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1611163379.3 申请日 2016-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6746991A 公开(公告)日 2017-05-31
申请人 廖广暖; 发明人 廖广暖;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高抗折强度 混凝土 的制备方法,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含有 质量 比为1:2:2的 水 泥、砂和石子,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 水泥 用量2~6%的 速凝剂 ;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5~20%的高活性偏 高岭土 ;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0.6%的聚 羧酸 盐 减水剂 或奈磺酸甲 醛 缩合物减水剂;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聚丙烯 纤维 或玻璃纤维;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混凝土强度明显提高:抗压可以达到30MPa~40MPa,可以制备出C30和C40标号的混凝土;韧性明显增强,抗折强度可以达到10MPa。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含有质量比为1:2:2的泥、砂和石子,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2~6%的速凝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水泥用量5~20%的高活性偏高岭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0.6%的聚羧酸减水剂或奈磺酸甲缩合物减水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

说明书全文

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喷射混凝土是利用喷射方法施工的混凝土。混凝土喷射施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对施工现场环境(平整度、形状等)要求低,所以,该施工方法经常使用在抢险作业、矿山的巷道支护、地支护、隧道和涵洞支护、铁路和公路的边坡处理等领域。
[0003] 喷射在岩壁上的混凝土必须很快失去流动性,否则就会因流动而脱落,所以,必须向混凝土配方中添加“速凝剂”。由于速凝剂具有强性,在起到速凝作用的同时,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同时提高抗折强度。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含有质量比为1:2:2的泥、砂和石子,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2~6%的速凝剂;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5~20%的高活性偏高岭土
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0.6%的聚羧酸减水剂或奈磺酸甲缩合物减水剂;
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
该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还含有所述水泥用量0~5%的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混凝土强度明显提高:抗压可以达到30MPa~40MPa,可以制备出C30和C40标号的混凝土;韧性明显增强,抗折强度可以达到10MPa。
[0007] 2、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混凝土的喷射回弹率较普通混凝土降低10%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09] 实施例1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含有水泥、砂、石子、速凝剂、高活性偏高岭土、聚羧酸盐减水剂或奈磺酸甲醛缩合物减水剂、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所述水泥、砂、石子的质量比为1:2:2,所述速凝剂为所述水泥用量的2%;所述高活性偏高岭土为所述水泥用量的5%;所述聚羧酸盐减水剂或奈磺酸甲醛缩合物减水剂为所述水泥用量的
0%;所述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为所述水泥用量的0%;所述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为所述水泥用量的0%。
[0010] 实施例2 高抗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含有水泥、砂、石子、速凝剂、高活性偏高岭土、聚羧酸盐减水剂或奈磺酸甲醛缩合物减水剂、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所述水泥、砂、石子的质量比为1:2:2,所述速凝剂为所述水泥用量的6%;所述高活性偏高岭土为所述水泥用量的20%;所述聚羧酸盐减水剂或奈磺酸甲醛缩合物减水剂为所述水泥用量的5%;所述聚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为所述水泥用量的5%;所述可分散乳胶粉或白乳胶为所述水泥用量的5%。
[0011]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