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陶瓷电容器的双轴取向薄膜

申请号 CN00806443.1 申请日 2000-03-31 公开(公告)号 CN1128061C 公开(公告)日 2003-11-19
申请人 特拉丝帕番有限公司; 发明人 K-H·科奇姆; K·穆勒-那格尔; R·施米特;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多层 薄膜 作为生产陶瓷电容器的 支撑 薄膜的用途,其中多层薄膜由底层和至少一层 面层 A构成,其中面层A包括丙烯 聚合物 和至少一种不相容聚烯 烃 ,该不相容聚烯烃为LDPE、HDPE、MDPE、乙烯-丙烯共聚物或环烯烃聚合物或间同立构聚合物,和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比薄膜的 反面 表面的大,和将陶瓷涂层设置于薄膜的较光滑表面上,并将该涂层干燥,然后从支撑薄膜上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聚烯取向多层薄膜作为生产陶瓷电容器的支撑薄膜的 用途,其特征在于
·多层薄膜由底层和至少一层面层A构成,其中面层A包括70至 99.5wt%的丙烯聚合物和0.5至30wt%的至少一种不相容聚烯烃,该不 相容聚烯烃为LDPE、HDPE、MDPE、乙烯-丙烯共聚物或环烯烃聚合物 或间同立构聚合物,和·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比薄膜的反面表面的大;
·将陶瓷涂层设置于薄膜的较光滑表面上,并将该涂层干燥,然 后从支撑薄膜上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面层A不含任何颗粒抗粘 连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薄膜具有第二面层C, 该面层C的表面形成更光滑的薄膜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面层C基本上由丙烯 均聚物构成且基本上不含任何抗粘连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将涂有陶瓷层的薄膜 在其陶瓷层表面上设置金属层。
6.一种聚烯烃取向多层薄膜作为生产光刻胶层的支撑薄膜的用 途,其特征在于
·多层薄膜由底层和至少一层面层A构成,其中面层A包括70至 99.5wt%的丙烯聚合物和0.5至30wt%的至少一种不相容聚烯烃,该不 相容聚烯烃为LDPE、HDPE、MDPE、乙烯-丙烯共聚物或环烯烃聚合物 或间同立构聚合物,和·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比薄膜的反面表面的大。
·该作为分离膜的薄膜以其光滑表面与光刻胶层接触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用作陶瓷层的支撑薄膜的双轴取向多层聚烯薄膜。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生产陶瓷电容器的方法。

陶瓷电容器是其中电介质由陶瓷层组成的电容器。为生产这些电 容器,首先将陶瓷类起始原料(通常为陶瓷粉)用合适的溶剂和粘结 剂转化为高粘稠组合物。在后续步骤中,将该组合物进一步转化为薄 层,随后在该薄层上设置金属层(电容器电极)。将按此方式覆盖的 这些陶瓷层格式化、堆积、压制和最终在高温下烧制以烧结陶瓷。由 这些坯料通过随后设置带有电接触点的电极并封装于合成树脂涂料 中,生产适用的电容器(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September 1988, page 88 ff.)。

陶瓷层可由不同材料组成。合适的陶瓷材料是本领域已知的,这 些材料的例子是金属化物和/或酸盐,如钛酸钡、酸镁、二氧化 钛、氧化铋和其混合物。这些陶瓷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介电常数

用于生产随后转化为电容器的陶瓷层的各种方法是已知的。例如, 首先将高粘稠的陶瓷涂料组合物涂于合适的软质基材上并干燥。该基 材必须在后面的加工步骤中除去,在此期间所得陶瓷层或薄膜在分离 过程中必须不被损害。为此目的,已知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纸、聚酯膜 或聚丙烯膜。

JP 06305041 A公开了一种具有聚丙烯底层和乙烯-丙烯共聚物面 层的取向多层薄膜,其表面粗糙度Ra据说为0.08至0.5μm。两个表 面的粗糙度值相差应不超过0.1μm。该薄膜上生成的陶瓷层只能在低 温下干燥,因为否则该陶瓷层与薄膜的粘结太大同时在支撑薄膜分 离时在陶瓷薄膜中产生瑕疵。

JP01196111 A描述了一种单层取向聚丙烯薄膜,它包括作为陶瓷 层剥离剂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然而,该聚二甲基硅氧烷可部分转移到 陶瓷层表面上,如此损害了金属涂层与该表面的粘结力。

JP60206620 H描述了由包括聚丙烯、聚甲基戊烯和HDPE的混合 物制备的薄膜。据说该薄膜因存在HDPE而具有良好的剥离性能和表面 粗糙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作为陶瓷层的支撑膜的薄膜。另一 方面,为能够很好地施用陶瓷材料和涂布膜能够卷起,薄膜与陶瓷层 之间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力。与此同时,在干燥后必须可将陶瓷层从薄 膜上分离,而不破坏陶瓷层,特别是其表面。对于陶瓷层,要求该层 在从薄膜上分离后必须具有最光滑的表面。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使用聚烯烃取向多层薄膜作为生产陶瓷电容器 的支撑薄膜实现,其中

·多层薄膜由底层和至少一层面层A构成,其中面层A包括丙烯 聚合物和至少一种不相容聚烯烃,该不相容聚烯烃为LDPE、HDPE、 MDPE、乙烯-丙烯共聚物或[空白],和

·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比薄膜另一表面的大,并且

·将陶瓷涂层设置于薄膜的较光滑表面上,并将该涂层干燥,然 后从支撑薄膜上分离。

在每一情况下,本发明多层薄膜的底层基本上由聚烯烃,优选丙 烯聚合物和非必要加入的有效量的添加剂构成。该底层通常包括至少 90%,优选95至小于100wt%的聚烯烃。

该聚烯烃聚合物主要包括(至少90%的)丙烯,并具有熔点140 ℃或更高,优选150至170℃。具有6wt%或更低庚烷可溶含量的全 同立构聚丙烯、具有乙烯含量5wt%或更低的乙烯与丙烯的共聚物、 具有α-烯烃含量5wt%或更低的丙烯与C4-C8-α-烯烃的共聚物代表用 于底层的优选丙烯聚合物,特别优选全同立构聚丙烯。底层的丙烯聚 合物通常具有熔体流动指数0.5g/10min至15g/10min,优选3g/10 min至8g/10min,在230℃和力21.6N下按照DIN 53 735测定。 所述重量百分比基于相应的共聚物。

设置于底层表面上的面层A包括丙烯聚合物和至少一种不相容聚 烯烃。存在于面层上的不相容聚烯烃的量通常为0.5至30wt%,优 选1至25wt%,特别是3至15wt%。丙烯聚合物的存在量为70至 99.5wt%,优选75至99wt%,特别是85至97wt%。若需要,在 每一情况下面层还可包括有效量的添加剂。

面层A的丙烯聚合物主要包括(至少90%的)丙烯,并具有熔点 120℃或更高,优选140至170℃。具有6wt%或更低庚烷可溶含量的 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乙烯含量10wt%或更低的乙烯与丙烯的共聚 物、具有α-烯烃含量5wt%或更低的丙烯与C4-C8-α-烯烃的共聚物代 表用于底层的优选丙烯聚合物,特别优选全同立构丙烯均聚物。面层 的丙烯聚合物通常具有熔体流动指数0.5g/10min至15g/10min, 优选3g/10min至10g/10min,在230℃和力21.6N下按照DIN 53 735测定。所述重量百分比基于相应的共聚物。面层聚合物的MFI应 至少与底层的MFI一样大,通常应比其大(约25至100%)。

不相容聚烯烃是与面层A的聚丙烯不完全混溶并形成分离相的那 些聚烯烃。这种不相容性导致表面的特定粗糙度,这对于本发明是合 适的。合适的不相容聚烯烃是HDPE、MDPE、LDPE或间同立构聚丙烯或 环烯烃聚合物。

对于本发明,优选高密度聚乙烯(HDPE),其具有熔体流动指数MFI (按照ISO 1133在21.6N/190℃下测定)0.1至2.0g/10min,优 选0.5至1.5g/10min,密度(按照DIN53 479,Method A或ISO1183 在23℃下测定)0.935至0.97g/cm3,优选0.94至0.96g/cm3,及 熔点(通过DSC测定,熔化曲线的最大值,加热速率20℃/min)120 至150℃,优选125至135℃。

对于本发明,优选中密度聚乙烯(MDPE),其具有熔体流动指数MFI (按照ISO 1133在21.6N/190℃下测定)0.1至3.0g/10min,优 选0.6至1.5g/10min,密度(按照DIN53 479,Method A或ISO1183 在23℃下测定)0.925至0.94g/cm3,优选0.925至0.935g/cm3, 及熔点(通过DSC测定,熔化曲线的最大值,加热速率20℃/min)115 至145℃,优选115至130℃。

对于本发明,优选低密度聚乙烯(LDPE),其具有熔体流动指数MFI (按照ISO 1133在21.6N/190℃下测定)0.1至3.5g/10min,优 选0.5至2.0g/10min,密度(按照DIN53 479,Method A或ISO1183 在23℃下测定)0.91至0.925g/cm3,优选0.915至0.925g/cm3, 及熔点(通过DSC测定,熔化曲线的最大值,加热速率20℃/min)110 至135℃,优选110至125℃。

环烯烃聚合物(COPs)为仅由一种环烯烃构成的均聚物或由环烯烃 和共聚单体(COCs)构成的共聚物,其中共聚单体含量为至多50wt%, 按环烯烃聚合物的重量计。环烯烃为单-或多不饱和多环体系,如环链 烯、双环链烯、三环链烯或四环链烯。环体系可被单或多取代。

在上述COPs中,优选由单烷基化或未取代的环烯烃构成的那些。 特别优选的环烯烃均聚物是聚降片烯、聚二甲基八氢烯、聚环戊 烯和聚(5-甲基)降冰片烯。环烯烃聚合物还可以是支化的。此类产品 可为梳型或星型结构。

若需要,还可将上述环烯烃与共聚单体共聚。这些环烯烃共聚物 (COCs)含有至多50wt%,优选1-35wt%,特别是5至25wt%的共 聚单体,按COC的重量计。优选的共聚单体为具有2至6个原子的 烯烃,特别是乙烯和丁烯。

环烯烃聚合物可借助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优选的方法描述于例 如DD-A-109225、EP-A-0 407 870和EP-A-0 485 893中,这些文献 这里作为参考引入。

间同立构聚丙烯为具有丙烯含量按聚合物总重量计至少70wt%, 优选大于80wt%,特别是95至100wt%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聚合物 的丙烯含量具有全同立构规整度<15wt%,特别是<6%。间同立构序 列的平均序列长度大于20%,优选大于25%。共聚物的合适共聚单体 为具有2至8个碳原子的烯烃,其中优选乙烯和/或丁烯。

优选将聚丙烯和不相容聚烯烃以混合物或共混物形式使用。对于 本发明,混合物是指由各组分制备的机械混合物。为此,通常将各组 分一起灌塑为小尺寸压模产品,如豆状或球形颗粒,并用合适的振摇 装置机械混合。

对于本发明,共混物是指各组分的类似合金的配料,该配料不能 再分离为起始组分。共混物具有类似于均匀材料的性能,并且可通过 合适的参数表征。

根据本发明,面层A的表面比薄膜反面表面粗糙。已发现,较粗 糙的表面对于用于本发明的薄膜的加工性能是必须的。由于光滑的反 面表面C,该薄膜趋于粘连。此外,对于光滑表面,卷绕性问题特别 突出。根据现有技术,将抗粘连剂加入一个面层中以克服此问题。已 发现,将抗粘连剂加入面层A中对于用于本发明是不利的。已注意到, 在面层A中包括抗粘连剂的实施方案导致陶瓷层损害,因为面层A中 的抗粘连剂在卷绕涂布薄膜时在陶瓷层中留下痕迹或可能转移至其 中。按此方式损害的陶瓷层不能再用于生产电容器。

为有助于在无抗粘连剂下加工薄膜并避免对陶瓷层的破坏,根据 本发明借助聚丙烯与不相容聚烯烃混合物生成在面层上的表面粗糙 度。令人吃惊的是,按此方式形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足够的粗糙以很好 地加工薄膜,尽管反面表面光滑。该薄膜可毫无问题地收卷或拆卷, 而不会机械除去加入面层基材中的不相容聚合物。

与通常为获得特定的表面粗糙度而使用的无机颜料相反,本发明 薄膜的粗糙表面结构在收卷或拆卷期间丝毫不会导致(特别是因不相 容聚合物的低硬度)任何损害或表面变形。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够生产 具有所需光滑表面且无瑕疵或其它损害的薄陶瓷层。

面层A的厚度大于0.3μm,优选为0.4至3μm,优选0.6至1.5 μm。

根据本发明,薄膜的反面表面比面层A的表面光滑。该光滑表面 可为底层的表面。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通过形成更光滑表面使该薄 膜具有第二个面层C。

在每一情况下,该面层C基本上由聚烯烃,优选丙烯聚合物和若 需要加入的有效量的添加剂构成。该面层C通常包括至少90wt%,优 选95至小于100wt%的聚烯烃。

这类烯烃聚合物的例子是丙烯均聚物

或乙烯与丙烯或乙烯与1-丁烯或丙烯与1-丁烯的共聚物

或乙烯与丙烯和1-丁烯的三元聚合物

特别优选具有乙烯含量1至10wt%、优选2.5至8wt%的无规 乙烯-丙烯共聚物,或

具有丁烯含量2至25wt%、优选4至20wt%的无规丙烯-1-丁 烯共聚物,在每一情况下按共聚物的总重量计,或

具有乙烯含量1至10wt%、优选2至6wt%和1-丁烯含量2至 20wt%、优选4至20wt%的无规乙烯-丙烯-1-丁烯三元聚合物,在 每一情况下按三元聚合物的总重量计。

合适的丙烯均聚物主要包括(至少90%的)丙烯,并具有熔点140 ℃或更高,优选150至170℃。优选具有按全同立构均聚丙烯计6wt %或更低庚烷可溶含量的全同立构均聚丙烯。该均聚物通常具有熔体 流动指数0.5g/10min至15g/10min,优选1.5g/10min至10g/10 min,在230℃和力21.6N下按照DIN 53 735测定。

用于面层C的上述共聚物和/或三元聚合物通常具有熔体流动指 数1.5g/10min至30g/10min,优选3g/10min至15g/10min。 熔点为120至140℃。上述熔体流动指数都是在230℃和力21.6N下 按照DIN 53 735测定的。

作为本发明的部分应用,在面层C的较光滑表面上设置陶瓷涂层。 已发现聚烯烃表面具有足够的粘结力以使一薄层陶瓷材料涂于其上。 然而,与此同时,在相应的干燥和/或加工步骤后,薄膜表面与陶瓷层 之间的粘结力足够低,由此使支撑薄膜与陶瓷层分离而不会破坏按此 方式产生的陶瓷层。具有均聚物面层的实施方案已证明是特别有利的, 原因在于这些实施方案具有比共聚物或三元聚合物层更大的耐热性, 由此在生产陶瓷层中能够允许更高的干燥和/或加工温度。此外,已发 现陶瓷层可毫无问题地从具有均聚物面层的支撑层上分离。

面层C可包括常规成核剂、稳定剂和若必要抗静电剂和润滑剂。 对于本发明应用中,面层C必须不包括增加表面粗糙度的任何抗粘连 剂。这种增加的表面粗糙度在涂布期间将转移至陶瓷层表面上。然而, 陶瓷层应具有用作电介质的最可能光滑的表面。此外,已发现,抗粘 连剂颗粒在分离支撑薄膜期间保持粘连于陶瓷层中。这是特别不合适 的,因为在陶瓷层中的抗粘连剂颗粒导致电瑕疵和气泡。

面层C的厚度大于0.3μm,优选0.4至3μm,优选0.6至1.5μm。

本发明多层聚烯烃薄膜的总厚度可在宽范围内变化并取决于预定 用途。该厚度为6至70μm,优选10至50μm,其中底层构成总薄膜 厚度的约50至98%。

为进一步改进聚烯烃薄膜的某些性能,底层和面层在每一情况下 都可包括有效量的另一些添加剂,优选抗静电剂和/或润滑剂和/或稳 定剂和/或成核剂。在下面给出的所有用量数据在每一情况下都为基于 可加入添加剂的一层或多层的重量百分比。

优选的抗静电剂是金属烷基磺酸盐,聚醚改性的(即乙氧基和/ 或丙氧基化的)聚二有机硅氧烷(聚二烷基硅氧烷、聚烷基苯基硅氧 烷等)和/或含10至20个碳原子的被-羟基-(C1-C4)烷基取代的基本上 为直链且饱和的脂族基团的叔胺,其中在烷基中具有10至20个碳原 子、优选12至18个碳原子的N,N-双(2-羟乙基)烷基胺是特别合适的。 有效量的抗静电剂为约0.05至0.3wt%。

润滑剂为高级脂肪酸酰胺、高级脂族酸酯、石蜡和金属皂以及聚 二甲基硅氧烷。润滑剂的有效量为0.1至3wt%。特别合适的是在底 层和/或面层中加入0.15至0.25wt%的高级脂肪酸酰胺。特别合适的 脂族酸酰胺为芥酸酰胺。聚二甲基硅氧烷,特别是具有粘度10,000至 1,000,000mm2/s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加入量优选为0.3至2.0wt%。

可使用的稳定剂为具有对乙烯、丙烯和其它烯烃的聚合物起稳定 作用的常规化合物。其加入量为0.05至2wt%。特别合适的是酚类 稳定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硬脂酸盐和/或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碳酸盐。 酚类稳定剂优选其用量为0.1至0.6wt%,特别是0.15至0.3wt% 并具有分子量大于约500g/mol。四-3-(3,5-二叔丁基-4-羟苯基)丙 酸季戊四醇酯或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苄基) 苯是特别有利的。优选的是加入0.01至0.05wt%的碱土金属硬脂酸 盐和/或碳酸盐,特别是具有平均颗粒尺寸低于0.1mm,优选0.03至 0.07mm、绝对颗粒尺寸低于5μm和比表面积至少40m2/g的硬脂酸 和/或碳酸钙。

作为本发明研究的一部分,已发现,该薄膜还可用于光刻胶中。 通常将光刻胶层施于合适的薄膜材料上并与此支撑物一起卷绕。在某 些情况下,支撑薄膜与涂布光刻胶层之间的粘结力太大,因此在拆卷 和进一步加工期间会造成问题。已发现,可将上述薄膜作为分离膜有 利地插入卷轴中以防止支撑膜与光刻胶层之间的粘结。

为通过本身已知的共挤出法生产多层薄膜,可将相应于薄膜的各 层的熔体通过平膜模头共挤出,将所得薄膜从一个或多个辊上取出进 行固化,接着将薄膜双轴拉伸(取向),将该双轴拉伸(取向)膜进 行热定形并收卷。

双轴拉伸(取向)可同时或顺序进行,优选顺序双轴拉伸,其中首 先在纵向(机器方向)进行拉伸,然后在横向(垂直于机器的方向) 拉伸。

首先,作为共挤出法中的惯例,将各层的聚合物或聚合物混合物 或共混物在挤出机挤压液化,可将所有添加剂预先加入聚合物中。 然后将这些熔体强制同时通过平膜模头(缝型模头),并将该挤出的 多层薄膜从一个或多个引出辊上引出,在此期间将其冷却并固化。

将按此方式获得的薄膜在相对于挤出方向的纵向和横向进行拉 伸,如此导致分子链排列。纵向拉伸优选按比例4∶1至7∶1进行,横 向拉伸优选按比例8∶1至10∶1进行。纵向拉伸有利地借助两个以对应 于目标拉伸比例的不同速度旋转的辊进行。横向拉伸借助合适的拉幅 机进行。

将该双轴拉伸的薄膜接着进行热定形(热处理),接着将该薄膜 在温度150至160℃下保持约0.5至10秒。然后将该薄膜按常规方式 借助收卷装置收卷。

已证明有利的是将一个或多个引出辊借助加热和冷却回路保持在 10至60℃下,通过此方式将挤出薄膜在比现有技术高的温度下冷却并 固化。

此外,该双轴拉伸还可有利地在高薄膜温度下进行,纵向拉伸优 选在90至140℃下进行,横向拉伸优选在150至190℃下进行。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用本发明上述薄膜生产陶瓷电容器的方法。为 此,首先将陶瓷起始物质(通常为陶瓷粉)用合适的溶剂和粘结剂转 化为高粘稠组合物。合适的陶瓷材料为例如金属氧化物和/或钛酸盐, 例如钛酸钡、硅酸镁、二氧化钛、氧化铋和其混合物。这些陶瓷材料 具有独特的高介电常数。将该高粘稠陶瓷涂料组合物涂于薄膜的光滑 表面C上并干燥。然后将该此方式涂布的薄膜收卷。若必要,将该陶 瓷表面在进一步的加工步骤中进行金属化。最后将薄膜从陶瓷层中分 离。然后将按此方式生产的陶瓷层按本身已知的方式进一步转化为陶 瓷电容器。

下面参考工作例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解释。

实施例1

将具有ABC三层结构的三层薄膜通过共挤出法在挤出温度250℃ 下由缝隙模头挤出。

底层基本上由具有正庚烷可溶含量4.5wt%和熔点163℃的丙烯 均聚物构成。该丙烯均聚物的熔体流动指数为3.3g/10min,在230 ℃和载荷21.6N下按照DIN 53 735、ISO1133测定。该底层包括起稳 定作用的0.13wt%四-4-(3,5-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Irganox 1010)和作为成核剂的0.06wt%硬脂酸钙。该底层还包 括作为抗静电剂的0.14wt%的N,N-双(2-羟乙基)(C10-C20)烷基胺 (Armostat 300)和作为润滑剂的0.2wt%的芥酸酰胺(Armoslip)。

面层A基本上由93wt%丙烯均聚物和7wt%LDPE的混合物构成。 该丙烯均聚物具有正庚烷可溶含量5wt%,熔点164℃,和熔体流动 指数8.0g/10min,在230℃和载荷21.6N下按照DIN 53 735、ISO1133 测定。该丙烯均聚物包括起稳定作用的0.05wt%的Irgafos 168(亚 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和0.07wt%的Irganox 1010,及作 为成核剂的0.06wt%硬脂酸钙。LDPE具有熔点113℃(DSC),熔体 流动指数0.85g/10min(在190℃和载荷21.6N下按照DIN 53 735、 ISO1133测定。),和密度0.923g/cm3。

面层C基本上由(即约100wt%)丙烯均聚物构成。该丙烯均聚 物具有正庚烷可溶含量5wt%,熔点164℃,和熔体流动指数8.0g/10 min,在230℃和载荷21.6N下按照DIN 53 735、ISO1133测定。该 丙烯均聚物包括起稳定作用的0.05wt%的Irgafos 168(亚磷酸三 (2,4-二叔丁基苯基)酯)和0.07wt%的Irganox 1010,及作为成核 剂的0.06wt%硬脂酸钙。

共挤出后,将该挤出的三层薄膜从第一个引出辊和后一卷取辊上 引出并冷却,然后在相应的步骤中预温热、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热 定形和收卷,其中选取如下条件:

挤出:挤出温度250℃

      第一个引出辊温度35℃

      卷取辊温度29℃

纵向拉伸:预热段T=145℃

          拉伸辊T=145℃

          纵向拉伸因子4.6

横向拉伸:加热现场T=182℃

          拉伸现场T=162℃

          横向拉伸因子9.2

定形      温度T=120℃

该薄膜具有厚度约45μm,其中底层具有厚度43μm,和各面层具 有厚度1.0μm。

比较例1

重复实施例1。与比较例1对比,仅面层A的组成有所改变。面层 A基本上由实施例1中所述的面层均聚物构成。此外,该面层A包括 0.38wt%的含平均颗粒直径4.8μm的SiO2的抗粘连剂(Sylobloc 45)。方法条件基本上未改变。

本发明该实施例的薄膜特别适合作为陶瓷涂层的支撑薄膜。该薄 膜涂布良好。此陶瓷层在干燥后非常容易分离并具有无瑕疵的光滑表 面。电子显微照片充分说明面层A的表面具有均匀粗糙度,而对比例 的薄膜的表面A显示从面层上突出的散布颗粒(抗粘连剂)。这些凸 起通过不合适的方式压到陶瓷涂层的反面上和表面内。本例中有不良 瑕疵在陶瓷层中形成。

下表说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聚烯烃薄膜的其它性能。

表1 薄膜性能 单位 实施例 比较例 弹性模量,纵向 N/mm2 2186 2349 弹性模量,横向 N/mm2 4701 4659 撕裂强度,纵向 N/mm2 148 131 撕裂强度,横向 N/mm2 358 306 断裂伸长,纵向 % 262 253 断裂伸长,横向 % 54 45 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Rz μm 0.56 0.72 面层C的表面粗糙度Rz μm 0.3 0.33 面层A的表面粗糙度Rmax μm 0.64 1.41 面层C的表面粗糙度Rmax μm 0.37 0.41 A相对于C的滑动摩擦 0.33 0.45

下面的测量方法用于表征原料和薄膜

熔体流动指数

在载荷21.6N和230℃下按照DIN 53 735测量

熔点

DSC测量法,熔化曲线最大值,加热速率20℃/min.。

粗糙度

该粗糙度按照DIN 4768在切割速率2.5mm下按Rz和Rmax测定。

摩擦

滑动摩擦按照DIN 53 375在23℃下测定。

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在生产最早10天后按照EN ISO 521-1对具有尺寸15 *100mm2的样品测定。

撕裂强度、断裂伸长

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按照EN ISO 521-1对具有尺寸15*100mm2 的样品测定。

收缩率

纵向和横向收缩值涉及在收缩过程前薄膜相应的长度伸长(纵向 L0和横向T0)。纵向方向为机器方向,横向相应定义为与机器方向垂 直的方向。将10*10cm2样品在带有扇的烘箱中在相应温度(100至 140℃)下收缩15分钟。然后在纵向和横向再次测定样品的残余长度伸 长(纵向L1和横向T1)。然后通过测量的长度伸长差值除以原长度L0 和T0再乘100得到收缩率。

纵向收缩Ls[%]=[(L0-L1)/L0]*100[%]

横向收缩Ts[%]=[(T0-T1)/T0]*100[%]

用于纵向和横向收缩率的测定方法对应于DIN 40634。

密度 密度按照DIN 53479,Method A测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