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调味料,色素和添加剂 / 食品添加剂 / 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阅读:1024发布:2020-05-3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沙棘组合物,包括沙棘提取物和辅料,所述辅料为α-乳糖、甘露醇或可溶性 淀粉 。本发明制得沙棘组合物颗粒具有优异的 稳定性 ,吸湿率低。,下面是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沙棘提取物和辅料,所述辅料为α-乳糖、甘露醇或可溶性淀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选自甘露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棘提取物和辅料的质量比为1:
1-2;优选为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棘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将沙棘叶粉碎成粉,加提取至少1次,过滤并合并所得滤液即为沙棘提取液,将沙棘提取液经浓缩、烘干、粉碎得到沙棘提取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棘叶与水的料液比1:6-16,单次提取时长为1-4h,提取次数为3-4次;优选的,所述沙棘叶与水的料液比选自1:12,单次提取时长选自1h,提取次数选自3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沙棘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棘提取液经浓缩后制得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9-1.33g/ml;所述烘干温度为70℃。
7.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沙棘组合物用于制备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的用途。
8.一种沙棘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沙棘提取物、辅料,加入粘合剂,经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沙棘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和辅料总和与粘合剂质量体积比(wt:vol)为6-10: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沙棘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为质量浓度为70-90%的乙醇;优选质量浓度为90%的乙醇。

说明书全文

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沙棘又名沙枣、醋柳果、黑刺、酸刺;果实形状近球形或卵形,沙棘分布范围极广,在两半球的温带至热带都有分布;我国的西北、华北、西南各省区也有分布,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沙棘资源。沙棘果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化合物外,还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含量丰富,包括VB1、VB2、VB6(叶酸)、VC、VE、VK(叶绿醌)、VP及类胡萝卜素等;尤以VC含量为高,几乎居一切果蔬之冠,每百克沙棘果中含VC可高达800~ 1907mg,最高可达2100mg以上。此外,沙棘原汁还含有VK1、VA、VB1、 VB2,在所有浆果中,沙棘中的维生素含量最高,故有“维生素宝库”之称。沙棘维生素P粉是儿茶素、白花青素、花青素、黄黄酮醇、查尔酮、脱查尔酮、芳香苷和酚酸的统称。本发明所用的沙棘维生素P粉中Vc含量高达 5000mg/L,此外还具有增强免疫,改善生长发育功能,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辅助降血脂、降血糖功能,促进排铅功能等。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原料、普通食品原料、药品原料等。
[0003] 经临床多年应用,沙棘颗粒对止咳化痰、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疗效确切,沙棘颗粒系采用沙棘提取物与蔗糖、微晶纤维素、明胶、甘油、植物油、硬脂酸镁、乙基纤维素等辅料配伍制成。但是,这种沙棘颗粒尚存在吸湿性强,颗粒不稳定,成型率低的问题。
[0004] 申请号为200810046037.2的专利申请一种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采用固形物沙棘浸膏、甘露醇、糊精、可溶性淀粉、甜菊素制备沙棘类药物,存在辅料用量大,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沙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0006] 沙棘组合物主要由沙棘提取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而成。
[0007] 申请人研究发现,辅料种类和用量对沙棘组合物的稳定性和成型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辅料用量过大会造成沙棘组合物的吸湿性增强,造成稳定性下降,辅料种类多会影响沙棘颗粒的口感。
[0008] 申请人通过实验研究,所述沙棘组合物选用的辅料选自α-乳糖、甘露醇或可溶性淀粉,制得成品均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吸湿率低,且对制得成品口感影响小,保留了沙棘叶的原有味道
[0009] 本发明实验中,当辅料选自甘露醇时,制得成品的成型率最高,而吸湿率最低。
[0010] 本发明实验中,所述沙棘提取物和辅料的质量比为1:1-2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成型率。优选的,所述沙棘提取物和辅料的质量比为1:2。
[0011] 本发明所述沙棘提取物采用包括以下内容的方法制备得到:将沙棘叶粉碎成粉,加水提取至少1次,过滤并合并所得滤液即为沙棘提取液,将沙棘提取液经浓缩、烘干、粉碎得到沙棘提取物。进一步的,所述沙棘叶与水的料液比 1:6-16,单次提取时长为1-4h,提取次数为3-4次。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沙棘叶与水的料液比选自1:12,单次提取时长选自1h,提取次数选自3次。应当知道,当提取次数为1次时,所得滤液直接进入后续工序操作,无合并处理过程。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沙棘提取液经浓缩后制得浸膏的相对密度为 1.29-1.33g/ml;所述烘干温度为70℃。
[0013] 所述沙棘组合物用于制备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的用途。上述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还含有适应不同使用剂型的可用辅料或载体。保健品为片剂、胶囊剂、或口服液。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沙棘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取沙棘提取物、辅料,加入粘合剂,经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0015] 本发明实验中,所述原、辅料质量总和与粘合剂体积比为6-10:1wt:vol。优选质量体积比为6:1时,制得沙棘组合物成型率最高、吸湿率最低、稳定性最好。
[0016] 本发明实验中,粘合剂选自质量浓度为70-90%的乙醇。粘合剂选自质量浓度为90%的乙醇时,沙棘组合物的成型率最高。
[0017] 本发明有益效果:
[0018] 一、本发明制得沙棘组合物颗粒的吸湿率低,提高了颗粒稳定性,保证疗效,采用浸膏干粉与辅料的组合,相比直接采用浸膏与辅料的组合,可以有效减少辅料的用量,节约了成本。
[0019] 二、选择单一辅料,在制备时更为简便快捷,相比于多种辅料,单一辅料的服用量减少,但效果相同,减少了辅料种类过多造成沙棘叶原味的流失,尽可能的保留沙棘叶本身的味道,特别当辅料选自甘露醇时,还具有一定的矫味效果,可在一定范围内缓解沙棘叶酸涩的口感,对服用者体验感更佳。
[0020] 三、本发明选用乙醇作为粘合剂,可以使颗粒成型性良好,且性质稳定,相比以水作为粘合剂,有效避免了结和粘性过大无法过筛情况的产生。
[0021] 四、本发明制得沙棘组合物颗粒,包装剂量小,服用剂量少,适合人群广,特别是便于儿童应用,也便于携带。
[0022] 五、本发明可以用于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应用广泛。附图说明
[0023]
[0024] 图1为制得3批次沙棘叶颗粒实物图;
[0025] 图2为颗粒临界相对湿度图;
[0026] 图3为颗粒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的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0028] 一、仪器与材料
[0029] 1.1仪器
[0030] HH-2数显恒温水浴锅(国华电器有限公司);METTLERAE240电子分析天平;KQ-250B型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IKARV10型旋转蒸发仪(卡仪器设备有限公司);Waters Acquity  H-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0031] 1.2材料与试剂
[0032] 色谱甲醇(Fischer公司),色谱磷酸(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超纯水。槲皮素(批号:16022301,成都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奈酚(批号:15120415,成都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异鼠李素(批号:15100348,成都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均≥
98%。食品级α-乳糖、可溶性淀粉、糊精、甘露醇、木糖醇、葡萄糖(郑州卓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033] 二、方法和结果
[0034] 2.1剂型的选择
[0035] 结合沙棘叶药理药效、活性化合物理化性质及贮藏条件,以及汤剂服用量较大,片剂的压片、包衣以及合剂和口服液的防腐剂毒性、矫味剂配制复杂等不利因素,而颗粒剂相对辅料用量少、易于加工、便于储藏携带等优点,故将剂型确定为颗粒剂。
[0036] 2.2提取工艺路线拟定
[0037] 沙棘叶经提取制得沙棘叶水提液,经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浸膏粉,加入辅料制得颗粒,再经整粒、分装即得成品。
[0038] 2.3提取工艺研究
[0039] 中药材提取工艺确保资源利用率和其制剂安全有效药效的重要环节,前期研究表明沙棘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为苷元的中强极性黄酮类化合物,因此本颗粒剂原料采用极性较强的纯净水提取,以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为主要指标,以及以出膏率为辅助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0040] 2.3.1单因素考察
[0041] 料液比的影响:分别精密称取沙棘叶粉末3份,每份5g,置圆底烧瓶中,分别按料液比1:6、1:8、1:10、1:12、1:16加纯净水,提取1h,过滤,合并滤液,旋干,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1。
[0042] 出膏率(%)=干膏质量/药材质量×100%
[0043] 表1料液比考察
[0044] Table 1 Investigation of the ratio of material to liquid
[0045]
[0046]
[0047] 由结果可知,总体上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和出膏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异鼠李素的含量显著提高,基于提取便捷度和成本等因素,采用料液比1:12提取。
[0048] 提取时间的考察:分别精密称取沙棘叶粉末4份,每份5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60mL水,分别提取1h、2h、3h、4h,过滤,合并滤液,旋干,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并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2。
[0049] 表2提取时间考察
[0050] Table2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raction time
[0051]
[0052] 由结果可知,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和出膏率亦增加,但增加并不明显,为防止提取时间太长可能会破坏沙棘叶中的活性成分和节约时间等因素,采用提取时间为1h。
[0053] 提取次数的考察:分别精密称取沙棘叶粉末4份,每份5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60mL水,分别提取1次、2次、3次、4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旋干,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并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3。
[0054] 表3提取次数考察
[0055] Table 3 Investigation of the times of extraction times
[0056]
[0057] 由结果可知,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和出膏率也随之增加,异鼠李素含量增加尤其显著,在第3次提取时,三个化合物的含量和出膏率基本达到饱和,增加趋势趋于平稳,故采用3次煎煮。
[0058] 其中,超高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ACQUITY HSS C18(2.1mm×100mm,1.8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水(B),洗脱程序为:0-3min,5%-10%A;3-7min,10%-25%A;7-13min,25%-48%A;13-17min,48%-51%A;17-32min,51%A-51%A;
柱温30℃;流速0.15 mL·min-1;进样量:3μL;检测波长370nm。
[0059] 上述超高液相色谱条件经方法学考察,测定结果准确有效。
[0060] 2.3.2正交实验
[0061] 沙棘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及出膏率受到料液比、煎煮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正交分解设计实验,对影响沙棘叶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及出膏率的因素进行全面考察。
[0062] 正交因素水平设计:见表4,正交试验设计和结果、相关分析见表5、6、 7、8、9。
[0063] 表4因素水平表
[0064] Table 4 Level of factors
[0065]
[0066] 表5正交实验结果表
[0067] Table 5 The results oforthogonal experimental
[0068]
[0069] 表6出膏率方差结果分析
[0070] Table 6 Analysis ofvariance results ofointment rate
[0071]
[0072] 表7槲皮素含量方差结果分析表
[0073] Table 7 Analysis ofvariance results ofquercetin content
[0074]
[0075]
[0076] 表8山奈酚含量方差结果分析
[0077] Table 8 Analysis ofvariance results ofkaempferol content
[0078]
[0079] 表9异鼠李素含量方差结果分析
[0080] Table 9 Analysis ofvariance results ofISO rhamnolipid content
[0081]
[0082] 结果分析:据正交实验和方差结果分析可知,出膏率受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次数(C)>料液比(A)>提取时间(B),最佳组合为A2B3C3;槲皮素含量测定中,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次数(C)>提取时间(B)>料液比(A),最佳组合为A3B1C3;山奈酚含量测定中,提取次数(C)>料液比(A)>提取时间(B),最佳组合为A1B2C3;异鼠李素含量测定中,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次数(C)>提取时间(B)>料液比(A),最佳组合为A3B1C3。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料液比(A)、提取时间(B)、提取次数(C)三个因素差异均不显著,由于提取次数(C)在3个考察指标中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故将提取次数确定为3次,结合单因素考察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 A3B1C3,即料液比为1:12,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次。
[0083] 2.3.3验证试验
[0084] 精密称取沙棘叶粉末3份,每份100g,按照上述确定的优化条件平行提取3次,对出膏率、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0085] 表10验证试验结果
[0086] Table 10 The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0087]
[0088] 2.4浓缩及干燥工艺研究
[0089] 2.4.1浓缩工艺考察
[0090] 制粒过程中,药材提取浓缩后得到的浸膏是决定制剂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以浸膏的相对密度作为评价指标,相对密度越大,浸膏越黏稠,制粒时所需辅料越少,反之,相对密度越小,浸膏越稀薄,流动性越强,所需辅料越多,因此,通过测定相对密度,考察沙棘叶浸膏的浓缩程度,确定最佳浓缩工艺。取“2.3.3”项下“验证试验”中的沙棘叶提取液100、200、300、350、400mL,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0601)相对密度测定法中比重瓶法(2)法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1。
[0091] 供试品的相对密度=供试品重量/水重量
[0092] 表11浓缩工艺考察结果表
[0093] Table 11 Table of results of concentration process
[0094]
[0095]
[0096] 由考察结果可知,当沙棘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9-1.33g.mL-1的浸膏时,浓缩程度适宜,浸膏为粘稠状态,易于倾倒且无挂壁现象。
[0097] 2.4.2干燥工艺考察
[0098] 结合实验室相关设备条件,以传统烘干法作为沙棘叶浸膏的干燥方式,并考察出膏率以及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进一步验证工艺稳定性。将“2.3.3”项下的沙棘叶提取液常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9-1.33g.mL-1的浸膏,称取3份浸膏,每份约30g,于7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置干燥皿中冷却后精密称定,计算出膏率,将干膏研细,过3号筛,取细粉0.5g,按“2.3.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结果见表12。
[0099] 表12干燥工艺考察结果表
[0100] Table 12 Table of results of drying process
[0101]
[0102] 由考察结果可知,采用烘干法在70℃进行干燥时,对沙棘叶浸膏的出膏率、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无明显影响,说明该干燥方式有效可行。
[0103] 2.5成型工艺研究
[0104] 2.5.1浸膏粉的制备
[0105] 取沙棘干燥叶片粉末12kg,以水煎煮,按料液比1:12(ml:g)加纯净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9-1.33g.mL-1的稠浸膏,于70℃烘箱中烘干,得沙棘叶干膏,粉碎,过3号筛,即得沙棘叶浸膏粉。
[0106] 2.5.2辅料的初步选择
[0107] 以吸湿率为考察指标,对可溶性淀粉、α-乳糖、甘露醇、糊精、木糖醇、葡萄糖等辅料进行初步选择。将底部盛有NaCl过饱和溶液的玻璃干燥器于 25℃烘箱内放置48h,使其内部的相对湿度(RH)是75%。分别称取各辅料约1g,分别放入已干燥至恒重的称量瓶中,轻摇使其分布均匀,摊开至厚度约为2mm,精密称定后,放入内部相对湿度(RH)为75%玻璃干燥器内,将瓶盖打开,置于25℃烘箱,分别在2、4、8、12、24、48h进行称量],按公式:吸湿率%=(吸湿后药粉质量-吸湿前药粉质量)/吸湿前药粉质量×100%,计算吸湿率,结果见表13。
[0108] 表13各辅料在RH75%的环境中的吸湿率
[0109] Table 13 The moisture absorption rate of the excipients in the environment of RH 75%
[0110]
[0111] 由表中数据可知,木糖醇的吸湿率明显高于其他辅料,不利于颗粒剂的稳定性和保存,且价格昂贵;葡萄糖吸湿率较高,且含有较高的糖分,不利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的服用。综合考虑,初步选定α-乳糖、甘露醇和糊精、可溶性淀粉作为辅料,进行预实验。
[0112] 2.5.3辅料预实验
[0113] 取20g沙棘叶浸膏粉,按浸膏粉:辅料(1:2)分别与α-乳糖、甘露醇、糊精、可溶性淀粉混合,过3号筛混合均匀,以80%乙醇作为粘合剂制软材,过1号筛制粒,颗粒于70℃下干燥并整粒,以颗粒的吸湿性、成型性、休止和溶解性为考察指标,选择最佳辅料,进行下一步正交试验,确定沙棘叶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
[0114] 颗粒吸湿率测定:将底部盛有NaCl过饱和溶液的玻璃干燥器于25℃烘箱内放置48h,使其内部的相对湿度(RH)是75%。称取约1g上述制得的颗粒,分别放入已干燥至恒重的称量瓶中,轻摇使其分布均匀,厚度约为2mm,精密称定后放入内部相对湿度(RH)为75%玻璃干燥器内,将瓶盖打开在25℃烘箱放置48h后取出,精密称定,按公式:吸湿率%=(吸湿后药粉质量-吸湿前药粉质量)/吸湿前药粉质量×100%,计算颗粒吸湿率,结果见表
14。
[0115] 颗粒成型率测定:分别取上述制得的颗粒30g,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颗粒剂粒度要求,分别通过1号筛和5号筛,其中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总和不能超过15%。按公式:成型率%=能通过1号筛和不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重/颗粒总重量×100%,计算成型率,结果见表14。
[0116] 流动性测定:以休止角(α)作为颗粒流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固定漏斗法进行测定,在水平面上放置一张坐标纸,将3只漏斗串联固定在架台上,使漏斗底端距坐标纸高度(h)为1cm,将上述制得的颗粒沿顶部漏斗壁倒下,直到漏斗底端接触到坐标纸上的颗粒圆锥体尖端为止,利用坐标纸测量圆锥体底部半径(r),计算休止角,结果见表14。休止角:tanα=h/r
[0117] 溶化性测定: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取供试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min,立刻观察,颗粒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结果见表14。
[0118] 表14颗粒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考察结果表
[0119] Table 14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moistureabsorption,molding rate and solubility of particles
[0120]
[0121] 通过预实验可知,以糊精为辅料制得的颗粒,吸湿率高于其他辅料,成型率仅有10.05%,且有明显的结块现象、粘性大、难以过筛制粒,故无法考察流动性和溶化性;α-乳糖、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为辅料制得的颗粒,吸湿率、成型率和溶化性均符合药典规定,且休止角小于40°,说明颗粒有良好的流动性,综合上述结果,选择α-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作为辅料,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
[0122] 2.5.4正交试验优选制剂工艺
[0123] 实验设计:以颗粒成型率为指标,考察辅料种类(A)、原辅料比例(B)、乙醇浓度(C)、乙醇用量(D)4个因素对颗粒成型率的影响,其中乙醇用量 (D)以原、辅料质量总和与乙醇体积比表示,选取L9(34)正交表格设计实验,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正交因素水平设计见表15。
[0124] 表15因素水平
[0125] Table 15 The level of factors
[0126]
[0127] 正交试验设计和结果:见表16,方差分析见表17。
[0128] 表16正交实验结果
[0129] Table 16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0130]
[0131]
[0132] 表17方差分析结果
[0133] Table 17 The results ofvariance analysis
[0134]
[0135] 由结果可知,辅料为甘露醇时,颗粒的成型率要高于其他辅料,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辅料种类(A)>原辅料比例(B)>乙醇浓度(C)>乙醇用量(D),由于乙醇用量对颗粒成型率的影响最小,因此将其作为误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辅料的种类和原辅料比例各水平之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确定沙棘叶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A1B3C3D3,即以甘露醇为辅料,用量为原料的2倍,以90%的乙醇为粘合剂,原料和辅料质量总和与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6:1。
[0136] 申请人也对直接采用浓缩后的浸膏为原料,加入辅料制备沙棘组合物颗粒,原、辅料比例为1:5。本申请以沙棘叶浸膏粉为原料,相比于沙棘浸膏一方面原料更易于保存,贮存时间延长,性质更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辅料的用量,原、辅料比例为1:2,可以降低成本。
[0137] 2.5.5验证试验
[0138] 取“2.5.1”项下制得的浸膏粉30g,按上述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A1B3C3D3 平行制得3批沙棘叶颗粒,测得颗粒的成型率分别为95.67%、94.91%、96.18%, RSD为0.67%,表明该制备工艺稳定可靠。
[0139] 2.5.6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0140] 药物的吸湿性对制剂的质量以及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吸湿是固体制剂的特性,临界相对湿度(CRH)为药物吸湿性的指标值,CRH值越小,表明药物吸湿性越强,反之CRH越大,药物越不容易吸湿。中药制剂中有很多亲水性成分,极易吸湿,因此测定CRH大小,据此评价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相对湿度(RH)的大小提供了参考。
[0141] 利用粉末吸湿法测定沙棘叶颗粒的CRH,将不同浓度H2SO4和不同浓度 NaCl的过饱和溶液放置在玻璃干燥器底部,在25℃的烘箱中放置48h,使干燥器内部相对湿度达到平衡,取“2.5.5”中“验证试验”项下制备的沙棘叶颗粒14份,每份约1g,置于干燥至恒定重量的称量瓶中,每个干燥器中放两份,轻摇使其分布均匀,摊开至厚度约为2mm,精密称定,打开称量瓶盖,在25℃烘箱中放置48h,取出后精密称定,计算沙棘叶颗粒在不同环境下的吸湿率,结果见表18。以颗粒的吸湿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对湿度(RH)为横坐标绘制曲线,通过曲线两端切线交点的横坐标来确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 (CRH),结果见图2。
[0142] 表18颗粒吸湿率及不同浓度硫酸和盐相对湿度考察表
[0143] Table 18 Investigation of the moisture absorption rate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sulphuric acid and sal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0144]
[0145]
[0146] 由图可知,25℃时,沙棘叶颗粒的临界湿度为70%,说明在该条件下,颗粒的物理性质稳定,因此,在制备颗粒过程中,应控制吸湿度在70%以下,以利于颗粒的储藏与存放,保证颗粒的稳定性。
[0147] 2.6沙棘叶颗粒规格的确定
[0148] 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亦以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等苷元的衍生物为主要活性物质的“杏叶胶囊”项下相关规格,“银杏叶胶囊”测定了槲皮素、山奈酚及异鼠李素含量,并按照公式:总黄酮醇苷含量=(槲皮素含量+山奈酚含量+异鼠李素含量)×2.51,将其转换为总黄酮苷含量作为含量测定指标,规定每粒含总黄酮苷含量不得少于19.2mg,一日3次,每次1-2 粒。本实验以此为参照依据。通过“2.3.3”中“验证试验”可知,按最佳工艺提取的沙棘叶平均出膏率为20.72%,单位重量的沙棘叶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3mg.g-1、0.43mg.g-1、6.67mg.g-1,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的平均总含量为8.4mg.g-1,换算为总黄酮醇苷含量为21.2 mg.g-1,因此,将沙棘叶颗粒的规格定为1.5g/袋,一日2次。
[0149] 2.7工艺流程图
[0150] 具体流程详见附图3。
[0151] 2.8处方小试试验
[0152] 按上述最佳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制备沙棘叶颗粒,平行制备3批样品,每批1000g,进行小试试验,所得3批样品数据及一般质量检查结果,见表19 和20。
[0153] 表193批样品实验结果
[0154] Table 19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3 samples
[0155]
[0156] 表20 3批样品检验结果
[0157] Table 20 Test results of 3 samples
[0158]
[0159] 为了进一步验证沙棘叶颗粒成型工艺的稳定性,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了处方小试试验,结果表明,3批实验样品各项参数技术稳定,符合《中国药典》颗粒剂项下各项要求,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可大批量投入生产。
[01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