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显示技术 / 背光源 / 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

阅读:1023发布:2020-07-15

专利汇可以提供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显示系统的 亮度 调节方法,用于调节 显示面板 透过眼镜的亮度,显示面板由 背光 模 块 点亮,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驱动 信号 写入显示面板;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 电流 ;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下面是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所述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3.据权利要求2述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步骤之前包括步骤:
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
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
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4.一种亮度调节系统,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模块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亮度调节系统包括讯号驱动模块、眼镜驱动模块及控制模块;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用于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用于控制第一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背光模块开启;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
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还用于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用于控制第二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
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亮度检测器;所述亮度检测器用于当所述讯号驱动模块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时,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光源,所述背光源为单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N个,所述区块与所述发光元件一一对应,每个发光元件用于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为双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2N个,每两个发光元件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两个发光元件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为直下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N*M个且呈N行、M列的矩阵排布,每一行的M个发光元件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一行的M个发光元件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10.一种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系统包括显示面板及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亮度调节系统。

说明书全文

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液晶面板显示的亮度由背光、讯号驱动模块以及眼镜驱动模块的相互配合控制。背光模块由多个按一定方式排布的发光元件构成,发光元件用于点亮液晶面板的区块,由于发光元件存在制造工艺的差异,液晶面板各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互不相同;液晶面板及液晶眼镜由于液晶的物理特性,均需要驱动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输出稳定的穿透率;若液晶眼镜的开启同步于液晶面板驱动信号的写入及背光模块的开启,则液晶眼镜的穿透率响应、液晶面板的穿透率响应与液晶面板各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共同作用使得液晶面板各个区块对应的液晶眼镜的穿透率响应、液晶面板的穿透率响应与液晶面板各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不相等,从而导致液晶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液晶眼镜的穿透率响应、液晶面板的穿透率响应与液晶面板各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共同作用使得液晶面板各个区块对应的液晶眼镜的穿透率响应、液晶面板的穿透率响应与液晶面板各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不相等,从而导致液晶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
[0004] 一种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模块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 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0006] 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07] 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0008] 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0009] 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10] 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步骤之后还包括:
[0012] 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13] 所述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步骤之后还包括:
[0014] 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步骤之前包括步骤:
[0016] 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
[0017] 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
[0018] 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0019] 一种亮度调节系统,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模块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0020] 所述亮度调节系统包括讯号驱动模块、眼镜驱动模块及控制模块;
[0021]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用于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用于控制第一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背光模块开启;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
[0022] 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23]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0024]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还用于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用于控制第二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
[0025] 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26]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
[002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2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亮度检测器;所述亮度检测器用于当所述讯号驱动模块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时,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002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光源,所述背光源为单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N个,所述区块与所述发光元件一一对应,每个发光元件用于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00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为双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2N个,每两个发光元件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两个发光元件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003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为直下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N*M个且呈N行、M列的矩阵排布,每一行的M个发光元件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一行的M个发光元件点亮对应一个区块。
[0032] 一种显示系统,所述显示系统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的亮度调节系统。
[0033] 上述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系统及显示系统,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的前提下,通过先将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再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显示面板响应达到稳定且趋于相等的穿透率,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趋于相等;再通过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进而调节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眼镜的亮度均匀。附图说明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0036]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单边侧入式光源与区块的对应图;
[0037]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双边侧入式光源与区块的对应图;
[0038]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直下式光源与区块的对应图;
[0039]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穿透率、眼镜穿透率及背光亮度在一个显示周期中的时序图;
[0040]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穿透率、眼镜穿透率及背光亮度在一个显示周期中的时序图;
[0041]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穿透率、眼镜穿透率及背光亮度在一个显示周期中的时序图;
[0042]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穿透率、眼镜穿透率及背光亮度在一个显示周期中的时序图;
[0043]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穿透率、眼镜穿透率及背光亮度在一个显示周期中的时序图;
[0044]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0045]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亮度调节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请参阅图1,其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所应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方法并不受限于下述步骤的顺序,且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方法可以只包括以下步骤的其中一部分,或者其中的部分步骤可以被删除。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一个步骤可以被拆分为多个步骤,或者多个步骤也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
[0047] 所述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模块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所述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8] 步骤S1,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0049] 在一个显示周期中,驱动信号包括第一驱动信号及第二驱动信号。所述背光源可以是侧入式光源或直下式光源。所述侧入式光源包括单边侧入式光源及双边侧入式光源。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
[005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眼镜为3D液晶眼镜,所述显示面板为3D液晶显示面板。
[0051]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光源为单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为LED且数量为N个,所述区块与所述LED一一对应,每个LED用于点亮对应一个区块,如,LED1点亮区块BL1,LED2点亮区块BL2,...,LEDN点亮区块BLN。
[0052]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光源为双边侧入式光源,所述发光元件为LED且数量为2N个,每两个LED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两个LED点亮对应一个区块,如,LED1A及LED1B点亮区块BL1,LED2A及LED2B点亮区块BL2,...,LEDNA及LEDNB点亮区块BLN。
[0053] 侧入式光源使用的发光元件数量少,有利于产品减轻重量。
[0054]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为直下式光源。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数量为N*M个且呈N行、M列的矩阵排布,每一行的M个LED与一个区块对应,每一行的M个LED点亮对应一个区块,所述发光元件为LED。LED1A,LED1B,…,LED1M组成第一行LED背光单元LED1;LED2A,LED2B,…,LED2M组成第二行LED背光单元LED2;…,LEDNA,LEDNB,…,LEDNM组成第N行LED背光单元LEDN。每行LED背光单元用于点亮对应一个区块,如,LED1点亮区块BL1,LED2点亮区块BL2,...,LEDN点亮区块BLN。
[0055] 直下式光源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各区块的亮度更均匀。
[0056] 所述发光元件还可以是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
[0057] 步骤S2,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58] 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为显示面板的穿透率、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显示面板的背光平均亮度即点亮显示面板的背光源的平均亮度,显示面板的亮度即显示面板显示的亮度。显示面板及眼镜由于液晶响应的物理特性,显示面板及眼镜均需要驱动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输出稳定的穿透率且显示面板达到稳定的穿透率输出的时间与眼镜达到稳定的穿透率输出的时间不一致,若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及眼镜的开启同步于背光模块的开启,则会使得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穿透率、眼镜对应于各区块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存在差异。因此,可通过对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眼镜的开启及背光模块的开启的顺序的调整,使得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穿透率趋于相等,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趋于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趋于均匀。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即对应于每个区块的发光元件的平均亮度。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即每个区块对应的发光元件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
[0059] 本申请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的前提下,通过先将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再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显示面板有足够的时间响应达到稳定且趋于相等的穿透率,此时,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趋于相等。
[0060] 步骤S3,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0061] 所述第一驱动电流为每个发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一个显示周期中,对应于第一驱动信号写入及第一镜片开启的驱动电流。所述驱动电流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发光。
[0062] 本申请还通过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进而调节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趋于均匀。
[0063]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的一个显示周期中,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关闭。
[0064] 步骤S4,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65] 在眼镜开启的初始阶段,眼镜的穿透率较小,随着开启时间的增加,眼镜的穿透率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0066]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按其对应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开启。
[0067] 本申请还通过在眼镜的穿透率较小的阶段先开启平均亮度最高的区块对应的发光元件,并在眼镜的穿透率逐渐增大至稳定的过程,按对应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开启其余的发光元件,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穿透率、眼镜对应于各区块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均匀。
[0068] 步骤S5,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
[0069] 步骤S6,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
[0070] 步骤S7,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
[0071] 所述第二驱动电流为每个发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一个显示周期中,对应于第二驱动信号写入及第二镜片开启的驱动电流。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的一个显示周期中,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关闭。
[0073] 步骤S8,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74] 为了更好地展现本申请的方法,下面结合图5至图9做具体的说明。请参阅图5,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分别为t1,t2,...,tN,即对应的每个区块的点亮时间分别为t1,t2,...,tN,t1=t2…=tN=t,其中,t为预设时间。曲线1为写入显示面板的第一驱动信号。曲线2为第一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眼镜穿透率,第一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眼镜穿透率分别为L_T_1,L_T_2,…,L_T_N。图5前半显示周期的“△”为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一面板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一面板穿透率分别为OC_TL_1,OC_TL_2,…,OC_TL_N。
[0075] 图5前半显示周期的长方形代表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区块BL1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1,区块BL2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2,...,区块BLN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N。由于背光模块的制造工艺存在差异,BL_ave_1≠BL_ave_2≠…≠BL_ave_N。此时,用户通过第一镜片看到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亮度BL_ave_1*OC_TL_1*L_T_1≠BL_ave_2*OC_TL_2*L_T_2≠…≠BL_ave_N*OC_TL_N*L_T_N,即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第一镜片的亮度不均匀。
[0076] 曲线3为写入显示面板的第二驱动信号。曲线4为第二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眼镜穿透率,第二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眼镜穿透率分别为R_T_1,R_T_2,…,R_T_N。图5后半显示周期的“△”为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二面板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二面板穿透率分别为OC_TR_1,OC_TR_2,…,OC_TR_N。图5后半显示周期长方形代表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区块BL1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1,区块BL2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2,...,区块BLN的平均亮度为BL_ave_N。由于背光模块的制造工艺存在差异,BL_ave_1≠BL_ave_2…..≠BL_ave_N。此时,用户通过第二镜片看到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亮度BL_ave_1*OC_TR_1*R_T_1≠BL_ave_2*OC_TR_2*R_T_2≠…≠BL_ave_N*OC_TR_N*R_T_N,即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第二镜片的亮度不均匀。
[0077] 请参阅图6至图7,通过先将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再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显示面板有足够的时间响应达到稳定且趋于相等的穿透率,并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进而调节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在前半显示周期,区块BL1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1变为BL_ave_L1’,区块BL2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2变为BL_ave_L2’,...,区块BLN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N变为BL_ave_LN’。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一面板穿透率分别由OC_TL_1,OC_TL_2,…,OC_TL_N变为OC_TL_1’,OC_TL_2’,…,OC_TL_N’,OC_TL_1’≈OC_TL_2’…≈OC_TL_N’。第一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眼镜穿透率分别为L_T_1,L_T_2,…,L_T_N。此时,用户通过第一镜片看到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亮度BL_ave_L1’*OC_TL_1’*L_T_1≈BL_ave_L2’*OC_TL_2’*L_T_2≈…≈BL_ave_LN’*OC_TL_N’*L_T_N,即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第一镜片的亮度均匀。
[0078] 在后半显示周期,区块BL1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1变为BL_ave_R1’,区块BL2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2变为BL_ave_R 2’,...,区块BLN的平均亮度由BL_ave_N变为BL_ave_R N’。第二镜片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眼镜穿透率分别为R_T_1,R_T_2,…,R_T_N。每个区块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的第二面板穿透率分别由OC_TR_1,OC_TR_2,…,OC_TR_N变为OC_TR_1’,OC_TR_2’,…,OC_TR_N’,OC_TR_1’≈OC_TR_2’…≈OC_TR_N’。此时,用户通过第二镜片看到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亮度BL_ave_R1’*OC_TR_1’*R_T_1≈BL_ave_R 2’*OC_TR_2’*R_T_2≈…≈BL_ave_R N’*OC_TR_N’*R_T_N,即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第二镜片的亮度趋于均匀。
[0079] 请参阅图8至图9,本申请还通过在眼镜的穿透率较小的阶段先开启平均亮度最高的区块对应的发光元件,并在眼镜的穿透率逐渐增大至稳定的过程,按对应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开启其余的发光元件,如图8所示,先开启平均亮度最高的区块BL2对应的发光元件,接着开启平均亮度次高的区块BL1对应的发光元件,...,最后开启平均亮度最低的区块BLN对应的发光元件,使得用户通过眼镜看到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亮度均匀。
[0080] 请参阅图10,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
[0081] 步骤S01,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
[0082] 步骤S02,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
[0083] 步骤S03,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0084] 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通过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以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进而获取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高低顺序。
[0085]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的前提下,通过先将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再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显示面板响应达到稳定且趋于相等的穿透率,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趋于相等;再通过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进而调节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均匀。另外,本申请还通过在眼镜的穿透率较小的阶段先开启平均亮度最高的区块对应的发光元件,并在眼镜的穿透率逐渐增大至稳定的过程,按对应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开启其余的发光元件,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穿透率、眼镜对应于各区块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
[0086] 下面将结合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系统的亮度调节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亮度调节系统,用于执行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图1所示的实施例。
[0087] 请参照图11,所述亮度调节系统用于调节显示面板透过眼镜的亮度,所述显示面板由背光模块点亮,所述眼镜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区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成背光源。
[0088] 所述亮度调节系统包括讯号驱动模块10、眼镜驱动模块20及控制模块30。
[0089]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10用于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20用于控制第一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30用于控制背光模块开启。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20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一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驱动电流。
[0090] 所述讯号驱动模块10还用于将第二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眼镜驱动模块20用于控制第二镜片开启。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通过所述眼镜驱动模块20控制第二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其中,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第二镜片与背光模块的第一个开启的发光元件同时开启。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第二驱动电流。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根据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控制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开启顺序。
[0091] 所述亮度调节系统还包括亮度检测器40。所述亮度检测器40用于当所述讯号驱动模块10将第一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所述控制模块30控制背光模块的每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时,检测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30。所述控制模块30还用于对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进行排序。
[0092] 本申请的亮度调节系统,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多个发光元件依次开启的前提下,通过先将驱动信号写入显示面板,再控制第一镜片及背光模块同时开启,显示面板响应达到稳定且趋于相等的穿透率,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趋于相等;再通过调节每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进而调节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穿透率、每个区块对应的眼镜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每个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各个区块透过液晶眼镜的亮度均匀。另外,本申请还通过在眼镜的穿透率较小的阶段先开启平均亮度最高的区块对应的发光元件,并在眼镜的穿透率逐渐增大至稳定的过程,按对应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开启其余的发光元件,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穿透率、眼镜对应于各区块的穿透率与显示面板的各区块的背光平均亮度的乘积相等。
[0093]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系统,所述显示系统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的亮度调节系统。
[0094]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为以下任一种:液晶显示面板、OLED显示面板、QLED显示面板、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或超扭曲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型,平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IPS)型、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型、曲面型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
[009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9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