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印方法和装置

申请号 CN201280031317.0 申请日 2012-05-04 公开(公告)号 CN103635332A 公开(公告)日 2014-03-12
申请人 雷恩哈德库兹基金两合公司; 发明人 J·韦宁; P·米尔费尔德尔; K·普福尔特;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热压 印方法,用于至少一个带状压印 薄膜 (10,20)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个带状 基层 体(30)上的热压印;还涉及一种相应的热压印装置。待压印的基层体(30)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一个压印薄膜(10,20)会合。将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沿着被加热的第一压印滚筒的圆周导引,在第一次压印中将第一压印 层压 印到基层体(30)上。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从第一压印滚筒移开,并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在第一压印滚筒(5)之后再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同一个或另一个压印薄膜(10,20)会合。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沿着被加热的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导引,其中,在第二次压印中将第二压印层压印到基层体(30)上。最后将二次压印的基层体(30)从该第二压印滚筒移开。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至少一个带状压印薄膜(10,20)的至少一部分热压印到一个带状基层体(30)上的热压印方法,其中,待压印的基层体(30)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一个压印薄膜(10,20)会合;将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沿着被加热的第一压印滚筒(5)的圆周导引;在第一次压印中,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
20)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5)圆周上的第一压紧辊(51)而彼此压紧并压紧在第一压印滚筒(5)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一压印层(100)压印到基层体(30)上;
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从第一压印滚筒(5)移开,并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在第一压印滚筒(5)之后再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同一个或另一个压印薄膜(10,20)会合;
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沿着被加热的第二压印滚筒(5)的圆周导引,其中,在第二次压印中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5)的圆周上的第二压紧辊(51)而彼此压紧并压紧在第二压印滚筒(5)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二压印层(200)压印到基层体(30)上;
将二次压印的基层体(30)从该第二压印滚筒(5)移开。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次压印中,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通过至少两个围绕第一压印滚筒(5)彼此隔开设置的第一压紧辊(51)而相互压紧并压紧到第一压印滚筒(5)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一压印层(100)压印到基层体(30)上。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次压印中,基层体(30)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20)通过至少两个围绕第二压印滚筒(5)彼此隔开设置的第二压紧辊(51)而相互压紧并压紧到第二压印滚筒(5)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二压印薄膜(200)压印到基层体(30)上。
4.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给基层体(30)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和/或在第二次压印之后印刷至少一个印刷层(410)。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印刷层(410)设置在一次压印的和/或二次压印的基层体(30)的待压印的区域中和/或已压印的区域中。
6.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基层体(30)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在换向站(43)中换向。
7.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第一压印层和第二压印层(100,200)压印到基层体(30)的两个彼此对置的侧面(30v,30r)上。
8.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和/或在第二次压印之后,在基层体(30)上成形出一个窗孔(420)。
9.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在基层体(30)上印刷出对版记号(411)或在基层体中形成控制孔(420),并且借助于所述对版记号(411)或控制孔(420)控制第一压印层(100)和/或第二压印层(200)沿着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的定位
10.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借助于在第一压印层(100)中存在的设计特征和/或对版记号(411)控制第二压印层(200)沿着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的定位。
11.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压印层(100)在基层体(30)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压印痕迹(101),并且第二压印层(200)在基层体(30)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压印痕迹(201),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压印痕迹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压印痕迹(101)横向于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错开地设置。
12.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压印层(100)和/或第二压印层(200)和/或另一个以不同方式设置在、特别是印刷在基层体上的层(410)具有可照射固化的成份,这些成份在其压印到或施加到基层体(30)上之后通过照射被固化。
13.按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次压印之后,将至少一个功能性元件(460)设置在第一压印层(100)上,该功能性元件通过第二次压印被包封在第一压印层和第二压印层(100,200)之间。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基层体(30)的一个第一面(30v)上构成第一压印层(100),其覆盖贯穿基层体(30)的窗孔(420);所述至少一个功能性元件(460)从基层体(30)的一个与第一面(30v)相对置的第二面(30r)出发设置在该窗孔(420)中;在基层体(30)的第二面(30r)上构成第二压印层(200),其覆盖窗孔(420)。
15.热压印装置,包含:
基层体引入机构,通过该基层体引入机构能够引入待压印的带状基层体(30);
至少一个带导引机构(36),通过该带导引机构能够将至少一个带状压印薄膜(10)与被引入的基层体(30)会合;
一个第一压印站(1),其包含一个被加热的第一压印滚筒(5)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5)的圆周上的第一压紧辊(51),通过该第一压紧辊,基层体(30)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附在基层体上的一个压印薄膜(10,20)能够沿着第一压印滚筒(5)的圆周被导引,从而使得该附在基层体(30)上的压印薄膜(10,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一压印层(100)的形式被压印到基层体(30)上;
一个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后面的第二压印站(2),其包含一个被加热的第二压印滚筒(5)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5)的圆周上的第二压紧辊(51),通过该第二压紧辊,已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一个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10,20)能够沿着第二压印滚筒(5)的圆周被导引,从而使得该附在基层体(30)上的压印薄膜(10,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二压印层(200)的形式被压印到基层体(30)上;以及
基层体引出机构,通过该基层体引出机构能够将已二次压印的基层体(30)从热压印装置中移走。
16.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压印站(1)包含至少两个围绕第一压印滚筒彼此隔开设置的第一压紧辊(51),通过这些第一压紧辊,基层体(30)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10,20)能够沿着第一压印滚筒(5)的圆周导引,从而使得附在基层体(30)上的压印薄膜(10,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一压印层(100)的形式压印到基层体(30)上。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压印站(2)包含至少两个围绕第二压印滚筒彼此隔开设置的第二压紧辊(51),通过这些第二压紧辊,已一次压印的基层体(30)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10,20)能够沿着第二压印滚筒(5)的圆周导引,从而使得附在基层体(30)上的压印薄膜(10,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二压印层(200)的形式压印到基层体(30)上。
18.按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前面和/或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和第二压印站(2)之间和/或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二压印站(2)后面的印刷装置(41)用于将至少一个印刷层(410)施加到基层体(30)上。
19.按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和第二压印站(2)之间的换向站(43)用于基层体(30)的换向。
20.按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前面和/或设置在第一压印站(1)和第二压印站(2)之间和/或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33)设置在第二压印站(2)后面的单元(42)用于在基层体(30)上形成至少一个窗孔(420)。
21.按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传感器(44),用于检测设置在基层体(30)上或基层体中的作为对版记号(411)起作用的标记。
22.按权利要求15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定位单元,用于基层体(30)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10,20)的位置的定位和/或校正。
23.按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照射单元,用于基层体(30)的照射。
24.按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设置装配单元,用于将至少一个功能性元件(460)放置在基层体(30)上。

说明书全文

热压印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压印方法和一种热压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EP 0 089 494 A2介绍一种压印方法,用于利用带状热压印薄膜压印柔性材料幅面的。为了提高工作速度,材料幅面连同热压印薄膜在一个较大的路段上沿着一个支承体的被加热表面被引导,材料幅面和热压印薄膜共同地通过多个彼此隔开地沿着被加热表面布置的压紧辊而被压紧到支承体的被加热表面上。这样便可使工作速度至少提高五倍。用于实施本方法的装置的特点在于设置了一个辊子笼,该辊子笼是如此设计的,使得这些辊子能够逐渐地由里向外地行进而被贴靠到一个压印滚筒上。根据本发明,该压印滚筒的传动是经过一个具有可变转矩的离合器例如磁粉离合器予以实现的,或者是经过一个电子转矩调节机构特别是利用一个电动轴予以实现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热压印方法和一种相应的装置。
[0004] 上述任务是通过一种用于将至少一个带状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热压印到一个带状基层体上的热压印方法解决的,其中,待压印的基层体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一个压印薄膜会合;将基层体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沿着被加热的第一压印滚筒的圆周导引;在第一次压印中,基层体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圆周上的第一压紧辊而彼此压紧并压紧在第一压印滚筒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一压印层压印到基层体上;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从第一压印滚筒移开,并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在第一压印滚筒之后再与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同一个或另一个压印薄膜会合;将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沿着被加热的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导引,其中,在第二次压印中基层体和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上的第二压紧辊而彼此压紧并压紧在第二压印滚筒的被加热表面上,并且将第二压印层压印到基层体上。
[0005] 本发明的任务其次是通过一种热压印装置加以解决的,热压印装置包含:基层体引入机构,通过该基层体引入机构能够引入待压印的带状基层体;至少一个带导引机构,通过该带导引机构能够将至少一个带状压印薄膜与被引入的基层体会合;一个第一压印站,其包含一个被加热的第一压印滚筒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的圆周上的第一压紧辊,通过该第一压紧辊,基层体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附在基层体上的一个压印薄膜能够沿着第一压印滚筒的圆周被导引,从而使得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一压印层的形式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一个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一压印站后面的第二压印站,其包含一个被加热的第二压印滚筒和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上的第二压紧辊,通过该第二压紧辊,已一次压印的基层体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一个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能够沿着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被导引,从而使得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第二压印层的形式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以及基层体引出机构,通过该基层体引出机构能够将已二次压印的基层体从热压印装置中移走。
[0006] 本方法和本装置适用于将安全元件热压印到一个基层体幅面上,特别是热压印到用于一种制造钞票的纸质幅面上,可在一次高速工序中完成热压印,例如以1m/min至500m/min范围内的速度、特别是以80m/min至200m/min范围内的速度完成热压印。
[0007] 本发明基于这样一种辊子概念,即从辊子到辊子的一种制造方法:一个基层体幅面从一个储备辊上退卷,在一次唯一的贯通运行中被导引通过热压印装置,借以在第一次热压印中即在第一热压印站上进行的热压印中和在第二次热压印中即在第二热压印站进行的热压印中,利用至少一个热压印薄膜以热压印层加以压印,最后被卷绕到一个存储辊上。在此除了热压印之外,基层体还可在本热压印装置中配合其它操作,即进行其它处理,如以印刷层的印刷、加置窗孔、照射、增湿。
[0008] 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可以包含两种不同的压印薄膜,在第一次压印中所述两种不同的压印薄膜中的第一个压印薄膜至少部分地被压印到基层体上,这样第一个压印层便形成在基层体上了;在第二次压印中,所述两种不同的压印薄膜中的第二个压印薄膜至少部分地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从而在基层体上形成第二个压印层。
[0009] 此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仅包含唯一的一个压印薄膜,在第一次压印中该压印薄膜部分地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从而在基层体上形成第一个压印层;在第二次压印中,经第一次压印后剩余下来的压印薄膜至少部分地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从而在基层体上形成第二个压印层。
[0010] 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至少一个压印薄膜可以作为一种转移薄膜加以设计,该转移薄膜具有一个载体薄膜和一个可优选利用加热与载体薄膜分离的及可转移到基层体上的转移层。在此情况下,经过压印后仅有以压印层形式的转移层保留在基层体上,而载体薄膜则从转移层被分离。若为了第一次压印和/或第二次压印使用一种作为转移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则在任一次压印中只有该压印薄膜的一部分即转移层被压印到基层体上。
[0011] 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至少一个压印薄膜可以作为一种具有使用层的层压薄膜设计,其具有一种载体薄膜和一种使用层、例如装饰层以及一种特别是可热活化的粘接剂层,这些层可以一起以压印层的形式被布置到基层体上。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至少一个压印薄膜可以作为没有使用层的层压薄膜加以设计,其以一种压印层的形式被布置在基层体上。若为了第一次和/或第二次压印而使用一种作为层压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的话,则在相应的压印时整个压印薄膜被压印到基层体上。
[0012] 作为载体薄膜可采用一种聚合物薄膜,例如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环烷酸盐(=PEN)、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酸酯(=PC)形成的薄膜,优选具有6μm~125μm的厚度。
[0013] 热压印薄膜优选在其朝向基层体的一侧上具有一个可热活化的粘接层,利用此粘接层可将热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即压印层或整个压印薄膜固定在基层体上。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使压印层或压印薄膜在其背向基层体的一侧上具有一个受印层,该受印层可针对可加印性即针对印刷油墨在热压印层或热压印薄膜上的附着,改善压印层或压印薄膜的性质。
[0014] 还有一种可能性:一个作为转移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的转移层在热压印过程中全面积地以一个优选在整个使用层上延伸的带体的形式而压印到基层体上,例如第一批欧元纸币的5欧元、10欧元和20欧元纸币的薄膜带体的情况那样。下述情况也是可能的:一个作为转移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的转移层在压印过程中部分地以一个局部被限制的薄膜元件的形式(例如具有圆的、椭圆的或正方的外形)而被压印到基层体上,例如第一批欧元纸币的50欧元、100欧元、200欧元和500欧元纸币的薄膜片的情况那样。
[0015] 还有一种可能性:压印薄膜是一种具有可热压印的标记的转移薄膜,如在WO2010/072 339 A2中所介绍的。这种转移薄膜包含一个基本薄膜,该基本薄膜具有一个第一载体薄膜和一个单层或多层的装饰层,该装饰层可以从第一载体薄膜分离。在第一载体薄膜的背向装饰层的表面上可利用一个第一粘接剂层而被施加一个第二载体薄膜,从而使第一粘接剂层被布置在第一载体薄膜和第二载体薄膜之间。第一粘接剂层在一个第一区域中即至少部分地覆盖基本薄膜的至少一个局部的第一区域中被活化,而在一个与该区域相邻接的第二区域中则不被活化、不设置或仅仅部分地设置或者被去活化。第一载体薄膜至少部分地沿着界线被分开,该界线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分区和将该至少第一分区与基本薄膜的一个第二分区分离开。基本薄膜的一个包含第二分区的第二部分被从第二载体薄膜脱去;
反之,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分区中,基本薄膜由于被活化的第一粘接剂层之故,而附着在第二载体薄膜上;并且基本薄膜的一个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分区的第一部分仍保留在第二载体薄膜上。基本薄膜的保留在第二载体薄膜上的第一部分的装饰层因此形成具有自身的载体薄膜即第一载体薄膜的可转移的标签或标记,第一载体薄膜被保持在一个辅助载体薄膜即第二载体薄膜上,并从该处在一次压印过程中被压印到一个基层体上或从其上剥离。
在圆的外形轮廓线情况下,这些可转移的标记称之为“药丸”。利用这种载体薄膜可以提供一种安全元件,该安全元件利用一种常规转移方法便可转移到一个安全证件例如一种纸币上或ID-证件上,该安全元件还可避免一种由于装饰层的未受到控制的撕裂而在被转移的多层体的边缘区域中产生的“散线”现象(ID=身份证)。“药丸”可特别用于基层体上的窗孔的封闭。
[0016] 压印薄膜可在其正面上具有一个受印层,该受印层可以针对可加印性即针对印刷油墨的附着性改善压印薄膜的性质。
[0017] 作为基层体可使用任一种幅面状的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抵抗压印时在按辊子到辊子方法中产生的特别是机械性的负荷。实际中为此目的首先可考虑使用纤维基层体或聚合物薄膜基层体。作为纸币基层体,特别适用的是单层或多层的纤维基层体如纸质基层体或质基层体、由天然纤维材料(如纸、棉)和合成材料结合而成的层压材料或挤压材料,例如由多层的纸或纤维和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层压材料或挤压材料,以及单层的或多层的合成材料基层体。一种已知的纸-合成材料结合体是纸币用纸品牌Durasafe,是瑞士的Landquart AG公司的产品。用于纸币的棉-合成材料结合体例如由德国的Giesecke&Devrient GmbH公司供应。一种已知的合成材料基层体Guardian 是由澳大地亚的Securency International Pty Ltd公司和UK的Innovia Films生产的。
[0018] 基层体幅面被分成许多相同式样的节段,亦称之为利用部分,这些利用部分在基层体幅面上沿着基层体行进方向成行和横向于基层体行进方向成列布置。一个利用部分例如可以在形式上形成一张纸币、一张商行证券或者一个证件。基层体幅面的这种分成为利用部分的做法是印刷技术中一种习见的过程,借以充分利用供使用的基层体幅面,使之最佳地形成许多同式样的印刷产品。
[0019] 视其宽度而定,例如1~2米,基层体幅面具有一定数量彼此并列的利用部分栏,例如3~8个栏。在此每个利用部分栏可以配有一定数目的压印痕迹,也就是说,在每个利用部分上可以安放一定数目的压印层。
[0020] 在传统的压印机上,在两个压印痕迹之间的最小间距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在大约100mm范围内。对此的理由在于:压印薄膜-牵引机构的横向于基层体的行进方向的尺寸、即输送带导轨、辊子和其它构件的宽度,这些部件在压印过程中引导压印薄膜,并且特别向压印薄膜施加一个拉力,借以保持该压印薄膜绷紧,和/或借以能够利用此拉力略微地调节压印薄膜的纵向位置。压印薄膜牵引机构具有某个由机械、达等所决定的最小宽度,该宽度限制两个压印痕迹之间的最小间距,而且不允许将相邻的压印层以太小的间距压印到基层体幅面上。即使在沿着基层体行进方向错开布置相邻薄膜牵引机构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明显减小两个压印痕迹之间的最小间距。
[0021] 如若在传统的压印机上,该压印机以单张纸或纸卷概念为基础而且只具有唯一的一个压印站,要在基层体上即一张纸张上或一个基层体幅面上进行多次压印,该基层体幅面如上所述超过在一次通行时最大可能的压印痕迹,那么基层体就必须在第一次压印过程之后在第二次压印过程中重新被引导通过同一台压印机。通过这两次通行过程,最后的生产速度即成品的产量即被压印的基层体的产量便会降低至少50%。
[0022] 在这些多通行情况下的缺点是:除了大大降低生产速度和必要的在唯一的一台压印机上的改装工作之外,还有必需的基层体的中间储存,基层体在制造纸币时通常是作为纸或其它上述的天然纤维基层体存在的。纸或者其它天然纤维基层体会随着环境条件如空气湿度和气温“活着”、即变化。而在两次通行过程之间的中间存放时,纸便会进入一种不能较近控制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同于第一次压印之前的情况。因此,第二次压印不能以同样的条件如第一次压印那样完成。压印机必要时须费时间加以调整以配合不同纸张的性质。与此同时,纸张还会因具有不同性质而具有不同尺寸,因为纸张会视环境条件之不同而会有微小走样,特别是在所有的空间方向中不呈直线。这一点也表明: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或第二次压印和纸张之间的精确性如位置精度或对版精确性可能降低。
[0023] 与传统的基于单张纸或纸卷概念的和仅有唯一的一个压印站的压印机相反,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就不会产生上述缺点。
[0024] 基于在两个接连布置的压印站上无中断的多次压印,即根据一种“inline-production”,相比于传统两次压印过程,利用本发明便可大大提高生产速度,亦即大大提高成品即完成压印的基层体的产量。
[0025] 基于两个压印步骤的、在秒范围内的快速时间流程,在第二次压印时存在与第一次压印时几乎相同的压印条件,也就是说,可以很准确地了解纸的当时的实际性质,因为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的环境条件仅有微小波动。由于了解第一次压印之前纸的性质,并了解纸从第一次压印以来只有很小的变化例如由湿气引起的变化,所以可将第二次压印精确地针对已知的条件进行调节。因此,利用本发明就可避免花很多时间按照已强烈改变了的和根本不知道的纸的性质去调整压印条件。同时还可提高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的精确性。
[0026] 根据本发明,基层体和贴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在一个较大行程上沿着压印滚筒的加热表面被引导,基层体幅面和压印薄膜共同地通过多个彼此隔开地沿着压印滚筒的加热表面设置的压紧辊子彼此压紧并加紧在压印滚筒的加热表面上。因此设立了多个依次的栏(英文:间道),基层体幅面连同压印薄膜行进通过这些栏,在这些栏中分别通过一个压紧辊子执行压印薄膜对待装饰的基层体幅面的压紧。这种压印站的设计,如同在EP 0 089 494 A2和WO 2005/120 832 A1中所介绍的,其优点在于:基层体幅面连同其上的压印薄膜在各个栏之间的行程中总是保持被加热状态,因而在不同压紧辊子之间的中间区域中不会有冷却现象产生。依此法,可以达到明显提高工作速度的目的,超过150m/min(米/每分钟)。由于在各个压紧辊子之间不会有基层体幅面和压印薄膜冷却的现象,所以也就不存在下述危险:产生装饰图案失真变形。因此,采用本装置时不仅可达到大大提高工作速度的目的,而且同时可获得高的压印质量
[0027] 本发明的一些有利的发展见各从属权利要求中所述。
[0028] 下述情况是特别有益的:在第一次压印和/或第二次压印时,基层体和贴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通过至少两个围绕压印滚筒彼此隔开地设置的压紧辊子而彼此压紧,并被压紧到第一个压印滚筒的加热了的表面上。这样便可显著提高工作速度,这是因为沿着压印滚筒的圆周被引导的和贴附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受压和受热的表面区域被增大之故。由于该表面区域增大,所以压力和热量作用于该压印薄膜的时间也就增长了,从而可以特别充分地使粘接剂层和压印薄膜的转移层得到活化,借以使压印薄膜特别良好地贴附在基层体上和/或使一个作为转移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的转移层实现特别良好的剥离。
[0029] 在上述观点下,本发明提出的装置的一项有利的发展在于:第一压印站包含至少两个围绕第一压印滚筒彼此隔开地设置的第一压紧辊子,通过这些压紧辊子便可沿着第一压印滚筒的圆周引导基层体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附着在其上的压印薄膜,从而使附着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以第一压印层的形式可压印到基层体上;和/或第二压印站包含至少两个围绕第二压印滚筒彼此隔开地设置的第二压紧辊子,通过这些压紧辊子便可沿着第二压印滚筒的圆周引导已一次压印的基层体和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附着在其上的压印薄膜,从而使附着在基层体上的压印薄膜的至少一部分以第二压印层的形式可压印到基层体上。
[0030]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设计,给基层体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和/或在第二次压印之后印刷至少一个印刷层。在此,可以在基层体和第一个压印层之间布置一个印刷层,和/或在第一个压印层和第二个压印层之间布置一个印刷层,和/或在第二个压印层上布置一个印刷层。有利的是:用于此目的的热压印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一压印站前面和/或设置在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之间和/或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二压印站后面的印刷装置,以用于将至少一个印刷层施加到基层体上。用于按胶印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或墨喷射印刷方式进行印刷油墨或功能层印刷的印刷装置可以设置在任一位置上,优选独立于压印站而设置在热压印装置内,也就是设置在卷绕点和退卷点之间,借以在压印过程之间对基层体和/或已压印上去的压印层进行印刷。
[0031]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将所述至少一个印刷层设置在一次压印的和/或二次压印的基层体的待压印的区域中和/或已压印的区域中。利用本发明提出的多个压印站便有可能做到:第一压印层不仅可以在基层体上被下印刷,也就是说,将一个印刷层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就设置在基层体上,而且可以被上印刷,也就是说,将一个印刷层在第一次压印之后才设置到第一压印层上,随即将设置在第一压印层上的印刷层再次加以上压印,例如为了对印刷层加保护层。同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将第二压印层再次进行上印刷。这样就可获得由印刷层和压印层形成的任意夹层结构,例如印刷层/压印层/印刷层/压印层/印刷层形成的层结构,其对版精确的相互作用配合优选产生新的光学效应和/或功能性效应。
[0032] 作为印刷层可施加一种装饰层或一种安全层,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红外-发荧光的/紫外-发荧光的),例如一种 -条纹以用于形成一种与视觉度相关的珍珠光泽效应。作为印刷层也可施加功能性的层,即:初始层、粘接剂层、增附层、受印层、拒污层、浸渍层、保护漆层、复制漆层、效应色素漆层,等等。
[0033]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基层体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在换向站中被换向。有利的是:热压印装置为此目的包含一个设置在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之间的换向站以用于基层体的换向。换向站可以作为一种换向十字结构加以设计。在一个被激活的换向站的情况下,即使在压印滚筒的一种同向循环运转的状态中,仍可在基层体的相对置的两侧上执行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第一次压印是在基层体的一个第一侧上实现的,第二次压印则是在基层体的一个对置于第一侧的第二侧上实现的。若不激活或绕行换向站,则第二次压印仍可与第一次压印在第一侧予以实施。
[0034]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可将第一压印层和第二压印层压印到基层体的相对置的两侧上,而不使用换向站。在此情况下,第一压印滚筒和第二压印滚筒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
[0035]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和/或在第二次压印之后,在基层体上成形至少一个窗孔。有利的是:为此目的使热压印装置包含一个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在第一压印站之前和/或在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之间和/或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在第二压印站之后设置的单元,以用于在基层体中形成至少一个窗孔。下述设计已证明是有效的:用于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窗孔的单元可以由一个冲压单元特别是一个旋转的冲压缸体、一个激光切割单元或一个水喷射切割单元加以形成。在此例如在基层体上形成的各个窗孔之间的间距,在采用一个冲压滚筒的情况下,都是预定的,而且可根据冲压缸体的圆周不断地重复。在此冲压缸体的位置及其旋转速度均可加控制。但同样可能的是,不使用旋转的冲压缸体。也可以在制造基层体的过程中就将窗孔设置到基层体中,特别在纸制造过程中就通过相应的纸滤网的设计来达到此目的。这种窗孔通常都具有独特的镶有穗饰的边缘,视基层体材料的性质而定。这种窗孔可利用冲压单元完全地或部分地冲裁而成。
[0036]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和/或在第一次压印和第二次压印之间,在基层体上或中印刷出对版记号或形成控制孔,并且借助于所述对版记号或控制孔控制第一压印层和/或第二压印层沿着基层体的行进方向的定位,即纵向对版。对版记号也可以是存在于基层体中的水印,该水印是在基层体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对版记号也可以是由印刷的对版记号和/或水印和/或控制孔的结合而形成的。上述窗孔的压入可以参照对版记号或控制孔加以控制地实现。有利的做法是:热压印装置和/或冲压单元为此目的包含至少一个传感器以用于检测一个设置在基层体上或基层体中的、作为对版记号起作用的标志。该传感器可以设计作为摄像系统或对版记号-读出装置用于光学检测对版记号,其信号被输送至调节装置。
[0037] 对版记号是设置在基层体中的标记,该标记在一个后继的工艺步骤或基层体处理步骤中,如印刷、压印或窗孔的形成中,用于控制相应于工艺步骤或处理步骤的镶饰的位置,如印刷层、压印层或基层体上的窗孔。控制孔就是成形在基层体上的窗孔,其用作为对版记号。控制孔也可以设计为对版冲孔。通过这种对版记号或控制孔便可保持各镶饰的预定的位置精确性,如印刷层、压印层或窗孔在基层体上针对幅面边缘或利用边缘的预定的位置精确性。在此情况下指的是设置在基层体上的镶饰的对版精确度。对版这一概念也包含一个基层幅面的前边和后边上各镶饰彼此的位置精确性。在双面印刷中也指的是换向对版。在多色印刷中,对版、特别是颜色对版也指的是分色的彼此位置。在热压印机运行方向上或基层体的行进方向上,则关注圆周对版或纵向对版,与之相横向地则关注横向对版或侧向对版。
[0038] 基层体上的镶饰(例如设置在其上的印刷层和压印层和设置在其中的窗孔)的侧面对版、即横向上的对版通常都总是给定的和存在的。为此,镶饰例如一个压印痕迹相对于纸的位置须加以控制和如此调节,使得该压印痕迹相对于利用区的边缘准确地以一个确定的距离延伸。也就是说,压印痕迹总是在同一个横向位置上在基层体上延伸。这一点可通过热压印装置的基层体幅面边缘控制机构加以保证,该机构利以止挡轨道确保基层体以精确的定向进入下一个站。
[0039] 针对纵向对版,即针对沿纵向方向在基层体上两个不同镶饰之间的位置精确度而言,有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一个镶饰例如一个压印痕迹沿纵向方向要么不加以对版,亦即连续地不针对可能有的纵向对版记号而设置在基层体上,要么在针对纵向对版记号的对版中设置在基层体上。
[0040] 一种可能性是:沿纵向方向的第一次压印是不加以对版便执行的,而第二次压印则是加以对版才执行的。在此作为对版记号可以利用一个在使用面积之外冲压成形的控制窗,该控制窗优选是与在使用面积之内冲压成形的窗孔同时地成形。但对版记号也可以是在纸基层体中存在的水印或印刷在基层体上的印迹,其例如是利用油墨喷射方法施加的。
[0041]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第一次压印之前就将对版记号施加到基层体上或基层体中,例如在同一个印刷步骤中,即在基层体上施加安全印刷标记的印刷步骤中施加,第一次压印及第二次压印均借助于该对版记号对版精确地实现。
[0042] 如若一个待被施加到基层体上的压印层的实际位置,或另一个镶饰如一个印刷层或一个窗孔的实际位置,与规定位置有偏差的话,则必须相对于此基层体对位置进行校正。优选为此目的,热压印装置配有一个定位单元,以用于基层体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压印薄膜的位置的定位和/或校正。例如定位单元可将一个压印薄膜针对基层体幅面移动一个预定的距离。还有一种可能性:定位单元利用不同的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压印薄膜的张力而沿着基层体的行进方向以控制压印薄膜的位置。
[0043]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第二压印层沿着基层体行进方向的定位、即纵向对版借助于在第一压印层中存在的设计标志和/或对版记号加以控制。
[0044] 在此在第二次压印时,作为参考点不是使用直接设置到、优选印刷到或冲压到基层体上的对版记号,而是使用优选可光学检测的设计标志和/或对版记号,其随着第一压印层被加设在基层体上。该在第一压印层中的设计标志和/或对版记号作为用于第二次压印的对版记号。通过这种方式,便可改进第一压印层和第二压印层之间的位置精确性。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个压印层仅作为一个对版层起作用,其具有对版记号但无设计记号。该压印层作为沿着基层体的边缘或在基层体的利用区之间延伸的压印痕迹而被压印到基层体上,并且为所有待在第二次压印中平行地压印上去的压印痕迹提供对版记号。
[0045] 也可能的是:在第二次压印中压印上去的压印层的定位控制是参照坐标实现的,这些坐标是由直接设置在基层体上或基层体中的对版记号和随第一压印层设置到基层体上的对版记号的结合而产生的。在此可能的是:检测基层体上的对版记号和第一压印层上的对版记号的坐标,将检测后的坐标加以插补,并借助于所插补的值来控制第二次压印。
[0046]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第一压印层在基层体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压印痕迹,而第二压印层则在基层体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压印痕迹,该第二压印痕迹是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压印痕迹横向于于基层体行进方向错开地布置的。通过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沿基层体的行进方向的空间距离,便可以消除在传统的压印机中存在的针对相邻压印痕迹的最小距离的限制。在基层体的唯一的一次通行中,相邻的压印痕迹可以任意彼此靠近地并根据压印的快速时间流程而以高的相对位置精确度被压印到基层体上。
[0047] 第一压印层是在第一压印站上被压印到基层体上的,第二压印层是在第二压印站上被压印到基层体上的,可以横向于基层体行进方向任意设定第二压印层相对于第一压印层的错位。
[0048] 例如可以这么做:在第一次压印中在一个基层体面上压印一定数量的压印痕迹如三至八个压印痕迹;而在第二次压印中在同一个基层体面上再压印同一数量的压印痕迹,但在最小距离内与第一批压印痕迹错开。这样便可实现:要么比传统做法将更多压印痕迹施加到一个利用区如一张纸币上,要么可将分别具有一个压印痕迹的较小尺寸的利用区如较小的纸币加以压印,这一点由于在传统的压印机上存在着针对最小距离的局限性之故是不能做到的。因此,在基层体唯一的一次通行的情况下,在基层体幅面上可以两倍于以往那么多的压印痕迹,而且与传统的只配有一个压印站的压印机上固有的机器限制所允许的情况相比,压印痕迹彼此间距更窄小。第二批压印痕迹可以沿着基层体的纵向,直接地与第一批压印痕迹相交界,和/或与第一批压印痕迹至少部分地相搭接。尤其是这样一来,可使基层体上多个安全元件或薄膜元件获得紧密相邻的和/或搭接的位置,其条件是一个作为转移薄膜设计的压印薄膜的转移层在压印过程中部分地以一个局部被限制的薄膜元件的形式,例如具有圆的、椭圆的或方的外形,而被压印到基层体上。
[0049]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第一压印层和/或第二个压印层和/或另一个层—此层不是通过压印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设置在、特别是印刷在基层体上的—具有可照射固化的成份,这种成份在压印到或施加到基层体上之后通过富能的照射而被固化。有利的是:为此目的,热压印装置包含一个照射单元以用于基层体的照射。作为照射,优选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荷电粒子照射例如电子照射。在此可能的是:第一次压印和/或第二次压印是利用这样的压印层实现的,这些压印层具有可紫外线固化的漆,但该漆尚未是最终固化的。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印刷时使用这样的印刷油墨,这种印刷油墨具有可紫外线固体的漆,但该漆仍不是最终固化的。只有在压印完成之后,才实现后固化或最终固化(英语:
二次硬化)。这样,例如可以在基层体上配置搭接的印刷/薄膜和/或薄膜/薄膜,这些重叠的层结构在其施加到基层体上之后固化。
[0050] 这样就可使一个设置在基层体上的层结构的各个层在其施加到基层体上之后,获得一种改善的化学的和/或物理的和/或机械的相互连接。也可考虑各个层的互相反应的成份。还有一种可能:在未被固化的/固定的状态中,这些层互相反应到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然后通过照射加以固定。这种方法只能在一种快速联机工艺过程中实现,据此两次压印之间的中间存放是不方便的,如同在采用传统的只有一个压印站的压印机时这种中间存放是不可避免的那样。
[0051]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将待压印上去的压印薄膜利用护面即覆盖层加以保护以防止受损伤,该覆盖层在压印之前即取下。在此压印薄膜例如可以具有液态的、蜡状的、粉末状的或小片状的(英语:flake-絮片)成份,或者具有小的单个如集成电路片(chips)(ICs=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片都被安放在压印层或印刷层之间。对此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是一个显示器例如一种LC-显示器或一种PDLC-显示器,优选由一种液态的或蜡状的液晶材料制成(LC=液晶;PDLC=聚合物扩散的液晶),或者是一种液态的、蜡状的或粉末状的电子墨水显示器。
[0052]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在第一次压印之后,将至少一个功能元件设置到第一个压印层上,该功能元件通过第二次压印而被包封在第一压印层和第二压印层之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第一次压印之后将各个元件放置在基层体上,随后在第二次压印中便将其包封到两个压印层之间。有利的做法是:热压印装置为了将各个元件设置在基层体上而配有一个插入装置。
[0053] 下述做法是有优点的:第一压印层在基层体的第一侧上构成为覆盖贯通基层体的窗孔,将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元件从基层体的一个与其第一侧相对置的第二侧出发布置在窗孔中,并且第二压印层在基层体的第二侧上构成为覆盖所述窗孔。通过一个功能元件的这种设置,如在窗孔中的IC-集成电路片的设置或者其在基层体上的一个相似的凹穴中的设置(亦即该元件处在一个凹穴中),即可避免或减小一种厚度上的“结构”问题。
[0054] 根据本发明的一项优选的发展,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在第一压印站之后和/或在第二压印站之后加以增湿。有利的做法是:热压印装置为此配备增湿站。这种在一次压印过程之后的回复增湿,特别在纸质基层体上的热压印情况下,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为纸质基层体再次补充在压印时通过印刷和加热从其上所抽去的湿度。在纸质基层体中的一定剩余湿度对于基层体的规定的弹性而言是不可放弃的。附图说明
[0055] 下面将根据几个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附图表示:
[0056] 图1a-1c一种热压印装置的三个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57] 图2一种热压印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图中一个基层体幅面顺序通过不同压印站;
[0058] 图3配有压紧辊子的压印滚筒的示意截面图;
[0059] 图4a-b一个基层体幅面的示意俯视图,该基层体幅面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和一个第二压印站;
[0060] 图5一个基层体幅面的一个示意俯视图,该基层体幅面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和一个第二压印站;
[0061] 图6a-c在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和一个第二压印站之后已压印的和已印刷的基层体幅面的示意截面图;
[0062] 图7a-b在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和一个第二压印站之后,已压印的和配备了一个单个元件的基层体幅面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图1a表示一种热压印装置,其上的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各自以一个不同的转移薄膜运转。该热压印装置包含:一个储备辊31,从该存储辊上将一个基层体幅面30脱卷;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基层体30依此顺序通过这两个压印站;和一个储存辊32,在此储存辊上卷绕已经过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在基层体幅面30进入第一压印站1之前,该基层体幅面与一个设计成转移薄膜的第一压印薄膜10会合,该第一压印薄膜是从一个第一退卷辊11上退卷下来的。在该示意图中,为了简明起见,只绘示出唯一的一个第一退卷辊11,但实际上通常平行地设置多个第一退卷辊,这根据待压印到基层体幅面30上的第一压印薄膜的数目而定。
[0064] 基层体幅面30连同处在其上的转移薄膜10围绕第一压印站1的一个已知热的压印滚筒被导引,并通过具有可调压力的压紧辊而彼此压紧并被压紧到被加热的压印滚筒的表面上。压印滚筒和压紧辊在图1a至1c中仅示意地绘示出。压印滚筒和压紧辊的较详细的说明均见关于图3的附图解释中所述。
[0065] 通过在第一压印站1中作用于基层体幅面30连同其上的转移薄膜10的压力和热量,一个设置在转移薄膜10的朝向基层体30的一侧上的粘接剂层和转移薄膜10的一个剥离层被活化。因此,粘接剂层便将转移薄膜10的一个转移层与基层体幅面30连接起来,并且转移薄膜10的一个载体薄膜便可从转移薄膜上剥离,这都是在基层体幅面30已经通过第一压印站1之后实现的。上述剥离是通下述步骤执行的:载体薄膜通过一个转向辊被从基层体幅面30移开,并被导引到一个第一卷绕辊12,被卷绕在该卷绕辊上。在该附图中为了简明起见,仅绘示出唯一的一个第一卷绕辊12,但实际中通常是平行地设置多个第一卷绕辊,视待压印到基层体幅面30上的第一压印薄膜的数目而定。在基层体幅面30上,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作为第一压印层保留。
[0066] 这样一次被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在其进入第二压印站2中之前,与一个设计成转移薄膜的第二压印薄膜20会合,该第二压印薄膜是从一个第二退卷辊21上退卷下来的。上面对在第一压印站1上进行的第一次压印过程所作的解释,相应地也适用于在第二压印站2上进行的第二次压印过程。在离开第二压印站2的已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最后被卷绕到存储辊32上。
[0067] 图1b表示一种热压印装置,在其上,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各自以一种不同的层压薄膜运转。热压印装置包含:一个储备辊31,从其上退卷下来一种基层体幅面30;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基层体30依此顺序通过这两个压印站;和一个存储辊32,二次被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被卷绕到该存储辊上。在基层体幅面30进入到第一压印站1中之前,该基层体幅面与一个设计成层压薄膜的第一压印薄膜10会合,该压印薄膜是从一个第一退卷辊11上退卷下来的。在此示意图中,为了简明起见,仅绘示出唯一的一个第一退卷辊11,但实际中通常平行设置多个第一退卷辊,这视待压印到基层体30上的第一压印薄膜的数目而定。
[0068] 基层体幅面30连同处在其上的层压薄膜10围绕第一压印站1的被加热的压印滚筒被导引,并借助具有可调压力的压紧辊而彼此压紧,和被压紧到加热的压印滚筒表面上。通过在第一压印站1中作用于基层体幅面30连同在其上的压印薄膜10上的压力和热量,便可使一个设置在压印薄膜10的朝向基层体30的一侧上的粘接剂层被活化。这样,粘接剂层便将压印薄膜10与基层体幅面30连接起来。在基层体幅面30上压印薄膜10作为第一个压印层保留下来。
[0069] 在第一压印站1之后,可能有其它的在图中未示出的工序得予以实施或通过一些处理站,例如在一个冲压单元中在基层体幅面30上和处于其上固定的压印薄膜10上冲裁出窗孔。随后可使基层体幅面3通过一个换向站,并在该处换向,从而在第二个压印站2中在基层体幅面30的与第一次压印过程不同的另外一侧上进行第二次压印过程和特别是遮盖和/或再封闭该窗孔。
[0070] 因此,一次被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在进入到第二压印站2中之前,与一个设计成压层薄膜的第二压印薄膜20会合,该压印薄膜是从一个第二退卷辊21上退卷下来的。上面对在第一压印站1上执行的第一次压印过程所作的解释也相应地适用于在第二压印站2上执行的第二次压印过程。若第二次压印过程是在基层体幅面30的、与第一层压薄膜10相对置的一侧上进行的,则对在基层体幅面30上的和在层压薄膜10上的窗孔的封闭有利的是:垂直于基层体幅面30观察,层压薄膜20基本上是完全与层压薄膜10相叠合地设置的,或者基本上覆盖着基层体幅面30的同一面积区域。在离开第二压印站2之后的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最后被卷绕到一个存储辊32上。
[0071] 图1c表示一种热压印装置,在其上第一压印站和第二压印站都是以同一转移薄膜运转的。该热压印装置包含:一个储备辊31,一种基层以体幅面30是从该储备辊上退卷下来的;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基层体30依此顺序通过这两个压印站;和一个存储辊32,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被卷绕到该存储辊上。基层体幅面30在进入第一压印站1中之前,与一个设计成转移薄膜的第一压印薄膜10会合,第一压印薄膜是从一个第一退卷辊11上退卷下来的。在示意图中,为了简明起见,仅绘示出唯一的一个第一退卷辊11,但实际中通常平行地设置多个第一退卷辊,这相应地视被压印到基层体幅面30上的第一压印薄膜的数目而定。
[0072] 基层体幅面30连同在其上贴靠的转移薄膜10围绕第一压印站1的一个被加热的压印滚筒被导引,并借助具有可调压力的压紧辊而彼此压紧和压紧到压印滚筒的加热表面上。在此,压印滚筒的表面是如此设计成形的,例如配有凸起部和凹入部,从而使得转移薄膜10只有局部区域贴靠在压印滚筒上。通过在第一压印站1中作用于基层体幅面30的贴靠在压印滚筒上的局部区域与贴附在其上的转移薄膜10上的压力和热量,使得设置在转移薄膜10的朝向基层体30的一侧上的一个粘接剂层和转移薄膜10的一个剥离层局部地被活化。这样,粘接剂层的被活化的部位便将转移薄膜10的一个转移层部分地与基层体幅面30连接起来,而且在基层体30已经通过第一压印站1之后,转移薄膜10可以从转移层的与基层体30相粘接的部分区域上剥离。上述剥离是通过下述方式执行的:转移薄膜10连同转移层的尚未转移的部位利用一个转向辊从基层体幅面30移开,并导引到一个偏转辊34,该偏转辊处在一个离基层体幅面30的平面可调的距离中。从该处转移薄膜10再次被导回到基层体幅面30的平面中,从而当其进入第二压印站2中又重新贴附在经一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上。
[0073] 由于偏转辊34离基层体幅面30的距离是可调的,从而可以实现转移薄膜10相对于基层体幅面30的纵向方向的定义的移动。因此,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的尚未被转移的部位便可相对于基层体幅面30调节。然后,在第二压印站2中进行的压印过程中,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的尚未被转换的部位中至少有一部分被转移到基层体幅面30的预定的位置上。在离开第二压印站2后的经过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最后被卷绕到存储辊32上。在第一压印站1和第二压印站2之间可以配置一个换向站,从而可在第二压印站2上在基层体30的对置于第一次压印的一侧上执行压印,其结果是在使用唯一的一个转移薄膜的情况下获得一个两侧都被压印的基层体。
[0074]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第一压印站1之后不剥离转移薄膜10,而是在第二压印站2之后才执行该剥离。这样做在下述条件下是特别有利的:在第一压印站1上使转移薄膜
10的转移层实现全面积的转移,也就是说,使转移薄膜10的粘接剂层全面积地借助压力和热量得到活化。然后在第二压印站2上,将转移薄膜10的整个面积再次置于压力和热量之下,从而再次地使转移薄膜10的粘接剂层部分地或全部地实现活化,从而可达到改善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在基层体30上的附着状态的目的。这一点在下述条件下却是特别有利的:
如若压印时的工作速度应选择很高的话。通过转移薄膜10的粘接剂层的二次活化,尽管工作速度很高,亦可达到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充分附着在基层体30上的目的,这种附着在同样的工作速度条件下只用一个压印站则会是不充分的。
[0075] 图2示意地表示一种热压印装置的不同压印站的一种示例顺序,这些压印站依此顺序从左向右地被一个基层体幅面30所通过,还表示出在这些压印站下方的具有相应镶饰的基层体幅面30的截面图。首先,将基层体幅面30从一个储备辊31上退卷。然后,基层体幅面30经过一个印刷装置41,在该印刷装置上将一个印刷层410印刷到基层体30上,例如将凹版印刷中的花纹图案印刷到基层体上。
[0076] 然后,基层体幅面30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1,在此压印站上,一个第一压印层100被施加到基层体的一个第一面30V上。随后一个冲模42在经过一次压印的基层体上冲出一个窗孔420,该窗孔既完全透过基层体幅面,又完全透过第一压印层100。
[0077] 在下一个步骤中,基层体幅面在一个换向站43中被换向。随即一个光学传感器44检测出窗孔420的精确位置,并将此位置坐标送至一个调节装置,通过该调节装置控制在一个第二压印站2中的下一次压印。一个第二压印层200精确地在窗孔420上方被施加到基层体的对置于第一面30r的第二面30r上,从而使窗孔420借助第二压印层200而被封闭。在下一步骤中,基层体幅面在一个增湿站45中得回复增湿。然后,经过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被卷绕到一个存储辊32上。
[0078] 有一种可能是:热压印装置还包含一个定位单元,其优选为可调的偏转辊的形式,该偏转辊可用于一个第二压印薄膜相对于基层体幅面的定位和位置校正。例如该定位单元是设置在传感器44和第二压印站2之间。
[0079] 还有一种可能是:热压印装置还包含一个照射单元,优选紫外线灯(UV-灯)或电子源,以用于对基层体的照射,借以将一种施加在基层体上的、可固化的材料例如一个漆层加以固化。例如该照射单元是针对基层体30的行进方向而设置在印刷装置41的后面或第一压印站1的后面,在那儿该照射单元利用照射将一个可硬化的印刷层410和一个压印在其上的、可固化的压印层100加以固化。
[0080] 还有一种可能是:热压印装置还包含装配单元,该装配单元用来将至少一个功能元件配置到基层体上。例如该装配单元设置在一个压印站1、2的前面,以便将LC元件或IC元件设置在基层体上,该元件随后在第一压印站1、2中以一个薄膜层100、200加以压印。
[0081] 图3表示一个第一压印站的一个压印滚筒5的一个示意截面图,连同八个贴靠在压印滚筒5上的压紧辊51。一个柔性的基层体幅面30在此从一个储备辊11上被退卷下来,与一个从一退卷辊11上退卷下来的、由一个载体薄膜和转移层构成的转移薄膜10经过转向辊36会合,并通过压印滚筒5和压紧辊51之间的间隙被输送。压紧辊51压紧转移薄膜10、基层体幅面30和压印滚筒5,从而产生所需的压力以用于将转移薄膜10的转移层转移到基层体幅面30上。在此,压紧辊51特别是成对地可以如此加以控制,使得一定数目的压紧辊51如两个、四个、六个或八个压紧辊被压紧在压印滚筒5上,从而可根据施加方式和施加速度最佳地设定压印压力。依此,压紧辊51是如此设置的,使得压印滚筒5的大约三分之一被基层体幅面30和转移薄膜10所缠绕,并形成一个所谓的辊篮,该辊篮包住压印滚筒5的下部。因此,基层体幅面30连同处在其上的压印薄膜也围绕压印滚筒5的下部被导引。这种幅面导引与围绕压印滚筒5上部的幅面导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因此可以将压印过程中释放的多余的热量通过对流更有效地加以排出。
[0082] 在离开压印滚筒5之后,局部地或全面地配备了转移层的基层体幅面30利用一个剥离棱边35而从载体薄膜10和从转移层的、可能未被剥离的部位加以分离。载体薄膜10被卷绕到一个卷绕辊12上。已一次被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朝向第二压印站被导引,该第二压印站类似于第一压印站工作。
[0083] 压紧辊51对压印滚筒施加的压紧力影响一个转移层或一个压层薄膜在基层体幅面上的附着状况。这种压紧力可以利用盘形弹簧、定位缸或者通过压紧辊51的液压式或气动式加以控制的、有弹性的支座加以调节。在此,压紧力可以单独地按每个压紧辊对加以调节,特别是可在压印滚筒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各个相邻的压紧辊对的压紧力升高或降低加以调节。
[0084] 关于配有压紧辊的一种压印滚筒的构造和功能的其它详细说明,可参考专利文件DE 32 10 551 A1、EP 0 089 494 A2和WO 2005/120 832 A1,在此对它们引用。
[0085] 图4a表示一个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俯视图,该基层体幅面从左向右通过一个印刷装置41、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在印刷装置41上,按预定的间距,在基层体幅面30的边缘上,优选在使用面积之外,印刷出对版记号,例如每个行列使用一个对版记号411。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使用对版记号411的同时,在基层体幅面的利用区域上印刷出一个安全标记。这里涉及的仅是一种单色印刷品,也就是说,用与安全印刷标记同一种颜色印刷对版记号,这可能视安全印刷标记的类型而定而导致如下结果:对版记号不能对利用传感器的检测提供足够的对比度。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对版记号411可以利用单独的优选对基层体有强烈反差的颜色加以印刷,借以能实现利用传感器的更好的光学检测。
[0086] 对版记号的印刷例如也可以利用油墨喷射头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在基层体退卷辊之后、即在印刷装置41之前予以执行。这样便可印刷出一个黑色的、富于对比性的对版记号。这种对版记号然后可以用于印刷装置41的一种插页工艺(纵向对版)。据此,对版记号(作为水印记号的替代)可用于在第一压印站1和第二压印站2上的插页工艺(纵向对版)。在第二压印站2上也可不用印刷的对版记号或水印记号,而替代地探测一种利用冲模制造的冲裁记号,借以为第二压印站2调节纵向对版。
[0087] 传感器44检测已印刷上去的对版记号411的位置坐标,并将之输送给一个调节装置,通过该调节装置可以对版精确地相对于对版记号411控制在第一压印站1中一个第一压印层100的一种后继的压印。一个第二压印层200的另一次压印同样是根据被印刷上去的对版记号411的位置坐标相对于对版记号411对版精确地加以控制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代替印刷上去的对版记号,使用控制洞,这些控制洞例如是通过冲裁装置在基层体上制成的。
[0088] 图4b表示一种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俯视图,该基层体幅面从左向右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在第一压印站1上,一个第一压印层100以一种连续的薄膜条带的形式被压印到基层体幅面30上,该薄膜条带按固定的距离承载着设计特征102,例如确定的几何图案。传感器44检测该设计特征102的位置坐标并将之输送给一个调节装置,通过该调节装置使得在第二压印站2中相对于第一压印层100的设计特征102对版精确地控制一个第二压印层200的后继的压印。
[0089] 图5表示一个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俯视图,该基层体幅面从左向右通过一个第一压印站1和一个第二压印站2。基层体幅面30的宽度300例如为1000mm被分成为多个利用栏304。在此每个利用栏304可以配有一定数目的压印痕迹,这就是说,在每个压印栏上布置一定数量的压印层。在第一压印站1上,每个利用栏304沿着一个第一压印痕迹101以一个第一压印层加以压印。在此两个相邻的第一压印痕迹101之间的距离301由于结构原因例如被限制在大约100mm。在第二压印站2上,每个利用栏304沿着一个第二压印痕迹201以一个第二压印层加以压印。在此两个相邻的第二压印痕迹201之间的距离302相应于第一压印痕迹101同样由于结构原因例如也被限制在大约100mm。
[0090] 在第二压印站2上,第二压印痕迹201能够以一个相对于第一压印痕迹101任意小的间距产生,因为第一压印痕迹和第二压印痕迹101、201之间的错位不受结构条件的限制。由于基层体幅面30通行两个前后依次相连的压印站1、2,所以每个利用栏,从而每个利用区,都可以在一个过程以不同的各压印层加以压印,这些压印层可按任意小的间距相互隔开。与只具有唯一的一个压印站的传统的压印装置相比,可以借此明显改善效率。
[0091] 图6a表示一个二次压印的和一次印刷的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截面图,该基层体幅面是在热压印装置上如下地制得的:基层体幅面30从一个储备辊上退卷下来之后,在一个第一压印站中以一个压印层100加以压印,例如以一个从一个转移薄膜上剥离下来的薄膜片的形式的压印层加以压印。然后,该基层体幅面30在其经过一次压印的一侧上以一个印刷层410加以印刷。这一点可以利用一种印刷过程按胶印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或油墨喷射印刷予以实现。印刷层410可以是信息例如证券、肖像或者别的照片、或者难仿造的图案如曲线花样或细线条的网目。可能的是,将印刷层410仅仅加设到压印层100上。另一种可能就是使印刷层410在压印层100和未加以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的表面上延伸。
在下一个步骤中,基层体幅面30在一个第二压印站上以一个第二压印层200加以压印,该压印层正好遮盖着第一压印层100,例如以一个从一个转移薄膜上剥离下来的薄膜片的形式。由于嵌合在两个压印层100、200之间,所以印刷层410得到保护而不受化学的和物理的影响。
[0092] 图6b表示一个二次压印的和二次印刷的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截面图。基层体幅面30的处理步骤相当于在图6a中所示的基层体幅面的处理步骤,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压印层200是在一个结束的步骤中被印刷的,即是在另一个针对基层体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二压印站之后的印刷装置中以一个第二印刷层412加以印刷的,在图6a中所作的解释相应地适用于该印刷层。通过第一印刷层和第二印刷层410、412的一种对版精确的配合便可产生光学的和功能的效应。
[0093] 图6c表示一个二次压印和三次印刷的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截面图,该基层体幅面在一个热压印装置是如下地制取的:基层体幅面30从一个储备辊上退卷之后,在一个第一印刷装置中以一个第一印刷层410加以印刷。然后,第一印刷层410在一个第一压印站中以一个第一压印层100加以压印。然后,将第一压印层100以一个第二印刷层412加以印刷。在下一个步骤中,第二印刷层412在一个第二压印站中,以一个第二压印层200加以压印,该压印层刚好遮盖第一压印层100。这三个印刷层410、412、413可以由同一种印刷材料例如同一种印刷油墨构成或者由不同的印刷材料构成。例如可以这么做:第一印刷层410是一种深色调的墨汁,利用此墨汁可在纸质基层体上印刷出一个信息如字或号码。第二印刷层和第三印刷层412、413可以是不同着色的漆,这些漆可显示附带的效应例如荧光。通过这三个印刷层410、412、413的对版精确的配合便可产生光学效应和功能效应。
[0094] 还有一种可能:图6a-c中所示相邻的层例如图6b中所示的第一印刷层410和第二压印层200各自包含尚未完全固化的材料,当这些相邻的层被压印上去和被印刷上去之后,那些材料便会相互反应。在这些材料镶饰之后,才会在热压印装置的一个固化站中例如在一个紫外线照射单元中实现最终固化。在其实现最终固化之前,一个包含在第一印刷层410中的第一种材料与一个包含在压印层200中的第二种材料交互作用而达到一种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通过照射加以固定。
[0095] 图6a-6c中所示的层结构也可以至少部分地封闭或遮盖基层体幅面30中的一个窗孔。
[0096] 图7a表示一个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30的一个示意截面图,该基层体幅面是在一种热压印装置中如下制取的:在基层体幅面30从一个储备辊上退卷下来之后,该基层体幅面30便在一个第一压印站上以一个第一压印层100加以压印。然后,在热压印装置的一个装备站上将一个功能性元件460例如集成电路片(IC-Chip)或液晶显示屏(LC-pisplay)居中地设置到第一压印层100上,为此优选利用一个事先施加到第一压印层100上的粘接剂层加以固定,最后在一个相继的步骤中将功能性元件460在一个第二压印站上以一个第二压印层200加以压印,该压印层正好遮盖第一压印层100。由于包封在两个压印层100、200之间,所以该功能性元件便受到保护而不受化学的和物理的操作处理的影响。
[0097] 图7b表示一个二次压印的基层体幅面的一个示意截面图,该基层体幅面是在一种热压印装置中如下制得的:在基层体幅面30从一个储备辊上退卷下来之后,在一个冲压单元中在基层体幅面30上成形出一个窗孔420。然后在第一压印站,利用一个第一压印层100将该窗孔420加以封闭,该压印层被压印到基层体30的背面30r上。随即基层体幅面
30通过一个换向站43,在此换向站上被换向。然后在热压印装置的一个装配站上将一个功能性元件460例如集成电路芯片(IC-Chip)或液晶显示屏(LC-Display)特别是居中地嵌置到窗孔420中,并可特别利用一种供选择的粘接剂层414而固定在第一压印层100上。在一个供选择的后继步骤中,可以在一个印刷装置上用一种填充材料415例如一种透明的合成漆,将窗孔420的剩余空间加以填充。最后在一个第二压印站上利用一个第二压印层200将窗孔420加以封闭,该第二压印层被压印到基层体30的前面30v上。由于包封在两个压印层100、200之间,所以功能性元件460便受到保护而不受化学和物理操作的影响。此外,通过功能性元件460在窗孔420中的定位可避免或减小在功能性元件460的范围内完成的基层体的一种不合希望的增厚。
[0098] 附图标记清单
[0099] 1 第一压印站
[0100] 2 第二压印站
[0101] 5 压印滚筒
[0102] 10 第一压印薄膜
[0103] 11 第一退卷辊
[0104] 12 第一卷绕辊
[0105] 20 第二压印薄膜
[0106] 21 第二退卷辊
[0107] 22 第二卷绕辊
[0108] 30 基层体,基层体幅面
[0109] 30v 基层体的前面
[0110] 30r 基层体的背面
[0111] 31 储备辊
[0112] 32 存储辊
[0113] 33 基层体幅面的行进方向
[0114] 34 偏移辊
[0115] 35 剥离棱边
[0116] 36 转向辊
[0117] 41 印刷装置
[0118] 42 冲模
[0119] 43 换向站
[0120] 44 传感器
[0121] 45 增湿站
[0122] 51 压紧辊
[0123] 100 第一压印层
[0124] 101 第一压印痕迹
[0125] 102 设计特征
[0126] 200 第二压印层
[0127] 201 第二压印痕迹
[0128] 300 基层体幅面的宽度
[0129] 301 两个相邻的第一压印痕迹的距离
[0130] 302 两个相邻的第二压印痕迹的距离
[0131] 303 第一和第二压印痕迹的距离
[0132] 304 利用栏
[0133] 410 印刷层
[0134] 411 对版记号
[0135] 412 第二印刷层
[0136] 413 第三印刷层
[0137] 414 粘接剂层
[0138] 415 填充材料
[0139] 420 窗孔
[0140] 460 功能性元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