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领域 / 热力循环 / 专利数据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21 一种新型热循环系统 CN201620070855.6 2016-01-26 CN205481243U 2016-08-17 李青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循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热力循环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蓄能器、燃气锅炉、暖气片、第一循环、第二循环泵以及管道机构,管道机构包括生活冷进管和生活热出水管;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太阳能进水管和太阳能出水管与蓄能器相连通,燃气锅炉通过水暖进水管和第一切换连通在太阳能进水管上,燃气锅炉通过水暖出水管与蓄能器相连通,太阳能进水管与蓄能器相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循环泵,暖气片通过循环进水管和循环出水管与蓄能器相连通;蓄能器内设置有与生活冷进水管和生活热出水管相连的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热力循环系统,与太阳能采暖装置相配合、有效降低能耗、可满足寒冷地区建筑的供暖需求。
122 循环助流器 CN90226772.8 1990-12-25 CN2080587U 1991-07-10 邢志权
循环助流器是一种利用热能输送液体的装置,由壳体、进液口、出液口和盲管组成。壳体包括其内部在进、出液口之间有一密封空间,进、出液口各有一单向及控制单向阀的限位导向装置,壳体外有一盲管与密封空间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直接利用液体受热相变过程中的膨胀原理和相应的管路结构,实现对液体的输送。方案本身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实施容易,效果显著及成本低廉。
123 双热源热循环与双热源燃气热动装置 CN202310828850.X 2023-06-27 CN117145636A 2023-12-01 李华玉; 李鸿瑞
发明提供双热源热循环与双热源燃气热动装置,属于热力学与热动技术领域。外部有空气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空气通道经热源热交换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空气通道与燃烧室连通,外部还有燃料通道与燃烧室连通,燃烧室还有燃气通道经燃气轮机与外部连通;热源热交换器还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燃气轮机连接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双热源燃气热动装置。
124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循环系统 CN201810745463.9 2018-07-09 CN108917224B 2023-10-13 苏庆泉; 张培昆
发明是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循环系统,尤其是用于温度低于100℃的变温热源。该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包括吸收式循环子系统和动力循环子系统。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冷凝器、冷凝工质管道、冷凝工质增压泵、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所述吸收换热器、新蒸汽导入管道、蒸汽动力装置、排汽导出管道、排汽加热器、排汽导入管道和所述吸收器。本发明有机结合了吸收式热泵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使水蒸汽动力循环中的蒸汽轮机或者螺杆膨胀机能够在正压下工作,提高了低温热源发电的效率、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维修性。
125 一种提高蒸汽循环效率的方法 CN202110598025.6 2021-05-31 CN115479269A 2022-12-16 李宁; 李开建
一种提高蒸汽循环效率的方法,属于燃煤热力发电领域,由于汽轮机乏汽的常温冷凝带走40%以上的燃煤热量,致使煤电热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本发明采用蒸汽在超超临界锅炉内加热汽化后,再在超超临界换热器内液化的同时,将热能交换给热力循环的低沸点、低相变热的热力循环工质,以消除传统煤电蒸汽工质的巨大常温冷凝热损失;低相变热的热力循环工质通过膨胀透平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后,采用高相变热的制冷剂,如丙烷等及其相关工艺将热力循环工质深冷液化后升压,热力循环工质在回馈冷量的同时既提高自身温度又降低制冷能耗。采用该方法可使传统燃煤蒸汽发电的热效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126 一种CO2跨临界热循环储电系统和方法 CN202110220599.X 2021-02-26 CN113036932B 2022-08-26 潘利生; 董跃华; 史维秀; 魏小林
发明公开了一种CO2跨临界热循环储电系统,包括循环回路以及连接在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上的储热单元和储冷单元;所述热泵循环回路将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中的工质转化为高温高压的超临界状态并送入所述储热单元内;所述储热单元内具有多段储热介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工质进入所述储热单元内并依次与每一段储热介质进行近定温差换热以实现将热能存储在储热介质中;还提供了上述CO2跨临界热力循环储电系统的储电方法;本发明在高温端循环工质与储热介质的换热过程中,通过调节质量流量和变换相变储热介质的分段换热技术,实现了高温端循环工质与储热介质的换热过程的良好温度匹配,提升了换热效率和储电系统的整体效率。
127 一种汽车用联合热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2111045171.2 2021-09-07 CN113833566A 2021-12-24 段雄波; 付建勤; 许东; 孙希雷; 谢茗柯
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用联合热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系统包括发动机和甲醇裂解系统,甲醇裂解系统包括甲醇燃料箱、甲醇、甲醇裂解器、散热器、气液分离器、储气罐,发动机包括至少两个对称布置的燃烧缸和至少两个对称布置的膨胀缸,甲醇燃料箱、甲醇泵、甲醇裂解器、膨胀缸、散热器、气液分离器依次连通,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通过储气罐和燃烧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和甲醇燃料箱连通,燃烧缸的排气管和甲醇裂解器连接。控制方法通过判断是否需要甲醇裂解系统工作来控制甲醇泵、第一流量调节和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闭,从而进行四缸和双缸模式之间的切换。本发明能够改善发动机的振动与噪音情况,并且能够以双缸运行的方式进行节油。
128 一种内燃机循环及燃烧过程监视器 CN202110575661.7 2021-05-26 CN113339134A 2021-09-03 李德刚; 胡后永; 李兴忠; 郭亮; 赵以恒; 杜耀东; 杨淼; 王涵; 刘迎澍; 王玉猛
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循环及燃烧过程监视器,涉及内燃机配件技术领域。包括内燃机本体和监视处理模,所述内燃机本体的侧面设置有监视处理模块,所述内燃机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主轴,所述主轴的中间串接有曲轴,所述曲轴的中间转动连接有连杆;通过设置连接板将供排油管道与内燃机本体连接起来,进而将处于供排油管道中的监视装置串接在管道内,设置连接柱将需要安装在燃烧室内的监视结构与电子打火装置组合起来,与打火装置共用同一安装位点,在对打火装置进行拆换的同时也可以对燃烧室内的监视结构进行拆换检修,进而方便监视装置与内燃机的组合连接,同时也简化了内燃机自身及其供排油管道的连接结构及拆装过程。
129 一种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热循环系统 CN201910697706.0 2019-07-31 CN110388241B 2021-07-20 王迎; 徐明奇; 邓颖; 杨东宇; 周丽洒; 张琼丹
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热循环系统,它包括:蒸发器、活塞膨胀机、冷凝器、主储液罐、热力循环装置,它们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接;热力循环装置设在主储液罐下方,主储液罐进液管管口设在主储液罐上端,主储液罐出液管口设在主储液罐下端;热力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循环机构、第二循环机构;第二循环机构与第一循环机构并联;第一循环储液罐上接有液罐进液管Ⅰ、液罐出液管Ⅰ、液罐进气管Ⅰ、液罐排气管Ⅰ;各管路上设有电磁蒸发器将液体液体工质转化为气体工质,气体工质推动活塞膨胀机的机械输出端做工,驱动发电机发电,输入电瓶;部分气体工质和活塞膨胀机排出的液体工质,带动热力循环装置内工质循环,实现无朗肯循环
130 具有六相热循环的非对称旋转发动机 CN201980031833.5 2019-03-15 CN112119202A 2020-12-22 卢杰罗·里伯莱特; 孙韦梁; 丹·阿里斯
一种用于具有双旋转中心的旋转式内燃发动机的六相热循环,该发动机包括具有相交的圆形膨胀轨道和压缩轨道的壳体,该壳体限定了相应的动态膨胀室和动态压缩室、动态中央进入室和在其顶部的静态燃烧室;动力转子;从动转子;旋转轴;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六相热力循环包括:相1,其中在进入相,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所述中央进入室并与来自相3的再循环排气混合;相2,其中在第一压缩相中,以低压缩比压缩来自相1的空气和再循环排气的体积;相3,其中在联合的扫气和排气再循环相中,来自相2的空气和再循环排气的一部分体积对燃烧室进行扫气并且部分地对膨胀室进行扫气;相4,其中在第二压缩相中,进入室分离以形成压缩室,并且来自相2的组合的排气和空气的剩余体积以高压缩比被压缩到燃烧室中;相5,其中在动力相中,形成膨胀室,该膨胀室源于该静止的燃烧室并且产生扭矩以转动该输出轴;以及相6,其中在排放相,来自相5的排气从膨胀室排出。
131 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0646.6 2016-04-12 CN105910333B 2020-10-09 李华玉
发明提供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热源介质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形成开式双向热力循环;外部有热源介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2 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0611.2 2016-04-12 CN105910331B 2020-06-30 李华玉
发明提供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热能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热源介质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向低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高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形成开式双向热力循环;外部有热源介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有热源介质通道经冷却器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有热源介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冷却器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3 多向热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3851.8 2016-04-11 CN106016804B 2020-06-16 李华玉
发明提供多向热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以高温热源与中温热源之间温差和低温热源与次低温热源之间温差为驱动温差,工质进行多向热力循环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冷却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高温热交换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冷却器有冷却介质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4 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0648.5 2016-04-12 CN105910334B 2020-06-16 李华玉
发明提供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低温热介质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形成开式双向热力循环;外部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5 一种通过中间冷却实现热循环的装置 CN201811033007.8 2018-09-05 CN109162768A 2019-01-08 冯晓倩
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中间冷却实现热循环的装置,包括热力循环机构以及固设在所述热力循环机构左侧端面上的控制机体,所述控制机体内设有冷源腔,所述冷源腔右侧的所述控制机体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冷源腔之间相连通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端壁内设有与所述热力循环机构相连通设有的第二连通孔,位于所述冷源腔下侧的所述控制机体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的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滑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齿条
136 基于非共沸工质的热循环升维构建方法 CN201710300817.4 2017-04-29 CN107120150A 2017-09-01 赵力; 许伟聪; 邓帅; 苏文; 聂显铧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共沸工质的热循环升维构建方法,是以理想卡诺循环为逼近目标,实际循环由非共沸工质完成,所述非共沸工质由两种组分构成;在实际循环中,将具有等温热力过程性能最好的两种组分之间的组分配比记为M1,将具有等熵热力过程性能最好的两种组分之间的组分配比记为M2;实际循环是在组分配比M1和M2之间跳跃完成。本发明该构建方法是在传统热力循环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增加表征工质基本热力学性能参数的维度,将实际热力循环构建问题从经典的二维平面问题,升维到三维空间问题。通过增加工质的自由度,可以实现循环中非共沸工质不同组分配比之间的切换,以达到各个热力过程的性能最佳,从而实现整体循环的理想逼近。
137 多向热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3851.8 2016-04-11 CN106016804A 2016-10-12 李华玉
发明提供多向热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以高温热源与中温热源之间温差和低温热源与次低温热源之间温差为驱动温差,工质进行多向热力循环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冷却器与压缩机连通,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高温热交换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冷却器有冷却介质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8 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4166.7 2016-04-11 CN105953454A 2016-09-21 李华玉
发明提供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工质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6,组成双向热力循环1234561;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高温热交换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9 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0615.0 2016-04-12 CN105928237A 2016-09-07 李华玉
发明提供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被加热介质自中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形成开式双向热力循环;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第二压缩机连通,第二压缩机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40 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 CN201610240648.5 2016-04-12 CN105910334A 2016-08-31 李华玉
发明提供开式双向热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低温热介质自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形成开式双向热力循环;外部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经供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热源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和第二膨胀机连接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