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阅读:683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氮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氮化 铜 薄膜 太阳能 电池 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自下而上 包括如下结构:ITO玻璃\镁掺杂氮化铜薄膜\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硒掺杂氮化铜薄膜\ITO薄膜\ 银 电极 ,其中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中,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本发明的氮化铜薄膜利用反应 磁控溅射 方法制备,通过调节反应气体(氮气)的流量,获得禁带宽度逐渐变化的氮化铜薄膜,拓宽了薄膜对太阳光吸收的 光谱 范围。,下面是氮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氮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如下结构:ITO玻璃\镁掺杂氮化铜薄膜\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硒掺杂氮化铜薄膜\ITO薄膜\电极,其中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中,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的厚度为500nm,分为10层,每层50nm,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ITO玻璃衬底清洗吹干后放入溅射腔室内,玻璃基片的温度为80~110℃,通入氮气,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镁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至薄膜厚度为30~50nm;
2)待玻璃基片的温度降低到50~60℃以后,开始生长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溅射腔压强恒定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维持在60W;氩气流速恒定为10sccm,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开始为1,每沉积50nm薄膜后改变一次氮气与氩气流量比,从1.2、1.5、1.9、2.5、3.3、4.2、
5.2、6.3依次变化到7.5,以获得组分渐变的氮化铜薄膜;
3)玻璃基片温度上升至150~180℃,然后开始生长硒掺杂氮化铜薄膜;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硒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至薄膜厚度为20~30nm;
4)硒掺杂氮化铜薄膜生长结束以后,生长ITO薄膜;玻璃基片的温度为200℃,溅射工作气体为氩气,流量为3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ITO靶的溅射功率为80W,ITO薄膜的生长厚度为80nm;
5)ITO生长结束后,从溅射腔取出样品,在表面放置掩膜板,利用真空仪蒸镀500nm的叉指状银电极。

说明书全文

氮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尽管目前晶体太阳能电池占据了光伏市场的90%以上的份额,但是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建筑幕墙玻璃、汽车玻璃等方面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有非晶硅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矿薄膜电池等。但是目前这些薄膜电池在成本、环保、元素储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绿色环保、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未来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一般要满足以下要求:(1)光吸收系数高;(2)带隙宽度为1.1~1.8eV;(3)对环境友好、地球上储量丰富、成本低;(4)制备工艺简单,能大规模、大面积生产;(4)长期稳定性号,没有明显的衰减。
[0003] 近年来,无毒、廉价、储量丰富的氮化铜(Cu3N)新型光伏材料受到人们的青睐,对其光电特性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还未见报道。氮化铜是由氮原子和铜原子以离子键与共价键共同存在的形式相结合的,具有较高的光学吸收系数,通过改变氮原子和铜原子比例来调节禁带宽度(1.2~1.8eV),非常适合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同时,氮化铜为简单二元化合物,可以在低温和简单工艺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大面积的薄膜生长。利用钛、锰、、钴、镍、锌等过渡金属掺杂,氮化铜的光电特性可以发生很大的改变,为氮化铜应用于光电器件打下来基础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禁带宽度渐变的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0005] 为实现第一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6] 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如下结构:ITO玻璃\镁掺杂氮化铜薄膜\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硒掺杂氮化铜薄膜\ITO薄膜\电极,其中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中,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0007] 所述的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的厚度为500nm,分为10层,每层50nm,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
[0008] 为实现第二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9] 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0] 1)ITO玻璃衬底清洗吹干后放入溅射腔室内,玻璃基片的温度为80~110℃,通入氮气,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镁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至薄膜厚度为30~50nm;
[0011] 2)待玻璃基片的温度降低到50~60℃以后,开始生长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溅射腔压强恒定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维持在60W;氩气流速恒定为10sccm,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开始为1,每沉积50nm薄膜后改变一次氮气与氩气流量比,从1.2、1.5、1.9、2.5、3.3、4.2、5.2、6.3依次变化到7.5,以获得组分渐变的氮化铜薄膜;
[0012] 3)玻璃基片温度上升至150~180℃,然后开始生长硒掺杂氮化铜薄膜;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硒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至薄膜厚度为20~30nm;
[0013] 4)硒掺杂氮化铜薄膜生长结束以后,生长ITO薄膜;玻璃基片的温度为200℃,溅射工作气体为氩气,流量为3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ITO靶的溅射功率为80W,ITO薄膜的生长厚度为80nm;
[0014] 5)ITO生长结束后,从溅射腔取出样品,在表面放置掩膜板,利用真空仪蒸镀500nm的叉指状银电极。
[0015] 本发明的氮化铜薄膜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制备,通过调节反应气体(氮气)的流量,获得禁带宽度逐渐变化的氮化铜薄膜,拓宽了薄膜对太阳光吸收的光谱范围。与单一禁带宽度的氮化铜薄膜电池相比,禁带宽度渐变的氮化铜薄膜电池减少了由于入射光子能量比光吸收层材料禁带宽度大而引起的晶格热损失,因此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效率。禁带宽度渐变的氮化铜薄膜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池的光吸收层为掺杂的组分渐变的氮化铜为光吸收层,从上至下薄膜中氮的组分逐渐减少,即薄膜的禁带宽度逐渐减少。硒掺杂氮化铜为空穴传输层,镁掺杂氮化铜为电子传输层。附图说明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 图1为禁带宽度渐变的氮化铜薄膜电池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禁带宽度渐变的氮化铜薄膜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实施例的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自下而上包括如下结构:ITO玻璃1、镁掺杂氮化铜薄膜2、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3、硒掺杂氮化铜薄膜4、ITO薄膜5、银电极6,其中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3中,氮的含量沿→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所述的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3的厚度为500nm,分为10层,每层50nm,氮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变大。太阳光从银电极6上方照射。
[0020] 制备时:
[0021] 1)主要原材料及设备
[0022] 铜、硒、镁、ITO(化铟)等靶材:纯度99.99%,直径60mm,厚度5mm。
[0023] ITO导电玻璃:面积~25×25mm2,电阻~15Ω/□,光透过率≥90%。
[0024] 氮气、氩气:纯度99.999%
[0025] 双靶共溅射磁控溅射仪:极限真空优于5×10-5Pa,镀膜均匀性优于±2%。
[0026] 2)镁掺杂氮化铜薄膜制备
[0027] 首先将ITO玻璃衬底放入丙溶液中超声清洗5min,然后放入乙醇溶液中超声清洗5min,再用去离子反复冲洗,重复上述步骤3次,最后用氮气吹干后放入溅射腔室内。
[0028] 溅射腔室的本底真空达到极限真空度以后,通入氩气,首先对玻璃基片进行反溅射去除基片表面吸附的水汽和氧气等,然后对靶材表面进行预溅射以去除表面的残留的杂质。
[0029] 玻璃基片的温度为80~110℃,通入氮气,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镁掺杂浓度通过改变镁靶的溅射功率来调节,镁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薄膜厚度利用膜厚监控仪监测,典型的薄膜厚度为30~50nm。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镁原子已掺入氮化铜晶格中。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镁在氮化铜的掺杂浓度为0.35~0.45%。通过霍尔效应测量,镁掺杂的氮化铜薄膜呈n型半导体特性,载流子浓度为1017~1018cm-3。
[0030] 3)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制备
[0031] 镁掺杂氮化铜薄膜生长结束以后,待玻璃基片的温度降低到50~60℃以后,开始生长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通过改变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来调节氮化铜薄膜中氮的组分,从而达到调控电池的光吸收层—氮化铜薄膜的禁带宽度,实现拓宽电池的光谱吸收范围。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的总厚度设定为500nm,共分为10层,开始生长时氮化铜薄膜中氮的组分最小,然后依次增大。溅射腔压强恒定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维持在60W。氩气流速恒定为10sccm,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开始为1,每沉积50nm薄膜(厚度由膜厚监控仪监测)后改变一次氮气与氩气流量比,从1.2、1.5、1.9、2.5、3.3、4.2、5.2、6.3依次变化到7.5,以获得禁带宽度逐渐增加的氮化铜薄膜。利用光吸收谱测量,薄膜的禁带宽度从1.32eV增加到
1.84eV。
[0032] 4)硒掺杂氮化铜薄膜制备
[0033] 组分渐变的氮化铜薄膜生长结束以后,玻璃基片温度上升至150~180℃,然后开始生长硒掺杂氮化铜薄膜。氮气与氩气的流量比为1:1,氩气流速控制为1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铜靶的溅射功率固定为250W,硒掺杂浓度通过改变硒靶的溅射功率来调节,硒靶的溅射功率为10~15W。薄膜厚度利用膜厚监控仪监测,典型的薄膜厚度为20~30nm。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硒原子已掺入氮化铜晶格中。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硒的掺杂浓度为0.62%~0.68%。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硒掺杂的氮化铜薄膜呈p型半导体电学特性,载流子浓度为1017~1018cm-3。
[0034] 5)ITO薄膜制备
[0035] 硒掺杂氮化铜薄膜生长结束以后,依次生长ITO薄膜和银电极。玻璃基片的温度为200℃,溅射工作气体为氩气,流量为30sccm,溅射腔压强为0.8Pa。ITO靶的溅射功率为80W,ITO薄膜的生长厚度为80nm。
[0036] 6)银电极制备
[0037] ITO生长结束后,从溅射腔取出样品,在表面放置掩膜板,利用真空蒸镀仪蒸镀500nm厚的叉指状银电极。至此,组分渐变氮化铜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序全部结束。
[0038] 7)电池性能测试
[0039] 标准测试条件(AM1.5,100mW/cm2,25℃)下,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如图2所示,电池的开路电压(VOC)为1.16V,短路电流(ISC)为5.24mA/cm2,填充因子(FF)为0.62,光电转换效率为3.78%。在光照下持续超过200小时之后,没有发现电池存在光衰减。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