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成型和铸造 / 冷却水 / 冷却水供给装置

冷却供给装置

阅读:681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冷却供给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确保 汽缸盖 周围的空间并有效利用 散热 器和 发动机 之间的无用空间的 冷却 水 供给装置。该装置具有:用于支承通过发动机(50)转动驱动的 曲轴 (58)的曲 轴箱 (54);由曲轴产生的驱动 力 驱动并加压冷却水以排出冷却水的冷却水 泵 (125);设置在 曲轴箱 的侧部并进行冷却水放热的 散热器 (129);恒温器(130),其设置在散热器及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 温度 大于规定值时使 冷却水流 入散热器,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将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于发动机内的水冷套(122),其中,将冷却水泵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面,将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和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下面是冷却供给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冷却供给装置,其用于将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 在所述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曲轴箱,其用于支承通过所述发动机转动驱动的曲轴;
冷却水,其由所述曲轴产生的驱动驱动并对所述冷却水进行 加压以排出冷却水;
散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曲轴箱侧部并进行所述冷却水放热;
恒温器,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 并且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散热 器,而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所述散 热器,其中,
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侧面,
所述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和所述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曲轴的端部具有冷却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扇,
在侧面所示时,所述恒温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风扇的前方以及下 方。
3.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用于将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 在所述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散热器,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侧部并进行所述冷却水的放热;
散热器罩,其覆盖所述散热器;
冷却水泵,其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加压以排出冷却水;
恒温器,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 并且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流入所述散热器, 而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所述散热 器;
恒温器盖,其覆盖所述恒温器,其中,
在所述恒温器盖上形成冷却水管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绕过所述散 热器的冷却水流过的旁通通道相连,
在侧面所示时,所述冷却水管连接部与所述散热器罩的至少一部 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侧 面所示时,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恒温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所述散 热器的与所述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所述冷却水的排出 孔,
具有连接所述排出孔与所述恒温器盖内的连接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恒温器利用设置在内部的体,可自由开闭地将所述内 部划分为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同时,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 和第2恒温器室相连的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
所述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沿竖直方向,位于与所述第1恒温 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将冷却供给至形成于汽缸盖内的水冷套中并冷却 所述汽缸盖的冷却水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发动机产生高效率的动的情况下,存在最好分别设定汽 缸盖和汽缸体的温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已知技术为,在曲轴箱 的侧面设置散热器,另外,将恒温器(thermostat)设置在汽缸盖的 侧面(例如,参见特开2003-172143号公报(专利文献1))。
但是,若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从汽缸盖至散热器的距离较远,因 此,冷却水的流动路径(冷却水管)较长。另外,在侧面视图中,散热 器为仅覆盖交流发电机(ACG)而未覆盖其它部件的结构。因此,存在 的问题为:在散热器和发动机之间会产生无用空间。另外,还存在的 问题为:由于将恒温器设置在汽缸盖上,因此,设有多个部件的汽缸 周围会进一步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能够确保汽缸盖周围的 空间并有效利用散热器和发动机之间的无用空间的冷却水供给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用于将冷却所 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在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具有:曲轴 箱,其用于支承通过发动机转动驱动的曲轴;冷却水,其由从曲轴 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并对冷却水进行加压以排出冷却水;设置在曲轴箱 的侧部并进行冷却水放热的散热器;恒温器,其设置在散热器以及冷 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 流入散热器,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 热器,将冷却水泵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面,将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 泵和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
最好,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在曲轴的端部具有冷却散热 器的散热器扇,在侧面所示时,恒温器设置在散热器风扇的前方以 及下方。
技术方案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用于将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 给至形成在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具有:设置在发动机侧部并进行 冷却水放热的散热器;覆盖散热器的散热器罩;对冷却水进行加压以 排出冷却水的冷却水泵;恒温器,其设置在散热器以及冷却水泵之间 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流入散热器, 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覆盖所 述恒温器的恒温器盖;在恒温器盖上形成冷却水管连接部,该连接部 与绕过散热器的冷却水流过的旁通通道相连,在侧面所示时,所述冷 却水管连接部与散热器罩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此时,最好,在侧面所示时,散热器与恒温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重 叠,在散热器的与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冷却水的排出孔, 并且,具有连接所述排出孔与恒温器盖内的连接管。
在技术方案1及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中,最好恒温器利用设置在 内部的体,可自由开闭地将所述内部划分为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 温器室,同时,具有分别与第1和第2恒温器室相连的第1导入部和 第2导入部,所述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沿竖直方向,位于与第1 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
若以上述方式构成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由于在散热器 和设置于曲轴箱中的冷却水泵之间设有恒温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 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的无用空间。另外,由于恒温器形成了使冷却 水流入冷却泵的冷却水流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缩短冷却水流经的 冷却水管。此时,通过将恒温器设置在散热器风扇的前方和下方,从 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无用空间。
另外,若以上述方式构成技术方案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则能够 通过散热器罩保护从恒温器盖伸出形成的冷却水管连接部。此时,通 过在散热器的与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孔,能够缩短散热器 和恒温器的距离,同时,通过散热器罩能够保护连接管。
此时,利用阀体可自由开闭地分隔了恒温器的内部,第1以及第 2导入部与由所述阀体分隔的第1以及第2恒温器室连通,沿竖直方 向,使第1以及第2导入部位于与所述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 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以此方式,即使不设置用于排出滞留在 内部的空气的特殊结构,空气仍难以滞留在第1以及第2恒温器室内。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了本发明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侧视 图。
图2为动力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动力组件的左侧视图。
图4为动力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5为汽缸盖的剖面图。
图6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面图。
图7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俯视图。
图8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动力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9为汽缸体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0为动力组件的主视图。
图11为显示冷却水流路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 1,说明装载有本发明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的踏板型摩托车1。踏板型摩 托车1具有车架2,所述车架2具有:位于其前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的头管3,从头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架4,从下架4的大致中央向下 方、进而向后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架5,通过侧板6安装 在这些侧架5上的圆弧状弯曲架7。
在头管3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可相对头管3自由转动的转向轴, 在所述转向轴的下端安装前叉8。并且,将前轮9支承在所述前叉8 的下端。另一方面,在转向轴的上端安装车把支柱10,另外,在所述 车把支柱10的上端还安装有车把11,操纵车把11可操纵前轮9。另 外,以从头管3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安装上部撑条12以及下部撑条13, 在这些上部和下部撑条12、13的前端安装前筐14。
在一对侧架5的下部,在所述一对侧架5之间安装燃料箱15。在 位于所述燃料箱15后方的弯曲架7的后端,可安装形成于动力组件 16前端的连杆安装部48,该连杆安装部48可相对弯曲架7的后端上 下自由摆动,同时,通过后缓冲装置17,将动力组件16的后端安装 在任意一个侧架5的后端。在该处,在燃料箱15中设置在内部设有 倒转传感器的燃料泵18,可以从设置在上部的供油口(盖)19供给 燃料。另外,动力组件16构成包括:发动机50、变速器90、主 体21、空气净化器22、从发动机50向后延伸的排气管23以及与所 述排气管23后端相连的消声器24。并且,在所述动力组件16的后端 安装后轮25,通过动力组件16驱动后轮25,从而踏板型摩托车1获 得动力并可以行驶。
在侧架5的后部安装行李箱26和扶手杆20。行李箱26的前部通 过前侧板28,由安装在侧架5的前侧横向管27支承,其后部由安装 在侧架5上的门形架29支承。另外,扶手杆20由从侧架5向上方延 伸的后部撑条20支承。并且,头盔31、32表示了其存储在行李箱26 内的状态。另外,在扶手杆20的后部安装后部储物箱33。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踏板型摩托车1中,车体前部的上部由前盖34 覆盖,在所述前盖34的侧部下方安装左右前部侧盖35。在所述前部 侧盖35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转向灯。在前盖34的后部安装前部内盖 36,放置驾驶者以及同乘者的脚的脚踏板37的侧部由侧盖以及下盖 38覆盖。另外,在行李箱26的上部安装座椅39,座椅39的下方周 围由主体盖以及主体侧盖40覆盖。另外,在前盖34的上部还安装有 覆盖车把11的车把盖42,在所述车把盖42上安装前照灯43。另外, 以覆盖前轮9上方的方式安装前防护板44,以覆盖后轮25上方的方 式安装后防护板45。
另外,在扶手杆20的下方设置尾灯46,在前盖34和前部内盖 36之间存放电池41。
下面,利用图2~图5,对动力组件16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 本实施例中,将图2中箭头F的方向定为前方,将图3中箭头U的方 向定为上方。构成动力组件16的发动机50由汽缸盖51、汽缸盖52、 汽缸体53以及曲轴箱54构成。在由嵌入汽缸体53内的汽缸套55包 围形成的汽缸室55a中,可上下自由滑动地设置活塞56,所述活塞 56通过连杆57与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曲轴箱54内的曲轴58相连。 通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分别使吸气孔60以及排气孔61与由汽缸体 53(汽缸套55)、汽缸盖52以及活塞56形成的燃烧室59连通。并 且,蘑菇形吸气阀62以及蘑菇形排气阀63被阀簧64、65分别向平 时关闭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方向加载,其中,阀簧64、65的一端安 装在阀轴上并支承在保持件上,另一端被汽缸盖52支承。
另外,在汽缸盖52上还可自由转动地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吸气 阀62以及排气阀63的凸轮轴66,同步链条69绕设在所述轮轴66 具有的凸轮从动链轮67以及设置在曲轴58上的凸轮驱动链轮68上。 因此,凸轮轴66配合曲轴58的转动而转动,形成在所述凸轮轴66 上的凸轮70、71通过摇臂72、73压下吸气阀62以及排气阀63,以 此方式打开和关闭吸气口以及排气口。另外,在吸气孔60中设有喷 射器74,通过所述喷射器74使燃料在吸气孔60内形成微粒并进行喷 射。另外,在汽缸盖52中还安装有火花塞75。
在汽缸体53的侧部,安装有凸轮链条张紧器84,其用于调整同 步链条69的张力以调整通过凸轮70、71开闭吸气阀62和排气阀63 的时间点。
在以此方式构成的发动机50中,将由空气净化器22净化的空气 和通过喷射器74喷射的燃料的混合气从吸气孔60供给至燃烧室59, 在通过活塞56压缩后,通过火花塞75点火并使其燃烧,从而形成通 过活塞56使曲轴58转动的能量,之后,作为排放气体从排气孔61 排至外部。
曲轴58由右侧曲轴半体58a和左侧曲轴半体58b构成,通过为 连接两个曲轴半体58a、58b而设置的曲轴销76连接连杆57。另外, 容纳曲轴58的曲轴箱54由右侧箱半体54a和左侧箱半体54b构成, 曲轴58的一端(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轴颈部)通过轴承77支承在右侧 箱半体54a上,另一端(左侧曲轴半体58b的轴颈部)通过轴承78支 承在左侧箱半体54b上。另外,在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轴颈部的顶端 部设置ACG79以及散热器风扇85。
左侧箱半体54b的左侧部向后延伸并构成变速器壳体80的一部 分,在由安装于所述左侧箱半体54b左侧面的变速器盖81包围的变 速器室82中装入变速器90。变速器90由驱动轮91、中间轴92、从 动轮93、离合器94以及图中未示出的变速器皮带构成,其中,驱动 轮91安装于在变速器室82内延伸的左侧曲轴半体58b的轴颈的前端 部上并可与其一体转动;中间轴92位于变速器室80的后方并平行于 曲轴58延伸且可以转动地安装;从动轮93相对于所述中间轴92可 转动地安装在中间轴92的大致中央部;离合器94安装在中间轴92 的左端并可以与从动轮93和中间轴92结合、脱离;所述变速器皮带 绕设在驱动轮91和从动轮93上并能够将驱动轮91的转动传递至从 动轮93上。
驱动轮91由固定皮带轮半体91a和可动皮带轮半体91b构成, 其中,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1a可一体转动地安装在曲轴58上,所 述可动皮带轮半体91b可以相对于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1a沿轴向相 对移动并且可以与曲轴58一体转动,变速器皮带夹持在所述固定皮 带轮半体91a和可动皮带轮半体91b中。另一方面,从动轮93构成 包括:可相对于中间轴92转动地安装的固定皮带轮半体93a,可相对 于固定皮带轮半体93a沿轴向移动且可相对于中间轴92转动的可动 皮带轮半体93b,变速器皮带夹持在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3a和可动 皮带轮半体93b中。因此,通过可改变地设定驱动轮91和从动轮93 的皮带轮宽度,能够连续改变变速器皮带绕设在两个皮带轮91、93 上的半径,从而能够无级(连续)控制变速比。
平行于中间轴92,可转动地安装空转轴95以及装有后轮25的后 轮轴96,通过安装在中间轴92、空转轴95以及后轮轴96上的齿轮 列,将中间轴92的转动驱动力传递至后轮25上。这样,便能将发动 机50的输出传递至曲轴58,通过变速器90变速后,传递至后轮25。
在使这种动力组件16工作时,必须对发热的各个部件进行冷却。 因此,汽缸盖52形成有使冷却水在内部流动而冷却的水冷套122以 便通过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汽缸体53形成有在侧部向外伸出的多 个冷却片86以便能够从所述冷却片86排出由汽缸体53产生的热量, 另外,变速器壳体80采用的结构为:在所述变速器壳体80的前部设 置向前延伸并将外部气体送入变速器室82内的冷却风导入通道83, 以便进行冷却。
下面,根据图6~图10对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踏板型摩托车1中使 用的冷却水供给装置120进行说明。这种冷却水供给装置120用于将 冷却水供给至形成于汽缸盖52中的水冷套122内以使所述汽缸盖52 冷却,并且该装置构成包括:对冷却水加压并排出的冷却水泵125, 回收在水冷套122冷却用的冷却水并进行排热的散热器129,以及在 冷却水的温度低于规定值时不由散热器129散热而返回水冷套122的 恒温器130。
冷却水泵125安装在沿与右侧曲轴半体58a大致平行延伸的泵轴 132的一端,并具有通过所述泵轴132转动以对冷却水加压的叶轮 131,在所述泵轴132的另一端安装泵从动链轮133。另外,在泵轴 132和右侧曲轴半体58a之间设置与这些轴58a、132大致平行延伸的 泵空转轴134。在所述泵空转轴134上,安装泵从动齿轮136,该泵 从动齿轮136与结合于右侧曲轴半体58a的泵传动齿轮135啮合。并 且,与泵从动齿轮136并排安装泵主动链轮137。并且,在泵主动链 轮137和泵从动链轮133上绕设有泵的链条138。以此方式,由发动 机50的驱动所形成的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转动通过泵传动齿轮135 和泵从动齿轮136传递至泵空转轴134,通过泵的链条138,将该转 动从泵主动链轮137传递至泵从动链轮133,并且泵轴132转动,以 便从所述冷却水泵125的排出口126加压·排出冷却水。
在形成于汽缸盖52中的燃烧室59的前方设置作为以覆盖所述燃 烧室59的方式形成的空间的水冷套122。另外,汽缸盖52在所述水 冷套122的上方后部具有冷却水导出部121,该冷却水导出部形成有 与外部和水冷套122连通以将冷却水排至外部的冷却水导出通道 121a。在汽缸盖52中具有与水冷套122的下部后方相邻形成的冷却 水导入空间123,所述冷却水导入空间123在汽缸盖52下方的后侧面 开口,并与水冷套122连通。
另一方面,在汽缸体53前部的下侧面上形成向下方伸出的冷却 水导入部128,在所述冷却水导入部128上形成:具有开设在侧面的 导入口128a并向侧面延伸的第1通道140a,以及与所述第1通道140a 连通并向前延伸的第2通道140b(以下,将第1以及第2通道140a、 140b统称为“冷却水导入通道140”)。所述第2通道140b具有在汽 缸体53前端面开口的导出口128b,在将汽缸盖52安装在所述汽缸体 53上时,第2通道140b的开口部(导出口128b)与汽缸盖52的冷却 水导入空间123的开口部连通,以便使冷却水导入通道140与水冷套 122连通。冷却水泵125的排出口126与形成在汽缸体53上的冷却水 导入部128邻接设置,这些部件通过冷却水供给管127相连。
恒温器130具有第1导入部141以及第2导入部142,在从这些 第1以及第2导入部141、142流入的冷却水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 关闭第2导入部142以使冷却水从第1导入部141向导出部143排出, 在高于规定温度时,关闭第1导入部141以使冷却水从第2导入部142 向导出部143排出。另外,在恒温器130的内部设有在侧视图中轴线 向前方倾斜的阀体154,将恒温器130的内部分隔为第1恒温器室S1 和第2恒温器室S2,其中,第1恒温器室S1通过所述阀体154与第1 导入部141连通,第2恒温器室S2与第2导入部142连通。
使第1冷却水管144与形成于汽缸盖52中的冷却水导出部121 相连,所述第1冷却水管144通过分岔部145分为第2冷却水管146a 和第3冷却水管146b。第2冷却水管146a与散热器129的吸入口147 相连,第3冷却水管146b与恒温器130的第1导入部141相连。另 一方面,恒温器130的第2导入部142通过刚性连接管149与设置在 附近的散热器129的排出孔148相连。在所述分岔部145上形成安装 第1~第3冷却水管144、146a、146b时用于定位的定位部145a。
另外,存放恒温器130的壳体(恒温器盖130a)与存放冷却水泵 125的壳体一体形成,恒温器130的导出部143与冷却水泵125的吸 入口150直接连接。因此,恒温器130构成将冷却水送入冷却水泵125 的吸入口150的冷却水流道的一部分,从而能够缩短冷却水流动的流 动路径,并使整体紧凑。另外,通过连接管149连接散热器129和恒 温器130,从而能够提高动力组件16的组装性。
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冷却水供给装置120,从冷却水泵125排出 的冷却水通过形成在汽缸体53中的冷却水导入部128的冷却水导入 通道140流入水冷套122。之后,使汽缸盖52冷却并将其冷却水从冷 却水导出部121排至外部。虽然所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散热器129的吸 入孔147或恒温器130的第1导入部141,但是,在所述冷却水的温 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恒温器130关闭了第2导入部 142,因此,冷却水并不通过散热器129而返回冷却水泵125,在冷却 水温度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恒温器130关闭第1导入部141,冷却 水经散热器129放热之后,从第2导入部142返回冷却水泵125并进 行循环。
这样,用于冷却汽缸盖52的冷却水的导入口(冷却水导入部128) 由于不是形成在汽缸盖52上,而是形成在汽缸体53上,因此,在提 高汽缸盖52周围的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利用汽缸体53周围 的无用空间。另外,也可从图4等中理解,由于所述冷却水导入部128 设置在汽缸体53的前端部,即汽缸盖52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整 个冷却水导入通道140,所以,能够减轻重量,并且,能够降低制造 成本。另外,还易于进行汽缸体53中的冷却水导入通道140的加工。
另外,所述冷却水供给装置120集中设置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 部,使散热器129容纳在安装于右侧箱半体54a的右端部上的散热器 罩152以及散热器罩153中。此时,与散热器风扇85相比,散热器 129设置偏向在车体外侧,恒温器130在侧视图中设置在散热器129 的前方和下侧。另外,冷却水泵125以及恒温器130和散热器129(散 热器罩152)的一部分以在侧视图中重叠的方式设置。
因此,由于在曲轴箱54的侧部,可以在接近曲轴58的位置处设 置冷却水泵125,因此,易于利用曲轴58的驱动力。另外,由于能够 在散热器129(散热器罩152)和汽缸体53或曲轴箱54之间形成的空 间中设置冷却水泵125以及恒温器130,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用 空间,并实现整体紧凑。同样,通过将恒温器130(恒温器盖130a) 设置在汽缸体53和连杆安装部48之间,能够提高空间效率。另外, 通过将恒温器130设置在散热器129的下方,空气(气泡)难以滞留在 所述恒温器130中。另外,由于将与第2导入部142连通的第2恒温 器室S2设置在从排出口148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线L1的下方,因此, 空气(气泡)难以滞留在第2恒温器室S2中。另外,通过使恒温器130 的轴线L2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能够缩短恒温器130的高度,同 时,能够在恒温器130的内部任意确定空气滞留的位置,并且,能够 在该位置处设置用于排出空气的通道,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空气。
通过将冷却水供给装置120集中设置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部, 从而能够将冷却水管(第1~第3冷却水管144、146a、146b)也集中 设置在右侧部。另外,由于如图11所示,这些冷却水管以及冷却水 流入和流出的冷却水导出部121、吸入孔147、排出孔148以及冷却 水导入部128在侧视图中形成梯形,因此,易于组装和维修冷却水管。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缩短冷却水不通过散热器129而循环的旁通流路 (第3冷却水管146b)的长度。
此时,由于通过分岔部145分岔的第3冷却水管146b大致竖直 向下延伸并与形成在恒温器盖130a中的冷却水管连接部141a(第1 导入部141)相连,因此,第3冷却水管146b以及从恒温器盖130a 向外伸出的冷却水管连接部141a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由散热 器罩152覆盖和保护。同样,散热器129的排出孔148和恒温器130 的第2导入部142在侧视图中形成在重叠的位置处,因此,通过散热 器罩152保护连接这些部件的连接管149。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发动机50中,除上述冷却水供给装置120以 外,在汽缸盖52中还装有检测排气孔61内的排放气体的浓度的O2 传感器116和测定水冷套122内的冷却水温度的水温传感器119,安 装这些传感器116、119的O2传感器安装孔116a以及水温传感器安 装孔119a与冷却水导出部121相同,形成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部。 另外,由于这些安装孔116a、119a的轴线与冷却水导出通道121a的 轴线大致平行设置,因此,如图5所示,冷却水导出部121、O2传感 器116以及水温传感器119大致平行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这 些传感器116、119的安装,并且,在将第1冷却水管144等安装在 冷却水导出部121上时,由于能够从发动机50的一侧(右侧)进行作 业,因此,易于进行装配作业。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冷却水塔 2020-05-11 233
冷却水循环系统 2020-05-12 190
电机冷却水套 2020-05-12 880
冷却水预膜剂 2020-05-12 987
冷却水分配系统 2020-05-13 648
冷却水控制装置 2020-05-13 988
两段式冷却水套 2020-05-13 762
循环冷却水系统 2020-05-13 109
冷却水循环系统 2020-05-13 337
冷却水塔 2020-05-11 32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