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传感器与探测器 / 刈幅 / 可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的装置和方法

可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的装置和方法

阅读:100发布:2021-09-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可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的装置和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能将至少一根增强线2贴合到本体带3上的一种装置1,其特点如下:它有沿前进方向F1布置的前夹4、后夹5;它有使夹子4,5松开和夹紧的部件6,7;它有部件8,能使后夹5沿前进方向F1或沿与前进方向F1相反的方向F2移动;它有部件9,能使增强线2作横向移动。本 发明 还涉及装置1的使用方便,以及用装置1和该方法获得的产品组件。这些产品可以是,例如,轮胎外胎中的增强带。,下面是可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的装置和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能够将至少一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表面上的装置,其特征如下:
a)它具有两个沿着“前进方向”按不变顺序布置的夹子,第一个称之为“前夹”,第二个称之为“后夹”;
b)装置有一些部件,它们能松开和夹紧这些夹子。当它们松开时,夹子不同本体带和增强线接触,当它们夹紧时,夹子同本体带和增强线接触;
c)前夹的配置使它实际上只承受让它松开和夹紧的运动;
d)装置具有一些部件,它们能使后夹在夹紧时沿着前进方向移动,推动本体带和增强线沿这个方向前进,这样,后夹就远离松开的前夹;
e)装置具有一些部件,它们能使后夹在松开状态下沿着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后夹便向着夹紧的前夹靠拢;
f)装置具有一些部悄苁乖銮肯哐刈徘敖较虻暮崆蟹较蛞贫馐鼻凹写τ谡庑┎考秃蠹兄洌庑┎考呐渲檬沟迷诤嵯蛞贫蹦芄皇梗?---移动的那部分增强线从后夹起一直延伸到前夹的前面;
---移动的那部分增强线不同本体带接触;
---前夹松开,后夹夹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是能够将多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的表面上,二是使增强线作横向运动的部件上有一个与增强线接触的导向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是它的导向装置与前进方向交成一个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装置,其特征是它的导向装置是一梳状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要求的装置,其特征是它有一个气动顺序控制器,它自动地管理夹子和使一根或多根增强线作横向运动的部件的运动。
6、能将至少一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表面上的方法,其特征如下:
a)利用沿着前进方向按不变顺序排列的两个夹子,第一个称为“前夹”,第二个称为“后夹”;
b)松开这些夹子时,它们既不同本体带接触,也不同增强线接触,夹紧这些夹子时,它们同本体带和增强线同时接触;
c)实际上只使前夹接受松开或夹紧的运动;
d)后夹夹紧后,可使之沿前进方向移动,以便使本体带和增强线沿这个方向前进,这时后夹便远离已经松开的前夹;
e)松开后夹后,可使之沿着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后夹靠近已经夹紧的前夹;
f)松开前夹并夹紧后夹之后,可使增强线沿着同前进方向横切的方向移动,移动的这一部分增强线从后夹一直延伸到前夹的前面,并且不和本体带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是它能把多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的表面上,二是它在横向移动增强线时能使它们与前进方向之间的锐角α各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一个气动顺序控制器自动管理夹子的运动和增强线的横向移动。
9、用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的装置制造的增强带。
10、用根据权利要求6到8中任一项的方法制造的增强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本体带上贴有多根增强线,其特征如下:
a)在其宽度上有多根增强线;
b)这些增强线具有带顶点的弯曲形状;
c)每根增强线的波动幅度小于增强带的宽度;
d)对于每一根增强线来说,位移比的变化最多等于其标称值的±5%,位移比由下式定义:
T=L/D
L是相邻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2D是增强线经过另一个顶点连接的相邻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对于每一根增强线来说,位移比T相对于标称位移Tn的偏差最多不大于±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其标称位移比Tn对于全部增强线来说都是一样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其标称位移比Tn对于全部增强线来说是各不相同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到14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特征是,每一根增强线构成的各顶点中,连接任意两个相邻顶点的直线段与增强带的纵向形成的锐角α实际上是不变的。
16、一种在本体带上贴合有增强线的增强带,具有下列各项特征:
a)在宽度上有多根增强线;
b)这些增强线具有带顶点的弯曲形状;
c)每根增强线的波动幅度小于增强带的宽度;
d)对于每一根增强线来说,位移比的变化最多等于其标称值的±5%,位移比由下式定义:
T=L/D
L是相邻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2D是指增强线经过另一个顶点连接的相邻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对于每一根增强线来说,位移比T对于标称位移值Tn的偏差最多等于±3%。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其标称位移比Tn对于全部增强线来说都是一样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中任一项要求的增强带,其特征是其标称位移比Tn对于全部增强线来说是各不相同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6到19中任一项的增强带,其特征是,每一根增强线构成的各顶点中,连接任意两个相邻顶点的直线段与增强带的纵向形成的锐角α实际上是不变的。
21、包含至少一块根据权利要求9到20中任一项的增强带的产品。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产品,其特征是,它是轮胎的外胎。
23、最少把一块根据权利要求11到20中任一项的增强带用到一种产品中,并接着使该产品成形以便减小增强线的标称位移比Tn的方法。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其特征是成形后增强线的标称位移比Tn变成1。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是成形后使产品硫化。
26、用根据权利要求23到25中任一项的方法获得的产品。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产品,其特征是,它是轮胎外胎。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可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特别是贴合到用塑料或橡胶制成的本体带上的装置。例如,这些装置可以制造增强带,特别是制造轮胎外胎用的增强带。本发明特别涉及可以使增强线以弯曲形状进行贴合的装置。

可将增强线以弯曲形状贴合到本体带上的装置在下述专利或专利申请中已作过描述:FR    2    042    859,FR    2    325    497,FR    2    501    126,Su    704    816,PCT    81/1151。

这些装置至少有下述缺点:

-装置复杂,以致经常发生故障,或者需要经常的费用昂贵的维修;

-在贴合增强线时精确度差,因而获得的增强带具有不均匀的几何形状,物理特性会沿着其长度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出现这些缺点,因此,按照本发明制造的、可将至少一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表面上的装置具有下述特点:

a)它具有两个沿着“前进方向”按不变的顺序布置的夹子,第一个夹子称之为“前夹”,第二个夹子称之为“后夹”;

b)装置包含有可以使这些夹子松开和夹紧的部件,在放开时,夹子不同本体带和增强线接触,在夹紧时,夹子同本体带和增强线接触;

c)前夹的位置使它实际上只承受使它松开和夹紧的运动;

d)装置包含一些部件,它们可以使后夹在夹紧状态下沿着前进方向移动,以便使得本体带和增强线也沿着这个方向前移,这时后夹就远离处于松开状态的前夹;

e)装置包括一些部件,它们可以使后夹在松开状态下沿着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营后夹便向着处于夹紧状态的前夹靠拢;

f)装置包括一些部件,它们可以使增强线沿着前进方向的横切方向移动,这时前夹处于这些部件和后夹之间,这些部件的配置使得在横向移动时能够使:

-移动的那部分增强线从后夹起一直延伸到前夹的前面;

-移动的那部分增强线不同本体带接触;

-前夹松开,后夹夹紧。

本发明还涉及到装置使用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将至少一根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的表面上,其特征如下:

a)利用沿着“前进方向”按不变顺序排列的两个夹子,第一个夹子称之为“前夹”,第二个夹子称之为“后夹”;

b)松开这些夹子时,它们既不同本体带接触,也不同增强线接触,夹紧这些夹子时,它们同时同本体带和增强线接触;

c)实际上只使前夹接受松开或夹紧的运动。

d)后夹夹紧后,可使之沿前进方向移动,以便使本体带和增强线沿这个方向前进,这时后夹便远离事先松开的前夹;

e)松开后夹后,可使之沿着同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后夹靠近已经夹紧的前夹;

f)松开前夹和后夹夹紧后,可使增强线沿着同前进方向横切的 方向移动,移动的这一部分增强线从后夹一直延伸到前夹的前面,并且不和本体带接触。

本发明股婕暗接τ谜庑┳爸头椒ɑ竦玫牟纷榧乇鹗窃銮看?

本发明还涉及到一种将增强线贴合到本体带上制成的增强带,这种增强带具有下述特点:

a)在宽度上有多根增强线;

b)这些增强线具有带顶点的弯曲形状;

c)每根增强线的波动幅度小于增强带的宽度;

d)对于每一根增强线来说,位移比的变化最多等于其标称值的±5%,位移比由下式定义;

T=L/D

L是相邻两个顶点之间的长度,2D是增强线经过另一个顶点连接相邻两个顶点的长度。

按本发明制成的增强带可用于制造各种产品,例如管道,薄膜,布带和轮胎外胎。

术语“增强线”的含义很宽,一根增强线可以是一根“单线”,例如,它可以由一根或数根细线构成。当单线由一根细线构成时,称之为“单股线”,当单线由多根细线构成时,称之为“多股线”。

另外,一根线也可以是多根单线的组合。举例说明,当一根组合线是用多根单线只通过一次拧合操作制成时,称之为“绞线”,当一根组合线的多根线中至少有一根是绞线,并经过一次或多次拧合制成时,称之为“缆线”。

下述各项例子是非限制性的,借助这些例子和与它们有关的示意 图,可以容易地理解本发明,这些图纸包括:

-图1,符合本发明的一种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设备的俯视图;

-图3和图4表示了图1和图2所示设备上夹子运动的各个阶段,每个图上都包括A、B两个部分;

-图5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了应用图1图2所示的装置获得的增强带中的一根增强线的一部分;

-图6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了按照本发明制成的增强带的一部分;

-图7是一幅横剖面图,它表示了按照本发明制造的有三处加固增强带的轮胎的外胎;

-图8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了按照本发明制成的,用于制造图7所示外胎的另一种增强带;

-图9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了在制造图8所示的增强带时,图1,图2中所示装置的一部分。

在图1、图2上可以看到一种符合本发明的装置,这种装置1可以把一些增强线2贴合到本体带3的表面上。图1是装置1的纵剖面图;图2是装置1的俯视图。图1是图2的I-I剖面图。装置1有两个夹子4和5,它们沿着图1,图2上箭头所示的“前进方向”按顺序布置,夹子4称之为“前夹”,夹子5称之为“后夹”。

装置1有两个部件6和7,它们可以松开和夹紧夹子4和5。部件6和7是由千斤顶构成的,千斤顶6可以松开或夹紧夹子4,千斤顶7可以松开或夹紧夹子5,当夹子4和5被打开时,它们不同增强线2和本体带3接触;而当它们被夹紧时,它们就同增强线2和本体 带3接触。

前夹4只接受使之松开或夹紧的运动。这些运动是竖直进行的,实际上同本体带3的表面垂直,这一表面实际上是平的,离夹子4,5很近。

装置1含有部件8,它可以在后夹5夹紧时,使之沿着前进方向F1移动,以此使得本体带3和增强线2沿F1方向推进,这样夹子5就远离当时被打开的夹子4。

部件8可以由,例如,一个千斤顶构成。在前夹4被夹紧,后夹5被打开时,这同一千斤顶8可使后夹5沿着同前进方向F1相反的方向,即朝着前夹4的方向移动,这个方向在图上用水平箭头F2表示。

装置1含有部件9,它可使增强线2沿着同前进方向F1相横切的方向移动。这些横切方向以方向相反的水平箭头F3、F4来表示(图2)。这些箭头同箭头F1、F2相垂直,这些横向移动的部件9上装有一个增强线2的导向板10。举例来说,这个导向板可以是一个和增强线2接触,连接在千斤顶11上的梳状板,这个梳状板10同前进方向F1相垂直。

装置1含有线2的供给系统12(见图1)。对前进方向F1而言,这一供给系统12位于梳状板10和夹子4,5的前侧。举例来说,系统12可以由放线用的筒子架13和部件14组成。筒子架上装有与线2同样多的卷筒,部件14可以补偿由于部件9作横向运动引起的线2的长度变化。筒子架13和部件14可以按照工业上熟知的原理制造,为了简化起见,我们认为不必对部件13,14作详细描述。

装置上还装有滚筒15和16,滚筒15上卷绕着本体带3,滚筒16上则卷绕增强带17,增强带17由本体带3以及贴合在本体带3表面上的增强线2构成。滚筒16由驱动机构18拖动沿箭头F16的方向转动,滚轮19,20,21可在滚筒15沿箭头F15的方向转动时使本体带3展开。本体带3在通过夹子4,5时,正铺展在滚轮20和21之间。作为一个例子,可令夹子4包括一个上夹4s和一个下夹4i,夹子5包括一个上夹5s和一个下夹5i。这些夹子的配置使得千斤顶6只作用于上夹4s,千斤顶7只作用于上夹5s,下夹4i,5i没有竖直方向的移动。夹子4s,4i,5s,5i的取向同箭头F1的方向相垂直。滚轮20,21的配置使得夹子4,5在打开时,本体带3正展开在它们之间,但不同夹子4s,4i,5s,5i接触,其位置略略高于下夹4i,5i,举例说,相距约2mm。当上夹4s,5s在千斤顶6,7的作用下贴在本体带3上时,本体带3同下夹4i,5i相接触。夹子4,5的运动过程在图3和图4中用Ⅰ至Ⅸ九个连续的阶段来表示,图3表示阶段Ⅰ至Ⅴ,图4表示了阶段Ⅵ至Ⅸ。图3和图4都包括两个部分,A部用纵倍面表示这些阶段,B部用俯视图表示这些阶段。在图3和图4上,各个方向的运动都用字母M加数字标记的矢量来表示,夹子4,5的初始位置用虚线表示。为了简化图纸,在图3和图4上只表示出了夹子4,5,一根增强线2,本体带3,以及梳状板10的一部分。

装置1的运动情况如下:

第1阶段:这一阶段1的开始相当于过程开始时的初始状态。夹子4,5处于打开状态,彼此分开,相距距离为D。增强线2不受任 何横向移动。这时后夹被夹紧(M1运动),以使增强线2贴合在本体带3上。

第Ⅱ阶段:由于梳状板10在千斤顶11的作用下移动,部件9使增强线2沿箭头F3方向(M2运动)作横向移动。增强线2的移动部分自后夹5直至前夹4的上游,即自后夹5起直至梳状板10。这段增强线穿过打开的前夹4,不碰到它,也不和本体带3相接触。

第Ⅲ阶段:前夹4被夹紧(M3运动)。在第Ⅱ阶段中被移动的增强带2被贴合到夹子4,5之间的本体带3的表面上。

第Ⅳ阶段:后夹5打开(M4运动),沿着箭头F2的方向移向前夹4(M5运动),然后后夹5再次夹紧,并保持紧贴前夹4的状态(M6运动)。

第Ⅴ阶段:前夹4打开(M7运动),始终夹紧的后夹5沿着前进方向F1作纵向移动(M8运动)直到离开前夹4的距离为D为止,这也引起增强带17沿F1的方向移动。驱动机构18是气动的并总是处在压作用之下,增强带17沿F1方向的前进运动,引起滚动16的转动,并把长度相当于D的一段增强带17卷绕到滚筒上。另一方面由于受后夹5施加在增强线2和本体带3上的拉力的作用,使滚筒15和部件13、14送出相等长度的增强线2和本体带3。

第Ⅵ阶段:这时由于梳状板10的移动(Mg运动),使得增强线2沿着另一个横向方向作横向移动,但在增强线2的移动部分和本体带3或打开的前夹4之间不发生接触。因此,这一横向移动同第Ⅱ阶段的横向移动是相似的,但方向相反。

第Ⅶ阶段:前夹4夹紧(M10运动)。于是在第Ⅵ阶段中作了 横向移动的增强线2,以与第Ⅲ阶段中的方式相类似的方式,被贴合在夹子4,5之间的本体带3的表面上。

第Ⅷ阶段:与Ⅳ阶段相似,后夹5打开(M11运动),然后沿着箭头F2的方向移向前夹4(M12运动),后夹5再次夹紧,并保持紧贴前夹4的状态(M16运动)。

第Ⅸ阶段:前夹4打开(M14运动),一直处于夹紧状态的后夹5沿着前进方向F1作纵向移动(M15运动),直到夹子4,5之间分开的距离为D为止。这也引起增强带17沿F1的方向移动,并拉出一段新的增强线2和本体带3,同时,驱动机构18把增强带17卷绕到滚筒16上。因此,第Ⅸ阶段和第Ⅴ阶段是类似的。

从第Ⅱ阶段起重新开始循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从第Ⅱ到第Ⅸ的各个阶段。每次千斤顶6,7,8,11完成了前面描述的循环的行程之后,都使一个传感器动作,控制这些千斤顶返回,或者由装置1的用气动顺序控制器管理的自动装置控制另一个千斤顶的运动。这样在各个千斤顶之间就没有机械上的连接(例如凸轮)。为了简化,这一顺序控制器不图上没有表示出来。按照前面的描述进行工作的装置1可以得到增强带17,它包括本体带3和贴合在它表面上的呈折线形状的增强线2。图2上只表示了这一增强带17的一部分,图5以俯视图的方式表示了增强带17上增强线2的一段。增强线2是一条具有顶点22的折线。L代表相邻两个顶点22之间的增强线2的长度,也就是折线的一段直线段的长度23,2D代表由两个直线段23连接的两个顶点22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就是由增强线2通过另一个中间顶点22连接的两个顶点22之间的直线距离。D相当于前述各阶段中夹子4,5之间的距离。根据定义,位移比T由下述 关系式给出:

T=L/D

在本发明包含的各种情况中,增强线2可以表示为并非由直线段构成的弯曲形状,这时,与相邻两个顶点22之间的直线段23相对应的直线长度L并不完全反应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增强线2的形状。但是,位移比还是由下述公式给出:

T=L/D

在图5中G1,G2分别各自表示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分别各自通过增强线2的一个线段的两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22,在形成增强带17的过程中,G1和G2的取向为纵向,且平行于前进方向F1。增强线2在这两条直线G1、G2之间呈弯曲形状,2D为同一条直线,G1或G2,上相邻两个顶点22之间的直线距离,A代表这两条直线G1,G2之间的距离,即由增强线2表示出的波形的幅度。

在图5上,每根直线段23同直线G1,G2形成一个锐α,当增强线2在线段23的顶点22之间呈非直线的弯曲形状时,锐角α代表增强线2在这些顶点之间的平均方向。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装置1努力使夹子4,5的运动尽量简单,因此该装置的制造和使用是经济的。

-由于装置1的工作是一步一步按顺序进行的,也由于增强线2的横向运动以及在本体带3上的贴合动作是在本体带3静止时进 行的,因此能够精确地把增强线2贴合到本体带3上。这可以使增强线2在本体带3上的排列具有良好的几何规律性,而且所有的增强线2都具有精确规定的位移比T。正因为这样,对于每一根增强线2来说,位移比T相对于它的标称值Tn的变化至多为±5%,更可取的值最多为±3%,也就是说,对指定的增强线2来说,长度L的距离2D实际上是不变的,任一线段23与直线G1,G2之间,即与纵方向之间形成的锐角α,在增强线2的整个长度上实际上是不变的。对于每一根增强线2来说,依次相邻的三个顶22实际上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因此,这样制成的增强带17的特点表现为整个长度上机械性能的良好均匀性。在一个与另一个增强带之间,标称位移比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标称位移比Tn可取的变化范围在1到3之间。

特别是当增强线2之间的距离为0或很小时(例如小于11.5mm),以及当距离D很小时×例如对于直径在0.2至2mm之间变化的纺织线来说在5至10mm之间),本发明可以保持这种精确性,而且与标称位移比Tn的大小无关。

图6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了按照本发明制造的增强带17的一部分,这一增强带17包括六根呈波纹状的增强线2,所有增强线2的标称位移比是相同的。每一根增强线2的波动幅度A都小于增强带17的宽度H。对所有增强线2来说,位移比T的变化最多是它的标称Tn的±3%。由于夹子4,5的取向与箭头F1相垂直,也就是说与增强带17的纵向,即各根增强线2的平均方向相垂直。所有增强线2的顶点22都沿着同上述纵向相垂直的直线△排列,这一直线在图6上是同虚线表示的。

在另一实例中,增强带17具有下述特点:

·本体带3:非硫化的橡胶带,厚度0.5mm,宽度192mm;

·增强线2:线的根数=96;这些编织线是直径为0.8mm的聚酰胺线。两条相邻增强线2的轴线间的距离为2mm。

·标称位移比Tn为1.93:所有增强线2的标称位移比Tn相同。每一根增强线2的位移比T的变化不超过标称值的±2%,其关系式为:1.89≤T≤1.97;

·距离D:7.5mm。

对于本例子来说,装置1上增强带17的制造速度为10米/小时。

在这个例子中标称位移比Tn是不变的,但本发明可以用沿增强线改变横向位移的方法沿增强线的位移比。举例来说,这可以通过使梳状板10与纵向相倾斜来达到,就象以后要说明的那样。

按照本发明制成的增强带主要用于加强轮胎的外胎,例如加强外胎的顶部或侧面。在成形机头上使外胎成形时,减少或部分地去除增强线2的弯曲形状,可能是有好处的,这时的标称位移比Tn变小,或许可取此值为1。

图7是一只轮胎外胎的径向剖面图,外胎中使用了这样的增强带,成形后去除了增强线的弯曲形状。

外胎30有一个顶部31,两个侧面32,以及分别用一根芯子加强了两个轮缘33,这些钢丝芯子用一个呈辐射状的胎身 35连接起来,外胎30装在轮36上,顶部31按通常的方法用两层增强带进行加固。在顶部增强带37,38的上部,有另一层增强带39,它可以箍紧增强带37,38。增强带39的增强线2的方向取外胎30的纵向,也就是沿着一些园周排列,这些园周中的每一个都位于同外胎30的旋转轴相垂直的平面内,为了简化起见,这一旋转轴,也就是这些园周的轴线,没有在图中表示出来。

增强带39是用按照本发明加强了增强带17成形之后得到的。这一成形过程是在用通常型式的成形机头成形未加工的外胎30时进行的,这一过程隐去了增强线2的弯曲形状。然后使外胎硫化。如果为了观察,把增强带39铺在一个平面上,实际上增强线检是直线,彼此平行,标称位移比等于1。

由于增强带17具有很精确的位移比T,使得成形后的增强带39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因此增强带39具有符合需要的良好的机械特性。

外胎30还有两个保护增强带40,每一个增强带40处在一个侧面32的橡皮层320中,该橡皮层位于胎身35的外侧。每个增强带40中都包含若干增强线2,每一根增强线2沿着一个园周排列;园周的轴线就是外胎的旋转轴,也就是说这些增强线2的方向取外胎30的纵向。对于每一个增强带40而言,离外胎30的旋转轴最远的增强线2是标号为41的线,离旋转轴最近的增强线2是标号为42的线。对每一个增强带40而言,离轮36最远的增强线41,沿着半径最大的园周排列,而离轮最近的增强线42,则沿着半径最小的园周排列。这些增强带40是由符合本发明的增强带制成的,但是如同增强带39一样,在它们的成形过程中去除了增强线 2的弯曲形状。

图8是一幅俯视图,它表示出增强带40A的一部分,40A相当于增强带40在成形以前的状态。为了简化起见,增强带40A只用了七根增强线2。

对于增强带40A来说,各增强线2的标称位移比Tn是各不相同的。增强线41的位移比Tn最大而增强线42的位移比最小,增强线41,42是增强带40最外侧的两根线。

外侧增强线41和42之间的各增强线的位移比Tn是从增强线41向42减的。增强带40A的各增强线2也有沿着直线△排列的顶点22,直线△同增强带40A的纵向相垂直,这一纵向也就是各增强线2的平均方向,图8中给出了一根这样的直线△。

举例来说,增强带40A可以用装置1按照下述方式来制造。图9以俯视图的方形表示出正在工作的装置1的一部分,夹紧的后夹5用一条直线示意,打开的前夹4没有表示出来。

在初始位置时,增强线41标记为41-1,增强线42标记为42-1。导向线10(例如一梳状板)在初始位置时表示为10-1,它同与箭头F3,F4相平行的横向之间有一个夹角θ。

梳状板10有两个端点P、Q,初始状态时标记为P1和Q1。增强线41-1通过端点P1,增强线42-1通过端点Q1。另外,后夹5把增强线41-1和42-1贴合在本体带3上,41-1在J点,42-1在K点。

然后梳状板10沿着箭头F4的方向作横向移动,移动中始终保持同横向方向之间的夹角θ。梳状板10到达位置10-2时,端点 P,Q到达端点P2,Q2,增强线41,42分别到达位置41-2,42-2。供给系统给线41,42足长度。线41-2经过端点P2和点J,线42-2终端点Q2和点K。由于后夹5一直处于夹紧状态,而且静止不动,所以J点和K点位置始终没有变化。连接P1,P2点的直线平行于横向方向,因而平行于J、K点的连线。初始位置时连接J和P1点的直线(增强线41-1的位置),以及连接K和Q1点的直线(增强线42-1的位置)沿着箭头F1呈纵向定位,因此这两条直线同直线JK和P1P2相垂直。

在图9上,直线段JP2(增强线41-2靠近夹子5的位置)同纵向形成一个锐角α41,它比直线段KQ2(增强线42-2靠近夹子5的位置)同纵向形成的锐角α42要大。由此得出结论,增强线41的标称位移比Tn大于增强线42的标称位移比Tn,因为如图8所示,假定增强带40A的每一根增强线都具有由直线段23构成的折线形式,并以虚线表示增强带的方向,那么,锐角α41和α42分别表示了增强线41和42同增强带40A的纵向形成的夹角。在图9上以虚线表示出本体带3上贴合的增强线41,42的一部分。

此外,由于增强带40A具有很精确的标称位移比Tn,因此,在它成形之后便得到很匀称的增强带40,所以,增强带40具有符合要求的良好的机械特性。

如果,如同前面描述的增强带40A那样,一条增强带中的增强线2具有沿其宽度变化的标称位移比Tn,那么标称位移比Tn最好大于1而小于3,导向线的倾斜角最好在0°到60°之间。

当然,本发明的应用并仅限于上面描述的实例。举例来说,在轮 胎以外的其它产品的制造中,也可以减少增强线的标称位移比Tn,在将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增强带用到这些产品中之后,特别要注意在成形后对这些产品进行硫化。

本发明也适用于标称位移比的减小要逆转的情况。例如,用按本发明制成的增强带(本体带有弹性)制造膜片时,这种膜片的变形,例如由于流体压力的作用,会使得位移比变小,但是膜片恢复到初始状态时,增强线也将恢复它的位移比。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提高淹水水芹种芹亩芽量和抗劣性的培养技术 2020-05-15 114
一种茶叶的种植方法 2020-05-15 442
刈払機 2020-05-08 767
草刈用チップソー及びそのチップ 2020-05-12 549
コンバイン 2020-05-13 556
コンバイン 2020-05-13 698
コンバイン 2020-05-08 22
コンバイン 2020-05-08 310
収穫機 2020-05-11 702
収穫機 2020-05-15 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