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脑零配件 / USB集线器 / 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阅读:924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分体设置的转接件与连接件,两者之间通过 磁性 吸附 连接和/或插接连接,所述转接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的第二连接组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以增加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排斥 力 和/或减少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 电子 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可轻松实现转接件与连接件的分离,还可有效便于单手操作实现转接件与连接件的分离。,下面是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电连接组件,用于与外接设备的插头或插口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分体设置的转接件与连接件,两者之间通过磁性吸附连接和/或插接连接,所述转接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的第二连接组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以增加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排斥和/或减少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对应设置有一个N极和一个S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交错设置有多个N极和S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插接头或者插接口,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插接口或者插接头对应的插接头或者插接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两者之一上设置有导电触点,在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顶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对一侧上部分区域设有N极或S极,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对应位置的磁性相同。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主体和转动连接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部,所述插接头或者插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和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阻挡部,所述转动部包括限位部,所述阻挡部一端与所述限位部相对以避免所述转动部从所述主体上滑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二圆环结构,当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套接在所述转动部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圆环结构相接触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插接部,所述连接件与第二插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lightning、Type-C、micro-USB、USB接口或接头中的一种;或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机主体、集线器主体、手机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U盘主体或移动硬盘主体中的任一种。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转接件嵌入设置在主体部中,主体部通过转接件与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手机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

说明书全文

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子产品周边行业的发展。
[0003] 市面上大多磁性电连接件具有磁性相吸的连接部件及转接件,在无需给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或传输数据时,需要使用者用手将转接件与连接部件分开。在使用过程中,当转接件与连接部件连接程度较为紧固时,使用者需要用较大气才可以将转接件与连接部件分开,不利于单手操作,而且对于力量较小的使用者来说,想要实现转接件与连接部件分开便较为困难。
[0004] 因此,如何轻松实现转接件与连接部件的分开,便成了解决的重点。【实用新型内容】
[0005] 为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其包括分体设置的转接件与连接件,两者之间通过磁性吸附连接和/或插接连接,所述转接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的第二连接组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以增加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和/或减少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对应设置有一个N极和一个S极。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交错设置有多个N极和S极。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插接头或者插接口,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插接口或者插接头对应的插接头或者插接口。
[0010] 优选地,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两者之一上设置有导电触点,在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性连接的顶针。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对一侧上部分区域设有N极或S极,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对应位置的磁性相同。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主体和转动连接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部,所述插接头或者插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和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
[0013]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阻挡部,所述转动部包括限位部,所述阻挡部一端与所述限位部相对以避免所述转动部从所述主体上滑出。
[0014] 优选地,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二圆环结构,当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套接在所述转动部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圆环结构相接触
[001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连接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插接部,所述连接件与第二插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lightning、 Type-C、micro-USB、USB接口或接头中的一种;或
[0016]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机主体、集线器主体、手机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U盘主体或移动硬盘主体中的任一种。
[0017]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连接组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转接件嵌入设置在主体部中,主体部通过转接件与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手机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
[0018]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具有如下优点:
[0019] 1、电连接组件的转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组件与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转动,从而可调整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同性相斥,如此设置使用者仅需旋转第一连接组件即可轻松实现转接件与连接件的分离,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磁吸作用过大,而导致在拔出过程中,转接件与连接件一同拔出的问题,连接结构简单,无需耗费较大的力气且至少避免了使用者的手与转接件的接触,减少污渍、汗渍对电连接组件的污染,有利于提升电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可通过转动第二连接组件以减少转接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磁性吸附力减少以至磁性吸附力为0时,用户也可较轻松地将连接件拔离于转接件实现两者的分离;还可通过转动第二连接组件以减少转接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并增大磁性斥力,用户也可较为轻松地将连接件拔离于转接件实现两者的分离。
[0020] 2、当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均设置有一N极和一S极或交错设置有多个N极和S极时,在转接件与连接件连接后旋转连接件改变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磁性吸附力减小,磁性排斥力增大,用户可较轻松地将转接件拔离于连接件以实现两者的分离;继续转动连接件后,磁性吸附力减更小,磁性排斥力增更大,转接件与连接件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两者的分离。
[0021] 3、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导电触点、顶针的方式电性连接或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可选的连接的方式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0022] 4、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插接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导电效果较佳。
[0023] 5、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导电触点与顶针点接触式电性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有效减少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磨损。
[0024] 6、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均设置有N极和S极,当所述N极和/或所述S极多于2个时,N极与S极交错设置,适应性较强,可有多种设计,给使用者提供多种可能的组合,利于根据实际情况搭配。
[0025] 7、阻挡部与限位部配合可有效避免转动部脱出主体,有利于保持连接件结构稳定,增加连接件的使用寿命。
[0026]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组件,具备有上述电连接组件的优点。【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一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C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1]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2]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8]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其他实施例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9]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一变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2]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连接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43]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连接件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4] 图9C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转动部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5] 图9D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转动部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又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又一变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一连接组件的另一变形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第二连接组件的另一变形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4]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连接件一变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5]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之连接件一变形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6]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7]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8]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9] 附图标记说明:
[0060] 10、电连接组件;11、转接件;12、连接件;121、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一插接部;113、第一连接组件;1211、插接头;114、插接口;
[0061] 221、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导电触点;223、顶针;
[0062] 123、转动部;124、第二连接组件;125、主体; 126、限位部;127、阻挡部;1231、第一开口;1232、第一圆环结构;1233、第二开口;1234、第二圆环结构;
[0063] 9、电子设备;91、线材;92、第二插接部;
[0064] 8、电子设备;81、主体部;82、线材;
[0065] 22、连接件;2211、插接头;221、第一连接部; 222、滑动磁吸部;
[0066] 7、电子设备;71、主体部。【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68]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10,用于与外接设备的插口或插头电性连接,以进行充电和/或数据传输,包括分体设计的转接件11 与连接件12。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通过磁性吸附和/ 或插接连接的方式以达成电性连接。当通过调整连接件 12与转接件11的相对位置时,可增加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和/或减少连接件12与转接件 11之间的磁性吸附力,进而使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实现分离。
[0069]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连接组件10包括如下连接方式:
[0070] 第一种连接方式,通过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不断增加的磁性排斥力与不断减少的磁性吸附力使得连接件12易于被用户拔离于转接件11或在磁性排斥力大于磁性吸附力后通过磁性排斥力而实现分离。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转接件11上均设有具有相反磁性和相同磁性的磁极。
[0071] 第二种连接方式,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可通过两者之间增大的磁性排斥力实现两者的分离;所述连接件 12与所述转接件11上仅设有相同磁性的磁极。
[0072] 第三种连接方式,通过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磁性吸附力在不断减少后用户可轻易将连接件12相对于转接件11实现分离;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转接件11 上仅设有相反磁性的磁极。
[0073] 通过调整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的相对位置便可实现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的分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解决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之间由于插拔连接的摩擦力过大和/或磁吸连接的磁吸力过大而导致转接件 11与连接件12较难分离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的磁吸作用过大,而导致在拔出过程中,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一同拔出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基于磁性排斥力作用而使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分离的结构,用户可单手将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分离,具有省力效果,可以减少使用者的手与转接件11及连接件12的接触,减少转接件11及连接件12被汗渍、污渍等的污染的可能性,增加电连接组件10的使用寿命。
[0074] 具体地,如图2A为所述转接件11上设置磁吸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在所述转接件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113,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共面设置N极及S极;又如图2B中所示,所述连接件1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124,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共面设置S极及N极;基于磁极同性相斥、磁极异性相吸的特点,如图2A与图2B中分别所示的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的结构时,则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为相吸的状态。
[0075] 又如图2C中所示,当所述连接件12的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调整位置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朝向所述转接件11的一端对应共面N极及S极,则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为相斥的状态。
[0076] 而为了实现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相对一端的磁性吸附,则对应的需要将所述转接件11及所述连接件12内的磁极相对位置进行转动以实现切换,如在上述图2A-图2C中所示,所述转接件1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连接件12中第二连接组件124在相吸和相斥两种状态固态下可相对旋转180°;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旋转一定角度减少部分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轻松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
[0077] 在本实用新型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11 的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连接件12的第二连接组件 124还可包括如下的结构:
[0078] 如图3A-图3B中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共面设置两个N极及两个S极,其中,多个N极和多个S 极也为交错分布。
[0079] 为了实现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相对一端的磁性吸附,则对应的需要将所述转接件11及所述连接件12内的磁极相对位置进行旋转,如在上述图 3A-图3B中所示,所述转接件1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113 与所述连接件12中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旋转90°可实现相吸和相斥两种状态的切换;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 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 旋转一定角度减少部分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轻松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
[0080] 如图4A-图4B中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包括四个N极及四个S极,其中N极和S极为交错分布。
[0081] 为了实现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相对一端的磁性吸附,则对应的需要将所述转接件11及所述连接件12内的磁极相对位置进行旋转,如在上述图 4A-图4B中所示,所述转接件1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113 与所述连接件12中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旋转45°可实现相吸和相斥两种状态的切换;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 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 旋转一定角度减少部分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轻松将连接件12与转接头11分离。
[0082] 或者也可为其他角度,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内的磁体还可为分开设置在转接件11、连接件12上接头、接口至少相对的两端。
[0083] 如图5A及5B中所示,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均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组件113包括两个 N极和两个S极。
[0084] 而为了实现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相对一端的磁性吸附,则对应的需要将所述转接件11及所述连接件12内的磁极相对位置进行旋转,如在上述图5A-图5B中所示,所述转接件1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 113与所述连接件12中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旋转 180°可实现相吸和相斥两种状态的切换。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旋转一定角度减少部分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轻松将连接件12与转接头11分离。
[0085]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均可包括多个N极和S极,上述所列举的N 极与S极的排布方式及旋转角度仅作为示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86] 如图6A及图6B中所示,第一连接组件113设置有四个,第一连接组件113为交错分布。
[0087] 为了实现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相对一端的磁性吸附,则对应的需要将所述转接件11及所述连接件12内的磁极相对位置进行旋转,如在上述图 6A-图6B中所示,所述转接件1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113 与连接件12中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旋转90°,即可实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磁性相吸和磁性相斥;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 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旋转一定角度减少部分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轻松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
[0088]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所述转接件11的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连接件12的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如下的方案:
[0089] 请参阅图7A和图7B,所述连接件12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121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21转动。第一连接部121 上设置有插接头1211,所述转接件11包括第二连接部 111、第一插接部112和上述的第一连接组件113。第二连接部111上设置有与插接头1211电性导通的插接口 114。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
111通过插接头1211 与插接口114插接连接的方式电性导通。第一插接部112 用于与外接设备的插口或插头电性连接。
[0090] 因此,可以理解,当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配合电性连接后,使用者可通过旋转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使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排斥力而分离。可以理解,当连接件 12与转接件11配合连接时,此时连接件12与转接件 11连接的力,具体地,其包括所述插接头1211与所述插接口114插接配合的插接连接力,还包括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相吸的吸附力。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 124之间的磁性斥力较小或甚至为零。
[0091] 当旋转第二连接组件124过程中,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连接的力小于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的磁性斥力时,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会在磁性斥力的作用下导致两者分离。
[0092] 可以理解,插接头1211也可设置在第二连接部111 上,插接口114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上,只要满足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11插接连接实现电性导通即可。第一连接部121和/或第二连接部111还可与外接设备的插头或插口配合连接,当第二连接部111与外接设备的插头或插口配合连接时,外接设备可通过第一插接部112与其他设备连接;当第一连接部121与外接设备的插头或插口配合连接时,可省去通过转接件11 实现连接件12与外接设备的连接。优选地,第一插接部112为Type-C、lightning、micro-USB接头。
[0093] 请参阅图8,作为一种变形,提供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11变形的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11,此时的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11不通过插接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11两者之一上设置有导电触点212,在另一者上设置有顶针223,即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11通过导电触点212与顶针 223点接触式电性连接,即此时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吸附连接。
[0094] 可以理解,所述顶针223也可为弹簧针,具体可根据实际设置。
[0095] 请参阅图9A,具体地,第二连接组件124套设固定在一转动部123上。转动部123套接在第一连接部121上,且可以相对第一连接部121转动。转动部123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21转动并带动第二连接组件124转动,即转接件 11与连接件12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 之间的磁性吸附力或磁性斥力实现吸附连接或者分离。
[0096] 请参阅图9B,第一连接部121包括主体125,主体125 与插接头1211固定连接。转动部123套设在主体125上并可相对主体125转动,此时主体125部分露出于转动部 123。
[0097] 可选地,此时转动部123可包括有套设在主体125上的轴承,通过轴承相对主体125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接组件 124转动,以使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相斥,从而使所述转接件11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通过磁性斥力分离
[0098] 请一并参阅图9B和图9C,具体地,转动部123包括第一开口1231,在第一开口1231处向内设置有第一圆环结构1232,所述第一圆环结构1232用于实现转动部123 在主体125上的旋转,主体125还包括限位部126,第一连接部121还包括阻挡部127,当转动部123套设在主体 125上时,第一圆环结构1232位于限位部126与阻挡部127 之间,其中阻挡部127套设在主体125上并与主体125固定连接。
[0099] 可以理解,通过阻挡部127与限位部126对第一圆环结构1232的限制,使得第一圆环结构1232不会脱离出第一连接部121,增加了第一连接部121结构的稳定性
[0100] 请一并参阅图9B和图9D,转动部123包括第二开口 1233,在第二开口1233处向外设置有第二圆环结构1234,所述第二圆环结构1234可有效减少外界物体对第二连接组件124的刮蹭。
[0101] 可以理解,在上述例子中提供了一种第一连接组件113 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相对转动的结构。
[010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中任一者上设有磁性材料,另一者上为可磁吸的材料,如材料、镍材料或钴材料等。
[0103] 如图10A及图10B中所示,仅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 的部分区域上设有N极,而对应的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 上仅部分区域设有铁材料A。N极与铁材料之间为磁性相吸。
[0104] 其中,N极可被替换为S极,之要实现第一连接组件 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相吸即可。
[0105]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可仅包括单极性磁性材料。例如,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可仅包括N极或S极,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可仅包括S极或N极,反之亦可。
[0106] 具体地,在一些变形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A和图11B,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上部分区域具有磁性,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上设置有磁性的区域分离式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4上设置有磁性的区域同样分离设置且其位置和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 上具有磁性的区域位置相对。可以理解,此时的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磁性区域之外的部分不具有磁性。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配合连接后,通过旋转转动部123使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的磁性斥力大于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之间连接的力(此时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之间连接的力为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插接连接的摩擦力)时,便可通过磁性斥力使连接件 12与转接件11分离。此时,第一连接组件113和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同性磁极的一端相对设置。
[0107] 可以理解,此时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不存在磁性吸附力,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
[0108] 请参阅图12A与图12B,第一磁体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也可相对设置异性磁极,用户在通过旋转第二连接组件124以减少与第一连接组件113之间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将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分离。
[0109] 请参阅图13A和图13B,作为另一种变形,第一连接组件113包括两个共面设置的N极,第二连接组件124包括两个共面设置的N极。当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配合电性连接时,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连接的力大于磁斥力;当旋转转动部123时,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的磁斥力大于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连接的力(此时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之间连接的力为转接件11与连接件 12插接连接的摩擦力)时,便可实现连接件12与转接件 11的分离。
[0110] 可以理解,此时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不存在磁性吸附力,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第一磁体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也可相对设置异性磁极,用户在通过旋转第二连接组件124以减少与第一连接组件113之间磁性吸附力或全部磁性吸附力后将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分离。
[0111] 可以理解,对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 所包括的N极和/或S极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只要满足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在配合电性连接时不分离,在转动部123旋转至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之间连接的力小于磁斥力后并在磁斥力作用下分离或用户可在磁性吸附力减少或在无磁性吸附力时将连接件12拔离于转接件11即可,从而可便于用户更便捷地将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分开。
[0112]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 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由N极与N极产生相斥的作用力而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由S极与S极实现。
[0113] 可以理解,此时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不存在磁性吸附力,用户也可在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未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分离时将连接件12拔离转接头11以实现分离。
[0114]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满足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一者具有磁性,另一者为不具备磁性但可被磁性吸附的材料或两者具有磁性,且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组件113与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增大两者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和/或减少磁性吸附力即可。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磁性为:可磁性吸附那些不具备磁性但可被磁性吸附的材料。
[0115] 请参阅图14A及图14B,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20,所述电连接组件2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件 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1和滑动磁性部222,在第一连接部 221上设置有插接头2211,所述滑动磁性部222可在连接部221上滑动,具体地,滑动磁性部222可朝靠近或远离插接头2211的方向滑动,当滑动磁性部222朝靠近插接头 2211的方向滑动时,滑动磁性部222与转接件11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大于转接件11与连接件22之间连接的力(此时转接件11与连接件22之间连接的力为插接连接产生的摩擦力和/或磁性吸附力),连接件22与转接件11分离。
[0116] 可以理解,由于连接件22与转接件11通过滑动磁性部222靠近插接头2211使得与转接件11之间的磁性排斥力过大导致分离,此时连接件22与转接件11的磁性吸附力始终小于磁性排斥力,以至滑动磁性部222朝靠近插接头2211的方向滑动时,磁性排斥力不断增大以至转接件 11与连接件22分离。
[0117]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通过滑动连接件22或转动连接件11使第一连接组件113、第二连接组件124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以增大了磁性排斥力从而实现了转接件11 的分离,包括但不限于此,只要是通过改变第一连接组件 113、第二连接组件124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增大转接件11 与连接件12之间的磁性排斥力使连接件12与转接件11分离的结构亦可。
[0118]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9,其包括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电子设备9还包括线材91与第二插接部92,连接件12通过线材 91与第二插接部92连接,此时的电子设备9为一种数据线或充电线,电子设备9可通过转接件11或第一连接部 121给外接设备充电、传输数据。当使用完毕时,使用者可通过旋转转动部123使转接件11与连接件12分离。第二插接部92为lightning、Type-C、micro-USB、USB接口或接头中的一种。
[0119]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8,包括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主体部81 与线材82,主体部81通过线材82与连接件12连接,主体部81可通过连接件12之第一连接部121或转接件11之第一插接部112与外接设备连接以进行充电、数据传输。
[0120]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81可为耳机主体、集线器主体、 U盘主体或移动硬盘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此,也可为手机主体、显示器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只要满足主体部81与连接件12电性连接即可;可以理解,主体部81 与连接件12可不通过线材82连接,主体部81与连接件 12直接固定连接。
[0121] 请参阅图17,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7,包括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主体部71,转接件11嵌入设置在主体部71中,主体部71 可通过转接件11之第二连接部111与连接件12之第一连接部121电性连接,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21与外接设备连接以对电子设备7进行充电、数据传输。在本实施例中,以主体部71为手机主体为例。
[0122] 可以理解,由于此时的电子设备7之转接件11嵌入设置在手机主体中,即此时的转接件11只包括第二连接部 111与第一连接组件113。第一连接组件113设置在第二连接部111周围。可以理解,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13 可为直接设置于所述手机主体之上的磁性材料,如钕铁强力磁铁、永磁铁体磁铁、钐钴磁铁、镍钴磁铁、铁铬钴磁铁,或者为含铁、钴、镍等可被磁吸的材料。
[0123]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11与主体部71内的电路结构电性连接,此时第二连接部111外露于主体部71以与第一连接部121连接。用户可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组件113与连接件
12之第二连接组件124的相对位置以增加磁性排斥力和/或减少磁性吸附力使连接件12分离于转接件11。
[0124]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1还可以为显示器主体、电视主体或电脑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此。
[0125] 在本实施例中,有关第一连接组件113的具体结构限定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一致,在此不再限定。
[0126]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具有如下优点:
[0127] 1、电连接组件的转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组件与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转动,从而可调整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同性相斥,如此设置使用者仅需旋转第一连接组件即可轻松实现转接件与连接件的分离,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磁吸作用过大,而导致在拔出过程中,转接件与连接件一同拔出的问题,连接结构简单,无需耗费较大的力气且至少避免了使用者的手与转接件的接触,减少污渍、汗渍对电连接组件的污染,有利于提升电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可通过转动第二连接组件以减少转接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磁性吸附力减少以至磁性吸附力为0时,用户也可较轻松地将连接件拔离于转接件实现两者的分离;还可通过转动第二连接组件以减少转接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磁性吸附力并增大磁性斥力,用户也可较为轻松地将连接件拔离于转接件实现两者的分离。
[0128] 2、当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均设置有一N极和一S极或交错设置有多个N极和S极时,在转接件与连接件连接后旋转连接件改变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磁性吸附力减小,磁性排斥力增大,用户可较轻松地将转接件拔离于连接件以实现两者的分离;继续转动连接件后,磁性吸附力减更小,磁性排斥力增更大,转接件与连接件通过磁性排斥力实现两者的分离。
[0129] 3、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导电触点、顶针的方式电性连接或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可选的连接的方式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0130] 4、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插接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导电效果较佳。
[0131] 5、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导电触点与顶针点接触式电性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有效减少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磨损。
[0132] 6、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均设置有N极和S极,当所述N极和/或所述S极多于2个时,N极与S极交错设置,适应性较强,可有多种设计,给使用者提供多种可能的组合,利于根据实际情况搭配。
[0133] 7、阻挡部与限位部配合可有效避免转动部脱出主体,有利于保持连接件结构稳定,增加连接件的使用寿命。
[0134]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组件,具备有上述电连接组件的优点。
[013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