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病虫害防治 / 生物防治 / 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

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

阅读:70发布:2021-04-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水 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属于水稻栽培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栽培方式下高产优质品种产量潜 力 难以发挥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 土壤 耕作;前茬 收获 后不翻耕、不灌水;在田面开挖多条沟,相邻两沟之间的行距为20cm,所述沟下窄上宽,呈倒三 角 形,深5-20cm,宽3-6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70°;2)施用基肥与移栽秧苗、浇水;3)后续田间管理。本发明用锲耕代替传统的 犁 耕减少耕作强度, 肥料 集中施用于锲型沟底部,降低对土壤的扰动,且节能、节省人力,土壤蓄水量强、土壤系统 稳定性 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实现了节本、增产、增效。,下面是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土壤耕作;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田面开挖多条锲沟,相邻两锲沟之间的行距为18cm-22cm,所述锲沟下窄上宽,呈倒三形,深5-20cm,宽3-6cm,锲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70°;
2)施用基肥与移栽秧苗、浇水;在所述锲沟中施基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1-2cm厚的土,然后将水稻秧苗移栽至锲沟中,一条锲沟移栽1行秧苗,该行秧苗的株距13cm-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一致,然后对秧苗进行浇水;
3)后续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对水稻进行追肥、管水和病、虫、草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土壤耕作包括以下步骤:
1)前茬收获后田间留存有作物的茬与收割机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要求不烧秸秆并能均匀撒满田面,如果收割机作业后秸秆分布不匀,则人辅助再适当铺匀;田面如遇下雨,敞开排水口,防止田间积水;
2)用一个锲形物件在田间开所述的锲沟,如遇茬或秸秆缠绕锲件,人力辅助清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施用基肥与移栽秧苗、浇水,包括以下步骤:
(1)施用基肥肥:全部施用肥料中80%以上作为基肥,基肥施于锲沟中:基肥的成分和
2 2 2
用量为:有机肥15.0-22.5t/hm,加尿素60-75kg/hm ;或复合肥600.0-900.0kg/hm、
2 2
450.0kg/hm、硫酸锌75.0kg/hm ;
(2)移栽:移栽的秧苗为软盘育成的带土秧苗或传统育秧方法的秧苗,秧苗根部带泥,将秧苗抛入沟中,秧苗的根部位于锲沟内,秧苗的茎与叶片位于沟外;
(3)浇水:沿锲沟的延伸方向e呈线状浇水,或蔸浇,或灌水;移栽秧苗后的当天浇水一次,再隔2至3天视天气与苗情再浇水一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后续田间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2
(1)追肥:视苗情于移栽后7-15天内追施尿素32.2-48.3kg/hm ;水稻幼穗分化期、穗
2 2
肥视苗情施尿素96.6-144.9kg/hm、氯化95.0-142.5kg/hm ;
(2)管水:水分管理以锲沟与田面蓄积降雨为主,适当补灌,水分管理全程以保水、蓄水为主,幼穗分化期、乳熟期以后以排水为主;
(3)病、虫、草防治:病、虫、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养鸭穿行于水稻两行之间抑制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暴发时施用安全农药

说明书全文

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领域,尤其是一种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南方水稻95%以上的种植面积采用传统方式耕作,前作收获后,先焚烧茬、秸秆,再灌水浸泡,机械耕整。焚烧秸秆与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灌水浸泡板田耗水多3 2
(1500-3000m/hm)、扰乱耕作层生态系统;机械耕整耗费能源、破坏砂层结构;从焚烧秸秆
2
到耕整完毕需要3-5天,既减产下季产量200-400kg/hm,又增加了“双抢”(抢收、抢种)强度;管理过程中基肥浅施、大水漫灌、田间湿度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土壤长期处于缺状态,容易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等,造成了养分、水资源的浪费,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土壤状况影响水稻生长等不良后果。
[000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季节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频率增加且强度提高,给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单位面积高产成为粮食安全唯一途径。目前已有大量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应用,但栽培方法不配套,特别是耕作方法不配套,使品种的产量潜难以发挥。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栽培方式下高产优质品种产量潜力难以发挥的现状,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通过改变稻根生长的微环境,增强微环境温、水、肥、生物与根群生长的协调性,提高根系活力,促进高产。锲沟增加水稻生长初期根系入土深度而又不导致地下节间伸长,扩大了返青期根系吸收总面积;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锲沟内沿行的水平方向形成缓慢移动的迳流促进养分分解与吸收;锲沟内从底部向上形成以毛管上升水为主的供水体系,土壤的通透性加强,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效养分增加,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锲沟底部是基肥集中区域,其上部即是根群,有利于根系高效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锲沟为水稻根群形成了温、水、肥、气协调的微环境,提高了养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水稻种植节本增效,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一条新的途径。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土壤耕作;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田面开挖多条锲沟,相邻两锲沟之间的行距为18cm~22cm,所述锲沟下窄上宽,呈倒三形,深5-20cm,宽3-6cm,锲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70°;
[0007] 2)施用基肥与移栽秧苗、浇水;在所述锲沟中施基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1-2cm厚的土,然后将水稻秧苗移栽至锲沟中,一条锲沟移栽1行秧苗,该行秧苗的株距13cm-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一致,然后对秧苗进行浇水;
[0008] 3)后续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对水稻进行追肥、管水和病、虫、草防治。
[0009] 以下对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作详细的描述:
[0010] (1)耕作准备:前茬收获后田间留存有作物的茬与收割机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要求不烧秸秆并能均匀撒满田面,如果收割机作业后秸秆分布不匀,则人力辅助再适当铺匀;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田面如遇下雨,敞开排水口,防止田间积水;
[0011] (2)开锲沟:用锲形物件按行距20cm刻划锲沟,沟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深5-20cm,宽3-6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
70°。
[0012] (3)施肥:基肥施于锲沟中,有机肥15.0-22.5t/hm2,加尿素60-75kg/hm2;或复合2 2 2
肥600-900kg/hm、肥450.0kg/hm、硫酸锌75.0kg/hm ;施用基肥后盖一层1-2cm厚的簿土。
[0013] (4)移栽秧苗:移栽的秧苗为软盘育成的带土秧苗或传统育秧方法的秧苗,移栽的秧苗需要根部带泥,以利于成活;将秧苗抛入沟中,要求根部进入锲沟内,秧苗茎与叶片在沟外,一条沟种植1行水稻秧苗,株距13-20cm,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一致。
[0014] (5)浇水:沿沟的延伸方向e呈线状浇水,也可蔸浇;在有灌溉条件的背景下灌水可节约人力或机械成本,但注意节水。一般移栽秧苗后的当天浇水一次,再隔2至3天视天气与苗情再浇水一次。
[0015] (6)对种植在锲沟中的秧苗进行田间管理,直至作物成熟、收获。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后续田间管理按如下步骤进行:
[0017] ①秧苗移栽后7-12天左右施分蘖肥,并选用除草剂除草,采用生物防治、物理方法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0018] ②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施幼穗分化肥,并采用生物防治、物理方法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0019] ③在水稻抽穗期施抽穗肥,并选用物理方法和药剂相结合防治稻纵卷叶螟;
[0020] ④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采用物理方法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
[0021] 在上述栽培方法中,所述锲沟采用人力或机械开沟,相邻两条锲沟的距离为20cm,沟深5-20cm;所述秧苗移栽至沟中的株距为13-20cm,每沟一行,每穴2-3苗。
[0022] 所述锲沟两侧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或不相同,该沟的形状优选为垂直于该锲沟延伸方向e的截面为倒三角形。
[0023] 所述株距,即沟中成行水稻中,同一行相邻两株水稻之间的距离。所述行距,即沟中的成列水稻中,同一列两相邻两株水稻之间的距离。
[0024] 在水稻生长期间,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
[0025] 进一步地,各阶段的施肥量优选为:
[0026] 基肥的施肥量为有机肥15.0-22.5t/hm2,加尿素60-75kg/hm2;或复合肥2 2 2
600-900kg/hm、硅肥450.0kg/hm、硫酸锌75.0kg/hm,施入沟内。
[0027] 其中分蘖肥的施肥量为尿素64.4-96.6kg/hm2;幼穗分化肥的施肥量为尿素2 2 2
64.4-96.6kg/hm、氯化95.0-142.5kg/hm ;抽穗肥的施肥量为尿素32.2-48.3kg/hm。
[0028] 在除草过程中,所述除草剂按照每亩用有效含量2.5%稻杰乳油40-80毫升加水20-30公斤喷雾;或者每亩用有效含量2.5%稻杰乳油60-100毫升拌毒土或肥料撒施。
[0029] 进一步地,杀灭害虫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所述生物防治优选为稻田养鸭防治。
[0030]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物理方法,所述物理方法优选为黑光灯诱杀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0031]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药剂防治,所述药剂防治二化螟为每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三化螟每亩用40-60毫升,兑水喷雾。
[0032] 所述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按照有效含量1%的虫螨杀星15-25ml加有效含量25%黑光灯乳油20-30ml,或加乐斯本20-30ml,或加20%三唑磷25-35ml,兑水喷雾。
[0033] 所述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按照每亩用有效含量5%的锐劲特悬浮剂40~50ml、有效含量50%的叶蝉散可湿性粉剂75-100g或有效含量50%的拉硫磷乳剂75-100g、有效含量25%的扑虱灵粉剂40-60g或有效含量25%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6g,兑水喷雾。
[0034] 本发明将基肥深施且集中于锲沟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水稻平地种植相比,锲耕移栽栽培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板田旱式移栽,节约水稻种植用水;采用微耕,发挥了旱作能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矿物质营养的分化等作用;稻田开锲沟改变了根群生长的微环境,增加根群的土地利用容积积,为实现高产打下基础
[0035] 本发明尤其还适用于南方部分冷水田,通过锲耕移栽栽培,一方面避免了水稻根系长期浸泡在冷水中,影响生长,另一方面,由于水稻种植在锲沟内,又能保证水稻吸水,是南方冷水田稻谷产量提高的良方。
[0036] 具体操作过程为,前作收割后保持田内干燥,将秸秆撒匀;机械或人力开锲沟,将肥料集中并深施于锲沟中,从而避免肥料的大量流失,移栽根部带泥的水稻秧苗,机械或人工浇水。水稻返青后,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进行少量多次的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全程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进行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按当地病虫害预报进行。
[003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8] (1)板田开锲沟移栽水稻改变了水稻根群生长的微环境,增加根群生长初期利用土地的面积;
[0039] (2)利用锲沟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锲沟内形成以毛管上升水为主的供水体系,土壤的通透性加强,提高土壤温度,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效养分增加,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
[0040] (3)采用锲沟自然蓄水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锲沟内保持湿润或贮存少量水的状态,促进根系有效吸水;
[0041] (4)开锲沟后肥料集中施于沟中底部,提高植物生长初期有效供应养分能力;植物根系在锲型沟中生长,既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又能依托锲型沟底部的蓄水空间在水分多余时充分利用沟上部的空间获得足够的氧气;植物根系在锲型沟中生长可通过锲型沟形成的通道接触地上部的热空气,实现根部增温而提高植株生长速率;锲耕栽培形成锲型沟是下茬(二茬)完成后再种植作物(三茬)时的移栽区域,头茬根系及秸秆的残体成为三茬的有机肥料,实现有机肥的集中施用,有利于根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0042] (5)开锲沟后移栽水稻,自然蓄水为主,并进行微型沟渠系统的灌溉,比传统漫灌节水,移栽时进行点对点浇水,无需灌水泡田、灌水整田、灌水插秧,并能为秧苗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水分环境,指数级提高水分利用率;
[0043] (6)有利于南方冷水田改善水稻根群生长环境而提高稻谷产量。
[0044] (7)本发明节水、节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土壤系统稳定性、改善根系生长环境,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0045] (8)锲耕代替传统的耕减少耕作强度,降低对土壤的扰动;锲耕增加稻田蓄水量,免除整地耗水;不翻耕,不整地,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锲耕土体内水、肥、气、热协调,有利于根系生长;锲沟增加根际自由空间,减少新根生长阻力;锲沟促进锲沟内蔸间沿e方向的水分、空气交换,有利于提高抗逆如抗旱能力;锲沟增加田中暗沟容积,增加雨水蓄积能力。
[0046]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0047]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0048]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49]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一种水稻锲耕移栽栽培方法,包括土壤耕作,施用基肥与移栽秧苗、浇水,田间管理三个步骤:前茬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如图1所示,用一个锲形物件按行距20cm刻划一条沟,沟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深10cm,宽5cm,沟的两侧面相对水平面均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70°;在沟中施用基肥,包括有机肥、尿素、钾肥、磷肥、硅肥、锌肥;施用基肥后盖一层1-2cm厚的土;将软盘育成的带土秧苗抛入沟中,根部进入锲沟内,秧苗茎与叶片在沟外,一条沟种植1行水稻秧苗,所述行的方向与沟的延伸方向e一致;沿沟的延伸方向e呈线状浇水,也可蔸浇;成活后对锲沟中的秧苗进行后续培育;水稻返青后肥料原则上不再施用,水分管理以锲沟与田面蓄积降雨为主并适当补灌,病、虫、草害按照常规方法,以生物防治为主,直至作物成熟、收获。
[0051] 2011年,在浏阳市北盛镇乌龙社区进行了晚稻(湘晚籼17号)锲耕栽培的试验2
1.0km,在晚稻季生产时节,即2011年6月上中旬,采用软盘进行育秧,秧龄期保证在20-30天,7月上旬,早稻采用久保田收割机收割后,稻草切割成5.0cm左右的小段,不烧稻草不灌
2 2 2
水,将复合肥600-900kg/hm、硅肥450.0kg/hm、硫酸锌75.0kg/hm 搅拌均匀,利用锲耕机进行施肥、移栽秧苗和浇水一体化作业,规格为行距20.0cm,株距15cm,每穴2-3苗。此过程
2
中还将基肥集中且深施。秧苗移栽后3天即分蘖期,施用尿素64.4kg/hm ;每亩用2.5%稻杰乳油60.0-100.0毫升拌毒土或肥料撒施除草。秧苗移栽后7-10天,每亩放15-20只鸭
2 2
子进行生物防治。幼穗分化期施用尿素64.4kg/hm,氯化钾95.0kg/hm,采用黑光灯诱杀防
2
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集中爆发;抽穗期施用尿素32.2kg/hm ;水稻抽穗后需收回鸭子,此时则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采用阿维菌素(1%虫螨杀星)20.0毫升加20%三唑磷30.0毫升,按说明兑水喷雾,进行综合防治;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防治。机收平均产量
2
7085.8kg/hm,平均增产5.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