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尖装法

申请号 CN200710152196.6 申请日 2007-09-18 公开(公告)号 CN101157250B 公开(公告)日 2010-09-29
申请人 尹柱哲; 发明人 尹柱哲;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作为陶瓷器制造方法中的一种陶瓷器装饰方法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凸起形成步骤:在通过以往方式成型的器物尚处于半干燥状态时,使用粗刷在器物的外表面涂抹第1泥浆,形成多个凸根;以及,凸起生长步骤:在经过上述凸起形成步骤而形成的多个凸根上,使用粗刷将第2泥浆反复涂抹50-100次,并且每涂抹一次,就在15-20℃的 温度 及60-70%的 相对湿度 条件下,将其置于阴凉处干燥15-25分钟,从而使凸起生长。本发明通过第1泥浆来调节凸起 密度 ,通过第2泥浆的涂抹次数来调节凸起大小,并适当选择涂抹方向及掺在泥浆中的颜料,从而演化出具有多种形状和色泽的凸起群,实现以往工艺无法实现的多种陶瓷器纹样。
权利要求

1.一种对经过簸步骤、和泥步骤及成型步骤而成型的陶瓷器器物进行装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
凸起形成步骤:在所述成型的器物尚处于半干燥状态时,使用粗刷在所述器物的外表面涂抹第1泥浆,形成多个凸根;以及
凸起生长步骤:在经过所述凸起形成步骤而形成的多个凸根上,使用所述粗刷将第2泥浆反复涂抹50-100次,并且每涂抹一次,就在15-20℃的温度及60-7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置于阴凉处干燥15-25分钟,从而使凸起生长;
其中,所述第1泥浆由79-84.9%的陶土、15-20%的水、以及0.1-1%的酸钠组成,所述第2泥浆由69-79.9%的陶土、20-30%的水、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根据器物的外表面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而调整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当器物的外表面每5cm×5cm面积内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为50-60个时,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调整为15%;当器物的外表面相同面积内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为20-30个时,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调整为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所述凸起生长步骤还包括水分调节步骤:将所述第2泥浆反复涂抹25-50次并使其经过所述干燥过程,然后使用塑料密封
12小时左右,从而使凸起和器物本体的水分含量吻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在完成所述水分调节步骤后,调节所述第2泥浆的水含量,沿任意方向或特定方向反复涂抹,其中,所述第2泥浆的水含量从
20%开始一直增加到30%,每次增加0.2-0.4%或每10次增加2-4%,所述特定方向为选自器物的上方、下方、右侧、左侧、从右上方到左下方、从左下方到右上方、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及从右下方到左上方中的任意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该方法还包括着色步骤:在通过所述凸起生长步骤生长的多个凸起上,使用所述粗刷涂抹第3泥浆进行着色,其中,所述第3泥浆由56-78.9%的陶土、20-30%的水、1-13%的颜料、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所述第1至第3泥浆中的陶土为含量少的铸型用陶土。
7.一种对经过水簸步骤、和泥步骤及成型步骤而成型的陶瓷器器物进行装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
凸起形成步骤:在所述成型的器物尚处于半干燥状态时,使用粗刷在所述器物的外表面涂抹第1泥浆,形成多个凸根;
凸起生长步骤:在经过所述凸起形成步骤而形成的多个凸根上,使用所述粗刷将第2泥浆反复涂抹50-100次,并且每涂抹一次,就在15-20℃的温度及60-7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置于阴凉处干燥15-25分钟,从而使凸起生长;
其中,所述第1泥浆由66-83.9%的陶土、15-20%的水、1-13%的颜料、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所述第2泥浆由56-78.9%的陶土、20-30%的水、1-13%的颜料、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根据器物的外表面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而调整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当器物的外表面每5cm×5cm面积内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为50-60个时,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调整为15%;当器物的外表面相同面积内所要形成的凸根的数量为20-30个时,所述第1泥浆的水含量调整为2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所述凸起生长步骤还包括水分调节步骤:将所述第2泥浆反复涂抹25-50次并使其经过所述干燥过程,然后使用塑料密封
12小时左右,从而使凸起和器物本体的水分含量吻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在完成所述水分调节步骤后,调节所述第2泥浆的水含量,沿任意方向或特定方向反复涂抹,其中,所述第2泥浆的水含量从20%开始一直增加到30%,每次增加0.2-0.4%或每10次增加2-4%,所述特定方向为选自器物的上方、下方、右侧、左侧、从右上方到左下方、从左下方到右上方、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及从右下方到左上方中的任意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陶瓷器尖装法,其特征是,所述第2泥浆中的颜料以一定间隔采用不同颜色,从而能够形成具有2种以上色泽的凸起。

说明书全文

陶瓷器尖装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陶瓷器尖装法,具体地说涉及作为陶瓷器制造方法中的一种装饰陶瓷器的方法,即,在器物的外表面形成针状凸起群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来说,陶瓷器制造要依次经过簸步骤、和泥步骤、成型步骤、装饰步骤、一次烧成步骤、施釉步骤、二次烧成步骤等过程。
[0003] 上述水簸步骤是将泥土(原料)均匀粉碎后混入水中,并将泥浆置于筛上除去杂质,提取沉淀放在阴凉处进行干燥的步骤。上述和泥步骤是在上述干燥后的陶土内添加适量水,使用手和脚或木槌将陶土和开的步骤。在这里,必须将陶土充分和开,才能使土质柔软,并除去空气,从而保证塑形时器具不会膨胀破裂。
[0004] 上述成型步骤是塑造陶瓷器形状的步骤,分为转轮成型和塑造成型,对于转轮成型,需要将成型的器物干燥一天左右后,削掉器物下端制成底部。
[0005] 上述装饰步骤是在上述成型的陶瓷器完全干燥之前,在器物的外表面装饰各种纹样的步骤,其方法众多。特别是,作为粉青沙器纹样法,已知有镶嵌法、印花法、剥地法、雕花法、绘法、漆刷法、溅浸法等7种。
[0006] 上述一次烧成步骤是在850-900℃的温度下进行一次烧成的步骤,目的是使器物完全干燥,并除去陶土中的杂质,使其容易施釉。
[0007] 上述施釉步骤是在一次烧成的器物上涂釉的步骤,有溅浸法、喷射法、涂敷法等。在这里,釉料是一种玻璃膜,能够赋予器物美丽的光泽,并兼具防水功能。
[0008] 上述二次烧成步骤是在1200-1300℃下对经过施釉的器物进行二次烧成的步骤,能够使釉料熔化并附着于器物,对器物起到装饰作用。
[0009] 上述烧成时使用的炉子可以是火炉、气炉、油炉、电炉等多种炉,烧成方法有充分供给气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氧化烧成和隔离氧气使燃料不完全燃烧的还原烧成。
[0010] 另一方面,当今时代要求陶瓷器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品”,而是一种能够提供美感的“可产业化的产品”。
[0011] 因此,为了满足多种消费者的要求,最近陆续开发了新的陶瓷器制造工艺。例如,韩国公开专利第2002-0011831号公开了适当调整原料和釉料的组成比例以及二次烧成过程中的炉子温度等,通过涂在陶瓷器表面的釉料层的变化,在陶瓷器表面形成凸出花纹的技术;此外,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480370号公示了具有指压凸起的陶瓷器制造方法,在器物整个表面形成直径5mm以下的不规则雕刻花纹,并在上述雕刻花纹表面使用刷子涂抹通过将白土制成糊状而得到的装饰材料,使装饰材料填充到雕刻花纹部,从而在其末端形成指压凸起。
[0012] 但是,通过改变釉料组成比而在陶瓷器外表面形成凸起的上述第一种技术,不仅形成的凸起不够明显,而且无法得到多种样式;而上述第二种技术虽然能够通过形成指压凸起,具有指压效果,但会降低美感,减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目的是提供在装饰陶瓷器时采用传统漆刷方法在器物的外表面形成多种针状凸起群的陶瓷器尖装法。
[001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特征是,在对经过水簸步骤、和泥步骤及成型步骤而成型的陶瓷器(器物)进行装饰的步骤中,包括如下步骤:在上述成型的器物尚处于半干燥状态时,使用粗刷在上述器物的外表面涂抹第1泥浆,形成多个凸根的凸起形成步骤;在经过上述凸起形成步骤而形成的多个凸根上,使用上述粗刷将第2泥浆反复涂抹50-100次,并且每涂抹一次,就在15-20℃的温度及60-7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其置于阴凉处干燥15-25分钟,从而使凸起生长的凸起生长步骤。
[0015] 本发明采用了传统漆刷法,漆刷法是以往粉青沙器纹样雕刻法中的一种,是在漆刷(宽而粗的刷子或扫帚)上涂上陶衣(白土),然后触及转盘上正在旋转的器物,从而在器物上形成花纹的方法。
[0016] 本发明涉及的陶瓷器尖装法利用了上述漆刷法,与以往不同,不是简单进行一两次作业而完成,而是首先,为了在半干燥的器物的外表面适当形成凸根,涂抹指定的第1泥浆(凸起形成步骤),接着,对包含上述形成的凸起的器物再次进行指定的干燥过程,反复涂抹指定的第2泥浆,从而使凸起生长到所需大小(凸起生长步骤),形成针状凸起群,实现新的陶瓷器纹样。其中,在适当时机向上述泥浆中添加适当颜料,可以演化出多种色泽,从而实现玲珑而又充满神秘感的陶瓷器纹样。附图说明
[0017] 图1a至图1e是本发明涉及的陶瓷器尖装法的实施例的照片。
[0018] 图2至图8是本发明涉及的具有多种纹样的实施例的照片。
[0019] 附图标记
[0020] 10:器物,12:没有形成凸根的部位,20:粗刷,32:凸根,34、36、38:凸起,40:形成大凸起的部位,50:形成小凸起的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照片)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2] 图1a至图1e是本发明涉及的陶瓷器尖装法的实施例的照片。
[0023] 首先,如图1a所示,在通过石膏(铸件)或转轮而成型的器物尚处于半干燥状态时,使用粗刷20在器物10的外表面涂抹指定的第1泥浆,适当地形成凸根32。附图符号12表示没有形成凸起的器物表面。
[0024] 这里,器物表面形成的凸根32的个数随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而变化。即,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越少,形成得越多,水分含量越多,形成得相对少。例如,如果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为15%,则在每5cm×5cm的面积内形成50-60个;如果水分含量为20%,则在相同面积内形成20-30个。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改变器物表面形成的凸根32的个数。
[0025] 如上所述,在器物表面形成多个凸根32之后,经过简短的干燥过程,然后如图1b至图1d所示,在包含上述凸起的器物上反复涂抹指定的第2泥浆,使凸起生长到所需大小。
[0026] 反复涂抹第2泥浆时,需要经过指定干燥过程,该干燥过程是在15-20℃的温度及60-7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置于阴凉处干燥15-25分钟。此时,如果温度和湿度低于上述标准,则由于干燥过程较快,形成的凸起较细,很难使凸起生长为所需形状,相反,如果温度及湿度高于上述标准,则由于干燥时间较长,从而反复数次涂抹泥浆使凸起生长到所需大小时,整体制作时间将很长。因此,作为上述干燥条件,优选在温度约15℃、相对湿度约65%的状态下,置于阴凉处干燥20分钟左右。
[0027] 如上所述,每涂抹一次都要进行干燥,才能有效地吸收第2泥浆,使凸起生长。每涂抹一次,凸起生长约0.3mm。
[0028] 反复涂抹第2泥浆20次左右时,如图1b所示,就在器物表面形成明显的凸起34,此时与其继续涂抹第2泥浆,不如利用塑料等指定材料对器物进行密封,保持12小时左右,从而使凸起和器物本体的水分含量相同。这样,能够防止生长的凸起在作业途中断裂。
[0029] 此外,考虑到凸起大小,即,第2泥浆的总涂抹次数,优选在中间时刻进行上述水分含量调节。
[0030] 如上所述,优选调节突起和器物本体的水分含量后,调节第2泥浆的水分含量,沿任意方向或特定方向反复进行涂抹。这里,任意方向指的是不沿特定方向涂抹第2泥浆,特别是指使凸起垂直生长的情形。此外,特定方向指的是器物上方、下方、右侧、左侧、从右上方到左下方、从左下方到右上方、从左上方到右下方、从右下方到左上方中的一种情形,能够使凸起上向所需方向弯曲生长。
[0031] 此外,在上述水分调节步骤之后,调节第2泥浆的水分含量,从20%开始一直增加到30%,将第2泥浆反复涂抹25-50次,以每次0.2-0.4%或每10次2-4%的速率逐渐增加,从而使凸起按所需方向生长,并且不会断裂。
[0032] 图1c所示为按所需方向涂抹凸起末端的情形。可以看出,图1c中的凸起36相比图1b有明显生长。这样,将第2泥浆总共涂抹50-100次,使凸起大小生长1.5-3cm。这里,上述第2泥浆的涂抹次数因凸起大小而异,并不局限于上述次数。
[0033] 接着,如图1d所示,当凸起生长到所需大小时,使用指定的刷子,在生长的多个凸起38上涂抹混合有1-13%的颜料的第3泥浆,对其进行着色。如果上述颜料含量不足1%,则很难体现颜料固有的色泽,而如果超过13%,则无法实现颜料色泽的自由变化。此外,色泽根据颜料比例有所不同,因此优选事先设定好色泽和颜料配合比例。
[0034] 如上所述,在最后阶段对凸起进行着色(也可以使用多种色泽进行多次涂抹),并经过指定的一次烧成步骤、施釉步骤、以及二次烧成步骤时,就可以如图1e所示,仅在凸起末端着色,从而实现具有特殊氛围的陶瓷器纹样。
[0035] 这里,一次烧成步骤、施釉步骤、二次烧成步骤可以按照以往方式进行,因此省略其说明,但一次烧成优选在900℃下进行,施釉优选采用喷射法,二次烧成优选在1250℃下进行。
[0036]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沿任意方向垂直形成凸起(图2)、向上形成凸起(图3)、或从左上方到左下方形成凸起(图4)等多种凸起形状。
[0037] 本发明除上述实施例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在第1泥浆和第2泥浆内混入与第3泥浆相同比例的颜料,从而形成如图5及图6所示的具有色泽的凸起。
[0038] 此外,如图5所示,在凸起形成步骤中使用第1泥浆形成凸根时,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形成大凸起的部位40和形成小凸起的部位50,从而形成粗细不同的凸起。
[0039] 此外,还可以以一定间隔反复涂抹混合不同颜料的第2泥浆,从而形成如图6所示的具有2种以上色泽的凸起。
[0040]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不在上述第1泥浆里混合颜料,只在第2泥浆中从一开始混合指定颜料,从而如图7及图8所示,使底色为白色,只让凸起具有色泽。
[0041] 特别是,图7中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为15%,在每5cm×5cm的面积内形成了50-60个左右的凸起,图8中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为20%,在相同面积内形成了20-30个左右的凸起,从上述实施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改变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可以形成不同个数的凸起。
[0042] 对于上述所有实施例,优选第1至第3泥浆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包含0.1-1%的酸钠。这里,硅酸钠易溶于极性强的水,能够使泥浆长时间维持悬浮状态,起到解胶剂作用,所以特别是,优选添加在需要反复进行涂抹的第2泥浆和第3泥浆。如果上述硅酸钠的比例小于0.1%,则无法正常发挥解胶剂作用,如果超过1%,则会引起泥浆凝固,因此,虽然硅酸钠的用量因土而异,但更优选控制在0.3-0.5%范围内。
[0043] 此外,对于上述所有实施例,第1至第3泥浆优选采用含铁量较少的铸型用陶土,各泥浆中配合的陶土含量要根据各泥浆的功能适当选择。即,第1泥浆用于在器物上形成凸根,因此,其含量优选为79-84.9%(如果加入颜料,则为66-83.9%)(如果低于上述范围,会造成凸根质量不好或稀疏现象,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则形成的凸起过密);第2泥浆需要重复进行涂抹和干燥,从而形成凸起,因此其含量优选为69-79.9%(如果混入颜料,同时进行着色时,则为56-78.9%);第3泥浆需要与颜料配合,在生长的凸起上对凸起进行着色,因此其含量优选为56-78.9%。
[0044] 因此,第1泥浆由79-84.9%的陶土、15-20%的水(水分)、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第2泥浆由69-79.9%的陶土、20-30%的水(水分)、以及0.1-1%的硅酸钠组成;第3泥浆由56-78.9%的陶土、20-30%的水(水分)、0.1-1%的硅酸钠、以及1-13%的颜料组成。如果在第1泥浆和/或第2泥浆中也像第3泥浆一样混入指定颜料,则第1泥浆由
66-83.9%的陶土、15-20%的水(水分)、0.1-1%的硅酸钠、以及1-13%的颜料组成;而第
2泥浆具有与第3泥浆相同的组成成分和组成比例。
[0045]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第1至第3泥浆中添加的各成分含量均用%表示,这表明相应成分在总体重量中所占的量。
[0046]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仅仅是为了使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背景知识的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实施本发明,本发明技术思想并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7] 此外,虽然本发明仅对陶瓷器装饰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根据相关专利法,通过本发明涉及的陶瓷器尖装法制造的陶瓷器也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
[0048] 发明效果
[0049] 本发明通过调节第1泥浆的水分含量来调节凸起密度,通过调整第2泥浆的涂抹次数来调节凸起大小,并且通过选择多种涂抹方向,能够形成多方向倾斜的凸起,此外,通过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比例在泥浆内掺入颜料,可以演化出具有多种色泽的凸起群,从而能够实现以往技术根本无法实现的玲珑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多种陶瓷器纹样。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