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无土农业 / 无土栽培 / 鱼菜共生 / 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

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

阅读:883发布:2020-09-2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 鱼菜共生 种养方法,属于生态养殖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在池塘中设置生态浮床,在生态浮床上种植蔬菜,在池塘中养殖鱼类。本发明方法简便、无污染,在同一 水 体 中把 水产养殖 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 施肥 的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采用生态浮床种植蔬菜,对池塘水质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下面是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池塘中设置生态浮床,在生态浮床上种植蔬菜,在池塘中养殖鱼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在养殖过程中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深为2.0~2.5米,鱼种池水深1.3~1.7米,鱼苗池水深为0.8~1.2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水中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超过10mg/L;所述池塘中水体pH为6.5-8.5;所述池塘水中溶解不低于3mg/L,在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溶氧不低于5mg/L;所述池塘水体透明度为30厘米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殖鱼类模式为池塘
80:20养殖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要量和配合饲料及饵料投入量、消化率确定合适的蔬菜栽培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入塘前对鱼种进行消毒,优选使用质量分数为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使用浓度为10/立方米~
2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洗10分钟左右;投食前对饵料进行消毒,水草优选用浓度为4~8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陆生植物和鲜活动物性饵料优选用清水洗净后投喂;使用前对工具进行消毒,网具优选用浓度为5~15克/立方米的硫酸溶液浸洗10~3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优选用质量分数为
1%~10%的漂白粉液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对池塘水面进行消毒:进食结束后捞出池塘内残饵,优选每隔1~2周用漂白粉,用量为0.5~1克/立方米,或强氯精,用量为
0.1~0.5克/立方米,在池塘水面泼洒消毒,或在饵料台周围挂篓或挂袋消毒;在流行病季节的进行药物预防,优选在池塘水面挂袋、挂篓或全池遍洒消毒剂,优选每隔半月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0~30克/立方米;对鱼类选用中草药进行体内预防,优选每100千克鱼用大黄10~30克、黄芩8~24克、黄柏5~16克、小苏打10~30克,粉碎后拌饲投喂,或给鱼类注射疫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床为平面式生态浮床和立体式生态浮床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种植蔬菜品种确定合适的生态浮床;
所述立体式生态浮床包括拱形立体生态浮床、三形立体生态浮床、箱式立体生态浮床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床的材质为生态环保材料,优选为PVC管、竹子、PE塑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蔬菜种植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以下,优选为5%~15%,进一步优选为10%~15%,更进一步优选为10%;
生态浮床以带状分布,间距为3~5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蔬菜种植方法为移植,优选包括扦插栽培法、营养杯栽培法和泥团栽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

说明书全文

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种养方法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养鱼种菜原本是两项分离的农业技术,但采用鱼菜共生方法实现了两者间的互作组合,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高的纯有机耕作模式,种菜不需再施肥,养鱼不需常换,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鱼排泄产生的废弃营养物及饲料残渣是蔬菜生长的最好养料,而蔬菜的根系与微生物群落又是水质处理净化的最佳生物过滤系统,三者所建立的植物——微生物——鱼生态关系实现了养鱼种菜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中一种完美的结合。
[0003] 当前农业生产资源日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利用无污染的农业资源也越来越少。农业生产面临着生态与资源的危机,如水污染让很多水体养殖对象安全受到危险,不能进行生产性的规模化养殖。而田地种菜也因化肥、农药的大量运用导致蔬菜的不安全。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而鱼菜共生模式是结合了水产养殖无土栽培蔬菜技术,是渔业、种植业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边缘优势与综合累加效益,比单独的养殖与种菜更省空间与资源,更省设备与成本管理投入。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鱼、蔬菜皆为安全优质的,在市场上极具竞争,是符合现代食品消费趋势的一种最好生产模式之一。
[0004]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生态农业开始兴盛时,许多地方就开始推广稻萍鱼系统,萍作为鱼的饲料,而鱼的排泄物又成为肥田的有机养分,三者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共生关系,直到现在,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已把稻田养鱼技术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并在周边一带大面积发展该产业,这是鱼与植物共生最成功的技术范例。其实推而广之,水稻是适水性强的植物能直接在水中生长,所以它最有可能在生产中被农民所利用,但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所有植物的水生栽培,这就自然把这技术嫁接到其它的经济植物或粮食作物之上,形成了以水培技术为支撑的新时期鱼菜共生体,只要把蔬菜改成水培即可。还有较为常见的就是荷鱼共生,在荷田里放养鱼,也同样实现共生互利关系,其实鱼与植物的共生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系统,到处可以见到它的存在。这种自然的模式虽然有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但它的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在生产上作为高效型农业推广使用。于是,人们又得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或突破点来完善与提高这种朴素的自然模式。这又得从当前水资源的匮乏及生态危机的度出发,为鱼菜共生系统的完善发展创造了诞生的条件与必然。
[0005] 工业发展,城市化推进,以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水资源成为当前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无污染的水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农业生产中养殖业是用水量较大的产业,而且是以池水或自然水体为生产场所,它的生产性污染也是极大,再加上工业污染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就使水成为地球污染的重要传播者,如养殖水的污染是富营养化造成的水质恶化,与地面径流造成的二次生物污染;河水、地下水、湖泊等养殖水,又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工业空气污染或排放对自然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这些水又成为养殖鱼类的水休环境,从而又导致鱼产品的终极污染,所以现在看似许多地方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许多水体已不再适合鱼的养殖。于是,人们开始进行环境相对可控型的工厂化养鱼的研究,以提高单位鱼体的用水量减少珍贵水资源的利用提高生产率与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面。
[0006]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工厂化养鱼技术在许多地方掀起,但最终未能得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其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设备设施要求较高等因素,而未能得以普及,特别是养殖水的循环利用过程中,要涉及较多的水处理设备,而这些工业设备大多是运行成本高,让许多有兴趣的企业、农民望而却步。
[0007] 目前我国淡水渔业养殖,主要利用的是自然环境下的池塘,传统池塘占地面积大,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及耕地的使用;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针对池塘表面的鱼菜共生生态的种养技术,池塘水面上利用率低下,不能实现水生植物和鱼类共生的生态发展。
[0008]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所述的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等优点。
[0010]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1] 一种鱼菜共生种养方法,在池塘中设置生态浮床,在生态浮床上种植蔬菜,在池塘中养殖鱼类。基于共生原理,在同一水体中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
[0012] 池塘养殖鱼类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实行规范化养殖生产,以高产、高效和无公害为技术要点,实施一系列配套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池塘准备、饲料选择、投饲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水质调控、渔业机械等标准化养殖生产。
[0013]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014] (一)改造池塘基础设施:
[0015] 1.小塘改大塘:将用于成鱼养殖不规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优选为长方形东西向(长宽约比为2:1~3:1),面积优选为10~20亩。
[0016] 2.浅塘改深塘: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在养殖过程中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水深为2.0~2.5米,鱼种池水深1.3~1.7米,鱼苗池水深为0.8~1.2米。
[0017] 3.整修进排水系统:整修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每口池塘优选能独立进排水,并安装防逃设备。
[0018] (二)水质环境洁净化:
[0019] 1.池塘水质的一般要求:
[0020] 悬浮物质:池塘水中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超过10mg/L。
[0021] 色、嗅、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味。
[0022] 漂浮物质:池塘水面不得出现明显的油膜和浮沫。
[0023] pH值:池塘中水体pH优选为6.5-8.5。
[0024] 溶解:池塘水中溶解氧不低于3mg/L,在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氧气优选不低于5mg/L,保持水质“活”、“嫩”、“爽”。
[0025] 2.池塘水质调控:
[0026] 生物调控:
[0027] 鱼菜共生调控,以菜净水,以鱼长菜;
[0028] 微生物制剂调控,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细菌,实现净水。
[0029] 以鱼养水,适当增加滤食性鱼类和食腐屑性鱼类投放量,改善池塘的生态结构,实现生物修复
[0030] 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优选为35厘米以上。
[0031] 物理调控:
[0032] 优选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小开机时间短等。实现其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
[0033] 加注新水:根据池塘水体蒸发量适当补充新水,有条件的地方优选每半月加注新水1次;
[003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池塘底质、水质情况优选每月使用1-2次。生石灰优选使用20-30千克/亩;沸石粉优选使用30-50千克/亩。
[0035] (三)养殖品种良种化:
[0036] 主养品种:选择以优质鱼类(优选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混养)。
[0037] 主养品种的选择优选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市场性(适销对路)、2.苗种可得性(有稳定的人工繁殖鱼苗供应)、3.养殖可行性(适应当地池塘生态系统)。
[0038] 养殖模式:优选池塘80:20养殖模式(鱼类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吃食性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类)。
[0039] 采用此种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0040] (1)能良好地控制养鱼池的水质;
[0041] (2)可采用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颗粒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0042] (3)按一定比例混养服务性鱼类,既可以改善池塘水质,又可利用池塘天然生物饵料资源换取一定的鱼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0043] (4)适应市场需求,主养鱼是高价值鱼,迫求的不是最高的产量,而是最佳的经济效益。
[0044] 鱼种质量:各种鱼种标准参照现有的标准和鱼种质量鉴定标准执行。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0045] 鱼种规格:主养鱼类规格整齐,个体重量差异优选在“10%”以内,搭养鱼类个体大小优选不大于主养鱼类个体大小。
[0046] (四)饲料投喂精细化:
[0047] (1)饲料的选择:饲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0048] (2)饲料投喂量的确定:
[0049] 限量投喂: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要量和配合饲料的质量水平确定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0050] 日投饲量=鱼的平均重量×尾数×投饲率;
[0051] 全年投饲量=饲料系数×预计净产量;
[0052] (五)病害防治无害化:
[0053] 1.疾病预防
[0054] 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保护剂1-2次。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0055] 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
[0056] 严格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0057] 鱼种消毒:入塘前对鱼种消毒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食盐(食盐水质量分数为2%~4%,浸洗5-10分钟,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杀灭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等)、漂白粉(浓度为10~20克/立方米,浸洗10分钟左右,能防治各类细菌性疾
病)。
[0058] 饵料消毒:水草用浓度为4~8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陆生植物和鲜活动物性饵料用清水洗净后投喂。
[0059] 工具消毒:网具用浓度为5~15克/立方米的硫酸溶液浸洗10~3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用质量分数为1%~10%的漂白粉液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0060] 池塘消毒:及时捞出池塘内残饵,每隔1-2周用漂白粉,用量为0.5~1克/立方米,或强氯精,用量为0.1~0.5克/立方米,在池塘水面泼洒消毒,或在池塘周围挂篓或挂袋消毒。
[0061] 3.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3-9月):
[0062] 体外预防:池塘挂袋挂篓。
[0063] 全池遍洒:每隔半月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0~30克/立方米。
[0064] 体内预防:选用中草药(每100千克鱼用大黄10~30克、黄芩8~24克、黄柏5~16克、小苏打10~30克)粉碎后拌饲投喂。
[0065] 4.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0066] 放养优良品种:选择抗病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的养殖品种放养,严禁放养近亲繁殖和回交种类。
[0067] 投喂优质适口饲料: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有毒成分,并通过精细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强的饲料。
[0068] 免疫接种:注射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0069] 5.严禁乱用药物:
[0070] 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
[0071] (六)生产管理现代化
[0072] 1.了解当年鱼价走势,分析明年市场;
[0073] 2.结合本地实情,设计出鱼计划;
[0074] 3.放养优质鱼种,合理使用饲料;
[0075] 4.落实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理。
[0076] 本发明方法在池塘中的生态浮床上种植蔬菜,所述生态浮床为平面式生态浮床和立体式生态浮床、箱式生态浮床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立体式生态浮床。
[0077] 所述生态浮床的材质为能浮在水面的、无毒的材料,可根据经济、取材方便的原则选择合适材料,优选为PVC、竹子、PE塑料或者其他环保材料。
[0078] (1)生态浮床:
[0079] 平面生态浮床:
[0080] PVC管平面生态浮床:如图1所示,通过PVC管(50-90管)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吃草性类鱼和控制茎叶生长方向,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用PVC管弯头和粘胶将其首尾相连,形成密闭、具有一定浮力框架
[0081] 此种制作方法成功解决了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与蔬菜共生的问题,适合于任何养鱼池塘。
[0082] 竹子平面生态浮床:如图2所示,选用直径在5cm以上的竹子,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将竹管两端锯成槽状,相互上下卡在一起,首尾相连,用聚乙烯绳或其他不易锈蚀材料的绳索固定。具体形状可根据池塘条件、材料大小、操作方便灵活而定。
[0083] 立体生态浮床:
[0084] 拱形立体生态浮床:如图3所示,所述拱形立体生态浮床包括床体和支架;所述床体由网片及固定在网片四周的框架构成;所述支架设置在床体上部,包括1组或多组拱形支架;每组拱形支架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床体的框架上。
[0085] 所述拱形立体生态浮床,通过框架固定网片,能够增大浮床有效面积,可应用于生态修复、鱼菜共生等技术领域。利用拱形支架结构,提高拱形立体生态浮床整体稳定性,使拱形立体生态浮床能够抵抗水面浪。
[0086] 所述床体上优选设置1个或多个固定杆,每个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框架固定相连,用以稳固拱形立体生态浮床。
[0087] 所述床体优选为长方形床体。
[0088] 所述支架还包括水平支架及固定支架,所述水平支架分别与每组拱形支架的顶端固定相连;所述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的顶端相连,每个固定支架的底端分别与框架固定相连,用以进一步稳固本发明拱形立体生态浮床。
[0089] 所述支架与床体之间优选采用四通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四通连接件优选为直插型四通连接件。
[0090] 所述固定杆与框架之间优选采用四通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四通连接件优选为直插型四通连接件。
[0091] 可通过上述四通连接件的剩余连接口,通过连接件连接不同拱形立体生态浮床,增加浮床面积,方便植物生长,同时也提高了浮床的稳定性。
[0092] 所述网片由上下两层构成,其中下层网片的孔径小于上层网片的孔径。
[0093] 所述上层网片的孔径优选为2cm~4cm,所述下层网片的孔径优选为不大于0.5cm。应用于鱼菜共生技术领域时,下层网片能够有效阻碍草食性鱼类,上层网片能够控制蔬菜茎叶的生长方向。
[0094] 所述上层网片和下层网片的材质优选为聚乙烯。
[0095] 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如图4所示,所述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包括床体和支架;所述床体由网片及固定在网片四周的框架构成;所述支架设置在床体上部,包括1组或多组三角形支架;每组三角形支架由两个倾斜支架构成,所述两个倾斜支架的顶端固定相连,底端分别固定在床体的框架上;每组三角形支架分别与床体构成三角形结构。
[0096] 所述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通过框架固定网片,能够增大浮床有效面积,可应用于生态修复、鱼菜共生等技术领域,利用三角形支架与床体构成的三角形结构,提高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整体稳定性,使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能够抵抗水面风浪。
[0097] 所述床体上优选设置1个或多个固定杆,每个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框架固定相连,用以稳固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
[0098] 所述床体优选为长方形床体。
[0099] 所述支架还包括竖直支架及水平支架,所述竖直支架底端与框架或固定杆固定相连,所述水平支架分别与每组三角形支架和竖直支架相连,用以进一步稳固本发明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
[0100] 所述支架与床体之间优选采用四通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四通连接件优选为直插型四通连接件。
[0101] 所述固定杆与框架之间优选采用四通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四通连接件优选为直插型四通连接件。
[0102] 可通过上述四通连接件的剩余连接口,通过连接件连接不同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增加浮床面积,方便植物生长,同时也提高了浮床的稳定性。
[0103] 每个倾斜支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优选为45°。
[0104] 所述网片由上下两层构成,其中下层网片的孔径小于上层网片的孔径。
[0105] 所述上层网片的孔径优选为2cm~4cm;所述下层网片的孔径优选为不大于0.5cm。应用于鱼菜共生技术领域时,下层网片能够有效阻碍草食性鱼类,上层网片能够控制蔬菜茎叶的生长方向。
[0106] 所述上层网片和下层网片的材质优选为聚乙烯。
[0107] 箱式立体生态浮床:如图5-图10所示,箱式立体浮床包括床体、床盖和支架;所述床体为箱型,所述床体底面上均匀设置多个支架固定装置;所述支架包括多个竖直支架;每个竖直支架分别通过支架固定装置与床体底面固定相连。所述箱式立体生态浮床结构简单,拆分方便。采用箱式结构,在方便植物生长的同时使结构更加稳定。床盖上面有边长或直径1-3cm多个不规则的方孔或圆孔,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蔬菜或者植物种植,其侧面和底面均为2cm规格方孔,用于小鱼自由穿梭于菜下,消除植物根系害虫,适用范围非常广。使用时,可将多个所述箱式立体浮床水平固定在一起,拼成不同的形状,或设置成上下多层结构,组成浮床系统。
[0108] 所述竖直支架的数量优选与床体底面的支架固定装置数量相同,多个竖直支架优选与多个支架固定装置一一对应且分别固定相连。
[0109] 所述箱式立体生态浮床,能够增大浮床有效面积,可应用于生态修复、鱼菜共生等技术领域;利用竖直支架及箱式床体结构,提高箱式立体生态浮床整体稳定性,使箱式立体生态浮床能够抵抗水面风浪。
[0110] 所述床体侧面为顶端外扩型,所述床体侧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15°,优选为10°,用于床体重叠,方便运输和保存。
[0111] 所述床体的高度为5cm~15cm,优选为10cm,用于植物根系生长空间和控制植物生长方向。
[0112] 所述竖直支架与其对应的支架固定装置之间优选通过直插方式固定相连。
[0113] 所述床体底面优选为正方形,在底面上沿对角线方向分别设置1个固定杆,用以进一步加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
[0114] 所述床体的底面和侧面分别优选为多孔网状结构,优选为正方形孔,孔径不大于2cm,优选为2cm,用于小型鱼类穿梭活动及消除植物根部寄生虫等,防止大型草食性、杂食性鱼类破坏植物根系影响植物生长。
[0115] 所述箱式立体生态浮床还包括床盖,所述床盖与床体侧壁顶端相匹配。所述床盖上在与床体底面每个支架固定装置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一个支架孔,用于穿过对应的竖直支架。所述竖直支架分别穿过床盖上对应的支架孔,所述床盖与床体侧壁顶端固定相连。
[0116] 所述箱式立体浮床内配套设置多个规格10cm*5cm*7cm长方体空瓶;所述空瓶瓶盖直径不小于3cm,固定悬挂于床盖上,用以增加床体浮力和根据需要调节床体浮力。
[0117] 所述床盖与床体侧壁顶端优选通过卡扣装置固定相连。所述卡扣装置优选设置在床盖边缘。
[0118] 所述床盖为多孔网状结构,孔径为均匀分布在床盖上的多个1-3cm的方孔或圆孔,用于种植不同植物。
[0119] 表1:PVC管材、竹子单个平面生态浮床(4m*1m)制作成本对照表
[0120]
[0121] 通过表1可以看出,PVC材料平面生态浮床(4m*1m)约需58.3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平面生态浮床年投入约需11.7元/个,在就地取材,无需运输购买的情况下,竹子材料平面生态浮床(4m*1m)制作,约需30.3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平面生态浮床年投入约需10.1元/个,竹子浮架较PVC管材浮架节约1.6元/个.年,成本相对较低,但规范性、美观性、牢固性方面稍差,且容易变形,竹筒易进水,管理麻烦。
[0122] 因此,养殖户在PVC管、竹子浮架材料选择上,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若竹子取材方便、自身劳动力充足,对浮架要求相对较低,可采用竹子浮架制作方法,但若浮架需求数量较多、劳动力不足、竹子取材不方便、规范性、美观性、管理方便要求较高的养殖场最好采用PVC管材制作浮架。
[0123] (二)种植蔬菜种类选择:
[0124] 种植蔬菜种类应选择对N、P需求量较大、根系发达和再生能力强的适合水生种植的蔬菜,如空心菜、水芹菜、生菜、丝瓜、其它水上花卉植物等、西洋菜等,优选为空心菜。
[0125] 空心菜属蔓生植物,根系分布浅,为须根系,再生能力强,喜高温多湿环境,蔓叶生长适温为25~30℃,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采摘间隔时间愈短;喜充足光照,对密植的适应性也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喜肥喜水,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对氮肥的需要量特大。
[0126] 我国池塘养殖鱼类生长旺季主要在5-9月份,水温在22℃~30℃,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这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植物的固氮作用,可以将水体中得氨氮转化为无毒硝酸盐和氮气,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0127] 而空心菜生长旺季与鱼类同期,且生长迅速,喜肥喜水,尤其是对氮肥需求量特别大,池塘富营养化环境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而空心菜的快速生长,正好解决了夏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达到净水的目的,又可以增加收入,降低水质改善投入,一举多得,是池塘鱼菜共生理想种植品种。
[0128] 养殖户可以根据生产和市场需要,选择其他蔬菜,一般夏季种植绿叶菜类有空心菜、水芹菜和生菜等,瓜果类有丝瓜等,其它水上花卉植物等;冬季种植西洋菜、生菜等。
[0129] (三)蔬菜种植时间:
[0130] 空心菜等夏季蔬菜,4月下旬以后,水温高于20℃时开始种植;西洋菜等秋季蔬菜,10月下旬以后,温度10℃以上时,开始种植。其他蔬菜种植品种根据生长季节和适宜生长温度栽种。如重庆气候温暖,鱼池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冬季不结,可实现全年种植不同种类蔬菜。
[0131] (四)蔬菜种植比例:
[0132] 由于夏季池塘养殖鱼类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氨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和其他营养废弃物,氮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藻类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池塘淤泥富积,水色发黑或变绿,气味发臭,耗氧增加,池塘水质过肥,引起养殖鱼类病害多发。
[0133] 池塘种植蔬菜就是消耗水体有效氮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较肥的池塘适合开展水上蔬菜种植,水质越肥,种植蔬菜比例越高。可以通过水色、气味、底泥深度和养殖年限来确定养殖池塘是否适合种植蔬菜,一般精养池塘,养殖周期3年以上,底泥深度在30厘米以上,水色黄褐、褐绿、油绿、黄绿色,水体有腥臭味的池塘水质较肥,适合开展蔬菜种植。
[0134] 蔬菜种植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以下,优选为5%~15%,进一步优选为10%~15%,更进一步优选为15%。
[0135] (五)蔬菜种植方法:
[0136] 可采用移植的方式进行种植。
[0137] 如PVC生态浮床可采用直接栽培法、营养杯栽培法和泥团栽培法。
[0138] 扦插栽培法指直接将植物茎秆(空心菜等)按20cm~30cm株距插入浮床中,即可成活,此法操作快捷、简单,但成活率相对较低(80%左右),适宜面积大、工作人员少的养殖场采用。
[0139] 营养杯栽培法主要是花草培育杯,将杯内置入营养液或泥土(塘泥),按20cm~30cm株距放入浮床,此法成活率较高95%以上,但相对繁琐。
[0140] 泥团栽培法主要是指将植物茎秆直接插入做好的小泥团(塘泥即可),按20cm~30cm株距放入浮床,此法成活率相对较高(90%以上),操作也简单方便,成本低。
[0141] 各养殖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劳动力数量灵活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各种植方法成活率表现为营养杯栽培法>泥团栽培法>直接栽培法,而劳动力花费量表现为直接栽培法>泥团栽培法>营养杯栽培法。
[0142] (六)蔬菜收割方法
[0143] 空心菜等夏季蔬菜采摘,当株高25cm~30cm时就可采收,采收周期根据菜的生长期而定,一般10-15天采收一次。方法是从茎基部2-3节处采下,侧枝发生后在侧枝基部1-2节处采下,后期茎蔓过多时应将部分茎蔓从基部采下。
[0144] 西洋菜等秋冬蔬菜采摘,当嫩茎长25厘米左右便可收割,一般10-20天采收一次。方法是用剪刀剪下或锋利的小刀从嫩茎底部割下。
[0145] (七)捕捞:
[0146] 对于养殖的鱼类,采用抬网捕捞。由于生态浮床漂浮在水面上,拉网捕捞也没有太大影响。
[0147] 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全国所有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
[0148] 注意事项:
[0149] (一)上下两层网片要绷紧,形成一定间距,控制蔬菜向上生长和避免倒伏。
[0150] (二)蔬菜种植品种应多样化。
[0151] (三)生态浮床应呈带状布局,可以整体移动,以便根据需要变换水域和采摘。
[0152] (四)及时收割,避免蔬菜水中腐烂和影响后续生长。
[0153] (五)注意对水上蔬菜生产方式的宣传,实现卖菜增收。
[0154] (六)加强对水质变化的观察和监测,了解实施效果。
[015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156] 本发明方法简便、无污染,在同一水体中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采用生态浮床种植蔬菜,对池塘水质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附图说明
[015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158] 图1为PVC管平面生态浮床结构示意图;
[0159] 图2为竹子平面生态浮床结构示意图;
[0160] 图3为拱形立体生态浮床结构示意图;
[0161] 图4为三角形立体生态浮床结构示意图;
[0162] 图5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装配结构示意图;
[0163] 图6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床体与床盖装配结构示意图;
[0164] 图7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床体结构示意图;
[0165] 图8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床盖结构示意图;
[0166] 图9为箱式立体生态浮床所用空瓶结构示意图;
[0167] 图10为含有空瓶的箱式立体生态浮床装配结构示意图;
[0168]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1、2号试验塘与对照塘氨氮含量对照图;
[0169]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1、2号试验塘与对照塘亚硝酸盐氮含量对照图;
[0170]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1、2号试验塘与对照塘总P含量对照图;
[0171]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1、2号试验塘与对照塘总N含量对照图;
[0172]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1、2号试验塘与对照塘高锰酸盐含量对照图;
[0173] 附图标记:
[0174] 1-上层网片;2-下层网片;3-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0175]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17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17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78] 实施例1
[0179] 根据重庆市引育种中心池塘种植不同比例(5%、10%、15%)蔬菜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三种梯度试验在池塘溶氧、氨氮、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溶氧基本上在5.4mg/l以上,透明度由15cm增加到22cm以上,而三种梯度之间,10%、15%梯度试验塘在透明度、氨氮方面均较5%有明显改善,而10%、15%梯度试验塘之间则相差不大,15%略好于10%试验塘,因此较肥池塘开展水上蔬菜种植,种植面积控制在5%~15%较为适宜,能起到较好的净水和生长作用,根据池塘水体肥瘦程度可适当的增减种植比例,但应控制在池塘面积的20%以内。
[0180] 具体种植面积比例详见下表。
[0181] 表2:池塘种植鱼菜面积比例参考表
[0182]
[0183] 在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选择三口基本条件相同三口池塘(两口试验塘、一口对照塘)开展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高锰酸指数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开展实施效果评价。详细情况见下图11-图15、表3。
[0184] 表3:巴南区惠民街道鱼菜共生池塘检测指标对比表
[0185]
[0186]
[018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鱼菜共生试验池塘在氨氮含量、亚硝酸盐氮含量、高锰酸盐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方面均较对照池塘有明显降低,而同一池塘中距离蔬菜种植区域越近各个指标检测含量越低,反之则高,充分说明了池塘开展蔬菜种植对水塘水质的重要改善作用。
[0188] 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应本着操作方便和发挥蔬菜调控水质作用最大化的原则,按照带状对生态浮床进行布局,间距3-5米,带状固定,可整体移动,根据需要灵活调控水体内富营养化区域。
[0189]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应意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这意味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