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领域 / 物镜 / 专利数据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61 物镜光学系统 CN200710146952.4 2004-06-17 CN101183541B 2012-11-21 木村徹; 山下洁; 森伸芳; 新勇一
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像差修正元件、聚光元件、物镜光学系统、光拾取器、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使用第一和第二波长λ1和λ2的光束、对第一和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进行信息的再现和/或记录的光拾取器用的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具有:形成有把在其内部形成了多个台阶的多个环区以光轴为中心配置的构造即重叠型衍射构造的光学功能面;形成由通过光轴方向的台阶分割的多个环区构成的衍射构造的光学功能面。
162 光刻投影物镜 CN201210195607.0 2010-03-23 CN102707414A 2012-10-03 武珩; 黄玲
一种光刻投影物镜,把掩模的图像聚焦成像在片上,从掩模开始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孔径光阑AS、相对于孔径光阑与第二透镜组对称的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孔径光阑与第一透镜组对称的第四透镜组。
163 光刻投影物镜 CN200680028253.3 2006-05-23 CN101297243B 2012-10-03 海科·费尔德曼; 丹尼尔·克雷默; 让-克洛德·佩林; 朱利安·卡勒; 奥雷利安·多多克; 弗拉基米尔·卡梅诺夫; 奥拉夫·康拉迪; 托拉夫·格鲁纳; 托马斯·奥孔; 亚历山大·埃普勒
对于一种用于将布置在物平面的图案成像到像平面的微光刻投影物镜,相对于抑制这种投影物镜中的虚光进行了描述。
164 物镜光学系统 CN201080024960.1 2010-04-06 CN102460266A 2012-05-16 高头英泰
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物距的变化进行调焦且在调焦时视场几乎不产生变化的、与高像素摄像元件对应的高性能的物镜光学系统,其至少包括3个透镜组(G1)、(G2)、(G3),通过移动该3个透镜组(G1)、(G2)、(G3)中的至少1个透镜组(G2)而能够相对于物距的变化进行调焦,并满足下述条件式:ωf>60......(1)-1;ωn>60......(1)-2;0.8<ωn/ωf<1.2......(2);在这里,ωf为远距离物点观察时的最大半视场角(°),ωn为靠近观察时的最大半视场角(°)。
165 物镜驱动装置 CN201110189447.4 2006-08-24 CN102290065A 2011-12-21 金马庆明; 若林宽尔; 佐野晃正; 田中俊靖; 松崎圭一; 和田秀彦
物镜驱动装置,具有包含了用于使光束聚光到光盘的第1物镜及第2物镜和支承第1物镜及第2物镜的支承体的可动体,第1物镜及第2物镜各自的光轴之间的距离是5mm以下。
166 光刻投影物镜 CN201010130992.1 2010-03-23 CN102200624A 2011-09-28 武珩; 黄玲
一种光刻投影物镜,把掩模的图像聚焦成像在片上,从掩模开始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孔径光阑AS、相对于孔径光阑与第二透镜组对称的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孔径光阑与第一透镜组对称的第四透镜组。
167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610141334.6 2006-09-29 CN101022017B 2011-07-13 加藤盛一; 木村胜彦; 水野隆一郎; 斋藤英直; 羽藤顺
发明提供一种可减小物镜相对光盘的不需要的位移、倾斜的物镜驱动装置。该物镜驱动装置使由一对杆状弹性支承构件支承物镜的透镜保持架的点的聚焦方向位置与光道跟踪线圈在聚焦方向的中心点的位置大体一致地构成。
168 折反射投射物镜 CN201010254294.2 2010-08-13 CN101995591A 2011-03-30 弗拉迪米尔·卡梅诺夫; 亚历山大·埃普尔; 托拉尔夫·格鲁纳; 托马斯·希克坦兹
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微光刻的折反射投射物镜,将物面中的物场成像到像面中的像场上,且包括:第一分物镜,将物场成像到实的第一中间像上;第二分物镜,将第一中间像成像到实的第二中间像上;以及第三分物镜,将第二中间像成像到像场上。第二分物镜是恰具有一个凹面镜且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折反射物镜。提供第一折叠镜和第二折叠镜,该第一折叠镜用于将来自物面的光线转向凹面镜的方向,该第二折叠镜用于将来自凹面镜的光线转向像面的方向。第二分物镜的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对于从150nm到250nm的工作波长及从0°到30°的入射反射率小于0.2%的抗反射涂层。备选地或附加地,第二分物镜的透镜的所有表面被构造为偏离所述边缘光线同心度大于或等于20°。
169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610141354.3 2006-09-29 CN100590718C 2010-02-17 越智学; 木村胜彦; 斋藤英直; 羽藤顺
在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中,透镜座的刚性得到提高,高次共振频率也充分地得到提高。通过在透镜座的聚焦方向的两端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将与聚焦方向垂直的平板设置在透镜保持部的侧壁跟踪方向外侧的侧壁之间,从而提高透镜座的刚性。
170 电子内窥镜物镜 CN200810205169.5 2008-12-31 CN101507596A 2009-08-19 顾康; 顾小舟; 蒋尊兴
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它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6;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足够布置红外光滤镜的空间,并且在大视场,特别是当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超过140°的超广视场角时,能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从而构成大视场角、成像良好及结构紧凑的电子内窥镜物镜。
171 物镜传动装置 CN200810175147.9 2008-10-30 CN101430896A 2009-05-13 佐藤良广; 木村胜彦; 伊东彻雄; 山田总一郎
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物镜的无用振动模式,可以进行稳定的控制的物镜传动装置。作为一种在壳体中具备半导体激光器、透镜等电气光学部件以及物镜传动装置等的光拾取器,上述物镜传动装置包括:搭载物镜以及线圈并作为可动部的保持架;由对该保持架进行磁驱动的磁与磁轭组成的磁路部;对上述保持架进行弹性支承的多个弹性支承部件以及对该弹性支承部件的另一端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在弹性支承部件间具有与弹性支承部件平行地进行切开的部位,并对于各个上述弹性支承部件的每一个具有一个贯通上述弹性支承部件的贯通孔。
172 内视镜用物镜 CN200710005250.4 2007-02-12 CN100478730C 2009-04-15 宫野俊
发明提供一种不仅确保可在像面侧插入配置光路变换棱镜的足够长度的后截距,还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的内视镜用物镜。整个系统的后截距(Bf)比整个系统的合成焦距f的2.5倍长的内视镜用物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前组发散透镜系统(G1)、孔径光阑(St)和后组会聚透镜系统(G2)。在最靠近后组会聚透镜系统(G2)的像面侧配设有由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L34),并满足下述条件式:|υ3-υ4|×f2/{|RA|·(Bf+DA/n4)}≥9……(1)。υ3是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υ4是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RA是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DA是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n4是第四透镜(L4)的折射率。
173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410077564.1 2004-12-15 CN100468537C 2009-03-11 陈杰良
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包括一从光存储介质读出/写入信息的物镜、一固定物镜的物镜架及一基座及至少一悬臂梁。该悬臂梁的固定端固定于基座上,该物镜及物镜架置于悬臂梁的自由端上,该悬臂梁的自由端与基座之间至少一方设有至少一压电元件,该压电元件电极化方向上接有极化电源,该压电元件在未发生极化变形时的极化方向平行于物镜的光轴方向。本发明以压电元件取代现有技术中的线圈和磁体,避免了倾斜调节磁场与循轨、聚焦调节磁场之间产生相互干扰。采用压电元件后,可直接通过控制极化电源的电流大小准确控制物镜的倾斜度,使倾斜调节精确。
174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610121586.2 2006-08-23 CN100449619C 2009-01-07 目黑文仁; 高田美季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即使在透镜架高频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光存储媒介物的记录、再生的构成的物镜驱动装置;构成物镜驱动装置(1)的透镜架(3),设有:形成了贯穿孔(3a)、线圈相接部(3g)以及线圈卷绕部(3f)的主体部(3b),和从主体部(3b)向与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支持物镜(2)的透镜支持部(3c);在该物镜驱动装置(1)中,在透镜支持部(3c)的跟踪方向两侧上,设有用于使透镜架(3)在聚焦方向以及跟踪方向上驱动的第二驱动磁(14);跟踪驱动线圈(16)与第二驱动磁铁(14),在与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对而被配置;线圈卷绕部(3f)形成于线圈相接部(3g)的下侧部分;贯穿孔(3a)贯穿线圈相接部(3g)和线圈卷绕部(3f)而形成;聚焦驱动线圈(15)沿着线圈卷绕部(3f)的外周而被卷绕。
175 光刻投影物镜 CN200680028253.3 2006-05-23 CN101297243A 2008-10-29 海科·费尔德曼; 丹尼尔·克雷默; 让-克洛德·佩林; 朱利安·卡勒; 奥雷利安·多多克; 弗拉基米尔·卡梅诺夫; 奥拉夫·康拉迪; 托拉夫·格鲁纳; 托马斯·奥孔; 亚历山大·埃普勒
对于一种用于将布置在物平面的图案成像到像平面的微光刻投影物镜,相对于抑制这种投影物镜中的虚光进行了描述。
176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510056285.1 2005-04-05 CN100409330C 2008-08-06 加藤盛一; 矢部昭雄; 斋藤英直
发明提供了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其中在提高可动部刚性的同时使可动部轻量化。物镜驱动装置(20)具有将光会聚到光盘的记录面上的物镜(1)。物镜由聚焦线圈(3a、3b)沿接近或远离光盘的方向驱动,由跟踪线圈(4a、4b)沿光盘的半径方向驱动。物镜由透镜保持件2保持。在透镜保持件的底面的整个周边形成从透镜保持件外侧面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12)。
177 内视镜用物镜 CN200710005250.4 2007-02-12 CN101021606A 2007-08-22 宫野俊
发明提供一种不仅确保可在像面侧插入配置光路变换棱镜的足够长度的后截距,还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的内视镜用物镜。整个系统的后截距(Bf)比整个系统的合成焦距f的2.5倍长的内视镜用物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前组发散透镜系统(G1)、孔径光阑(St)和后组会聚透镜系统(G2)。在最靠近后组会聚透镜系统(G2)的像面侧配设有由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L34),并满足下述条件式:|υ3-υ4|×f2/{|RA|·(Bf+DA/n4)}≥9……(1)。υ3是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υ4是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RA是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DA是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n4是第四透镜(L4)的折射率。
178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610094024.3 2006-06-21 CN1905021A 2007-01-31 目黑文仁; 高田美季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即使在透镜架进行高频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光存储媒介物的记录、再生的构成的物镜驱动装置。构成物镜驱动装置(1)的透镜架(3),设有:形成了设置有聚焦驱动线圈(15)的贯穿孔(3a)的主体部(3b),和从主体部(3b)向与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支持物镜(2)的透镜支持部(3c)。在该物镜驱动装置(1)中,在透镜支持部(3c)的跟踪方向两侧上,设有用于使透镜架(3)在聚焦方向以及跟踪方向上驱动的第二驱动磁(14),跟踪驱动线圈(16)与第二驱动磁铁(14),在与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相对。
179 物镜驱动装置 CN200410006514.4 2004-03-04 CN1275241C 2006-09-13 吉永千佳士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拾取器的物镜驱动装置。一种由保持物镜的透镜固定件构成的促动器可动部被可相对支架移动地支持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拾取器可动部上设置有接触部,在拾取器可动部的两个外侧附近设置有与支架一体形成的促动器支架,分别在该促动器支架的左右上部设置有止动件,该止动件与上述接触部接触,由此限制可动部朝向光盘方向的超过规定程度的动作。
180 物镜驱动装置 CN03107530.4 2003-03-26 CN1260716C 2006-06-21 若林宽尔; 山本宽; 井川喜博
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包括:具有用于使光束聚焦的物镜(1)、用于保持所述物镜的透镜支架(2)、具有聚焦线圈(3a)及至少一个跟踪线圈(3b、3c)并固定在该透镜支架上的线圈基板的可动体(41);基座(6);对于基座(6),使可动体(41)向平行于物镜光轴方向的聚焦方向及垂直于聚焦方向的跟踪方向移动的支撑部(7a~7d);留有空隙且夹住线圈基板地被固定在基座上的第一和第二多极磁(4、5)。聚焦线圈(3a)与跟踪线圈(3b、3c)彼此平行,并且在不同平面上将分别具有扁平形状的聚焦线圈(3a)和跟踪线圈(3b、3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彼此重叠。实现了具有薄小的外形,且加速度灵敏度高的物镜驱动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