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空中管制 / 空域 / 低空空域 / 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

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

阅读:875发布:2020-08-11

专利汇可以提供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飞行器 实现大 空域 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采用惯导的线 加速 度计 和 角 速度 计的组合量作为控制量,通过数学方程的重构,解决了过载控制非最小 相位 系统的技术难点,完全实现了飞行全程 攻角 和 侧滑角 的渐近稳定,适用于超音速飞行器实现大空域变轨、小空域非平面机动的飞行控制,本发明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结构直观,设计简单,完全满足工程应用。,下面是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组合过载控制的设计条件
已知俯仰学模型是:
(1)
机方程:
(2)
式中, 为, 为俯仰角速度, 为俯仰舵偏角, 为舵系统的带宽, 为控制输入信号, 为法向过载,为飞行速度, 为重力加速度, 、 、 、 和 为导弹的动力系数,
采用飞行器的惯导提供的角速度信号和线加速度信号组成一个误差组合输出量:
(3)把方程(1)、(2)重构为:
(4)该重构模型的阶次是 ,对输出 的相对度为 ,则第1式为精确线性化部
分,而第2式为零动态部分,设计的 ,在重构过程中,得到的方程(3)、(4)中的各个符号计算公式是:
(5)
(6)
(7)
(8)
(9)
(10)
再采用滑模变结构方法进行 的稳定设计:
取切换函数为:
(11)
设计变结构控制律:
(12)
其中: 为符号函数,柔化系数为:
(13)
其中: 和 为两个待设计的正常数,
为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设计参数,必须满足滑模可达条件:
(14)
和滑模存在条件:
(15)
步骤2: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稳定回路的控制设计:
由惯导系统中的线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测量弹体的法向加速度和角速度信号,送入控制器,根据方程(11)、(12)形成控制信号 送给舵机,产生舵偏角信号 ,控制弹体作相应的运动;
其中,六个稳定回路设计参数 , , , , 和 可以应用步骤1中的(3)-(15)式分别初步确定;
步骤3: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稳定回路的参数设计:
在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全程选取10-12个特征点,对每个特征点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使由步骤2设计的六个稳定回路设计参数完全满足期望的时域和频域性能指标;
步骤4: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控制回路的控制设计:
由高度表测量高度信号H,经过PD控制环节和校正滤波器后分别产生高空平飞指令和低空平飞指令,当发出平飞指令1时将高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当发出平飞指令2时将低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由惯导系统测量飞行器运动参数,通过虚拟目标比例导引计算得到爬升或降高时的控制信号,当发出爬升或降高指令时将控制信号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
其中,四个控制回路参数 和两个校正滤波器 和 ,由各个特征
点的时域仿真分析确定;
步骤5: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制导回路的控制设计:
由惯导系统测量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参数,通过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计算得到末端机动控制信号,当发出末端机动指令时接通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送入步骤4的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飞行器先机动后导引,位置和速度参数送入导引头,同时导引头测量目标运动参数,通过导引规律计算得到导引信号,当发出末制导雷达指令时接通导引信号,送入步骤4的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采用时域仿真分析方法完成制导回路的控制设计;
步骤6:滚动通道控制系统的控制设计:
滚动通道控制系统的控制设计按照常规的设计方法进行;
步骤7: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控制设计:
在上述步骤2至步骤6中的三个通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控制指令,完成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数学仿真分析。

说明书全文

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属于超音速飞行器控制技术领域,适用于飞行器实现大空域(高度0-25千米,侧向 千米)变轨、小空域非平面机动(螺旋、摆式、蛇行及其各种组合的机动)的飞行控制。该发明结构简单,仅使用惯导和高度表两种传感器就可完成任务。为适应发动机的工作要求,其侧滑角可根据需要控制在6°以内不同的范围。

背景技术

[0002] 纯过载控制不能应用于飞行器的控制,因为它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也就是不能解决姿态角稳定问题。经典内外环式的过载控制方法已经大量的应用于地空和空空导弹,但它是一种临界非最小相位系统,仅能应用于某一个空域,不适用于大空域机动的导弹控制。
[0003] 例如,现有的过载控制方法包括有以下几种类型: 过载控制方法、过载控制方法、 过载控制方法、 过载控制方法,这几种控
制方法存在的缺陷是:
经典 过载控制方法不能适合于大空域变轨,另外,过载对其指令的响应速度
角速度对其指令的响应速度慢得多,因此该控制方法具有响应速度慢的缺点;
过载控制方法需要对攻角进行测量,就要安装攻角传感器,增加了控制系
统的制造成本。许多飞行器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安装攻角传感器,而且在有干扰时,计算得出的攻角不能反应真实的攻角,即计算不准确,所以,测量攻角的处理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较大的缺陷;
过载控制方法,角加速度 是姿态角的二阶导数,要准确测量该信号则要求
加速度计灵敏度很高;角加速度计很容易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当干扰信号大或导弹进行大机动飞行时角加速度信号测量很不准确;所以说, 过载控制方法在工程应用中也存在局限性;
过载控制方法需要测量角加速度信号,而角加速度信号的测量很不准确,
在工程应用中也存在局限性;另外,该方法需要的测量装置数量多,提高了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行器实现大空域机动的组合过载控制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无角加速度计的过载控制技术,只要应用惯导系统提供的线加速度信号和角速度信号的组合量,就可完成大空域、小攻角和小侧滑角的三维空间机动飞行。
[0005] 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组合过载控制的设计条件,即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组合过载控制原理:
应用组合量解决过载控制的非最小相位系统,并由此推出控制系统的设计条件。以俯仰通道为例,已知俯仰动学模型是:
(1)
机方程:
(2)
式中, 为攻角, 为俯仰角速度, 为俯仰舵偏角, 为舵系统的带宽, 为控制输入信号, 为法向过载,为飞行速度, 为重力加速度, 、 、 、 和 为导弹的
动力系数。
[0006] 上述(1)式与(2)式表示的系统具有不稳定的零动态,表明采用过载量 控制系统,其攻角为不稳定输出。本发明采用飞行器惯导系统提供的角速度信号和线加速度信号组成一个误差组合输出量:(3)
把(1)、(2)方程重构为:
(4)
该重构模型的阶次是 ,对输出 的相对度为 ,则第1式为精确线性化部
分,而第2式为零动态部分,设计的 ,保证了零动态为Hurwitz方程。因此只要保证精确线性化部分渐近稳定,即组合输出量 ,则第2式零动态方程中的 为渐近稳定,从而解决了非最小相位系统问题。在重构过程中,得到的(3)、(4)式中的各个符号计算公式是:
(5)
(6)
(7)
(8)
(9)
(10)
解决了非最小相位系统问题后,整个系统就变成精确线性部分的渐近稳定设计问题,本发明采用滑模变结构方法来解决 的稳定设计:
取切换函数为:
(11)
设计变结构控制律:
(12)
其中: 为符号函数,柔化系数为:
(13)
其中: 和 为两个待设计的正常数,
为变结构滑模控制的设计参数,必须满足滑模可达条件:
(14)
和滑模存在条件:
(15) 。
[0007] 步骤2: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稳定回路的控制设计: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的组合过载控制的原理完全一致。以俯仰通道为例,步骤1提供的原理可以由附图1所示的飞行器组合过载稳定回路结构原理图来表示。图中由惯导系统中的线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测量弹体的法向加速度和角速度信号,送入控制器,根据方程(11)、(12)形成控制信号 送给舵机,产生舵偏角信号 ,控制弹体作相应的运动;其中,六个稳定回路设计参数 , , , , 和 可以应用(3)-(15)式分别确定,但只能确定一个范围,精确的设计只能在步骤3中完成。
[0008] 步骤3: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稳定回路的参数设计:在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全程选取10-12个特征点,对每个特征点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使由步骤2设计的六个稳定回路设计参数完全满足期望的时域和频域性能指标。
[0009] 步骤4: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控制回路的控制设计:俯仰通道控制回路又称高度控制回路。航向通道控制回路又称航向控制回路,其原理基本一致,只是其中的高度表测量高度信号H改变为惯导测量横向位移信号。以俯仰通道控制回路为例,其控制原理图见附图2所示,由高度表测量高度信号H,经过PD控制环节和校正滤波器后分别产生高空平飞指令和低空平飞指令。当发出平飞指令1时将高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当发出平飞指令2时将低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由惯导系统测量飞行器运动参数 ,通过虚拟目标比例导引计算得到爬升或降高时的控制信号,当发出爬升或降高指令时将控制信号接通送入步骤2的稳定回路,以实现任意高度之间的变轨,保证飞行器完成各阶段飞行任务。
[0010] 其中,图中四个控制回路参数 和两个校正滤波器 和 ,由各个特征点时域仿真分析确定。
[0011] 采用虚拟目标比例导引方法对爬升/降高弹道进行设计,使指战员能根据作战现场战术确定高度上任一点到另外任一点的变轨机动,它突破了程序弹道的从固定点到另一固定点的机动方式。
[0012] 步骤5: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制导回路的控制设计:在上述俯仰通道控制回路基础上加入导引头、导引规律和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算法,即组成了俯仰通道制导回路。
[0013] 本设计采用双制导雷达体制,即俯仰和航向都采用导引头;这时,俯仰通道和航向通道制导回路基本一样。以俯仰通道为例,俯仰通道制导回路的结构原理图见附图3所示。由惯导系统测量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参数,通过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计算得到末端机动控制信号,当发出末端机动指令时接通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送入步骤4的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飞行器先机动后导引,位置和速度参数送入导引头,同时导引头测量目标运动参数,通过导引规律计算得到导引信号,飞行器进行末端机动后发出末制导雷达指令,接通导引信号,送入步骤4的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采用常规的时域分析方法完成俯仰通道制导回路设计,确定一体化模型和导引规律的各项参数。
[0014] 步骤6:滚动通道控制系统的控制设计:滚动通道利用惯导测量的滚动角,实现滚动角的稳定作用,因此滚动通道控制系统设计实际上是稳定回路的设计,可以按照常规方法设计。飞行全程选取10-12个特征点,对每个特征点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以确定滚动通道的设计参数。
[0015] 步骤7: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控制设计:在上述步骤2至步骤6中的三个通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控制指令,完成飞行器全弹道飞行的数学仿真分析。在完成各种干扰和鲁棒性分析中,对从步骤4至步骤6设计的设计参数进行最后的确定。应该注意的是稳定回路的设计参数,在它后续的设计步骤中不允许随意作任何的变化。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1-本发明组合过载控制的俯仰通道稳定回路结构原理图;附图2-本发明组合过载控制的俯仰通道控制回路结构原理图;
附图3-本发明组合过载控制的俯仰通道制导回路结构原理图。
[0018] 具体实施方式由附图1可知,整个俯仰通道稳定回路的设计参数有6个:, , , , 和 。飞
行器飞行全程可取10-12个特征点,对每个特征点,设计公式参见上述(1)式至(15)式,计算顺序如下。
[0019] 根据(5)式求出 , ,而 的选择只要保证 尽快趋近于零,其中的(5)式保证了 ,即保证重构后的零动态为渐近稳定的,又保证了导弹平飞时具有一个渐近稳定的正攻角;根据(6)和(7)式,计算 和 ;
分别按(8)、(9)和(10)式计算重构模型参数 , ,, , 和 ;
根据(14)和(15)式计算 。
[0020] 以上计算中,只能给出参数 , , , 的选择范围,需要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中反复试凑析,才能取得一组合适的设计参数。在15米到15000米飞行高度范围内,要保证一套参数( , , , , )不变而具有优良的性能是很困难的。在一般情况下,在高度10000米左右的特征点上,要对这一套参数进行指令控制下的变参数,才能保证稳定回路在整个飞行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0021] 柔化系数 采用试凑法,在特征点设计阶段确定。
[0022] 时域分析的内容包括:(1)过载跟踪能力检查:在期望攻角限制下的最大过载时域响应;
(2)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响应,主要包括:
(a)切换函数 的时域响应;
(b)角速度的时域响应;
(c)攻角的时域响应;
(3)气动参数拉偏情况下的鲁棒性检验。
[0023] 航向通道稳定回路的设计与纵向通道的设计基本一致。
[0024] 由附图2可知,俯仰通道控制回路是以稳定回路为基础,再加上三个高度控制过载量部分(高平飞;低平飞;爬升或降高)所组成。由高度表测量高度信号H,经过PD控制环节和校正滤波器后分别产生高空平飞指令和低空平飞指令。当发出平飞指令1时将高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的稳定回路的过载量输入端,控制导弹完成高空平飞弹道;当发出平飞指令2时将低空平飞指令接通送入稳定回路的过载量输入端,控制导弹完成低空平飞弹道。由惯导系统测量弹体运动参数,通过虚拟目标比例导引计算得到爬升或降高时的控制信号,当发出爬升指令或者降高指令时分别将控制信号接通送入稳定回路的过载量输入端,控制导弹完成爬升过程和降高过程,从而保证导弹完成各阶段的飞行任务。
[0025] 在控制回路设计中,针对10-12个特征点采用时域分析法,确定高度控制过载量部分的设计参数 和两个校正滤波器 和 。
[0026] 航向通道控制回路的设计与俯仰通道的设计相类似,只是高度表测量的高度信号由惯导测量的横向质心位移信号所代替。
[0027] 由附图3可知,俯仰通道制导回路是在控制回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导引头和导引规律所组成。由惯导系统测量导弹的位置和速度参数,通过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计算得到末端机动控制信号,当发出末端机动指令时接通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送入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导弹先进行末端机动后进行导引,位置和速度参数送入导引头,同时导引头测量目标运动参数,通过导引规律计算得到导引信号,导弹进行末端机动后发出末制导雷达指令,接通导引信号,送入控制回路作为变轨过载控制指令,控制导弹最终命中目标。
[0028] 采用常规的时域分析方法进行导弹全弹道飞行的数学仿真分析,根据最大过载量限制选取末端机动一体化模型参数,通过仿真试凑方法确定导引规律参数,保证导弹进行末端机动后能够最终命中目标。
[0029]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1、近空间飞行器采用过载控制体制将比姿态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策略;
在近空间,飞行器的(过载控制基于的)重力场非常稳定,但(姿态控制基于的)空气密度变化非常大。下述表1提供了临近空间气压、密度和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从表上可知空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变化非常激烈,但重力加速度在50千米以下只有小数后两位的变化,50千米以上才出现小数后一位的变化。因此,姿态控制对飞行的高度非常敏感,而基于重力加速度的过载控制将能显得非常稳定。例如同一个飞行器作平直线飞行,在
100米高度上需要俯仰舵上偏1度的话,在10000米高度上就需要俯仰舵上偏4到5度才行。但从过载控制来看,只要期望向上过载控制为一个重力加速度,就可实现水平飞行,不管高度是100米,还是50千米。因此在控制策略上,过载控制要远比姿态控制简单得多。
[0030]2、本发明解决了过载控制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技术难点;
过载控制应用的技术难点是非最小相位系统问题,也就是一般的控制过载不能实现攻角(侧滑角)的稳定。本发明采用角速度/线加速度的组合信号,通过控制方程的重构,解决了这个难点,在本质上能保证攻角(侧滑角)的渐近稳定,这为过载控制的应用扫除了障碍。
[0031] 3、本发明组合仅使用惯导提供的角速度/线加速度信号,不需要攻角(侧滑角)的测量;目前的过载控制方法,除了惯导以外,还必须应用攻角(侧滑角)的测量、或者应用角加速度的测量,成本高,增加了体积和工艺难度。本发明仅仅用惯导的角速度/线加速度信号就可以完成,因此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32] 4、本发明的控制原理清楚,结构简易;本发明回避了复杂的非最小相位系统问题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通过附图1至附图3提供的各控制原理图能完全表达出独特的设计思想,其中,本发明的步骤2和步骤3完成了附图1的稳定回路设计,它是组合过载控制的核心;本发明的步骤4完成了附图2的控制回路设计,既能保证飞行器在巡航段实现变轨,又能控制攻角和侧滑角限制在一个允许的稳定范围;本发明的步骤5完成了附图3的制导回路设计,能保证飞行器在末端飞行段实现各种非平面机动飞行,例如蛇行、摆式和螺旋以及它们的组合机动。完成了这三个控制原理的设计分析步骤,即完成了本发明的全部设计。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