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明涉及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塑料助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增塑剂是聚氯乙烯(PVC)材料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助剂,为PVC的工业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塑剂在PVC材料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降低PVC的熔融
温度和熔体
粘度,从而降低其加工温度;二是赋予PVC制品以柔韧性、弹性和耐低温性能。
[0003] 增塑剂的种类繁多,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邻苯二
甲酸酯类增塑剂。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增塑剂的毒性愈来愈受关注,传统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由于存在致癌
风险在国外的许多领域已被禁用。因此,
柠檬酸酯类、环
氧化合物类等环保增塑剂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这类增塑剂的增塑效率不高,很难作为主增塑剂使用。
[0004]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也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增塑剂,但都存在明显的
缺陷,例如:CN 105722906 A公开了一种用于
聚合物的增塑剂,该增塑剂为
羧酸(主要是C12~C22的
脂肪酸)与含有羟基的环缩
醛或环缩
酮反应形成的酯和/或环氧化的酯,其不涉及环保问题,但增塑效率不高,制造成本高,难以工业化推广应用;CN 105061807 A公开了一种非-邻苯二甲酸型增塑剂,该增塑剂为季戊四醇与C4~C5的一元羧酸反应形成的酯,其增塑效率较高,但与PVC的相容性差,容易析出。
[0005]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增塑效率高、与PVC相容性好、热稳定好、经济环保的增塑剂。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7]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8] 一种PVC环保增塑剂,由以下
质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0009] 四聚甘油:100份;
[0012] 乙酸酐:80~120份;
[0015] 优选的,所述饱和脂肪酸为C12~C18的饱和脂肪酸。
[0016]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饱和脂肪酸为月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
硬脂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7] 优选的,所述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平均粒径为40~90nm。
[0018] 优选的,所述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的BET
比表面积为18~30m2/g。
[0019] 优选的,所述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由纳米碳酸钙经过质量分数3.0%~4.5%的松香皂化液活化改性得到。
[0020] 上述PVC环保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 1)将四聚甘油、饱和脂肪酸和辛酸亚锡加入反应釜,在150~160℃、10~20mbar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0022] 2)将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0~110℃,再加入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充分反应;
[0023] 3)将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常温,再加入环氧大豆油和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进行乳化,得到PVC环保增塑剂。
[0024] 优选的,步骤1)所述反应的时间为4~6h。
[0025] 优选的,步骤2)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1.5h。
[0026] 优选的,步骤3)所述乳化的时间为40~60min。
[00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增塑剂具有增塑效率高、与PVC相容性好、热稳定好、经济环保等优点,且制备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化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具体
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0029] 实施例1:
[0030] 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 1)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30质量份的月桂酸和1.8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5℃、15mbar的条件下反应5h;
[0032] 2)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5℃,再加入115质量份的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反应1.2h;
[0033] 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常温并转入乳化机,再加入20质量份的环氧大豆油和4质量份的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经质量分数3.5%的松香皂化液改性的纳米碳酸钙,比表面积为22m2/g,平均粒径为75nm),乳化40min,得到PVC环保增塑剂。
[0034] 实施例2:
[0035] 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 1)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30质量份的棕榈酸、20质量份的月桂酸和2.5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0℃、15mbar的条件下反应4.8h;
[0037] 2)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5℃,再加入82质量份的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反应1h;
[0038] 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常温并转入乳化机,再加入28质量份的环氧大豆油和6质量份的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经质量分数3.0%的松香皂化液改性的纳2
米碳酸钙,比表面积为18m/g,平均粒径为85nm),乳化60min,得到PVC环保增塑剂。
[0039] 实施例3:
[0040] 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1] 1)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20质量份的硬脂酸、15质量份的月桂酸、5质量份的肉豆蔻酸和2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5℃、12mbar的条件下反应6h;
[0042] 2)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5℃,再加入96质量份的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反应1.2h;
[0043] 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常温并转入乳化机,再加入24质量份的环氧大豆油和3质量份的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经质量分数4.5%的松香皂化液改性的纳米碳酸钙,比表面积为28m2/g,平均粒径为60nm),乳化60min,得到PVC环保增塑剂。
[0044] 实施例4:
[0045] 一种PVC环保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6] 1)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10质量份的硬脂酸、45质量份的月桂酸、5质量份的肉豆蔻酸和2.5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5℃、12mbar的条件下反应6h;
[0047] 2)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5℃,再加入120质量份的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反应1.2h;
[0048] 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常温并转入乳化机,再加入20质量份的环氧大豆油和8质量份的皂化松香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经质量分数3.5%的松香皂化液改性的纳2
米碳酸钙,比表面积为20m/g,平均粒径为70nm),乳化40min,得到PVC环保增塑剂。
[0049] 对比例1:
[0050] 市售PVC增塑剂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0051] 对比例2:
[0052] 一种PVC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3] 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30质量份的月桂酸和1.8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5℃、15mbar的条件下反应5h,得到PVC增塑剂。
[0054] 对比例3:
[0055] 一种PVC增塑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6] 1)将100质量份的四聚甘油、30质量份的月桂酸和1.8质量份的辛酸亚锡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在155℃、15mbar的条件下反应5h;
[0057] 2)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物料冷却至105℃,再加入115质量份的乙酸酐,常压条件下反应1.2h,得到PVC增塑剂。
[0058] 测试例:
[0059] 1)对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的增塑剂分别进行热
稳定性和相容性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60] 表1增塑剂的
热稳定性和相容性测试结果
[0061]测试指标 热稳定时间(min) 溶解温度(℃)
实施例1 11.6 102
实施例2 11.3 109
实施例3 10.9 110
实施例4 12.0 101
对比例1 8.8 131
对比例2 8.5 133
对比例3 9.8 126
[0062] 注:
[0063] 热稳定时间:采用哈普流变仪进行测试,塑化曲线上升拐点对应的时间即为热稳定时间;
[0064] 溶解温度:将PVC
树脂与增塑剂配制成PVC质量分数为2%的悬浮液,然后加入到玻璃试管中,在摇动下用油浴加热,控制升温速率为5℃/min,直至悬浮液变透明为止,测量此时的温度即为PVC的溶解温度,溶解温度越低,代表增塑剂与PVC的相容性越好。
[0065]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PVC环保增塑剂的热稳定性和相容性显著优于对比例1~3的增塑剂。
[0066] 2)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的增塑剂分别按照表2的配方制作成PVC样条,记为样条1~4和对比样条1~3,再对各样条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0067] 表2 PVC样条的组成表
[0068]原料 质量份
PVC 100
增塑剂 32
重质碳酸钙 15
抗氧剂1076 0.3
钙锌复合稳定剂 3
[0069] 表3 PVC样条的性能测试结果
[0070] 测试指标 邵氏A硬度 Tg(℃) 断裂伸长率(%)样条1 83 38.2 218
样条2 85 40.7 198
样条3 87 42.5 185
样条4 82 37.6 224
对比样条1 91 50.8 162
对比样条2 92 51.2 153
对比样条3 88 48.7 171
[0071] 注:
[0072] 邵氏A硬度:参照GB 2411-80塑料邵氏硬度试验方法;
[0073] Tg(
玻璃化转变温度):采用动态
热机械分析(DMA)法测量,测量温度区间为-100~160℃,升温速率为5℃/min;
[0074] 断裂伸长率:参照GB/T 1039-92塑料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0075] 由表3可知:PVC中添加本发明的PVC环保增塑剂后具有更低的
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低的硬度、更大的伸长率,说明本发明的PVC环保增塑剂的增塑效果显著优于对比例1~3的增塑剂。
[0076]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