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

阅读:172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滚 镀 装置,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按规定间隔相对置组合的支承部件20、20上,贯通地安装大致位于同一高度的中空的支承轴4,用端板31堵住中空筒体30的两端部的滚筒3的两端部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各支承轴4。在顶端部具有 电极 1的并被绝缘层104、111 覆盖 的引线10以贯通上述端板31的状态,非转动地以防 水 状态插通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在各引线10贯通滚筒3的端板31的部分安装由耐磨损部件构成的轴套12。,下面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按规定间隔相对置组合的支承部 件(20、20)上,贯通地安装大致位于同一高度的中空的支承轴(4), 用端板(31)堵住中空筒体(30)的两端部的滚筒(3)的两端部可转 动地支承在上述各支承轴(4);在顶端部具有电极(1)的、被绝缘层 (104、111)覆盖的引线(10)以贯通上述端板(31)的状态,非转动 地以防状态插通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在各引线(10)贯 通滚筒(3)的端板(31)的部分上安装由耐磨损部件构成的轴环 (12)。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滚筒(3)的 端板(31)由本体(310)和安装在该本体(310)上的轮毂状部件 (311)组成;在上述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的靠滚筒的部分 形成大内径部(401);在上述各轴套(12)上,在朝滚筒(3)的外侧 的部分形成沿轴向的开槽(120),同时使开槽形成部分的内径比其他部 分稍大;各轴套(12)的开槽形成部分以卡住状态压入支承轴(4)的 大内径部(401)。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端板(31) 的轮毂状部件(311)上安装由耐磨部件构成的与上述轴套(12)滑接 的衬套(32)。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衬套(32) 上,在朝滚筒(3)外侧的部分形成沿轴向的开槽(320),同时使开槽 形成部分的内径比其他部分稍大,该衬套(32)以卡住状态压入形成在 上述端板(311)上的插通孔(312)。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引线 (10)为硬质导电性棒材,由插通对应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 的水平轴部(100)和与该轴部(100)整体形成且在上述滚筒(3)内 呈顶端下垂状的下弯部(101)构成;在上述轴部(100)的基端一侧具 有连接部(13),同时在上述下弯部(101)的顶端一侧具有电极(1), 除上述连接部(13)和上述电极(1)以外的部分由绝缘层(104、 111)覆盖;通电部件(5)连接在各引线(10)的连接部(13),该连 接部(13)和通电部件(5)的连接部由防水绝缘罩覆盖。
6.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滚筒(3)以 相对于旋转轴线(a)朝垂直方向倾斜规定度的状态被安装在上述各 支承轴(4、4)上。
7.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滚筒(3)以 相对于旋转轴线(a)朝水平方向具有规定角度的状态被安装在上述各 支承轴(4、4)上。
8.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滚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引线(10) 的电极(1、1)在滚筒(3)内,位于该滚筒(3)的旋转轴线(a)以 下,相互对置且向转动方向倾斜规定角度。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装置,具体涉及适合于对小工件实施电镀的滚 镀装置,例如对在长0.2~1mm的小陶瓷基片的局部安装导电片的对象 物(工件)上的上述导电片进行电镀的滚镀装置。

背景技术

如前所述,在对小工件实施电镀的滚镀装置中,重要的是防止运转 中的小工件进入安装在滚筒两端旋转中心部的电极(阴极)引线与插通 该引线的插通孔之间的间隙(轴承部分)。其原因是,在电极引线的轴 承部分,对于旋转的滚筒,由于非旋转地插通电极引线,如小工件进入 该轴承部分,会损伤覆盖引线的绝缘层及上述插通孔的内周面,或阻碍 滚筒的旋转。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256500号公报中,记载了如图11所示 的滚镀装置的轴承部分的结构。
在图11中,滚镀装置具有滚筒支承架2a,其通过多个连接杆连接 一对相隔规定间距对置的支承部件20a。在位于平的同一轴线上的状 态下,管状的支承轴4a由螺钉44a各自贯通状地安装在各支承部件20a 上。
滚筒3a由未图示的中空(例如六形筒状)的筒体、堵塞状态固定 该筒体两端的端板31a构成,在筒体一边的端面安装自由开关的盖。为 透过电镀液,在滚筒的筒体上组装有具有若干小孔的多孔板。
相对于水平旋转轴心,滚筒3a的两端部朝垂直方向大约倾斜11°, 并可旋转地支承在各支承轴4a。即,固定在滚筒端板31a的轴承部分上 的轮毂状部件31b借助超高密度聚乙烯制轴承49a,可转动地安装在支 承轴4a的对置侧的端部。在该轮毂状部件31b上垂直固定作为转动传 递手段的终端齿轮60a,以为滚筒传递来自图未示的电机的转动。
管状支承轴4a的中空部40a具有基端一侧的大内径部40b和对置侧 端部的小内径部41a,在安装于滚筒端板31a上的由超高密度聚乙烯制 的衬套32a上,以形成与支承轴4a的中空部40a的轴线相同的轴线的 方式形成插通孔32b。
将电极引线10a插通支承轴4a上的中空部40a及衬套32a上的插 通孔32b,以从支承部件20a的外侧到达滚筒内。在引线10a的此种插 通状态下,上述小内径部41a的内径设定为靠紧该引线10a的外周面的 尺寸,而且,插通孔32b的内径设定为能够阻止工件流入插通孔32b内 周面和引线10a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
在上述引线10a的外周面覆盖由橡胶构成的绝缘层,该引线10a在 滚筒内侧的部分向下弯曲,其顶端部连接有电极(阴极)。
滚筒另一端部的电极引线的安装构造,不具有图11中的转动传递手 段的终端齿轮60a,支承轴4a比图11中所示的短,除此之外,与图11 的安装构造相同。
使用上述滚镀装置,如要对例如由直径0.3mm左右的微小芯片电容 器构成的工件进行电镀,其工序是先打开滚筒的盖,将工件和标准样件 按规定量投入内部后,关上盖,连同支承架2a一起将滚筒放入电镀槽 内,使滚筒浸入电镀槽中的电镀液,在给电极通电的状态下,低速旋转 滚筒。在对工件实施完电镀后,连同支承架2a一起将滚筒从电镀层转 移到清洗层,与标准样件一起清洗工件,然后干燥。
上述滚镀装置,如前所述,安装有电极引线,由于支承轴4a的小内 径部41a的内径设定为靠紧该引线10a外周面的尺寸,而且,插通孔 32b的内径设定为能够阻止工件流入插通孔32b内周面和引线10a外周 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所以工件不会流入轴承部分的间隙。
因此,能够防止工件进入插通孔32b和引线10a之间的间隙(轴承 部分的间隙)造成的弊端,例如覆盖引线10a的绝缘层破损、滚筒不能 顺利旋转、进入上述间隙的工件与后续投入的工件混合造成电镀不良 等。
但是,如果采用上述滚镀装置,在轴承部分,引线的绝缘层的形成 精度低,而且热膨胀率高。因此,例如,在对在长0.2~1mm的小陶瓷 基片的局部安装导电片的工件上的上述导电片进行电镀时,考虑到绝缘 层的形成精度低和热膨胀率,很难将滚筒的侧板上的衬套32a的插通孔 32b的内径控制在上述工件或其一部分不进入该插通孔32b内周面和引 线10a之间的间隙即轴承部分的间隙的尺寸。
而且,在不能适当控制衬套32a的插通孔32b的尺寸及在该插通孔 32b比较小的情况下,在滚筒旋转时,该插通孔32b的内周面与引线 10a的外周面强烈摩擦,使滚筒的旋转困难。除此之外,由于引线10a 的绝缘层的磨损,使两者间的间隙增大,产生工件或工件的一部分进入 该间隙的弊端。另外,在不能适当控制插通孔32b的尺寸及在该插通孔 32b比较大的情况下,在滚筒旋转时,产生工件或工件的一部分进入该 间隙的弊端。
如工件或工件的一部分进入插通孔32b内周面和引线10a之间的间 隙,会堵塞该间隙,出现损伤覆盖引线10a的绝缘层,或使滚筒的旋转 不顺利,或在电镀后从滚筒取出工件时堵塞上述间隙的工件残存在滚筒 内,降低电镀均质性等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镀装置,能够在转动的滚筒端板上贯通 电极引线的轴承部分充分保护引线的绝缘层,能够容易控制该轴承部分 的间隙尺寸,不使小工件或其一部分进入该间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滚镀装置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在按规定 间隔相对置组装的支承部件20、20上,贯通地安装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的中空支承轴4,中空筒体30的两端部被端板31堵住的滚筒3的两端 部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各支承轴4。在顶端部具有电极1的、被绝缘层 104、111覆盖的引线10以贯通上述端板31的状态,防水状且非转动地 插通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在各引线10贯通滚筒3端板31的部分 安装由耐磨部件构成的轴套12。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滚镀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局部省略的正面剖视 图。
图2是省略滚筒状态的沿图1中箭头A-A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电极引线的局部破断正面剖视图。
图4是详细表示图1的滚镀装置的一方(左侧)的电极引线的安装 结构的局部放大截面剖视图。
图5是详细表示图1的滚镀装置的另一方(右侧)的电极引线的安 装结构的局部放大截面剖视图。
图6是图1的滚镀装置中电极引线的安装结构部分的局部放大分解 截面图。
图7是通电部件的下端部分的正视图。
图8固定引线的标准板的正视图。
图9是从左侧看图1的滚镀装置的右侧引线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滚镀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截面剖视 图。
图11是日本专利特开2002-256500号公报记载的电极引线的安装 结构的局部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本发明的滚镀装置的概要。
由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滚镀装置具有滚筒支承架2,该滚筒 支承架2装在电镀槽7内,通过多根连接杆22连接按规定间隔相对置 的支承部件20、20。在各支承部件20的上部分别安装有上部支承板 21。
在靠各支承部件20下部的部分的同一高度,分别从外侧贯通地安装 中空支承轴4。除滚筒3的两端部转动自由地安装在支承轴4上外,电 极(阴极)1引线10分别非转动地并以防水状态插通内部。
滚筒3由中空筒体30和端板31、31构成。中空筒体30在多角形 (本实施方式为六角形)上组装密集形成多个小孔的硬质合成树脂制的 多孔板(未图示),端板30、31以相同的多孔板为材质,堵塞固定在筒 体30的两端。
在筒体30的一边的端面安装有能开关的由相同材质的多孔板构成的 盖(未图示)。
小网眼的网(未图示)固定在包括盖的筒体30的各边端面的内侧。
以沿各支承部件20的侧面下垂的状态设置的板状通电部件5连接在 从对应的支承部件20的内侧向外侧突出的各引线10的外端部。在两者 的连接部形成防水状。
在滚筒支承架2被装在电镀槽7中的状态下,各通电部件5,其上 部除外,其余的部分分别由绝缘部件56保护,以至少使在电镀槽7内 的电镀液液面b以下的部分与电镀液绝缘。
各通电部件5的上部构成是,与安装在滚筒支承架2的上部支承板 21的侧面的通电板57呈T字形连接,通过该通电板57、通电部件5及 引线10向各自的电极1供应直流电。
6是向滚筒3传递电机(未图示)转动的转动传递手段,由朝各上 部支承板21贯通地并转动自由地安装的转动轴64、固定在该转动轴一 端部的齿轮65及齿轮系组成。
齿轮系由固定在转动轴64上的齿轮63、各自转动自由地安装在一 方(图1的左侧)支承部件20的内侧的各中间齿轮62、61及转动自由 地安装在支承轴4上并借助轮毂状部件与滚筒3的一方端板31整体转 动的终端齿轮60组成。
各齿轮60~64的材质为硬质合成树脂。
轴承部件64a可转动地安装在转动轴64上,位于滚筒支承架2的上 部两侧,另外,分别接受上述轴承部件64a的托具70、70安装在电镀 槽7的两上缘。因此,如果在将轴承部件64a、64a装入各自对应的托 具70、70的状态,将转动轴64直接放置在电镀槽7的两上缘,滚筒支 承架2以适宜的姿势和下垂状装在电镀槽7内,滚筒支承架2支承的滚 筒3呈向电镀液中适量下沉的状态。
借助各自的多个连接杆23,固定板24、24垂直安装在各上部支承 板21、21的对置侧。把手柄25、25同一高度平行安装在各固定板24 上。滚筒支承架2在向其他地方移动或从其他地方向图示的电镀槽7移 动时,在上述各把手柄25挂上未图示的搬送装置的钩,可上提移动滚 筒支承架2。
对于上述滚筒3,相对于图1所示的水平旋转轴线a,滚筒3的筒体 30向垂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θ4,并且在向水平方向形成规定角度的状 态下,安装在上述各支承轴4上。这样,通过安装滚筒3,随着滚筒3 旋转,可促进内部工件良好地移动和搅拌。
根据滚筒3的容量、工件(使用标准样件时包括标准样件)的大小 及向滚筒3的投入工件的量等具体条件设定朝相对于筒体30的旋转轴 线a的垂直方向的倾斜量及朝水平方向的角度,但作为一般的标准,相 对于旋转轴线a,垂直方向的倾斜及水平方向的角度最好都设定在15° 以下的范围。在滚筒3的上述倾斜量比上述角度大时,由于滚筒的旋转 不顺畅,不能促进投入滚筒3内的电镀对象物的移动和搅拌。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旋转轴线a,使滚筒3的筒体30朝垂直方 向及朝水平方向都倾斜12°左右。
下面根据图3详细说明电极引线。
如图所示,引线10是棒等电的良导体硬圆棒,整体形成规定长度 的轴部100和在水平姿势保持该轴部100时因重作用而呈顶端朝下的 下弯部101。
在轴部100的基端一侧,借助截面非圆形的非圆形部14,整体形成 由小径外螺纹构成的连接部13,借助导电性良好的连接片11将铜等制 的电极1连接在下弯部101的前端部。关于引线10,用塑料等绝缘层 104覆盖除包括连接部13的基端一侧的裸露部103和前端部的裸露部 102以外的部分。
在连接片11的基端部,以埋入状态固定(铆接)包括下弯部101的 裸露部102的顶端部分,在平缓倾斜的圆锥面形成的连接片11的前端 部正中形成小径外螺纹部110。在连接片11的外螺纹部110以外的部分 覆盖塑料等绝缘层111,在上述外螺纹部110拧入盖形螺母状的电极 1,该电极1的凹圆锥状的基端面压在连接片11的前端部的绝缘层111 上。
用朝顶端方向呈凸状的圆锥面按压连接片11和电极1,并且通过使 电极1的外径比包括绝缘层111的连接片11的外径稍微减小,能够防 止在连接片11和电极1的接触部分的外周部附着电镀碎片及小工件, 提高电极1的使用寿命。
在水平状态保持轴部100的状态下,相对于该轴部100,下弯部 101弯曲加工成头部下垂状,但相对于轴部100的下弯部101的弯曲角 度(严格地讲,是轴部100和下弯部101的边界即弯曲开始部分的中心 和电极1顶端中央的连结线与轴部100的轴线形成的角度)θ1依滚筒 3的筒体30的截面积及容积、轴部100的长度、投入滚筒3内的工件 (混合标准样件时也包括标准样件)数量及其他条件变化,但作为一般 的标准,上述弯曲角度θ1最好在25°~60°的范围内。
为在电极1严重消耗时能够更换电极1,电极1借助周围被绝缘层 111覆盖的连结片11安装在引线10的下弯部101的顶端部,但也可以 将引线10的顶端部的裸露部102作为电极。
以下详细说明电极引线的安装部分。
如图4及图5所示,在靠近支承部件20、20下部的位置安装中空的 由硬质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4、4,支承轴4、4的轴线相互水平相对, 而且从外侧直角贯通该支承部件20。
各支承轴4由一端具有轴环43的轴本体40和引线10的连结部罩 41构成,连结部罩41以嵌入状部分从外侧压入该轴本体40。在连结部 罩41外侧的端部形成深器皿状的罩部42。在轴本体40和连结部罩41 之间,通过两者间的密封圈48形成防水状。
通过用适当个螺钉44将各自的轴本体40的轴环43安装在保持板 20上,将各支承轴4固定在各自对应的保持板20上。
由于在一方(图4)的支承轴4上安装了转动传送手段6的终端齿 轮60,其尺寸比另一方(图5)的支承轴4长。
各支承轴4的中空部400由轴本体40的中空部即大内径部401和 连结部罩41的中空部即小内径部411构成。大内径部401大约适合后 述的轴套12的外径,小内径部411大约适合引线10的轴部110的外 径。
滚筒的各端板31由形成轮箍的本体310和构成轴承部的轮毂状部件 311组成。各端板31的轮毂状部件311借助由耐磨部件构成的板状的轴 承49可转动地安装在对应的轴本体40的顶端部的外周。
在各端板31的本体310上安装有兼作衬套覆盖轮毂状部件311的罩 部33。在一方(图4)的端板31的轮毂状部件311和罩部33上,以与 该端板31一体转动且不干涉支承轴4的方式,安装有终端齿轮60。
在各端板31的轮毂状部件311上形成穿通孔312,在该穿通孔312 固定地插入衬套32。衬套32的材质为聚缩(例如聚合塑料株式会社 生产的商标名“九拉考思(ジユラコン)”)等的耐磨部件,是热膨胀 率低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分解图示,在圆筒状的衬套32的朝滚筒 外侧(朝支承轴4一侧)的部分,沿轴向形成规定角度间隔(本实施方 式为90°间隔)的开槽320,该开槽形成部分的内径比其他部分小,在 该开槽形成部分的外周部形成法兰状凸起321。另外,在插通孔312的 内周面形成与上述凸起321对应的环状沟槽313。将如此构成的衬套32 从内侧方向压入插通孔312内,通过在上述沟槽313固定衬套32的凸 起321,使衬套32在上述插通孔312内保持卡住状态。
引线10的轴部100经端板31的上述衬套32插通支承轴4的中空 部400,以使连结部13向支承轴4的罩部42内突出。轴部100的一部 分以紧靠状态插入支承轴4的小内径部411,在轴部100和支承轴4的 小内径部411之间,通过两者间的密封圈45保持防水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是,在轴部100的与上述衬套32对应的部分 固定安装轴套12,在滚筒旋转时,衬套32的内周面相对于轴套12的外 周面滑动。轴套12的材质为超高密度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如超高密度 聚乙烯)等的耐磨部件,是热膨胀率比较小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分解图示,在圆筒状的轴套12上,按规 定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为90°间隔)形成开槽120,该开槽形成部分 的内径比其它部分的内径稍大,同时在该开槽形成部分的外周部形成法 兰状凸起121。另外,在支承轴4的大内径部401的顶端部分的内周面 形成与上述凸起121对应的环状沟槽402。将如此构成的轴套12与引线 10一起压入支承轴4的大内径部401内,通过在上述沟槽402固定轴套 12的凸起121,使轴套12在支承轴4的大内径部401内保持卡住状 态。
在各电极1的轴部100的裸露部103,如前所述,分别形成非圆形 部14。在非圆形部14上,与轴部100整体旋转地安装调整板46。
通过将上述调整板46保持所期望的姿势,用螺钉47将调整板46固 定在后述的通电部件5的下端部,可调整为不转动引线10的轴部100。 同时,用调整板46调整电极1的位置,如图1所示,使电极1位于从 旋转轴线a适量往下的位置,并且,如图9所示,在与轴部100直交的 截面上,使下弯部101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线a向滚筒3的旋转方向倾斜 规定角度θ5。
在如此的引线10、10的设置状态,如图1所示,电极1、1呈在滚 筒3的长度方向的平均的中央位置邻接对置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各调整板46形成扇形,在该扇形状 的中心部形成大致适合上述非圆形部14的长孔461。在调整板46的扇 形状的中心线d的上部两侧,按一定的角度间隔,分别形成丝锥状的调 整孔462、463。
在使上述非圆形部14通向调整板46的长孔461的状态下,在该非 圆形部14上安装该调整板46,选择调整孔462、463的任意一方,把选 择好的该调整孔放到非圆形部14的正上面,穿过形成在后述的靠通电 部件5下部的导孔52,通过将螺钉47拧入选择好的调整孔462或 463,如此设定图9所示的下弯部101的角度θ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直线e连结调整板46上的长孔461 的中心(扇形状的旋转中心)和靠近上述中心线d的各调整孔462的中 心,各直线e与上述中心线d形成的角度θ2设定为30°。此外,直线 f连结长孔461的中心和其他各调整孔463的中心,直线f和与其相邻 的上述各直线e形成的角度θ3设定为15°。
因此,图9中的下弯部101的倾斜角度θ5可以选择设定为30°或 45°。
上述的电极1的确切的高度位置及与轴部100直交的截面的下弯部 101的朝滚筒旋转方向的确切的倾斜角度θ5,依滚筒3的筒体30的截 面容积、工件的大小及投入量、滚筒3的转速等具体条件而异。
如图9所示,投入滚筒3内的包括标准样件的小工件群c的上面, 在滚筒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上,随着滚筒3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呈 向其旋转方向尖端上扬倾斜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 向移动、搅拌工件群。而且,在移动该工件群c时,最好选择电极1的 高度及图9的倾斜角度θ5,以使向下移动的工件尽可能地均等接触电 极1。
作为基本的目标,引线10的下弯部101朝滚筒旋转方向的倾斜角度 θ5最好设在25°~50°的范围。
如图7所示,在切除绝缘部件56的通电部件5的下端部,形成通向 下端部的缺口状导向部50和位于该导向部50上端部周围的座槽状的座 部51。防水状地使通电部件5的下端部从上方插入罩部42内,将引线 10的连接部13导入上述导向部50,并使其突出,通过借助导入上述座 部51内的由黄铜或铜制成的导电接触板54及弹簧垫片55,在上述连接 部13上拧固螺母53,以降低电接触电阻的状态将通电部件5的下端部 接在连接部13上。
在罩部42的顶端部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部,通过在上述罩部42上 隔着密封环80拧入形成外螺纹部的硬质合成树脂制螺母8,使引线10 的连接部13和通电部件5的连接部保持绝缘于其他部分的防水状态。
以下说明上述滚镀装置的运作及其作用。
随标准样件一起,在滚筒3内投入适量的工件,关闭盖,如图1所 示,在电镀槽7上装上支承架2,以使滚筒3沉到电镀液液面b以下, 借助转动传递手段6一边减速旋转滚筒3,一边向电极1通电,如此对 工件实施电镀。
通过旋转滚筒3,工件在滚筒3内沿筒体往复移动,同时被良好搅 拌。随着滚筒3的旋转,工件反复接触电极1,进一步促进工件的搅 拌。
如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滚镀装置,在引线10贯通滚筒3的端板31 的轴承部分,由于在引线10上安装有耐磨部件构成的轴套12,能够保 护该部分的引线10的绝缘层104。此外,由于轴套12是不同于引线10 的绝缘层104的部件,可以选择适合该轴套的加工性能好的并且热膨胀 率低的材质,所以能够容易地控制该轴承部分的间隙尺寸,使小工件或 其一部分不能进入。
由于轴套12是不同于引线10的其他部件,容易安装和更换。
在轴套12的朝滚筒外侧的部分,沿轴向形成开槽120,由于该开槽 形成部分的内径比其他部分稍大,该轴套12以卡住状态压入支承轴4 的顶端部的大内径部401,所以轴套12被安装在引线10上及支承轴4 的顶端部,这样使轴套12的安装状态(固定状态)更稳定。
在滚筒3的端板31上的插通孔312中,由于安装了衬套32,插通 孔312不磨损,只磨损端板31侧的轴承部分即衬套32,这样在与轴套 12的间隙超过允许范围时,能够便于维修轴承部分。
在衬套32上,在滚筒的径向部分形成开槽320,由于该开槽形成部 分的内径比其他部分稍大,该衬套32以卡住状态压入端板31侧的插通 孔312,所以衬套32除安装方便外,其安装状态更稳定。
由于形成的衬套32的内径或不设衬套32时的端板31的插通孔312 的内径比引线10的连结片11的外径大,取下各螺钉44,同时打开通电 部件5的上端,就能够从滚筒3的端板31及支承部件20沿轴向脱出引 线10和安装引线10的支承轴4。因此,更便于进行局部维修。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电极引线安装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剖 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体形成第1实施方式中的引线10和通电部件 5,在不设罩部42的情况下整体形成在支承轴4。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大约相同,省略其说明。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滚筒3的端板31上的插通孔312中安装衬 套32,但也可以省略该衬套32,在滚筒3旋转时,插通孔312的内周 面相对于轴套12的外周面滑动。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用螺钉47在通电部件5上固定调整引线10姿 势的调整板46,但用相同的螺钉47在支承轴4(连结部罩41)上固定 调整板46,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线10的下弯部101形成为倾斜直线状,但该 下弯部101也可以形成圆弧状或多角状,在斜上方或斜下方形成凸状。
如采用本发明的滚镀装置,在引线10贯通滚筒3的端板31的轴承 部分,由于在引线10上安装有耐磨部件构成的轴套12,能够保护该部 分引线10的绝缘层104。此外,轴套12由于是不同于引线10的绝缘层 104的部件,可以选择加工性能好的并且热膨胀率低的材质制作该轴 套,能够控制该轴承部分的间隙尺寸,使小工件或其一部分不能进入。
由于轴套12是不同于引线10的部件,便于安装和更换。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滚镀用电镀液及电池钢壳滚镀方法 2020-05-13 539
高效滚镀清洗系统 2020-05-16 531
滚镀装置 2020-05-11 172
无门滚镀装置 2020-05-12 972
一种滚镀装置及滚镀系统 2020-05-13 319
翻斗式滚镀机 2020-05-12 210
铝或铝合金滚镀方法 2020-05-17 98
一种滚镀桶及滚镀装置 2020-05-11 936
滚镀支架 2020-05-15 621
滚镀架 2020-05-15 7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