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作物管理 / 地块 / 试验小区 / 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阅读:560发布:2020-12-0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 力 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属于 农作物 害虫 天敌的 生物 防治设施研究技术领域。该装置由立柱(1)、固定圈(2)、固定栓(3)、横柱(4)、培养皿环(5)、培养皿(6)、 水 杯环(7)、水杯(8)及网罩(9)组装而成,并提出了该装置的具体应用方法。本发明采用了与稻飞虱个体大小相似、又能被主要稻飞虱捕食性天敌捕食的果蝇蛹作为替代猎物,用以模拟评价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自然控制能力,具有装置设计合理、操作方法简便等特点,能较为准确地测定和评价田间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综合捕食能力。本发明可应用于为准确评价作物天敌捕食能力的研究技术领域。,下面是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的诱捕装置,包括立柱(1)、固定圈(2)、 固定栓(3)、培养皿(6)及杯(8),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2)的内径略 大于立柱(1)外径,将两只固定圈(2)套入立柱(1)后分别以固定栓(3)固 定在立柱(1)的上部与下部;沿每一固定圈(2)的外周壁,在同一平面向外均 匀分布2-4根横柱(4);每一横柱(4)的内端固定在固定圈(2)的外周壁上, 在其外端口水平固定一培养皿环(5);每一培养皿环(5)的四周均匀分布水平 固定四只水杯环(7);由上述固定圈、横柱、培养皿环和水杯环(2、4、5、7) 组成上层架与下层架;在两层架的培养皿环(5)与水杯环(7)内分别搁置培养 皿(6)与水杯(8);在所述培养皿(6)外围架设一网格为1cm×1cm的网罩(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皿(6)与水杯 (8)的上口在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架在立柱(1)上 部的固定高度为与所测稻株叶冠顶高相等;所述下层架在立柱(1)下部的固定 高度为离稻田水面5-10cm。
4、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诱捕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标准化饲养果蝇,采用其蛹作为替代稻飞虱的猎物供捕食;
(2)在培养皿(6)内放入少量湿土,再在土上覆盖滤纸,以保持适当的湿 度,并将6小时内化蛹的果蝇蛹均匀放在滤纸上;将培养皿(6)搁置在培养皿 环(5)内;每天四次更换培养皿(6)和果蝇蛹,以保持猎物的新鲜;在放置果 蝇蛹的培养皿(6)上架设网罩(9);
(3)将水杯(8)搁置在水杯环(7)内,并在各水杯(8)内分别注入100-200 毫升含1%洗涤剂的蒸馏水;
(4)在稻田试验小区内,每间隔5-7米设立1个按步骤(1)、(2)、(3)准 备的诱捕装置,该装置的上层层架固定高度随水稻生长而向上调节,保持上层层 架高度与稻株叶冠相同;该装置的下层层架固定在离稻田水面5-10cm的高度;
(5)记载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并鉴定被诱捕的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 终对稻田天敌对稻飞虱捕食能力作出评价报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农作物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设施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 于测定评价稻飞虱捕食性天敌捕食能的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它 们在控制害虫种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其中寄生性天敌由于作用后 均留有死亡虫卵、虫壳等残存物,易于观察统计,所以研究较明确,而害虫被捕 食性天敌捕食后一般不留痕迹,较难观察统计,加上缺乏有效的测定工具,故至 今研究不够深入。虽然,捕食性天敌的捕食作用被公认为是稻飞虱(褐飞虱、白 背飞虱、灰飞虱等)的重要控制因子,研究也表明,黑肩绿盲蝽、蜘蛛等捕食性 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田间控制作用受 到包括生物因子(如替换食料等)和非生物因子(如温度等)的影响,故已往的 研究很少对它们在田间自然控制稻飞虱的能力进行过准确的测定和评价,对田间 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的了解仍然不够。定量地评价农业生态系统中捕 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基础。近年来,应用笼罩 的方法在稻田就天敌对褐飞虱的自然控制作用进行过实验性比较,例如,庞保 平,程家安.节肢动物田间捕食作用的研究方法.昆虫知识.1998,35(6): 357-361。但由于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各自能攻击卵或稻飞虱,加上各自攻 击的数量又无法确定,所以试验往往不能定量区分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各自 所起的作用。这主要是捕食性天敌不象寄生性天敌,很少留下捕食痕迹,难以直 接观察调查;其次,稻飞虱的活动性又较强,很难直接用其作为猎物在田间进行 诱捕捕食性天敌;次外,稻飞虱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必须全面捕获才有代表性, 这些因素为测定评价稻飞虱捕食性天敌捕食能力的研究工作增加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筛选出一种活动性较弱的但能替代稻飞 虱引诱天敌的猎物;设计出一套既能同时捕获不同习性的天敌,又便于统计显示 天敌捕食猎物能力的诱捕装置;并提出将该装置用于测定评价稻飞虱捕食性天敌 捕食能力的应用方法,达到定量地对稻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 作用作出评价,以利于准确指导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的工作。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发明人通过长期研究摸索,已基本探明:一、天敌在寻找诱捕器内的猎物时 是具有方向性的,而在捕食之后离开诱捕器的方向是随机的;二、以果蝇蛹取代 稻飞虱作为替代猎物的可行性;三、不同习性的捕食性天敌在稻田丛中是分层分 布的,故诱捕装置层架设置上、下两层。据此,设计了如下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 方法:

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包括立柱、固定圈、固定栓、培 养皿及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的内径略大于立柱外径,将两只固定圈套 入立柱后分别以固定栓固定在立柱的上部与下部;沿每一固定圈的外周壁,在同 一平面向外均匀分布2-4根横柱;每一横柱的内端固定在固定圈的外周壁上,在 其外端口水平固定一培养皿环;每一培养皿环的四周均匀分布水平固定四只水杯 环;由上述固定圈、横柱、培养皿环和水杯环组成上层架与下层架;在两层架的 培养皿环与水杯环内分别搁置培养皿与水杯;在所述培养皿外围架设一网格为 1cm×1cm的网罩。

所述的培养皿与水杯的上口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上层架在立柱上部的固定高度为与所测稻株叶冠顶高相等;所述下层架 在立柱下部的固定高度为离稻田水面5-10cm。

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诱捕装置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 进行:

(1)标准化饲养果蝇,采用其蛹作为替代稻飞虱的猎物供捕食。

(2)在培养皿内放入少量湿土,再在土上覆盖滤纸,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并将6小时内化蛹的果蝇蛹用毛笔均匀放在滤纸上;将培养皿搁置在培养皿环 内;每天四次更换培养皿和果蝇蛹,以保持猎物的新鲜;在培养皿上架设网罩。

(3)将水杯搁置在水杯环内,并在各杯内分别注入100-200毫升含1%洗涤 剂的蒸馏水。

(4)在稻田试验小区内,每间隔5-7米设立1个按步骤(1)、(2)、(3)准 备的诱捕装置,该装置的上层层架高度随水稻生长而向上调节,保持上层层架即 培养皿与水杯上口的高度与稻株叶冠相同,以测定叶冠层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能 力;该装置的下层层架固定在离稻田水面5-10cm的高度,以测定生活在稻丛下 层的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能力。

(5)记载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并鉴定被诱捕的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 终对稻田天敌对稻飞虱捕食能力作出评价报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设计的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并能较为准确地测定和评价田间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综 合捕食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水稻生育期及不同施肥类型等稻田生态环境中24小 时内捕食性天敌捕食能力的差异。

(2)已有的研究很少能对天敌在田间的自然控制条件下进行准确的定量和评 价,而利用本发明的装置与方法可以比较不同种捕食性天敌捕食能力和同一种捕 食性天敌在不同条件下捕食能力的差异,并且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3)稻飞虱属于不完全变态的小型昆虫,其若虫和短翅成虫在稻株上的活 动相对比较稳定,但欲在田间定量地用以测定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动态则比较困 难。因此,根据室内预备试验结果,采用了与稻飞虱个体大小相似、又能被主要 稻飞虱捕食性天敌如肖蛸、圆蛛、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等捕食的果蝇 (Drosophila sp.)蛹作为替代猎物,用以模拟评价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自然 控制能力,方法简便,容易实现标准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4个水杯的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诱捕装置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 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4个水杯的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

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先将立柱1垂直插于试验稻区土 壤中;再将由固定圈2和4根横柱4及培养皿环5与4只水杯环7焊接组装成呈 水平状的层架,通过固定圈2串过立柱1,在距稻田灌溉水面5-10厘米处,用 固定栓3将该层架固定,作为下层层架;用同样材料,方法组装的另一层架固定 在与稻株叶冠高度相同的立柱1上部,作为上层层架;在培养皿环5与水杯环7 内分别搁置1只培养皿6与4只水杯8,并使培养皿6与水杯8的上口处在同一 水平面上;最后在培养皿6外围架设一网格为1cm×1cm的涂锌丝网罩9。

实施例2:(2个水杯的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的诱捕装置)

在组装中,除采用水杯环7两只与水杯8两只外,其余材料、方法均同于实 施例1。

实施例3:(一种评价稻飞虱天敌捕食能力诱捕装置的应用方法)

该应用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标准化饲养果蝇,作为稻飞虱的替代猎物,用成熟香蕉饲养在直径为 2.5cm的玻璃试管中;每隔3天增加或更换适量饲料,直至化蛹,即可采集作为 替代猎物;多余果蝇蛹羽化后将成虫定期转移至空试管中,交配产卵;如此连续 继代饲养。

(2)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6内放入一半深度的湿土,以保持皿内适当的 湿度,再在土上覆盖滤纸,并将10只在6小时内化蛹的果蝇蛹用毛笔均匀放在 滤纸上,再将培养皿6搁置在培养皿环5内;每天四次更换含果蝇蛹的培养皿6, 以保持猎物的新鲜;在放置果蝇的培养皿6上架设网格为1cm×1cm的网罩9, 以防止、鼠等动物的捕食。

(3)将水杯8搁置在水杯环7内,并在各杯内分别注入100-200毫升含1% 洗涤剂的蒸馏水。定期检查加水,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水量;每隔12小时更换水杯, 并收集杯中的所有被捕动物。

(4)在试验小区内,每间隔5米设立1个按步骤(1)、(2)、(3)准备的稻 飞虱捕食性天敌的诱捕装置,该装置的上层层架高度随水稻生长而逐步向上调 节,保持培养皿6上口的高度与稻株叶冠相同,以利于测定叶冠层捕食性天敌; 该装置的下层层架固定在离水面5-10cm的高度,以测定生活在稻丛下层的捕食 性天敌的捕食能力。

(5)逐日记载,统计考查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以及鉴定被诱捕的(即掉入 水杯8内的)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终对稻田中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田间 控制作用作出定量评价。

按实施例1、2与3,开展以下的试验例:

试验例1:(用果蝇蛹替代稻飞虱作为猎物测定天敌的捕食能力)

在直径为15cm的培养皿内衬入湿润滤纸,接入3-4龄褐飞虱若虫和6小时 内化蛹的果蝇蛹各15只作为猎物,分布均匀。同时接入饥饿4小时的拟环纹豹 蛛成虫1头,每隔6小时更换猎物,拟环纹豹蛛雌成虫个体均匀,试验设8次重 复。

室内捕食试验结果表明(表1),拟环纹豹蛛对新鲜的果蝇蛹(化蛹后6小 时以内)和褐飞虱若虫的捕食数量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拟环纹豹蛛 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量明显高于果蝇蛹。故每天必须更换果蝇蛹,以保持猎物的 新鲜。

表1  拟环纹豹蛛对果蝇蛹和稻飞虱若虫的捕食数量   猎物(头)   6h   12h   18h   24h   果蝇蛹   3   4   3   2   褐飞虱若虫   4   4   5   3

试验例2:(本发明与常规“笼罩法”的对比试验)

在分别使用杀虫剂0、1、2、3次的稻田中,用60目的尼龙网罩将4丛水稻 罩住,网罩用木头框支撑。在水稻孕穗期,打开网罩,用吸虫器将网罩笼内所有 的动物清理完后,在笼中接入3-4龄褐飞虱若虫50头,笼子上口开放并与叶冠 层齐平。被天敌捕食24小时后再用吸虫器将剩余褐飞虱全部吸回,计算被捕食 的褐飞虱数量。重复5次。并与本方法(实施例3)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被捕食的猎物数趋势一致(表2),均随杀虫剂使用 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即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下降。但 因为本方法只需要简单的装置,并可以单独操作,而笼罩法则需要多人操作,且 必须使用吸虫器,否则结果就不可能准确,但工作效率太低。故本方法省工省时, 简单易行。

表2  不同用药次数稻田天敌对褐飞虱和果蝇蛹的捕食作用比较(24小时)   方法   用药次数   猎物   0   1   2   3   笼罩法(头/笼)   褐飞虱   35   27   19   10   本方法(头/点)   果蝇蛹   11.3   8.5   4.3   2.5

试验例3:(测定广食性天敌在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段对果蝇蛹的捕食能力)

应用实施例3的方法测定水稻上层捕食性天敌对果蝇蛹的捕食能力.试验在 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100和200公斤/公顷的水稻田中进行,试验时水稻为分蘖 末期。分别于6、12、18和24点设置和更换含果蝇蛹的培养皿。结果表明,在 24小时内,12:00-18:00期间,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稍微比其它时段高,但无显 著差异(表3)。在水杯中被诱捕的主要为贺蛛科、肖蛸科、蟌科和稻红瓢虫。 氮肥水平对天敌的捕食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表3  2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头/皿)   06:-12:   12:-18:   18:-24:   00:-06:   总共   低氮稻田   0.7   0.62   0.38   0.47   2.17   中氮稻田   0.67   1.43   0.8   0.6   3.5   高氮稻田   0.38   0.97   0.87   0.57   2.78

试验例4:(测定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天敌对果蝇蛹的捕食能力)

应用实施例3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水稻生育期广食性天敌对果蝇蛹的捕食能 力。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早期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明显低于水稻孕穗期和抽 穗期的数量,而在水稻开花期以后被捕食的果蝇蛹数量又下降(表4)。试验结 果还表明被天敌捕食的果蝇蛹数量还与果蝇蛹的状态密切相关,更换蛹的频率越 高,被捕食的数量越大。

表4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天敌对果蝇蛹的捕食能力   生育期   苗期   分蘖期   孕穗期   抽穗期   (浸种后天数)   35   42   49   56   64   71   78   85   92   24小时内果蝇蛹   更换次数   2*   2   2   2   4   4   4   4   4   24小时内被捕食   果蝇数量(头/   点)   3.3   6.3   0.25   0.75   14.0   20.3   18.3   5.0   9.5

*2次:分别于早上和傍晚6点。

4次:分别于早上6点,中午12点,傍晚6点和晚上12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