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信号处理 / 削峰 / 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

涡轮叶片固定机构

阅读:308发布:2022-02-19

专利汇可以提供涡轮叶片固定机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侧边入口 涡轮 机 叶片 (11)的 榫 头部分(13)和在 涡轮机 转子 (21)中形成固定机构 榫槽 (19)的尖塔(110),具有与涡轮机叶片榫头(13)和尖塔(110)上的每个榫脚(31、36和43;118、124和130)相应的减小的台阶投影宽度wt、wm和wb与增大的嵌 角 半径rt、rm和rb、用以使叶片榫头和尖塔的榫脚(31,36和43;118、124和130)之间的应 力 水 平的分布更为均匀,并在加工涡轮机转子(21)中的固定机构榫槽(19)期间减小切削工具的损坏。,下面是涡轮叶片固定机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被作成围绕对称面对称的双侧锯齿形尖塔形状的侧边入口头(13),它用于将涡轮机叶片(11)固定到转子(21)上,转子(21)具有纵向对称轴,叶片(11)具有在该榫头(13)上方沿径向向外伸出的叶翼部分(15),
上述榫头(13)可以安置在围绕涡轮机转子(21)的周缘设置的互补的尖塔形榫槽(19)中,并且上述榫头(13)在径向向外的端部上具有一个上锯齿形部分(23),该上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13)的相对两侧的上榫脚(31),一对互相隔开距离d而且曲率半径为rt并置于上榫脚(31)的径向向外位置的上嵌(33),以及一对安置在对应的嵌角(33)和相应的榫脚(31)之间并具有沿垂直于对称面而平行于转子轴的平面截取的投影宽度wt的上台阶(35),用以传递涡轮机叶片(11)和转子(21)之间的离心
中锯齿形部分(25)以上述上锯齿形部分(23)沿径向向内延伸,该中锯齿形部分(25)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13)相对两侧的中榫脚(36),一对曲率半径为rm而位于上述榫头(13)相对两侧上的上榫脚(31)和中榫脚(36)之间的中嵌角(37),以及一对具有投影宽度wm的中台阶(41),每个中台阶(41)介于一个中嵌角(37)和一个中榫脚(36)之间,用以在涡轮机叶片(11)和转子(21)之间传递力;
下锯齿形部分(27)从上述中锯齿形部分(25)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延伸,该下锯齿形部分(27)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13)相对两侧的下榫脚(43),一对曲率半径为rb而位于上述榫头(13)相对两侧上的中榫脚(36)和下榫脚(43)之间的下嵌角(45),以及一对具有投影宽度wb的下台阶(47)每个下台阶(47)介于一个下嵌角(45)和一个下榫脚(43)之间,用以在涡轮机叶片(11)和转子(21)之间传递力;上述榫头(13)的特征在于:rt至少为0.13d,wt不大于0.65rt;rm至少为0.075d;wm不大于1.25rm,rb至少为0.075d,wb不大于1.25rb,以形成一个带有锯齿形榫脚(31、36和43)的叶片榫头(13),这种榫头由于减小了局部峰值应力而减小了离心力、弯矩和振动的有害影响,并提供一种在加工榫头沟槽(19)期间减小切削刀具损坏的设计。
2、一种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许多个在涡轮机转子(21)周围配置成圆形阵列的尖塔(110),邻接的尖塔(110)在其间形成一个榫(19),用来容纳涡轮机的一个叶片榫头(13),
每个尖塔具有一个位置靠着转子(21)的下锯齿形部分(112),该下锯齿形部分(112)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110)相对两侧的下榫脚(118)和两个下台阶(122),每个下榫脚(118)具有曲率半径sb,形成一个位于不同的下角(118)和转子(21)之间的下嵌角(120),每个下台阶(122)具有台阶投影宽度wb并介于一个下嵌角(120)和一个下榫脚(118)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13)来的力。
中锯齿形部分(114)沿转子(21)的径向从上述下锯齿形部分(112)延伸出去,该中锯齿形部分(114)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110)相对两侧的中榫脚(124),一对每个具有曲率半径sm的中嵌角(126)和两个中台阶(128),每个中嵌角(126)位于一个下榫脚(118)和一个中榫脚(124)之间,每个中台阶(128)具有台阶投影宽度wm,并介于一个中嵌角(126)和一个中榫脚(124)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13)来的力。
上锯齿形部分(116)沿转子(21)的径向从上述中锯齿形部分(114)延伸出去,该上锯齿形部分(116)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110)相对两侧的上榫脚(130),一对每个具有曲率半径st的上嵌角(132)和两个上台阶(134),每个上嵌角(132)位于一个中榫脚(124)和一个上榫脚(130)之间,每个上台阶(134)具有台阶投影宽度wt,并介于一个上嵌角(132)和一个上榫脚(130)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13)来的力,上述尖塔(110)的特征在于,上嵌角的曲率半径st至少为0.07d,此处d为尖塔(110)内两个上嵌角(132)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减小局部峰值应力的尖塔(110)。
3、一种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双侧锯齿形侧边入口榫头(13),它用于将一个涡轮机叶片(11)固定在许多个转子榫槽(19)之一中,转子榫槽是在富多个双侧锯齿形尖塔(110)之间形成的,尖塔围绕涡轮机转子(21)配置成一个圆形阵列,每个尖塔(110)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尖塔侧边包括一个从转子(21)伸出的下台阶(122),一个从转子(21)越过下台阶(122)向外延伸的中台阶(128),和一个从转子(21)越过中台阶(128)向外延伸的上台阶(134),用以承受从上述榫头(13)来的力,在每个尖塔侧边上的每个台阶(122、128和134)大体上彼此平行,在每个尖塔侧边上,尖塔中台阶(128)与尖塔上台阶(134)间隔一个距离sx,而尖塔下台阶(122)与尖塔上台阶(134)间隔一个距离sy;
上述头(13)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侧边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侧边的位置,每个榫头侧边包括一个可以安置在邻接尖塔上台阶(134)的位置的榫头上台阶(35),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中台阶(128)的位置的头中台阶(41),以及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下台阶(122)的位置的榫头下台阶(47),在每个榫头侧边上的每个台阶(35、41和47)大体上互相平行,榫头中台阶(41)与榫头上台阶(35)相隔一个距离rx,而榫头下台阶(47)与榫头上台阶(35)相隔一个距离ry;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榫头(13)位于静止的转子榫槽(19)中时,
榫头上台阶(35)与尖塔上台阶(134)间隔一个范围在0.0000微米和2.540微米之间的距离;
榫头中台阶(41)与尖塔中台阶(128)相隔一个范围在0.000微米和22.85微米之间的距离,
榫头下台阶(47)与尖塔下台阶(122)相隔一个范围在0.000微米和15.24微米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当一个榫头(13)位于由邻接的尖塔形成的一个榫槽之中时,每个尖塔(110)具有15.273mm和15.286mm之间的sx范围与在29.007mm和29.020mm之间的sy范围,而上述榫头(13)具有在15.273mm和15.286mm之间的rx范围与在29.007mm和29.020mm之间的ry范围。
5、一种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包括有双侧锯齿形侧边入口榫头(13),它用于将一个涡轮机叶片(11)固定在许多个转子榫槽(19)之一中,转子榫槽是在许多个双侧锯齿形尖塔(110)之间形成的,尖塔围绕涡轮机转子(21)配置成一个圆形阵列,每个尖塔(110)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尖塔侧边包括一个从转子(21)伸出的下台阶(122),一个从转子(21)越过下台阶(122)向处延伸的中台阶(128),和一个从转子(21)越过中台阶(128)向外延伸的上台阶(134),用以承受从上述榫头(13)来的力,在每个尖塔侧边上的每个台阶(122、128和134)大体上彼此平行,在每个尖塔侧边上,尖塔中台阶(128)与尖塔上台阶(134)间隔一个距离sx,而尖塔下台阶(122)与尖塔上台阶(134)间隔一个距离sy;
上述榫头(13)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侧边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侧边的位置,每个榫头侧边包括一个可以安置在邻接尖塔上台阶(134)的位置的榫头上台阶(35),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中台阶(128)的位置的榫头中台阶(41),以及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下台阶(122)的位置的榫头下台阶(47),各个台阶(35、41和47;134、128和122)大体上互相平行,榫头中台阶(41)与榫头上台阶(35)相隔一个距离rx,而榫头下台阶(47)与榫头上台阶(35)相隔一个距离ry;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榫头(13)位于静止的转子榫槽(19)中时,榫头上台阶(35)与尖塔上台阶(134)相隔一个距离gt;榫头中台阶(41)与尖塔中台阶(128)相隔一个距离gm;而榫头下台阶(47)与尖塔下台阶(122)相隔一个距离gb,gm和gb相差一个预定的量值,gt,gm和gb的预定量值分别为:0.00-2.54微米,0.00-22.86微米和0.00-15.24微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gt不等于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涡轮机运行期间,榫头上台阶(35)和尖塔上台阶(134)之间的距离等于零。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叶片涡轮机,更具体地说,涉及将 侧边入口叶片头固定在涡轮机转子榫槽中的改进机构。

在涡轮机如蒸汽轮机燃气轮机中,许多个可以转动的叶片配置在沿轴向准直的涡轮机转子的周围,排成圆形阵列,每个叶片沿转子的径向伸出。叶片栅列与沿轴向穿过涡轮机流动的工作流体相作用,从而使转子和叶片栅列产生转动。在运行期间,转动的叶片承受由离心力产生的准稳态应力和由工作流体施加的弯矩。已知在涡轮机起动和停止期间周期性地产生和消除的这些应力,导致叶片固定机构构造的低频率周期疲劳。此外,叶片振动可能对固定机构构造产生显著的应力,导致高频率周期疲劳。

英国专利GB2030557A中公开了一种燃气轮机叶片,其枞树形叶片榫头精密地适合一定具体的参数,这些已求出的参数对叶片榫头给出最佳特性。其中楔形夹(<A)为±35°±1°,夹角(<B)为±60°±1°,侧面角(<C)为45°±2°,榫头的锯齿间齿高对该部分半径之比在1.5∶1到2∶1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涡轮机叶片固定到转子上用的改进的结构,这种结构由于减小了离心力、弯矩和振动所引起的局部峰值应力而减小了离心力、弯矩和振动对固定机构构造整体性的有害影响,并改善设计,减小在加工转子榫槽期间切削刀具的损坏。

在本发明的一种普遍形式中,本发明提供了涡轮机叶片榫头部分用的改进的结构和涡轮机转子上的固定机构沟槽用的改进的结构。本发明与具有整体围带和平台的叶片结合使用,也与彼此不连接的叶片、由非整体围带接合的叶片和不包括平台的叶片结合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被作成围绕对称面对称的双侧锯齿形尖塔形状的侧边入口榫头,它用于将涡轮机叶片固定到转子上,转子具有纵向对称轴,叶片具有在该榫头上方沿径向向外伸出的叶翼部分。

上述榫头可以安置在围绕涡轮机转子的周缘设置的互补的尖塔形榫槽中,并且上述榫头在径向向外的端部上具有一个上锯齿形部分,该上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的相对两侧的上榫脚,一对互相隔开距离d而且曲率半径为rt并置于上榫脚的径向向外位置的上嵌角,以及一对安置在对应的嵌角和相应的榫脚之间并具有沿垂直于对称面而平行于转子轴的平面截取的投影宽度wt的上台阶,用以传递涡轮机叶片和转子之间的离心力。

中锯齿形部分以上述上锯齿形部分沿径向向内延伸,该中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相对两侧的中榫脚,一对曲率半径为rm而位于上述榫头相对两侧上的上榫脚和中榫脚之间的中嵌角,以及一对具有投影宽度wm的中台阶,每个中台阶介于一个中嵌角和一个中榫脚之间,用以在涡轮机叶片和转子之间传递力。

下锯齿形部分从上述中锯齿形部分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延伸,该下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上述榫头相对两侧的下榫脚,一对曲率半径为rb而位于上述榫头相对两侧上的中榫脚和下榫脚之间的下嵌角,以及一对具有投影宽度wb的下台阶每个下台阶介于一个下嵌角和一个下榫脚之间,用以在涡轮机叶片和转子之间传递力;上述榫头的特征在于:rt至少为0.13d,wt不大于0.65rt;rm至少为0.075d,wm不大于1.25rm,rb至少为0.075d,wb不大于1.25rb,以形成一个带有锯齿形榫脚的叶片榫头,这种榫头由于减小了局部峰值应力而减小了离心力、弯矩和振动的有害影响,并提供一种在加工榫头沟槽期间减小切削刀具损坏的设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许多个在涡轮机转子周围配置成圆形阵列的尖塔,邻接的尖塔在其间形成一个榫,用来容纳涡轮机的一个叶片榫头。

每个尖塔具有一个位置靠着转子的下锯齿形部分,该下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相对两侧的下榫脚和两个下台阶,每个下榫脚具有曲率半径sb,形成一个位于不同的下角和转子之间的下嵌角,每个下台阶具有台阶投影宽度wb并介于一个下嵌角和一个下榫脚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来的力;

中锯齿形部分沿转子的径向从上述下锯齿形部分延伸出去,该中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相对两侧的中榫脚,一对每个具有曲率半径sm的中嵌角和两个中台阶,每个中嵌角位于一个下榫脚和一个中榫脚之间,每个中台阶具有台阶投 影宽度wm,并介于一个中嵌角和一个中榫脚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来的力。

上锯齿形部分沿转子的径向从上述中锯齿形部分延伸出去,该上锯齿形部分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相对两侧的上榫脚,一对每个具有曲率半径st的上嵌角和两个上台阶,每个上嵌角位于一个中榫脚和一个上榫脚之间,每个上台阶具有台阶投影宽度wt,并介于一个上嵌角和一个上榫脚之间,以承受从叶片榫头来的力;上述尖塔的特征在于,上嵌角的曲率半径st至少为0.07d,此处d为尖塔内两个上嵌角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减小局部峰值应力的尖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涡轮叶片固定机构,其包括有双侧锯齿形侧边入口榫头,它用于将一个涡轮机叶片固定在许多个转子榫槽之一中,转子榫槽是在富多个双侧锯齿形尖塔之间形成的,尖塔围绕涡轮机转子配置成一个圆形阵列,每个尖塔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尖塔侧边包括一个从转子伸出的下台阶,一个从转子越过下台阶向外延伸的中台阶,和一个从转子越过中台阶向外延伸的上台阶,用以承受从上述榫头来的力,在每个尖塔侧边上的每个台阶大体上彼此平行,在每个尖塔侧边上,尖塔中台阶与尖塔上台阶间隔一个距离sx,而尖塔下台阶与尖塔上台阶间隔一个距离sy;

上述榫头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侧边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侧边的位置,每个榫头侧边包括一个可以安置在邻接尖塔上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上台阶,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中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中台阶,以及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下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下台阶,在每个榫头侧边上的每个台阶大体上互相平行,榫头中台阶与榫头上台阶相隔一个距离rx,两榫头下台阶与榫头上台阶相隔一个距离ry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榫头位于静止的转子榫槽中时,

榫头上台阶与尖塔上台阶相隔一个范围在0.0000微米和2,540微米之间的距离;

榫头中台阶与尖塔中台阶相隔一个范围在0.000微米和22.85微米之间的距离;

榫头下台阶与尖塔下台阶相隔一个范围在0.000微米和15.24微米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涡轮机叶片固定机构,包括有双侧锯齿形侧边入口榫头,它用于将一个涡轮机叶片固定在许多个转子榫槽之一中,转子榫槽是在许多个双侧锯齿形尖塔之间形成的,尖塔围绕涡轮机转子配置成一个圆形阵列,每个尖塔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尖塔侧边包括一个从转子伸出的下台阶,一个从转子越过下台阶向外延伸的中台阶,和一个从转子越过中台阶向外延伸的上台阶,用以承受从上述榫头来的力,在每个尖塔侧边上的每个台阶大体上彼此平行,在每个尖塔侧边上,尖塔中台阶与尖塔上台阶间隔一个距离sx,而尖塔下台阶与尖塔上台阶间隔一个距离sy。

上述榫头具有第一和第二对称侧边,每个侧边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侧边的位置,每个榫头侧边包括一个可以安置在邻接尖塔上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上台阶,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中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中台阶,以及一个可以安置在靠着尖塔下台阶的位置的榫头下台阶,各个台阶大体上互相平行,榫头中台阶与榫头上台阶相隔一个距离rx而榫头下台阶与榫头上台阶相隔一个距离ry;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榫头位于静止榫槽中时,头上台阶与尖塔上台阶相隔一个距离gt榫头中台阶与尖塔中台阶相隔一个距离gm,而榫头下台阶与尖塔下台阶相隔一个距离gb,gm和gb相差一个预定的量值,gt,gm和gb的预定量值分别为:0.00-2.54微米,0.00-22.86微米和0.00-15.24微米。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加明了本发明及其目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而制作的一个涡轮叶片的透视图;

图2是涡轮叶片榫头部分的立视图;

图3是一涡轮机转子的局部立视图,示出一对形成锯齿形榫槽以容纳锯齿形榫头的尖塔;

图4是一部分涡轮机转子和榫头部分被剖开的涡轮机叶片的立视图;

图5是尖塔形榫槽锯齿部分轮廓放大线图;

图6是一个尖塔与叶片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叶片榫头与锯齿形尖塔的对准情况。

本发明适用于如图1至图4中举例说明的直边入口叶片榫头和转子榫槽,也适用于弯边入口叶片和弯曲的转子沟槽,例如在图2和图3中介绍的沿截面图垂直方向形成圆弧因而更近似于相应的叶翼部分的拱形的那些沟槽。在一种形式中,本发明由于在涡轮机叶片榫头上减小了台阶宽度并增加了与 每个榫脚相应的嵌角曲率半径而减小了叶片固定机构构造中的应力平。此外,每个嵌角曲率半径的尺寸使叶片榫头的榫脚之间的应力水平分布更均匀。台阶宽度的减小是通过对指定的叶片设计增大超过先有技术中遇到过的台阶接触应力而实现的。

图1和图4举例说明蒸汽轮机中所用类型的直边入口涡轮叶片11,它包括榫头13、叶翼15和平台17,平台17介于榫头13和叶翼15之间。如图2和图3中进一步举例说明的,侧边入口叶片榫头是沿对称面成双侧锯齿形和尖塔形状的。通过将榫头13置于具有纵向旋转轴的涡轮转子21上的互补形榫槽19中,叶片11对着准静态的和动态的力而被固定。许多侧边入口蒸汽轮机叶片榫头包括上锯齿形部分23、中锯齿形部分25和下锯齿形部分27,以便承受离心载荷并传递改善的弯曲刚性。

上锯齿形部分23包括两个配置在榫头13的相对两侧并位于叶片平台17邻近的上榫脚31。两个曲率半径为rt的嵌角33以相隔距离d安置在榫头13的相对两侧,每个嵌角位于上榫脚31和平台17之间。两个上台阶35介于邻接的上嵌角33和上榫脚31之间,它们在涡轮机运行期间将力从榫头的中锯齿形部分25传递给转子21。

中锯齿形部分25从上锯齿形部分23沿离开平台17的方向延伸,具有两个对称地位于叶片榫头13相对两侧的中榫脚36和两个位于榫头13相对两侧而介于上榫脚31和中榫脚36之间的中嵌角37。两个中台阶41介于邻接的中嵌角37和中榫脚36之间,它们在涡轮机运行期间将力从榫头的中锯齿形部分25传递给转子21。

榫头的下锯齿形部分27,从中锯齿形部分25沿离开平台17的方向延伸,它包括两个也对称地配置在榫头13相对两侧的下榫脚43、一对位于中榫脚36和下榫脚43之间的下嵌角45和一对介于邻接的下嵌角45和下榫脚43之间的下台阶47,下台阶47用于在涡轮机运行期间将力从下锯齿形部分27传递给转子21。

过去通常的做法是限制曲率半径rt的值小于0.09d,rm的值小于0.05d,rb的值小于0.05d,以便将榫脚31、36和43上的弯矩及由此产生的应力减到最小。这是因为曲率半径的增大要求台阶相对于对称面沿榫脚向外重新定位。结果,围绕榫脚的台阶弯矩增大,抵消了增大曲率半径的好处。人们已经发现,增大嵌角曲率半径而不增大榫脚上的弯矩的一种办法是减小台阶投影宽度。台阶投影宽度是沿垂直于对称面而平行于转子轴的平面截取的台阶投影。据信在过去台阶投影宽度对上台阶35来说从未减小到小于0.67rt,因为在台阶35上的增大的压力会压碎相应的榫脚31,造成榫头13通过转子榫槽19挤出。同样,中台阶41和下台阶47的投影宽度分别从未减小到小于1.38rm和1.38rb。但是,人们已经确定,与先有的工程设计实践相反,台阶35、41和47的投影宽度可以大大地减小到小于这些限度,例如将上、中、下台阶35、41、47的投影宽度分别减小到0.25rt,1.04rm和0.98rb。这是因为台阶邻近处的应力状态是榫头13内部三轴向压力之一。这已被人们用来阻止榫脚的构造变形

实验已经证明,使用这些比例的台阶投影宽度,不会发生造成压碎和挤出的不希望有的变形程度,从这些实验确立了下列叶片榫头尺寸比率,以形成一种叶片榫头,这种榫头由于减小了局部峰值应力而减小了离心力、弯矩和振动的有害影响,并提供一种在加工榫头沟槽期间减小切削刀具损坏的设计。这些比率是:rt至少为0.13d;wt不大于0.65rt;rm至少为0.075rd,wm不大于1.25rm;rb至少为0.075d;wb不大于1.25rb。

图5是叶片榫头的轮廓断面图,它举例说明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几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榫头设计。特定的实施例由下面的表格中列举的参数数值具体说明。

现在参考图5,叶片榫头轮廓相对于原点O确定。直线L1的取向相对于对称轴100成角度A2,在原点下方距离等于CY2乘以角A2的正割的积处与对称轴100相交。直线L2的取向相对于对称轴100成角度A2减去A1,并与对称轴相交于距直线L1为D3的点,距离D3是沿垂直于直线L1的方向测量的,直线L3垂直于对称轴,并在原点上方距离D1处与对称轴相交,并确定榫头13与平台17的交界。

直线L4与直线L1成角度AN1而从原点延伸。直线L5平行于直线L4,在直线L4下方距离Y1处。直线L6平行于直线L4,在直线L4下方距离Y12处,直线L7的取向相对于直线L1成角 度AN2,在直线L1与直线L4交点下方距离Y3处与直线L1相交,距离Y3沿直线L1测量,直线L8平行于直线L7,在直线L1与直线L5交点下方距离Y7处与直线L1相交,距离Y7沿直线L1测量。直线L9垂直于对称轴,在直线L1与直线L6交点下方距离Y11处与直线L1相交,距离Y11沿直线L1测量。

直线L10平行于直线L9,在直线L9下方距离D4处。直线L11平行于直线L2,距直线L2为D2,直线L11位于直线L2和原点O之间,半径为R1的圆弧与直线L11相切,圆心位于直线L3下方距离CY3处,距离CY3垂直于直线L3测量。半径为R2的圆弧与直线L11和直线L4相切,这个半径在图2中用“rt”表示。

半径为R3的圆弧与直线L4和直线L1相切。半径为R4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7相切。半径为R5的圆弧与直线L7和直线L2相切。半径为R6的圆弧与直线L2和直线L5相切,这个半径在图2中用“rm”表示。半径为R7的圆弧与直线L5和直线L1相切。半径为R8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8相切。半径为R9的圆弧与直线L8和直线L2相切。半径为R10的圆弧与直线L2和直线Lb相切,这个半径在图2中用“rb”表示。半径为R11的圆弧与直线L6和直线L1相切。半径为R12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10相切。

上述榫头13的标称轮廓线是这样划定的:从半径R1的圆弧与直线L3的交点沿该圆弧到它与直线L1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1到它与半径R2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2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4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4到它与半径R3的圆弧的切点,这个L4区段在上面被称为榫头的上台阶35;而后沿半径R3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4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4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7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7到它与半径R5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5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2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2到它与半径R6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6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5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5到它与半径R7的圆弧的切点,这个L5区段在上面被称为榫头的中台阶41;而后沿半径R7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8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8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8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8到它与半径R9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9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2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2到它与半径R10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10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6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6到它与半径R11的圆弧的切点;这个L6区段在上面被称为榫头的下台阶47;而后沿半径R11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12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12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9的交点;而后沿直线L9到它与榫头中心线的交点。

对于新型榫头设计的一种实施例,表Ⅰ说明了几种参数的数值,其中直线长度用英寸为单位,角度大小用度数为单位,而L3对应于平台17的下表面。表Ⅰ的数值也说明不包括平台的叶片的一种替代实施例,此时L3对应于沿叶片的叶翼15和榫头13的交界处的参考线,L3垂直于对称轴100。

表Ⅱ中列举的数值说聪榫头设计的第二和第三替代实施例,表中直线长度用毫米为单位,角度大小用度数为单位,而L3或者可以对应于平台17,或者可以对应于沿叶片的叶翼15和榫头13的交界处的参考线。

再参考图5,表Ⅲ中的数值说明一种包括椭圆形嵌角的第四替代实施例,其中不是“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12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12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9的交点;而后沿直线L9到它与榫头中心线的交点”,而是:沿直线L1通过几个“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到平滑曲线的上端点,其中第一对坐标点表示垂直于榫头中心线测量的距离,而第二对坐标点表示从直线L10垂直向上测量的距离;而后沿平滑曲线到它与直线L9的交点;而后沿直线9到它与榫头中心线的交点。表Ⅲ中说明的几个参数的数值重新用英寸为单位,角度大小用度数为单位。在第四替代实施例中,L3代表叶片平台17的下表面。在一种第五替代实施例中,也以图5和表Ⅲ为基础,叶片不包括平台17,而直线L3重新代表沿叶片的叶翼15和榫头13的交界处的参考线。

再一次参考图5,表Ⅳ、Ⅴ、Ⅵ、Ⅶ分别列举了新型榫头设计的另外的替代实施例的各参数数 值,其中如对其它表格一样,L3可以代表叶片平台的底部,或是代表沿叶片的叶翼15和榫头13的交界处截取的参考线。直线长度用毫米为单位,角度大小用度数为单位。

增大嵌角的曲率半径同时减小台阶投影宽度以增强嵌角而不增大相应榫脚的弯矩这一创造性概念,也适用于在涡轮机转子21周围配置成圆形阵列的多个尖塔110,邻接的尖塔形成多个榫槽19,用来容纳涡轮机叶片榫头13。

如图3中转子的部分视图所示,每个尖塔110包括一个下锯齿形部分112、一个中锯齿形部分114和一个上锯齿形部分116,以便在涡轮机运行期间承受来自叶片11的力。

下锯齿形部分112的位置靠着转子21,它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110相对两侧的下榫脚118。一对下嵌角120每个具有至少为0.45d的曲率半径,此处d为图2中例示的相应榫头的上嵌角33之间的距离,每个下嵌角位于下榫脚118和转子21之间。下锯齿形部分112也包括一对下台阶122,每个下台阶介于不同的下嵌角120和下榫脚118之间,以便承受从叶片榫头来的力。每个下嵌角120邻接一个不同的下台阶122。

两个下台阶122每个具有投影宽度wb,可以安置在适当位置上以承受从叶片榫头的下台阶47来的力。下台阶122和其它尖塔台阶的投影宽度的定义和测量类似于上面讨论的榫头台阶35、41或47的投影宽度的定义和测量,这对于熟悉本技术的人是很明显的。按照本发明,wb不大于1.75sb。

中锯齿形部分114从下锯齿形部分112沿转子轴线的径向向外方向延伸,它包括一对对称地配置在尖塔相对两侧的中榫脚124。一对中嵌角126每个具有大于0.05d的曲率半径sm,位于不同的下榫脚118和中榫脚124之间。两个中台阶128每个具有不大于1.75sm的投影宽度ωm,可以安置在适当位置上以承受从叶片榫头的中台阶41来的力。每个中台阶介于一个邻接的中嵌角126和一个中榫脚124之间。

上锯齿形部分116从中锯齿形部分114沿转子轴线22的径向向外方向延伸,它包括一对称地配置在尖塔相对两侧的上榫脚130。一对上嵌角132每个具有至少为0.7d最好为0.8d的曲率半径st,位于不同的中榫脚124和上榫脚130之间。两个上台阶134每个具有不大于1.10st的投影宽度ωt,可以安置在适当位置上以承受从叶片榫头的上台阶35来的力。每个上台阶134介于一个邻接的上嵌角132和一个上榫脚130之间。

图5是尖塔形榫槽的轮廓断面图,它举例说明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几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创造性的尖塔设计。特定的实施例由下面的表格中列举的参数数值具体说明。

现在参考图5,榫槽轮廓相对于沿转子榫槽19的对称轴设置的原点O确定。直线L1的取向相对于对称轴成角度A2,在原点下方距离等于CY2乘以角A2的正割的积处与该对称轴相交。直线L2的取向相对于对称轴成角度A2减去A1,并与对称轴相交于距直线L1为D3的点,距离D3是沿垂直于直线L1的方向测量的。直线L3垂直于对称轴,并在原点上方距离D1处与对称轴相交,并确定榫头13与平台17的交界。直线L4与直线L1成角度AN1而从原点延伸。直线L5平行于直线L4,在直线L4下方距离Y1处。直线L6平行于直线L4,在直线L4下方距离Y12处。直线L7的取向相对于直线L1成角度AN2,在直线L1与直线L4交点下方距离Y3处与直线L1相交,该距离Y3沿直线L1测量。直线L8平行于直线L7,在直线L1与直线L5交点下方距离Y7处与直线L1相交,该距离Y7沿直线L1测量。直线L9垂直于对称轴,在直线L1与直线L6交点下方距离Y11处与直线L1相交,该距离Y11沿直线L1测量。直线L11平行于直线L2,距直线L2为D2,该直线L11位于直线L2和原点O之间。半径为R1的圆弧与直线L11相切,圆心位于直线L3下方距离CY3处,该距离CY3垂直于直线L3测量。半径为R2的圆弧与直线L11和直线L4相切。半径为R3的圆弧与直线L4和直线L1相切,这个半径在上面曾用“st”表示。半径为R4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7相切。半径为R5的圆弧与直线L7和直线L2相切。半径为R6的圆弧与直线L2和直线L5相切。半径为R7的圆弧与直线L5和直线L1相切,这个半径在上面曾用“sm”表示。半径为R8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8相切。半径为R9的圆弧与直线L8和直线L2相切。半径为R10的圆弧与直线L2和直线L6相 切。半径为R11的圆弧与直线L6和直线L1相切,这个半径在上面曾用“sb”表示。半径为R12的圆弧与直线L1和直线L9相切。

榫槽19的标称轮廓线是这样划定的:从半径R1的圆弧与直线L3的交点沿该圆弧到它与直线L1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1到它与半径R2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2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4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4到它与半径R3的圆弧的切点,这个区段在上面被称为尖塔的上台阶134;而后沿半径R3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4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4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7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7到它与半径R5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5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2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2到它与半径R6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6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5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5到它与半径R7的圆弧的切点。这个区段在上面被称为尖塔的中台阶128;而后沿半径R7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8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8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8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8到它与半径R9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2到它与半径R10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10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6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b到它与半径R11的圆弧的切点,这个区段在上面被称为尖塔的下台阶122;而后沿半径R11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1的切点;而后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12的圆弧的切点;而后沿半径R12的圆弧到它与直线L9的交点;而后沿直线L9到它与榫头中心线的交点。

对于新型榫槽轮廓设计的两种最佳实施例,表Ⅷ和表Ⅸ说明了几种参数的每个数值,其中直线长度用毫米为单位,角度大小用度数为单位。

再一次参考图5和图6,表Ⅹ、Ⅺ、Ⅻ、ⅩⅢ和ⅩⅣ的数值说明一种包括椭圆形嵌角的替代实施例,其中不是沿直线L1到它与半径R12的圆弧的切点;而沿直线L1通过几个“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到平滑曲线的上端点,其中第一对坐标点表示垂直于榫槽中心线测量的以毫米为单位的距离,而第二对坐标点表示从直线L9垂直向上测量的距离。而后沿这一平滑曲线到它与榫槽中心线的交点。

通过负载在上、中、下三对邻接的榫头和尖塔的台阶上的更为均匀的分布,可以进一步减小叶片榫头和转子尖塔的嵌角中的应力。过去,由于顾虑在叶片榫头上台阶和尖塔上台阶之间不接触而产生叶片振动,因此没有作出努力使负载在叶片榫头台阶上的分布更为均匀。为了保证这两个台阶之间的接触,先有的设计通常要求在速度为零时榫头上台阶35和尖塔上台阶134之间不存在间隙。转过来,因为在一对中台阶41和128与一对下台阶47和122之间传递成比例的低水平的力,所以这一要求造成对上台阶35、134和上嵌角33、132的相当高的应力。但是,人们发现,可以在运行速度下保证上台阶35和134之间的接触,而不需要在速度为零时在上台阶之间接触。在一对上尖塔和上榫头之间保持一个小间隙以便在一对中台阶41和128与下台阶47和128之间达到闭合是有利的。这将会通过台阶导致应力的更为均匀的分布,从而减小叶片榫头13和转子尖塔110中的峰值应力水平。

现在参考图6,图中用截面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说明了位置紧靠转子尖塔110的互补侧面的双侧对称叶片榫头13的一侧。尖塔的上、中、下台阶134、128、122为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彼此基本平行。同样,榫头的上、中、下台阶35、41、47也是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彼此平行。榫头的上台阶35在涡轮机速度为零时可以采取离邻接的尖塔的上台阶134的距离gt小于0.003mm的适当位置,这一范围保证榫头和尖塔的上台阶35和134在运行速度下互相接触。榫头中台阶41可以采取离邻接的尖塔中台阶128的距离gm小于0.023mm的适当位置,而榫头下台阶47可以采取离邻接的尖塔下台阶122的距离gb小于0.015mm的适当位置。曾经确定,在速度为零时叶片榫头的台阶按照这些范围与邻接的尖塔台阶相间隔,这能导致在涡轮机运行速度下通过台阶的峰值应力分布比先有技术中已知的更为均匀。此外,已经发现,对间距gm选择一个不同于间距gb数值范围的数值范围,比起早先在叶片固定机构设计中所采用的对gm和gb规定同一数值范围来,可以在台阶间获得更为均匀的应力分布。

通过选择尖塔每一侧和榫槽第一侧上平行台阶之间的间距的办法,可以获得邻接的尖塔和转子台阶之间上述规定的距离范围。特别是,榫头的上台 阶35和中台阶41之间的间距γx应当在15.27mm和15.29mm之间,而榫头的上台阶35和下台阶47之间的间距γy应当在29.01mm和29.02mm之间。同样,尖塔的上台阶134和中台阶128之间的间距sx应当在15.27mm和15.29mm之间,而尖塔的上台阶134和下台阶122之间间距sy应当在29.01mm和29.02mm之间。

表Ⅰ

15.48    R1    顶部台阶半径

4.32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18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18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36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36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40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40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36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36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25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3.81    R12    底部半径

17.85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4.00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52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8.00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33.9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74.97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3.68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50    D1    外角结构点

1.19    D2    顶部半径偏移

4.78    D3    台阶宽度

0.25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表Ⅱ

13.24    R1    顶部台阶半径

3.70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87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87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02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02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20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20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02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02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06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3.26    R12    底部半径

15.2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42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16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6.84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9.01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64.1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1.70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43    D1    外角结构点

0.97    D2    顶部半径偏移

4.09    D3    台阶宽度

0.22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表Ⅲ

15.48    R1    顶部台阶半径

4.32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18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18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36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36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40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40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36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36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25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7.85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4.00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51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8.26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33.9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74.97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3.68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50    D1    外角结构点

1.19    D2    顶部半径偏移

4.78    D3    台阶宽度

0.25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REFX,R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25

1.76    -0.25

2.64    -0.20

3.49    0.04

4.27    0.22

4.96    0.54

5.56    0.93

6.06    1.34

6.41    1.83

6.79    2.23

7.04    2.69

7.22    3.15

表Ⅳ

&alC    13.24    R1    顶部台阶半径

3.70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87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87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02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02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20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20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02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02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06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5.2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42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16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6.61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9.01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64.1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1.70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0    AN2    台阶下侧角

0.43    D1    外角结构点

0.97    D2    顶部半径偏移

4.09    D3    台阶宽度

0.22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REFX,R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22

1.51    -0.22

2.26    -0.17

2.98    -0.03

3.65    0.18

4.24    0.47

4.75    0.79

5.18    1.15

5.53    1.52

5.81    1.91

5.77    2.30

6.18    2.69

表Ⅴ

11.17    R1    顶部台阶半径

3.12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58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58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70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70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01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01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70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70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0.90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2.8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2.89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82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5.47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4.46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57.0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9.87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65    D1    外角结构点

0.82    D2    顶部半径偏移

3.42    D3    台阶宽度

0.18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6.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REFX,R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18

1.61    -0.18

2.34    -0.14

3.04    0.03

3.67    0.21

4.22    2.18

4.69    0.77

5.07    1.09

5.38    1.44

5.62    1.78

5.79    2.12

5.92    2.45

表Ⅵ

9.42    R1    顶部台阶半径

2.63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33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33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44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44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0.85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0.85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44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44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0.76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0.86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2.43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53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4.61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0.62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48.08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8.32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0    AN2    台阶下侧角

0.55    D1    外角结构点

0.55    D2    顶部半径偏移

2.88    D3    台阶宽度

0.15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6.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REFX,R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36    0.00

1.97    0.04

2.56    0.15

3.09    0.33

3.56    0.55

3.95    0.81

4.27    1.08

4.53    1.36

4.73    1.65

4.88    1.94

4.99    2.22

表Ⅶ

7.95    R1    顶部台阶半径

2.22    R2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12    R3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12    R4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21    R5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21    R6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0.72    R7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0.72    R8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21    R9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21    R10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0.64    R11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9.16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2.05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29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3.97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17.4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42.9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6.68    CY2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67    D1    外角结构点

0.58    D2    顶部半径偏移

2.40    D3    台阶宽度

0.13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5.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REFX,R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13

1.54    -0.13

2.07    -0.09

2.56    0.005

3.02    0.15

3.41    0.35

3.74    0.56

4.01    0.80

4.22    1.04

4.39    1.28

4.51    1.53

4.60    1.77

表Ⅷ

15.48    R1    顶部台阶半径

4.32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36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36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16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16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60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60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16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16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45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3.81    R12    底部半径

17.85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72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24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8.17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33.9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75.7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3.32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07    D1    外角结构点

1.26    D2    顶部半径偏移

4.77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表Ⅸ

13.21    R1    顶部台阶半径

3.70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02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02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85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85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37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37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85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85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24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3.26    R12    底部半径

15.2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14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87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7.02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9.01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64.1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1.35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003    D1    外角结构点

1.10    D2    顶部半径偏移

4.58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表Ⅹ

15.48    R1    顶部台阶半径

4.32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36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36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16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16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60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60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2.16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2.16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45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7.85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72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2.24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8.17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33.9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75.7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3.32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07    D1    外角结构点

1.26    D2    顶部半径偏移

4.77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GEFX、G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99    0.00

2.88    0.06

3.72    0.22

4.50    0.47

5.19    0.80

5.79    1.18

6.29    1.60

6.70    2.04

7.02    2.48

7.27    2.94

7.45    3.40

表Ⅺ

13.21    R1    顶部台阶半径

3.70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2.02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2.02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85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85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37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37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85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85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24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5.2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3.4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87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7.02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9.01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64.1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11.35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0    AN2    台阶下侧角

0.003    D1    外角结构点

1.10    D2    顶部半径偏移

4.08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7.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GEFX、G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93    0.00

2.48    0.05

3.20    0.19

3.87    0.40

4.46    0.68

4.97    1.01

5.40    1.37

5.75    1.74

6.03    2.13

6.24    2.52

6.40    2.91

表Ⅻ

10.99    R1    顶部台阶半径

2.99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70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70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58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58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1.14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1.14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58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58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1.03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2.88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2.72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56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5.69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4.46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57.64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9.74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53    D1    外角结构点

0.82    D2    顶部半径偏移

3.41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6.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GEFX、G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95    0.00

2.48    0.05

3.18    0.18

3.81    0.39

4.36    0.66

4.83    0.96

5.21    1.28

5.52    1.62

5.76    1.96

5.93    2.30

6.06    2.64

表ⅩⅢ

9.24    R1    顶部台阶半径

2.50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46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46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31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31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0.98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0.98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31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31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0.88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10.86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2.18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28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4.81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20.62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48.68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8.19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0    AN2    台阶下侧角

0.42    D1    外角结构点

0.69    D2    顶部半径偏移

2.87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6.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GEFX、G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50    0.00

2.11    0.04

2.70    0.15

3.23    0.33

3.70    0.55

4.09    0.81

4.41    1.08

4.67    1.36

4.87    1.65

5.02    1.94

5.13    2.22

表ⅩⅣ

7.77    R1    顶部台阶半径

2.09    R2    第一台阶外部半径

1.25    R3    第一台阶内部半径

1.25    R4    第二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08    R5    第二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08    R6    第二台阶外部半径

0.84    R7    第二台阶内部半径

0.84    R8    第三台阶内部后角半径

1.08    R9    第三台阶外部后角半径

1.08    R10    第三台阶外部半径

0.77    R11    第三台阶内部半径

9.16    Y1    第一到第二台阶支承面距离

1.80    Y3    顶部台阶外部厚度

1.04    Y7    第二台阶外部厚度

4.14    Y11    底部台阶外部厚度

17.40    Y12    第一到第三台阶支承面距离

43.58    CY2    外部结构角顶点定位

6.55    CY3    顶部半径中心定位

67.652368    AN1    台阶支承面角

28.72232    AN2    台阶下侧角

0.54    D1    外角结构点

0.58    D2    顶部半径偏移

2.39    D3    台阶宽度

0.00    D4    底部偏移距离

0.853669    A1    内部结构角

15.652368    A2    外部结构角

GEFX、GEFY椭圆形嵌角X和Y坐标点

0.00    0.00

1.69    0.00

2.21    0.03

2.71    0.13

3.16    0.28

3.55    0.47

3.88    0.69

4.15    0.92

4.37    1.17

4.53    1.41

4.66    1.65

4.74    1.9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