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绳熨斗

阅读:94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无绳熨斗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熨斗 主体具有形成在把手的后部的凹状的受电部以及设置在受电部的内部的受电 端子 。 支架 (16)具备:使熨斗主体向前上方倾斜来载置该熨斗主体的载置部(17)、形成在载置部(17)的后部的凸状的供电部(18)以及设置在供电部(18)的内部的 电极 。在受电部的内部形成向垂直后方突出的支承部,在供电部(18)的上表面形成狭缝(23),支承部嵌入到该狭缝(23)中,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形成引导部(18a),该引导部(18a)朝向狭缝(23)倾斜来引导支承部,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下部形成鼓出部(18b),该鼓出部(18b)以圆弧状的方式朝向受电部突出来引导受电部。当将熨斗主体载置到支架(16)上时,通过引导部(18a)和鼓出部(18b)将受电部引导至供电部(18)的正确的 位置 ,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受电端子与电极的电连接。,下面是无绳熨斗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无绳熨斗,具备熨斗主体和支架
该熨斗主体具有:基底;把手,其配设在上述基底的上方;凹状的受电部,其形成在上述把手的后部;以及受电端子,其设置在上述受电部的内部,
该支架具有:载置部,其以使上述基底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载置上述熨斗主体;凸状的供电部,其形成在上述载置部的后部;以及电极,其设置在上述供电部的内部,并且,该无绳熨斗还具备:
以在垂直于上述基底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受电部的内部的板状的支承部;
形成在上述供电部的上表面的槽状的狭缝,上述支承部能够嵌入该狭缝;
形成在上述供电部的前表面,朝向上述狭缝倾斜来引导上述支承部的引导部;以及形成在上述供电部的前表面的下部,以圆弧状的方式朝向上述受电部突出来引导上述受电部的鼓出部,
当将上述熨斗主体载置在上述支架上时,上述受电部与上述供电部相嵌合,上述受电端子与上述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绳熨斗,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形成为V字形,且以从上述狭缝朝向前方打开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绳熨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供电部的下方设置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配设在上述基底的下表面的底板的后端部,当将上述熨斗主体载置在上述支架上时,上述受电端子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分位于上述后端部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绳熨斗,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把手的侧面形成为朝向上述受电部的开口端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

说明书全文

无绳熨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熨平衣物的褶皱的熨斗,特别是涉及一种熨斗主体不具有电源线的无绳熨斗

背景技术

[0002] 熨烫中包括使熨斗在衣物上移动来烫平衣物的工作和放下熨斗调整衣物的形态的工作。通过交替地重复该烫平褶皱的工作和调整衣物的形态的工作来进行熨烫。
[0003] 为了易于进行上述熨烫工作,存在一种熨斗主体不具有电源线的无绳熨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无绳熨斗由支架和熨斗主体构成,其中,该支架具有电源线,该熨斗主体具有用于对底板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通过将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上,能够将支架的电源线与熨斗主体的加热器进行电连接。也就是说,仅当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上时加热器才通电。使用者将底板被加热器加热了的熨斗主体从支架上取下,利用底板的余热进行熨烫。当进行熨烫过程中,底板的温度逐渐下降。然而,有时使用者为了调整衣物的形态而将熨斗主体再次载置在支架上。此时,加热器再次通电,来加热底板。通过重复该动作,无绳熨斗能够与具有电源线的熨斗同样地进行熨烫。
[0004] 这样,在进行熨烫的过程中,频繁地进行将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上的动作。当熨斗主体被载置在支架上时,熨斗主体的受电部与支架的供电部相嵌合。由此,将受电部的受电端子与供电部的电极进行电连接。然而,当将熨斗主体随意地载置在支架上时,不能可靠地进行该电连接。另外,对于使用者来说,为了可靠地进行该电连接而将熨斗主体谨慎地载置于支架的工作是麻烦的。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4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受电部的受电端子与供电部的电极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的无绳熨斗。本发明的无绳熨斗具备熨斗主体和支架,其中,该熨斗主体具有:基底;把手,其被配设在基底的上方;凹状的受电部,其形成在把手的后部;以及受电端子,其被设置在受电部的内部,该支架具有:载置部,其以使基底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载置熨斗主体;凸状的供电部,其形成在载置部的后部;以及电极,其设置在供电部的内部,并且,本发明的无绳熨斗还具备:以在垂直于基底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受电部的内部的板状的支承部;形成在供电部的上表面,让支承部能够嵌入的槽状的狭缝;形成在供电部的前表面,朝向狭缝倾斜来引导支承部的引导部;以及形成在供电部的前表面的下部,朝向受电部以圆弧状的方式突出以引导受电部的鼓出部。并且,本发明的无绳熨斗中,当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上时,受电部与供电部相嵌合,受电端子与电极电连接。
[0007]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受电部引导至供电部的正确的位置,能够可靠地将受电部的受电端子与供电部的电极进行电连接。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侧视图。
[0009]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
[0010]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11]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熨斗主体的俯视图。
[0012]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熨斗主体的后视图。
[0013]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俯视图。
[0014] 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支架的俯视图。
[0015]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支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0016]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
[0017]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第一实施方式)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侧视图。图2是该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该无绳熨斗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该无绳熨斗的熨斗主体的俯视图。图5是该无绳熨斗的熨斗主体的后视图。图6是该无绳熨斗的俯视图。图7是该无绳熨斗的支架的俯视图。图8是该无绳熨斗的支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0020] 无绳熨斗的熨斗主体1具备由所嵌入的加热器2加热的基底3。在基底3的下表面配设有底板6。底板6的前端部6a和后端部6b形成为尖头形。在基底3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凹状的汽化室4。树脂制的箱7用于储存作为蒸汽源的水。通过操作蒸汽按钮8来从水箱7向汽化室4供水及停止供水。在汽化室4中产生的蒸汽从底板6上形成的蒸汽孔5喷出。包括前端部6a和后端部6b的附近在内,在底板6的宽阔范围内形成多个蒸汽孔
5。此外,隔热板9覆盖基底3的上表面侧。基底3的上方、即隔热板9的上方配设有树脂制的把手10。
[0021] 在熨斗主体1的后部设置有接线端子部13。以从后方覆盖接线端子部13的方式将把手内板12安装在把手10中。由此,在熨斗主体1的后面形成向内部凹陷的形状的受电部14。在受电部14的内部,以朝向熨斗主体1的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与加热器2电连接的受电端子15。
[0022] 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在支架16中设置有具有支承体17a的载置部17。利用由辊构成的支承体17a从下方支承熨斗主体1的基底3的底板6。以使熨斗主体1向前上方倾斜20°~30°的方式载置该熨斗主体。该倾斜度是让使用者易于载置和取下熨斗主体1的角度。
[0023] 如图7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两处支承体17a,从前后方向上相分离的位置处对底板6进行支承。另外,当将熨斗主体1放置在载置部17上时,通过支承体17a的辊使熨斗主体1自然地向后方移动。由此,熨斗主体1被稳定地支承在支架16上。
[0024] 在支架16的后部、即载置部17的后部设置有与所载置的熨斗主体1的受电部14相嵌合的凸状的供电部18。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设置有孔19,当载置熨斗主体1时受电端子15穿入该孔19中。在供电部18的左右各设置一个孔19。从孔19穿入的受电端子15与设置在供电部18的内部的电极20电连接。
[0025] 在供电部18的内部设置有利用弹簧(未图示)向将孔19关闭的方向施挡板21。在从支架16上取下熨斗主体1的状态下,利用挡板21将孔19关闭。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设置在受电部14中的支承部22将挡板21的操作部21a向后方按压。
由此,支承部22对抗弹簧的施力而使挡板21转动,从而打开孔19。通过打开孔19,受电端子15穿入并与电极20电连接。
[0026] 支承部22被设置在受电部14的内部的上方、受电端子15的上方。支承部22与把手内板12一体成型,由此形成为薄板状且垂直地向熨斗主体1的后方突出。
[0027] 另一方面,在供电部18的上表面形成槽状的狭缝23,支承部22能够嵌入该狭缝23。另外,沿熨斗主体1的位移方向、即前后方向形成狭缝23。因此,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熨斗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使熨斗主体1稳定。
[0028] 在狭缝23的入口、即供电部18的前表面,从狭缝23的前端部分朝向前方形成向左右倾斜的引导部18a。引导部18a形成为具有倾斜面的大致V字形。通过该形状,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支承部22的前端与引导部18a的倾斜面相抵接,沿倾斜面向作为狭缝23的前端部分的入口滑动。由此,支承部22被引导至狭缝23。
[0029] 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的下部、即引导部18a的下方形成鼓出部18b,当载置熨斗主体1时该鼓出部18b以圆弧状的方式朝向受电部14突出。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受电部14的开口端14a与鼓出部18b相抵接,开口端14a沿着圆弧面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由此,受电部14被引导至供电部18。此外,引导部18a位于孔19的上方。鼓出部18b位于孔19的下方。
[0030] 因而,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通过设置在供电部18的上部的引导部18a和设置在下部的鼓出部18b,可靠地将熨斗主体1的受电部14与支架16的供电部18相嵌合。也就是说,能够将受电部14的左右方向上的倾斜、位置偏移校正为正常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受电端子15与电极20进行电连接。
[0031] 在供电部18的下方设置有收容部24,当载置熨斗主体1时,该收容部24收容基底3的底板6的后端部6b。当后端部6b位于收容部24中时,受电端子15与电极20的连接部位于后端部6b的前方。也就是说,构成为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受电端子
15的前端位于后端部6b的前方。
[0032] 收容部24形成为沿载置部17的上表面朝向后方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尖头形状的后端部6b被紧凑地收容到供电部18的下方。另外,熨斗主体1的把手10的侧面10a也形成为朝向受电部14的开口端14a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
[0033] 在受电端子15的下方设置有覆盖后端部6b的上表面侧的外壳25。将形成受电部14的把手内板12向下方延伸来形成外壳25。也就是说,外壳25构成把手10的一部分。另外,外壳25的外周缘是沿着基底3的外周缘的形状。也就是说,外壳25以与后端部6b大致相同的形状来覆盖后端部6b的上方。
[0034] 在支架16的后部,供电部18的两侧设置有散热部26。散热部26经由收容部24与供电部18的两侧相连通。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后端部6b位于收容部24。后端部6b与整个底板6一起被加热至高温。通过散热部26将后端部6b的热从收容部24散出到外部,来抑制供电部18的异常过热
[0035] 在载置部17的两侧形成有引导件27。两侧的引导件27的间隔随着接近供电部18而变窄。此外,在引导件27的后端27a与供电部18之间形成散热部26。由此,散热部
26具有充分的散热空间。利用引导件27对把手10的侧面10a进行引导,由此将熨斗主体
1载置在支架16上。与此同时,熨斗主体1的受电部14被可靠地引导至支架16的供电部
18。
[0036] 构成收容部24的上表面的收容部上壁18c形成为朝向支架16的前方向上方倾斜。另外,收容部上壁18c的后部形成为向后端部6b的后方延伸,以将后端部6b收容到收容部24中。另一方面,在熨斗主体1的外壳25的上表面侧设置有以圆弧状的方式向收容部24的收容部上壁18c侧鼓出的肋25a。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或从支架16取下时,肋25a的顶部一边与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一边移动。由此,熨斗主体1的装卸变得顺畅。
[0037]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绳熨斗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的载置部17上。也就是说,底板6载置在支承体17a上,并且受电端子15电连接至电极20。由此,能够经由电源线28对电极20进行通电。
[0038] 通过设置在把手10上的温度设定部29对底板6的温度进行设定。加热器2对基底3进行加热,使得底板6成为所设定的温度(例如200℃)。通过对基底3进行加热,汽化室4也被加热。当汽化室4的温度达到水的蒸发温度时,双金属件30发生反转而打开热驱动31。当在该状态下按压蒸汽按钮8时,存储在水箱7中的水滴到汽化室4中。滴到汽化室4中的水蒸发而成为蒸汽,从底板6上形成的蒸汽孔5喷出。
[0039] 收容熨斗主体1的后端部6b的收容部24设置在供电部18的下方。根据该结构,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受电端子15与电极20的连接部位于后端部6b的前方。也就是说,以延伸至熨斗主体1的后端的方式形成底板6。因而,不用大幅度减少底板6的面积,就能够将后端部6b形成为尖头形。这样,能够确保底板6的面积,因此还能够确保底板6的热容量。也就是说,在利用余热的无绳熨斗中,能够将后端部6b形成为尖头形。
由此,成为即使在利用蒸汽进行熨烫时也能够抑制底板6温度下降的使用性能良好的无绳熨斗。
[0040] 当进行熨烫时,使用者拿着把手10,将熨斗主体1从支架16取下。并且,使用者一边从上方按压衣物,一边将熨斗主体1沿前后方向移动。当向前移动熨斗主体1时,利用尖头的前端部6a抚平衣物,同时衣物的褶皱被烫平。另外,如图4所示,与前端部6a同样地,后端部6b也具有尖头形状。因此,与向前移动熨斗主体1时同样地,当向后移动熨斗主体1时,也能够在抚平衣物的同时将衣物的褶皱烫平。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回褶。也就是说,与向前移动熨斗主体1时同样地,能够使熨斗主体1向后端部6b的方向移动,从而易于进行熨烫。
[0041] 另外,后端部6b构成为进一步向受电端子15的后端的后方突出。由此,即使在向后移动熨斗主体1时,也能够视觉观察到后端部6b。也就是说,与向前移动熨斗主体1时的前端部6a同样地,在向后移动熨斗主体1时也能够视觉观察到后端部6b,因此能够沿前后方向高效地进行熨烫。
[0042] 另外,当用另一个手交替地拿着熨斗主体1时,还能够以使后端部6b朝前的方式使熨斗主体1向前移动。也就是说,当交替地拿着熨斗主体1时,不需要改变熨斗主体1的朝向。
[0043] 另外,把手10的侧面10a形成为朝向受电部14的开口端14a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因此,不仅在使熨斗主体1向后移动时能够可靠地视觉观察到后端部6b,而且在以将后端部6b朝前的方式使熨斗主体1向前移动时也能够可靠地视觉观察到后端部6b。也就是说,提高了使熨斗主体1向后端部6b方向移动时的使用性能。
[0044] 在此,受电部14的开口端14a位于后端部6b的附近。因此,开口端14a必然小。另外,从外侧与开口端14a相嵌合的供电部18左右方向也构成为较小。
[004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设置有将受电部14引导至供电部18的引导部18a和鼓出部18b。另外,在供电部18的上表面的中央设置有狭缝23,支承部22嵌入到该狭缝23。并且,在受电部14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嵌入到狭缝23的支承部22和与供电部18的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的肋25a。通过这样,能够使供电部18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构成为较小,且能够使把手10的侧面10a构成为朝向后端部6b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
[0046] 另外,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收容部24形成为朝向载置部17的后方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因此熨斗主体1的受电部14被引导至供电部18并与之相嵌合。由此,能够可靠地将供电部18的电极20与受电部14的受电端子15相连接。另外,收容部
24形成为朝向载置部17的后方而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因此在支架16的后部紧凑地构成收容部24。
[0047] 另外,在受电端子15的下方设置有覆盖后端部6b的上表面侧的外壳25,因此能够阻挡从被加热到高温的后端部6b来的热。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供电部18的异常过热。并且,根据该结构,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及从支架16取下时,能够防止后端部
6b抵接至供电部18。
[0048] 另外,外壳25的外周缘是沿着基底3的外周缘的形状。根据该结构,易于视觉观察到后端部6b,并且能够保护供电部18,防止供电部18的异常过热。
[0049] 另外,将构成把手10的一部分的受电部14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外壳25。根据该结构,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外壳25从前方包围供电部18。因而,在熨烫过程中,即使在频繁地将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16上和从支架16取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供电部18并且防止供电部18的异常过热。
[0050] 另外,在供电部18的两侧设置有散热部26,该散热部26将后端部6b的热从收容部24向外部散出。根据该结构,在熨烫过程中,即使在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散出后端部6b的热,从而防止供电部18的异常过热。
[0051] 另外,散热部26以经由收容部24与供电部18的两侧相连通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使收容部24的内部的空气顺畅地流动。也就是说,能够提高散热的效率,从而抑制收容部24的内部的温度上升。
[0052] 另外,在载置部17的两侧设置有将受电部14引导至供电部18的引导件27。在引导件27的后端27a与供电部18之间形成散热部26,因此能够将收容部24的内部的空气从最近距离高效地散出到外部。
[0053] 另外,以使构成收容部24的上表面的收容部上壁18c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供电部18。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熨斗主体1从支架16取下。收容部上壁18c向前上方的倾斜角度比底板6向前上方的倾斜角度大。因此,当将熨斗主体1从支架16取下时,即使在将熨斗主体1向上方拿起并取下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后端部6b与供电部18的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也就是说,易于将熨斗主体1安装到支架16上或从支架16取下。
[0054] 另外,在供电部18中形成以圆弧状的方式朝向受电部14突出的鼓出部18b。根据该结构,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即使在受电部14的位置向左右偏移的情况下,受电部14的开口端14a也会与鼓出部18b相抵接,使开口端14a沿着圆弧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由此,熨斗主体1向规定的位置偏移并对位置进行限制,从而使受电部14可靠地与供电部18相嵌合。
[0055] 另外,在受电部14的内侧设置有板状的支承部22,该支承部22在与基底3的下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后方突出。在供电部18的上表面设置有槽状的狭缝23,支承部22能够嵌入到该狭缝23中。在供电部18的前表面设置有向狭缝23倾斜的引导部18a。根据这些结构,支承部22嵌入到狭缝23,对熨斗主体1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的规定的位置处,可靠地将受电端子15与电极20相连接。另外,以规定的长度将支承部22嵌合到狭缝23中,因此能够对熨斗主体1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熨斗主体1从支架16取下。
[0056] 另外,引导部18a从狭缝23向前方倾斜,并形成为向左右打开的大致V字形。根据该结构,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能够使支承部22的前端与引导部18a的倾斜面相抵接,并沿倾斜面向狭缝23的入口滑动,从而将支承部22引导至狭缝23。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支承部22与狭缝23相嵌合。
[0057] 以上,熨斗主体1通过供电部18的上部的引导部18a而被引导至内侧,通过供电部18的下部的鼓出部18b而被引导至外侧。也就是说,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能够可靠地确定熨斗主体1距离上部和下部的位置,从而可靠地将受电端子15与电极20相连接。
[0058] 也就是说,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即使在以受电部14向左右方向倾斜的状态进行载置的情况下,支承部22也与倾斜的引导部18a相抵接,从而受电部14的上部被引导至内侧。另外,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到支架16上时,即使在以受电部14的位置向左右方向倾斜的状态进行载置的情况下,鼓出部18b也与受电部14相抵接,从而受电部14的下部被引导至外侧。因而,即使在熨斗主体1被随意载置到支架16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引导部18a和鼓出部18b将左右方向的倾斜、位置偏移校正为正确的位置。由此,提高了无绳熨斗的使用性能。
[0059] (第二实施方式)
[0060]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不同之处在于,覆盖后端部6b的上表面侧的外壳25由覆盖基底3的上表面侧的隔热板90构成。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6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利用隔热板90对从前端部6a至后端部6b的上表面侧进行无缝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基底3的隔热效果,并且使结构简化。
[0062] (第三实施方式)
[0063]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绳熨斗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构成收容部24的上表面的供电部18的收容部上壁18c上设置保护体32。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64] 保护体32由耐热性的橡胶等构成。当将熨斗主体1从支架16取下时,通过保护体32能够防止后端部6b与供电部18的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
[0065] 当将熨斗主体1载置在支架16上时,受电端子15穿过供电部18的孔19而与电极20相连接。另外,支承部22嵌入到供电部18的狭缝23中。当取下熨斗主体1时,受电端子15脱离孔19,支承部22脱离狭缝23。此时,对熨斗主体1相对于支架16的位置取消限制。
[0066] 由于取消了位置的限制,因此在收容部24的内部,后端部6b易于与供电部18的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保护体32防止后端部6b与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因此,在取消对熨斗主体1位置的限制之后,后端部6b易于与收容部上壁18c相抵接,在收容部上壁18c的上部设置保护体32是有效的。
[0067]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缓和取下熨斗主体1时的冲击。并且,能够对供电部18提供散热和缓冲的保护。
[006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9] 如上所述,当将熨斗主体载置在支架上时,熨斗主体被载置在正确的位置,因此作为无绳熨斗本发明是有用的。
[0070] 附图标记说明
[0071] 1:熨斗主体;3:基底;6:底板;6a:前端部;6b:后端部;9、90:隔热板;10:把手;14:受电部;15:受电端子;16:支架;17:载置部;18:供电部;18a:引导部;18b:鼓出部;
18c:收容部上壁;20:电极;22:支承部;23:狭缝;24:收容部;25:外壳;26:散热部;27:
引导件;32:保护体。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双用电熨斗 2020-06-06 719
无绳熨斗 2020-05-11 882
储油式电熨斗 2020-05-31 406
熨斗底板 2020-06-03 825
一种蒸汽站电烫斗 2020-06-12 444
一种双用电熨斗 2020-06-15 943
储油式电熨斗 2020-06-10 840
储热无绳电熨斗 2020-05-16 776
无绳电熨斗 2020-05-14 780
感应加热的无绳熨斗 2020-05-22 13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