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加工 / 头架 / 插头内架

插头内架

阅读:320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插头内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插头内架,尤其是一种可短距束集铆 线束 且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本发明主要是设计一种可使各个 端子 的铆线部所 铆接 的芯线束,可以在一个短距即可收束,借此产生足够的集中强度而足够能够抗突拉以及抗摇摆测试,以及便于铆线作业的连续。,下面是插头内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插头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架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设有容纳保险丝的凹陷槽,该凹陷槽内部设有两段保险丝夹座,由该凹陷槽的凹陷而在该第二侧面相对形成凸隆部,该凸隆部两侧分隔成相对较低的一个第一相对凹面以及一个第二相对凹面;该架体的三个隅分别插设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借助第一导电片与其中一段保险丝夹座连接;该第一端子由该第一相对凹面贯穿插设于该架体,该第二端子以及该第三端子由该第二相对凹面贯穿插设于该架体;该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末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铆线部与一个第二铆线部,该第一铆线部与第二铆线部由该第二侧面突出;
以该第二侧面上通过该第一铆线部且将架体对半平分的直线界定为一条假想平分线;
该第三端子设有一个第三铆线部于该凸隆部外侧表面,且该第三铆线部连接一个第二导电片,该第二导电片与该凹陷槽内设置的另一段保险丝夹座连接;
其中,若于该第三铆线部远离该假想平分线的最外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的第一外切线,且于该第二铆线部邻近该假想平分线的最内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的第二外切线,则该第二外切线与该第一外切线保持一个间距,且该第一外切线较该第二外切线接近于该假想平分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内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铆线部为一个开口背离该第二侧面的筒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内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铆线部为一个开口与该第二侧面平行,且远离该第一铆线部的横向筒状。

说明书全文

插头内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插头内架,尤指一种可短距束集铆线束且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日常生活与工业运转,电器或电气用具的使用,其交流电的电来源主要是用电线插头与插座接合,并传导电流至电器或电气用具。
[0003] 而该电线插头主要设有至少两个端子,或者另包含一接地端子。而基于安全起见,部分插头内部所设的保险丝实际上大多采用柱状体的保险丝,而也称为保险柱,以下依据通称而称为保险丝,作为电流负荷过大时,能够借助保险丝的熔断而形成电流的断路,而达到安全效果。而此种具有保险丝的插头,通常是在插头内部设有一个预先将端子设置于一个架体内,形成一插头内架,然后将插头内架置入模穴中,再将插头的外壳与插头内架一体射出成型。
[0004]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第一个现有技术的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1,大致上包括一架体11,该架体11第一侧面10设有一可容纳保险丝的凹陷槽(该凹陷槽图式未显示),该凹陷槽相对令第二侧面12形成一凸隆部121,而保险丝容纳于该凸隆部121内,该凸隆部121两侧分隔成相对较低的一第一相对凹面122以及一第二相对凹面123;而现有技术在插头内架1的架体11的三个隅分别插设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第三端子133,其中该第一端子131可为接地端子。
[0005] 该第一端子131由第一相对凹面122贯穿插设于该架体11,该第二端子132以及该第三端子133由第二相对凹面123贯穿插设于该架体11,而该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的末端设一第一铆线部134与第二铆线部135,且该第一铆线部134与第二铆线部135由第二侧面12突出,而至于该第三端子133的第三铆线部136,则通常布局于该凸隆部
121,且呈一筒状,并借助铆接芯线束136A线后可与保险丝相通(此部分为已知技术,图式与详细说明容略),并进而与该第三端子133相通。但因为该第三端子133的第三铆线部
136为具有一高度的筒状,因此在该凸隆部121已经有一高度,两个高度累加下,使得该现有技术的体积过厚,而不容易达成扁平与轻薄的结构。且即使欲将该第三铆线部136弯折而令其扁平化,由于该第三铆线部136所设置的位置与该第二铆线部135在配置上形成同一直线的干涉(请参阅图2),因此不容易弯折以及铆线的一贯作业。
[0006] 此外,第二个现有技术的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2(请参阅图3),配合图4所示,大致上包括一架体21,该架体21第一侧面20设有一可容纳保险丝的凹陷槽(该凹陷槽于图式未显示),该凹陷槽相对令第二侧面22形成一凸隆部221,保险丝位于该凸隆部221内,该凸隆部221两侧分隔成相对较低的一第一相对凹面222以及一第二相对凹面223;而在插头内架2的架体21的三个角隅分别插设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第三端子233,其中该第一端子231为接地端子。
[0007] 该第一端子231由第一相对凹面222贯穿插设于该架体21,该第二端子232以及该第三端子233由第二相对凹面223贯穿于插设该架体21,而该第一端子231与第二端子232的末端设一第一铆线部234与第二铆线部235,且该第一铆线部234与第二铆线部235由第二侧面22突出。而该第三端子233,则是设一扁平的导电片237于该凸隆部221外侧表面,然后再由该导电片237延伸至该第二相对凹面223,然后才在该第二相对凹面223设置一第三铆线部236,且该第三铆线部236呈一筒状,但是因为设置于第二相对凹面223,因此可以较第一个现有技术的整体高度为低或称厚度较小。
[0008] 然而,该第二现有技术的问题在于,请参阅图4所示,由于该第三铆线部236是延伸到该第二相对凹面223设置,因此相对使得该第一铆线部234、第二铆线部235、第三铆线部236分别的铆线束234A、235A、236A,必须退位到架体21外界才可进行收束,因此往往无法产生足够的集中强度以达到抗突拉以及抗摇摆测试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9]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人思及一种可短距束集铆线束且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其包括一架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设有一个可容纳保险丝的凹陷槽,该凹陷槽内部设置两段保险丝夹座,由该凹陷槽在第二侧面相对形成一个凸隆部,该凸隆部两侧分隔成相对较低的一个第一相对凹面以及一个第二相对凹面;该架体的三个角隅分别插设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借助第一导电片与其中一段保险丝夹座连接;该第一端子由第一相对凹面贯穿插设于该架体,该第二端子以及该第三端子由第二相对凹面贯穿插设于该架体;该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末端分别设一个第一铆线部与一个第二铆线部,该第一铆线部与第二铆线部由该第二侧面突出;以该第二侧面上通过该第一铆线部且将架体对半平分的直线界定为一条假想平分线。该第三端子设一个第三铆线部于该凸隆部外侧表面,且该第三铆线部连接第二导电片,该第二导电片与该凹陷槽内设置的另一段保险丝夹座连接;其中,若于该第三铆线部远离该假想平分线的最外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的第一外切线,且于该第二铆线部邻近该假想平分线的最内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的第二外切线,则该第二外切线与该第一外切线保持一个间距,且该第一外切线较该第二外切线接近于该假想平分线。
[0010] 本发明将该第三铆线部设于该凸隆部外侧表面,因此该第二相对凹面相较于前述的第二现有技术,有一相对平坦面,可以在该第二相对凹面即先前在短距即可将芯线束统整收束,而使其不至于裸出架体外部才进行收束;所谓短距,是指芯线束能在相对于在架体外的第二相对凹面在较为短程距离里即被集中,因此可以产生足够的集中强度而能够达到抗突拉以及抗摇摆测试的目的。且本发明的第三铆线部因为与该第二铆线部所在的直线之间有所间隔,因此相较于第一现有技术而言,当欲更为扁平化而欲将该第三铆线部弯折时,本发明便于该第三铆线部弯折而不受该第二铆线部的阻挡与干扰,而便于铆线作业的连续。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第一现有技术铆线后的立体图。
[0012] 图2为第一现有技术插头内架平面示意图。
[0013] 图3为第二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0014] 图4为第二现有技术铆线后的平面示意图。
[0015] 图5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0016] 图6为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0017] 图7为本发明初步铆线状态的立体图。
[0018] 图8为本发明效果的立体示意图。
[0019] 图9为本发明效果的平面示意图。
[0020] 图10为显示本发明第一侧面的平面图。
[0021]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 1插头内架 10第一侧面 11架体 12第二侧面[0023] 121凸隆部 122第一相对凹面 123第二相对凹面 131第一端子[0024] 132第二端子 133第三端子 134第一铆线部 135第二铆线部[0025] 136第三铆线部 136A芯线束 2插头内架 20第一侧面[0026] 21架体 22第二侧面 221凸隆部 222第一相对凹面[0027] 223第二相对凹面 231第一端子 232第二端子 233第三端子[0028] 234第一铆线部 234A铆线束 235第二铆线部 235A铆线束[0029] 236第三铆线部 236A铆线束 237导电片 3插头内架[0030] 30第一侧面 31架体 32第二侧面 321凸隆部[0031] 322第一相对凹面 323第二相对凹面 331第一端子 332第二端子[0032] 333第三端子 334第一铆线部 334A开口 335第二铆线部[0033] 335A开口 336第三铆线部 336A开口 337第二导电片[0034] 338第一导电片 339A保险丝夹座 339B保险丝夹座 330凹陷槽[0035] L1假想平分线 L2第一外切线 L3第二外切线 41芯线束[0036] 42芯线束 43芯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通过附图的辅助,说明本发明的构造、内容以及实施例,以便使本发明的结构及优点能被更进一步地了解。
[0038] 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关于一种可短距束集铆线束且可置保险丝的插头内架,本发明的插头内架3包括:
[0039] 一架体31,该架体31包括一第一侧面30,请配合图10所示,该第一侧面30设有一可容纳保险丝的凹陷槽330,该凹陷槽330内部设置两段保险丝夹座339A、339B,该凹陷槽330相对使第二侧面32形成一凸隆部321,该凸隆部321两侧分隔成相对较低的一第一相对凹面322以及一第二相对凹面323。
[0040] 本发明在插头内架3的架体31的三个角隅分别插设一第一端子331、第二端子332、第三端子333,其中该第一端子331为接地端子。配合图10所示,该第三端子333借助一个第一导电片338与其中一段保险丝夹座339B连接。
[0041] 该第一端子331由第一相对凹面322贯穿插设于该架体31,该第二端子332以及该第三端子333由第二相对凹面323贯穿插设于该架体31。
[0042] 该第一端子331与第二端子332的末端分别设一第一铆线部334与第二铆线部335。该第一铆线部334与第二铆线部335由第二侧面32突出。该第一铆线部334与第二铆线部335可以为一开口334A、335A,且为背离该第二侧面32的筒状。
[0043] 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本发明以该第二侧面32上,通过该第一铆线部334且将架体31对半平分的直线界定为一条假想平分线L1。该第三端子333设一第三铆线部336于该凸隆部321外侧表面,其中,若于该第三铆线部336远离该假想平分线L1的最外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L1的第一外切线L2,于该第二铆线部335邻近该假想平分线L1的最内侧作一条平行于该假想平分线L1的第二外切线L3,且该第二外切线L3与该第一外切线L2保持一个间距,且该第一外切线L2较该第二外切线L3更接近该假想平分线L1。
[0044] 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该第三铆线部336较佳为一开口336A,且为背离该第二侧面32的筒状。且该第三铆线部336连接第二导电片337,该第二导电片337与该凹陷槽330内设置的另一段保险丝夹座339A连接。
[0045] 请参阅图8,该第三铆线部336可以为一开口336A,且为与该第二侧面32平行而远离该第一铆线部334的横向筒状。
[0046] 请参阅图7所示,显示分别将芯线束41、42、43初步铆线于该第一铆线部334、第二铆线部335以及第三铆线部336的状态。
[0047] 请参阅图8与图9所示,由于本发明将该第三铆线部336设于该凸隆部321外侧表面,因此该第二相对凹面323相较于前述的第二现有技术,具有相对平坦面,可以在该第二相对凹面323的较短距离内即可将芯线束41、42、43统整收束,而使其不至于裸出架体31外部才进行收束,因此可以产生足够的集中强度能够达到抗突拉以及抗摇摆测试的目的。可以确保各个芯线束不容易产生断裂,因此产品测试可较为容易通过检测,同时在应用时也具有安全性。
[0048] 且本发明的第三铆线部336因为与该第二铆线部335所在的直线之间形成区隔,配合该第一铆线部334与第二铆线部335由第二侧面32突出。该第一铆线部334与第二铆线部335可以为一开口334A、335A,且为背离该第二侧面32的筒状。以及该第三铆线部336较佳为一开口336A,且为背离该第二侧面32的筒状。相较于第一现有技术而言,可便于将该第三铆线部336弯折成如图8与图9成前述所称开口336A,以与该第二侧面32平行的横向筒状。而不受该第二铆线部335的阻挡与干扰,而便于铆线作业的连续。该弯折作业也可以改善该第一现有技术的整体高度的问题,使本发明更为扁平化。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动触头支架 2020-05-13 267
刀架磨头 2020-05-11 883
头盔支架及头盔 2020-05-13 923
探头架 2020-05-11 79
软梯头架 2020-05-11 970
晾晒枕头架 2020-05-13 621
镜头支架 2020-05-11 125
磁头悬架 2020-05-11 472
插头内架 2020-05-12 320
三脚架头 2020-05-12 41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