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微电子学 / 处理室 / 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一种利用二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阅读:248发布:2023-12-3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利用二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一种利用二 氧 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属于食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将玉米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60~100mg/L二氧化氯气体,并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12~24h;最后,通 风 换气,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 大气压 下,湿度为60~75%, 温度 为20℃以下。本发明以二氧化氯气体作为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物质,在特定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及处理时间等条件下,实现对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处理,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可达78%;同时,本处理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化的玉米仓储。,下面是一种利用二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利用二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玉米以1~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
B.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60~10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103~3×103 L;
C.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65~75%及温度为5~2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12~24h;
D.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氯气体浓度为80 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熏蒸时间为2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搅拌、输送传送或者卷扬机翻转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为玉米粒或者去壳玉米。

说明书全文

一种利用二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属于食品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黄曲霉毒素在油料作物中污染广泛,主要侵染对象为花生、籽、玉米和坚果等粮油作物。高温和干旱的胁迫作用是密闭收获前被黄曲霉菌侵染的主要原因,在收获之前或之后都易爆发;但是密闭收获期间如遇到阴雨天气,也易受潮长霉并产生黄曲霉毒素;收获后储藏条件不当也会引起黄曲霉菌的侵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由于能够黄曲霉毒素致癌、致畸、致突变,对人畜都有极大的危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许多国家制订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限制标准。黄曲霉毒素B1及其三种结构类似物黄曲霉毒素B2、G1、G2作为农作物田间、储存、运输、加工过程的污染物要求被检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大多数食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不超过20 ppb。欧盟制订的标准中严格限制,供人类食用的各种谷类和坚果中黄曲霉毒素不超过4 ppb。我国也规定玉米及玉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不超过20 ppb,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不超过50 ppb。
[0003] 正是因为黄曲霉毒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黄曲霉毒素污染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因此如何控制黄曲霉毒素成为全球农产品质量和食物安全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所以对食品和饲料中已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或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许多关于食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抑制、降解和钝化的报道。其降解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包括烹调、烧烤、清洗、碾磨等;化学法,利用过氧化氢、臭氧、气等化学消毒剂来清除黄曲霉毒素的化学法;以及利用生物法。但是所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比如适用性、降解效率、安全性、食品品质的保持等等一些列的问题,致使黄曲霉毒素降解的研究持续不断,亟需对黄曲霉毒素降解方法的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0004] 国知局于2009年05月27日公开一种公开号为CN101438775,专利名称为“去除花生籽粒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泡花生籽粒的同时加以声波振动,即以超声波辅助二氧化氯溶液对花生籽粒中黄曲霉毒素进行处理,其中,液态二氧化氯主要是作为消毒剂(灭菌剂)来达到对染菌花生的脱毒抑菌,而非针对性的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降解;而超声波对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处理能低,适用性差,不适应于大规模生产中的降解。
[0005] 国知局于2013年02月20日公开了一种公开号为CN102934764A,专利名称为“一种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对含有黄曲霉毒素的物质采用臭氧水、二氧化氯、超声联合作用处理,得到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的样品,其中,臭氧和超声波主要降解黄曲霉毒素,而二氧化氯是作为杀菌剂来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同样,该处理方法对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处理能力低,适用性差,不适应于大规模生产中的降解。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了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本发明以二氧化氯气体作为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物质,在通过设置特定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及处理时间等条件下,实现对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处理,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可达78%;同时,本处理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化的玉米仓储。
[0007]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提出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1~
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60~10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103~3×103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
65~75%及温度为5~2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12~24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60~75%,温度为20℃以下。
[0008]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氯气体浓度为80 mg/L。
[0009] 优选的,所述熏蒸时间为24h。
[0010]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搅拌、输送传送或者卷扬机翻转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11]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12]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13] 所述玉米为玉米粒或者去壳玉米。
[0014] 所述玉米为任何湿度的玉米,其中,包括新鲜玉米或者干玉米。
[0015] 通过上述处理方法,所采用的密闭仓储室具体结构如下:密闭仓储装置,包括密闭仓储腔体,还包括循环输送机构和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所述循环输送机构用于将密闭仓储腔体底部的物料提升至密闭仓储腔体顶部,并将输送的物料输入进密闭仓储腔体内;所述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用于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腔体内;所述密闭仓储腔体外侧设置有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所述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密闭仓储腔体内的二氧化氯浓度;所述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包括充气管网和进气管,所述充气管网设置在密闭仓储腔体底部,所述充气管网由若干输气管组成,输气管上开设有若干充气孔,外界二氧化氯气体由进气管进入充气管网,由充气管网的充气孔进入密闭仓储腔体内;所述密闭仓储腔体上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气管。
[0016] 所述循环输送机构包括螺旋输送机,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进料端与密闭仓储腔体底部相连,螺旋输送机的出料端与密闭仓储腔体的上部相连。
[0017] 还包括二氧化氯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排气口与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的进气管相连。
[0018] 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循环气,所述排气管的出口与循环气泵的进口相连,所述循环气泵的出口与进气管相连。
[0019] 所述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为二氧化氯浓度检测仪,可以是MOT500-CLO2在线式二氧化氯浓度检测仪。
[0020] 所述密闭仓储腔体的底部呈倒置的锥型。
[0021] 采用本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发明以二氧化氯气体作为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物质,在通过设置特定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及处理时间等条件下,针对性对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处理,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可达78%;
2)本处理方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既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适用于家庭等小作坊的仓储玉米处理。同时,本处理方法不仅能快速的降解仓储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而且对黄曲霉及其他黄曲霉毒素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黄曲霉菌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
3)本处理方法对玉米粒及去壳玉米均适用,同时,不需对玉米进行前处理,就可直接进行玉米仓储,节省玉米收割至仓储前的处理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本处理方法适用于各个湿度的仓储玉米,既可以仓储干玉米,又可仓储新鲜玉米。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密闭仓储装置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充气管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输气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循环输送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ClO2处理浓度与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关系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时间与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关系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二氧化氯处理对仓储玉米中不同初始含量与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效率的关系柱形图
图8为本发明ClO2对AFB1降解的产物质谱图
图9为本发明ClO2对AFB1降解的产物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仓储前后玉米中AFB1含量的变化柱形图
图11为本发明仓储中ClO2对玉米中AFB1的降解效率柱形图
图中,1、密闭仓储腔体,2、循环输送机构,3、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4、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5、充气管网,6、进气管,7、充气孔,8、输气管,9、排气管,10、二氧化氯发生器,11、循环气泵,12、Ⅰ,13、阀门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通过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4] AFB1降解率(%)=(对照组AFB1含量—处理组AFB1含量)/ 对照组AFB1含量 x 100%实施例1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1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6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103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65%及温度为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12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60%,温度为20℃。
[0025]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搅拌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26]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27] 所述玉米为玉米粒。
[0028] 实施例2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100mg/L二氧化
3
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3×10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75%及温度为2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24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75%,温度为18℃。
[0029]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输送传送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30]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31]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32] 所述玉米为去壳玉米。
[0033] 实施例3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7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2×103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68%及温度为10℃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15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
62%,温度为19℃。
[0034]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卷扬机翻转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35]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36]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37] 所述新鲜玉米粒。
[0038] 实施例4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1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8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5×103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70%及温度为1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24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
70%,温度为15℃。
[0039]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搅拌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40]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41] 所述玉米为湿度为75%放的玉米粒。
[0042] 实施例5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9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8×103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69%及温度为20℃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20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
65%,温度为10℃。
[0043]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输送传送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44]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45]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46] 所述玉米为湿度为50%的去壳玉米。
[0047] 实施例6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2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95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2.9×103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74%及温度为23℃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23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
62%,温度为4℃。
[0048]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卷扬机翻转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49]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50] 所述密闭仓储室内设有二氧化氯气体浓度检测仪。
[0051] 所述玉米为新鲜去壳玉米。
[0052] 实施例7一种利用二氧化氯处理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玉米以1cm的厚度平铺在密闭仓储室内,且玉米为流动型;向密闭仓储室中通入浓度为100mg/L二氧化氯气体,按每吨玉米计,二氧化氯气体为3×103 L;在标准大气压、湿度为75%及温度为5℃的条件下,二氧化氯气体在密闭仓储室中熏蒸24h;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向密闭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并设置密闭仓储室内的玉米仓储条件为:标准大气压下,湿度为60%,温度为15℃。
[0053] 在密闭仓储室内,玉米经输送传送处理,使得玉米为流动型。
[0054] 所述密闭仓储室外设有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通过输送管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室内,且输送管出气口均匀分布于密闭仓储室内。
[0055] 实施例8通过实施例1-7,可采用的密闭仓储室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4所示:密闭仓储装置,包括密闭仓储腔体1,还包括循环输送机构2和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3,所述循环输送机构2用于将密闭仓储腔体1底部的物料提升至密闭仓储腔体1顶部,并将输送的物料输入进密闭仓储腔体1内;所述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3用于将二氧化氯气体输送至密闭仓储腔体1内;所述密闭仓储腔体1外侧设置有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4,所述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密闭仓储腔体1内的二氧化氯浓度;所述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3包括充气管网5和进气管6,所述充气管网5设置在密闭仓储腔体1底部,所述充气管网5由若干输气管8组成,输气管8上开设有若干充气孔7,外界二氧化氯气体由进气管6进入充气管网5,由充气管网5的充气孔7进入密闭仓储腔体1内;所述密闭仓储腔体1上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气管9。
[0056] 所述循环输送机构2包括螺旋输送机,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进料端与密闭仓储腔体1底部相连,螺旋输送机的出料端与密闭仓储腔体1的上部相连。
[0057] 还包括二氧化氯发生器10,二氧化氯发生器10的排气口与二氧化氯气体输送机构3的进气管6相连。
[0058] 所述排气管9上设置有循环气泵11,所述排气管9的出口与循环气泵11的进口相连,所述循环气泵11的出口与进气管6相连。
[0059] 所述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机构4为MOT500-CLO2在线式二氧化氯浓度检测仪。
[0060] 所述密闭仓储腔体1的底部呈倒置的锥型。
[0061] 实施例9样品:正红311(为西南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品种);
模拟密闭玉米仓储室:面积为20m2;
处理方法:随机称取30kg玉米粒(平均水分<14%),将样品以1cm的厚度平铺在的模拟密闭玉米仓储室内,且通过搅拌混合使样品为流动型;向模拟密闭玉米仓储室中通入二氧化氯气体,熏蒸;最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氯气体,并向模拟密闭玉米仓储室内通入干燥空气;
处理条件:标准大气压、湿度为65%及温度为16℃;
二氧化氯气体来源:二氧化氯发生器。
[0062] 一、 ClO2处理浓度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关系调整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初始含量为国标中的限量40 ppb,分别用40、80、120、
160、200m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避光处理24 h,通过测定AFB1的残留量得出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影响,如下表1及图2所示:
调整仓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初始含量为国标中的限量20 ppb,分别用40、80、120、
160、200m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避光处理24 h,通过测定AFB1的残留量得出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影响,如下表2及图5所示:
随着二氧化氯气体浓度的增高,降解效率也逐渐升高,80mg/L后随二氧化氯浓度升高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几乎不再增长(注:由于一些处在仓储玉米底部以及裂纹中的黄曲霉毒素B1不能充分接触二氧化氯气体所致,这种“阴影效应”现象已在其它文献报道过)。当浓度大于80 mg/L时,两种初始浓度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都增加缓慢,当二氧化氯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反应进行趋于平衡,降解效率不再变化,优选80 mg/L为最佳处理浓度。
[0063] 二、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时间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率的关系黄曲霉毒素B1初始含量为40 ppb的仓储玉米经80 mg/L二氧化氯分别处理1、2、3、6、
12、24、48 h,结果如下表3及图6所示: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显著升高,但12 h后降解率几乎不变化,但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二氧化氯气体尽可能充分反应和方便实施,优选处理时间为24 h。
[0064] 三、二氧化氯处理对玉米中不同初始含量与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效率的关系由于在实际生产中,仓储玉米存在不同的污染程度,所以调整仓储玉米黄曲霉毒素B1初始含量为5、10、20、30、40 ppb,并用80 m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避光处理24 h,结果如下表4及图7所示:根据表4,得出黄曲霉毒素B1的残留量远远低于我国标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20 ppb)。当黄曲霉毒素B1初始量低至5 ppb时二氧化氯气体仍有良好的降解效果;SPSS分析发现,当初始浓度高于10 ppb时,不同初始浓度下的降解效率没有显著差异,但黄曲霉毒素B1初始含量为5 ppb与20 ppb时的降解率有显著差异(p < 0.05);表明当处理浓度为80 mg/L时,二氧化氯气体处理对仓储玉米中不同初始含量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效率几乎没有差别,尤其当初始浓度高于10 ppb时。
[0065] 四、二氧化氯气体降解黄曲霉毒素B1机理分析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经二氧化氯气体充分处理24 h,通过MS/MS分析降解产物,在正离子模式下的降解产物的图谱如下图8所示,主要降解产物为一种分子离子峰为274.33(如图
8)。降解产物X的分子量不同于六种常见黄曲霉毒素Bl、B2、G1、G2、M1、M2中任何一种,经推测降解产物X的可能分子式为C14H10O6,可能结构如下图9(①②③为AFB1的毒性位点)所示。已知黄曲霉毒素B1在终端呋喃环的乙烯醚键上的C8-C9双键为主要毒性结构(图9:①位点),而图9中两种可能产物的C8-C9双键都已经被破坏,因此,可以推测黄曲霉毒素B1经二氧化氯气体降解后的产物毒性远远降低。
[0066] 经用臭氧处理黄曲霉毒素B1后,经Q-TOF MS分析发现主要生成四种降解产物,降解产物中基本毒性结构C8-C9都被破坏,推测产物毒性显著降低,以昆明鼠为载体的动物实验已验证。在通过LC-MS/MS分析黄曲霉毒素B1的紫外降解产物,发现主要有两种物质,通过可能结构经进一步推断降解产物毒性显著降低。
[0067] 实施例10选取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资玉2号、正红311两个玉米品种的籽粒,用80 mg/L的二氧化氯气体分别熏蒸6 h、24 h后,取样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结果如图10所示:
分析得出:二氧化氯气体作用对两种品种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都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处理6 h后,资玉2号降解率最高可达19.93%;当继续处理24 h后,资玉2号、正红311中的黄曲霉毒素B1从218.82、221.23 ppb分别减少到59.24、95.01 ppb,其中,资玉2号的降解效果最高好可达72.93%,正红311次之,为57.05%(如图11所示)。
[0068] 验证表明:当二氧化氯气体浓度为80 mg/L,处理24 h,对仓储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有理想的降解效果,为如今大规划化生产处理的优选方案。
[0069] 同时,二氧化氯水溶液不适用于去除仓储作物中的黄曲霉毒素B1,而具有穿透性强、浓度低及作用效果好的二氧化氯气体更适用于大规模化的玉米等密闭作物储藏过程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