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
制动系统中
真空泵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支架总成。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以通过踩下制动
踏板来实现车辆减速或停车。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制动减速时,能够较轻松的踩下制动踏板,车辆大多会采用真空助
力系统。一般包括真空源、真空管路及真空助力器等。目前使用较多的真空源包括:机械真空泵、
发动机进气
歧管、发动机
进气歧管+辅助电子真空泵以及独立式电子真空泵。
[0003] 其中,独立式电子真空泵主要分为
叶片式及膜片式,目前膜片式应用较多,且主要应用于
电动车及混动车,但也有较少用于燃油车。因为需要作为整车的唯一真空源,所以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抽真空能力需较强,也因此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体积较大,且工作时振动较大。
[0004] 图1为一种固定于发动机或
电动机的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及支架示意图,包括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1,固定软垫2,支架3。其中膜片独立电子真空泵1通过固定软垫2固定于支架3
支撑面32上,支撑面32上开有四个安装孔31,翻边33用于加强支架强度。固定时,
螺栓穿过安装孔31,将支架3固定在发动机或电动机上。
[0005] 图2是一种固定于
车身的独立式电子真空泵及支架示意图,包括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1,固定软垫2,支架4。其中膜片独立电子真空泵1通过固定软垫2固定于支架4支持面42上,支架4安装面44上开有四个安装孔41,支撑翻边43用于增加支架强度。固定时,螺栓穿过安装孔41,将支架3固定于车身上。
[0006] 固定于发动机或电动机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支架,需要发动机或电动机提供对应的支撑支架或支架安装平台。对于大部分车型来说,特别是燃油车来说,发动
机体积较大且结构紧凑,
外壳上较难伸出支撑支架或预留支架安装平台。另外安装后,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会较发动机或电动机凸出,导致发动机盖无法合实,甚至可能存在与前舱盖干涉
风险。
[0007]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会使用固定于车身的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支架。但是安装时,存在其中一个安装孔被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进气口遮挡,导致难装配甚至无法装配,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一般会采取如下解决方案:
[0008] 1)变动被遮挡的安装孔
位置: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导致受力偏离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质心所在平面,受力不均匀;
水平方向(向左)移动,要求支架支撑翻边外移,导致支架体积较大,可能存在与周边零部件干涉风险。
[0009] 2)变动装配工序:将支架先固定于车身上,再将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装配到支架上。因为为避免膜片式独立电子真空泵脱落,膜片式独立电子真空泵、固定软垫及支架三者支架是
过盈配合,不通过专用夹具,很难装配,对于生产线节奏要求,无法满足。
[0010] 另一方面,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本身自重大,车辆行驶时,固定支架强度不足,容易产生自振动。另外虽然电子真空泵采用双腔对称布置结构,但工作时是由直流有刷
电机驱动膜片进行往复式运动,振动较大,振动传递到
驾驶室内,产生噪音,影响舒适性及品质感。特别是振动,如果不能有效隔绝,甚至影响车辆驾驶。对于上述的两种布置安装方式,仅通过固定软垫无法有效隔绝或减小振动。实用新型内容
[0011]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支架,以解决现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支架装配及工作振动问题。
[0012]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3] 一种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支架总成,包括本体支架、安装支架、减振
垫圈、连接螺栓及固定软垫;
[0014] 所述本体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及所述减振垫圈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
[0015] 所述固定软垫安装于所述本体支架上。
[0016] 所述本体支架包括底面、所述底面两侧向上弯折形成第一支撑翻边和第二支撑翻边;所述底面的后端向上弯折形成第三支撑翻边;所述第三支撑翻边的两侧弯折后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
[0017] 所述第一支撑翻边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翻边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固定连接;
[0018] 在所述底面上设置真空泵防干涉孔;在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固定软垫安装孔;所述固定软垫安装于所述固定软垫安装孔内;
[0019] 在所述第三支撑翻边上设置第一增强凸台;在所述第一增强凸台上设置有减振垫圈安装孔。
[0020] 所述第一支撑翻边自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处向底座前端延伸时,所述第一支撑翻边的高度逐渐下降;
[0021] 所述第二支撑翻边自与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处向底座前端延伸时,所述第二支撑翻边的高度逐渐下降。
[0022] 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和所述第二支撑翻边上均各设置有减重孔。
[0023] 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和所述第二支撑翻边上均各设置有凹槽。
[0024] 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所述第一弯折部及所述底面交接处设置有漏水孔;在所述第二支撑翻边、所述第二弯折部及所述底面交接处设置有漏水孔。
[0025]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支架本体、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两端向远离所述本体支架方向弯折的弯折部;
[0026] 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上设置有自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内表面向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外表面凸出的第二增强凸台;在所述第二增强凸台上设置通孔,且在所述第二增强凸台的顶端设置
凸焊螺栓。
[0027] 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加强筋。
[0028] 所述减振垫圈的轴向截面呈工字形,依次包括第一减振垫圈、连接部及第二减振垫圈;所述第一减振垫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减振垫圈的直径。
[002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30] 本
申请由于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本身大功率强振动的工作特性,要求了安装支架具备足够的强度,一般可以通过使用高强度
钢或采用好的结构设计来满足,但高强度钢成本较高,所以本方案本体支架采用普通的
碳素结构钢,在结构设计上采用稳定的三
角支撑翻边设计,保证支撑强度;连接部位凸台设计,增加连接强度,所以支架整体结构紧凑,强度较高。此外减重孔设计除了满足减重要求外,同时满足
通风散热要求,让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工作产生的热量更快释放。另外本体支架底部积留的雨水可以通过漏水孔设计快速
泄漏,降低支架锈蚀的可能。
[0031] 本方案安装支架结构简单,除增强凸台及加强筋等增加强度设计外,安装孔在
外延展边上,避免装配工具干涉问题,满足先预装,再装车的要求。安装支架的可拆卸性,使的安装支架可以按照实车布置需要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及布置方式调整,比如水平布置或竖直布置。
[0032] 本方案采用两级减振设计,包括固定软垫及减振垫圈,有效降低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与本体支架,本体支架与安装支架之间的振动传递。另外安装支架外延安装设计,可以使振动一定程度衰减,同时加大固定点间隙,使振动分散。通过这些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工作时的振动传递,提高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33] 图1为现固定于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及支架示意图;
[0034] 图2为现固定于车身的独立式电子真空泵及支架示意图;
[003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有独立式电子真空泵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支架总成示意图;
[0037] 图5为本实用新型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支架总成分解图;
[0038] 图6为安装支架主视图;
[0039] 图7为安装支架俯视图;
[0040] 图8为本体支架结构示意图;
[0041] 图9为减振垫圈结构示意图。
[0042] 附图标记说明
[0043] 1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2固定软垫,3支架,31安装孔,32支撑面,33翻边,4支架,41安装孔,42支持面,43支撑翻边,44安装面,01固定支架总成,02真空泵,011本体支架,012安装支架,013连接螺栓,014减振垫圈,015固定软垫,121安装支架本体,122弯折部,123第二增强凸台,124通孔,125安装孔,126加强筋,127凸焊
螺母,111底面,1111固定软垫安装孔,1112真空泵防干涉孔,112第一支撑翻边,113第二支撑翻边,114第三支撑翻边,1141第一弯折部,1142第二弯折部,115第一增强凸台,116减振垫圈安装孔,117漏水孔,118减重孔,119凹槽,141第一减振垫圈,142连接部,143第二减振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通过具体
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4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支架总成,如图3至图9所示,包括本体支架011、安装支架012、减振垫圈014、连接螺栓013及固定软垫015。
[0046] 所述本体支架011、所述安装支架012及所述减振垫圈014通过连接螺栓013固定连接。
[0047] 所述固定软垫015安装于所述本体支架011上。
[0048] 其中本体支架011由钣金冲裁、折弯及
焊接而成。
[0049] 所述本体支架011包括底面111、所述底面111两侧向上弯折形成第一支撑翻边112和第二支撑翻边113;所述底面111的后端向上弯折形成第三支撑翻边114;所述第三支撑翻边114的两侧弯折后形成第一弯折部1141和第二弯折部1142。
[0050] 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与所述第一弯折部11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与所述第二弯折部114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所述第一弯折部1141及所述底面111交接处设置有漏水孔117;在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所述第二弯折部1142及所述底面
111交接处设置有漏水孔117。
[0051] 在所述底面111上设置真空泵防干涉孔1112;在所述底面111上设置有固定软垫安装孔1111;所述固定软垫015安装于所述固定软垫安装孔1111内。
[0052] 在所述第三支撑翻边114上设置第一增强凸台115,第一增强凸台115自第三支撑翻边内表面向外表面方向凸出,在本申请的第三支撑翻边内表面是指与底面相对的表面,外表面为与安装支架相对的表面;在所述第一增强凸台115上设置有减振垫圈安装孔116。
[0053] 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自与所述第一弯折部1141连接处向底面111前端延伸时,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的高度逐渐下降;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自与所述第二弯折部1142连接处向底面111前端延伸时,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的高度逐渐下降。
[0054] 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和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上均各设置有减重孔118,在本申请中减重孔118为梯形孔。
[0055] 在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12和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13上均各设置有凹槽119,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9为浅U型凹槽。
[0056] 所述安装支架012包括安装支架本体121、所述安装支架本体121两端向远离所述本体支架011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22。
[0057] 在所述弯折部122上设置有安装孔125;在所述安装支架本体121上设置有自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内表面向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外表面凸出的第二增强凸台123;在所述第二增强凸台123上设置通孔124,且在所述第二增强凸台123的顶端设置凸焊螺栓127。在本申请中,第一增强凸台115与第二增强凸台123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012上设置加强筋126。
[0058] 所述减振垫圈014的轴向截面呈工字形,依次包括第一减振垫圈141、连接部142及第二减振垫圈143;所述第一减振垫圈14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减振垫圈143的直径。在本申请中,连接部142的高度与第一增强凸台115的高度相同,连接部142的外径略大于减振垫圈安装孔116的直径,第二减振垫圈143的厚度大于第二增强凸台123的高度。
[0059] 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本体支架与安装支架也可以直接由模具一体成型。
[0060] 装配时,将减振垫圈的第一减振垫圈过盈安装于减振垫圈安装孔;固定软垫与固定软垫安装孔过盈配合,再通过连接螺栓依次穿过减振垫圈安装孔、减振垫圈及通孔后同凸焊螺母
螺纹连接,最后将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装配到固定支架总成上。整车匹配时,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后将固定支架总成及独立式膜片电子真空泵固定于车身上。
[0061] 以上所述仅是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在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