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信号处理 / 信号 / 空调室内机

空调室内机

阅读:662发布:2024-02-29

专利汇可以提供空调室内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 空调 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新 风 出口和空调出风口,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间隔设置;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新风出口处,以通过第一导风结构引导由新风出口吹出的新风的方向;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出风口处,以通过第二导风结构引导由空调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方向;其中,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使由第一导风结构导出的至少部分新风与由第二导风结构导出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至室内。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 现有技术 中的新风送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下面是空调室内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壳体(10),所述室内机壳体(10)上设置有新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所述新风出口(20)和所述空调出风口(30)间隔设置;
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20)处,以通过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引导由所述新风出口(20)吹出的新风的方向;
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空调出风口(30)处,以通过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引导由所述空调出风口(30)吹出的空调风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使由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导出的至少部分新风与由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导出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至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20)和所述空调出风口(3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20)设置在所述空调出风口(30)的下方,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相对于平面倾斜向上地设置,以引导空调风倾斜向上地吹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度为θ,其中,10°≤θ≤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10)上还设置有排风口(40),所述排风口(40)用于与室外连通;所述排风口(40)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20)和所述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以使室内的污风通过所述排风口(40)排至室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10)包括出风面板(11),所述出风面板(11)为矩形面板,所述新风出口(20)、所述空调出风口(30)和所述排风口(40)均设置在所述矩形面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出风口(30)为条形结构,沿所述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所述新风出口(20)与所述空调出风口(30)间隔设置;所述室内机壳体(10)上还设置有排风口(40),所述排风口(40)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20)远离所述空调出风口(3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所述排风口(4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检测件,所述检测件的检测头朝向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设置,以通过所述检测件检测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转动角度;
控制件,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和所述检测件均与所述控制件连接,以使所述控制件根据所述检测件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运动。

说明书全文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品质,一般在室内安装有新机以向室内引入新风,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一般包括落地式新风机、吊顶式新风机、壁挂式新风机和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
[0003] 然而,落地式新风机的、吊顶式新风机和壁挂式新风机由于均为独立的新风装置结构,这样会使得新风的送风距离受到较大的限制,且壁挂式新风机还易造成气流短路的情况。同时,现有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的新风一般为单独排风,这样也会使得新风的送风距离受限,且不利于使室内污风在新风的正压作用下向室外排出,导致换气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送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间隔设置;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新风出口处,以通过第一导风结构引导由新风出口吹出的新风的方向;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出风口处,以通过第二导风结构引导由空调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方向;其中,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使由第一导风结构导出的至少部分新风与由第二导风结构导出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至室内。
[0006]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0007]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设置在空调出风口的下方,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相对于平面倾斜向上地设置,以引导空调风倾斜向上地吹出。
[0008]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度为θ,其中,10°≤θ≤20°。
[0009] 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上还设置有排风口,排风口用于与室外连通;排风口设置在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的底部,以使室内的污风通过排风口排至室外。
[0010] 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包括出风面板,出风面板为矩形面板,新风出口、空调出风口和排风口均设置在矩形面板上。
[0011] 进一步地,空调出风口为条形结构,沿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新风出口与空调出风口间隔设置;室内机壳体上还设置有排风口,排风口设置在新风出口远离空调出风口的一侧。
[0012]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的底部与排风口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新风出口的底部与空调出风口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0013]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结构,与第一导风结构连接,以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带动第一导风结构转动。
[0014]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检测件,检测件的检测头朝向第二导风结构设置,以通过检测件检测第二导风结构的转动角度;控制件,第一驱动结构和检测件均与控制件连接,以使控制件根据检测件检测到的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导风结构运动。
[0015]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出口和空调出风口,通过调整第一导风结构改变新风的吹出方向,通过调整第二导风结构改变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这样,便于使至少部分新风与空调风混合后吹向至室内,以便于在空调风的作用下增加新风的送风距离,从而更好地将新风送入至室内。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送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
[0016]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0018]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0019]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空调风与新风的混合示意图;以及
[0020]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空调风与新风的混合示意图。
[0021]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2] 10、室内机壳体;11、出风面板;20、新风出口;30、空调出风口;40、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4]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0、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室内机壳体10上设置有新风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新风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间隔设置。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新风出口20处,以通过第一导风结构引导由新风出口20吹出的新风的方向。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出风口30处,以通过第二导风结构引导由空调出风口30吹出的空调风的方向。其中,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活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使由第一导风结构导出的至少部分新风与由第二导风结构导出的空调风混合后吹向至室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均可以包括导风板组进行导风,导风板组包括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通过调整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的转动角度能够便于调整新风和空调风的出风角度,以便于形成合理的交叉射流,使得新风充分混合在空调风中,并一起吹入到人体活动区域,可及时提升人体活动区域的空气品质。具体的,主气流空调风通过射流远离可卷吸周围的空气,新风100%被卷吸到主气流中,形成交叉混合后的二次射流,可有效提升新风的送风距离。
[0025]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调整第一导风结构能够改变新风的吹出方向,通过调整第二导风结构能够改变空调风的出风方向,以使部分新风混入至空调风中。采用新风与空调风交叉射流混合技术,以在空调风的作用下将新风送至更远处,并使新风送达至人体活动区域,避免新风气流容易出现短路的问题,从而便于更好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送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
[0026]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由空调出风口30排出的空调风在吹出后,能够在重作用下便于与新风进行混合;或则,由新风出口20排出的新风在吹出后,能够便于在重力作用下与空调风进行混合。这样,由于空调风具有较大的动能,在空调风的作用下,能够便于将新风送入至室内更远的距离处,从而便于更好地对室内的空气品质进行改善。
[0027]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出口20设置在空调出风口30的下方,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向上地设置,以引导空调风倾斜向上地吹出。采用这样的设置,由第二导风结构吹出的风倾斜向上地向空调风位置处吹出,以便于使部分新风与空调风进行混合,进而便于在空调风的作用下降新风送至更远处。
[002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与水平面的角度为θ,其中,10°≤θ≤20°。当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与水平面的角度为30°时,新风的送风距离只有2m。当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与水平面的角度在10°≤θ≤20°的范围内时,新风的送风距离可以达到4m至6m。优选的,考虑到新风需要送往至人体前面,第二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优选在15°≤θ≤20°的范围内。
[0029]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空调室内机进行制热时,制热速度场气流可与新风100%混合进行送风,实测送风距离可达到6.5m。在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时,制冷速度场可与新风100%混合进行送风,实测送风距离可达到8.5m。通过交叉射流混合技术,实际测试效果明显,以CO2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其他形式的新风空调,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够使得室内CO2的浓度可快速降低。
[0030] 在本实施例中,在室内机壳体10上还设置有排风口40,排风口40用于与室外连通。排风口40设置在新风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以使室内的污风通过排风口40排至室外。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将排风口40设置在新风出口20和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能够便于将底部的污风排出至室外处,以更好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进而更好地提供空气质量。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排风口40也位于室内机壳体10的底部,以便于有效排除室内污染物以及灰尘颗粒,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具体的,在静态空气中,房间空间中的灰尘颗粒物一般分布在地面。而在人体呼吸的空气中,受到污染的空气的1/3来自于口边,受到污染的空气的2/3来自于地面上升气流,因此将排风口40设置在底部会更加合理。
[0031]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壳体10包括出风面板11,出风面板11为矩形面板,新风出口20、空调出风口30和排风口40均设置在矩形面板上。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1背离墙壁设置,且出风面板11可以朝向室内人体设置。通过将新风出口20、空调出风口30和排风口40均设置在矩形面板上,这样能够使新风出口20排出的风与空调出风口30排出的风进行混合,以便于更好地通过空调风将新风送至室内更远位置处。同时,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也能够便于更好地将底部的污风通过排风口40排出,以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0032]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出风口30为条形结构,沿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新风出口20与空调出风口30间隔设置,以便于使空调风与新风混合并送至室内更远位置处。室内机壳体10上还设置有排风口40,排风口40设置在新风出口20远离空调出风口30的一侧,以更好地通过排风口40将污风排出。
[0033]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排风口4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具体的,这里的新风出口20的底部是指新风出口20的下部的边缘处,排风口40的底部是指排风口40下部的边缘处,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是指空调出风口30下部的边缘处。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将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空调出风口3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设置较进,能够便于使新风出口20排出的新风更好地混入至空调出风口30排出的空调风内,以便于通过空调风更好地将新风吹入至室内更远的距离处。通过将新风出口20的底部与排风口4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设置较远,这样能够避免由新风出口20排出的新风进入排风口40内并排至室外。
[0034] 为了更好地驱动第一导风结构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结构,第一驱动结构与第一导风结构连接,以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带动第一导风结构转动。为了更好地驱动第二导风结构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结构,第二驱动结构与第二导风结构连接,以通过第二驱动结构带动第二导风结构转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新风出口20处,第二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空调出风口30处。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可以均为电机
[0035]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检测件和控制件,检测件的检测头朝向第二导风结构设置,以通过检测件检测第二导风结构的转动角度。第一驱动结构和检测件均与控制件连接,以使控制件根据检测件检测到的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导风结构运动。采用这样的设置,当检测件检测到第二导风结构的转动角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时,控制件控制第一导风结构转动至与水平面较大夹角的位置处,以便于使部分新风混入至空调风内。当检测件检测到第二导风结构的转动角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时,控制件可以根据新风的送入量以及室内需求合理的调整第一导风结构的转动方向,以便于控制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入比例和情况。这样,以更好的根据实际需求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0036]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采用合理的新风射流角度以及与主气流(空调风)的交叉混合送风,可以把新风快速送往人体活动的区域,提升室内空气品质。
[0037]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8]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39]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40]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41]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