48形成为接合上部轨道12的前端面,避免 与下部轨道11干涉。特别地,支撑架48包括一个主单元部48a和延伸 部48b。主单元部48a与各个第二侧壁部32的前端面32a(顶端面)和 覆盖部31的前端面31a(顶端面)接合,并且各个延伸部48b在其宽度 方向上从主单元部48a的下部向外延伸,并与各个第二侧壁部33的基端 部的前端面(基端部的顶端面)接合。
在支撑架48上形成有多个(两个)连接部48c和通孔48d。连接部 48c在上部轨道12的侧面延伸,而螺杆轴41如图1所示穿过通孔48d。 支撑架48接合上部轨道12(覆盖部31、第二侧壁部32和基端部33a) 的前端面,使得螺杆轴41的前端部穿过通孔48d,而支撑架由铆钉51固 定到上部轨道12。螺杆轴41的台阶部41b位于支撑架48的前方,从而 垫圈42在其轴向上定位于支撑架48的前方。
进一步如图4所示,螺母部48e和螺母部48f形成于支撑架48上。 螺母部48e定位于通孔48d(轴心O1)上方,而螺母部48f定位于通孔 48d(轴心O1)下方。
如图3A所示,齿轮壳47包括第一凹入部47a、支承部47b和第二 凹入部47c。特别地,第一凹入部47a为圆环形并容纳带有公差的垫圈, 支承部47b将轴部43a支撑成可旋转,第二凹入部47c容纳斜齿轮43和 蜗杆50。齿轮壳47容纳垫圈42和斜齿轮43等与支撑架48的前端面接 合的装置。
板件49上形成有一个通孔49a,斜齿轮43穿过该通孔连接到锯齿 状轴部41c。板件49与齿轮壳47的前端面接合,其中斜齿轮43穿过通 孔49a。
如图1所示,齿轮壳47夹在支撑架48和板件49之间,其中,用作 固件的螺钉52穿过板件49和齿轮壳47并由支撑架48的螺母部48e 紧固,一对也用作紧固件的螺钉53穿过板件49和齿轮壳47并由螺母部 48f紧固。如图3B所示,螺钉52定位于螺杆轴41的轴心O1上方,而 螺钉53定位于螺杆轴41的轴心O1下方。
斜齿轮43的轴部43a连接到螺杆轴41(细齿轴部41c),并由齿轮 壳47的支承部47b支撑成可旋转。换言之,螺杆轴41由齿轮箱48支撑 成可旋转但在其轴向方向不可移动,其中齿轮箱46(齿轮壳47)固定到 上部轨道12的前端12a。
由于通孔48d的内直径设定为小于垫圈42的外直径以保持支撑架 48的刚度,在支撑架48固定到上部轨道12的前端12a后,垫圈42装配 到螺杆轴41(细齿轴部41c),接着齿轮壳47装配到上部轨道12。
当齿轮壳47等装配到上部轨道12时,斜齿轮43穿过形成于板件 49上的通孔49a和第二凹入部47c,斜齿轮43夹在垫圈42和螺母44之 间而紧固到螺栓部41d。
如图1和2所示,在用于将螺母件36固定到下部轨道11的支架37 的后端处,设置有金属制的止挡件56,该止挡件为反转的L形。止挡件 56由螺母58和旋入到螺母58的螺栓57紧固到上部轨道12。
在此构造中,当蜗杆50由电动马达转动以借助于斜齿轮43转动螺 杆轴41时,螺杆轴41在其轴向上相对于固定到下部轨道11的螺母件36 移动,因而上部轨道12在下部轨道11上滑动,以相对于车辆地板F调 整车辆座椅S的位置。当螺杆轴41的转动停止时,由于螺杆轴41旋到 螺母件36上,螺杆轴41限制为不能在其轴向上滑动,因而上部轨道12 限制为不能在下部轨道11上滑动,以将车辆座椅S相对于车辆地板F保 持在一预定位置。
在此实施方式中,由设置在底部21和第二弯折壁部33之间的滚子 16(用作滑动件)以及设置在第一弯折壁部23和第二弯折壁部33之间 的滚珠17(用作滑动件)来支撑上部轨道12,将上部轨道12支撑成可 相对于下部轨道11滑动。
换言之,上部轨道12由沿着上部轨道12的纵向而部分地设置在上 部轨道12上的滚子16和滚珠17支撑成可相对于下部轨道11滑动。
从而,支撑架48不需要形成为如已知的座椅滑动设备中所描述的那 样。
进一步地,支撑架48包括与覆盖部31的前端面31a接合的主单元 部48a和与第二弯折壁部33的基端部33a的前端面接合的延伸部48b。 从而,支撑架48大致与上部轨道12的前端面的整个表面接合。
在此构造中,即使当冲击负载在前后方向(上部轨道12的纵向)上 施加到上部轨道12和支撑架48(齿轮箱46)时,由于该负载分布在上 部轨道12的整个接合面上,所以可减小支撑架48、螺母44以及斜齿轮 43等变形的可能性,因而,可减小车辆座椅移位的可能性。
特别地,由于螺杆轴41包括轴心O1,轴心O1设定在螺杆轴41上 且沿着上部轨道12的纵向而在第二侧壁部32之间在其一半的高度处延 伸,支撑架48(齿轮箱46)在螺杆轴41的上下部都接合到上部轨道12 的前端面。
从而,即使冲击负载施加到上部轨道12和支撑架48(齿轮箱46) 上,由于基于该冲击负载的扭矩以相对于螺杆轴41(轴心O1)彼此抵消 的方式而施加,所以可减小支撑架48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可能性,因而, 可减小由于此种弯曲而导致的车辆座椅移位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由于对应于支撑架48弯曲的移动量在螺杆轴41(轴 心O1)的向上和向下方向分散开,使得减小了移动量。
在此实施方式中,齿轮壳47由设置在螺杆轴41的轴心O1上部的 螺钉52和设置在螺杆轴41的轴心O1下部的螺钉53保持在支撑架48和 板件49之间。
从而,由于齿轮箱46在轴心O1的上方和下方整体地固定到螺杆轴 41,所以可减小支撑架48由于冲击负载而变形的可能性,因而,可减小 车辆座椅移位的可能性。
下部轨道11和上部轨道12的截面形状都可作出变化。第一侧壁部 22、第一弯折壁部23、第二侧壁部32和第二弯折壁部33可根据需要倾 斜或弯曲。下部轨道11和上部轨道12可通过连接多个构件而形成。
用作滑动件14的滚子16和滚珠17可不设置成集成到保持件,其可 单独设置。滚子16和滚珠17的数量可变化。
涉及将电动马达的转动传送到螺杆轴41的结构可不限于由蜗杆50 和斜齿轮43构成的减速器。
螺钉52和53相对于轴心O1的位置及螺钉52和53的数量可以改 变。
齿轮箱46可固定到上部轨道12的后端。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因上 部轨道12相对于下部轨道11的滑动运动而引起的滑动方向为车辆座椅 的前后方向,然而,车辆座椅可沿车辆的前后或宽度方向移动。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