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
一种无人直升机自转着陆控制方法 |
CN202011114657.2 |
2020-10-16 |
CN112180980B |
2022-10-28 |
黄贤开; 阚兆成; 王刚强; 何剑钟; 段镖; 黄金虎 |
本发明属于飞行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无人直升机自转着陆控制方法。本发明无人直升机自转着陆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总距将旋翼转速控制到自转着陆旋翼转速,通过控制横向变距将横向速度控制到安全范围内;采用自适应预置俯仰角指令方法控制纵向变距控制自转着陆纵向速度;采用姿态配平前馈实现快速消速及姿态改平;通过下沉率指令对离地高度自适应使得下沉率迅速平滑为安全下沉率,能够使得无人直升机在空中丧失发动机动力来源的情况能够安全着陆,有效提高无人直升机着陆安全性。 |
162 |
一种直升机旋翼阻尼器弹性杆端轴承 |
CN202011114442.0 |
2020-10-16 |
CN112268067B |
2022-07-01 |
董锦山; 杨广勇; 金坤键; 覃海鹰; 彭利乐; 李满福; 章华; 雷少保; 崔韦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升机旋翼阻尼器弹性杆端轴承,包括外接头、内接头、金属隔片和橡胶层,其中金属隔片和橡胶层为叠层结构构成弹性体,弹性体为一层橡胶、一层金属隔片相互叠加,通过粘接剂连接,在模具中硫化成型,最外层和最内层为橡胶层与内接头和外接头连接。由于其结构是采用金属隔片/橡胶叠层结构,通过橡胶剪切变形来提供绕三轴旋转自由度,故其环境适应性好,尤其在防砂尘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高,而且可视情维护。另外,由于弹性体具有自回正功能,因而不会出现自润滑杆端轴承外圈与其附近叉耳碰撞磨蚀的情况。旋翼用弹性杆端轴承代替自润滑杆端关节轴承,能够有效提高旋翼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性。 |
163 |
直升机机体振动水平评价方法及装置 |
CN201811333291.0 |
2018-11-09 |
CN109376449B |
2022-07-01 |
黄斌根; 范学伟; 刘忠超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升机机体振动水平评价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单频振动指数;根据多个单频振动指数,构建垂向振动指数阵、航向振动指数阵以及横向振动指数阵;将垂向振动指数阵在垂向方向进行系数加权,将航向振动指数阵在航向方向进行系数加权,将横向振动指数阵在横向方向进行系数加权,获得综合振动指数值;将综合振动指数值置于振源‑振动指数阵列,得到机体的综合振动指数阵列。 |
164 |
一种直升机桨叶销飞行载荷测试方法 |
CN201911227823.7 |
2019-12-04 |
CN110884683B |
2022-04-29 |
杨昌; 岳巍; 曾玖海; 熊欣; 陶宪斌; 吴堂珍; 付裕 |
本发明为一种直升机桨叶销飞行载荷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确定直升机飞行过程中,桨叶销的载荷来源,测得直升机桨叶根部的离心力Fc、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t);当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t)的测试数据来自同一片桨叶,采用相同时间点的离心力Fc、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0(t);并根据所述相同时间点的离心力Fc、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0(t),计算由桨叶根部传递到单个桨叶销的传递载荷;所述传递载荷包括离心力Fc的传递载荷Fhc、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0(t)分别对应的等效传递挥舞力Fhb(t)和摆振力Fht(t);根据所述离心力Fc的传递载荷Fhc、挥舞弯矩Mb0(t)和摆振弯矩Mt0(t)分别对应的等效传递挥舞力Fhb(t)和摆振力Fht(t),通过对传递载荷Fhc、挥舞力Fhb(t)和摆振力Fht(t)进行叠加,计算得到桨叶销飞行载荷Fh(t)。 |
165 |
一种用于直升机的传感器安装支架 |
CN202110074453.9 |
2021-01-20 |
CN112591121B |
2022-04-22 |
洪嘉; 冯霖; 董甲俊; 郭洪根; 李哲君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直升机的传感器安装支架,其包括尾舵轴筒部、尾桨叶、传感器安装支架、光电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安装螺栓、连接筒,直升机的尾舵具有尾舵轴筒部,尾桨叶的旋转轴线与尾舵轴筒部的中心线垂直,尾桨叶上黏贴有发光标,尾舵轴筒部上通过传感器安装支架安装有光电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传感器安装支架通过安装螺栓、连接筒安装于尾舵轴筒部上,其特征在于:由光电传感器安装支座和振动传感器安装支座构成一个传感器安装支架,光电传感器的光线方向与振动传感器的轴线方向相垂直。其结构简单,安装、更换/维护方便/简单,且测量振动、转速信息准确,结构少且组合便捷、生产制造方便。 |
166 |
一种直升机告警确认系统 |
CN202111382458.4 |
2021-11-19 |
CN114202897A |
2022-03-18 |
陈丹昱; 黄磊; 石春琴; 徐渊; 邹炎彰; 刘伟超; 张莹莹; 姜乃文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升机告警确认系统,包括:告警确认按钮、告警显示组件、告警音响组件;所述告警显示组件包括:主警告灯、主注意灯和显示器;所述告警确认按钮设置在直升机驾驶杆上;所述告警确认按钮与主警告灯、主注意灯、显示器和告警音响组件连接,用于在被驾驶员按压时,执行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熄灭主警告灯、熄灭主注意灯、将显示器上显示的告警信息从亮变暗、停止告警音响组件播报告警信息。提供了更便于操作的、功能更完备的直升机告警确认方法。 |
167 |
一种直升机尾舱门收放液压系统 |
CN202111382550.0 |
2021-11-19 |
CN114183028A |
2022-03-15 |
张学雷; 徐峰; 谭伦; 王辉; 徐折贵; 徐建桐 |
本申请提供一种直升机尾舱门收放液压系统,所述直升机尾舱门收放液压系统包括尾舱门放下电磁阀1、尾舱门收起电磁阀2、第一液控单向阀3、手动截止阀4、尾舱门收放作动筒5、位移传感器6、第二液控单向阀7、单项节流阀8、节流阀9、换速电磁阀10、手摇泵11、单向阀12及管路组成,其中:尾舱门放下电磁阀1的P口及尾舱门收起电磁阀2的P口分别连接到液压源的P口,尾舱门放下电磁阀1的R口及尾舱门收起电磁阀2的R口分别连接到液压源的R口,尾舱门放下电磁阀1的A口通过第一液控单向阀3连接到两个尾舱门收放作动筒的无杆腔,尾舱门收起电磁阀2的A口通过换速电磁阀10、节流阀9、单向限流阀8连接到两个尾舱门收放作动筒5有杆腔。 |
168 |
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及方法 |
CN202111382517.8 |
2021-11-19 |
CN114180078A |
2022-03-15 |
王之良; 谢明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包括:排气喷管、发动机主喷管和导流板,所述发动机主喷管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内,且所述发动机主喷管与所述排气喷管之间设置有引射间隙,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的热气回流区;其中,所述导流板用于降低直升机动力舱引射口处局部逆压,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方法;本发明经CFD数值仿真分析,能够有效增加动力舱引射量,避免回流进入动力舱出现烧蚀的问题。 |
169 |
一种直升机用一体化收放起落架 |
CN202111382486.6 |
2021-11-19 |
CN114180036A |
2022-03-15 |
苗红涛; 李进; 郭智; 汪兰明; 杨赟; 陶周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用一体化收放起落架,包括机轮、轮胎、扭力臂、一体化缓冲器、电磁换向阀、内置贮油箱的一体化撑杆、应急放气瓶、油箱、电机泵、控制盒和液压管路,其中:一体化缓冲器的上端与机身接头固定,下端通过扭力臂与机轮、轮胎连接,一体化缓冲器通过液压管路与撑杆的内置贮油箱连接;电磁换向阀装在撑杆上,电磁换向阀与油箱、撑杆的内置贮油箱、应急放气瓶连接,电机泵与油箱连接,控制盒与电机泵、电磁换向阀接通;一体化撑杆的外筒端部铰接在一体化缓冲器的外筒侧面上,一体化撑杆的内筒端部铰接在机身的接头上。本发明提出的起落架结构具备体积小,结构紧凑,重量轻,系统可靠性高的突出优点。 |
170 |
一种直升机发动机进排气系统 |
CN202111382112.4 |
2021-11-19 |
CN114033542A |
2022-02-11 |
王之良; 龙海斌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安装在预设位置处,所述预设位置是根据进气温度畸变程度确定的,并根据所述进气温度畸变程度设置所述排气管的轴线中的圆弧线长度和半径;进气口,与所述排气管间隔预设距离进行布置;阻流板,安装在所述进气口的下沿,用于阻止前侧的流场分离涡进入所述进气口;本发明经科研试飞验证,确定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直升机喘振问题。 |
171 |
一种模块化的直升机空调系统 |
CN202111382127.0 |
2021-11-19 |
CN114030619A |
2022-02-11 |
陈甲朋; 徐朝梁; 刘文琦; 施瑾; 覃红夷; 罗平根 |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块化的直升机空调系统,包括:设置在座舱(1)内的空气分配管路(2)、通风模块、加温模块和制冷模块;空气分配管路(2)设置有进风对接面(3),所述座舱的回风管路设置有回风对接面(4);进风对接面(3)和所述回风对接面(4)与所述通风模块、加温模块和制冷模块中的一个可拆卸连接;通风模块、加温模块或制冷模块上设置有相同的机械接口和电气接口,所述直升机上的传动平台或者空调舱内设置有与所述机械接口和电气接口各自对应的固定接口。直升机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周围环境温度选择不同的模块,不存在无效载荷,可以大大减轻直升机的重量。 |
172 |
一种高生存力直升机座舱 |
CN202111391822.3 |
2021-11-19 |
CN113942628A |
2022-01-18 |
赵国文; 王宏; 高建玉; 杨东雷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生存力直升机座舱,包括座舱罩、下构件和斜梁,其中,下构件包括下构件蒙皮、厚固定蜂窝组件、纵梁、地板装甲和隔框;在座舱内的前部、中部、后部均沿横向布置多道隔框;地板装甲位于座舱内部,固定在纵梁和隔框上;纵梁沿座舱的纵向布置,纵梁的上端与地板装甲固定,纵梁的下端固定于厚固定蜂窝组件上;厚固定蜂窝组件布设于下构件内的底部,在下构件的外部设置有下构件蒙皮;通过斜梁将下构件与座舱罩连接起来;座舱罩、下构件蒙皮、地板装甲、斜梁构成飞行员工作空间。本发明提供的座舱结构能够同时满足抗坠毁和抗弹击要求,提高了飞行员在战场的生存概率。 |
173 |
一种直升机冷却系统的热交换器 |
CN202111381876.1 |
2021-11-19 |
CN113928574A |
2022-01-14 |
胡悦; 常莉; 陈国鹏; 杨欣; 胡招财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冷却系统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芯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冷边进出口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用于冷边流体流入或流出所述芯体,并携带走热边流体的热量;热边进出口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或底部,用于所述热边流体流入所述壳体与所述芯体之间的通道,或从所述通道流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交换器,外廓尺寸小、重量轻,将热交换器芯体设计为圆柱空心结构,并放置于壳体内部,冷热流体工作时形成逆流换热方式,提升了换热效率。 |
174 |
一种直升机惯量变距旋翼 |
CN202111391773.3 |
2021-11-19 |
CN113928540A |
2022-01-14 |
王磊; 周亨; 王兆山; 付立春; 张学东; 余立强; 郭佼; 侯祥民; 苏兵兵; 黄水林; 曾伟; 程起有; 赵俊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升机惯量变距旋翼,包括:马达,设置在直升机的顶部;中央桨毂,与所述马达的转子连接;变距齿轮组,与所述中央桨毂连接;相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马达的底部,用于检测桨叶的相位;转速控制器,与所述马达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马达的转速;本发明通过本惯量变距旋翼结构,可简单便捷的实现周期变距控制,大幅降低周期变距技术的难度,降低直升机使用与维护的难度,利于直升机的普及应用。 |
175 |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建模方法 |
CN201711256456.4 |
2017-12-03 |
CN108108531B |
2021-11-02 |
朱艳; 陈全龙; 凌爱民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建模方法,属于直升机地面共振建模技术领域。包括步骤一、首先建立各系统坐标系并确立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在建立的坐标系下描述机体、旋翼桨叶的运动;步骤二、确定起落架对机体运动的约束力,然后建立机体运动方程;步骤三、对上旋翼非线性运动方程的侧向、滚转和偏航自由度镜像处理,同时将上旋翼的桨毂中心离机体重心的距离替换为下旋翼的桨毂中心离机体重心的距离,得到下旋翼非线性运动方程;步骤四、求解旋翼运动平衡点,在旋翼运动平衡点处对旋翼非线性运动方程进行线化;步骤五、进行多桨叶坐标变换,将线化后的旋翼运动方程与机体运动方程组装得到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 |
176 |
一种用于直升机APU起动的电磁阀 |
CN201911228988.6 |
2019-12-04 |
CN111022402B |
2021-09-17 |
任永亮; 黄胜; 卢宝镇; 李宗营; 闫鹏; 艾欣; 刘钦榛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直升机APU启动的电磁阀,包括外套筒9、阀芯7、第三弹性件8、钢球4和钢球控制开关。既可以通过手动开关实现电磁阀的接通和关闭又能通过电信号远程实现电磁阀的接通和关闭,与此同时还可以满足蓄压器与液压起动马达之间高压力、大流量管路的打开和断开。 |
177 |
一种直升机环状隔振装置 |
CN201911229375.4 |
2019-12-04 |
CN110886802B |
2021-08-13 |
沈安澜; 陈静; 刘续兴; 伍特辉; 王宇奇 |
本发明专利涉及直升机减振/隔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机载设备的隔振装置结构。本发明直升机新型环状隔振装置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若干组隔振机构。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为中空环状结构,所述若干组隔振机构环绕设置在上、下连接板之间。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支座、减振板、调整弹簧片、质量块、连接接头。减振板为形状与上下连接板相匹配的弧形结构,调整弹簧片设置在减振板中段,连接支座固定在下连接板上,且与减振板及调整弹簧片中心连接固定,调整弹簧片两端及所处减振板通过连接接头与上连接板连接固定。本发明实现隔振与吸振不同频率下的双频减振,具有效隔振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静连接刚度,可以满足直升机大机动飞行要求。 |
178 |
一种直升机上平台试验装置 |
CN202110427247.1 |
2021-04-20 |
CN113176084A |
2021-07-27 |
夏国旺; 孙云伟 |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上平台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升机上平台试验装置。包括左下支座(1)、左下连接板(2)、左下叉耳(3)、左支撑板(4)、左下夹板(5)、左上夹板(6)、左上叉耳(7)、左上连接板(8)、左上支座(9)、右上支座(10)、右上叉耳(11)、右支撑板(12)、右上夹板(13)、右下夹板(14)、右下叉耳(15)、右下支座(16)、右上连接板(17)、右下连接板(18)、左上支撑叉耳(20)、左下支撑叉耳(21)、右上支撑叉耳(22)、右下支撑叉耳(23)。本发明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能够满足直升机上平台试验件试验时的边界模拟和载荷传递路线,并且能够满足试验需要。 |
179 |
一种直升机漂浮稳定性验证方法 |
CN202110423940.1 |
2021-04-20 |
CN113076600A |
2021-07-06 |
陈彬; 殷士辉; 朱希洋; 索谦; 汪正中; 万海明 |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水上漂浮特性设计和验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升机漂浮稳定性验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进行缩比直升机模型的规则波试验,获取试验数据;步骤二:进行缩比直升机模型的不规则波试验,获取试验数据;步骤三:建立直升机缩比直升机模型的漂浮响应计算模型,进行缩比直升机模型的规则波漂浮特性计算,并根据所述步骤S1规则波试验数据结果迭代修正计算方法;步骤四:在所述步骤三获得的经修正的规则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缩比直升机模型的不规则波漂浮特性计算并进行验证,如验证不通过,则返回步骤三,重新迭代修正;步骤五:利用通过所述步骤四验证的计算方法对更高海况条件的漂浮响应进行预测。 |
180 |
一种直升机驾驶舱电驱动空气分配箱 |
CN201811361733.2 |
2018-11-15 |
CN109533344B |
2021-06-11 |
何杰; 王沨莉; 谢志平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升机驾驶舱电驱动空气分配箱,属于直升机电气环控设计技术领域。该分配箱包括外箱体(2),所述外箱体上设置有风挡玻璃除雾分配口、脚部分配口、迎面分配口、下视窗玻璃分配口以及顶部分配口;内箱体(3),转动设置在所述外箱体(2)内,并在转动过程中,具有与所述外箱体(2)上的若干分配口相通的分配口,以使所述外箱体(2)上的各分配口能够与所述内箱体的分配口形成不同截面的气体通道;电机组件(1),用于控制所述内箱体相对于所述外箱体运转至多个工作状态,以满足环境控制系统空气分配需求。该发明采用电机驱动,保证了控制的准确性;并且满足了多工作模式流量分配,具有高舒适性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