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空气动力学 / 发散冷却 / 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

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

阅读:304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 散热 系统,包括 隔热 降温罩、 水 冷循环装置及热水分流装置;隔热降温罩由隔热降温墙组成的 侧壁 及隔热板组成的顶壁搭建而成;隔热降温墙包括墙体单元。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步骤如下:将隔热降温罩搭建在高温热源设备外部;启动进气扇和排气扇,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使 循环水 循环流动,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散热降温。本 发明 通过隔热降温罩将高温热源设备笼罩在内,并持续、高效地对高温热源设备散热降温,有效降低了高温热源设备周边区域的 温度 ,极大减少了高温热源设备产生的热量向周围扩散,进而避免了在厂房内部形成局部高温区域,满足了工人的热舒适性需求。,下面是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隔热降温罩、冷循环装置及热水分流装置;
隔热降温罩呈空心棱柱形,其内设有设备安置腔,其由隔热降温墙组成的侧壁及隔热板组成的顶壁搭建而成;顶壁上设有将隔热降温罩内外连通的排口,排风口上安装有排气扇;
隔热降温墙包括墙体单元、背板、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输入管、输出管及进风室;
墙体单元包括隔热外壳辐射金属板及换热管;隔热外壳呈中空长方体形,其内设有换热腔,其一侧表面设有连通至换热腔的敞口;辐射金属板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敞口处,并位于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内,其将隔热外壳的敞口部分遮蔽,并在相对的两条侧边处分别与隔热外壳之间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连通至隔热外壳的换热腔;换热管反复弯折设置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其部分管段与辐射金属板相接触,其两端分别从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伸出,而形成一个进水端头和一个出水端头;两墙体单元并列布置,并分别通过各自的隔热外壳安装在背板上,且两根换热管的进水端头相对,两根换热管的出水端头相对;
三通接头A上设有第一端头A、第二端头A和第三端头A,第一端头A和第二端头A分别与两根换热管的出水端头连通;
三通接头B上设有第一端头B、第二端头B和第三端头B,第一端头B和第二端头B分别与两根换热管的进水端头连通;
输入管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B的第三端头B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输出管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A的第三端头A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风室安装在墙体单元的隔热外壳的侧边处,并与墙体单元在厚度和高度方向上齐平,其下端设有将隔热降温罩内外连通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内安装有进气扇;
水冷循环装置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三通电磁循环水箱、水冷式冷水机、循环水、给水泵及流量控制阀B;分水器上设有多个出水口A和一个进水口A,出水口A通过管道与输入管的自由端连通;集水器上设有多个进水口B和一个出水口B,进水口B通过管道与输出管的自由端连通;三通电磁阀上设有第一端头C、第二端头C和第三端头C,第一端头C通过管道与集水器的出水口B连通;循环水箱上设有进水口C、出水口C、补水口及水位检测元件A,进水口C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三端头C连通;水冷式冷水机上设有进水口D和出水口D,进水口D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的出水口C连通,出水口D通过管道与分水器的进水口A连通;
循环水泵安装在集水器的出水口B与管壳式换热器的管程入口之间的管路上;给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的补水口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流量控制阀B安装在分水器的出水口A与输入管的自由端之间的管路上;
热水分流装置包括储热水箱和流量控制阀C;储热水箱上设有入水口、热水出水口及水位检测元件B,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连通,流量控制阀C一端通过管道与储热水箱的热水出水口连通,另一端连接用于输出热水的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换热腔的上端和下端,换热管安装在换热腔内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分别安装有叶片度可调的百叶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隔热外壳的换热腔的腔壁上设有红外热反射涂层。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换热管的进水端头上安装有流量控制阀B。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墙体单元还包括贯流风机和S形导风板;贯流风机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并与进风口相邻;多片S形导风板平行布置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区域,并与换热管交错穿插布置,相应的,S形导风板上设有供换热管穿过的穿管孔,相邻的S形导风板之间形成S形风道,S形风道一端与贯流风机的出风端相邻,另一端与出风口相邻。
7.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步骤如下:
S01,将隔热降温罩搭建在高温热源设备外部,从而使高温热源设备位于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内;
S02,启动进气扇和排气扇,使隔热降温罩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通过进气扇进入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设备安置腔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通过排气扇排出到隔热降温罩外部,通过隔热降温罩内外部空气的交换,持续的带走高温热源设备散发的热量,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
本步骤中,在隔热降温罩顶壁的排风口处安装风管,通过风管将排气扇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引导至室外排放;
S03,关闭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打开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头C和第三端头C,启动循环水泵,使散热降温系统内部管路中的循环水不断循环,循环流动的路线为:换热管-集水器-三通电磁阀-循环水箱-水冷式冷水机-分水器-换热管,循环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先在换热管内吸热升温,然后在水冷式冷水机内降温冷却,最后又回到换热管内吸热升温,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其特征是:在S03步骤中,循环水箱具有自动补水机制,当循环水箱内的水位低于水位检测元件A时,给水泵启动,将一定量的外部水源的水从补水口补入循环水箱内。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其特征是:在S03步骤中,循环水在换热管内吸热升温的过程如下:
辐射金属板吸收高温热源设备发散的热量并向换热管传递热量;一方面,辐射金属板与换热管管体接触的部分通过导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另一方面,辐射金属板未与换热管接触的部分通过辐射换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
与此同时,启动中的贯流风机持续的将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隔热外壳换热腔内,被吸入的空气流入S形风道内,与温度相对较低的换热管进行对流换热而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最终从出风口排出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
与此同时,循环水通过换热管的进水端头进入换热管内,在向着换热管的出水端头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换热管的热量,温度不断提高,最终从换热管的出水端头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其特征是:在S03步骤中,可通过热水分流装置输出热水,方法如下:
a、当储热水箱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内的水位低于设定水位时,打开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关闭流量控制阀C,使从集水器排出的一部分循环水经过三通电磁阀分流进入储热水箱;当储热水箱内的水位达到满水位时,关闭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打开流量控制阀C,使热水排出;
b、当储热水箱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内的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直接打开流量控制阀C,使热水排出。

说明书全文

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降温系统领域,特别是一种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向着精细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工业厂房内的生产线排布的愈发紧凑,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厂房内的产热量大幅增加。同时,部分厂房内具有产热量大的高温热源设备,这更给厂房内部的降温散热带来不小的技术难题。
[0003] 如何快速、有效、及时的带走厂房内部高温热源设备产生的热量,保证厂房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场均匀分布,提高工人的热舒适性,成为厂房降温散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4] 工业厂房往往为高大空间,通常使用空调来改善厂房内热环境,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冷负荷来满足厂房内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需求,但空调耗能较高,不符合节能要求,并且无法保证厂房内部各区域温度场的均匀分布,进而无法满足工人的热舒适性需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它解决了目前工业厂房热环境恶劣,采用空调对高温热源设备降温散热的方式耗能大、无法保证厂房内部各区域温度场的均匀分布及无法满足工人的热舒适性需求的问题。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包括隔热降温罩、冷循环装置及热水分流装置;隔热降温罩呈空心棱柱形,其内设有设备安置腔,其由隔热降温墙组成的侧壁及隔热板组成的顶壁搭建而成;顶壁上设有将隔热降温罩内外连通的排口,排风口上安装有排气扇;
隔热降温墙包括墙体单元、背板、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输入管、输出管及进风室;
墙体单元包括隔热外壳辐射金属板及换热管;隔热外壳呈中空长方体形,其内设有换热腔,其一侧表面设有连通至换热腔的敞口;辐射金属板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敞口处,并位于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内,其将隔热外壳的敞口部分遮蔽,并在相对的两条侧边处分别与隔热外壳之间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连通至隔热外壳的换热腔;换热管反复弯折设置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其部分管段与辐射金属板相接触,其两端分别从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伸出,而形成一个进水端头和一个出水端头;两墙体单元并列布置,并分别通过各自的隔热外壳安装在背板上,且两根换热管的进水端头相对,两根换热管的出水端头相对;
三通接头A上设有第一端头A、第二端头A和第三端头A,第一端头A和第二端头A分别与两根换热管的出水端头连通;
三通接头B上设有第一端头B、第二端头B和第三端头B,第一端头B和第二端头B分别与两根换热管的进水端头连通;
输入管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B的第三端头B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输出管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A的第三端头A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风室安装在墙体单元的隔热外壳的侧边处,并与墙体单元在厚度和高度方向上齐平,其下端设有将隔热降温罩内外连通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内安装有进气扇;
水冷循环装置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三通电磁循环水箱、水冷式冷水机、循环水、给水泵及流量控制阀B;分水器上设有多个出水口A和一个进水口A,出水口A通过管道与输入管的自由端连通;集水器上设有多个进水口B和一个出水口B,进水口B通过管道与输出管的自由端连通;三通电磁阀上设有第一端头C、第二端头C和第三端头C,第一端头C通过管道与集水器的出水口B连通;循环水箱上设有进水口C、出水口C、补水口及水位检测元件A,进水口C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三端头C连通;水冷式冷水机上设有进水口D和出水口D,进水口D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的出水口C连通,出水口D通过管道与分水器的进水口A连通;
循环水泵安装在集水器的出水口B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头C之间的管路上;给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的补水口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流量控制阀B安装在分水器的出水口A与输入管的自由端之间的管路上;
热水分流装置包括储热水箱和流量控制阀C;储热水箱上设有入水口、热水出水口及水位检测元件B,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连通,流量控制阀C一端通过管道与储热水箱的热水出水口连通,另一端连接用于输出热水的管道。
[0007]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换热腔的上端和下端,换热管安装在换热腔内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区域。
[0008]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分别安装有叶片度可调的百叶窗
[0009]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隔热外壳的换热腔的腔壁上设有红外热反射涂层。
[0010]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换热管的进水端头上安装有流量控制阀B。
[0011]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墙体单元还包括贯流风机和S形导风板;贯流风机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并与进风口相邻;多片S形导风板平行布置安装在隔热外壳的换热腔中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区域,并与换热管交错穿插布置,相应的,S形导风板上设有供换热管穿过的穿管孔,相邻的S形导风板之间形成S形风道,S形风道一端与贯流风机的出风端相邻,另一端与出风口相邻。
[001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步骤如下:S01,将隔热降温罩搭建在高温热源设备外部,从而使高温热源设备位于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内;
S02,启动进气扇和排气扇,使隔热降温罩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通过进气扇进入隔热降温罩的设备安置腔,设备安置腔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通过排气扇排出到隔热降温罩外部,通过隔热降温罩内外部空气的交换,持续的带走高温热源设备散发的热量,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
本步骤中,在隔热降温罩顶壁的排风口处安装风管,通过风管将排气扇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引导至室外排放;
S03,关闭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打开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头C和第三端头C,启动循环水泵,使散热降温系统内部管路中的循环水不断循环,循环流动的路线为:换热管-集水器-三通电磁阀-循环水箱-水冷式冷水机-分水器-换热管,循环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先在换热管内吸热升温,然后在水冷式冷水机内降温冷却,最后又回到换热管内吸热升温,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
[0013]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S03步骤中,循环水箱具有自动补水机制,当循环水箱内的水位低于水位检测元件A时,给水泵启动,将一定量的外部水源的水从补水口补入循环水箱内。
[0014]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S03步骤中,循环水在换热管内吸热升温的过程如下:辐射金属板吸收高温热源设备发散的热量并向换热管传递热量;一方面,辐射金属板与换热管管体接触的部分通过导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另一方面,辐射金属板未与换热管接触的部分通过辐射换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
与此同时,启动中的贯流风机持续的将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隔热外壳换热腔内,被吸入的空气流入S形风道内,与温度相对较低的换热管进行对流换热而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最终从出风口排出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
与此同时,循环水通过换热管的进水端头进入换热管内,在向着换热管的出水端头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换热管的热量,温度不断提高,最终从换热管的出水端头流出。
[0015]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S03步骤中,可通过热水分流装置输出热水,方法如下:a、当储热水箱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内的水位低于设定水位时,打开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关闭流量控制阀C,使从集水器排出的一部分循环水经过三通电磁阀分流进入储热水箱;当储热水箱内的水位达到满水位时,关闭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头C,打开流量控制阀C,使热水排出;
b、当储热水箱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内的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直接打开流量控制阀C,使热水排出。
[0016]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通过隔热降温罩将高温热源设备笼罩在内,并持续、高效地对高温热源设备散热降温,有效降低了高温热源设备周边区域的温度和热量,避免了高温热源设备产生的热量向周围扩散,进而避免了在厂房内部形成局部高温区域,满足了厂房内工作的工人的热舒适性需求。
[0017] 2、本发明应用在工业厂房内,可降低空调初投资与运行能耗,改善厂房内的热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0018] 3、本发明中的隔热降温罩由模块化设计的隔热降温墙拼装而成,隔热降温墙由模块化设计的墙体单元拼装而成,便于运输和装配。
[0019] 4、本发明中的隔热降温墙内的两根换热管分别在进、出水端头分别通过三通接头B、A连接,从而形成并联的管路结构。相比串联的管路结构,并联的管路结构减少了管路内的介质流动压,还使得通过流量控制阀A单独调控隔热降温墙内任一根换热管内的流量变得可实现可操控。
[0020] 5、本发明中的墙体单元的结合了导热、辐射换热及对流换热三种换热方式,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a、一方面,辐射金属板(优选紫板)具有优良的热辐射性能和导热性能,其朝向高温热源设备布置而吸收高温热源设备发散的热量,并通过热辐射和热传导的形式向换热管传递热量,使换热管加热升温,换热管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换热管内的循环水传递热量,使循环水加热升温。循环水从换热管的进水端头进入换热管内,再从换热管的出水端头流出,从而将热量带出换热腔,从而实现高效换热。
[0021] b、另一方面,贯流风机启动时,将高温热源设备周边的高温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换热腔内,高温空气通过S形风道向出风口流动,与温度相对较低的换热管进行对流换热,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然后经过降温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进一步强化换热效果,并提升工人的热舒适性体验。
[0022]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隔热降温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隔热降温墙在一个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4为隔热降温墙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5为隔热降温墙内的两个墙体单元连接处的管路结构图;
图6为墙体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墙体单元内的贯流风机、S形导风板及换热管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4] 图例说明:隔热降温罩1;设备安置腔11;隔热降温墙12;墙体单元121;隔热外壳1211;换热腔12111;红外热反射涂层12112;辐射金属板1212;换热管1213;进水端头12131;
出水端头12132;流量控制阀A12133;贯流风机1214;S形导风板1215;进风口1216;出风口
1217;S形风道1218;百叶窗1219;背板122;三通接头A123;第一端头A1231;第二端头A1232;
第三端头A1233;三通接头B124;第一端头B1241;第二端头B1242;第三端头B1243;输出管
125;输入管126;进风室127;进风通道1271;进气扇1272;隔热板13;排风口14;排气扇15;分水器21;出水口A211;进水口A212;集水器22;进水口B221;出水口B222;三通电磁阀23;第一端头C231;第二端头C232;第三端头C233;循环水箱24;进水口C241;出水口C242;补水口
243;水冷式冷水机25;进水口D251;出水口D252;循环水泵26;给水泵27;流量控制阀B28;储热水箱31;入水口311;热水出水口312;流量控制阀C32;PLC可编程单片机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例1:如图1-7所示,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包括隔热降温罩1、水冷循环装置及热水分流装置。
[0026] 隔热降温罩1呈空心棱柱形,其内设有设备安置腔11,其由隔热降温墙12组成的侧壁及隔热板13组成的顶壁搭建而成。顶壁上设有将隔热降温罩1内外连通的排风口14,排风口14上安装有排气扇15。
[0027] 隔热降温墙12包括墙体单元121、背板122、三通接头A123、三通接头B124、输入管126、输出管125及进风室127。
[0028] 墙体单元121包括隔热外壳1211、辐射金属板1212、换热管1213、贯流风机1214及S形导风板1215。
[0029] 隔热外壳1211呈中空长方体形,其内设有换热腔12111,其一侧表面设有连通至换热腔12111的敞口。
[0030] 辐射金属板1212安装在隔热外壳1211的敞口处,并位于隔热降温罩1的设备安置腔11内,其将隔热外壳1211的敞口部分遮蔽,并在相对的两条侧边处分别与隔热外壳1211之间形成进风口1216和出风口1217,进风口1216与出风口1217分别连通至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并分别位于换热腔12111的上端和下端。
[0031] 换热管1213反复弯折设置在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中的进风口1216与出风口1217之间的区域,其部分管段与辐射金属板1212相接触,其两端分别从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中伸出,而形成一个进水端头12131和一个出水端头12132。
[0032] 贯流风机1214安装在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中,并与进风口1216相邻。
[0033] 多片S形导风板1215平行布置安装在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中的进风口1216与出风口1217之间的区域,并与换热管1213交错穿插布置,相应的,S形导风板1215上设有供换热管1213穿过的穿管孔,相邻的S形导风板1215之间形成S形风道1218,S形风道
1218一端与贯流风机1214的出风端相邻,另一端与出风口1217相邻。
[0034] 两块墙体单元121并列布置,并分别通过各自的隔热外壳1211安装在背板122上,且两根换热管1213的进水端头12131相对,两根换热管1213的出水端头12132相对。
[0035] 三通接头A123上设有第一端头A1231、第二端头A1232和第三端头A1233,第一端头A1231和第二端头A1232分别与两根换热管1213的出水端头12132连通。
[0036] 三通接头B124上设有第一端头B1241、第二端头B1242和第三端头B1243,第一端头B1241和第二端头B1242分别与两根换热管1213的进水端头12131连通。
[0037] 输出管125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A123的第三端头A1233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0038] 输入管126一端连接在三通接头B124的第三端头B1243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0039] 进风室127安装在墙体单元121的隔热外壳1211的侧边处,并与墙体单元121在厚度和高度方向上齐平,其下端设有将隔热降温罩1内外连通的进风通道1271,进风通道1271内安装有进气扇1272。
[0040] 水冷循环装置包括分水器21、集水器22、管壳式换热器23、循环水箱24、水冷式冷水机25、循环水泵A26、给水泵A27及流量控制阀B28。
[0041] 分水器21上设有多个出水口A211和一个进水口A212,出水口A211通过管道与输入管126的自由端连通。
[0042] 集水器22上设有多个进水口B221和一个出水口B222,进水口B221通过管道与输出管125的自由端连通。
[0043] 三通电磁阀23上设有第一端头C231、第二端头C232和第三端头C233,第一端头C231通过管道与集水器22的出水口B222连通。
[0044] 循环水箱24上设有进水口C241、出水口C242、补水口243及水位检测元件A(图中未示出),进水口C241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23的第三端头C233连通。
[0045] 水冷式冷水机25上设有进水口D251和出水口D252,进水口D251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24的出水口C242连通,出水口D252通过管道与分水器21的进水口A212连通。
[0046] 循环水泵26安装在集水器22的出水口B222与三通电磁阀23的第一端头C231之间的管路上。
[0047] 给水泵27一端通过管道与循环水箱24的补水口243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
[0048] 流量控制阀B28安装在分水器21的出水口A211与输入管126的自由端之间的管路上。
[0049] 热水分流装置包括储热水箱31和流量控制阀C32。储热水箱31上设有入水口311、热水出水口312及水位检测元件B(图中未示出),入水口311通过管道与三通电磁阀23的第二端头C232连通,流量控制阀C32一端通过管道与储热水箱31的热水出水口312连通,另一端连接用于输出热水的管道。
[0050] 优选,隔热外壳1211的材质为聚酯保温板(PU板),具有优良的防潮、防水、隔热、保温的效果,能有效阻断外界热量通过隔热外壳1211进入换热腔12111内,使换热腔12111内的换热管1213仅能接收来自辐射金属板1212一侧的热量,从而保证了墙体单元121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换热效率。
[0051] 优选,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的腔壁上设有红外热反射涂层12112,红外热反射涂层12112可将热量反射回换热腔12111内,防止换热腔12111内的热量直接与隔热外壳1211接触而将隔热外壳1211加热,从而避免了隔热外壳1211因温差向外部传热
[0052] 优选,辐射金属板1212为紫铜板,其具有优良的导热、辐射换热、对流换热性能。
[0053] 优选,换热管1213的进水端头12131上安装有流量控制阀A12133,以调控换热管1213内的流量及压力,进而达到调控墙体单元121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的效果。
[0054] 优选,换热管1213采用叉排的排列方式,叉排时流体在管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比采用顺排时在管间走廊通道的流动扰动剧烈,即采用叉排时的换热效果比采用顺排时的换热效果强。
[0055] 优选,进风口1216和出风口1217处分别安装有叶片角度可调的百叶窗1219,其可用于调整进、出风方向。
[0056] 优选,隔热降温罩1至少一面侧壁上设有供操作人员进出的(图中未示出)。
[0057] 优选,通过PLC可编程单片机4统一协调散热降温系统内各部件的运行。
[0058] 简述发明的工作过程: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步骤如下:
S01,将隔热降温罩1搭建在高温热源设备外部,从而使高温热源设备位于隔热降温罩1的设备安置腔11内。
[0059] S02,启动进气扇1272和排气扇15,使隔热降温罩1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通过进气扇1272进入隔热降温罩1的设备安置腔11,设备安置腔11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通过排气扇15排出到隔热降温罩1外部,通过隔热降温罩1内外部空气的交换,持续的带走高温热源设备散发的热量,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本步骤中,在隔热降温罩1顶壁的排风口14处安装风管,通过风管将排气扇15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引导至室外(厂房外部)排放。
[0060] S03,关闭三通电磁阀23的第二端头C232,打开三通电磁阀23的第一端头C231和第三端头C233,启动循环水泵26,使降温散热系统内部管路中的循环水不断循环,循环流动的路线为:换热管1213-集水器22-三通电磁阀23-循环水箱24-水冷式冷水机25-分水器21-换热管1213,循环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先在换热管1213内吸热升温,然后在水冷式冷水机25内降温冷却,最后又回到换热管1213内吸热升温,从而实现对高温热源设备持续的散热降温。
[0061] 本步骤中,循环水箱24具有自动补水机制,当循环水箱24内的水位低于水位检测元件A时,给水泵27启动,将一定量的外部水源的水从补水口243补入循环水箱24内。
[0062] 本步骤中,循环水在换热管1213内吸热升温的过程如下:辐射金属板1212吸收高温热源设备发散的热量并向换热管1213传递热量;一方面,辐射金属板1212与换热管1213管体接触的部分通过导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1213,另一方面,辐射金属板1212未与换热管1213接触的部分通过辐射换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1213;
与此同时,启动中的贯流风机1214持续的将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216吸入隔热外壳1211的换热腔12111内,被吸入的空气流入S形风道1218内,与温度相对较低的换热管
1213进行对流换热而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1213,最终从出风口1217排出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
与此同时,循环水通过换热管1213的进水端头12131进入换热管1213内,在向着换热管
1213的出水端头12132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换热管1213的热量,温度不断提高,最终从换热管1213的出水端头12132流出。
[0063] 本步骤中,可通过热水分流装置输出热水,方法如下:a、当储热水箱31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31内的水位低于设定水位时,打开三通电磁阀23的第二端头C232,关闭流量控制阀C32,使从集水器22排出的一部分循环水经过三通电磁阀23分流进入储热水箱31;当储热水箱31内的水位达到满水位时,关闭三通电磁阀23的第二端头C232,打开流量控制阀C32,使热水排出;
b、当储热水箱31上的水位检测元件B检测到储热水箱31内的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直接打开流量控制阀C32,使热水排出。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