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申请号 CN201480034293.3 申请日 2014-06-03 公开(公告)号 CN105339215B 公开(公告)日 2017-12-2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大赛璐; 发明人 滕田高司;
摘要 本 发明 的课题为提供适用于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可以使用一个点火机构,使 燃烧室 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为此,本发明在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中,使得在点火机构室(34)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点火机构室 外壳 (30)的第1连通部(33)后,与内侧筒状壁部(70、170、270、370、470)冲突,从而使流动朝向顶板(12a)方向改变,通过环状隔壁部(50)的通气孔(53)。
权利要求

1.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具有:
外壳,其包括顶板、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及底板
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有点火机构的点火机构室,且一端侧的开口部封闭;
外侧筒状壁部,其配置为使得与所述周壁部之间形成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连通的气体排出路径;
环状隔壁部,其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环状隔壁部与顶板之间形成空间,且环状隔壁部具有通气孔;
被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及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包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
内侧筒状壁部,该内侧筒状壁部配置于底板上使得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隔着间隔、且与所述环状隔壁部之间隔着间隔;
所述点火机构室和所述燃烧室由第1连通部连通,该第1连通部包括开口部,该开口部设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的所述底板侧的周壁部;
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环状隔壁部所形成的空间,由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连通;
连通由所述环状隔壁部形成的空间和所述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由第2连通部连通,该第2连通部包括在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
在所述点火机构室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第1连通部后与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冲突,从而使流动朝向设有所述第2连通部的顶板方向改变,通过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选自下述要件(a)~(c)的要件中,至少满足要件(a);
所述要件(a)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上端的高度(h1)和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高度(h2)的比率(h1/h2)为0.3~0.7的范围,
(a)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自所述底板起沿外壳轴方向高度范围
(b)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之间的间隔
(c)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对所述底板的倾斜度。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要件(b)为: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到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间隔(L1)和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到所述外侧筒状壁部的间隔(L2)的比率(L1/L2)为0.1~0.9的范围;
所述要件(c)为:所述底板与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侧的角度为70°~140°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进一步,形成所述第1连通部的开口部上端的从所述底板起的高度是从所述底板到所述内侧筒状壁部上端的高度(h1)的一半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外周缘向外壳半径外侧方向延伸的外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在所述外侧环状平面部和所述内侧环状平面部一体形成;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外周面,以和未形成有外壳的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向外壳半径方向外侧倾斜的筒状的倾斜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8.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外周缘向外壳半径外侧方向延伸的外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筒状壁面部的上端侧的周缘部具有沿外壳轴方向的凹凸,所述凹凸沿周方向在多个部位形成,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筒状壁面部的凹部的高度;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在所述外侧环状平面部和所述内侧环状平面部一体形成;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外周面,以和未形成有外壳的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9.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包括: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所述筒状壁面部的上端侧的周缘部具有沿外壳轴方向的凹凸,所述凹凸沿周方向在多个部位形成;
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筒状壁面部的凹部的高度;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10.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筒状壁面部中沿周向形成多个贯通孔;
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周缘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在具有所述通气孔的环状隔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
12.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包括:
外壳,其包括顶板、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及底板;
点火机构室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以及形成容纳有点火机构的点火机构室;
外侧筒状壁部,其配置在外壳中;
气体排出路径,其与气体排出口连通并且形成在周壁部与外侧筒状壁部之间;
环状隔壁部,其配置在点火机构室外壳和外侧筒状壁部之间,环状隔壁部具有通气孔;
在顶板和环状隔壁部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经由设置在外侧筒状壁部和顶板之间的一个开口与气体排出路径连通;
被环状隔壁部、底板、点火机构室外壳及外侧筒状壁部包围形成燃烧室,该燃烧室内包括气体发生剂并且通过另一个开口与点火机构室连通,该另一个开口配置在点火机构室外壳在底板一侧的周壁部中,该燃烧室通过通气孔与上述空间连通;以及内侧筒状壁部,该内侧筒状壁部配置于底板上,并与点火机构室外壳、外侧筒状壁部以及环状隔壁部之间隔着间隔,该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的半径方向正对该另一个开口并且提供形成在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用于其中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相对早的初期着火的空间,以及提供形成在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用于其中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晚于初期着火空间中的气体发生剂的后期着火的空间。

说明书全文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适于作为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用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使用气体发生剂的气体发生器中,已知通过调整燃烧室中的着火开始部分和将燃烧气体从燃烧室排出的出口的位置,来提高填充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可燃性。
[0003] 就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燃烧室40内的气体发生剂41从面向封闭壳的底板13a侧的通部27的部分开始着火,燃烧气体从作为燃烧室40出口的多孔构件50排出,在燃烧室40中气体从轴方向的下侧向上侧流动。
[0004] 因此,由通风部27附近已着火的气体发生剂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由于燃烧气体向轴方向上侧(空间60侧)流动,因此在工作初期处于未燃烧状态的、靠近多孔构件50的气体发生剂也容易燃烧,提高了燃烧室40内部整体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性能。
[0005] 就美国专利5,628,528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通过屏障60将推进室分离为2个室62、64。在工作时,点火器24直接使推进室62的推进剂40燃烧,但利用屏障60使来自点火器24的火焰不能到达推进室64的推进剂66。推进室64的推进剂66因来自推进剂40的热传递而着火。
[0006] 美国专利5,009,855号公报在图1~图3中示出了3个气体发生器。图1中,燃烧室3配置有嵌件9,图2中,燃烧室内配置有具有球部20的嵌件18,图3中,燃烧室内配置有嵌件29。而且,通过各嵌件分为大大小小的腔室,在各腔室中填充气体发生剂。工作中,先燃烧小腔室内的气体发生剂,其产生的气体供给于大腔室而使其中的气体发生剂着火。
[0007] 已知从气囊展开对乘员的影响或保护的观点考虑,在利用从气体发生器放出的燃烧气体使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将横轴设为时间(ms)、纵轴设为压时,期望以描绘S字状的曲线(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气体(压力升高)(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0-026189号公报的图1、日本特开2003-191816号公报的图4)。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具有:
[0009] 外壳,其包括顶板、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及底板;
[0010] 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有点火机构的点火机构室,且一端侧开口部封闭;
[0011] 外侧筒状壁部,其配置为使得与所述周壁部之间形成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连通的气体排出路径;
[0012] 环状隔壁部,其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与顶板之间形成空间,且环状隔壁部具有通气孔;
[0013] 被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及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包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填充有气体发生剂;
[0014] 内侧筒状壁部,该内侧筒状壁部配置于底板上,使得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之间隔着间隔、且与所述环状隔壁部之间隔着间隔;
[0015] 所述点火机构室和所述燃烧室由第1连通部连通,该第1连通部包括开口部,该开口部设置于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的所述底板侧的周壁部;
[0016] 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环状隔壁部所形成的空间,由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连通;
[0017] 气体排出路径连通由所述环状隔壁部形成的空间与所述气体排出口,该气体排出路径由第2连通部连通,该第2连通部包括在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的开口部;
[0018] 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
[0019] 在所述点火机构室产生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第1连通部,然后与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冲突,使流动朝向设有所述第2连通部的顶板方向改变,通过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附图说明
[0020] 本发明通过下面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进一步完全得到理解,但这些仅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受其限制。
[0021] [图1]图1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
[0022] [图2]图2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
[0023] [图3]图3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沿轴X方向的截面图。
[0024] [图4]图4为图2或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内侧筒状壁部的立体图。
[0025] [图5]图5为图2或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内侧筒状壁部的立体图。
[0026] 发明详述
[0027] 就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气体发生器而言,虽然提高了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可燃性,但由于目的在于使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一下子燃烧以提高着火性,因此以描绘上述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的构成,与日本特开2010-163025号公报的原本的目的相反。
[0028] 在美国专利5,628,528号公报中,由于燃烧室分离为2个,并通过从一个推进室的热的传递使单个的推进室的推进剂着火燃烧,因此认为根据周围的环境温度不同,热的传递受到影响,难以以描绘所述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
[0029] 在美国专利5,009,855号公报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中,从点火嘴8、嵌件9、气体排出口15的配置状态考虑,认为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整体的着火性过于良好,难以得到原本的效果。
[0030] 并且在图2的气体发生器中,记载了来自少量气体发生剂部21的燃烧气体,通过开口23而使大量气体发生剂部22着火,认为和图1同样地难以得到原本的效果,图3的气体发生器也相同。
[0031] 因而,在图1~图3的气体发生器中,认为难以以描绘所述的那样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
[0032]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适于气囊装置等人员约束装置用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可以使用一个点火机构,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
[0033]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在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内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从而在燃烧室内设有: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相对早的空间(以下称为“初期着火空间”)和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相对晚的空间(以下称为“后期着火空间”)。
[0034] 初期着火空间形成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内侧。另外,后期着火空间成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0035]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第1连通部和内侧筒状壁部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该第1连通部连通点火机构室和燃烧室。
[0036] 在本发明中,形成第1连通部的开口部上端的自底板起的高度为,优选是从底板到内侧筒状壁部上端为的高度(h1)的一半以下。
[0037] 就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点火机构室内的点火机构工作,燃烧室内燃烧产物(火焰或燃烧气体等)从第1连通部放出时,燃烧产物沿外壳半径方向放出,最初使填充于初期着火空间内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产生燃烧气体。
[0038] 然后,从第1连通部放出的燃烧产物,使初期着火空间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后,与内侧筒状壁部冲突。
[0039] 在外壳内,因为连通第2连通部和气体排出口的气体排出路径在顶板侧,所以该燃烧气体和燃烧产物一起向顶板方向流动,并使存在于比初期着火空间更靠轴X方向上方(顶板侧)位置的未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着火。
[0040] 此时产生出的气体,通过形成于环状隔壁部的通气孔,向燃烧室上方形成的空间流动。但是,存在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其存在于和该燃烧气体沿轴X方向的流动相反的位置,着火较晚。在环状隔壁部可以均匀地形成多个该通气孔,利用这些通气孔可以控制妨碍燃烧气体通过,或反射初期着火空间所产生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着火。
[0041] 由于通过如上所述,在相对于燃烧室内气体的出口在轴X方向的相反侧设有初期着火空间和后期着火空间,可以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因此可以以描绘所述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
[0042] 在本发明中,因为特别将相对于内侧筒状壁部的半径方向内侧作为初期着火空间和第1连通部直接连通,并于半径方向外侧形成后期着火空间,所以容易得到所述作用效果。
[0043]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0044]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选自下述的要件(a)~(c)的要件中,至少满足要件(a),所述要件(a)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上端的高度(h1)和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环状隔壁部的高度(h2)的比率(h1/h2)为0.3~0.7的范围。
[0045] (a)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自所述底板起沿外壳轴方向的高度范围[0046] (b)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之间的间隔
[0047] (c)调整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对所述底板的倾斜
[0048] 因为燃烧室内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所以形成初期着火空间和后期着火空间,可以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燃烧时间产生时间差,以描绘所述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
[0049] 此时,通过调整要件(a)在规定范围,可以将初期着火空间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与后期着火空间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的时间差调整为更期望的范围。
[0050] 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要件(b)、(c)以调整初期着火空间和后期着火空间的容积(气体发生剂的填充量)。
[0051] 在本发明中,就要件(b)而言,从点火机构室外壳到内侧筒状壁部的间隔(L1)和从点火机构室外壳到外侧筒状壁部的间隔(L2)的比率(L1/L2)优选为0.1~0.9的范围,更优选0.3~0.7的范围。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将L1确定为从点火机构室外壳的外周面到内侧筒状壁部的外周面止的最长间隔,L2确定为从点火机构室外壳的外周面到外侧筒状壁部的外周面止的最长间隔。
[0053] 以及在本发明中,就要件(c)而言,底板和内侧筒状壁部的点火机构室外壳侧的角度优选为70°~140°的范围。
[0054]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0055]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外周缘向外壳半径外侧方向延伸的外侧环状平面部;
[0056]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0057]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在所述外侧环状平面部和所述内侧环状平面部一体形成;
[0058]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外周面,以与未形成有外壳的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0059] 如果使用内侧筒状壁部和外侧筒状壁部成为一体的构成,则由于可以一次安装二个部件,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0060] 另外,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或角度、外侧环状平面部和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的要件(a)、(b)、(c)的调整变得容易。
[0061]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0062]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0063]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0064] 由于内侧筒状壁部可以以和点火机构(固定点火器的金属制造的套环)或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方式安装,容易确定位置。
[0065] 另外,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要件(a)、(b)的调整变得容易。
[0066]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0067]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向外壳半径方向外侧倾斜的筒状的倾斜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0068]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0069] 由于内侧筒状壁部可以以和点火机构(固定点火器的金属制造的套环)或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方式安装,容易确定位置。
[0070] 另外,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或角度、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要件(a)~(c)的调整变得容易。
[0071]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为,其中:
[0072]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下端外周缘向外壳半径外侧方向延伸的外侧环状平面部;
[0073] 所述筒状壁面部的上端侧的周缘部具有沿外壳轴方向的凹凸,所述凹凸沿周方向在多个部位形成,所述要件(a)中的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筒状壁面部的凹部的高度;
[0074]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具有:筒状壁面部和从其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0075]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和所述外侧筒状壁部,在所述外侧环状平面部和所述内侧环状平面部一体形成;
[0076] 所述外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外周面,以与未形成有外壳的气体排出口的周壁部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0077] 如果使用内侧筒状壁部和外侧筒状壁部成为一体的构成,则由于可以一次安装二个部件,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0078] 另外,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或角度、外侧环状平面部和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要件(a)、(b)、(c)的调整变得容易。
[0079] 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在筒状壁面部形成了凹凸的构件作为内侧筒状壁部,可以精细调整所述的要件(a)。
[0080]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为,其中:
[0081]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包括:筒状壁面部、和从该筒状壁面部的下端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
[0082] 所述筒状壁面部的上端侧的周缘部具有沿外壳轴方向的凹凸,所述凹凸在沿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形成;
[0083] 所述要件(a)中的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筒状壁面部的凹部的高度;
[0084]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的内侧环状平面部的内周缘,以和所述点火机构或所述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状态而嵌入。
[0085] 由于内侧筒状壁部可以以和点火机构(固定点火器的金属制造的套环)或点火机构室外壳抵接的方式安装,容易确定位置。
[0086] 另外,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或角度、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要件(a)、(b)、(c)的调整变得容易。
[0087] 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在筒状壁面部形成有凹凸的构件作为内侧筒状壁部,可以精细调整所述的要件(a)。
[0088] 本发明优选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0089] 所述内侧筒状壁部在筒状壁面部中沿周向形成多个贯通孔;
[0090] 所述要件(a)中的h1为从所述底板到所述贯通孔的下端周缘的高度。
[0091] 通过调整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的高度或角度、内侧环状平面部的长度,所述要件(a)、(b)、(c)的调整变得容易。
[0092] 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在筒状壁面部形成有贯穿孔的构件作为内侧筒状壁部,调整该贯通孔的开口径或数量、及形状、以及自外壳的底板起的高度,可以精细调整所述的要件(a)。
[0093] 本发明优选的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为,其中,在具有所述通气孔的环状隔壁部和所述顶板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
[0094] 就过滤器而言,可使用具有过滤及冷却燃烧气体的功能的、公知的过滤器。
[0095] 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由于即使通过一个点火器使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时,也可以使燃烧室内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开始时间产生时间差,因此可以以描绘所述的S字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而使气囊膨胀。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1)图1的气体发生器
[0097] 在图1的气体发生器10中,金属制造的外壳11为扩散器壳12和封闭壳13在接触焊接固定而成。
[0098] 扩散器壳12为杯状构件,其包括顶板12a和具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4的上部周壁部12b。为了防湿,气体排出口14由带从内侧封闭。
[0099] 封闭壳13为杯状构件,其包括底板13a和下部周壁部13b。
[0100] 通过上部周壁部12b和下部周壁部13b形成外壳11的周壁部。
[0101] 如图1所示,就外壳11而言,以在扩散器壳12内嵌入有封闭壳13的状态,接触部进行焊接固定(焊接固定部15),在焊接固定部15的内周面中产生图1所示那样的环状台阶15a。
[0102] 在封闭壳13的底板13a的中央部,配置有由点火器套环21和树脂22保持的点火器20。就点火器套环21而言,虽然是和底板13a成为一体的,但也可以和其他的构件焊接一体化。
[0103] 在外壳11的中央部,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30以覆盖点火器20及点火器套环21的状态配置。
[0104] 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内侧作为点火机构室34,在内部容纳有作为点火机构的、一个点火器20、未图示的传火药(transfer charge)或气体发生剂。
[0105] 就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30而言,顶板12a侧作为封闭面31。
[0106] 就封闭面31而言,顶板12a侧的开口部侧由其他的构件封闭,或顶板12a侧的开口部侧和顶板12a抵接而封闭。此外,也可以使用杯状外壳。
[0107] 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周壁32的内周面32a除一部分(非接触部分)外和点火器套环21接触。
[0108] 就周壁32的内周面32a和点火器套环21而言,为了提高点火机构室外壳30相对于点火器套环21的固定强度,也可以如图1所示,通过从周壁32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36按压点火器套环21的方式进行固定。
[0109] 在周壁32的内周面32a和点火器套环21的非接触部分形成有燃烧产物的通路35,燃烧产物的通路35包括沿轴X方向的间隙。
[0110] 就点火机构室外壳30而言,在底板13a侧的周壁32的一部分形成有第1连通部33。第1连通部33是开口的,不以密封带那样的封闭构件封闭。
[0111] 第1连通部33包括:在周壁32的开口部侧形成的沿轴X方向的凹部(切下周缘后的部分)或沿厚度方向的贯通孔。
[0112] 就第1连通部33而言,经由燃烧产物的通路35和点火机构室34连通。
[0113] 外侧筒状壁部40具有:筒状壁面部4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41的下端侧(底板13a侧)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42;
[0114] 就外侧筒状壁部40而言,内侧环状平面部42和底板13a抵接,且筒状壁面部41的一部分和封闭壳13的下部周壁部13b抵接。
[0115] 进一步通过存在环状台阶15a,在筒状壁面部41与扩散器壳12的上部周壁部12b之间形成有和气体排出口14连通的筒状的气体排出路径16。
[0116] 外侧筒状壁部40具有第2连通部43,第2连通部43包括:将筒状壁面部41的顶板12a侧进行部分切除后的切削部或开口部。
[0117] 在点火机构室外壳30和外侧筒状壁部40之间,以和顶板12a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配置有环状隔壁部50。
[0118] 环状隔壁部50具有环状平板部51和环状壁部52,该环状平板部51具有多个通气孔53,该环状壁部52从环状平板部51的内周缘沿轴X方向延伸,环状隔壁部50以在环状壁部52压入点火机构室外壳30而得以安装。通气孔53遍及环状平板部51整体且均匀地形成,其具有在来自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气体通过时不会造成妨碍的开口面积。
[0119] 在顶板12a和环状隔壁部50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中,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80。环状过滤器80为可以过滤及冷却由气体发生剂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公知的过滤器。
[0120] 就由环状隔壁部50形成的空间(配置有环状过滤器80的空间)和气体排出路径16而言,由第2连通部43连通。
[0121] 被环状隔壁部50、底板13a、点火机构室外壳30及外侧筒状壁部40包围的空间形成燃烧室60。在燃烧室60内填充有未图示的、公知的气体发生剂。
[0122] 燃烧室60和环状隔壁部50所形成的空间,由环状隔壁部50的通气孔53连通。
[0123] 在燃烧室60内,进一步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70。
[0124] 就内侧筒状壁部70而言,具有筒状壁面部7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71的下端侧(底板13a侧)的外周缘向外壳半径外侧方向延伸的外侧环状平面部72,并以在底板13a上设置有外侧环状平面部72的状态配置。
[0125] 虽然图1中,就外侧筒状壁部40和内侧筒状壁部70而言,内侧环状平面部42和外侧环状平面部72一体形成,但也可以是分离的。
[0126] 筒状壁面部71被配置为:与点火机构室外壳30和外侧筒状壁部40之间隔着间隔,且和环状隔壁部50之间隔开间隔。
[0127] 内侧筒状壁部70在选自下述要件(a)~(c)的要件中,至少满足要件(a)。
[0128] <要件(a)>
[0129] 调整内侧筒状壁部70的自底板13a起沿外壳轴方向的高度范围。
[0130] 就要件(a)而言,从底板13a到内侧筒状壁部70的上端的高度(h1)和从底板13a到环状隔壁部50的高度(h2)的比率(h1/h2)为0.3~0.7的范围。
[0131] 图1的气体发生器10中,h1/h2=0.4。
[0132] <要件(b)>
[0133] (b)调整内侧筒状壁部70和点火机构室外壳30之间的间隔。
[0134] 就要件(b)而言,从点火机构室外壳30到内侧筒状壁部70的间隔(L1)和从点火机构室外壳30到外侧筒状壁部40的间隔(L2)的比率(L1/L2)优选为0.3~0.7的范围。
[0135] 图1的气体发生器10中,L1/L2=0.5。
[0136] <要件(c)>
[0137] 调整内侧筒状壁部70对底板13a的倾斜角度。
[0138] 就要件(c)而言,底板13a和内侧筒状壁部70的点火机构室外壳30侧的角度为70°~140°的范围。
[0139] 图1的气体发生器10中,所述角度为90°。
[0140] 内侧筒状壁部70(筒状壁面部71)和第1连通部33在外壳半径方向正对。
[0141] 就形成第1连通部33的开口部上端的自底板13a起的高度而言,优选高度是从底板13a到内侧筒状壁部70(筒状壁面部71)的上端的高度(h1)的一半以下。
[0142] 接下来,对将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0组装入众所周知的车辆用的气囊装置时的操作进行说明。
[0143] 点火机构室34内的点火器20工作时,使传火药或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产生燃烧产物(火焰、燃烧气体等)。
[0144] 产生的燃烧产物从第1连通部33放出到燃烧室60内时,使在点火机构室外壳30和内侧筒状壁部70之间的初期着火空间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
[0145] 这里的初期着火空间为被封闭壳的底板13a、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71、筒状的点火机构室外壳的周壁32包围的环状空间。
[0146] 燃烧产物从第1连通部33朝向燃烧室60在半径方向外侧直进,与和第1连通部33正对的内侧筒状壁部70(筒状壁面部71)冲突而使其流动变为沿轴方向(顶板12a方向,即配置有过滤器80的空间的方向)。
[0147] 这时,在初期着火空间(筒状壁面部71的内侧空间)存在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由于从该处产生的燃烧气体向顶板12a方向流动,因此使在该方向存在的未燃烧的气体发生剂也着火。
[0148] 但是,在后期着火空间(被底板13a、内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71、外侧筒状壁部的筒状壁面部41包围的空间)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不存在于该燃烧气体流动的方向上,为难以着火的状态。
[0149] 因此即使同时存在于相同的空间,也存在容易着火的气体发生剂和难以着火的气体发生剂。
[0150] 即,初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在从气体排出口14排出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产生燃烧气体,从气体排出口14排出,因此可以以描绘S字的曲线的方式放出燃烧气体而使气囊膨胀。
[0151]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利用筒状壁面部71改变了朝向的燃烧产物,由于在到达和第2连通部43连通的配置有过滤器80的空间为止为直线流动,而使初期着火空间上方的燃烧室60内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因此对存在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给予的影响较少。
[0152] 因而,与存在于初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时机,可以被显著区分。
[0153] (2)图2的气体发生器
[0154] 除外侧筒状壁部的形状、内侧筒状壁部的形状及安装状态不同以外,包括要件(a)~(c)在内,图2的气体发生器100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0均相同,可以同样地操作。
[0155] 外侧筒状壁部140具有:筒状壁面部14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141的下端侧(底板13a侧)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142。
[0156] 就外侧筒状壁部140而言,内侧环状平面部142和底板13a抵接,且筒状壁面部141和封闭壳13的下部周壁部13b抵接。
[0157] 进一步通过存在环状台阶15a,在筒状壁面部141和扩散器壳12的上部周壁部12b之间形成有和气体排出口14连通的筒状的气体排出路径16。
[0158] 外侧筒状壁部140具有第2连通部43,第2连通部43包括:将筒状壁面部141的顶板12a侧进行部分切除后的切削部或开口部。
[0159] 燃烧室60内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170。
[0160] 内侧筒状壁部170具有:筒状壁面部17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171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172。
[0161] 就内侧筒状壁部170而言,以内侧环状平面部172置于底板13a,内周缘和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周壁32抵接的状态配置。
[0162] 此时,筒状壁面部171被配置为:以满足要件(a)~(c)的方式,和点火机构室外壳30和外侧筒状壁部140之间隔着间隔,且和环状隔壁部50之间隔开间隔。
[0163]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内侧环状平面部172的内周缘和点火器套环21抵接、在内侧环状平面部172上抵接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开口部。
[0164] (3)图3的气体发生器
[0165] 除内侧筒状壁部的形状不同以外,图3的气体发生器200与图2的气体发生器100均相同,可以同样地操作。
[0166] 燃烧室60内配置有内侧筒状壁部270。
[0167] 内侧筒状壁部270具有:筒状壁面部27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271的下端侧(底板13a侧)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272。
[0168] 筒状壁面部271为其上端侧向半径方向外侧斜的倾斜壁面部。
[0169]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图3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270与图1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70形状相同并和外侧筒状壁部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筒状壁面部271为其上端侧向半径方向内侧斜的倾斜壁面部。
[0170] 就内侧筒状壁部270而言,以内侧环状平面部272设置于底板13a,内周缘和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周壁32抵接的状态配置。
[0171] 此时,筒状壁面部271被配置为:以满足下述要件(a)~(c)的方式,和点火机构室外壳30和外侧筒状壁部140之间隔着间隔,且和环状隔壁部50之间隔开间隔。
[0172]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内侧环状平面部272的内周缘和点火器套环21抵接,在内侧环状平面部272上抵接点火机构室外壳30的开口部。
[0173] 要件(a):h1/h2=0.4
[0174] 要件(b):L1/L2=0.5(L1为筒状壁面部271和内侧环状平面部272之间的外侧角部的长度。)
[0175] 要件(c):底板13a和内侧筒状壁部270(筒状壁面部271)的点火机构室外壳30侧的角度为115°
[0176] (4)图2、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内侧筒状壁部(图4)
[0177] 在图2及图3的气体发生器中,可使用图4所示那样的内侧筒状壁部370。
[0178] 内侧筒状壁部370具有:筒状壁面部37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371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372。
[0179] 就筒状壁面部371而言,其上端侧的周缘部具有沿外壳轴X方向的凹部375和凸部376。
[0180] 凹部375和凸部376为沿周向交替形成。
[0181] 在图4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370中,要件(a)中的h1为从底板13a到筒状壁面部的凹部375的高度。
[0182]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图4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370与图1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70形状相同并和外侧筒状壁部成为一体。
[0183] 就图4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370而言,通过调整凹部375的每一个的深度或圆周方向的长度及数量,可调整在初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后,存在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燃烧的时机。
[0184] 另外图4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370也可以具有图3所示那样的倾斜壁面部271。
[0185] (5)图2、图3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使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内侧筒状壁部(图5)[0186] 在图2及图3的气体发生器中,可使用图5所示那样的内侧筒状壁部470。
[0187] 内侧筒状壁部470具有:筒状壁面部471、和从该筒状壁面部471的内周缘向外壳半径内侧方向延伸的内侧环状平面部472。
[0188] 筒状壁面部471在周壁部具有沿厚度方向的多个贯通孔473。
[0189] 贯通孔473为在相同高度位置沿周向等间隔形成。
[0190] 在图5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470中,要件(a)中的h1为从底板13a到贯通孔473的下端周缘的高度。
[019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图5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470与图1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70形状相同并和外侧筒状壁部成为一体。
[0192] 就图5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470而言,通过调整贯通孔473的每一个的大小、数量、高度位置,可调整在初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后,存在于后期着火空间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燃烧的时机。
[0193] 另外图5所示的内侧筒状壁部470也可以具有图3所示那样的倾斜壁面部271。
[0194] 如上记载了本发明。显然本发明在其范围中包含各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明显是本发明的变形的所有内容,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