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成型和铸造 / 吹塑模具 / 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

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

阅读:345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具有:第1 基板 构件(31),其将配置于第2方向的两端部的各分型模(25、26)分别保持,并且被固定于合模板(45);第2基板构件(32),其配置于第1基板构件(31)之间,对除了被固定于第1基板构件的分型模之外的各分型模进行固定;以及连结构件,其以使一对分型模(25、26)能够分别 接触 和分离的状态将第1基板构件(31)和第2基板构件(32)连结起来,构成为多个第2基板构件(32)伴随着第1基板构件(31)的移动地从动。,下面是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在第2方向上具有多个吹塑模具,该吹塑模具包括:一对分型模,该一对分型模形成沿第1方向配置为一列的多个模腔;多个底模,该多个底模与各模腔相对应;以及底模固定板,该底模固定板供该多个所述底模固定,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
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第1基板构件,其将配置于所述第2方向的两端部的各分型模分别保持,并且该第1基板构件被固定于合模板;
第2基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构件之间,对除了被固定于该第1基板构件的分型模之外的各分型模进行固定;以及
连结构件,其以一对所述分型模能够分别接触和分离的状态将所述第1基板构件和所述第2基板构件连结起来,
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构成为多个所述第2基板构件伴随所述第1基板构件的移动地从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2个所述分型模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所述第2基板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具有:
推杆,其从各吹塑模具所具有的所述底模固定板垂下;以及
上推构件,其与上升装置相连结,并且在所述第2基板构件的下方沿着所述第2方向延伸,能够抵接于多个所述吹塑模具所具有的所述上推杆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推杆沿所述第1方向在各底模固定板设有多根,
所述上推构件与该多根所述上推杆相对应地设有多张。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上推构件配置为,在使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上推构件下降后的状态下,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具有使所述底模固定板下降的下降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升装置是利用液压使所述上推构件上升的装置,
所述下降装置是利用气压使所述底模固定板下降的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基板构件的底部,在与所述上推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切口部。
9.一种吹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吹塑成型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

说明书全文

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同时吹塑成型多个容器等树脂产品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具有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吹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例如作为制造容器等树脂产品的方法,有如下一种方法,即,通过注射成型或者挤出成型来形成预成型件(型坯),吹塑成型该预成型件,从而制成容器。
[0003] 具体而言,例如有如下一种技术,即,在由吹塑模单元所具有的吹塑模形成的成型空间(模腔)内配置预成型件,在该模腔内通过吹塑成型预成型件而使之鼓起,从而制成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73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吹塑成型法存在两种方式:热型坯方式,该方式不会使预成型件冷却到室温,而是活用注射成型时的保有热量(内部热量)来吹塑成型;以及冷型坯方式,该方式使预成型件暂时冷却到室温,进行再加热来吹塑成型。
[0009] 通过热型坯方式进行吹塑成型的、所谓的1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与使用冷型坯进行吹塑成型的、所谓的2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相比,具有能够制造出富有设计性的多种形状的容器这样的优点。
[0010] 然而,在生产率(生产量)方面,1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比2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差,并且存在制造成本也随之变高这样的缺点。
[0011] 近年来,为了在1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中提高生产率(生产量),实际应用了配置有两列吹塑模具(模腔)的装置,期望生产率(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0012]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和吹塑成型装置。
[0013]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4]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其在第2方向上具有多个吹塑模具,该吹塑模具包括:一对分型模,该一对分型模形成沿第1方向配置为一列的多个模腔;多个底模,该多个底模与各模腔相对应;以及底模固定板,该底模固定板供该多个所述底模固定,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第1基板构件,其将配置于所述第2方向的两端部的各分型模分别保持,并且该第1基板构件被固定于合模板;第2基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构件之间,对除了被固定于该第1基板构件的分型模之外的各分型模进行固定;以及连结构件,其以一对所述分型模能够分别接触和分离的状态将所述第1基板构件和所述第2基板构件连结起来,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构成为多个所述第2基板构件伴随所述第1基板构件的移动地从动。
[0015]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能够实现配置有3列以上的吹塑模具(模腔)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
[0016] 在此,优选的是,相邻的2个所述分型模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所述第2基板构件。由此,能够更恰当地使各分型模移动,进而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0017] 另外,优选的是,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具有:上推杆,其从各吹塑模具所具有的所述底模固定板垂下;以及上推构件,其与上升装置相连结,并且在所述第2基板构件的下方沿着所述第2方向延伸,能够抵接于多个所述吹塑模具所具有的所述上推杆的下端。
[0018] 并且,优选的是,所述上推杆沿所述第1方向在各底模固定板设有多根,所述上推构件与该多根所述上推杆相对应地设有多张。
[0019]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一次性使多个各底模移动。
[0020]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上推构件配置为,在使所述上推杆和所述上推构件下降后的状态下,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上推构件等零部件相对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0021] 另外,优选的是,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具有使所述底模固定板下降的下降装置。在该情况下,尤其优选的是,所述上升装置是利用液压使所述上推构件上升的装置,所述下降装置是利用气压使所述底模固定板下降的装置。由此,能够使底模固定板更恰当地升降。也就是说,能够一次性使多个底模恰当地升降。
[0022]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第2基板构件的底部,在与所述上推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切口部。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上推构件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0023]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塑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那样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根据这样的吹塑成型装置,能够提高树脂产品的生产率,伴随于此,能够谋求成本的削减。
[0024] 发明的效果
[0025]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能够实现配置有3列以上的吹塑模具(模腔)并提高了树脂产品的生产率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和吹塑成型装置。另外,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也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例如,即使是1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吹塑成型用模具,也能够提高生产率,还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吹塑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图。
[0028]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剖视图。
[0029]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剖视图。
[0030]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俯视图。
[0031]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侧视图。
[0032]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侧视图。
[003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4]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治具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36]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治具和连结治具的图。
[0037]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治具的操作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吹塑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另外,图2是吹塑成型装置所具有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且是表示固定于第2吹塑基板的吹塑腔模的分型面的图。图3和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3和图4是表示吹塑腔模闭模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底模下降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底模上升的状态的图。
[0040] 图5是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俯视图。另外,图6和图7是说明连结构件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吹塑腔模开模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吹塑腔模闭模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和图5表示吹塑腔模闭模的状态。
[0041] 另外,图8和图9是表示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0~图12是说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的移动治具和连结治具的图。
[0042]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有本发明的吹塑成型装置的吹塑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
[0043] 如图1所示,吹塑成型装置1例如是用于制造PET塑料瓶等树脂产品(容器)的1步式的装置,在机台2上具有注射成型部3、温度调整部4、吹塑成型部5以及取出部6。
[0044] 注射装置7的喷嘴与注射成型部3连结,在注射成型部3中使预成型件成型。在温度调整部4中将预成型件的温度调整为期望的温度,在吹塑成型部5中,利用例如高压空气将已被调整温度的预成型件吹塑成型,形成作为最终成型品的容器。这样形成的容器被取出部6取出到外部。
[0045] 在该注射成型部3、温度调整部4、吹塑成型部5以及取出部6的上方设有旋转盘8。旋转盘8能够相对于机台2向例如俯视时的逆时针方向间歇地旋转。在旋转盘8的周向的4处具有唇口模9,预成型件和容器被该唇口模9保持,通过旋转盘8的间歇旋转被依次向预定的装置输送。
[0046] 此外,作为吹塑成型装置1的结构,例示了利用旋转盘8使唇口模9以90°间歇旋转的4站式的结构,但吹塑成型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吹塑成型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注射成型部、吹塑成型部以及取出部并利用旋转盘使唇口模以120°间歇旋转的3站式的结构。另外,吹塑成型装置也可以是具有注射成型部和吹塑成型部并利用旋转盘使唇口模以180°间歇旋转的2站式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不使用旋转盘的直线式的结构。
[0047]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这样的吹塑成型装置1的吹塑成型部5所具有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以下参照图2~图7,详细地说明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
[0048] 如图2~图5所示,吹塑成型部5具有设于基盘11上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具有多组吹塑模具20。
[0049] 各吹塑模具20具有:吹塑腔模22,其在沿着分型面22a的第1方向上具有一列多个模腔21;底模23,其封闭各模腔21的底部,形成作为最终成型品的容器的底面(上凸底);以及底模固定板24,其供底模23固定。吹塑模具20在吹塑腔模22的上方具有吹塑芯模,该吹塑芯模用于向配置于模腔21内的预成型件插入并向内部导入空气,不过省略了以上情形的图示。
[0050] 在底模固定板24固定有多个底模23,该多个底模23与吹塑腔模22所具有的各模腔21相对应地设有一列。即,多个各底模23利用底模固定板24而被一体化。
[0051]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结构的至少3组吹塑模具20在与模腔21的排列方向即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并列设置。换言之,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在第2方向上具有至少配置为3列的吹塑模具20。即,在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中,多个模腔21(吹塑腔模22)在第2方向上至少配置为3列。
[0052] 具体而言,各吹塑模具20的吹塑腔模22由能够使分型面22a彼此抵接而合模的一对分型模即第1分型模25(25A~25C)和第2分型模26(26A~26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分别具有2个模腔21。在吹塑腔模22中,多组(例如6组)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并列设置为一列地构成。
[0053] 该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分别固定于吹塑基板30。吹塑基板30包括保持第1分型模25或第2分型模26并设为能够沿第2方向移动的第1吹塑基板(第1基板构件)31和第2吹塑基板(第2基板构件)32。
[0054] 第1吹塑基板31(31A、31B)分别配置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第2方向上的两外侧(两端)。3组吹塑模具20(20A~20C)各自所具有的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中的、在第2方向上位于两端部的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分别固定于这些第1吹塑基板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吹塑基板31A固定有多个第1分型模25A,在第1吹塑基板31B固定有多个第2分型模26C。
[0055] 第1吹塑基板31A的与第1分型模25A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固定于其合模板45。同样地,第1吹塑基板31B的与第2分型模26C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固定于其合模板45。
[0056] 在各合模板45的与第1吹塑基板31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分别连接有例如由液压缸、电动达(致动器)等构成的驱动装置,不过省略了以上情形的图示。各合模板45构成为,能够利用该驱动装置与第1吹塑基板31一同沿第2方向滑动。即,通过使驱动装置工作,使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的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与合模板45一同滑动(前进和后退)。
[0057] 另一方面,第2吹塑基板32在第1吹塑基板31A、31B之间配置有多张,除了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的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之外的各分型模分别固定于各第2吹塑基板
32。即,在各第2吹塑基板32分别固定有第1分型模25B、25C和第2分型模26A、26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型模25B、25C和第2分型模26A、26B分别固定于4张第2吹塑基板32(32A~
32D)。
[0058] 并且,在第2方向上相邻的2个分型模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第2吹塑基板32。具体而言,第2吹塑基板32A和第2吹塑基板32B被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而一体化,相邻的第2分型模26A和第1分型模25B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同样地,第2吹塑基板32C和第2吹塑基板32D被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而一体化,相邻的第2分型模26B和第1分型模25C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
[005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将2张第2吹塑基板32固定,使相邻的分型模以背面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但当然也可以在一张第2吹塑基板32的两个面固定相邻的分型模。
[0060] 这样的各吹塑基板30(第1吹塑基板31和第2吹塑基板32)分别由固定构件33和第1压承受构件34构成,该固定构件33呈大致平板状,供第1分型模25、第2分型模26的与模腔21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固定,该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呈大致平板状,设于该固定构件33的两侧部。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在吹塑模具20的排列方向(第1方向)上设于吹塑模具20的两外侧。
在将吹塑模具20合模时,相对的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彼此抵接并承受合模力的压力。
[0061] 并且,在供一对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固定的吹塑基板30中的一者设有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一同承受合模力的压力的第2压力承受构件3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吹塑基板31A、第2吹塑基板32B以及第2吹塑基板32D分别设有第2压力承受构件35(参照图2)。
[0062] 第2压力承受构件35在吹塑模具20的下侧固定于构成吹塑基板30的固定构件33。第2压力承受构件35的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压力承受构件35配置于吹塑基板30的第2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
[0063] 并且,在将吹塑模具20合模(闭模)时,第2压力承受构件35通过其顶端面抵接于相对的吹塑基板(未固定有第2压力承受构件35的吹塑基板)30的固定构件33,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一同承受合模力的压力。
[0064] 另外,吹塑基板30(第1吹塑基板31和第2吹塑基板3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固定构件33和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一体地形成的结构。也就是说,吹塑基板30也可以形成为包围并列设置为一列的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吹塑腔模22)的三个方向。
[0065] 同样地,第2压力承受构件35的结构也并不限定于图2那样的矩形状。第2压力承受构件35的外观形状除了矩形形状之外,还可以是圆筒状。另外,第2压力承受构件35并不限定于像上述那样仅固定于一个吹塑基板30的结构。第2压力承受构件35例如也可以与后述的引导块40同样地,一分为二地设于相对的两个吹塑基板30中的每一个。另外,固定于吹塑基板30的第2压力承受构件35的数量不必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0066] 在此,在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基盘11上设有多个间隔物50。各间隔物50在第2吹塑基板32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50设于吹塑模具20的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这3处。另外,间隔物50的数量、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考虑到各吹塑基板30的移动范围、吹塑腔模22的大小等适当决定即可。
[0067] 各吹塑基板30(第1吹塑基板31和第2吹塑基板32)以能够在这些间隔物50上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吹塑基板30的下表面分别固定有例如由含油金属等构成的滑动金属55。通过设置滑动金属55,能够减少使吹塑基板30在间隔物50上滑动时的摩擦阻力。
[0068] 另外,上述的第1吹塑基板31A、第2吹塑基板32A、32B、第2吹塑基板32C、32D以及第1吹塑基板31B分别利用连结构件60连结起来。即,连结构件60以构成各吹塑腔模22的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能够分别接触和分离的状态将第1吹塑基板31A、第2吹塑基板32A、
32B、第2吹塑基板32C、32D以及第1吹塑基板31B分别连结起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60设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两个侧面,总共存在两个,但也可以设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一个侧面。
[0069]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结构件60由第1连杆臂61(61A、61B)、第2连杆臂62(62A、62B)以及第3连杆臂63(63A、63B)、第1轴构件64(64A、64B)及第2轴构件65(65A、65B)、旋转构件66(66A~66D)构成。
[0070] 第1连杆臂61A的一端利用第1轴构件64A以该第1连杆臂61A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1吹塑基板31A。第2连杆臂62A的中央部利用第2轴构件65A以该第2连杆臂62A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2吹塑基板32A、32B,该第2连杆臂62A的一端利用旋转构件66A以该第2连杆臂62A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1连杆臂61A相连结。
[0071] 第1连杆臂61B的一端利用第1轴构件64B以该第1连杆臂61B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1吹塑基板31B。第2连杆臂62B的中央部利用第2轴构件65B以该第2连杆臂62B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2吹塑基板32C、32D,该第2连杆臂62B的一端利用旋转构件66B以该第2连杆臂62B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1连杆臂61B相连结。
[0072] 另外,第2连杆臂62A和第2连杆臂62B利用第3连杆臂63相连结。即,第3连杆臂63A的一端利用第2轴构件65A以该第3连杆臂63A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第2连杆臂62A连结,第3连杆臂63A的另一端利用旋转构件66C以该第3连杆臂63A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2连杆臂62B的另一端相连结。同样地,第3连杆臂63B的一端利用第2轴构件65B以该第3连杆臂63B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第2连杆臂62B连结,该第3连杆臂63B的另一端利用旋转构件66D以该第3连杆臂63B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2连杆臂62A的另一端相连结。即,连结构件60构成大致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平行连杆机构
[0073]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从吹塑腔模22开模的状态(参照图6)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按压合模板45时,第1吹塑基板31与合模板45一同移动。也就是说,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与合模板45一同移动。
[0074] 另外,伴随着该第1吹塑基板31的移动,作为连杆机构的连结构件60变形(伸缩),伴随着该连结构件60的变形,第2吹塑基板32分别从动。即,伴随着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的移动,第1分型模25B、25C和第2分型模26A、26B分别从动。由此,吹塑腔模22处于闭模的状态(参照图7)。
[0075] 另外,在从吹塑腔模22闭模的状态利用驱动装置将合模板45向外侧牵拉的情况下,第1吹塑基板31也与合模板45一同移动,伴随着该移动,第2吹塑基板32从动。也就是说,第1分型模25A和第2分型模26C与合模板45一同移动,伴随着该移动,第1分型模25B、25C和第2分型模26A、26B分别从动。由此,吹塑腔模22处于开模的状态(参照图6)。
[0076] 这样,根据上述的连结构件60,在腔模22进行模开闭动作时,能够使固定有吹塑模具20(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的全部吹塑基板(基板构件)30同步地移动(前进和后退)。因而,在腔模22的模开闭动作中的任意时刻都能够使全部的吹塑模具20的开模行程一致,另外,能够使全部的吹塑模具20的最大开模行程一致。
[0077] 另外,第2吹塑基板32构成为,沿着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的引导杆36滑动。
[0078] 在第2吹塑基板32借助引导衬套等形成有沿第2方向贯通的引导杆孔37(37a~37d),引导杆36(36a~36d)插入这些引导杆孔37(37a~37d)(参照图6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第2吹塑基板32形成有4个引导杆孔37,在该4个引导杆孔37中分别插入引导杆36(参照图2等)。
[0079] 更详细而言,在第2吹塑基板32的位于第1方向上的吹塑模具20的两外侧,设有2个引导杆孔37a、37b。这些引导杆孔37a、37b贯通构成第2吹塑基板32的固定构件33和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地形成。
[0080] 另外,在第2吹塑基板32的位于第1方向上的吹塑模具20的下方侧,以预定间隔设有2个引导杆孔37c、37d。引导杆孔37c、37d的间隔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尽量大地设定。
[0081] 在第2吹塑基板32的比吹塑模具20靠下侧的位置未设置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但在与各引导杆孔37c、37d相对应的部分设有引导块40。也就是说,引导杆孔37c、37d贯通固定于构成第2吹塑基板32的固定构件33的引导块40地设置。
[008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引导块40以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相同程度的厚度形成,在将吹塑模具20合模(闭模)时,引导块40彼此抵接,具有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和第2压力承受构件35一同承受合模力的压力的功能。另外,引导块40也可以不具有承受合模力的压力的功能。即,在将吹塑模具20合模(闭模)时,也可以在接近的引导块4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
[0083] 插入这些引导杆孔37的引导杆36的一端侧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A或第1吹塑基板31B中的一者,另一端侧为自由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引导杆孔37a、37c的引导杆36a、
36c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A,插入引导杆孔37b、37d的引导杆36b、36d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
31B(参照图2~图5)。
[0084] 另外,在图3中,用虚线仅示出多个引导杆36中的、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A的引导杆36a、36c。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仅示出多个引导杆36中的、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B的引导杆36b、36d。
[0085] 更详细而言,如图2~图5所示,在第1吹塑基板31A中,在一组对311(参照图2)的端部附近设有将吹塑模具20合模时与引导杆孔37a、37c分别连通的引导杆固定孔(引导杆固定部)38a、38c。这些引导杆固定孔38至少贯通构成第1吹塑基板31A的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地设置。引导杆36在该引导杆固定孔38内固定于构成第1吹塑基板31A的固定构件33。并且,在第1吹塑基板31A中,在一组对角311的端部附近将引导杆36a、36c各固定1根,总共固定有2根。
[0086] 并且,在第1吹塑基板31A中,在另一组对角312(参照图2)的端部附近设有将吹塑模具20合模时与引导杆孔37b、37d分别连通的引导杆保持孔(引导杆保持部)39(39b、39d)。这些引导杆保持孔39b、39d与引导杆固定孔38同样地,至少贯通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地设置。这样,在第1吹塑基板31A中,在另一组对角312的端部附近将引导杆保持孔39b、39d各设置1个,总共设有2个。
[0087] 在此说明了第1吹塑基板31A的结构,第1吹塑基板31B也是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在第1吹塑基板31B设有引导杆固定孔38(38b、38d)和引导杆保持孔39(39a、39c),在一组对角312的端部附近固定有引导杆36(36b、36d)。
[0088] 因而,在将吹塑模具20合模时,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A的引导杆36a、36c的顶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由形成于第2吹塑基板31B的引导杆保持孔39a、39c支承,固定于第2吹塑基板31B的引导杆36b、36d的顶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由形成于第1吹塑基板31A的引导杆保持孔39b、39d支承。
[0089] 通过设有这样的引导杆36,在使利用连结构件60连结起来的各吹塑基板30滑动时,各吹塑基板30(尤其是第2吹塑基板32)沿着引导杆36滑动并恰当地定位。因而,能够使各吹塑模具20良好地开闭。
[00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60固定于构成吹塑基板30的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但也可以不必固定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如图8所示,连结构件60例如也可以固定于相对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独立的吹塑基板30的固定部42。
[0091] 在该例子中,在各吹塑基板3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附近分别设有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另外,在吹塑基板3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有相对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独立的固定部
42,在该固定部42固定有连结构件60。
[0092] 另外,在合模时,相对的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彼此抵接并承受合模力的压力,但在设为图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的抵接面(顶端面)变得较窄。因此,优选地在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的抵接面设置定位机构。
[0093] 例如,优选的是,预先在一个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的抵接面设置凸部341,并且在另一个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的抵接面设置供凸部341卡合的凹部342。并且,凸部341优选为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其直径逐渐变小,凹部342优选为,随着朝向其开口侧去而内径逐渐变大。由此,在闭模时,能够使相对的第1压力承受构件34A彼此更可靠地抵接。另外,固定部42也可以在合模时不承受合模力的压力,但期望的是抵接于相对的固定部42并与第1压力承受构件34一同承受压力。
[0094] 另外,凸部341和凹部342也可以设为与上述的引导杆36和引导杆孔37同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是,将凸部341设为即使在吹塑模具20开模的状态下也能够到达凹部342的长度,将凹部342设为贯通第1压力承受构件34的程度的深度,并且伴随着吹塑模具20的开闭动作,凸部341在凹部342内滑动。
[009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连结构件60连结各吹塑基板30的结构,但各吹塑基板30也可以利用独立的多个连结构件连结。
[0096] 也可以例如如图9所示那样,利用第1连结构件60A将第1吹塑基板31A和第2吹塑基板32A、32B连结起来,利用第2连结构件60B将第2吹塑基板32C、32D和第1吹塑基板31B连结起来。另外,第1连结构件60A和第2连结构件60B为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对第1连结构件60A进行说明,省略第2连结构件60B的说明。
[0097] 第1连结构件60A分别由固定连杆67和定位构件68构成。固定连杆67沿着第2方向(与分型面22a正交的方向)配置,其一端侧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A。在固定连杆67的另一端侧沿着第2方向设有预定长度的长孔67a。长孔67a的长度与开模时的第1吹塑基板31A与第2吹塑基板32A、32B的间隔相匹配地设定。
[0098] 定位构件68具有在第1方向上朝第2吹塑基板32A、32B的外侧突出的圆柱状的卡合部68a,该卡合部68a插入固定连杆67的长孔67a。卡合部68a以比长孔67a的内径(短径)稍小的直径形成,伴随着第1吹塑基板31A的滑动,该卡合部68a能够在长孔67a内滑动。在吹塑模具20闭模的状态下,卡合部68a位于长孔67a的一端部附近(参照图9的(a))。
[0099] 并且,在吹塑模具20开始开模时,首先,第1吹塑基板31A滑动,从第2吹塑基板32A、32B拉开。这时,固定连杆67也与第1吹塑基板31A一同滑动。由此,定位构件68的卡合部68a相对地滑动到长孔67a的另一端部附近。
[0100] 然后,通过使第1吹塑基板31A的滑动继续,定位构件68的卡合部68a抵接于固定连杆67,第2吹塑基板32A、32B与第1吹塑基板31A借助固定连杆67和定位构件68被一同牵拉,被从第2吹塑基板32C、32D拉开(参照图9的(b))。另外,第1吹塑基板31A的滑动在第2吹塑基板32A、32B与第2吹塑基板32C、32D达到预定间隔的时刻停止。
[0101] 另外,各吹塑模具20在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分别闭模时,各底模23上升,模腔21的底部被封闭。
[0102] 具体而言,各吹塑模具20(20A~20C)具有上端侧固定于底模固定板24(24A~24C)的上推杆27A~27C(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4根上推杆27A沿第1方向(模腔21的排列方向)垂下地设于底模固定板24A。同样地,4根上推杆27B垂下地设于底模固定板24B,4根上推杆27C垂下地设于底模固定板24C。其结果是,在第2方向上从各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3根上推杆27A、27B、27C配置为4列。此外,从一个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上推杆27的根数并不限定于4根。上推杆27只要至少具有2根即可,也可以根据成型条件适当增减。
[0103] 该上推杆27的下端位于比各吹塑基板30(第1吹塑基板31和第2吹塑基板32)靠下侧的位置。如上所述,各吹塑基板30设于间隔物50上,在基盘11与吹塑基板30之间形成有空间部70。并且,上推杆27的下端位于该空间部70。
[0104] 另外,在该空间部70内,在与上推杆27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上推构件80。上推构件80为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构件,与从各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4根上推杆27相对应地设有多张(4张)。另外,各上推构件80以能够抵接于从各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3根上推杆27A、27B、27C的方式设置。即,在吹塑腔模22闭模的状态下,上推构件80在与沿第2方向配置为一列的3根上推杆27A、27B、27C相对应的区域连续地设置(参照图3)。
[0105] 在各上推构件80例如连结有上升装置200的升降杆201,该上升装置200由液压缸、电动马达(致动器)等构成,能够使上推构件80上升。并且,通过使该上升装置200工作,各上推构件80借助升降杆201上升。各上推杆27(27A、27B、27C)被这些上推构件80向上推,与此相伴随地,各底模固定板24(24A、24B、24C)也上升。由此,固定于各底模固定板24的多个底模23一次性上升,各模腔21的底部闭模。
[0106] 在此,上推杆27的下端未与上推构件80连结,而是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底模固定板24和上推构件80下降到第1位置(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上推杆27的下端与上推构件80之间形成有间隙(参照图3)。
[0107] 在将模腔21的底部闭模时,使上推构件80从该状态上升。上推构件80在稍微上升之后,抵接于从各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上推杆27A、27B、27C,使这些上推杆27A、27B、27C上升。由此,底模固定板24A、24B、24C与上推构件80一同上升到第2位置。并且,固定于各底模固定板24的多个底模23一次性上升,各模腔21的底部闭模(参照图4)。
[0108] 另外,在各底模固定板24的下侧设有底模引导构件28。底模固定板24在下降到第1位置(初始位置)时,被载置并保持于底模引导构件28上。也就是说,底模固定板24的第1位置(初始位置)被该底模引导构件28限定。
[0109] 底模引导构件28分别固定于第1吹塑基板31B、第2吹塑基板32A、3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吹塑基板31B、第2吹塑基板32A、32C分别固定有2个底模引导构件28。各底模引导构件28配置在与上推杆27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各底模引导构件28形成有供上推杆27插入的杆插入孔28a(参照图2等)。
[0110] 另外,底模引导构件28也可以不必设于第1吹塑基板31B、第2吹塑基板32A、32C。底模引导构件28例如既可以设于第1吹塑基板31A、第2吹塑基板32B、32D,也可以分别设于第1吹塑基板31A、31B、第2吹塑基板32A~32D。
[0111] 另外,在各底模固定板24例如连结有下降装置90,该下降装置90由气压缸(致动器)、弹簧(施力构件)等构成,用于使底模固定板24下降(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降装置90固定于上述的第2压力承受构件35上,其一端部(顶端部)与底模固定板24相连结。另外,下降装置90也可以不必固定于第2压力承受构件35上,例如也可以固定于构成第1吹塑基板31或第2吹塑基板32的固定构件33。
[0112] 该下降装置90对底模固定板24赋予比吹塑成型部5所具有的上升装置200小的压力,从而使通过上升装置200上升了的底模固定板24下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下降装置90处于始终工作的状态。因而,底模固定板24通过使上升装置200工作而从第1位置(初始位置)上升到第2位置,该底模固定板24通过使上升装置200的工作停止,从而在被下降装置90赋予的压力和自重的作用下,下降到第1位置。
[011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利用上推构件80将上推杆27向上推,使与各模腔21相对应的多个底模23上升。因此,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使与3列模腔21相对应的多个底模23一次性上升。
[0114] 此外,上推构件80的数量与从一个底模固定板24垂下的上推杆27的数量也可以不必一致。例如上推构件80也可以设为将沿第1方向并列设置的多根(例如两根)上推杆27同时向上推的结构。
[0115] 在各第2吹塑基板32的下端面的与上推构件80相对的位置设有切口部100(参照图2)。即,第2吹塑基板32的下端面的与上推构件80相对的部分位于比抵接于间隔物50的部分靠上方的位置。
[0116] 由此,能够以充分的高度确保作为基盘11与第2吹塑基板32的间隙的空间部70。因而,能够容易地利用上升装置200使底模固定板24(上推杆27)上升到期望的高度。
[0117] 另外,如上所述,上推杆27与上推构件80未连结,在使底模固定板24下降到第1位置时,上推杆27下降到其与上推构件80之间形成间隙。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将吹塑模具20装卸。因而,例如更换底模23或底模固定板24、上推构件80等时的作业效率提高,另外,能够谋求作业时间的缩短。
[011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具有例如向基盘11上载置(移动)时所使用的移动治具(输送治具)500和连结治具600。
[0119] 如图10所示,移动治具500例如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大致字母L状的主体构件501和以该主体构件501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主体构件501的支承构件502。主体构件501在与支承构件502空开预定间隔的状态下,其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利用支承销503安装于支承构件502。
[0120] 主体构件501在主体构件501的下端部具有移动(输送)用的辊(滚动构件)504,在主体构件501的上端部形成有沿第1方向贯通的内螺纹孔505。在该内螺纹孔505安装有调整构件506,该调整构件506例如由螺栓等构成,用于调整主体构件501与支承构件502的间隙。
[0121] 支承构件502具有安装于吹塑基板30的板状的安装板部507和从安装板部507突出的一对突出部508,支承构件502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509相对于各吹塑基板30(31、32)安装。主体构件501利用支承销50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构件502的突出部508。
[0122] 在使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移动时,这样的移动治具500安装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两个侧面的各自的两处,总共安装于4处。
[0123] 如图11所示,连结治具600跨越固定有一对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的2个吹塑基板30地安装,是用于防止各吹塑模具20开模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的两侧面的上端部附近的3处和下端部附近的3处安装连结治具600。也就是说,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在一个侧面安装有6个连结治具600,总共安装有12个连结治具600。
[0124] 这些连结治具600例如是板状的构件,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601相对于各吹塑基板30(31、32)安装。不过,其中的4个连结治具600也作为构成移动治具500的支承构件502的安装板部507发挥功能。即,支承构件502的安装板部507安装在固定有一对第1分型模25和第2分型模26的2个吹塑基板30,兼作连结治具600。
[0125] 使用这样的移动治具500和连结治具600,以如下的步骤使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移动。
[0126] 首先,如上所述,在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安装连结治具600,防止开模。然后,相对于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安装4个移动治具500。也就是说,利用支承销503相对于兼作连结治具600的各支承构件502安装具有移动用的辊504的主体构件501。
[0127] 此时,如图12的(a)所示,各主体构件501在其下端部的辊504与地面相接触并且其与支承构件502的间隔在上下方向上大致恒定的状态下,安装于支承构件502。
[0128] 当主体构件501安装于支承构件502时,对调整构件506进行操作,以使主体构件501的上端部与支承构件502的间隙扩大。即,使调整构件506向支承构件502侧前进,扩大主体构件501的上端部与支承构件502的间隙。
[0129] 支承销503与辊504的距离比从地面到支承销503的高度长。因此,通过伴随着调整构件506的操作使主体构件501以支承销503为支点进行旋转,如图12的(b)所示,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被向上方提起。通过对4个各移动治具500进行同样的操作,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利用该4个移动治具500相对于地面被支承。
[0130] 若在该状态下,则能够使被起重机等搬运到吹塑模移动台(未图示)上的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在例如吹塑模移动台、基盘11之上移动,能够比较容易地使该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移动到作为设置位置的2片合模板45之间。
[0131] 另外,在使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移动到设置位置之后,再次对各移动治具500的调整构件506进行操作,缩窄主体构件501的上端部与支承构件502的间隙,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设置于基盘11上。
[0132] 并且,在将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0固定于合模板45之后,拆卸紧固构件509、601,将移动治具500与连结治具600一同从吹塑基板30去除。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将多列吹塑模和底模一体地向吹塑成型装置的预定的设置位置搬入,以及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设置位置搬出。
[0133]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0134]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例示了具有3列模腔的结构,但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当然也可以具有4列以上的模腔。另外,本发明在具有需要使全部的吹塑基板移动的奇数列的模腔的结构中尤为有效。
[0135] 另外,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的1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会尤为有效,但当然也能够应用于2步式的吹塑成型装置。
[0136] 附图标记说明
[0137] 1、吹塑成型装置;2、机台;3、注射成型部;4、温度调整部;5、吹塑成型部;6、取出部;7、注射装置;8、旋转盘;9、唇口模;10、吹塑成型用模具单元;11、基盘;20、吹塑模具;21、模腔;22、吹塑腔模;22a、分型面;23、底模;24、底模固定板;25、第1分型模;26、第2分型模;27、上推杆;28、底模引导构件;28a、杆插入孔;30、吹塑基板;31、第1吹塑基板;32、第2吹塑基板;33、固定构件;34、第1压力承受构件;35、第2压力承受构件;36、引导杆;37、引导杆孔;
38、引导杆固定孔;39、引导杆保持孔;40、引导块;42、固定部;45、合模板;50、间隔物;55、滑动金属;60、连结构件;60A、第1连结构件;60B、第2连结构件;61、第1连杆臂;62、第2连杆臂;
63、第3连杆臂;64、第1轴构件;65、第2轴构件;66、旋转构件;67、固定连杆;67a、长孔;68、定位构件;68a、卡合部;70、空间部;80、上推构件;90、下降装置;100、切口部;200、上升装置;
201、升降杆;341、凸部;342、凹部;500、移动治具;501、主体构件;502、支承构件;503、支承销;504、辊;505、内螺纹孔;506、调整构件;507、安装板部;508、突出部;509、紧固构件;600、连结治具;601、紧固构件。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吹塑模具组件 2020-05-12 437
吹塑成形模具和吹塑成形装置 2020-05-13 694
一种吹塑模具 2020-05-12 397
吹塑模具装置 2020-05-12 472
吹塑成形模具 2020-05-12 895
用于吹塑热塑性材料容器的吹塑模具 2020-05-13 127
吹塑模具 2020-05-11 328
一种吹塑模具 2020-05-12 532
吹塑成型用模具 2020-05-12 794
吹塑模具 2020-05-13 31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