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除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
余热锅炉除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旨在为
权利要求书及具体实施方式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
现有技术。
[0003] 玻璃窑炉的余热锅炉积灰是影响余热锅炉运行和产能大重要因素,由于余热锅炉换热面紧凑、设计烟气流速低(通常<10m/s),且玻璃窑炉的烟气含尘量很高(一般600~1000mg/Nm3),玻璃窑炉烟气含有中等程度易粘结、易溶于
水的
烟尘,烟尘很容易在锅炉换热面上沉积,恶化
传热效果,并增加系统
风机的耗电量,降低余热锅炉产汽量及发电系统发电量。
[0004] 余热锅炉有几种常用的吹灰手段,一种是机械振打吹灰方式,该技术的动
力消耗低,且不会对烟气增加额外的介质。但机械振打换
热管容易对换热管造成不良影响,且余热锅炉运行
负压高(低的-2000Pa,高的达到-6000Pa),振打吹灰工作容易增加墙体漏风,影响锅炉运行及产汽量。
[0005] 一种是利用余热锅炉的高压
蒸汽进行吹灰,虽然效果不错,但是造成余热系统宝贵的终端产品——蒸汽
能源损失;蒸汽吹灰会增加烟气的含湿量,使烟气
露点温度升高,从而增大低温换热面黏灰和
腐蚀的现象。此外,蒸汽吹灰设备传动件多,故障率高也给系统运行造成不少影响。
[0006] 一种是可燃气体爆燃吹灰,该技术通过利用可燃气体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燃烧混合气体产生的冲击波和高速热气流冲击积灰面,使积灰面的灰垢因冲击和
破碎,到达清灰的效果。该技术清灰效果较好,经济性较好,但是吹灰系统安全性差。
[0007] 以上方案均采用间歇作业的吹灰方式,从经济性的
角度考虑无可厚非,但是以上方式都让烟尘有时间沉积甚至粘结,导致清灰难度加大。若清灰强度不大,则效果不明显,若清灰强度大,则对换热管造成磨损,而且耗费的能源更多。此外,结
块的积灰被吹扫后容易形成较大的烟尘颗粒,对换热面及送风机械的
叶片造成磨损,影响系统设备寿命。
[0008] 玻璃生产成型后会经过
退火窑进行降温,通过风冷装置使退火窑的玻璃从七八百度降至常温产品,期间有大量的热量被热风带走排放至大气中,这些热风高温的具有400℃左右的温度,中温的也有300℃左右的温度,热风直排浪费了大量的热量。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锅炉除灰系统,其能防止烟尘沉积和粘结,不易形成块状或其他尺寸的积灰;也能减少顽固积灰可以降低间断吹灰的强度、延长吹灰的周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对换热面及余热锅炉其他部件的损坏。同时,其还能避免换热面的低温腐蚀和提升换热管壁面温度。
[00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11] 一种余热锅炉除灰系统,用于玻璃退火窑。余热锅炉除灰系统包括高温热风管道、中温热风管道、多个退火窑冷却风机、多个热风分配集箱及多个常规吹灰装置。多个退火窑冷却风机均位于玻璃退火窑的一侧并用于向玻璃退火窑吹风。高温热风管道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的一侧连接,高温热风管道的另一端与常规吹灰装置连接。中温热风管道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的一侧连接,中温热风管道的另一端与热风分配集箱连接。热风分配集箱与常规吹灰装置连接,常规吹灰装置与余热锅炉连接。
[0012] 进一步地,上述高温热风管道还设置有风量调节
阀门,风量调节阀门用于调节高温热风管道内的风量。
[0013] 进一步地,上述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还包括第一风管组,高温热风管道通过第一风管组与常规吹灰装置连接。
[0014]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风管组包括第一热风管、第二热风管及第三热风管,第一热风管、第二热风管及第三热风管的一端均与高温热风管道连接,第一热风管、第二热风管及第三热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常规吹灰装置一一连接。
[0015] 进一步地,上述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还包括第一
蒸发器、第二
蒸发器及
过热器,第一蒸发器与第一热风管连接,第二蒸发器与第二热风管连接,
过热器与第三热风管连接,且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及过热器均位于余热锅炉内。
[0016] 进一步地,上述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还包括第二风管组,中温热风管道通过第二风管组与热风分配集箱连接。
[0017]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风管组包括第四热风管、第五热风管及第六热风管,第四热风管、第五热风管及第六热风管的一端均与中温热风管道连接,第四热风管、第五热风管及第六热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热风分配集箱一一连接。
[0018] 进一步地,上述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还包括第三蒸发器、省
煤器及除
氧换热器,第三蒸发器、省煤器及除氧换热器均位于余热锅炉内,且述第三蒸发器、省煤器及除氧换热器分别与热风分配集箱连接。
[0019] 进一步地,上述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还包括中低温热风管道,中低温热风管道与玻璃退火窑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的一侧连接。
[0020] 一种余热锅炉除灰系统,用于玻璃退火窑,余热锅炉除灰系统包括退火窑冷却风机、高温热风管道、中温热风管道、热风分配集箱、常规吹灰装置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位于玻璃退火窑内并与玻璃退火窑连接,检测组件与退火窑冷却风机电性连接,以控制退火窑冷却风机开启或关闭。退火窑冷却风机位于玻璃退火窑的一侧并用于向玻璃退火窑吹风。高温热风管道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的一侧连接,高温热风管道的另一端与常规吹灰装置连接。中温热风管道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的一侧连接,中温热风管道的另一端与热风分配集箱连接。热风分配集箱与常规吹灰装置连接。
[0021]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0022] 退火窑冷却风机朝向玻璃退火窑内吹风,在玻璃退火窑的作用下,将退火窑冷却风机吹出的冷风转换为热风,高温热风管道和中温热风管道将热风导入至余热锅炉,并在常规吹灰装置的作用下不断吹扫余热锅炉换热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能防止烟尘沉积和粘结,不易形成块状或其他尺寸的积灰;也能减少顽固积灰可以降低间断吹灰的强度、延长吹灰的周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对换热面及余热锅炉其他部件的损坏。同时,其还能避免换热面的低温腐蚀和提升换热管壁面温度。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为热风流向上时的示意图;
[0028] 图5为热风流向下时的示意图。
[0029] 图标:10-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1-玻璃退火窑;100-高温热风管道;110-风量调节阀门;120-第一风管组;121-第一热风管;122-第二热风管;123-第三热风管;131-第一蒸发器;132-第二蒸发器;133-过热器;200-中温热风管道;210-第二风管组;211-第四热风管;212-第五热风管;213-第六热风管;220-第三蒸发器;230-省煤器;240-除氧换热器;300-退火窑冷却风机;400-热风分配集箱;500-常规吹灰装置;600-中低温热风管道;20-余热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1]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
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7] 第一实施例
[0038]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用于玻璃退火窑11。本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能防止烟尘沉积和粘结,不易形成块状或其他尺寸的积灰;也能减少顽固积灰可以降低间断吹灰的强度、延长吹灰的周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对换热面及余热锅炉20其他部件的损坏。同时,其还能避免换热面的低温腐蚀和提升换热管壁面温度。
[0039] 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包括高温热风管道100、中温热风管道200、多个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多个热风分配集箱400及多个常规吹灰装置500。多个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均位于玻璃退火窑11的一侧并用于向玻璃退火窑11吹风。高温热风管道100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11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的一侧连接,高温热风管道100的另一端与常规吹灰装置500连接。中温热风管道200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11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的一侧连接,中温热风管道200的另一端与热风分配集箱400连接。热风分配集箱400与常规吹灰装置
500连接,常规吹灰装置500与余热锅炉20连接。
[0040] 可以理解的是,退火窑冷却风机300朝向玻璃退火窑11内吹风,在玻璃退火窑11的作用下,将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吹出的冷风转换为热风,高温热风管道100和中温热风管道200将热风导入至余热锅炉20,并在常规吹灰装置500的作用下不断吹扫余热锅炉20换热面。
[0041] 在本实施例中,高温热风管道100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门110,风量调节阀门110用于调节高温热风管道100内的风量。
[0042] 在本实施例中,高温热风管道100还设置有第一风管组120,高温热风管道100通过第一风管组120与常规吹灰装置500连接。
[00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管组120包括第一热风管121、第二热风管122及第三热风管123,第一热风管121、第二热风管122及第三热风管123的一端均与高温热风管道100连接,第一热风管121、第二热风管122及第三热风管123的另一端分别与常规吹灰装置500一一连接。
[0044] 在本实施例中,高温热风管道100还设置有第一蒸发器131、第二蒸发器132及过热器133,第一蒸发器131与第一热风管121连接,第二蒸发器132与第二热风管122连接,过热器133与第三热风管123连接,且第一蒸发器131、第二蒸发器132及过热器133均位于余热锅炉20内。
[0045] 可以理解的是,退火窑冷却风机300朝向玻璃退火窑11内吹风,在玻璃退火窑11的作用下,将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吹出的冷风转换为热风,热风通过第一热风管121、第二热风管122及第三热风管123分别到达第一蒸发器131、第二蒸发器132及第三蒸发器220,并最终到达余热锅炉20,并以保护风的形式,不断吹扫余热锅炉20换热面。
[0046] 在本实施例中,中温热风管道200还设置有第二风管组210,中温热风管道200通过第二风管组210与热风分配集箱400连接。
[0047]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管组210包括第四热风管211、第五热风管212及第六热风管213,第四热风管211、第五热风管212及第六热风管213的一端均与中温热风管道200连接,第四热风管211、第五热风管212及第六热风管213的另一端分别与热风分配集箱400一一连接。
[0048] 在本实施例中,中温热风管道200还设置有第三蒸发器220、省煤器230及除氧换热器240,第三蒸发器220、省煤器230及除氧换热器240均位于余热锅炉20内,且述第三蒸发器220、省煤器230及除氧换热器240分别与热风分配集箱400连接。
[0049] 退火窑冷却风机300朝向玻璃退火窑11内吹风,在玻璃退火窑11的作用下,将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吹出的冷风转换为热风,第四热风管211、第五热风管212及第六热风管213将热风导入热风分配集箱400,并通过第三蒸发器220、省煤器230及除氧换热器240进入余热锅炉20,并以保护风的形式,不断吹扫余热锅炉20换热面。
[0050] 在本实施例中,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还包括中低温热风管道600,中低温热风管道600与玻璃退火窑11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的一侧连接。
[0051] 需要说明的是,进入中低温热风通道的热风温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不利用,可在进行清洁后直接排出。
[0052] 请参阅图4,当热风流向上时,热风吹灰管(即本实施例中第一热风管121、第二热风管122、第三热风管123、第四热风管211、第五热风管212及第六热风管213伸入至余热锅炉20的部分,下同)布置在换热面下部,通过热风管喷吹出来的热风气流在锅炉管表面形成一道保护气流,使烟尘不容易积附在锅炉管表面。
[0053] 请参阅图5,当热风流向下时,热风吹灰管布置在换热面上部,通过热风管喷吹出来的热风气流在锅炉管表面形成一道保护气流,使烟尘不容易积附在锅炉管表面。
[0054] 热风吹灰管顶部采用倒V型设计,不容易积灰,热风管顶部采用防磨设计,增加热风管寿命。
[0055] 本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的有益效果:退火窑冷却风机300朝向玻璃退火窑11内吹风,在玻璃退火窑11的作用下,将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吹出的冷风转换为热风,高温热风管道100和中温热风管道200将热风导入至余热锅炉20,并在常规吹灰装置500的作用下不断吹扫余热锅炉20换热面。本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利用窑炉退火窑的热风来吹扫余热锅炉20,其能防止烟尘沉积和粘结,不易形成块状或其他尺寸的积灰;也能减少顽固积灰可以降低间断吹灰的强度、延长吹灰的周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对换热面及余热锅炉20其他部件的损坏。同时,其还能避免换热面的低温腐蚀和提升换热管壁面温度。
[0056] 第二实施例
[0057]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用于玻璃退火窑11,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包括退火窑冷却风机300、高温热风管道100、中温热风管道200、热风分配集箱400、常规吹灰装置500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与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电性连接,以控制退火窑冷却风机300开启或关闭。退火窑冷却风机300位于玻璃退火窑11的一侧并用于向玻璃退火窑11吹风。高温热风管道100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11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的一侧连接,高温热风管道100的另一端与热风分配集箱400连接。中温热风管道200的一端用于与玻璃退火窑11远离退火窑冷却风机300的一侧连接,中温热风管道200的另一端与热风分配集箱400连接。
[0058] 本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除灰系统10能防止烟尘沉积和粘结,不易形成块状或其他尺寸的积灰;也能减少顽固积灰可以降低间断吹灰的强度、延长吹灰的周期、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对换热面及余热锅炉20其他部件的损坏。同时,其还能避免换热面的低温腐蚀和提升换热管壁面温度。
[005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
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