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信 / 数据速率 / 当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新的QOS模型时用于减少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和装置

当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新的QOS模型时用于减少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和装置

阅读:3发布:2020-05-18

专利汇可以提供当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新的QOS模型时用于减少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和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公开了一种将用于支持超第四代(4G)系统的更高 数据速率 的第五代(5G)通信系统与 物联网 (IoT)技术融合的通信方法和系统。本公开可以被应用于基于5G和基于5G通信技术的智能服务以及IoT相关技术,诸如智能家庭、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 汽车 、联网汽车、卫生保健、数字教育、智能零售、安全服务。本公开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提供基于流的服务 质量 (QoS)的方法。,下面是当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新的QOS模型时用于减少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和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发送包括与数据无线电承载有关的第一报头的第一分组;
从终端接收与第一分组对应的第二分组;以及
基于第二分组确定将向终端发送的第三分组中包括的第二报头,
其中,所述第一报头和所述第二报头包括服务质量QoS流标识符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如果所述第二分组满足预先确定的条件,则所述第二报头包括指示终端不更新与所述QoS流ID对应的数据无线电承载信息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条件包括所述第二分组是包括报头的伪分组,并且其中,所述伪分组的报头包括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QoS流ID。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条件包括所述第二分组是包括报头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报头包括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QoS流ID,并且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分组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报告信息、无线电链路控制自动重发请求接收响应信息、以及用户信息。
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包括报头的第一分组,所述报头包括服务质量QoS流标识符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
将QoS流ID映射到第一分组被发送到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并且存储被映射的QoS流ID;以及
向基站发送与第一分组对应的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基站接收与所述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对应的第三分组,
其中,所述第三分组包括指示不更新关于被映射到所述QoS流ID的所述数据无线电承载的信息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包括伪分组和上行链路数据分组,所述伪分组包括包含所述QoS流ID的报头,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包含所述QoS流ID的报头,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分组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报告信息、无线电链路控制自动重发请求接收响应信息、以及用户信息。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收发器;和
控制器,其与所述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收发器来:
向终端发送包括与数据无线电承载有关的第一报头的第一分组,
控制所述收发器从终端接收与所述第一分组对应的第二分组,以及
基于第二分组确定将向终端发送的第三分组中包括的第二报头,
其中,所述第一报头和所述第二报头包括服务质量QoS流标识符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如果所述第二分组满足预先确定的条件,则包括指示所述终端不更新与所述第二报头中的所述QoS流ID对应的数据无线电承载信息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条件包括第二分组是包括报头的伪分组,并且
其中,所述伪分组的报头包括包含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QoS流ID的分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条件包括所述第二分组是包括报头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报头包括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QoS流ID,并且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分组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报告信息、无线电链路控制自动重发请求接收响应信息、以及用户信息。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收发器;和
控制器,其与所述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收发器来:
从基站接收包括报头的第一分组,所述报头包括服务质量QoS流标识符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
将QoS流ID映射到第一分组被发送到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并且存储被映射的QoS流ID;以及
控制所述收发器向基站发送与第一分组对应的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
其中,所述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收发器从基站接收与所述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对应的第三分组,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分组包括指示不更新关于被映射到所述QoS流ID的所述数据无线电承载的信息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包括伪分组,所述伪分组包括包含所述QoS流ID的报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
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是上行链路数据分组,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包含所述QoS流ID的报头,并且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分组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报告信息、无线电链路控制自动重发请求接收响应信息、以及用户信息。

说明书全文

当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新的QOS模型时用于减少终

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提供基于流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满足按照第四代(4G)通信系统的商业化而增加的对无线数据业务量的需求,已经做出了努来开发改善的第五代计算机(5G)或预5G通信系统。出于这个原因,5G或预5G通信系统也是超4G网络通信系统或后LTE系统。
[0003] 为了实现高数据速率,已经考虑了在超高频(mmWave)频带(诸如60吉赫(GHz)频带)中实施5G通信系统。为了缓解无线电波的路径损耗并且增加超高频频带中的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已经讨论了用于5G通信系统的诸如波束形成、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全维MIMO(FD-MIMO)、阵列天线、模拟波束形成以及大规模天线之类的技术。
[0004] 为了5G通信系统中的系统网络改善,已经针对演进的小小区、高级小小区、无线电接入网络(云RAN)、超密集网路、设备到设备通信(D2D)、无线回程、移动网络、协作通信、协调多点(CoMP)以及接收干扰消除作出了技术开发。
[0005] 此外,在5G系统中,已经开发了与高级编码调制(advanced coding modulation,ACM)系统对应的混合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和正交调幅(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频率QAM(FQAM)和滑动窗口叠加编码(sliding window superposition coding,SWSC)以及与高级连接技术对应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和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
[0006] 同时,作为在其中生成和消费信息、以人为中心的因特网现在正演进为其中诸如事物的分布式实体交换和处理信息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还兴起了万物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其是通过与云服务器的连接进行的IoT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组合。随着IoT实施已经要求了感测技术、有线/无线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接口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已经积极地研究了用于机器对机器连接、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以及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的传感器网络。
[0007] 这样的IoT环境可以提供智能因特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服务,其通过收集和分析在连接的事物当中生成的数据来为人类生活创造新的价值。通过现有的IT和各种行业之间的融合和组合,IoT可以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智能家庭、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智能电网、卫生保健、智能家电和高级医疗服务。发明内容
[0008] 技术问题
[0009] 因此,已经作出各种尝试将5G通信系统应用于IoT网络。例如,已经通过与5G通信技术对应的用于波束形成、MIMO和阵列天线的技术而实施了传感器网络、机器对机器(M2M)通信以及MTC的技术。在如上所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中,云RAN的应用是的5G和IoT技术之间的融合的示例。
[0010] 然而,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现有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不同,在提供基于流的QoS时未解决的问题持续,并且缺乏支持基于流的QoS的有效接口。
[0011] 因此,需要在现有技术中提供用于改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处理的有效方法,并且需要提供用以执行将QoS流映射到数据无线电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上的终端。
[0012] 技术方案
[0013] 本公开被设计为至少解决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且至少提供如下所述的优点。
[0014] 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将提供一种用于在应用基于流的QoS模型时减少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
[0015]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执行的方法包括:向终端发送包括与数据无线电承载有关的第一报头的第一分组,从终端接收与第一分组对应的第二分组,以及基于第二分组确定将向终端发送的第三分组中包括的第二报头,其中,第一报头和第二报头包括QoS流标识符(ID)和反射式(reflective)QoS指示符。
[0016]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包括报头的第一分组,该报头包括QoS流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将QoS流ID映射到第一分组被发送到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并存储被映射的QoS流ID,以及向基站发送与第一分组对应的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
[0017]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包括:收发器;以及控制器,其与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控制收发器向终端发送包括与数据无线电承载有关的第一报头的第一分组、控制收发器从终端接收与第一分组对应的第二分组,并且基于第二分组确定将向终端发送的第三分组中包括的第二报头,其中,第一报头和第二报头包括QoS流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
[0018]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包括:收发器;以及控制器,其与收发器耦接并被配置为控制收发器从基站接收第一分组,在第一分组中QoS流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被包括在报头中,将QoS流ID映射到第一分组被发送到的数据无线电承载并且存储被映射的QoS流ID,以及控制收发器向基站发送与第一分组对应的预先确定的第二分组。
[0019] 有益效果
[0020]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通过使无线电接口能够支持基于流的QoS并且通过阻止QoS流标识符(ID)和已经接收到QoS流ID的终端在DRB映射期间重复不必要的操作,能够降低终端复杂度。附图说明
[0021]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某些实施例的上述及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势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0022] 图1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LTE系统的结构;
[0023] 图2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LTE系统中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0024] 图3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0025] 图4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在新的无线电(new radio,NR)系统中处理QoS的新的功能;
[0026] 图5A和图5B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包括分组数据关联协议(packet  data association protocol,PDAP)的协议栈;
[0027] 图6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断在从基站向终端传递的分组上标记QoS流ID的过程;
[0028] 图7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断在从基站向终端传递的分组上标记QoS流ID的过程;
[0029] 图8A和图8B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执行反射式QoS操作的终端的总体操作;
[0030] 图9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根据从终端接收的消息将QoS流ID映射到DRB上并且中断QoS流ID的标记的基站的总体操作;
[0031] 图10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终端的内部结构;以及
[0032] 图11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NR基站的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为了清楚和简要的目的,不详细地描述合并于此的公知的功能或配置的描述。
[0034] 术语是考虑到它们在本公开中的功能被定义的,但是可以根据用户和操作员的意图或习惯而不同。因此,应当根据整体说明书来定义本文中的术语。
[0035] 本公开不局限于在下文公开的实施例,而是能够以各种形式来实施。在说明书中限定的事件,诸如详细构造和元素,被详细提供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理解本公开。在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相同的元素。
[0036] 在下文中,将被描述的术语是考虑到它们在本公开中的功能被定义的,但是可以根据用户和操作员的意图或习惯而不同。因此,基于整体说明书的内容来定义术语。
[0037] 在下文中,术语被描述用于标识连接节点、网络实体、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以及各条标识信息。因此,本公开不局限于将被描述的术语,而是可以使用具有相同的技术含义的用于识别主体的其他术语。
[0038] 为了方便解释,尽管本文中使用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LTE标准中定义的术语和名称,但本公开不被这些术语和名称限制,而是能够被同等地应用于遵循其他标准的系统。
[0039]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通过使无线电接口能够支持基于流的QoS并且通过阻止QoS流标识符(ID)和已经接收到QoS流ID的终端在DRB映射期间重复不必要的操作,能够降低终端复杂度。
[0040] 图1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LTE系统的结构。
[0041] 参考图1,LTE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络包括演进节点B(在下文中被称为“eNB”、“节点B”,或“基站”)a-05、a-10、a-15和a-20,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a-25,以及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S-GW)a-30。用户设备(在下文被称为“UE”或“终端”)a-35通过eNB a-05至a-20和S-GW a-30来访问外部网络。
[0042] 在图1中,eNB  a-05至a-20与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的现有的节点B对应。eNB在无线电信道上连接到UE a-35,并且比现有节点B发挥更复杂的作用。在LTE系统中,因为包括实时服务(诸如通过网际协议进行的因特网协议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的所有用户业务都在共享信道上服务,所以通过状态信息(诸如每个UE的缓冲器状态、可用的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的概要来执行调度的设备是必要的,并且eNB a-05至a-20与这种调度设备对应。
通常,一个eNB控制多个小区。例如,为了实施100兆比特每秒(Mbps)的传输速度,LTE系统使用例如20兆赫(MHz)的带宽中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
[0043] LTE系统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coding,AMC)方案,其确定调制方案和信道编码速率以匹配终端的信道状态。S-GW a-30提供数据承载,并且在控制终端的移动性管理和各种控制功能的MME a-25的控制下生成或移除数据承载,并且连接到多个基站。
[0044] 图2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LTE系统中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0045] 参考图2,在终端或eNB中,LTE系统的无线电协议由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b-05或b-40、无线电链路控制(RLC)b-10或b-35、介质访问控制(MAC)b-15或b-30以及物理层(PHY)b-20或b-25组成。PDCP b-05或b-40控制IP报头压缩/解压缩操作并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0046] -报头压缩和解压缩-仅稳健报头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ROHC)[0047] -用户数据的传递
[0048] -对于RLC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在PDCP重建过程依次递送上层分组数据单元(PDU)-对于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的分离承载(仅支持RLC AM)-用于发送的PDCP PDU路由和用于接收的PDCP PDU重新排序
[0049] -对于RLC AM,在PDCP重建过程重复对下层SDU的检测
[0050] -对于DC中的分离承载,在切换过程重传PDCP SDU,并且对于RLC AM,在PDCP数据恢复过程重传PDCP PDU
[0051] -加密和解密
[0052] -在上行链路中进行基于定时器的SDU丢弃
[0053] RLC b-10或b-35新配置具有适当尺寸的PDCP PDU、执行自动重发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操作,并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0054] -上层PDU的传递
[0055] -通过ARQ的纠错(仅用于AM数据传递)
[0056] -RLC SDU的级联、分割和重组(仅用于UM和AM数据传递)
[0057] -RLC数据PDU的再分割(仅用于UM和AM数据传递)
[0058] -RLC数据PDU的重新排序(仅用于UM和AM数据传递)
[0059] -重复检测(仅用于UM和AM数据传递)
[0060] -协议错误检测(仅用于AM数据传递)
[0061] -RLC SDU丢弃(仅用于UM和AM传递)
[0062] -RLC重建
[0063] MAC b-15或b-30连接到在一个终端中配置的若干RLC层设备、执行将RLC PDU复用到MAC PDU中/从MAC PDU解复用RLC PDU,并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0064] -在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之间进行映射
[0065] -将属于一个或不同逻辑信道的MAC SDU复用到被传递到传输信道上的物理层的传输(TB)中/从自传输信道上的物理层传递来的传输块(transport blocks,TB)解复用属于一个或不同逻辑信道的MAC SDU。
[0066] -调度信息报告
[0067] -HARQ功能(通过HARQ的纠错)
[0068] -一个UE的逻辑信道之间的优先级处理
[0069] -借助于动态调度的UE之间的优先级处理
[0070] -MBMS服务标识
[0071] -传输格式选择
[0072] -填充
[0073] PHY b-20或b-25对上层数据执行信道编码和调制以配置并且在无线电信道上发送OFDM符号,或对在无线电信道上接收的OFDM符号执行解调和信道解码以向上层传递被解调和信道解码的符号。
[0074] 图3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0075] 参考图3,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络由新的无线电节点B(在下文中被称为NR下一代节点B(gNB)“NR gNB”或“NR eNB”)c-10和新的无线电核心网络(NR CN)c-05组成。新的无线电用户设备(在下文中被称为“NR UE”或“终端”)c-15通过NR gNB c-10和NR CN c-05访问外部网络。
[0076] 在图3中,NR gNB c-10与现有LTE系统的eNB对应、在无线电信道上连接到NR UE c-15,并且因此提供比现有节点B的服务更优越的服务。因为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有用户业务都是在共享信道上服务,所以需要通过整合状态信息(诸如UE的缓冲器状态、可用的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来执行调度的设备,该设备由NR NB c-10来控制。
[0077] 一个NR gNB c-10通常控制多个小区。为了实施相比于现有LTE的超高速数据传输,NR gNB可以具有等于或高于现有最大带宽的带宽,并且可以在考虑OFDM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时附加地引入波束形成技术。
[0078] 在本文公开的是AMC方案,其确定调制方案和信道编码速率以匹配UE的信道状态。NR CN c-05执行移动性支持、承载设立,以及QoS配置、各种类型的控制功能,并且连接到多个eNB。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与现有LTE系统联,并且NR CN通过网络接口连接到MME c-25。MME c-25连接到作为现有eNB的eNB c-30。
[0079] 图4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在NR系统中处理QoS的新的功能。
[0080] NR系统应当根据用于请求不同的QoS的服务(即,根据QoS需求)来配置用户业务传输路径,或控制用于每个服务的IP流。NR核心网络可以配置多个PDU会话,PDU会话均可以包括多个IP流。
[0081] NR gNB可以执行将多个QoS流映射到多个DRB上,并且可以同时配置QoS流。也就是说,针对下行链路,由于多个QoS流d-01、d-02和d-03可以被映射到相同DRB或不同DRB d-10、d-15和d-20上,所以为了区分,应当在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具体地,可以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控制消息来配置DRB映射。
[0082] 由于现有LTE PDCP协议中没有提供上述功能,所以引入新的分组数据关联协议(PDAP)d-05、d-40、d-50和d-85来进行控制,或对PDCP执行新的功能。PDAP协议被定义为NR中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并且在本公开中,PDAP对应于NR中的SDAP,并且PDAP和SDAP具有相同的含义。
[0083] 上述标记准许针对上行链路实施反射式QoS。上述QoS指示一种映射方法,其使得终端能够通过在其上发送具有由gNB发送的特定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的DRB来执行上行线路传输。如上所述的下行链路分组上的QoS流ID的特定标记是用于终端的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向终端的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提供信息的简单的方法。可以在以下两个阶段中执行将IP流映射到下行链路中的DRB上的方法。
[0084] 1.NAS级映射:IP流→QoS流
[0085] 2.AS级映射:QoS流→DRB
[0086] 在下行链路接收期间,对于各个接收到的DRB d-25、d-30和d-35,能够接收QoS流映射信息和反射式QoS操作的存在/不存在,并且能够向NAS传递对应的信息。
[0087] 至于上行链路,可以以与下行链路相同的方式来使用两阶段映射。首先,通过NAS信令将IP流映射到QoS流(d-45、d-46、d-47)上,并且AS执行将QoS流映射到所确定的DRB d-55、d-60和d-65上。终端可以在上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或可以照原样传递分组而不标记QoS流ID。通过终端的PDAP来执行上述功能。如果在上行链路分组上QoS流ID被标记,则基站可以在向下一代用户设备(NG-U)传递信息的分组上标记QoS流ID,而无需业务流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TFT)。并且在NR gNB中执行DRB(d-70、d-75、d-80)到Qos流(D-
86、D-87、D-88)的解映射。
[0088] 图5A和图5B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包括PDAP的协议栈。
[0089] 图5A和图5B基于线A-B而连接到彼此。
[0090] 为了处理NR系统的新的QoS功能,应当通过无线接口来传递以下信息。
[0091] -下行链路:QoS流ID+反射式QoS处理所需的指示符
[0092] -上行链路:QoS流ID
[0093] 在NR中,向Uu传递新信息的接口被使用,并且在PDCP e-10的层上定义处理上述功能的新的协议。PDAP e-05不是基于DRB的协议,并且根据DRB e-30的所配置的映射规则来传递分组。也就是说,如果IP业务出现,则PDAP e-05执行将IP流映射到QoS流ID上,然后执行将QoS流ID映射到DRB上。IP业务由IP报头和有效负载组成,并且PDAP报头e-35、e-40和e-45可以位于IP分组的前面或后面。如果PDAP报头e-35、e-40和e-45在IP分组的前面,则当PDCP e-10执行报头压缩时,PDAP报头e-35、e-40和e-45的长度信息被使用,这将使得出现开销。
[0094] PDCP e-10执行IP报头压缩,并且对其添加PDCP报头e-50、e-55和e-60。甚至RLC e-15和MAC e-20接连地对其添加各个RLC报头e-65、e-70、e-75和e-80以及MAC子报头e-85,对其添加MAC报头,然后向PHY传递MAC PDU(①+②)。
[0095] 如果gNB确定对终端应用反射式机制(指示终端将向已经向其传递了包括在下行链路分组中的QoS流ID的DRB传递上行链路分组),则gNB向下行链路分组的PDAP e-05的层传递QoS流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不直接传递反射式QoS指示符,但是为了指示是否执行与更新映射规则有关的操作,传递QoS流ID作为对反射式QoS指示符的代替。
[0096] 在执行上述处理时,如果gNB将QoS流ID包括在将被传递的所有数据分组中,则终端通过接收到的QoS流ID来连续地更新映射规则。因此,gNB在某个点中断QoS流ID的传递。
[0097] 图6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断在从基站向终端传递的分组上标记QoS流ID的过程,第一实施例对应于从基站向终端生成下行链路分组的时候。图6中图示的各个过程涉及如下在表1中描述的终端的操作。
[0098] 表1
[0099]
[0100]
[0101] 参考图6,在步骤f-05中,处于空闲模式(RRC_IDLE)的终端(UE)f-01搜索适当的小区以驻留在对应的基站(gNB)f-03,并且在步骤f-10中,接入基站f-03以生成将被接收的数据。在空闲模式中,终端为了终端的功率节省而不连接到网络,并且不能发送数据。因此,为了数据发送,应当将终端转换到连接模式(RRC_CONNECTED)。“驻留”指示终端停留在对应的小区中并且接收寻呼消息以确定是否在下行链路上传送数据。如果终端已经成功完成了到基站f-03的连接过程,则将终端转换到RRC_CONNECTED,并且处于连接模式的终端能够执行与基站的数据发送/接收。在步骤f-25中,当生成了将被发送到终端f-01的数据时,基站可以生成具有特定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
[0102] 在NR系统中,为了使基站配置将向终端发送的DRB,在步骤f-25和f-30中可能存在用于基站通过RRC控制消息来具体地配置到终端的DRB的方法,以及用于在下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上标记对应的分组的QoS流ID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执行映射,以通过在其上传递了具有基站所发送的特定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的DRB来DRB执行上行链路传输,这在步骤f-35中被称为反射式QoS操作。在执行反射式QoS操作时,本文公开了如下两种类型的操作。
[0103] 1.第一操作:生成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包括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
[0104] 2.第二操作:在PDAP报头上标记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
[0105] 在步骤f-40中,终端向基站发送生成的上行链路分组。
[0106] 通过从终端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分组,基站确定终端已经完成了与对应的QoS流ID对应的反射式QoS操作,并且确定是否中断在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和反射式QoS指示符(RQI)的操作或中断用于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方法。如果通过RRC配置来配置SDAP报头存在/不存在,则SDAP总是存在于分组中,并且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操作被执行。通过终端执行如下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可以概括用于上述操作的条件。
[0107] 1.终端执行第一操作
[0108] -基站从终端接收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09] 2.终端执行第二操作
[0110] 1)基站的RLC层从终端接收肯定ACK信号,该信号通知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
[0111] 2)基站的PDCP层从终端接收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通知已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并且已从PDCP Tx缓冲器移除该PDCP。
[0112] 3)从终端接收到用户平面(数据)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13] 如果在从终端接收包括QoS流ID的上行链路分组之后上述条件被满足,则在步骤f-45中,基站生成其中省略了用于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的数据分组,并且在步骤f-50中发送该数据分组。
[0114] 如上所述,如果通过RRC配置来配置SDAP报头存在/不存在,则SDAP总是存在于分组中,并且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操作被执行。也就是说,如果在从终端接收包括QoS流ID的上行链路分组之后上述条件被满足,则在步骤f-50中,基站将指示反射式QoS操作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以向终端发送对应的数据分组。
[0115] 该操作指示终端维持先前的值而不执行反射式QoS操作,并且用于更新映射规则。
[0116] 如果不执行上述操作,则基站在所有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以传递标记的下行链路分组,并且已经接收到下行链路分组的终端无论何时接收到下行链路分组都应当识别和更新所接收的分组的QoS流ID,从而引起终端上的显著负载。当在步骤f-55中生成了具有映射到另一DRB上的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时,在步骤f-60中基站并行地重新执行步骤f-20至f-50中的QoS流和DRB映射过程。
[0117] 图7图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中断在从基站向终端传递的分组上标记QoS流ID的过程,第二实施例对应于从终端向基站生成上行链路分组的时候。图7涉及如下在表2中描述的终端的操作。
[0118] 表2
[0119]
[0120] 在步骤g-05中,处于空闲模式(RRC_IDLE)的UE g-01搜索适当的小区以驻留在对应的gNB g-03,并且在步骤g-10中接入基站g-03以生成将被发送的数据。在空闲模式中,终端为了终端的功率节省而不连接到网络,并且不能发送数据。因此,为了数据传输,应当将终端转换到RRC_CONNECTED模式。此外,“驻留”意指终端停留在对应的小区中并且接收寻呼消息以确定数据是否在下行链路上出现。如果终端已经成功完成了到基站g-03的连接过程,则将终端转换到终端能够执行与基站的数据发送/接收的RRC_CONNECTED模式。当生成了将传送到基站g-03的数据时,在步骤g-25中终端g-01可以生成具有特定QoS流ID的上行链路分组。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g-15中,终端在PDAP报头上标记所生成的QoS流ID、生成上行链路分组,然后在步骤g-20中通过默认承载传递上行链路数据。
[0121] 在通过默认承载接收上行链路分组之后,基站在PDAP报头上标记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执行将下行链路分组映射到对应的DRB上,然后在步骤g-30中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终端可以执行映射,使得其能够通过在其上传递了具有基站所发送的特定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的DRB来执行上行链路传输,这在步骤g-35中被称为反射式QoS操作。在反射式QoS操作中执行以下操作。
[0122] 1.第一操作:生成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包括接收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0123] 2.第二操作:在PDAP报头上标记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
[0124] 在步骤g-40中,终端向基站发送在以上操作中生成的上行链路分组。
[0125] 通过从终端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分组,基站确定终端已经完成了与对应的QoS流ID对应的反射式QoS操作,并且确定是否中断在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和RQI的操作或用于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方法。如果通过RRC配置来配置SDAP报头的存在/不存在,则SDAP总是存在于分组中,并且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操作被执行。可以通过终端执行如下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来概括用于上述操作的条件。
[0126] 1.终端执行第一操作
[0127] -基站从终端接收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28] 2.终端执行第二操作
[0129] 1)基站的RLC层从终端接收肯定ACK信号,该信号通知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
[0130] 2)基站的PDCP层从终端接收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通知已接收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并且已从PDCP Tx缓冲器移除该PDCP。
[0131] 3)从终端接收到用户平面(数据)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32] 如果在从终端接收包括QoS流ID的上行链路分组之后上述条件被满足,则在步骤g-45中,基站生成其中省略了用于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的数据分组,并且在步骤g-50中发送该数据分组。如上所述,如果通过RRC配置来配置SDAP报头的存在/不存在,则SDAP总是存在于分组中,并且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操作被执行。也就是说,如果在从终端接收包括QoS流ID的上行链路分组之后上述条件被满足,则在步骤g-50中,基站将指示反射式QoS操作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以向终端发送对应的数据分组。该操作用于指示终端维持先前的值而不执行反射式QoS操作,并且用于更新映射规则。
[0133] 如果不执行上述操作,则基站在所有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以传递标记的下行链路分组,并且已经接收到下行链路分组的终端无论何时接收到下行链路分组都应当识别和更新所接收的分组的QoS流ID,从而引起终端上的显著负载。如果在步骤g-55中生成了具有映射到另一DRB上的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g-60中基站并行地重新执行QoS流和DRB映射过程(步骤g-25至g-50)。
[0134] 图8A和图8B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执行反射式QoS操作的终端的总体操作。
[0135] 在步骤h-05中,终端执行到基站的RRC连接,并且如果在步骤h-10中生成了上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h-15中,终端在对应的分组的PDAP报头上标记QoS流ID,并且通过默认承载来传递上行链路分组。在步骤h-20中,在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之后,终端识别对应的分组的PDAP报头的QoS流ID、执行DRB映射和更新,并且向已经向其传递了下行链路分组的DRB发送后续的上行链路分组。如果在步骤h-25中在上行链路分组之前生成了下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h-30中,终端识别所接收的下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的QoS流ID、执行DRB映射和更新,并且向已经向其传递了下行链路分组的DRB发送后续的上行链路分组。
[0136] 当发送上行链路分组时,在步骤h-35中,终端可以以两种模式操作。终端的第一方法用于在步骤h-40中生成和发送其中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被添加到PDAP报头的上行链路伪/空PDCP分组,以向基站通知终端已经接收到其上标记有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并且通过该分组的接收,基站可以中断在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或可以确定用于将下行链路分组的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或1的方法。在终端的第二方法中,即使接收到其上标记有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也不生成用于通知该接收的分组,但是在步骤h-45中在后续上行链路分组的生成期间在将要传递的后续上行链路分组上标记对应的QoS流ID。
[0137] 如果在步骤h-45中生成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则在步骤h-50中,终端将从基站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添加到PDAP报头,并且向基站传递数据分组。如果在执行上述操作时或在执行上述操作之前应当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PDCP分组报告PDCP状态,则终端将对应的QoS流ID添加到上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以向基站传递PDCP分组。如果对于从基站接收到的PDCP分组应当传递RLC ARQ,则在步骤h-50和h-55中,终端将对应的QoS流ID添加到上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以向基站传递包括QoS流ID的报头。如果生成了PDCP状态报告和RLC ARQ(ACK),则可以参考LTE中的操作。
[0138] 如果即使没有生成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也应当针对从基站接收到的PDCP分组报告PDCP状态,则终端将对应的QoS流ID添加到上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以向基站传递PDCP分组。如果对于从基站接收到的PDCP分组应当传递RLC ARQ,则在步骤h-60和h-65中,终端将对应的QoS流ID添加到上行链路分组的PDAP报头以向基站传递包括QoS流ID的报头。如果生成了PDCP状态报告和RLC ARQ(ACK),则可以参考LTE中的操作。
[0139] 图9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根据从终端接收的消息将QoS流ID映射到DRB上并且中断QoS流ID的标记的基站的总体操作。
[0140] 在步骤i-05中,基站从终端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并且在步骤i-10中识别上行链路QoS流ID的存在。如果在步骤i-15中通过默认承载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并且在步骤i-20中基站确定是否将QoS流重新映射到另一DRB上,如果基站确定QoS流应当被重新映射到另一DRB上,则在步骤i-25中,基站通过新配置的DRB,通过将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1,来向终端传递其中省略了用于对应的DRB的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或其中SDAP报头的RQI比特被设置为0的下行链路分组。
[0141] 如果在步骤i-15中是通过DRB而不是默认承载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i-25中,基站通过所配置的DRB向终端传递其中省略了用于对应的DRB的QoS流ID的下行链路分组或其中SDAP报头的RQI比特被设置为0的下行链路分组。
[0142] 如果从上层生成具有特定QoS流ID的下行链路数据,则在步骤i-30中,基站通过设置QoS流ID和将RQI比特设置为1来生成在PDAP报头上标记的下行链路分组,并且在步骤i-35中识别是否执行DRB改变或DRB应用。为了改变DRB,基站通过在对应的DRB上设置QoS流ID和将RQI比特设置为1而在PDAP报头上进行标记,并且在步骤i-40中向终端传递下行链路分组。然而,如果没必要改变DRB,则在步骤i-45中,基站在没有在对应的DRB上的PDAP报头上标记QoS流ID的情况下或在SDAP上标记QoS流ID并将SDAP报头的RQI比特设置为0的情况下向基站传递下行链路数据。
[0143] 可以通过终端执行如下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来概括用于确定DRB改变的条件。
[0144] 1.终端执行第一操作
[0145] -基站从终端接收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46] 2.终端执行第二操作
[0147] 1)基站的RLC层从终端接收肯定ACK信号,该信号通知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
[0148] 2)基站的PDCP层从终端接收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通知已接收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并且已从PDCP Tx缓冲器移除该PDCP。
[0149] 3)从终端接收到用户平面(数据)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50] 图10图示出本公开被应用到的终端的内部结构。
[0151] 参考图10,终端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处理器j-10、基带处理器j-20、存储单元j-30和控制器j-40。
[0152] RF处理器j-10执行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功能,诸如信号频带转换和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j-10执行从基带处理器j-20提供的基带信号到RF频带信号的上变频以向天线发送转换后的信号,并且执行通过天线接收的RF频带信号到基带信号的下变频。
[0153] 例如,RF处理器j-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模转换器(digital-to-analog,DAC)以及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ADC)。尽管仅图示出一个天线,但可以为终端提供多个天线。RF处理器j-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并且可以通过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单元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相位和尺寸来执行波束形成。RF处理器j-10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执行MIMO、可以在MIMO操作的执行期间接收若干层、可以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单元的适当的配置来执行接收波束扫描,或可以控制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使得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同步。
[0154] 基带处理器j-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来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例如,在数据发送期间,基带处理器j-20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合符号。在数据接收期间,基带处理器j-20通过对从RF处理器j-10提供的基带信号解调和解码来恢复接收到的比特串。例如,当遵循OFDM方法时,在数据发送期间,基带处理器j-20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合符号、执行将复合符号映射在子载波上,然后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操作和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
[0155] 在数据接收期间,基带处理器j-20以OFDM符号为单位划分从RF处理器j-10提供的基带信号、通过FFT操作来恢复映射在子载波上的信号,然后通过解调和解码来恢复接收到的比特串。
[0156] 基带处理器j-20和RF处理器j-10如上所述地发送和接收信号,并且可以被称为发送机、接收器、收发器,或通信单元。基带处理器j-20和RF处理器j-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便支持不同的无线电连接技术。
[0157] 为了处理不同频带的信号,基带处理器j-20和RF处理器j-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例如,不同的无线电连接技术可以包括LTE网络和NR网络,并且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诸如2.1NRHz或1NRHz频带的超高频(super high frequency,SHF)和诸如60GHz频带的毫米波(mmWave)。
[0158] 存储单元j-30在其中存储用于终端的操作的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设立信息的数据,并且根据来自控制器j-40的请求提供所存储的数据。
[0159] 控制器j-40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诸如通过基带处理器j-20和RF处理器j-10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j-40在存储单元j-30中记录数据或从存储单元j-30读取数据,并且因此,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至少一个处理器(诸如通信处理器(CP))或者控制上层的应用处理器(AP)(诸如应用程序)。
[0160] 图11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NR基站的配置。
[0161] 在图11中,基站包括RF处理器k-10、基带处理器k-20、回程通信单元k-30、存储单元k-40,以及控制器k-50。
[0162] RF处理器k-10执行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功能,诸如信号频带转换和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k-10执行从基带处理器k-20提供的基带信号到RF频带信号的上变频以向天线发送转换后的信号,并且执行通过天线接收的RF频带信号到基带信号的下变频。
[0163] 例如,RF处理器k-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字模拟转换器(DAC),以及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尽管仅图示出一个天线,但可以为第一连接节点提供多个天线。RF处理器k-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并且可以通过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素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相位和尺寸来执行波束形成。RF处理器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层的发送来执行往下MIMO操作。
[0164] 基带处理器k-20根据第一无线电连接技术的物理层标准来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例如,在数据发送期间,基带处理器k-20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合符号。在数据接收期间,基带处理器k-20通过对从RF处理器k-10提供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来恢复接收到的比特串。例如,当遵循OFDM方法时,在数据发送期间,基带处理器k-20通过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合符号、执行将复合符号映射在子载波上,然后通过IFFT操作和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
[0165] 在数据接收期间,基带处理器k-20以OFDM符号为单位划分从RF处理器k-10提供的基带信号、通过FFT操作来恢复映射在子载波上的信号,然后通过解调和解码来恢复接收到的比特串。基带处理器k-20和RF处理器k-10如上所述地发送和接收信号,并且可以被称为发送机、接收器、收发器,或无线通信单元。
[0166] 回程通信单元k-30提供用于执行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的通信的接口、将从主基站向另一节点(诸如辅助基站或核心网络)发送的比特串转换为物理信号,并且将从另一节点接收到的物理信号转换为比特串。
[0167] 存储单元k-40在其中存储用于主基站的操作的基本程序、应用程序,以及设立信息的数据。具体地,存储单元k-40可以存储关于分配给连接的终端的承载和从连接的终端报告的测量结果的信息,以及变成确定是提供还是抑制到终端的多连接的基础的信息。存储单元k-40根据来自控制器k-50的请求提供所存储的数据。
[0168] 控制器k-50控制主基站的整体操作,诸如通过基带处理器k-20和RF处理器k-10或通过回程通信单元k-30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在存储单元k-40中记录数据或从存储单元k-40读取数据。为此,控制器k-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
[0169] 以下是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方面。
[0170] 一种用于在应用基于流的QoS流ID时减少基站和终端之间的处理负载的方法[0171] 1.一种用于基站有条件地包括QoS流ID的方法
[0172] -通过上述操作,终端更少地接收QoS流ID,并且减少了终端的反射式QoS操作负载。
[0173] -一种用于在识别QoS流ID被包括在从终端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分组中之后中断在下行链路分组上标记QoS流ID的方法
[0174] -当终端在基站操作的第一条件下执行第一操作时,当从终端接收UL伪/空PDCP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时,
[0175] -当终端在基站操作的第二条件下执行第二操作时,
[0176] 1)基站的RLC层从终端接收肯定ACK信号,该信号通知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
[0177] 2)基站的PDCP层从终端接收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通知接收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对应的PDCP,并且从PDCP Tx缓冲器中移除了该PDCP。
[0178] 3)接收用户平面(数据)分组,该分组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
[0179] 2.一种用于终端执行反射式QoS操作的方法
[0180] -作为终端的第一操作,一种用于向基站传递具有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的UL伪/空PDCP分组的方法。
[0181] -作为终端的第二操作,一种用于在生成了终端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时在PDAP报头上标记与基站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流ID相同的QoS流ID的方法。
[0182] 3.一种用于将QoS流ID映射到DRB上的方法
[0183] 4.一种用于根据PDAP报头上的QoS流ID来执行反射式QoS操作的方法
[0184] 尽管已经参考其某些实施例具体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改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