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焊接,钎焊和锡焊 / 焊接 / 电容放电焊接 / 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

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

阅读:712发布:2021-05-16

专利汇可以提供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 电极 板,为藉由特定设置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 电能 输出入 端子 ,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中,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下面是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为藉由特定设置一路和一路以上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如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以使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使电极板上各别区域导电体及所接触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在输入电能及/或输出电能时,能具有较平均运作的电流密度,其主要构成如下:
电极板(101):为由呈网格片状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正极及/或负极电极板,电极板的正极及负极由相同或不同导电材料所构成;
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为由电极板延伸或另加设置以联结于电极板(101)的一侧或一侧以上,每侧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之电能输出入端子,以供作为电极板对外输出及/或输入电能的接口,包括对外输出电能及/或由外部输入电能,电能输出入端子的导电材料与电极板为相同或不同;
电化学活性物质(103):含呈气态或液态或胶状或固态的电化学物质;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由与电极板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导电体(1045),其周围套设或披覆绝缘体(1046)所构成,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供沿电极板的边侧及/或通往电极板中间区域作布设,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其中的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101)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的导电体,另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能够供作为正极性及负极性的电极板,包括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一次电池或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或电容器或超电容,或供构成将电能转为化学能及/或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储放电装置或燃料电池的电极板;
上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由正负电极板构成电极对以作为储放电功能的装置,以及更进一步由多电极对作并联及/或串联构成各种额定电压及值定电流的扩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包括借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1)由与电极板同材料所构成;
(2)由与电极板不同材料而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良导电材料所构成;
(3)由电极板材料包覆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导电体所构成;
(4)由与电极板材料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呈两层或两层以上环状包覆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树脂或绝缘胶或凡立或绝缘漆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另一端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一体构成,两者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以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绝缘体或包覆绝缘体,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或绝缘胶或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另一端供焊合或铆合或夹压或锁固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两者之间能够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方式,供由其中一端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的导电体,以由其中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并与电极板(101)呈平面并列,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能够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并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101)的导电体,而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置于电极板(101)的一面或双面皆设置并与电极板(101)呈叠合者,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由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置于电极板的槽状结构或壳体的外部,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外部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绝缘体(1046),再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可藉外部作连接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能,或呈分离而个别作输出及/或输入电能运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的一边或一边以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并列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侧边底部;及/或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以及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为进一步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非侧边的极板区域内,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由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电极板(101)的导电体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中间区域,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再向底边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同时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并于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一侧边以上加设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独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具有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而沿电极板(101)的侧边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底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再延伸至整个电极板(101)的底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
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右侧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以及由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左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网格片状的导电材料所构成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电极板单边或多边具有一个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极板最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包括为单一电能输出入端子时的右侧,向下延伸至底边并沿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相连结,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与电极板(101)之间为呈导通,于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时,由设置于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与设置于电极板(101)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能;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电极板(101)底边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超过中间接近底边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在前述各路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中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说明书全文

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为针对供应用于静电储放的电容器,或用以将电能转为化学能及/或将化学能转为电能功能的可储放电装置或燃料电池所使用电极板导电结构的创新,上述创新实用新型的电极板为用以构成供电及/或储放电装置,上述创新电极板的特征为特定设置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另一端联结于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之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如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以使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使电极板各区域的导电体及所接触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在输入及/或输出电能时,能运作于较平均的电流密度为特征。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电极板通常为单侧设置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能输出入端子,以供输出电能或充电,其结构位置较远离电能输出入端子的另一侧电极板区域,比结构位置中较接近电能输出入端子的电极板区域,两者与输出入端子间的阻抗不同,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易造成两者电流不平均的缺点。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为藉由特定设置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之电能输出入端子,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中,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之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以使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使电极板上各别区域导电体及所接触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在输入电能及/或输出电能时,能具有较平均运作的电流密度,本实用新型可供应用于板式或薄片式或卷绕式的电极板,以及供应用于作为构成将电能转一次电池、可充放电二次电池、电容器、超电容以及用以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燃料电池的电极板。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 一种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为藉由特定设置一路和一路以上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如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以使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使电极板上各别区域导电体及所接触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在输入电能及/或输出电能时,能具有较平均运作的电流密度,其主要构成如下:
[0006] 电极板101:为由呈网格片状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正极及/或负极电极板,电极板的正极及负极由相同或不同导电材料所构成;
[0007] 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为由电极板延伸或另加设置以联结于电极板101的一侧或一侧以上,每侧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之电能输出入端子,以供作为电极板对外输出及/或输入电能的接口,包括对外输出电能及/或由外部输入电能,电能输出入端子的导电材料与电极板为相同或不同;
[0008] 电化学活性物质103:含呈气态或液态或胶状或固态的电化学物质;
[0009]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由与电极板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导电体1045,其周围套设或披覆绝缘体1046所构成,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供沿电极板的边侧及/或通往电极板中间区域作布设,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其中的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101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的导电体,另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的电能;
[0010]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能够供作为正极性及负极性的电极板,包括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一次电池或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或电容器或超电容,或供构成将电能转为化学能及/或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储放电装置或燃料电池的电极板;
[0011] 上述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由正负电极板构成电极对以作为储放电功能的装置,以及更进一步由多电极对作并联及/或串联构成各种额定电压及值定电流的扩充。
[0012]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包括借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13] (1)由与电极板同材料所构成;
[0014] (2)由与电极板不同材料而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良导电材料所构成;
[0015] (3)由电极板材料包覆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导电体所构成;
[0016] (4)由与电极板材料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呈两层或两层以上环状包覆构成。
[0017]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18]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树脂或绝缘胶或凡立或绝缘漆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另一端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一体构成,两者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以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019]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20]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绝缘体或包覆绝缘体,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或绝缘胶或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另一端供焊合或铆合或夹压或锁固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两者之间能够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021]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22]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方式,供由其中一端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的导电体,以由其中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并与电极板101呈平面并列,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能够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并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023]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24]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101的导电体,而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置于电极板101的一面或双面皆设置并与电极板101呈叠合者,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025] 其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能够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026] 由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置于电极板的槽状结构或壳体的外部,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外部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的绝缘体1046,再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可藉外部作连接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能,或呈分离而个别作输出及/或输入电能运作。
[0027] 其中,包括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的一边或一边以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并列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侧边底部;及/或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以及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0028] 其中,包括为进一步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非侧边的极板区域内,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由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电极板101的导电体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中间区域,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再向底边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同时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0029] 其中,包括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并于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一侧边以上加设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独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具有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而沿电极板101的侧边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底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再延伸至整个电极板101的底边。
[0030] 其中,包括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
[0031] 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右侧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032] 以及由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左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033] 其中,包括呈网格片状的导电材料所构成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电极板单边或多边具有一个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034] 其中,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极板最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包括为单一电能输出入端子时的右侧,向下延伸至底边并沿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相连结,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与电极板101之间为呈导通,于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时,由设置于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与设置于电极板101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能;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035] 其中,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电极板101底边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
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036] 其中,包括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超过中间接近底边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在前述各路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
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中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037] 本实用新型的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为藉由特定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内具导电体外部包覆绝缘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如电极板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以使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端子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藉专属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连结,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电能,使电极板上各别区域导电体及所接触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在输入电能及/或输出电能时,能具有较平均运作的电流密度。附图说明
[0038]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
[0039]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
[0040]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
[0041]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
[0042]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
[0043]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
[0044]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
[0045]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
[0046]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
[0047]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
[0048]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一。
[0049]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二。
[0050]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三。
[0051]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四。
[0052]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五。
[0053]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六。
[0054]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七。
[0055] 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八。
[0056]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九。
[0057] 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
[0058] 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一。
[0059] 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二。
[0060] 图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三。
[0061] 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四。
[0062] 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五。
[0063] 图26为图25的实施例之二。
[0064] 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七。
[0065] 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八。
[0066] 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九。
[0067] 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
[0068] 图3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一。
[0069] 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二。
[0070] 图3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三。
[0071] 图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四。
[0072] 图3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五。
[0073] 图3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六。
[0074] 图3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七。
[0075] 图3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八。
[0076] 图3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九。
[0077] 图4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
[0078] 图4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一。
[0079] 图4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二。
[0080] 图4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三。
[0081] 图4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四。
[0082] 图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五。
[0083] 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六。
[0084] 图4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七。
[0085] 图4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八。
[0086] 图4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九。
[0087] 图5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
[0088] 图5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一。
[0089] 图5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二。
[0090] 图5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三。
[0091] 图5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四。
[0092] 图5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五。
[0093] 图5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六。
[0094] 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七。
[0095] 图5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八。
[0096] 图5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九。
[0097] 图6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
[0098] 图6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一。
[0099] 图6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二。
[0100] 图6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三。
[0101] 图6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四。
[0102] 图6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五。
[0103] 图6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六。
[0104] 图6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七。
[0105] 图6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八。
[0106] 图6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九。
[0107] 图7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
[0108] 图7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一。
[0109] 图7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二。
[0110] 图7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三。
[0111] 图7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四。
[0112] 图7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五。
[0113] 图7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六。
[0114] 图7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七。
[0115] 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八。
[0116] 图7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九。
[0117] 图8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
[0118] 图8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一。
[0119] 图8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二。
[0120] 图8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三。
[0121] 图8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四。
[0122] 图8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五。
[0123] 图8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六。
[0124] 图8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七。
[0125] 图8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八。
[0126] 图8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九。
[0127] 图9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
[0128] 图9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一。
[0129] 图9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二。
[0130] 图9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三。
[0131] 图9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四。
[0132] 图9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A-A断面图。
[0133] 图9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极板的导电网格之B-B断面图。
[0134] 图9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C-C断面图。
[0135] 图9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D-D断面图。
[0136] 图9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E-E断面图。
[0137] 图10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两路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1042其中一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至少一侧为未加绝缘体1046之F-F断面图。
[0138] 图10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为呈上下叠层设置之G-G断面图。
[0139] 图102所示为图101所示中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或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的至少一边侧不加绝缘体之断面图。
[0140] 图10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单侧贴设于电极板之H-H断面图。
[0141] 图104所示为图103所示中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至少一边侧不加绝缘体之断面图。
[0142] 【部件名称】
[0143] 101:电极板
[0144] 102:电能输出入端子
[0145] 103:电化学物质
[0146] 104、1041、1042:绝缘分流导电结构
[0147] 1023: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148] 1045:导电体
[0149] 1046: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0150]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均流电极板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151] 图1~图7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基础,为方便说明而例举以下实施例,其主要构成如下:
[0152] 电极板101:为由呈网格片状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正极及/或负极电极板,电极板的正极及负极可由相同或不同导电材料所构成;
[0153] -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为由电极板延伸或另加设置以联结于电极板101的一侧或一侧以上,每侧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以供作为电极板对外输出及/或输入电能的接口,包括对外输出电能及/或由外部输入电能,电能输出入端子的导电材料与电极板可为相同或不同;
[0154] -电化学活性物质103:含呈气态或液态或胶状或固态的电化学物质;
[0155] -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由与电极板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导电体1045,其周围套设或披覆绝缘体1046所构成,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可为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供沿电极板的边侧及/或通往电极板中间区域作布设,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其中的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101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的导电体,另一端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联结于电极板,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流路径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距离较远及/或通过电流的阻抗较大的电极板区域,以专供传输两者间电能;
[0156]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可供作为正极性及负极性的电极板,包括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的一次电池或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或电容器或超电容,或供构成将电能转为化学能及/或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储放电装置或燃料电池的电极板;
[0157]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包括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158] (1)由与电极板同材料所构成;
[0159] (2)由与电极板不同材料而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良导电材料所构成;
[0160] (3)由电极板材料包覆电阻系数低于电极板材料的导电体所构成;
[0161] (4)由与电极板材料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呈两层或两层以上环状包覆构成;
[0162] 上述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的组成方式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构成,包括:
[0163] (1)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例如披覆环氧树脂或绝缘胶或凡立水或绝缘漆或PVF等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另一端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一体构成,两者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以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164] (2)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一端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一体构成,而于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绝缘体或包覆绝缘体,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或绝缘胶或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等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另一端供焊合或铆合或夹压或锁固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两者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与电极板101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165] (3)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的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等功能相若的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固、夹紧、卡合方式,供由其中一端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的导电体,以由其中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并与电极板101呈平面并列,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时,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并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166] (4)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以独立导电线或导电片构成导电体1045,而于导电体1045周围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等绝缘体1046,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两端分别以具导电功能的方式,包括焊接、溶接、点焊、机械式铆合、锁围、夹紧、卡合联结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联结于电极板101的导电体,而另一端联结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可设置于电极板101的一面或双面皆设置并与电极板101呈叠合,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可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流,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与电极板101共同呈平面或曲面而构成电极板的一部分,共同设置于其应用装置的电化学作用的槽状结构体中或壳体内;
[0167] (5)由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置于电极板的槽状结构或壳体的外部,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外部套设或包覆绝缘体1046,或披覆绝缘体,如披覆环氧树脂、绝缘胶、绝缘漆或凡立水或PVF等绝缘体1046,再与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于输出电能及/或输入电能的电流路径中,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或电极板101的导电体之间,可藉外部作连接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能者,或呈分离而个别作输出及/或输入电能运作;
[0168]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基于上述原理,而可作为各种结构布局,以下数种结构布局的应用例仅为列举,以说明其可应用性但不作为限制:
[0169]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的实施方式如图1~10所示,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的单边,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侧边底部;及/或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以及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0170]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如图1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左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较远离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右侧延伸,及再向电极板101的右侧边向下延伸至底部或接近底部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1]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如图2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左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左侧上边,及沿电极板101左侧向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2]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如图3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侧及右侧边近中间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两侧中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左侧及左侧边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3]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如图4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上边向左右两侧及两侧边延伸至底部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两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4]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如图5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上边向两侧边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其中沿较邻近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电极板101左侧,所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延伸至电极板101底边近中间,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而沿较远离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电极板101右侧,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延伸至电极板101右边中间而近底边,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边中间近底边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5]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如图6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而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侧中间延伸至近底部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近底部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6]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如图7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并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右侧延伸至底边的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的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7]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如图8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而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左侧,向下延伸至接近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接近底部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侧,向下延伸至接近底部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接近底边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78]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如图9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而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接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呈接近或相连结,而底部段与电极板101之间为呈导通。
[0179]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如图10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左边及右边,向下延伸至接近底边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两侧接近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于两边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接近底边中间段分别设置向电极板101内延伸分路功能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近底部及电极板101中间段向电极板101内延伸分路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输出入电流。
[0180]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的实施方式如图11~14所示,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的单边,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两路或两路以上呈并列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而各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分别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及/或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经电极板101的侧边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0181]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一;如图11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靠近左侧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侧延伸呈并列设置,或如图99呈上下叠层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右侧近中间,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输出入电流。
[0182]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二;如图12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靠近左侧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侧延伸呈并列设置,或如图99呈上下叠层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右侧近中间,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左侧延伸并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底部,设置一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3]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三;如图13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靠近左侧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侧延伸呈并列设置,或如图99呈上下叠层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右侧近中间,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4] 以及沿电极板101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左侧延伸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左侧近中间,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5]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四;如图14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靠近右侧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侧延伸呈并列设置,或如图99呈上下叠层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右侧近中间向内弯入的区域,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向内弯入的区域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部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6] 以及沿电极板101上边的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左侧延伸设置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左侧近中间向内弯入的区域,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中间向内弯入的区域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为沿电极板101上边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近底部,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7]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之实施例如图15-21所示,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的两边或两边以上,各边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之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侧边的底部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底边;
[0188]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五;如图15所示中,电极板101上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左侧,向下延伸至左侧中段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中段与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右延伸至接近电极板101的右侧,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边与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89] 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右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右侧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中间与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下边向左延伸至接近左下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下边左侧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并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下边及由下边向电极板101右侧的中间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
101右侧中间与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0]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六;如图16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左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右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在电极板101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左侧边向下沿底边通往下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1]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七;如图17所示中,电极板101上边左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沿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上边右侧向下延伸至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2] 以及于电极板101下边右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下边向左延伸及向上延伸至接近电极板101的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下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3] 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八;如图18所示中,电极板101上边左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沿上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右侧向下延伸至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由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上边,向左及向下延伸至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上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4] 以及于电极板101下边右侧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并由下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下边向左延伸及向上延伸至接近电极板101的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由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下边,向右及向上延伸至接近电极板101的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5]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十九;如图19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上边的左侧,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右侧,以及于电极板101下边设置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下边右侧,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左侧,而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上边向左侧及沿电极板101的左侧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下边,再由电极板101下边向右延伸而连接至下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6] 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如图20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并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相邻近的左侧向下延伸至邻近底边左侧的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以及由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相邻近右侧向下延伸至接近底边右侧的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端子
102与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7] 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一;如图21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上边的左侧,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右侧,沿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左侧边到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上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沿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右侧边到右侧之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8] 以及于电极板101之下边设置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下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下边右侧,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较接近电极板101的左侧,沿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左侧边到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沿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右侧延伸到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199]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的实施例,如图22-28所示,为进一步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电极板101非侧边的极板区域内,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或由两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电极板101的导电体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中间区域,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或经电极板101中间区域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再向底边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及/或同时设置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两侧边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包括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边;
[0200] 如图22~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具网格状导电体的网格片状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的中间及/或底部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使电极板101中间或底部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时,其电流密度与其它区域较为接近,相关构成的实施例说明如下;
[0201] 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二;如图22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而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左侧向下延伸至底边的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底边的中间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2] 以及由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右侧向下延伸至接近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接近底边与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3] 以及进一步由电极板101的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向电极板101的中间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的中间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4] 图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三;如图23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
[0205] 以及由上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侧,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接近中间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右侧,向下延伸至接近电极板101右侧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接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6] 由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体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接近中间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电流,以及由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右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体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接近中间与下边近右侧的电能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7] 由电极板101的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向电极板101的中间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体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之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8] 以及由电极板101的下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下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向电极板101的中间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体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间与下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09] 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四;如图24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
[0210] 以及由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侧向下延伸至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底边与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由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右侧向下延伸至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11] 以及在电极板101的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间,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的接近中间,与上边近左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12] 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五,如图25所示中,电极板101的上边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特征为在电极板101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下边,经电极板101中间向下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
[0213] 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六,图26为图25的相同结构特征的具绝缘隔离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实施例之二。
[0214] 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七,如图27所示中,电极板101的上边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设置于电极板101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设置于电极板101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呈交错设置,其中设置在电极板101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下边,设有经电极板101中间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设置于电极板101上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中间区之间输出入电流,以及在设置在电极板101下边的电能出入端子102的上边,设有经电极板101中间向上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设置于电极板101下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中间区输出入电流。
[0215] 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八,图28为图27的相同结构特征的具绝缘隔离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实施例之二。
[0216]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之实施例,如图29~31所示,为以网格片状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所构成,并于电极板101的一侧边或一侧边以上加设独立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独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具有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而沿电极板101的侧边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侧边的底部,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底部再延伸至电极板101底边的中间,及/或延伸至电极板101的底部再延伸至整个电极板101底边;
[0217] 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十九,如图29所示中,电极板101的上边供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特征为由电极板101接近底边,独立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向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方向延伸,而通往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
[0218] 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如图30所示中,电极板101的上边供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特征为由电极板101底边中间,独立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由电极板101底边中间向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方向延伸,而通往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
[0219] 图3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一,如图31所示中,电极板101的上边供设置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特征为由电极板101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呈对的底边,独立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向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方向延伸,而通往独立对外输出入电能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3;
[0220] 上述图1-31所述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进一步为由具辐射状网格导电体的电极板的一边或一边以上,每边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的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之间,供设置一路或一路以上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
[0221] 如图32~4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具辐射状网格导电体的电极板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周边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所构成的实施例示意图;兹说明如下:
[0222] 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二;如图32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为与图1实施例相同。
[0223] 图3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三;如图33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为与图3实施例相同。
[0224] 图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四;如图34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设置方式为与图6实施例相同。
[0225] 图3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五;如图35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设置方式为与图8实施例相同。
[0226] 图3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六;如图36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设置方式为与图15实施例相同。
[0227] 图3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七;如图37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结构方式为与图16实施例相同。
[0228] 图3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八;如图38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设置方式为与图17结构方式相同。
[0229] 图3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三十九;如图39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以及于电极板101的下边侧设有两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右侧距离较近,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左侧距离较近;
[0230] 以及由上边近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右侧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近中间与上边近右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31] 以及由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其左侧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左侧近中间与下边近左侧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32] 图4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如图40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为与图21相同。
[0233] 如图41~4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具辐射状网格导电体的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的中间及/或底部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电极板实施例示意图,兹说明如下:
[0234] 图4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一;如图41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为与图23实施例相同。
[0235] 图4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二;如图42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为与图24相同。
[0236] 此项具绝缘隔离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进一步可由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101周围及/或中间及/或底部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所构成;
[0237] 如图43~6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周围或底部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构成的电极板实施例示意图;兹说明如下:
[0238] 图4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三;如图43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相同。
[0239] 图4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四;如图44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相同。
[0240] 图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五;如图45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3相同。
[0241] 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六;如图46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4相同。
[0242] 图4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七;如图47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5相同。
[0243] 图4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八;如图48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6相同。
[0244] 图4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四十九;如图49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7相同。
[0245] 图5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如图50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8相同。
[0246] 图5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一;如图51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0相同。
[0247] 图5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二;如图52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5相同。
[0248] 图5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三;如图53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1相同。
[0249] 图5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四;如图54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2相同。
[0250] 图5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五;如图55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3相同。
[0251] 图5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六;如图56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4相同。
[0252] 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七;如图57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6相同。
[0253] 图5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八;如图58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7相同。
[0254] 图5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五十九;如图59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8相同。
[0255] 图6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如图60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19相同。
[0256] 图6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一;如图61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0相同。
[0257] 图6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二;如图62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1相同。
[0258] 如图63~7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由薄片式(Laminate)电极板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与电极板101的中间及/或底部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所构成的实施例示意图,兹说明如下:
[0259] 图6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三;如图63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2相同。
[0260] 图6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四;如图64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3相同。
[0261] 图6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五;如图65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4相同。
[0262] 图6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六;如图66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5相同。
[0263] 图6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七;如图67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6相同。
[0264] 图6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八;如图68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7相同;
[0265] 图6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六十九;如图69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8相同;
[0266] 图7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如图70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9相同;
[0267] 图7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一;如图71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30相同;
[0268] 图7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二;如图72所示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31相同;
[0269] 此项具绝缘隔离分流导电体的电极板,可供应用于呈网格片状的导电材料所构成的电极板,或呈辐射网格片状电极板,或薄片式(Laminate)的电极板,或卷绕式电极板,电极板单边或多边具有一个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其中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布设方式与前述实施例中,在电极板101的单边或多边设置单一电能输出入端子的方式为相同;
[0270] 图7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三;如图73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2相同,其进一步之特征为电极板单边具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271] 图7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四;如图74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44相同,其进一步的特征为电极板单边具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272] 图7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五;如图75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构成方式与图4相同者,其进一步的特征为电极板单边具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273] 图7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六;如图76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构成方式与图46相同,其进一步的特征为电极板单边具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
[0274] 图7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七;如图77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呈接近或相连结,而底部段与电极板
101之间为呈导通。
[0275] 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八;如图78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9相同;
[0276] 图7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七十九;如图79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之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呈接近或相连结,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与电极板101之间为呈导通,以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向电极板
101的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中间输出入电能;
[0277] 图8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如图80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79相同;
[0278] 图8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一;如图81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
[0279] 而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80] 图8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二;如图82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81相同;
[0281] 图8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三;如图83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
[0282] 而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图中以两路为代表)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83] 图8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四;如图84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83相同;
[0284] 图8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五;如图85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之上下两边皆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
[0285] 而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接近两侧,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图中以两路为代表)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及在电极板101的下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面向上述由上边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中间,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图中以一路为代表)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前述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上下两边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101的接近中间区域,与所联结上下两边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
[0286] 图8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六,如图86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85相同;
[0287] 此项具绝缘隔离分流导电体的电极板,进一步可实施于卷绕式的电极板,其实施例如下:
[0288] 图8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七,如图87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左边侧,向下延伸至底边接近中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接近中间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之输出入电流,以及由电极板最右侧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沿电极板101的右边侧(包括为单一电能输出入端子时的右侧),向下延伸至底边并沿底边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右侧底边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并于上述由电极板101的左边侧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相连结,而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底部段与电极板101间为呈导通,于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能输出入端子102时,由设置于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向电极板101的底部延伸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供直接传输电极板101底边与设置于电极板101中间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能;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289] 图8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八,如图88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体104的构成为与图87相同;
[0290] 图8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八十九,如图89所示中,为于电极板101的上边侧设有至少一个电能输出入端子102,而由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电极板101底边设置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之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的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291] 图9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如图90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89相同;
[0292] 图9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一,如图91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边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
[0293] 而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中间,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图中以两路为代表)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超过中间接近底边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底边的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以及在前述各路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的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超过中间接近中边之区域,与所联结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294] 图9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二,如图92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91相同;
[0295] 图9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三;如图93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网格片状的结构,于电极板101的上下两边皆设有与电极板同宽或接近同宽度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
[0296] 而在电极板101的上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之接近两侧,设有两路或两路以上(图中以三路为代表)向下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以及在电极板101的下边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的面向上述由上边向下延伸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中间,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图中以两路为代表)向上延伸至电极板101接近中间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前述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供以较低阻抗直接传输电极板101中所设定供与上下两边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直接传输电流的电极板101之接近中间区域,与所联结上下两边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另一端所联结的电能输出入端子102间输出入电流;上述电极板101为供与另一不同极性电极板之间夹设隔离体,以作卷绕式的结构;
[0297] 图9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九十四,如图94所示中,电极板101为呈薄片式(Laminate)的结构,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构成方式与图93相同;
[0298] 此项具绝缘分流导电结构的均流电极板的各实施例中,其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断面形状如下:
[0299] 图95所示为各实施例中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A-A断面图;如图95所示中,为由导电体1045外面包覆绝缘体1046而构成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断面结构;
[0300] 图96所示为电极板的导电网格之B-B断面图;如图96所示中,为由呈条形导电体1045构成电极的导电网格的断面结构;
[0301] 图9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C-C断面图;如图97所示中,为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其中一侧为未加绝缘体1046的断面结构;
[0302] 图9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D-D断面图。如图98所示中,为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其导电体的两侧未加绝缘体1046的断面结构;
[0303] 图9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E-E断面图。如图99所示中,为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有呈并列设置的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断面结构;
[0304] 图10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两路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1042其中一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至少一侧为未加绝缘体1046之F-F断面图,如图100所示中,为两路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1042,其中一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为周围加设绝缘体,另一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导电体1045的至少一侧为未加绝缘体1046的断面结构;
[0305] 图10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并列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1042为呈上下叠层设置之G-G断面图,如图101所示中,为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有呈叠层设置的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断面结构;
[0306] 图102所示为图101所示中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1及/或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2的至少一边侧不加绝缘体的断面图,如图102所示中,为由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设有呈叠层设置之两路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的断面结构,其导电体1045的至少一边侧或两侧未加绝缘体断面;
[0307] 图10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单侧贴设于电极板之H-H断面图,如图103所示中,为由一层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单侧贴设于电极板103的断面结构;
[0308] 图104所示为图103所示中的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之至少一边侧不加绝缘体的断面图,如图104所示中,为由一层绝缘分流导电结构104单侧贴设于电极板101的断面结构,其导电体1045的至少一边侧未加绝缘体的断面结构;
[0309] 上述各种具绝缘隔离分流结构之均流电极板,其应用型态进一步由正负电极板构成电极对(pair)以作为储放电功能的装置,以及更进一步由多电极对(pair)作并联及/或串联构成各种额定电压及值定电流扩充。
[03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