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建筑材料 / 增强材料 / 钢筋 / 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阅读:1028发布:2020-05-27

专利汇可以提供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施工 电梯 高位转换 基础 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电梯的基础结构技术领域。针对现有超 高层建筑 的施工电梯无法从建筑基础面直接安装至建筑顶层的问题。它包括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 电梯井道 的剪 力 墙底部的预埋件,与预埋件 螺栓 连接的附墙支座,及搭设于附墙支座并与其活动连接的承台基础,承台基础通过相连接的附墙支座和预埋件稳定 支撑 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使得另行安装的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下面是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台基础,由型骨架浇筑混凝土制成;
多个预埋件,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墙底部;
多个附墙支座,所述附墙支座与所述预埋件对应设置并螺栓连接,所述承台基础搭设于多个附墙支座并与其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包括底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一侧的多个支脚,及多个贯穿底板的高强螺栓,所述支脚埋设于所述剪力墙内,所述底板贴合设置于所述剪力墙表面,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高强螺栓的螺杆贯穿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所述剪力墙外侧,用于与所述附墙支座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螺栓塞焊固定于所述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墙支座包括:竖向设置的背板平设置且垂直固接于所述背板的支撑板,及连接于所述背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多加劲板,所述背板上设有与所述预埋件底板上的通孔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支撑板的中部设有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墙支座的背板设有至少两对螺栓孔,至少两对螺栓孔均布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顶部边缘的两块第一加劲板,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底部边缘的两块第二加劲板,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底部且位于所述安装孔两侧的一对第三加劲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基础的型钢骨架是由槽钢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所述承台基础内的配筋为双层双向钢筋,所述承台基础的四设有固定孔,所述承台基础搭设于所述附墙支座后,高强螺栓贯穿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和所述附墙支座的安装孔并由螺母紧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上、下表面分别固接有加强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至承台基础边缘的净距小于等于第一加劲板边缘至安装孔的净距。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在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的钢筋绑扎阶段,将多个预埋件埋设于剪力墙底部,待所述剪力墙的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将多个附墙支座螺栓连接于预埋件,然后,吊装承台基础并将其搁置于所述附墙支座,并将所述承台基础螺栓连接于所述附墙支座,当施工电梯施工至转换楼层时,在所述承台基础上安装高位施工电梯,使得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

说明书全文

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电梯的基础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施工电梯是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垂直运输机械,主要用于施工人员与部分施工材料的垂直运输,通常,在满足承载要求的自然基础、建筑结构底板或者标高±0.00的板层上设置承台基础,然后在承台基础上安装施工电梯,施工电梯可直接到达施工作业面。
[0003]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一般会在核心筒内的正式电梯井道内设置一部或多部施工电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现象:核心筒内安装的施工电梯会因占用正式电梯井道而导致正式电梯无法安装;电梯型号限制导致标准节配置达不到施工高度要求;超高层建筑下部楼层需要提前施工,需要在中间某楼层进行电梯转换等。上述原因导致施工电梯无法从建筑基础面直接安装至建筑顶层。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电梯无法从建筑基础面直接安装至建筑顶层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及其施工方法,承台基础通过相连接的附墙支座和预埋件稳定支撑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使得另行安装的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包括:
[0006] 承台基础,由型骨架浇筑混凝土制成;
[0007] 多个预埋件,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底部;
[0008] 多个附墙支座,所述附墙支座与所述预埋件对应设置并螺栓连接,所述承台基础搭设于多个附墙支座并与其活动连接。
[0009] 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包括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底部的预埋件,与预埋件螺栓连接的附墙支座,及搭设于附墙支座并与其活动连接的承台基础,承台基础通过相连接的附墙支座和预埋件稳定支撑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使得另行安装的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而且,附墙支座和承台基础均易于拆装,构件可循环利用,不产生建筑垃圾,符合绿色建筑的施工理念。
[0010] 优选的,所述预埋件包括底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一侧的多个支脚,及多个贯穿底板的高强螺栓,所述支脚埋设于所述剪力墙内,所述底板贴合设置于所述剪力墙表面,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高强螺栓的螺杆贯穿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所述剪力墙外侧,用于与所述附墙支座螺栓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高强螺栓塞焊固定于所述通孔。
[0012] 优选的,所述附墙支座包括:竖向设置的背板平设置且垂直固接于所述背板的支撑板,及连接于所述背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多加劲板,所述背板上设有与所述预埋件底板上的通孔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支撑板的中部设有安装孔。
[0013] 优选的,所述附墙支座的背板设有至少两对螺栓孔,至少两对螺栓孔均布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
[0014] 优选的,所述加劲板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顶部边缘的两块第一加劲板,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底部边缘的两块第二加劲板,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底部且位于所述安装孔两侧的一对第三加劲板。
[0015] 优选的,所述承台基础的型钢骨架是由槽钢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所述承台基础内的配筋为双层双向钢筋,所述承台基础的四设有固定孔,所述承台基础搭设于所述附墙支座后,高强螺栓贯穿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和所述附墙支座的安装孔并由螺母紧固定。
[0016] 优选的,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上、下表面分别固接有加强板。
[0017] 优选的,所述承台基础的固定孔至承台基础边缘的净距小于等于第一加劲板边缘至安装孔的净距。
[0018]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19] 在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的钢筋绑扎阶段,将多个预埋件埋设于剪力墙底部,待所述剪力墙的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将多个附墙支座螺栓连接于预埋件,然后,吊装承台基础并将其搁置于所述附墙支座,并将所述承台基础螺栓连接于所述附墙支座,当施工电梯施工至转换楼层时,在所述承台基础上安装高位施工电梯,使得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该施工方法操作简单,承台基础安装、拆卸均方便快捷,减少了电梯转换基础对施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一实施例中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一实施例中预埋件与附墙支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2]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0023]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一实施例中承台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图5的B-B剖面图。
[0026] 图中标号如下:
[0027] 承台基础30;型钢骨架31;固定孔32;配筋33;
[0028] 预埋件10;底板11;支脚12;通孔14;高强螺栓15;
[0029] 附墙支座20;背板21;螺栓孔21a;支撑板22;安装孔22a;第一加劲板23;
[0030] 第三加劲板24;第二加劲板25。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0032] 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它包括:
[0033] 承台基础30,由型钢骨架31浇筑混凝土制成;
[0034] 多个预埋件10,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图中未示出)底部;
[0035] 多个附墙支座20,附墙支座20与预埋件10对应设置并螺栓连接,承台基础30搭设于多个附墙支座20并与其活动连接。
[0036] 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包括埋设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底部的预埋件10,与预埋件10螺栓连接的附墙支座20,及搭设于附墙支座20并与其活动连接的承台基础30,承台基础30通过相连接的附墙支座20和预埋件10稳定支撑于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使得另行安装的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30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而且,附墙支座20和承台基础30均易于拆装,构件可循环利用,不产生建筑垃圾,符合绿色建筑的施工理念。
[0037] 如图1所示,预埋件10包括底板11、垂直连接于底板11一侧的多个支脚12,及多个贯穿底板11的高强螺栓15,呈L或J形等的支脚12埋设于剪力墙内,底板11贴合设置于剪力墙表面,底板11上还设有多个通孔14,高强螺栓15的螺杆贯穿通孔14并延伸至剪力墙外侧,用于与附墙支座20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预埋件10的底板11采用厚度为20mm的钢板,底板11一侧焊接4根φ20mm的支脚12,底板11上设有4个通孔14,4根φ32mm高强螺栓15分别贯穿
4个通孔14。
[0038] 上述高强螺栓15塞焊固定于通孔14,使得高强螺栓15垂直固定于底板11,便于其贯穿附墙支座20并锁紧固定。
[0039] 如图5和图6所示,承台基础30的型钢骨架31是由槽钢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承台基础30内的配筋33为双层双向钢筋,承台基础30的四角设有固定孔32,承台基础30搭设于附墙支座20后,高强螺栓15贯穿承台基础30的固定孔32和附墙支座20的安装孔22a并由螺母锁紧固定,实现两者的紧密连接。本实施例优选22#槽钢焊接型钢骨架31,钢筋直径12mm,且间距为200mm,承台基础30的厚度为300mm,承台基础30的几何尺寸需根据实际项目中的井道尺寸进行调整,承台基础30可提前预制,施工完成后,承台基础30可拆卸后作为预制构件铺设临时道路等循环利用。
[0040] 更佳的,在承台基础30的固定孔32上、下表面分别固接有加强板(图中未示出),以提高固定孔32所在位置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加强板采用厚度为20mm的钢板。
[0041] 如图2至图4所示,附墙支座20包括:竖向设置的背板21,水平设置且垂直固接于背板21的支撑板22,及连接于背板21和支撑板22之间的多块加劲板,背板21上设有与预埋件10底板11上的通孔14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21a,使得高强螺栓15能够贯穿背板21上的螺栓孔21a并由螺母锁紧固定;支撑板22中部还设有安装孔22a,便于承台基础30能够与支撑板
22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附墙支座20的背板21和支撑板22均采用20mm厚的钢板,背板21设有4个φ35mm的螺栓孔21a,支撑板22设有1个φ35mm的安装孔22a,背板21、支撑板22与加劲板之间焊接连接。
[0042] 请继续参考图2至图4,加劲板包括对称设置于支撑板22顶部边缘的两块第一加劲板23,对称设置于支撑板22底部边缘的两块第二加劲板25,第一加劲板23和第二加劲板25的设置能够增强附墙支座20整体的结构强度,更进一步,加劲板还包括设置于支撑板22底部且位于安装孔22a两侧的一对第三加劲板24,用以增强支撑板22开孔部位的结构强度。
[0043]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加劲板23边缘至安装孔22a的净距大于等于承台基础30的固定孔32至承台基础30边缘的净距,使得承台基础30的固定孔32能够与附墙支座20的安装孔22a重合并螺栓连接。
[0044] 如图3所示,附墙支座20的背板21设有至少两对螺栓孔21a,至少两对螺栓孔21a均布于支撑板22的两侧,保证附墙支座20受力均衡。
[0045] 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施工电梯高位转换基础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46] 在转换楼层所在电梯井道的剪力墙的钢筋绑扎阶段,将多个预埋件10埋设于剪力墙底部,待剪力墙的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时(即强度大于15MPa),将多个附墙支座20螺栓连接于预埋件10,然后,吊装承台基础30并将其搁置于附墙支座20,并将承台基础30螺栓连接于附墙支座20,当施工电梯施工至转换楼层时,在承台基础30上另行安装高位施工电梯,使得高位施工电梯能够以该承台基础30为依托运行至建筑顶层,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高位转换,该施工方法操作简单,承台基础30安装、拆卸均方便快捷,减少了电梯转换基础对施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
[0047]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